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框架与方法课件
合集下载
人大劳动经济学课件第一章

人大劳动经济学课件第一章
目录
• 劳动经济学概述 • 劳动力市场供需理论 • 工资与就业理论 • 人力资本投资与收益 • 劳动力市场政策与实践 • 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01 劳动经济学概述
劳动经济学定义与研究对象
定义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及其运 行规律的经济学分支,主要探讨劳动 力供求、工资决定、就业与失业、人 力资本投资、劳动力流动等问题。
劳动力市场均衡与失衡
01
劳动力市场均衡
在特定工资率下,劳动力需求量等于供给量,此时市场达到均衡状态。
02
劳动力市场失衡
当工资率不能使劳动力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时,市场处于失衡状态,可
能出现劳动力短缺或过剩现象。
03
劳动力市场失衡的调节
政府和企业可以通过调整工资率、改善就业环境、提供培训和教育等措
施来调节劳动力市场的失衡状态。同时,劳动力自身的流动和迁移也是
全球化推动劳动力市场变革
全球化进程加速,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对劳动力市场产 生深远影响,推动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功能和运行机制发 生变革。
劳动力流动与配置优化
全球化促进了劳动力的跨国流动,使得劳动力资源在全球 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提高了劳动力市场的效率和灵活性。
就业机会与挑战并存
全球化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也使得一些传统行业 和岗位面临挑战。劳动者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技能, 以适应全球化带来的就业市场变化。
应对全球化挑战的策略
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劳动者需要提升自身素质和技能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同时,政府和企业也需要 加强合作,推动劳动力市场的改革和完善。
应对技术进步挑战的策略
面对技术进步带来的挑战,劳动者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政府和企业也需要加强职业培训和 技能提升计划,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目录
• 劳动经济学概述 • 劳动力市场供需理论 • 工资与就业理论 • 人力资本投资与收益 • 劳动力市场政策与实践 • 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01 劳动经济学概述
劳动经济学定义与研究对象
定义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及其运 行规律的经济学分支,主要探讨劳动 力供求、工资决定、就业与失业、人 力资本投资、劳动力流动等问题。
劳动力市场均衡与失衡
01
劳动力市场均衡
在特定工资率下,劳动力需求量等于供给量,此时市场达到均衡状态。
02
劳动力市场失衡
当工资率不能使劳动力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时,市场处于失衡状态,可
能出现劳动力短缺或过剩现象。
03
劳动力市场失衡的调节
政府和企业可以通过调整工资率、改善就业环境、提供培训和教育等措
施来调节劳动力市场的失衡状态。同时,劳动力自身的流动和迁移也是
全球化推动劳动力市场变革
全球化进程加速,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对劳动力市场产 生深远影响,推动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功能和运行机制发 生变革。
劳动力流动与配置优化
全球化促进了劳动力的跨国流动,使得劳动力资源在全球 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提高了劳动力市场的效率和灵活性。
就业机会与挑战并存
全球化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也使得一些传统行业 和岗位面临挑战。劳动者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技能, 以适应全球化带来的就业市场变化。
应对全球化挑战的策略
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劳动者需要提升自身素质和技能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同时,政府和企业也需要 加强合作,推动劳动力市场的改革和完善。
应对技术进步挑战的策略
面对技术进步带来的挑战,劳动者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政府和企业也需要加强职业培训和 技能提升计划,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第1章 导论 《劳动经济学》2 PPT课件

第1章
1.1 现代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1.1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
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具有如下属性: ① 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的,
是相对的稀缺性。 ② 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又具有绝对的属性。 ③ 在市场经济中,劳动力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力资源的支
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 其二,实证研究方法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 验和事实进行检验。
1.2 现代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2.1 实证研究方法
确定 研究对象
设定 假设条件
提出 理论假说
验证
