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秦腔》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秦腔》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秦腔》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文本解读】贾平凹以秦腔为描写对象,笔触广阔深远。

《秦腔》写出了三秦大地的山川风貌和风俗人情,写出了那片土地上人民的性格,写出了秦腔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具有厚重的文化意蕴。

欣赏时要关注作品丰富的细节描写,体会作者是如何将秦腔所激发的喜怒哀乐场面表现出来,并且与秦腔艺术的韵味融为一体的。

【素养目标】1.了解贾平凹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了解秦腔。

2.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语言表达技巧。

3.体会作者在场面细节描写上的出神入化。

4.品读作者所传达出的秦腔与人民的血肉联系,感悟厚重的文化意蕴。

【教学重难点】了解秦地的地理构造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统一。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导入俗话说:五千年地上文明看山西,五千年地下文明看陕西。

提起陕西,也许我们每个人都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秦始皇兵马俑、黄土高坡、陕北民歌信天游,以及陕西特色风味羊肉泡馍。

黄土地不仅养育了中华民族,也养育了灿烂的民族文化,“秦腔”就是灿烂民族文化中的一株常春藤。

一、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52年2月21日出生,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从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现为西安市文联专职作家、《长安》文学月刊编辑。

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

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

2.了解秦腔秦腔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经历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是相当古老的剧种。

“一声秦腔吼,吓死山坡老黄牛,八尺汉子眼泪流,出嫁的姑娘也回头。

”这是陕西人民对家乡戏曲艺术的赞词。

唱戏大声吼起来,说的是秦腔声如黄河奔腾,如华山宏伟,如黄土深厚,高亢的秦腔融有山地民歌的吆喝和西北民风的淳朴。

秦腔是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的最大剧种,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为梆击节时发出“桄桄”声)。

秦腔历经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历代发展日趋成熟,明末清初盛行于南北各地。

高中语文《秦腔》教案

高中语文《秦腔》教案

高中语文《秦腔》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秦腔》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2)掌握秦腔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及其在中国戏曲中的地位。

(3)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剖析课文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了解秦腔与其他戏曲剧种的区别。

(3)结合生活实际,感受秦腔的艺术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传承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的意识。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秦腔》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2. 秦腔的历史渊源、表演特点及其在中国戏曲中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1. 秦腔表演技艺的具体表现形式,如唱腔、念白、做功等。

2.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对秦腔的热爱和传承发展的决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秦腔演唱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秦腔的魅力。

(2)引导学生讨论:你对秦腔有什么了解?你认为它有哪些特点?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课文《秦腔》,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情感。

(2)学生自主探究,搜集有关秦腔的资料,加深对秦腔的认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秦腔》主题思想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主题的?(2)全班交流: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互相借鉴、补充。

4. 课堂讲解:(1)讲解秦腔的历史渊源、表演特点及其在中国戏曲中的地位。

(2)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描写,如唱腔、念白、做功等,让学生深入了解秦腔的表演技艺。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秦腔的感受。

(2)讨论如何传承和发展秦腔,使其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活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秦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及传承和发展秦腔的责任。

五、课后作业2. 观看其他戏曲剧种的演出或视频,比较其与秦腔的异同,谈谈自己的感受。

优质课秦腔教案

优质课秦腔教案

优质课秦腔教案教案标题:优质课秦腔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秦腔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2. 学习秦腔的基本唱腔和表演技巧。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4.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秦腔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2. 学生对秦腔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准备:1. 录制或寻找秦腔表演视频。

2. 准备秦腔相关的图片和资料。

3. 准备学生参与表演的道具和服装。

教学过程:引入:1. 呈现秦腔的图片和资料,引起学生对秦腔的兴趣。

2. 播放秦腔表演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秦腔的特点和魅力。

知识讲解:1. 讲解秦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介绍秦腔的基本唱腔和表演形式。

2. 分析秦腔的表演要素,如唱腔、表演动作、面具等。

示范演练:1. 教师示范秦腔的基本唱腔和表演动作,让学生模仿跟随。

2. 分组让学生进行小组表演,每个小组选择一段秦腔进行演练。

创作表演:1. 学生根据所学的秦腔知识和技巧,自由创作一段秦腔表演。

2. 学生进行表演展示,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秦腔知识和技巧。

2. 引导学生表达对秦腔的感受和体会。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观看更多秦腔表演视频,拓宽对秦腔的了解。

2. 鼓励学生参与秦腔社团或活动,深入体验秦腔文化。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示范演练和创作表演中的表现和进步。

2. 收集学生的书面反馈,了解他们对秦腔的理解和欣赏程度。

教学延伸:1. 将秦腔与其他传统戏曲进行比较,探讨其共同点和特色。

2. 结合秦腔教学,进行中国传统戏曲的历史和文化研究。

教学资源:1. 秦腔表演视频和音频资料。

2. 秦腔相关的图片和资料。

3. 秦腔道具和服装。

注:本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和活动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2《秦腔》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2《秦腔》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2《秦腔》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秦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了解秦腔、秦人、秦地的基本特点。

