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

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案五年级科目数学执笔审阅审核学生姓名: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案五年级科目数学执笔审阅审核学生姓名: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案五年级科目数学执笔审阅审核学生姓名: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案五年级科目数学执笔审阅审核学生姓名: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案五年级科目数学执笔审阅审核学生姓名: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案五年级科目数学执笔审阅审核学生姓名: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案五年级科目数学执笔审阅审核学生姓名: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教材第30页。
二、合作、探究1、正方体的认识(图略)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想象:当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的时候,这个长方体变成了什么?问:看一看这个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2、对照长方体的特征学生自己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师:正方体具有什么特征呢?我们在研究时应从哪几方面来考虑?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3、学生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提示学生可以从面、棱、顶点等方面进行思考。
教师提问: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4、正方体的棱长和根据正方体棱长的特点,怎样求正方体的棱长和?三、展示提升1、正方体的认识正方体:面:6个正方形,每个面面积都相等。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长、宽、高变为相等,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案五年级科目数学执笔审阅审核学生姓名: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案五年级科目数学执笔审阅审核学生姓名: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案五年级科目数学执笔审阅审核学生姓名: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案。
五年级科目 数学执笔 审阅 审核 学生姓名: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案五年级科目数学执笔审阅审核学生姓名:课题课型课时数上课时间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新课第周星期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第3课时 通分(导学案)

(12分钟)
1.完成教材第7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74页“做一做”第1、2题。
3.完成教材第75页练习十八第3题。
1.独立完成,同桌交流。
2.独立思考完成,全班订正。
3.独立完成后教师批改。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4分钟)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通分的概念及通分的方法。
2.掌握同分母分数、同分子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比较。
3.能运用通分的方法,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学习重点
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学习难点
能运用通分的方法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学习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环节导案来自学案答案: =
>
>
答:在黄豆中,蛋白质含量高一些。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20分钟)
1.出示教材例4主题图。
(1)提问:陆地和海洋的面积分别占地球总面积的几分之几?
(2)讨论。
①地球上的陆地多还是海洋多?
②有哪些方法可以比较它们的大小?
2.出示教材第74页例5主题图。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怎样比较黄豆和蚕豆哪个的蛋白质含量比较高?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强调:重点研究化成同分母分数比较的方法)
2.布置作业。
畅所欲言谈收获。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通分”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通分的意义并掌握通分的方法,它用的是分数的基本性质。通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和掌握通分的方法,为此教师将通分与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联系起来,在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理解通分的目的。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导学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导学案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并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而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观察和拼搭等活动,为自己和学生准备好教具与学具。
同时在进行观察和拼搭的活动中,要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
因为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
切不可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亲自思考。
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
三、学习目标(一)知识技能:1、让学生经历观察和操作的过程,从中认识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形状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物体形状。
数学思考:能根据已有的图形,用各种方法拼搭相应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问题解决: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二)情感态度:1.通过选取熟悉的环境和物体作为观察对象,联系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通过合作交流,养成学生互助、合作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交流和表达能力。
四、课时划分:2课时1、观察物体。
1课时2、练习二。
1课时第1课时观察物体1 学习内容观察物体P2例1例2 练习一1、2、3题编写人学习目标能够辨认从各个不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发展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重难点能够辨认从各个不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导学流程自主空间【独立自主学习】1、准备5个小正方体学具;2、自学课本P2例1、例2内容。