1.2 现代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2.2 规范研究方法
① 互惠的交换 ② 存在种种障碍
1.2 现代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2.2 规范研究方法
研究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工作环境、劳动者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心理活动及规律的科学。 狭义的劳动心理学包括工效学、人体工程学、工业心理学等;广义的劳动心理学包括管理 心理学、职业心理学等
1.3 劳动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1.3.1 国外劳动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1.古典经济学家将劳动和工资问题作为经济理论的重要内容 2.20世纪20年代制度经济学建立了独立的劳动经济学 3.20世纪40年代芝加哥学派的“劳动经济学革命” 4.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劳动经济学的新发展 5.马克思主义劳动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3 劳动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1.3.2 劳动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劳动经济学相关著作的出版 2.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3.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经济学的新发展 4.我国劳动经济学的教学与科研与教学发展 1.3.3 劳动经济学与劳动科学体系之间的关系
1.1 现代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1.1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
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具有如下属性: ① 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的,
是相对的稀缺性。 ② 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又具有绝对的属性。 ③ 在市场经济中,劳动力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力资源的支
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 其二,实证研究方法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 验和事实进行检验。
1.2 现代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2.1 实证研究方法
确定 研究对象
设定 假设条件
提出 理论假说
验证
1.2 现代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2.2 规范研究方法
① 互惠的交换 ② 存在种种障碍
1.2 现代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2.2 规范研究方法
研究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工作环境、劳动者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心理活动及规律的科学。 狭义的劳动心理学包括工效学、人体工程学、工业心理学等;广义的劳动心理学包括管理 心理学、职业心理学等
1.3 劳动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1.3.1 国外劳动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1.古典经济学家将劳动和工资问题作为经济理论的重要内容 2.20世纪20年代制度经济学建立了独立的劳动经济学 3.20世纪40年代芝加哥学派的“劳动经济学革命” 4.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劳动经济学的新发展 5.马克思主义劳动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3 劳动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1.3.2 劳动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劳动经济学相关著作的出版 2.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3.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经济学的新发展 4.我国劳动经济学的教学与科研与教学发展 1.3.3 劳动经济学与劳动科学体系之间的关系
劳动经济学研究对象及方法(劳动经济学课件)

实证分 析方法 What Is?
最低工资对失业的影响是什么,失业保险对 于失业时间的长短存在何种影响。
农村劳剩余劳动力进城对于城市劳动者的收 入和就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收入所得税减免对 劳动力供给的影响是这样的等,
实证分析方法的前提假设 相对稀缺性
工作时间 干家务时间 闲暇时间
劳动者会面临时间的相对稀缺性, 他们必须选择将多少可用的时间用于 工作,多少可用的时间用于家务劳动, 又有多少的时间用于闲暇
由于资源稀缺与欲望无限之间的矛盾,社会 需要尽可能有效的利用资源来实现多种欲望满足 最大化。劳动力也稀缺的社会生产资源之一,所 以也必须探讨社会如何有效的利用劳动力资源。
劳动级经济学就是研究劳动力 市场是如何运行的一门学问。
劳动力市场参与者决策
如何做提高劳动者财富
劳动力结构调整
劳动经济学会成为一个重要领域
劳动投入的生产理论 劳动投入的成本理论 劳动投入的收入理论
人与人
人与物
三个 内容
人的劳动力
劳动关系及运行规律
劳资关系 分配关系 劳动组合关系
与劳动相关问题
劳动力报酬问题 劳动力管理问题 失业与通货膨胀 劳资纠纷问题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实证分析方法 规范分析方法
• 是指在分析经济问题以及建立 经济理论模型时,不去对社会经 济活动的价值做出判断,而只是 研究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经济现象 之间的联系。