2.体会秦川大地上人们的生命状态,思考其融入的生命意识和意义。

3.感悟厚重的文化意蕴,促进学生对不同地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教学重难点:1.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秦川大地上人们的生命状态和融入的生命意识。

2.感悟厚重的文化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内涵,促进学生对不同地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法、合作探究法、情景教学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俗话说:一方风情一方戏,谈到曲艺文化,我们能想到京剧、越剧、黄梅山东梆子等传统曲艺形式,请同学们听听这两段戏曲选段,昆曲《牡丹亭》和秦腔《忠宝国》,感知不同的曲风特点(谈谈你的感受)。

秦腔非常高亢响亮、其声如吼、大气磅礴、震撼人心,昆曲缠绵婉转、舞蹈柔美柔漫悠远。

如果说昆曲像一杯馨香的糖水,那么秦腔就是一碗浓烈的辣酒;如果说昆曲宛若搔痒,让人颇感惬意,那么秦腔则仿佛是在割肉,让人痛不欲生......,初听秦腔并非像听昆曲一样更容易获得美的享受,但作为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响彻秦汉,律动古今,它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循着贾平凹先生的文字,走进《秦腔》,去感悟秦地上生命的交响。

二、情景任务(活动)设置2023年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非遗保护良好社会氛围,文化和旅游部决定在2023年6月10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集中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

我校将举办以“讲好中国非遗故事守护共有精神家园"为主题的宣传活动。

现邀同学们制作一面以“魅力秦腔”为主题的的文化墙。

任务一:初识“秦腔",了解秦腔之声——探究历史渊源及地域文化特点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圈点勾画出介绍秦腔特点的相关语句段落,并结合课下收集的相关材料,来谈谈秦腔是一种怎样的曲艺文化形式?请大家补充完整下面的语段,为秦腔下一个定义。

优质课秦腔教案模板范文

优质课秦腔教案模板范文

课程名称:高二选择性必修下《秦腔》优质课课时: 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贾平凹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认识秦腔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品味《秦腔》中的语言特色,学习语言表达技巧。

3. 体会作者在场面细节描写上的精湛技艺,感悟秦腔与人民的血肉联系。

4.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 了解秦地的地理构造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统一。

2. 感悟作者在场面细节描写上的出神入化,理解秦腔与人民的情感纽带。

教学方法:1. 合作探究法2. 讲授法3. 情景教学法4. 比较分析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以陕西文化为主题,播放一段关于陕西历史文化的视频,激发学生对秦腔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陕西作为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有哪些独特的文化瑰宝?二、知人论世1. 介绍作者贾平凹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

2. 概述秦腔的历史背景,包括起源、发展、特点等。

三、文本解读1. 学生分组阅读《秦腔》,重点品味文章中的语言特色和细节描写。

2. 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3. 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丰富的细节描写,体会作者如何将秦腔所激发的喜怒哀乐场面表现出来。

四、教学活动1. 观看秦腔表演视频,让学生感受秦腔的韵味和艺术魅力。

2. 学生分组模拟秦腔表演,体验秦腔的唱腔、动作和情感。

五、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秦腔与人民生活的密切关系。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秦腔的短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回顾秦腔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

2. 提问:如何理解秦腔与人民的血肉联系?二、深入探讨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秦腔》中秦腔与人民的情感纽带。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秦腔的旋律与秦地的地理构造之间的关系,理解秦腔的地域特色。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进行秦腔创作,结合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创作一首秦腔歌曲。

原创精品教案《秦腔》教案3

原创精品教案《秦腔》教案3

原创精品教案《秦腔》教案3第一篇:原创精品教案《秦腔》教案3《秦腔》教案设计知识与能力目标1.体会文章的大气和深沉的文化底蕴。

2.体会作者在场面细节描写上的出神入化。

3.学习文章将秦腔、秦地、秦人以及文化生活的有机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从而对象征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民间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

重点难点1.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2.了解秦地的地理构造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统一。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放几段秦腔的段子,让学生对秦腔有感性的认识二、介绍秦腔我国地域广大,方言众多,因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地方戏曲,代表着本地文化的某些特点,比如广东的粤剧,以北京为主的京戏等,秦腔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主要流传于西北五省,在观众中,特别是农村观众中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逢年过节,吼唱秦腔是秦人表达快乐、倾吐悲伤的最佳方式。

三、介绍作者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52年2月21日出生。

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从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现为西安市文联专职作家、《长安》文学月刊编辑。

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

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

著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山地笔记》、《野火集》等。

长篇小说《商州》、《州河》、《浮躁》、《废都》、《白夜》等。

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的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涵,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

