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史观
现代化史观的含义
现代化史观出自《现代化新论》,现代化史观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是历史的纵向发展。
现代化史观系指以现代化进程为主线考察世界历史及其变动规律的理论方法体系。
它紧紧扣住500年来人类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这一根本特征,试图解释世界历史变化的深层动力和共同特征,并试图对人类未来前途做出回答。
现代化研究从诞生始便伴随着激烈争论。
早期现代化研究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美国学界,属于社会学范畴,主要体现为一种线性发展观,认为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是一个必然过程,而且道路具有同一性,即所有国家只有走欧美模式才能实现发展与进步。
该时期理论的基本特征是把传统与现代社会看成两个断裂的、没有任何相似性的时期。
到70年代,早期现代化理论遭到广泛批判。
很多学者对将欧美模式视为所有国家现代化唯一模板的理论提出质疑,并将重点转向第三世界国家发展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的原因研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由拉美学者提出的“依附论”,认为第三世界国家落后的根源在于自近代以来形成的以中心—边缘为基本特征的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政治结构。
除此之外,沃勒斯坦从现代世界体系形成的角度也认为近代以来中心—半边缘—边缘不平等的世界格局是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基本特征。
以艾森斯塔特为代表的学者则从不同国家文化传统出发论证了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现代化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在中国特定的背景下,许多理论问题被继续争论并得到进一步延伸。
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有:第一,现代化的定义问题。
狭义的现代化一般指的是经济层面的工业化,而且主要指的是经济欠发达国家追赶发达国家,其主要内容是经济和技术追赶。
而在韦伯那里,现代化则主要被视为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变化。
罗荣渠对现代化做了广义的定义。
广义现代化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
具体地说,就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组织与社会行为深刻变革的过程。
历史史观的总结归纳
历史史观的总结归纳近几年我国引进了多种史观来纠正我们过去历史研究的弊端,这些史观被大量的运用到我们的历史教学中,高考题中也出现了大量与之有关的题目,因此影响了我们备考的方向,在这里我将各种史观及典型的题目总结如下:一、现代化范式(现代化史观)的主要观点及典型试题1、主要观点现代化范式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大众化进程。
其中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化进程是其核心,重要是把握人类历史纵向发展的历程。
2、用“现代化范式”指导的命题“现代化史观”就是运用“现代化”的总观点来看待中外历史,特别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历史以及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
在我国,现代化史观的创立者是已故著名史学家罗荣渠先生。
罗先生指出: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具体地说,这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世界历史的必然进程(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95页)。
例题1,2011年滨州二轮模拟.(25分)一般认为,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涉及政治、经济、思想各方面的变化,同时也是世界化的过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工业革命的发生需要大批技术发明者、新机器的制造者。
这与英吉利民族特有的经验主义思维方式是分不开的。
材料二“……我们将看到,尽管产业革命开始在英国(而且就是在那里,也只是一部分地区),那并不是由于英国人的大智大勇、善于创新和经营有道,相反却是印度、中国、和新大陆殖民地等全球发展的结果。
换言之,产业革命是全球各种力量的历史产物。
几种新史观介绍
几种新史观介绍1.现代化史观:现代化进程一般指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①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
②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
③文化现代化主是要指科学化、理性化大众化进程。
④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
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进程是的两个主要内容,重要是把握人类历史纵向发展的历程。
2.全球史观(或者整体史观)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3.文明史观: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人类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
4.社会史观①社会史范式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之外的所有问题。
②社会问题的核心就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
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
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六大史观
欧洲文明在成功地吸收了它种文明的诸般优秀成果集中了全人类智慧的基础上,通过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的种种努力,初步创立了以科学化、工业化、民主化为基本原则的现代文明,并以此为准绳重组建立了西方社会,然后借助于由这种合理化变革创造的极大的政治经济优势,最终完成了“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历史进程。
“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由点到面、由面到片、由片到圈、最终组合成世界文明的过程。自文明形成到资本主义出现,人类经历了“点”、“面”、“片”、“圈”的文明发展;资本主义的作用则是把“圈”进一步扩大,引导出一个“世界文明”。马克思、恩格斯在文章中也多次表达过同样的思想,即资本主义构造了“世界文明”。因此,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看问题,“圈”的限制被资本主义突破了,历史继续其“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这个过程至今仍在延续,这就是所谓的“全球化”和“区域化”。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在“世界文明”的构建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2)对待文明的正确态度
平等的态度:即文明没有优劣之分,无论是东方文明还是西方文明,都要进行平等和耐心的对话,承认和维护文明的多元化、多样性。在弘扬本国本民族文明优秀传统的同时,充分吸收和借鉴世界文明的一切积极成果。
现代化史观
一、现代化史观通常情况下,现代化有时候也称近代化。
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包括①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
②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等内容。
③思想文化现代化主要是指科学化和大众化进程。
④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
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典型例析:(2008年山东烟台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实现近代化(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各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
学者认为,西方近代的变革首先是精神层面的变革,然后是制度方面的变革,最后才是器物方面的变革,而中国在近代的变革顺序却是正好相反的。
请回答:⑴依据15~19世纪上半期西方世界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阐述西方变革的发展历程。
⑵联系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的有关史实说明中国近代的变革顺序。
扼要归纳导致中西方变革顺序相反的原因。