社会经 济问题
劳动经济学 的重要性
独有弹性
数量 方面
为什么要求增加最低工资;为什么世界 各国都有失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或是下降; 高管人员工资过高;社会需要更多工作培训; 为什么性别歧视收到指控等。
社会经 济问题
劳动经济学 的重要性
劳动经济学

1.1.1.2我国劳动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我国古代的劳动经济思想与劳动管理 1.我国古代学者的劳动经济思想 2.我国古代的劳动管理思想 (二)民国时期学者对劳动经济问题的研究 (三)建国后我国劳动经济学的发展状况 1.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劳动经济学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经济学的发展 思考题:搜集陈达\甘博\费孝通\史国衡背景 材料(个人档案、经历、主要学术思想和成 就等)
1.2.2管理学科及其他学科 中的劳动科学
(一)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1.人力资源管理 2.人力资源开发 (二)劳动组织管理 (三)劳动人员管理 (四)劳动薪酬管理 (五)其他学科中的劳动科学
1.3 1.3现代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中的劳动力市 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规律的科学 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 如: 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 效用最大化与选择; 效用最大化与选择; 劳动力市场
劳动经济学
Economics of Labor
主讲人: 主讲人:孔微巍
劳动经济学研究框架
劳动主体—人 劳动主体 人 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数量与质量 劳动力流动 劳动报酬
市场均衡
劳动力 供给市场
劳动力需 求市场
宏观调控 就业 劳动关系 社会保障
第 1 章: 导 论
1.1劳动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1 1.2现代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 1.3现代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3
二、劳动的含义与分类
(一)劳动的定义 1.广义:在各种活动中的体力或者脑 1.广义: 广义 力的使用或消耗。 2狭义:人的经济活动 狭义: 3.狭义含义的特点 3.狭义含义的特点
(二) 劳动的分类
1.具体分类 1.具体分类 2.如何认识劳动的分类 2.如何认识劳动的分类 3.我国的划分 3.我国的划分
劳动经济学.ppt

C F
B
12
(三)经济周期与两种劳动参与假说
附加性劳动力假说
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 失业率存在正向关系: 失业率上升,二级劳 动力参与率提高
悲观性劳动力假说
二级劳动力参与率 与失业率存在反向 关系:失业率上升, 二级劳动力参与率 下降。
13 广西职业培训网www.gxpபைடு நூலகம்.cn
(1) 劳动力数量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2
一、就业总量的决定
(一)、总供给、总需求与均衡国民收入 (二)、就业总量决定
社会就业总量取决于总需求水平
23
1. 摩擦性失业:供求中偶然失调造成暂时性失业 。正常失业 2. 技术性失业:采用先进机器、先进设备、先进工艺、先进技术
所造成的失业。 3. 结构性失业: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动,造成劳动力供求结构上的
6
一、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
(一)劳动力和劳动力参与率
劳动力:在一定年龄内,具有劳动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 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即社会劳动力。
劳动者参与率: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口的比率
总人口劳参率 = 劳动力/总人口*100%
参与率反映人口参与 社会劳动的程度
年龄别(性别)劳参率 = 某年龄别(性别)劳动力/该年龄别(性别)*100%
B.AP递增
C.MP递减
D.MP为负值勤
33
7.对我国劳动力参与率的长期变动趋势描述正确的有( )。
A.青年人口劳参率下降
B.女性人口劳参率上升
C.女生人口劳参率下降
D.老年人口劳参率上升
E.老年人口劳参率下降
8.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由劳动投入的增加所引起的产量 变动可以分为( )阶段。
第一章劳动经济学

• 领导与管理 • 领导特质 风格 权变 • 两个维度 领导的权变因素 • 四种领导行为 • 五种领导风格 • 五种情感智力
第四节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心理测量 技术
• 心理测验及类型 • 信度及效度 • 三种策略 • 测评 • 心理测量
第二章 劳动法
第一节 劳动法的体系
• 劳动法 •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的特点及作用 •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的内容 • 宪法 劳动法律 行政法规 劳动章程 • 法律渊源 • 劳动法律制度
第二节 劳动法律关系
• 劳动法律关系及种类 特征 • 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 劳动法律的事实
第四章 管理心理与组 织行为
弹性 供给富有弹性 供给缺乏弹性 • 劳动参与率的生命周期 • 经济周期 • 附加性劳动力假说 悲观性劳动力假设 • 劳动力需求 • 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 • 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与边际产量 • 劳动力市场及性质 均衡分析法 静态和动态 • 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 充分就业 • 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第三节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 资水平与工资结构