贾平凹在散文领域颇有建树,早期的《月迹》、《一棵桃树》,书写儿童眼睛中美丽单纯的世界,注重诗意境界的酝酿。

在80年代中期,他转而写陕西的风土人情,展示当地的人文风景和生活情态。

贾平凹的散文无论在思想意蕴、文化趣味还是语言表达上,都倾向吸取中国文学传统因素,崇尚简单古朴的风趣和静虚境界的营造。

四、速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考: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秦腔的有关内容?(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信息,概括的能力)——与秦人一样死不离窝的秦腔——与八百里秦川地理构造惟妙惟肖的秦腔——与秦地百姓息息相关,抒发秦地人民喜怒哀乐的秦腔(村村有戏班,人人会清唱,听戏时的痴迷,对善唱秦腔者的尊重……)五、体会课文的场面描写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场面描写,体会场面细节描写上的出神入化,从中了解秦地人民对秦腔的痴迷。

《秦腔》教学设计

《秦腔》教学设计

《秦腔》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秦腔》是当代作家贾平凹的代表作,选自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乡愁乡情"。

小说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陕北乡村独具特色的秦腔文化,展现了乡村百姓朴素、悲悯的情感世界,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文化和民间艺术的眷恋之情。

小说结构特异,以"秦腔"这一意象贯穿,将不同时空、不同人物的故事巧妙地串联在一起,形成了错落有致的艺术结构。

作品语言质朴生动,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诗意色彩。

选择本篇入教材,有助于引导学生感受优秀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理解地域文化对个体生命的塑造,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学情分析】高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既向往都市的繁华,又对故乡的一草一木怀有深厚感情。

但由于生活阅历有限,部分学生对民间艺术的认识不够深入,对乡土文化的理解也较为表面化。

因此,教学中要注重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导他们从自身的成长体验出发,思考故乡文化对个人生命的意义。

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以图片、视频、音乐等形式直观展现秦腔艺术的魅力,帮助学生跨越时空,身临其境地感受小说意境。

此外,要注意引导学生探讨民间艺术传承和发展的现实问题,以小说为镜鉴人生,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贾平凹的创作风格,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2)理解"腔""调""戏台"等关键词的象征意义。

(3)把握米家镇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他们的悲欢离合。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感受语言的朴实与生动,在吟诵中体会小说意境。

(2)通过合作探究理清小说结构,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3)通过讨论交流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人物的喜怒哀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民间戏曲的独特魅力,珍视优秀传统文化。

(2)理解故乡、亲情对个体生命的意义,增强文化认同感。

《秦腔》精品教案

《秦腔》精品教案
还有第10段。
“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秦人自古是大苦大乐之民众,他们的家乡交响乐除了大喊大叫的秦腔还能有别的吗?”
同学们要注意,在这里,作者用了“只有”“也只能有”以及“只有也只能有”三个短语,加上段末的一个反问句,突出了秦腔之于秦人的唯一性,强调了在历史长河当中,秦腔已经演化成了秦人的文化自觉,甚至可以说,秦腔已经和秦人融为了一体。
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让你以《秦腔》为题写一篇文章,你会写哪些内容呢?有的同学可能会向读者介绍秦腔的产生、沿革和行当,有的同学可能会推荐相关的艺人、剧目等……
然而,预习过这篇文章或者关注了课文学习提示的同学,会发现本文虽然名为《秦腔》,但其用意并不只在秦腔本身,而是以秦腔为描写对象,再现了三秦大地的山川风貌和风俗人情,表现了那片土地上人民的性格,展现出秦腔与人民的血肉联系,体现出厚重的文化意蕴。可见,在秦腔背后,还有秦人、秦地在做支撑呢,秦人、秦地、秦腔——三者密不可分。
可见,秦地为秦腔形成厚重的文化意蕴提供了如下条件:
1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点。
2独有的声韵发展。
3村村都有戏班、人人都会清唱的广泛普及性。
4深厚的历史文化。
正如作者贾平凹所言,“心胸中有一股强硬的气魄喷薄而出”,作为一名作家,他自知有责任去描写这风俗文化,真实展现秦人的生活状态。作为读者的我们,更要尽己所能去倾听、感受和思考字里行间蕴含的生命意识。
我们再来看文章的第3段。
在这段中,“村村都有戏班,人人都会清唱”一句,说明秦腔的普及性极广,这何尝不是秦腔形成厚重文化意蕴的重要因素呢?
再来,“远远看着天幕下一个一个山包一样隆起的十三个朝代帝王的陵墓,细细辨认着田埂上、荒草中那一截一截汉唐时期石碑上的残字”,这说明什么?没错,正是秦地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出了承载着厚重文化意蕴的秦腔。

高中语文《秦腔》教案(精选3篇)

高中语文《秦腔》教案(精选3篇)