⑶你认为在我们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应如何正确对待外来的文明成果?参考答案:⑴西方变革的发展历程:①15~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使人们逐渐摆脱了教会的束缚和控制,推动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变;②18世纪的启蒙思想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封建专制和宗教愚昧的束缚,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③英法美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④18世纪中期起,工业革命迅速扩展,大机器生产方式确立,欧美国家相继实现工业化。
⑵中国近代化变革:①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先后爆发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结束了专制制度,但真正的民主共和没有实现;③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爆发了要求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高考历史复习思维之现代化史观
高考历史复习思维之现代化史观1.概念内涵:现代化也称近代化。
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2.主要线索:①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
②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等内容。
③思想文化现代化主要是指科学化和理性化进程。
④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
其他还涉及教育现代化、军队与国防现代化、信息传播现代化、人口控制化、社会福利化等。
3.现代化模式的类型:现代化模式是指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按照不同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①从现代化的动因和起步时间看,可分为:内源型现代化模式,即现代化起步的原因主要是该国或该地区社会内部经济、政治和文化自然发展的结果。
如:英、法等国的现代化。
外源型现代化模式,即指现代化起步是在外部因素的刺激下开始的。
如:美国、日本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
②从经济体制的特点看,可分为:市场经济模式,如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计划经济模式,如苏联的现代化;混合经济模式,其特点是国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现代化过程中都起重要作用,如印度等国的现代化。
③从社会经济的性质看,可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又可分为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和中国模式(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4.准确理解现代化:①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
正确的心态是既要保留民族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
②现代化是一种历史进程,是动态的。
现代化史观
现代化史观本文以“现代化史观”为主题,旨在探讨如何从历史的角度探索现代化进程。
首先,对于现代化来说,它主要是指一个国家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的过程,现代化的方向和动力源于欧洲文艺复兴以来形成的西方文化和科技。
欧洲文艺复兴意味着文化的复兴和发展,有利于人们探索世界,探索自然,探索自我,也有助于探索未知的物质世界。
科学研究对技术和经济领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科技融入到社会中来被称为科技社会。
同时,科技进步促进了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
其次,现代化进程一般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四个层面。
政治方面,现代化要求国家以民主、自由、平等和法治为基础,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实行多元文化并且加强国家的联邦体系。
经济方面,现代化要求国家扩大对外贸易,实行市场经济,鼓励民营企业,改进财政制度。
文化方面,现代化要求国家提倡西方文化,宣传科学技术知识,培养全民的文化素养。
最后,科技方面,现代化要求国家积极吸收最新的科学技术发展,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现代化正是由西方文化和科技驱动的一个新的社会发展模式,这一模式融合了西方发达国家最新的经验教训。
现代化进程更加强调了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同时也加强了民主、自由和公正原则的实现。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发展,当今世界也出现了一股把握新机遇,实现经济财富、社会发展的热潮。
综上所述,现代化史观主要是指现代化进程中人们从西方文化和科技引发的变化,这一变化催生了一股推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热潮。
因此,现代化观主要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四层面,并且更加强调了民主、自由和公正原则的实现。
要想实现社会进步,开放式经济、先进的科技、文化多样性以及社会公平是必要的。
高考历史常用六大史观
六大史观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正如西方一位着名历史学家所说的那样:“它的主要特点在于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它是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来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二、文明史观基本概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又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认为人类创造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内容;认为人类文明是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三、现代化史观概念内涵:现代化也称近代化;它是指世界各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即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它包含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一种观点认为现代化首先从西欧开始,随之通过殖民扩张弥散到亚、非、美广大地区,因此现代化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欧化、西化或工业化;四、社会史观基本内涵:社会史观主要指从人们生活的现实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社会史观认为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五、革命史观基本含义:所谓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 该史观认为阶级社会中阶级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六、唯物史观主要含义: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它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它是一种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是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具有辩证的观点;革命史观对中国近代史上的通商口岸问题的认识①从革命史观: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明显标记;②从现代化史观:它是中国工业基地、技术中心、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对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发挥带头作用;③从整体史观: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④从文明史观: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化工业文明的窗口,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例:多种史观评价孙中山①革命史观: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②现代化近代化史观:“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③社会史观: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④全球史观整体史观:他是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
现代化历史观