第一章 劳动经济学
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 研究方法
• 劳动资源的稀却性 相对 绝对 支付 • 效用最大化----利润最大化 • 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的特殊性 •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⒈实证 ⒉规范
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 劳动力 • 劳动力参与率 劳动力∕总人口 • 劳动力供给 • 劳动力供给弹性 供给无弹性 供给无限弹性 单位供给Leabharlann 第一节 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分析
• 个体差异 能力差异 人格差异 • 态度 工作满意度 • 组织承诺 社会知觉 归因 • 组织公正 第一原则 绩效薪资 • 强化原则
第二节 工作团体的心理与行为
第四节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心理测量 技术
• 心理测验及类型 • 信度及效度 • 三种策略 • 测评 • 心理测量
第二章 劳动法
第一节 劳动法的体系
• 劳动法 •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的特点及作用 •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的内容 • 宪法 劳动法律 行政法规 劳动章程 • 法律渊源 • 劳动法律制度
第二节 劳动法律关系
• 劳动法律关系及种类 特征 • 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 劳动法律的事实
第四章 管理心理与组 织行为
弹性 供给富有弹性 供给缺乏弹性 • 劳动参与率的生命周期 • 经济周期 • 附加性劳动力假说 悲观性劳动力假设 • 劳动力需求 • 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 • 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与边际产量 • 劳动力市场及性质 均衡分析法 静态和动态 • 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 充分就业 • 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第三节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 资水平与工资结构
第一章 劳动经济学
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 研究方法
• 劳动资源的稀却性 相对 绝对 支付 • 效用最大化----利润最大化 • 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的特殊性 •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⒈实证 ⒉规范
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 劳动力 • 劳动力参与率 劳动力∕总人口 • 劳动力供给 • 劳动力供给弹性 供给无弹性 供给无限弹性 单位供给Leabharlann 第一节 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分析
• 个体差异 能力差异 人格差异 • 态度 工作满意度 • 组织承诺 社会知觉 归因 • 组织公正 第一原则 绩效薪资 • 强化原则
第二节 工作团体的心理与行为
劳动经济学课件

1.3.3 研究劳动经济学的一般方法
1)实证研究方法 2)规范的研究方法 3)研究劳动经济学的具体方法
1.4 劳动经济学的新发展
1.4.1 劳动经济学理论的新发展
1)新古典学派的劳动经济理论 三个发展阶段 2)制度学派的劳动经济理论 三个发展阶段
1.4.2 劳动经济学的若干前沿问题
1.1.1 劳动经济学的起源
劳动经济学,作为一门在经济学发展的基础上分化出 来的独立学科,其形成和发展与经济学密不可分。自 古以来,劳动就是人们关注之最。但是,在市场经济 确立之前,古代和中世纪的思想家们对劳动问题的论 述与哲学、经济学、法学、伦理学、农学等混杂在一 起,内容十分分散。
1)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劳动经济思想
中国劳动经济科学的建立
20世纪20年代,出版了相关著作,如日本北泽新次朗的 《劳动经济论》(译本),陈达的《中国劳工问题》, 朱通九的《劳动经济》等。劳动经济学被认为是研究劳 动者的经济行为的科学。
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建立起劳动经济学科。1958年,在 高等院校中设置了劳动经济专业,1982年正式出版了我 国自己的第一部《劳动经济学》教科书(任扶善教授主 编)。
6
讲授(5)、讨论(1)
4
讲授(3)、讨论(1)
3
讲授
4
讲授(3)、讨论(1)
4
讲授(2)、讨论(2)
4
讲授(2)、讨论(2)
4
讲授(3)、讨论(1)
第1章 导论
本章要求
了解劳动经济学的发展沿革 明确劳动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从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的角度
把握劳动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及其发展趋势 为系统学习全书奠定基础
现代劳动经济学研究的劳动力具有更具体的含 义:它是指在一定年龄范围之内,具有劳动能 力与就业要求,愿意参加付酬的市场性劳动的 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
1)实证研究方法 2)规范的研究方法 3)研究劳动经济学的具体方法
1.4 劳动经济学的新发展
1.4.1 劳动经济学理论的新发展
1)新古典学派的劳动经济理论 三个发展阶段 2)制度学派的劳动经济理论 三个发展阶段
1.4.2 劳动经济学的若干前沿问题
1.1.1 劳动经济学的起源
劳动经济学,作为一门在经济学发展的基础上分化出 来的独立学科,其形成和发展与经济学密不可分。自 古以来,劳动就是人们关注之最。但是,在市场经济 确立之前,古代和中世纪的思想家们对劳动问题的论 述与哲学、经济学、法学、伦理学、农学等混杂在一 起,内容十分分散。