高中语文《秦腔》教案(精选3篇)高中语文《秦腔》篇1活动目标:1、了解秦腔中“唱、念、做、打”四种艺术特征。

2、知道秦腔是戏曲之母,是陕西独有的戏曲艺术。

3、让幼儿感受秦腔戏曲的魅力从而产生对家乡的喜爱之情。

活动重点:了解秦腔中“唱、念、做、打”四种艺术特征。

活动难点:知道秦腔是戏曲之母,是陕西独有的戏曲艺术。

活动前准备:1、发动幼儿家长一起搜集有关秦腔的脸谱、服饰、头饰等图片及影像资料。

2、搜集来的资料以“我眼中的秦腔”为主题进行环境创设。

3、为幼儿讲解秦腔脸谱,行当的角色。

并在秦腔片段欣赏中巩固其知识。

为下次活动奠定一定的基础。

活动准备:多媒体脸谱面具活动过程:一、导入出示课件1、《姥姥门前看大戏》舞蹈片段导入看姐姐们都在干什么呢?你从哪里看出来得?姐姐们真开心啊都跳起来了,我想这场戏一定非常精彩,小朋友你们也想看嘛?那咱们一起去吧!二、基本部分1、出示秦腔《十五贯》片段。

引导幼儿了解感受“唱”的表现形式。

你们对这种唱腔熟悉嘛?听听它与平时我们唱的歌曲有什么区别?(有很长的拖音,声音有高有低不一样。

等)。

那表情怎样?(难过生气)你们观察得真仔细,有的小朋友刚才还小声的和我一起在唱呢,那你们小声和我一起来唱唱吧。

教师总结:秦腔还是以“唱”为主,很多人把“演戏”说成是“唱戏”,这也可以说明,歌唱在秦腔中的重要地位。

因而唱得好不好是品评一个秦腔演员的标准。

在秦腔中有四种表现形式,刚我们模唱的那段就起名叫“唱”。

也叫唱腔。

2、出示《教学》片段。

引导幼儿了解感受“念”的.表现形式。

听起这段念白你觉得怎样?(有趣滑稽等)这段有唱嘛?(没有,只有念说)小朋友发现剧中的念白和我们平时的对话一样嘛?(不一样,声音有高低,节奏有快慢,语气不同等)。

教师小结:念也叫念白。

他也是秦腔表现形式之一。

3、出示《柜中缘》片段。

引导幼儿了解感受“做”的表现形式。

她在做什么?(穿针引线,缝衣服)秦腔中缝衣服的动作和我们平时见到妈妈缝衣服是的动作一样吗?(引导幼儿发现“做”的特点秦腔中的动作柔美些,夸张些)咱们一起来缝衣服吧。

高中语文《秦腔》教案

高中语文《秦腔》教案

高中语文《秦腔》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秦腔》的作者、作品背景及文学地位。

(2)分析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特点。

(3)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感知作品内容,体会作品情感。

(2)运用讨论、分析、对比等方法,深入理解作品内涵。

(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增强社会责任感。

(3)熏陶学生的高尚情操,塑造健全人格。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秦腔》作品的内容和主题思想。

(2)分析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特点。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2)作品文学手法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共同探讨作品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 比较法:引导学生将《秦腔》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案例分析法: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了解《秦腔》的作者、作品背景及文学地位,熟悉作品内容。

2. 学生准备:预习《秦腔》,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秦腔》的作者、作品背景及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秦腔》,感知作品内容,体会作品情感。

3. 讨论分析:分组讨论,共同探讨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特点,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4. 案例分析:选取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

5. 欣赏与感悟: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的优美语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秦腔》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秦腔》教案简编

《秦腔》教案简编

《秦腔》教案简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秦腔的起源、历史发展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秦腔艺术的欣赏能力和热情。

3. 通过学习秦腔,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秦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秦腔的艺术特点及其表现形式。

3. 秦腔的代表剧目和著名演员。

4. 秦腔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5. 学生实践环节:欣赏秦腔片段,学唱秦腔选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秦腔的起源、发展历程、艺术特点及其代表剧目。

2. 教学难点:秦腔的唱腔特点和表演技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秦腔的起源、发展历程、艺术特点及其代表剧目。

2. 欣赏法:观看秦腔片段,感受秦腔的魅力。

3. 实践法:学唱秦腔选段,体验秦腔的表演乐趣。

五、教学准备1. 教材:《秦腔艺术》PPT或教材。

2. 视频资料:秦腔片段。

3. 音响设备:播放秦腔音乐。

4. 教学道具:秦腔服装、道具等。

教案示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播放秦腔片段,引导学生感受秦腔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20分钟)1. 讲解秦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介绍秦腔的艺术特点及其表现形式。

三、学唱秦腔(15分钟)1. 学唱秦腔选段,体会秦腔的唱腔特点。

2. 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秦腔表演,感受秦腔的表演技巧。

四、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秦腔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作业:1. 观看秦腔视频,了解秦腔的代表剧目和著名演员。

2. 学习秦腔唱段,准备第二节课的展示。

六、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分享观看秦腔视频的心得。

二、教学内容(20分钟)1. 讲解秦腔的代表剧目和著名演员。

2. 介绍秦腔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三、欣赏与讨论(15分钟)1. 欣赏秦腔片段,感受秦腔的艺术魅力。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秦腔的心得。