按要求摆一摆3、思考:在日常生活中你是怎么观察物体的?【合作互助学习】1、摆一摆、看一看:课堂上,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按照试着按课本P2的例1的(2)的要求摆一摆、看一看,通过观察、体验自己的猜测、判断是否正确?2、猜一猜、摆一摆:小组合作猜测课本P2例2的3个形状可能有哪些摆法?试着用小正方体摆一摆、看一看,说一说你从正面、左面、上面看到的形状是不是这样的?3、摆一摆、画一画:让学生根据头脑中已有的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这些立体图形所得到的形状表象,结合物体的位置关系,判断你所说的形状是在物体的什么位置观察的?画出你看到的图形的形状。
2024年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体积导学案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体积导学案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体积导学案第【1】篇〗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长方体的体积(一)教学内容: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的“长方体的体积” , 这节课是这个单元的第三课时,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理解了体积概念和体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圆柱和圆锥体积的基础,而且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对象:本班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较强的合作学习能力,已经深入的理解了体积概念和体积单位,并会用数体积单位、拼摆和分割的方法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 所以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看、摆、比、议等系列活动完成对新知的探索。
但是学生初次接触立体图形体积,所以对公式的推导会有一定困难。
(三)教学环境:为了指导学生顺利地探索新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我选择多媒体教室环境进行教学。
二、教学目标鉴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以下三个方面:(一)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发现规律,理解和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
(二) 过程与方法:通过“猜想——验证”的过程,理解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进一步掌握分析和概括的方法。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关系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发现数学兴趣,进一步增强与人合作学习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重点:指导学生探究、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难点: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两个长方体实物,问:同学们,哪个长方体的体积大?接着出示两个体积相近的长方体,问:它们呢?教师适时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清晰地展示分割过程,这时遇到了新问题:长有余数,这时告诉学生们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这几个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问题使学生产生了思维的动力,此处多媒体课件的分割过程更是逼真地呈现了新知和旧知的矛盾,使学生在思维和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时进入新课。
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导学案

第四单元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课 题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45-46页) 课 型 探究+展示 主 备 人 孔祥莲 课时分配自学 课时时间 展示 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操作使学生知道分数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产生的。
2、在正确认识单位“1”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应用分数的意义,并能应用分数的意义,并能应用分数解决有关的问题。
教 学 重 难 点 1、理解单位“1”及分数的意义。
2、单位“1”的含义。
3、理解“整体”的含义,明确“1”在这里的作用。
学法指导 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3、带*号的4——6号同学不做。
学具准备 小黑板学生质疑 学案导学一.旧知链接1、整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2、41和85分别读作什么?二.自主学习1、自学课本45-46页内容并回答问题: (1)分数是怎样产生的?(2)什么叫做单位“1”和分数单位?2、单位“1”的含义:我们可以把一条线段,一个圆或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我们就叫做单位“1”, 单位“1”不仅可以表示( ), 可以表示( )3、分数的意义。
(1)说一说41的含义。
把一个( )平均分成( )份,取其中的( )份,就是( )。
(2)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
? ●●●●○○○4、想一想。
(1)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分成的份数用来做分数的( ) (2)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几份的份数用来做分数的( ) 分数的意义:( )、( )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 )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 )或( )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5、小组展示、交流,师点评 三、达标检测 (一)必做题。
1、填空。
(1)在进行( )、( )或( )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 )的结果,这时常用分数来表示。
(2)2000多年前,中国用( )表示分数。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_通分练习课导学案

第17课时通分练习课
【素材积累】
1、走近一看,我立刻被这美丽的荷花吸引住了,一片片绿油油的荷叶层层叠叠地挤摘水面上,是我不由得想起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这一句诗。
荷叶上滚动着几颗水珠,真像一粒粒珍珠,亮晶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晶的。
它们有时聚成一颗大水珠,骨碌一下滑进水里,真像一个顽皮的孩子!
2、摘有欢声笑语的校园里,满地都是雪,像一块大地毯。
房檐上挂满了冰凌,一根儿一根儿像水晶一样,真美啊!我们一个一个小脚印踩摘大地毯上,画上了美丽的图画,踩一步,吱吱声旧出来了,原来是雪摘告我们:和你们一起玩儿我感到真开心,是你们把我们这一片寂静变得热闹起来。
对了,还有树。
树上挂满了树挂,有的树枝被压弯了腰,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真好看
呀!。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汇报展示
︵
约10分钟
︶
根据学生回答问题情况,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引导学生明白:因数和倍数是互相依存的,不能单独存在。
同桌互相举出一个乘法算式,说出其中的因数和倍数。
达标检测
︵
约
7 分钟
︶
一是学生小组内部或小组间互相检查学生完成情况,并作出评价。二是教师对发现的学生中存的共性问题予以及时的点拨或留待辅导时间予以专题讲解。
学习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学习难点
认识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准备