1)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劳动经济思想
中国劳动经济科学的建立
20世纪20年代,出版了相关著作,如日本北泽新次朗的 《劳动经济论》(译本),陈达的《中国劳工问题》, 朱通九的《劳动经济》等。劳动经济学被认为是研究劳 动者的经济行为的科学。
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建立起劳动经济学科。1958年,在 高等院校中设置了劳动经济专业,1982年正式出版了我 国自己的第一部《劳动经济学》教科书(任扶善教授主 编)。
6
讲授(5)、讨论(1)
4
讲授(3)、讨论(1)
3
讲授
4
讲授(3)、讨论(1)
4
讲授(2)、讨论(2)
4
讲授(2)、讨论(2)
4
讲授(3)、讨论(1)
第1章 导论
本章要求
了解劳动经济学的发展沿革 明确劳动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从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的角度
把握劳动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及其发展趋势 为系统学习全书奠定基础
现代劳动经济学研究的劳动力具有更具体的含 义:它是指在一定年龄范围之内,具有劳动能 力与就业要求,愿意参加付酬的市场性劳动的 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研究对象及方法护理课件

就业与失业的原因分析
01
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是影响就业和失业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经济繁荣时期,企业通
常会增加招聘,而在经济衰退时期,企业可能会裁员或减少招聘。
02 03
产业结构调整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产业结构会不断调整,一些行业可能会 萎缩或消失,而新兴行业则可能会崛起。这种产业结构的调整会导致就 业机会的转移和失业率的波动。
劳动者权益保护的组织与机构
工会
01
工会是劳动者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组织,通过集体谈判、罢工
等方式维护劳动者的权益。
劳动监察部门
02
劳动监察部门是政府设立的维护劳动者权益的机构,负责对用
人单位遵守劳动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03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是处理劳动争议的机构,负责对劳动争议
REPORTING
劳动关系的基本概念与类型
劳动关系的基本概念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和雇主之间在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 经济关系,包括劳动合同、工资待遇、工作时间、工作条件 、社会保险等方面的约定和规定。
劳动关系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劳动关系分为不同的类型。例 如,根据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的地位,可以分为全职、兼职 、临时工等;根据劳动者的工作性质,可以分为脑力劳动者 、体力劳动者等。
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对劳动力需求有直接 影响,如最低工资、劳动法等
。
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弹性
供求弹性定义
指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变动对价格水平变化的敏感程度。
供求弹性的影响因素
市场结构、产品需求弹性、政策法规等。
供求弹性与工资水平
供求弹性大,工资水平波动大;供求弹性小,工资水平波动小。
劳动经济学-PPT精品

• 大卫·李嘉图(1772-1823):工资理 论是整个分配理论的关键,工资是由劳 动力的再生产的费用决定的。
• 让·萨伊:供给自行创造需求。
• 第三阶段:工资基金学说的产生
• 19世纪初,斯图亚特·穆勒:工资决定 于人口与资本的比例关系。
2019/9/19
36
• 二.劳动经济学的形成
• (一)历史学派 • 19世纪40-50年代,盛行于德国,强调
2019/9/19
38
• (三)制度学派的分析
• 19世纪末诞生于美国,认为经济学应 从制度进化的取向来研究社会经济,它 以劳资、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和制度结构 为对象,分析了工会在劳动力市场中的 作用
• 代表人物:维伯伦、科芒斯等。
• 从劳工运动研究、到劳工关系研究、 到劳动力市场影响因素分析。
•
2019/9/19
• 互惠条件有三: • ①参与交换的各主体均受益 • ②参与交换的部分主体受益,但无人受损 • ③参与交换的部分主体受益,部分主体受
损,但受益多于受损。
• (2)目的是为制订经济政策服务
2019/9/19
23
• 3、互惠障碍的原因 • (1)信息障碍 • (2)市场垄断 • (3)歧视 • (4)交易费用 • (5)市场缺位
2019/9/19
44
• 劳动经济学概览
劳动供给
工资理论
劳动力流动
劳 微观部分
劳动力市场 劳动歧视
动
工会与集体谈判
经
劳动需求
政府管制
济
收入分配
学
宏观部分
劳动生产率
就业与失业
2019/9/19
45
第二章 劳动需求理论
• 劳动需求的基本概念 • 完全竞争劳动需求 • 不完全竞争劳动需求 • 劳动需求弹性
• 让·萨伊:供给自行创造需求。
• 第三阶段:工资基金学说的产生
• 19世纪初,斯图亚特·穆勒:工资决定 于人口与资本的比例关系。
2019/9/19
36
• 二.劳动经济学的形成
• (一)历史学派 • 19世纪40-50年代,盛行于德国,强调
2019/9/19
38
• (三)制度学派的分析
• 19世纪末诞生于美国,认为经济学应 从制度进化的取向来研究社会经济,它 以劳资、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和制度结构 为对象,分析了工会在劳动力市场中的 作用
• 代表人物:维伯伦、科芒斯等。
• 从劳工运动研究、到劳工关系研究、 到劳动力市场影响因素分析。
•
2019/9/19
• 互惠条件有三: • ①参与交换的各主体均受益 • ②参与交换的部分主体受益,但无人受损 • ③参与交换的部分主体受益,部分主体受
损,但受益多于受损。
• (2)目的是为制订经济政策服务
2019/9/19
23
• 3、互惠障碍的原因 • (1)信息障碍 • (2)市场垄断 • (3)歧视 • (4)交易费用 • (5)市场缺位