四、实践环节(10分钟)1.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演唱秦腔选段。

2. 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改进演唱技巧。

《秦腔》精品教案

《秦腔》精品教案
2.思考秦腔对秦人意味着什么?
从第1段、第2段、第9段和第10段中得出结论:在劳苦倦极的时候,秦腔可以荡涤净困乏;在文化匮乏的年代,秦腔可以让他们得到美的享受;在普通平淡的日子,秦腔可以让他们宣泄高兴和痛苦,感受到生活的乐趣;秦腔承载着秦人的喜怒哀乐,见证和陪伴秦人的一生。
3.思考对秦人喜欢秦腔,作者在文中是如何具体表现的?
五、联系作者的创作理念和写作背景
他鄙弃那些“题材狭窄,精神脆弱,仅写于花花草草,矫揉造作,充满女人气……小,巧,甜腻”的文风,讲求“张扬、大度、力度”,语言浓墨重彩,交织着力量美与泥土气。80年代中期,他转而写陕西的风土人情,展示当地的人文风景和生活情态。
本文写于1983年5月,是在改革开放不多久。贾平凹从小就钟情于秦腔,受到了秦腔的启蒙教育,他认为只有秦腔才是属于秦地农民的艺术。而当时秦腔正面临传承和发展的困境,对此他倍感焦虑。他认为秦腔极强的地域性是它最大的特色,却也是它无法走出秦地的原因。作为一名作家,他有责任去描写的生命意识以及生命意义的思考。
选择其中的三处。第51-52页第5段,演出前奏的场景描写。第52页第6段,演出的场景描写。第53页第7段,两类观众的描写。
作者通过许多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秦人对秦腔的喜欢,感受到了秦腔的艺术感染力和它的文化意蕴。其实,在这些描写中,作者把秦腔和养育了这一艺术样式的秦川百姓之间的喜怒哀乐的关系也形象地展示出来了。
三、明确学习提示,提出课堂主问题
学习提示:本文以秦腔为描写对象,写了三秦大地的山川风貌和风俗人情,表现了那片土地上人民的性格,展现出秦腔与人民的血肉联系,体现了厚重的文化意蕴。
课堂主问题:作者是如何表现秦腔厚重的文化意蕴的?
四、研读课文,解决课堂主问题
1.思考形成秦腔厚重的文化意蕴的要素有哪些?

7.2《秦腔》教案(表格式)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

7.2《秦腔》教案(表格式)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
活脱脱的一群秦始皇兵马俑的复出:高个,浓眉,眼和眼间隔略远,手和脚一样粗大,上身又稍稍见长于下身。当他们背着沉重的三角形状的犁铧 ,赶着山包一样团块组合式的泰川公牛,端着脑袋般大小的耀州瓷碗,蹲在立的卧的石磙 子碌 碡上吃着牛肉泡馍,你不禁又要改变起世界观了;啊,这是块多么空旷而实在的七地,在这块土地挖爬滚打的人群是多么“二愣”的民众。
方水土养一方人。广漠旷远的秦川大地,养育了秦川人,给了他们旺盛的生命力,也给了他们敦厚、直率的性情和勤劳质朴、敢爱敢恨的品格。
辽阔的秦地、豪放的秦人才能创造出高亢激越、雄浑奔放的秦腔。秦腔只能诞生在秦地,也只有秦腔才能承载秦川人的喜怒哀乐,表达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这三者之间是血肉联系、不可分割的。
活动一 、概括段落大意,理清文章层次活
贾平凹以秦腔为描写对象,笔触广阔深远。请简要概括每段段意,再给文章划分层次了概括层意。
秦腔起源的地域和声韵基础。
秦腔对于秦川人生命的重要性。
秦腔的普及程度及浓重的历史感、强大的情感冲击力。
戏班排演的场面。
演出前观众等待的场面。
正式演出时候台上台下的场景。
老一辈秦腔迷和大一些的孩子看秦腔的场景。
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因此得名“秦腔”。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秦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秦腔,又名秦声,也称“乱弹”,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桃子”。
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
①“寺庙里有窗无扇,屋梁上蛛丝结网,夏天蚊虫飞来,成团成团在头上旋转,薰蚊草就墙角燃起,一声唱腔-声咳嗽”,运用环境描写,以冬夏两季排演的艰辛细节衬托出人们对秦腔的热爱。“一声唱腔一声咳嗽。一出场一脸正经,一下场凑近火堆,热了前怀,凉了后背”,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演员们彩排的执着。

高中语文《秦腔》教案

高中语文《秦腔》教案

高中语文《秦腔》教案第一章:《秦腔》简介1.1 课文背景了解作者贾平凹及其作品风格。

了解秦腔的起源、发展以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1.2 课文梗概概括《秦腔》的故事情节,理解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

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如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变迁的探讨。

1.3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分析课文中的文化内涵,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第二章:课文精讲2.1 第一节:秦腔的起源详细讲解秦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理解其在地方文化中的重要性。

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如对比、象征等,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2 第二节:秦腔的表演形式介绍秦腔的表演形式,如唱腔、表演技巧、舞台布置等。

分析课文中的舞台描写,感受秦腔的艺术魅力。

2.3 教学目标掌握秦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理解其艺术特点。

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学习,培养对传统文化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第三章:课堂互动3.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他们对秦腔的认识和感受。