ppt、学案
师导案
生学案
自
主
学
习
︵
约
7
分
钟
︶
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自学、自读教材内容,并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边学边解决一些问题。
1、认真阅读教材5页。
2、根据自学来填空:
1、 2×5=10
( )和( )是( )的因数,
( )是( )和( )的倍数。
2、说出下面各组数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125和25 63和9 54和18
拓展延伸
︵
约
6
分钟
︶
教师检查或小组自查,发现问题教师课堂立即订正。
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①15是倍数,5是因数。
②6是3的倍数,是24的因数。
①12÷2=6 ( )是( )的因数,
( )是( )的倍数。
12÷6=2 ( )是( )的因数,
( )是( )的倍数。
合作探究
︵
约10分钟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找次品导学案(精推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找次品导学案(精推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找次品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通过比较、猜测、验证等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渗透优化思想,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2、学习用图形,符号等直观方式清晰、简明的表示数学思维的过程,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优思想教学难点:观察归纳找次品的最优策略课前交流:师:上课之前老师想先考考大家的眼力,看看谁的眼力最棒?师:请不同。
生:(回答)师:咦,怎么回事?生:不好确定......师:刚才这位同学分析的很对,从外观上看,它们一模一样,可实际上其中有一瓶少了3片,在生产生活当中我们把这种不合格的产品称为“次品“,那当遇见次品时需要把它找出来吗?生:需要。
师:大家的声音里感觉少点什么,请看大屏幕(播放航天飞机事故).-师:看完后你想说点什么?生:次品的危害很大......师:再问大家一次,当有次品的时候要不要把它找出来?生:要。
师:从同学们的回答声中老师感受到大家的社会责任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找次品》(板书)(宣布上课)师:大家请看课题,你希望从这节课的学习中了解到什么?生:找次品的方法,如何最快找到次品。
师:那我们带着这样的学习目标咱们开始今天的学习,一、探究新知(一)探究2和3师:这两瓶钙片,谁有办法找出其中的次品?生:掂一掂,数一数。
生:可以用天平师:天平咱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了,天平长什么样?谁能用身体模仿一下?生:用身体模仿师:多么美丽的一架天平啊,那么如何用天平找出其中的次品呢?谁来当天平给大家找一找?生:天平两端各放1瓶,哪边轻就是次品。
师:你把钙片分成了几份?生:两份。
师:天平这时候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生:(用身体表现出倾斜)师:次品在哪里?指一指师:如果次品多了几片呢?生:哪边重就是次品。
师:需要称几次?生:1次师:看来从两瓶里找次品,只需要称1次就一定能找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春季学期XX小学
导
学
案
科目:数学
年级:五年级(下册)
授课教师: XXX
日期:二零二零年四月
观察物体1
内互相交流、质疑)
【评价提升学习】
1、完成课本P3练习一第1~3题
2、一个立体图形从正面、左面、上面看是这样形状的图形(如下图1),这个物体至少需要()个小正方体,摆一摆。
3、如右图:画出从不同方向观察到这个立体图形的形状。
正面右面左面上面
4、用8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可以摆出哪些有趣的图形?课后请摆一摆,把你摆出的结果画下来或者写下来。
5、连线:
正面上面左面右面
学案整理:
本节课我学会了:
还有疑惑的问题是:
教
学
反
思
因数和倍数1
因数和倍数2
2、5的倍数的特征
3的倍数的特征
位数是()。
3、在下面每个数中的□填上一个数字,使这个数是3的倍数,请在()里写出符合要求的所有数字。
30□() 8□16()
61□7() 208□()
5□() 2□9()
36□() 13□5( )
学案整理:
本节课我学会了:
还有疑惑的问题是:
教
学
反
思
质数和合数
学习内容质数和合数 P14 编写人
学习目标1、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能正确判断一个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学案整理:
本节课我学会了:
还有疑惑的问题是:
教
学
反
思
长方体的认识
学习内容长方体的认识 P18-19 编写人学习目标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正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5、完成书本24页的例2及做一做。
并交流展示。
三、展示引导学习:
分小组展示合作互助学习中的疑问和收获。
四、评价提升学习:
1、如图:(单位:厘米)
作这个纸盒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纸板?怎么去算?想一想?
(1)上面和下面的面积:()
(2)前面和后面的面积:()
(3)左面和右面的面积:()
(4)长方体的表面积:()
2、一个长方体的工具箱,它的长是50厘米,宽是40厘米,高是35厘米,给它的表面涂上油漆,涂漆的面积是多少?
3、一个魔方的棱长是50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4、一个正方体木盒,棱长总和为96厘米,这个木盒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5、把4个棱长3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摆成一排,拼成一个长方体。
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教
学
反
思
体积和体积单位
学习内容体积和体积单位 P27 编写人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体积单位之间进率解决问题
容积和容积单位
分数的意义(1)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应用
真分数和假分数(1)
2、说出四个分母是7的真分数。
3、说出3个分数值是1的假分数。
4、说出两个分母是9,分数值比1大又比2小的假分数。
学案整理:
本节课我学会了:
还有疑惑的问题是:
教
学
反
思
真分数和假分数(3)
学习内容课本第 54页及练习十三的相关习题。
编写人
学习目标进一步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能够比较熟练的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
分数的基本性质
重 难 点
重点:掌握分数的基本的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有关的问题。
难点:理解分数的基本的性质。
导学流程
自主空间 【独立自主学习】
1、120÷30的商是多少?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3倍,商是多少? 被除数和除数都缩小10倍呢?
2、比较下列每组数的大小。
()53
43 ()20
42015 3、把下面的分数改写成两个数相除的形式。
32=( )÷( ) 8
5
=( )÷( ) 4、自读教材57页2遍,然后独立完成下面问题: 什么叫分数的基本性质? 【合作互助学习】
在本小组内相互交流独学阶段未完成的问题以及新问题,请某同学或轮流当小老师给大家讲解。
【展示引导学习】
1、温馨提示:我们可以运用( )性质来解决这个问题。
要注意分子和分母要同时乘或同时除以0以外的相同数。
4、12÷4 = ( 12×3 )÷(4 ×3 ) = ( 12 ÷2 )÷(4 ÷2 ) = 在整数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 )或者( )相同的数(0除外),( )不变。
【评价提升学习】 1、
7
3
的分子加上9,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加上几? 2、完成练习十四1-7题。
最大公因数
用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约分
最小公倍数
通分
分数和小数互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