2019/9/19
44
• 劳动经济学概览
劳动供给
工资理论
劳动力流动
劳 微观部分
劳动力市场 劳动歧视
动
工会与集体谈判
经
劳动需求
政府管制
济
收入分配
学
宏观部分
劳动生产率
就业与失业
2019/9/19
45
第二章 劳动需求理论
• 劳动需求的基本概念 • 完全竞争劳动需求 • 不完全竞争劳动需求 • 劳动需求弹性
劳动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发展历史及研究框架pPPT

重商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进行了最初的理论考察。
劳动经济学的形成:古典经济学(1)
主要代表人物
威廉·配第(过渡时期) 亚当·斯密 大卫·李嘉图 让·萨伊 约翰·穆勒 魁奈
劳动经济学的形成:古典经济学(2)
威廉·配第的分配论和劳动价值论 英国经济学之父 《赋税论》、《政治算术》、《货币略论》 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好比人体,工农业好比国家的血
20世纪20-30年代,康芒斯,劳工运动的历史研究 20世纪40-50年代,劳动力市场的世纪运作理论与实践,
科斯 20世纪60年代末后,工会、股份公司、气势、劳动力市
场细分等
劳动经济学的发展:制度学派(2)
理论基础 人类行为的适度模型
人类并不是以追求效用最大化为目标,而是以自我满意为行为动力 人们的决策过程是有限理性的 人的偏好并不是独立里的,而是相互影响的 人的偏好不是外生的,二是内生的,是逐步形成的
动
的稀缺
力
资
源
• 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有具有绝对的 属性
的
稀
缺
性
• 在市场经济中,劳动力资源稀缺性的 本质是消费劳动力资源的支付能力、
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 劳动力和劳动力所有者不可 分割
劳动力 的特点
• 劳动力的形成与再生产是社 会劳动的结果
• 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起着能动的 作用
➢1.2现代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生产与消费
依靠什么获得生产? 劳动力、资本、土地
“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
——威廉·配第
劳动力与资本和土地不同,他具有极强的能动性
❖劳动经济学的形成
• 早期
• 形成过程: – 重商主义
劳动经济学的形成:古典经济学(1)
主要代表人物
威廉·配第(过渡时期) 亚当·斯密 大卫·李嘉图 让·萨伊 约翰·穆勒 魁奈
劳动经济学的形成:古典经济学(2)
威廉·配第的分配论和劳动价值论 英国经济学之父 《赋税论》、《政治算术》、《货币略论》 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好比人体,工农业好比国家的血
20世纪20-30年代,康芒斯,劳工运动的历史研究 20世纪40-50年代,劳动力市场的世纪运作理论与实践,
科斯 20世纪60年代末后,工会、股份公司、气势、劳动力市
场细分等
劳动经济学的发展:制度学派(2)
理论基础 人类行为的适度模型
人类并不是以追求效用最大化为目标,而是以自我满意为行为动力 人们的决策过程是有限理性的 人的偏好并不是独立里的,而是相互影响的 人的偏好不是外生的,二是内生的,是逐步形成的
动
的稀缺
力
资
源
• 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有具有绝对的 属性
的
稀
缺
性
• 在市场经济中,劳动力资源稀缺性的 本质是消费劳动力资源的支付能力、
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 劳动力和劳动力所有者不可 分割
劳动力 的特点
• 劳动力的形成与再生产是社 会劳动的结果
• 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起着能动的 作用
➢1.2现代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生产与消费
依靠什么获得生产? 劳动力、资本、土地
“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
——威廉·配第
劳动力与资本和土地不同,他具有极强的能动性
❖劳动经济学的形成
• 早期
• 形成过程: – 重商主义
《劳动经济学》课件 (2)

绩效考核
薪酬与员工的业绩和表现相关。
劳动力供需关系
1
劳动力短缺
某些行业和职业可能会面临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
2
结构性失业
劳动力供求结构不匹配导致的失业问题。
3
全球人才流动
全球化时代,人才流动对劳动力供需关系产生影响。
劳动力市场的不平等现象
性别差距 种族歧视
教育差距
男女在薪酬、晋升和职业机会上的不平等。 不同种族在薪酬和就业机会上面临的不平等待遇。
《劳动经济学》PPT课件 (2)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和薪酬等问题的学科,本课件将探讨劳动力市 场的不平等现象以及政策调控的重要性。
引言
劳动经济学是一门关注劳动力市场和薪酬的学科。它研究劳动力的供需关系、不平等现象和相关的政策调控。
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供需
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对就业和经济发展至关 重要。
教育水平差异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劳动力市场的政策调控
1 最低工资法
保护劳动者的基本薪酬权益。 Nhomakorabea3 职业培训计划
提高劳动力的技能,提高就业机会。
2 劳动合同法
规范劳动者和雇主的权益和责任。
4 发展经济
推动经济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结论和展望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于理解劳动力市场和薪酬现象至关重要。未来,应加强 政策调控,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劳动力流动
劳动力的流动对劳动力市场和经济的发展具有 重要影响。
专业技能
不同职业领域需要不同的专业技能,影响薪酬 水平和就业机会。
市场竞争
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会对就业机会和薪酬产生 影响。
薪酬理论
工资谈判
劳动经济学课件(全) 第一章 劳动经济学概论

劳动经济学
21
.