学生可以分享自己了解的秦腔演出经验,或者对秦腔的兴趣和看法。

3.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简单的表演。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

3.3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加深学生对秦腔的理解,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第四章:文化探究4.1 秦腔与地方文化研究秦腔在当地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分析课文中的文化元素,如方言、民俗等,了解秦腔与地方文化的关联。

4.2 秦腔的传承与变迁探讨现代社会中秦腔的传承与变迁。

学生可以调查当地是否有秦腔演出,了解其现状和发展趋势。

4.3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培养学生对文化传承与变迁的关注和思考能力。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秦腔的特点和文化意义。

学生可以分享他们对秦腔的认识和感受,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看法。

5.2 课后拓展学生可以进行秦腔演出观看或者参与相关活动,加深对秦腔的理解。

2《秦腔》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2《秦腔》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2《秦腔》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教学设计课题《秦腔》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音频、视频、PPT教材内容分析《秦腔》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散文,这篇散文以真实饱满的情绪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秦腔与秦地百姓之间的血肉联系呈现至读者面前,广阔深远,具有厚重的文化意蕴。

作者贾平凹是20世纪90年代陕西涌现出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作家之一,他以家乡陕西为中心,书写秦地的人事风物,格调独树一帜。

设计理念这篇课文《秦腔》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的第7课,本单元的篇目属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要求学生根据各种文学体裁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多角度、多层面探究作品意蕴。

首先,学习这篇散文,存在的第一个困难就是学生没有接触过秦腔,更别说理解它背后所代表的文化内涵。

因此,我在此学情之上,设计了第一个活动就是“识秦腔”,由最直观的戏曲视频欣赏入手,让学生先接触一下秦腔,然后走进文本,寻找秦腔的特点,最终让学生对秦腔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其次,这篇文章的一个特点就是将秦人与秦腔水乳交融在一起描写,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作者没有将二者分开来写,理解起来有难度。

所以,我设计了一个活动就是让学生品味贾平凹的语言特色,尤其是引导学生分析既描写秦人又描写秦腔的典型场景,在这一活动中,学生经过朗读、分析、讨论、辨别等,不仅感受到贾平凹语言的魅力,也对秦腔与秦人血肉相连、不可分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从学生完成的本课学案来看,他们对这篇文章的理解较浅,没有上升到文化层面。

所以在课堂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思考秦人离不开秦腔的原因,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秦腔不仅为秦人提供了艺术的欣赏,更提供了价值观的传承和文化的传承。

然后设置情境,反驳当代人偏颇的观点,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进而使之燃起继承和发展传统艺术的热情。

因此,针对学生基础不是特别好,但是文本解读有难度的课堂,要选择层层推进,步步为营的活动策略。

秦腔公开课一等奖教案部编版

秦腔公开课一等奖教案部编版

秦腔公开课一等奖教案部编版教学目标:1.学会欣赏和理解秦腔音乐剧中的表演技巧和文化内涵。

2.了解秦腔音乐剧的历史和演出特点,领略秦腔音乐剧的艺术魅力。

3.学会秦腔音乐剧中的一些舞步和动作,提高身体协调性和舞台表现力。

教学步骤:一、导入(10分钟)老师可以播放一段秦腔音乐剧的视频,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借助学生的谈话,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秦腔音乐剧,它的历史和演出特点。

同时,让学生对秦腔音乐剧感到期待和兴趣。

二、欣赏和分析(15分钟)老师带领学生欣赏一段秦腔音乐剧,让学生仔细观察演员们的表演技巧和动作,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方式。

学生可以把自己的观察和发现写在笔记本上,方便后续的讲解和学习。

三、教学和练习(20分钟)老师可以展示一些舞步和动作,让学生跟着老师学习。

学生需要注意身体姿势、手脚动作和表情等方面的细节,逐渐提高自己的协调性和表现力。

学生可以分组和练习,相互提醒和照顾,增强合作意识和友谊。

四、表演和评价(15分钟)学生可以准备自己的小节目或舞蹈,展示在课堂上。

学生可以互相观摩和评价,发现自己的不足和提高空间。

老师也可以给学生一些建议和指导,让学生更加完美地展现自己的演出。

五、总结和收官(5分钟)老师可以总结秦腔音乐剧的特点和艺术魅力,同时对学生的表现和学习进行肯定和鼓励。

学生可以回顾自己的学习历程,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

老师可以告诉学生,秦腔音乐剧是一种传统的中华文化艺术形式,需要我们大力传承和发扬光大。

我们也要感悟中华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大学语文秦腔公开课教案

大学语文秦腔公开课教案

课程目标:1. 了解秦腔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及文化内涵。

2. 通过秦腔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传统戏曲艺术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秦腔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

2. 秦腔的艺术特点及表现形式。

3. 秦腔的文化内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难点:1. 秦腔的唱腔、表演技巧的讲解和演示。

2. 学生对秦腔艺术的理解和欣赏。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包括秦腔历史、艺术特点、表演片段等。