现代化历史观现代化历史观是指以现代化为主题的历史研究和思考方式,它强调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进程,注重对现代化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和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
现代化历史观旨在揭示现代化的起源、发展和变革,并探讨现代化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影响。
现代化历史观的核心是对现代化的定义和解释。
现代化是指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包括政治体制、经济结构、社会意识、文化观念等多个方面的变革。
现代化的实现需要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制度的改革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等多种条件的共同作用。
现代化历史观强调历史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道路存在差异。
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各个国家和地区会受到不同的历史、文化、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影响,因此现代化的路径和速度也会有所不同。
现代化历史观还强调历史具有渐进性和相对性。
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演变过程,不同历史时期的现代化水平存在差异。
同时,现代化的评价也是相对的,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会有不同的优势和劣势,因此对现代化的评价也会有所不同。
现代化历史观还注重对历史的阐释和解读。
历史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信息系统,需要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背景的深入研究和理解,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和评价。
现代化历史观强调历史研究要基于事实和证据,避免主观臆断和片面偏见。
现代化历史观还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和启示。
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思考,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当下的社会状况和问题,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现代化历史观鼓励人们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为现实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
现代化历史观是一种重视历史研究和思考的方法和理念,它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和复杂性,注重对现代化过程中各种因素的深入分析和理解。
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思考,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为现实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现代化历史观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对于历史研究和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八大史观简介
八大史观简介一.近代史观(现代化史观)近代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1.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2.经济上的工业化;3.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论化;4.社会生活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与政治的民主化。
因为现代化史观具有全面性和根本性的特点,因此,用现代化史观评价历史更为实事求是。
二.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它从世界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统一性来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并认为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
三.文明史观从横向(空间角度)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纵向(时间角度)看,包括:渔猎采集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
而一部人类发展的历史,本质上是一部人类文明的演进史。
四.社会史观社会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不仅是政治、经济、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息息相关的历史,其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
五.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认为人类的历史是通过不断的斗争来推动社会严谨的历史,即从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史观。
六.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
该史观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
七.英雄史观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创造作用,把个别接触人物夸大为主宰历史的唯心史观。
八.生态史观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角度分析问题。
研究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的关系,总结经验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1、近(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
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
经济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法治化,思想的理性化科学化。
2、整体史观(全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进入整体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后期,世界初步成为一个整体。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当代世界整体化全球化趋势加强。
人类的交往加强了世界的横向联系,促进了整体化的发展。
3、文明史观认为,从本质上说,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的自身文明化的过程。
人类文明史可分解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会文明史。
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不同的文明之间不断交流和融合。
4、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5、革命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的一种具体形态。
革命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革命史观,是近代中国的一种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历史研究的方法论,最先由毛泽东所提出的,他大胆地将中国近代历史看成是一部革命运动史,从而形成了一种革命史观,即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
”6、生态史观认为,历史演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
“近代化(现代化)史观”一、现代化(近代化)的含义及其内容:通常情况下,现代化和近代化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观
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观
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观是指中国特有的一种历史观念,它强调了中
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所经历的独特之路。
在这种历史观下,中国的现代
化发展被认为是受制于外部列强压迫与剥削的结果,难以获得真正的
独立和自主权利。
与此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观也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和发展,认为现代化发展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
在