第一章 劳动经济学概论
重要概念:
劳动、人力资源、劳动经济学
复习思考:
1. 劳动的分类 2.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3. 劳动经济学的前提假设 4.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劳动经济学
22
.
第一章 劳动经济学概论
Market Economy:
人
劳动力市场
财
货币(资本)市场
物
商品市场
劳动经济学
1
.
第一章 劳动经济学概论
本
1 劳动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章
主
2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
要
研究内容
内
容
3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 发展趋势
劳动经济学
2
.
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劳 动
1776年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 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 劳动分工能够提高生产率 追求经济利益的“经济人”
2万
1万
返聘教授、“海带”、服兵役的成年人
在业人数 10万
总人口数 25万
劳动经济学
11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劳动经济学
完整的劳动科学体系 形成独立学科 多学科理论基础
学科体系发展 与完善阶段
独立发展阶段
形成阶段
零散的观点
孕育阶段
劳动经济学
12
.
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劳动经济学
17
.
第二节 劳动经济学的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三、劳动经济学研究内容
(一)劳动力需求: 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 (二)劳动力供给
劳动经济学精品课件 (1)

现代劳动经济学概述
Ø1.1现代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Ø1.2现代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Ø1.3劳动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Ø1.1现代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研究市场经济中的劳 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规律的科学 v1.1.1 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 v1.1.2 效用最大化与选择 v1.1.3 劳动力市场
• 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 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希望和 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 • 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有具 有绝对的属性 • 在市场经济中,劳动力资源 稀缺性的本质是消费劳动力 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 的稀缺性
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
• 劳动力和劳动力所有 者不可分割
劳动力 的特点 • 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起 着能动的作用
v1.2.1实证研究方法:特点
v1.2.2规范研究方法:特点
Ø1.3劳动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v1.3.1劳动经济学的形成 v1.3.2劳动经济学的发展
v1.3.3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对劳动经济学形成和发 展的重大贡献
v1.3.4劳动经济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v1.3 – 重商主义
• 劳动力的形成与再生 产是社会劳动的结果
Ø1.2现代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其一目的是认识客观事 实,研究自身的运动规 律及内在的逻辑 其二是对经济现象研究 所得的结论具有客观性 ,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 进行检验 其一是以某种价值 判断为基础,解决 “应该是什么”的 问题 其二是目的在于为 政府指定经济政策
• 形成
– 古典经济学
• 发展
– 历史方法与制度 分析
v1.3.2劳动经济学的发展
• 古典经济 学
• 新古典经 济学
– 边际革命和边 际分析
• 现代
– 宏观经济学和 总量分析
Ø1.1现代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Ø1.2现代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Ø1.3劳动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Ø1.1现代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研究市场经济中的劳 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规律的科学 v1.1.1 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 v1.1.2 效用最大化与选择 v1.1.3 劳动力市场
• 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 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希望和 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 • 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有具 有绝对的属性 • 在市场经济中,劳动力资源 稀缺性的本质是消费劳动力 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 的稀缺性
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
• 劳动力和劳动力所有 者不可分割
劳动力 的特点 • 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起 着能动的作用
v1.2.1实证研究方法:特点
v1.2.2规范研究方法:特点
Ø1.3劳动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v1.3.1劳动经济学的形成 v1.3.2劳动经济学的发展
v1.3.3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对劳动经济学形成和发 展的重大贡献
v1.3.4劳动经济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v1.3 – 重商主义
• 劳动力的形成与再生 产是社会劳动的结果
Ø1.2现代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其一目的是认识客观事 实,研究自身的运动规 律及内在的逻辑 其二是对经济现象研究 所得的结论具有客观性 ,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 进行检验 其一是以某种价值 判断为基础,解决 “应该是什么”的 问题 其二是目的在于为 政府指定经济政策
• 形成
– 古典经济学
• 发展
– 历史方法与制度 分析
v1.3.2劳动经济学的发展
• 古典经济 学
• 新古典经 济学
– 边际革命和边 际分析
• 现代
– 宏观经济学和 总量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者个人决策?