2. 秦腔表演视频或音频资料。

3. 笔记本、纸张、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以提问的方式引入话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秦腔吗?”2. 简要介绍秦腔的起源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1. 秦腔的历史渊源:- 介绍秦腔的起源地、发展历程及与周边戏曲的关系。

- 讲解秦腔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2. 秦腔的艺术特点:- 分析秦腔的唱腔、表演、音乐、服饰等方面的特点。

- 比较秦腔与其他戏曲艺术的异同。

3. 秦腔的文化内涵:- 讲解秦腔所蕴含的民间信仰、道德观念、历史传承等。

- 分析秦腔对后世戏曲艺术的影响。

三、课堂互动1. 提问学生:“你们认为秦腔在当代有何价值?”2. 引导学生讨论秦腔的保护与发展问题。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秦腔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2. 鼓励学生课后进一步了解秦腔,关注戏曲艺术的发展。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提问学生:“你们还记得秦腔的哪些特点吗?”2.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秦腔的理解和感受。

二、秦腔表演技巧讲解1. 邀请秦腔表演艺术家现场演示唱腔、表演技巧。

2. 讲解秦腔的吐字、发声、身段、表情等方面的技巧。

三、秦腔欣赏与评价1. 播放秦腔表演视频,让学生欣赏。

2. 引导学生从唱腔、表演、音乐等方面评价秦腔的艺术魅力。

四、课堂互动1. 邀请学生上台模仿秦腔表演,分享自己的感受。

2. 讨论秦腔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秦腔》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秦腔》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1.分析课文主题:《秦腔》通过对秦腔这一传统戏曲艺术的描写,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民族精神。学生需要通过阅读课文,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主题思想。
2.解读文本内容:学生需要仔细阅读课文,理解秦腔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以及作者对秦腔的情感态度。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分析人物形象:课文中涉及到一系列人物,学生需要分析这些人物形象的特点,理解他们在秦腔传承和发展中的作用。
(5)撰写秦腔评论文章:引导学生撰写关于秦腔的评论文章,从剧情、表演、音乐等方面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1.重点详细阐述
①秦腔的基本概念:秦腔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一种,以高亢激昂的唱腔和丰富的表演形式著称。
②秦腔的艺术特点:板书可展示秦腔的唱腔、表演、音乐等方面的特点,如“唱腔高亢激昂”、“表演细腻生动”、“音乐旋律优美”等。
(3)游戏:设计有关秦腔的知识问答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4)小组讨论:学生在课堂上围绕课文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将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和资源,如PPT、视频、在线工具等:
(1)PPT:教师制作精美的PPT,展示课文内容、人物形象、情节脉络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3)实践作业: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报告或PPT进行审阅,从资料搜集、分析、表达等方面进行评价,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供改进建议。如在资料搜集方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筛选和整理资料,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分析方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深入分析资料,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在表达方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运用PPT的视觉效果和动画效果,提高展示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秦腔》公开课教学详案

《秦腔》公开课教学详案

秦腔详案一,导入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吃苦耐劳的三千万秦人,共吼秦腔。

秦腔,铺满了秦川的每一个沟壑;秦腔,滋养了秦人的每一个日子,浸润了每一个秦人的心灵。

初闻秦腔现在、我们先来初步感受下秦腔的“魅力”。

看完视频,同学们有什么感受?语速快,像吵架……对,在我们耳中像吵架的秦腔却是生活在八百里秦川上的秦人大苦生活中的大乐。

今天,我们就跟着贾平凹先生的文字走进他的“秦腔”世界。

.二,文本鉴赏任务一:体会情感,追本溯源活动1:1.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体会秦人对秦腔的情惑。

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概括这种情感。

——痴迷你是如何精准地概括出这个词呢? 学生找文中原句佐证。

对了,这句将秦人对秦腔的痴迷描绘得相当精妙.那老师再问学们,为什么秦人对秦腔如此痴迷啊?活动2,请结合课文1-2段分析学生从文中找到相对应的句子,概括分析,老师归纳.1,八百里秦川,以西安为界,咸阳,兴平,武功,周至,凤翔,长武,岐山,宝鸡,两个专区几十个县为西府;三原,泾阳,高陵,户县,合阳,大荔,韩城,白水,一个专区十几个县为东府。

秦腔,就源于西府。

(原文)——秦腔是秦地广漠旷远的产物。

2,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原文)——秦腔承载了秦人的喜怒哀乐,3,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爆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美给了别人的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

