问题意识缺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默认分类2010-06-07 18:02:59 阅读23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内容摘要】:新课改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但是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即学生问题意识的缺失。学生问题意识的缺失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制约了其全面发展。本文主要就历史教学中问题意识培养的必要性,问题意识缺失的原因以及解决对策等三个方面进行初步的探讨。导致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原因主要是传统教育目标的限制、教师知识权威的扼杀、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师生知识观念落后、学生提问技巧欠缺、教材的编写落后等。改变当前这种状况,需要倡导民主的、合作的、开放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旧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评价方式,进行问题思维训练,教材能有新的改进等。

【关键词】:历史教学,问题意识,缺失,原因,解决对策

一、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而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索积极性,这是对学生创新精神的肯定,只要长期坚持就可形成学生正确的价值态度和价值观,为学生的下一步历史学习打下基础。

美国心理学家雨蒙认为,当一个人接受一项任务,但又不知道如何完成时,他所面临的就是一个问题。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的构建过程,学习者在这一过程中,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辅助条件,去构建新的思想和概念,而当学生已有知识不足以生

成和构建新的知识和概念时,新旧知识之间将有一段距离,这个距离就表现为问题。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科学之门的钥匙,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的火花,没有问题,就没有学生学习探究的动力。

心理学研究成果也表明,教育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双方的有机结合最终形成了学生全程参与、内心体验、形成态度、构建价值观的教育全过程。而注意问题意识的培养,可较好地形成学生的全程参与、内心体验、形成态度和构建价值观,这与是否形成学生的良好品德、健全人格的形成即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密切关系。所以,问题的生成和解决,是新课程学习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重要环节,是学生知识积累、能力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发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在传统历史教学中,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都由教师操纵,学生的求异思维长期得不到发展。因此,在新课程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培养。

二、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1、传统教育目标限制。我国传统的教育是把知识的传授与掌握作为主要目标,所以长期以来我们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学生教得没问题了,即我们的着眼点在教‚是什么‛上,在解决问题上,以致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意识越薄弱。另外当今的高考、中考制度,使许多学校把追求高升学率作为奋斗目标,偏重于应试教育,偏重于通过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加重负担来赢得成功和声誉,从而忽视对问题意识的培养.

2、教师知识权威扼杀。在发扬教学民主的今天,‚师道尊严‛仍蛰伏于很多人的思想深处,课堂上大多数教师仍是知识和身份上的绝对权威,教师是知识和资源的垄断者,提问是教师的专利。他们滴水不漏地对问题进行的分析和概括,所谓的‚标准‛答案,对学生的提问心理构成了威胁。还有相当一部分老师,为了有力地控制课堂,学生的一切言行都得听他们的指令,必须以他们的标准来衡量判断学生言行的对与错。做学生的失去了思维的自由,失去了言论的自由,只剩下对权威的盲从,轻而易举地扼杀了学生本来已经很弱的问题意识。

3、传统教学方式束缚。传统的接受式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教师独占讲台,唱‚独角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限定学生的行为,控制学生的思路,限制学生的学习自由,指定学生的学习任务。师生交往多由教师启动,教师主宰着师生、生生交往的内容和范围。‛还有课堂上的时空、纪律等的限制,这些都使学生的思维和意识失去了一种自由的状态,参与的主动性受压制,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4、师生知识观念滞后。主要指知识观和学习观存在问题。在知识与学习的结构中,我们注重的更多的是显性知识的学习,即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而对于知识的另一种重要形式——缄默知识却缺乏关注。‚缄默知识就是指那些平时为我们所意识不到,但却深刻影响我们行为的知识。相当于中国古人所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也可称之为‘日用而不知’的知识。‛缄默知识是镶嵌于实践活

动中的,是情境性和个性化的,是不被充分注意的知识。在固有的知识观指导下,我们的学习偏重于向老师、书本、课堂学,偏重于传授和接受,而教学活动中大量缄默知识被师生忽视。师生对缄默知识的无知影响到教学中问题的探究和体验,无法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导致学生主体精神和能动性的弱化,问题意识、探究能力、创新思维因缺少开发训练而逐渐萎缩。

5、学生提问技巧欠缺。陶行知先生在一首诗中曾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提问并不容易。在课堂上学生不能质疑,不敢质疑,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不知如何质疑。问题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则是一种能力。大多数学生课堂上都会有思维的困惑,但对提问的方式、方法,内容叙述的要求等没有掌握。有时即使对某种现象产生了疑问,但害怕提出的问题过于浅显或落俗而遭人讥笑,顾虑重重,于是乎选择了沉默。

6.教材是制约学生问题意识发展的媒介因素。我们的教材在编写内容上(特别是高中历史教材)往往无法反映学科特点。历史教材过份强调理论,而缺少精彩详细的史实描写;过分地政治化,缺少生活化;过份地文字化,缺少图片的感官刺激;观点过份地固定化,缺少对立的史学观点及最新的史学趋势。学生在平淡与单一的模式下,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考,问题意识在逐渐淡化,创造力在不断消磨。

三、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解决对策

1.学会教学民主,创设提问环境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学生只有在紧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安全感,并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课堂教学民主气氛是建立心理安全环境的基础。民主、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诱发学习欲望;而过于严肃、单调和呆板的课堂气氛则会影响学生的智力活动,抑制学生的主动性。可见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前提。为此,教师要俯下身子,去倾听学生的心声。哪怕学生提出的是琐碎而又没有经过仔细考虑的问题,或者是突发奇想的‚怪论‛,教师也不应当加以指责。有了良好的问题环境,学生才会敢‚问‛敢‚答‛,才会畅开言路。

2、激励大胆质疑,善待提问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在《工作与激励》中提出:激励就是设法让客体积极参与的过程。激励一旦形成自励、他励、互励的统一,学生的主体精神就得到了弘扬。作为学生学习的主导和促进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看,认真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允许出错,允许保留意见。对学生提出的意想不到的‚高见‛,要及时采纳并充分给予肯定。特别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对权威如书本、教师等构成挑战时,我们应毫不含糊地肯定其敢于质疑的精神。只有当学生的提问行为受到保护时,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自由呈现。

3、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