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导学案(整理精校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赋》导学案
必修教案
0218 09:50
::
《赤壁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1、2自然段,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
2、整体感知的情感变化。
【重点难点】
重点:诵读全文。
难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子。
【学法指导】
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预习测查】
1、及写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北宋()。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与父洵弟辙,合称“”。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著名的诗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赤壁赋》等。著有《东坡乐府》。
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2、文体
“赋”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到汉代形成特定的体制。“赋”着力于铺陈事物,较多地选用散文化的句式。
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像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3. 生字注音标调
(1)壬戌()(2)举酒属()客(3)歌窈窕()之章(4) 冯()虚御风桂棹()(5)倚歌而和()之(6)愀()然
(7)舳舻()(8)山川相缪()(9)酾()酒(10)横槊()(11)渔樵()(12)江渚()(13)匏()樽
(14)蜉蝣()
(15)扁()舟(16)扣舷()(17)狼藉()(18)枕藉()
(19) 嫠()妇(20)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21)少()焉
【课文解读、探究】
1、朗读全文,根据注释解释全文的意思。(在书上作记号)
朗读指导:
(1)读出重音。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重读;“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韵字重读;“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疑问词重读。
(2)读出节奏。如: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3)读出气势。如“方其破荆洲,下东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节拍一致,语速舒缓)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转缓慢低沉)。
(4)读出情感。如:“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何其乐也。“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何其悲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所共适”,何其旷达。“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又何其洒脱。读者细心体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
2.、朗读1、2自然段,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和句子。
重点词语
(1)既望()(2)水波不兴()
(3) 举酒属客( ) (4)少焉()
(5)白露横江()(6)纵一苇之所如()
(7)冯虚御风()(8)桂棹兮兰桨()
(9)渺渺兮予怀( ) (10) 泣孤舟之嫠妇( )
重要句子
(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2)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3)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4)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5)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诵读全文,整体感知的情感变化。
4、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美在何处?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苏轼笔下的月下之景。
5、文章第二段的感情从乐到悲,悲从何来?
【当堂检测】默写下列句子
(1)举酒属客,,。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羽化而登仙。
(3)其声呜呜然,。
【作业布置】 1. 背诵、翻译I、2自然段;做练习册的随堂作业。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重点学习第3自然段,感悟泛舟赤壁时流露的情怀。
2、分析体味情感从乐到悲的深刻原因。
【重点难点】
品味感悟苏轼“乐”与“悲”矛盾的情感世界,分析情感从乐到悲的深刻原因。
【学习方法】品读鉴赏合作探究
【预习检测】
抽几生分别翻译课文的第1、2自然段。
【知识链接】
嘉祐六年(1061)通过制科考试后,步入仕途,由于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先后出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元丰二年(1079),被政敌以诽谤新政罪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何谓“乌台诗案”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 ~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 ~1085)从事改制。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即元丰二年(1079年)发生了文字狱。御史中丞李定、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神宗死后,旧党执政,苏轼奉召回京,官至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又因反对司马光等人尽废新法,开罪旧党,先后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哲宗亲政后,新党复起,又先后被贬到惠州(广东惠州市)、儋州(今海南省)。建中靖国元年(1101)徽宗即位,内迁,病死于常州。
苏轼为人耿直敢言,才华超众,豪放旷达,随缘自适,善谐谑,极富个性。他的思想以儒家为主,但老庄哲学和释道思想在遭迫害后相当浓重。政治上主张“渐变”和“人治”,虽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但始终关心国计民生,在各地方任上政绩斐然。
【文本解读、探究】
一、初步感受苏轼泛舟赤壁的情感,上节课我们疏通文意后,你觉得在赤壁泛舟时的感受如何?
二、品读鉴赏,感悟苏轼的精神世界。
(一)品味美景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