(原文)——秦腔陶冶着秦人的性情任务二,现在我们知道:为什么我们听起来大吼大叫的音乐却是秦人的“天籁”了,也了解秦人对秦腔痴迷的原因了。

秦腔是秦人日常生活的享受,是体内流淌的血液。

文中对此的描述精彩绝伦,现在请同学们读4-8段,分析作者都用了哪些方法描写了秦人对秦腔骨子里的痴迷。

学生肯定会找各种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层次:写看戏演戏的情景,突出秦人对秦腔的热痴迷。
——第三层次:写秦腔演出的同时也在演出秦人生活中的悲喜剧。
——第四层次:写秦腔在秦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2作为一篇侧重民情风俗的文化性散文,在场面细节描写上可谓出神入化,请你仔细朗读品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场面细节描写,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及其表达作用。
不足之处课堂氛围不够热烈,学生的积极性还有待提高。
贾平凹在散文领域颇有建树,早期的《月迹》、《一棵桃树》,书写儿童眼睛中美丽单纯的世界,注重诗意境界的酝酿。在80年代中期,他转而写陕西的风土人情,展示当地的人文风景和生活情态。贾平凹的散文无论在思想意蕴、文化趣味还是语言表达上,都倾向吸取中国文学传统因素,崇尚简单古朴的风趣和静虚境界的营造。
二、速读课文,把握内容,疏理结构
3.介绍作者: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52年2月21日出生。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从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现为西安市文联专职作家、《长安》文学月刊编辑。他的《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儿》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还于1988年获美国飞马文学奖。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的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涵,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
2.结尾一句有何作用?
——再次点明秦腔高亢宏大的特点,强调它的生成与风土人情密不可分。呼应了开头,强化了主题。
(四)归纳主题。
——《秦腔》不但绘形绘色写出了一个地方剧种的生成、变迁的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秦川大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等风土人情的描绘,展现了他们热情蓬勃的生命力。作者生于斯长于斯,对故土的热爱使得作者在描述中更多地凸现了黄土地人民的人情美,而滤掉了其中可能存在的愚昧与丑陋。在贾平凹笔下,秦腔是黄土地与老百姓生生不息的命运之声。
清远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公开课教案
科目
语文
授课教师
倪敏
授课时间
2010年6月29日
授课班级
高二(1)班
授课内容
《秦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体会文章的大气和深沉的文化底蕴。
2.了解秦地的地理构造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统一。
3.习文章将秦腔、秦地、秦人以及文化生活的有机结。
过程与方法
1.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秦地----空旷平坦,厚重实在
秦腔----高亢激昂,沧桑悲凉
秦人----“二愣”粗犷,朴实豪放
2.思考讨论:请你找出课文第一部分中最能表现秦腔与秦地秦人关系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⑴你立即就会明白了:这里的地理构造竟与秦腔的旋律维妙维肖的一统!
⑵五里一村,十里一镇,高音喇叭里传播的秦腔互相交织,冲撞,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
秦腔也称“乱弹”,唱腔音色高亢激昂,要求用真嗓音演唱,所以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点。秦腔演出地点最好是选在露天的场所,那样才能有秦腔的味道,更体味到秦腔的精髓。秦腔的唱腔,用宽音大嗓,直起直落,给人以高亢激越、粗犷朴实之感。看秦腔时候,尤其看到秦腔中的“黑头”吼声地动山摇的时候,你才会此刻真正认识到秦腔的豪放,这也是秦人的血性。
——场面描写Biblioteka 主要技巧有:⑴点面结合。⑵多种描写结合,以言行描写为主。⑶灵活运用修辞手法。
(三)第三部分研讨
1.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能不能交换位置,为什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
——不能。“只有”表示必需的条件,“只能”指惟一的办法或出路。先说“只有”,再说“只能”有一种层层递进的作用,更好地突出了秦腔对于秦人的重要性
(五)、总结艺术特色:
秦腔生长的地方是苍凉、辽远、空廓和悠长的,它是贾平凹的文字底色,这种浑厚的文风作用于《秦腔》便形成了本文大气厚重的艺术特色。
作业:
结合我们从本课中学到的知识、得到的启示,写一段话,说明自己对秦腔的理解。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秦腔”有了一种比较全面的认识。并且学习的难易程度适中,大部分学生在自学环节里都可以根据所设问题筛选出一些重要信息,从而了解文化与地域的密切关系,理解作者对乡土风情的留连。
1、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并归纳大意:
——第一部分:通过比较道出秦腔高亢宏大的特点,指出它的生成与风土人情密不可分。
——第二部分:神情毕现地表现了秦人对秦腔的喜爱与痴迷。
——第三部分:总结全文,强调只有也只有秦腔才能承载起秦人的喜怒哀乐。
三、研讨课文
(一)第一部分研讨
1.读第一、二段,分别概括秦地、秦腔、秦人的特点。
⑶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
秦腔承载了秦人的喜怒哀乐,是秦人“最高的艺术享受”。
补充简介:13个王朝建都在此,历史悠久,气势雄壮,政治文化厚重。
(二)研讨第二部分
1.梳理第二部分的内容分成四个层次,并归纳大意。
——第一层次:写戏班排演的情景,突出秦人对秦腔的热爱。
2.体会作者在场面细节描写上的出神入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从而对象征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民间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播放秦腔的段子,让学生对秦腔有感性的认识。
2.简介秦腔
——秦腔是我国戏曲四大声腔(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中最古老、最丰富、最庞大的声腔体系,秦腔所保留的剧目达700多个,为各剧种之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