这种历史观中,中国对待外来事物的态度较为谨慎,讲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处世态度,以求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失去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在今天的中国,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观已经成为了社会主流思想之一,被广泛地应用于教育、文化、政治和经济等各个领域。
尽管这种
历史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争议性,但它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提供了
重要的精神支持与社会文化背景。
八大史观
3 文 明 史 观
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 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物质文明 横 向 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
纵向------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
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 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
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 时代)。 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就 是现代化的过程。
八 大 史 观
——高三历史复习
近代化史观
文明史观
全球史观
革命史观
社会史观
唯物史观
英雄史观
正统史观
各种史观具体解读
所谓史观
——就是人们对于历史的总看法。
1、“现代化史观”就是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过程就是现代化。现代化史观重点考察的就是这一发展演变的过 程。 历史学家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说:“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 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
6、社会史观
指对社会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在我国而言,社会 史观即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史观——辩证和唯物地看待 社会。 社会史观的本质是大众化﹑生活化,是“所有人 的历史”或称为“社会习俗的历史”。是与平民百 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 行、风俗习惯等. 相比其他各种史观,该史观更加注重底层民众的社 会生活状况。
生产力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根本动力;
4、唯物史观
评价历史的根本标准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
5、“革命史观: 亦称“阶级斗争史观” 或 “反帝反封建史观”。 持“阶级斗争史观”的学者通常认为:近代中国各种灾 难的基本根源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拯救 中国的基本途径是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太平天国运动、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构成了近代史的主要 内容和分期标志。因为它们是把中国拉出半殖民地半 封建泥沼的过程,是进步的过程。
现代化史观
现代化史观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自身的社会发展。
一个新的社会研究话语现代化史观,不断地出现在学界以及社会政治实践中,以更新的视角来把握历史变革中特有的规律性,对当下正在推进社会转型的国家,也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代化史观是以持续发展的社会、文化与技术进步为核心的社会研究学说,它建立在比较文化、比较历史和现代思潮的理论基础上。
它与文明和历史理论等传统的社会学思想有很大的不同,它重新定义了对人类文明的解释及其发展,将之划分为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及思想方面的多元社会形态,把社会发展定义为一种持续而有序的过程,强调了社转型过程中技术、文化、政治方面的促进作用。
现代化史观的发展实质上是由西方文化思潮推动的,它将历史从传统的以文明为研究对象,转变为以贯穿文明始终的现代化进程为研究对象。
从本质上说,现代化史观既可以反映社会的演进变迁,也可以反映个体的变化过程。
在宏观上,它把不同各国的文明发展作为有关的一系列现代化过程的总体框架;而在微观上,它借助人口、家庭、经济与政治的变化,反映各国的现代化的发展过程。
现代化史观不仅在历史发展中揭示出新的规律性,而且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整体上来看,现代化史观强调技术、经济、文化等因素的促进作用,也认为跨国及跨文化的差异是实现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它提倡一种基于文化的观点,对推动多样性文明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现代化史观也反映了历史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动态维度,如思想、宗教等,由此,认识到某种文明发展的特殊性,可以帮助国家在推进社会转型的进程中找到最佳模式。
现代化史观把以持续发展为特征的技术、文化、经济及政治变化看做是不断积累的过程,它将历史进程定义为一种过程,持续的累积,永无止境的追求。
这一史观的发展,不仅为人类的文明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当代正在推进社会转型的国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以及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
现代化史观
④现代化的机遇与挫折——戊戌变法。1898年,康、梁的戊戌维新是继洋务自 强破产后中国选择现代化道路的一次比较系统而深入的尝试。变法者意欲以日本明 治维为榜样,促使中国步入现代化富强之路。但是它只维持了短短百余日便被顽固
势力扼杀于摇篮之中,中国因此失去了一次国家振兴的良好契机。
⑤现代化的发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20世纪初,清 朝统治者开展了一场自救运动,即“新政”,新政的一系列措施充分反映了现代化 的趋势。其后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则完全符合现代化的潮流,颁布了《中华民国临
现代化(近代化)史观
主要观点:
现代化,也称近代化。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
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
政治: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 经济: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 思想文化:科学化、理性化,即从落后迷信到科学理性。
③对现代化的反动——太平天国和义和团。太平天国和义和团是中国近代史上的 两次农民运动,他们提出的目标并不是在中国推进近代化,而是恰恰相反。太平天 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完全是反现代化的,是一种古代小农经济的回归;义和团砍 电线、毁铁路更是直接对现代化的排斥和打击。虽然洪仁玕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 《资政新篇》,但不足以说明太平天国如果能够维持就会将这份文献付诸实施。
差别而已。
22、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了“近代化探索”这一单元的
内容后,对“近代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下面是他们从网上搜集到的对
“近代化”这一概念的解释: 近代化,是指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
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
中国式现代化唯物史观
中国式现代化唯物史观中国式现代化唯物史观是一种独特的历史观,强调“唯物史观”,即物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这种历史观认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是一个全面的变革过程,整个社会结构、生产力、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一变化过程主要是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工业制造以及市场经济等因素的不断发展所引起的。
中国式现代化唯物史观所关注的是社会发展的整体过程,它将社会结构的演变、生产方式的变革、经济结构的调整等众多因素综合考虑,认为这些因素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核心。
而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经历的种种变化,实际上都是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变化的结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就是一种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的适应性转变,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当然,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还有一些其他的重要因素,也对社会变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其中最关键的是现代科技的发展,技术创新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这一点,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更加明显。
中国式现代化唯物史观也强调了技术创新对社会变革的显著影响。
此外,中国式现代化唯物史观也特别注重思想观念的变革,认为它在社会运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所进行的文化大革命,就是对旧社会观念的一次挑战,以及对文化传统的重构和创新。
这一过程不仅意味着意识形态的转变,还包括对社会制度和政治体系的调整和改革。
总体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唯物史观的核心思想在于重视物质条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认为现代科技、工业制造和市场经济等因素在社会变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此外,还侧重于思想观念的变革,强调人类思想观念对社会运动的重要性。
这一观点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中得到了广泛认同,并成为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种思考方式。
几种新史观
几种新史观1.现代化史观:主要观点:现代化进程一般指在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下,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主要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转变。
主要内容:①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
②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
③文化现代化主是要指科学化和大众化进程。
④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
此外,还包括:均富化、福利化、社会阶层流动化、教育普及化、信息传播化、人口控制化等。
其中,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进程是的两个主要内容,重要是把握人类历史纵向发展的历程。
对现代化模式的认识:现代化模式是指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按照不同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①从现代化的动因和起步时间看,可分为内源型现代化模式,即现代化起步的原因主要是该国或该地区社会内部经济、政治和文化自然发展的结果。
如:英、法等国的现代化。
外源型现代化模式,即指现代化起步是在外部因素的刺激开始的。
如:美国、日本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②从经济体制的特点看,可分为市场经济模式,如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计划经济模式,如苏联的现代化;混合经济模式,其特点是国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现代化过程中都起重要作用,如印度等国的现代化。
③从社会经济的性质可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又可分为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和中国模式(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或地区,实现民族独立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实现民族独立后应尽快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实现民族独立和现代化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或地区面临的双重任务。
2.全球史观(或者整体史观)主要观点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化史观”就是运用“现代化”的观点来看待中外历史,特别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历史以及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
历史学家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说:“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具体地说,这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世界历史的必然进程。
”
社会史观:
指对社会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在我国而言,社会史观即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史观——辩证和唯物地看待社会。
马克思主义社会史观的提出,意义重大:
首先,它结束了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理论的长期统治,使历史破天荒地第一次被安置在它真正基础之上。
其次,它作为人类的认识工具,是我们观察和研究社会历史问题的一般方法,是我们解决社会历史问题的指南。
最后,它使得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得到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立在人类历史上完成了对社会历史的科学认识,捍卫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使唯心主义在最后一个领域得到彻底的摧毁。
它成为马克思对人类最重要的两大贡献之一。
社会史观的本质是大众化﹑生活化,是“所有人的历史”或称为“社会习俗的历史”。
历史史观:
针对历史的史观。
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就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二战后,人们开始认识到维护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稳定的重要性,由此诞生了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一系列国际组织,整体世界开始制度化。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的相互联系和依赖日益紧密。
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整体世界的发展更加迅猛,全球化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这一大背景之下,“全球史观”兴起,成为研究世界历史的一个重要学派。
“全球史观”冲破了“西欧中心论”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
当今整体世界的发展首先表现在经济的全球化,其次是国际政治中的民主化趋势,再次是不同文化越出民族范围的接触交流与相互吸收融合,最后是关于人类自身发展的资源、环境、战争与和平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的各国共同
协商解决。
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就是以“文明”为单位来看待整个人类历史,通过不同文明类型的演进过程探讨人类社会的进步。
文明史观在当今的史学研究中呈现出五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从现实人类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去追溯历史,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而来的,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省略那些与现代文明关系不太密切的历史事物;二是从长时段考察历史,重点考察那些历史当中比较稳定、长期发挥作用的因素,例如政治经济制度、民族文化、社会心理等等,这其中也包括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三是以生产力作为划分文明史发展阶段的标准,把人类文明的历程划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阶段,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现代化;四是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勾勒出人类文明总体演进的脉络,总结人类文明的成果,在充分肯定人类社会取得的进步的同时,揭示存在的问题;五是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统一,既看到人类社会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又看到不同文明有自己独特的具体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