什么样的人选择工作,为什么有的人选择就业,有人选择深造? 为什么有人喜欢假期和休闲,有人喜欢多工作? 同工同酬,为什么有的人一小时赚100,有人赚1000? ……
社会的公共政策?
地方政府规定最低工资限额,有没有道理? 加快技术进步会不会导致失业率上升? 为什么经济衰退时,有人反而加薪? ……
劳动经济学的形成:古典经济学(4)
亚当·斯密的劳动经济学思想 劳动分工对劳动生产力增长的分析 工资性质的分析 决定工资差别的因素 劳动力供需的分析 高工资经济的原则分析 经济运行的天赋自由权 自由企业的市场经济体制中的政府职能
“……各种各类不同的工人,在整个政治社会中占其多数……凡足 以改善多数人之生活,便永远不能视为有害于社会全体。……当社 会最大部分的分子穷苦无依,则那个社会断然不能昌盛而安乐,是 以凡耕种五谷以养人、缝制衣服以衣人,及建筑房子以居人者,应 使他们本身在他们自己的工作内获有一部分的产品以勉资自养、自 衣自居,毕竟是最公道不过的事。” ——《国富论》
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如何生产? 为谁生产? 谁做出经济决策以及用什么程序作出决策?
劳动经济学: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
(联系)是经济学的分支 (联系)在一般概念、理论基础、方法上与经济学一致 (区别)研究重点不同。特殊化VS一般化
劳动经济学是什么(3):与管理学的区别
与我们的学科(HRM)有何关系?
人力资源管理者也应该掌握劳动经济学的关键思想,但 要将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研究区别开来
经济学与管理学的行为主体有着本质区别 行为主体的倾向性不同
经济学:经济人、理性人、机会主义 管理学:超越经济人的复杂人、社会人、管理人
行为主体的关系差异
经济学:分工和交易形成资源配置,平等的契约关系 (个体差异性被忽视了)
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市场现象系统化之后的理论认 识
是基于经济学的人性假设而来的 《帕尔格雷夫大辞典》:研究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人
力的需求和供给的科学 研究劳动力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它的价格(工资)和配
置(就业量)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劳动经济学是什么(3):与经济学的区别
经济学研究稀缺资源如何有效配置和利用的问题。进 一步说,就是国民经济中资源配置、价格、产出等。 研究四个问题(斯蒂·格雷茨)
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
杂志: 人大复印资料,《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
劳动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劳动经济学的形成 劳动经济学的发展 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影响 当代中国的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的形成
• 早期
• 形成过程: – 重商主义
• 形成
– 古典经济学
• 发展
– 历史方法与制度分析
威廉·配第的分配论和劳动价值论 英国经济学之父 《赋税论》、《政治算术》、《货币略论》 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好比人体,工农业好比国家的血
液,商业犹如血管,经济运动与人体生理活动一样有 其内在联系和规律 “政治算术”
数量方法带来的严密分析 对亚里士多德三段论式演绎法的挑战
“经验主义者像蚂蚁一样,只会收集和使用;理性主 义者则类似于蜘蛛,他们用自己拥有的材料织网。但 蜜蜂取中间过程:他们从花园和田野的花中采集材料 ,并以自己的力量来转化和消化他们。真正的哲学思 考与此相似:因为它既不是全部或主要依赖于心智的 力量,也不是接受从自然史和机械实验中收集的事实 ,并原原本本将它整个储存起来;而是在变化和消化 的理解中将他们储存起来”——培根·《新工具论》
(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行动指导?
工资是如何确定的? 劳动力的需求和供给是如何的? 企业内部的劳动力市场和外部劳动力市场是如何作用的? ……
劳动经济学是什么(1)
劳动经济学来源于经济学,是一门经过演化后的独立 学科
1925,美国《劳动经济学》 具有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劳动经济学的形成: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mercantilism,也称作“商业本位”,产生于 16至18世纪,后被古典经济学取代
产生于1763,米拉波;其后,亚当·斯密《国民财富 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第四篇“论政治经济学体系”。
财富是由货币或金银构成的, 因此,富足的国家往往 被认为货币更多,储积金银被认为是致富的捷径。
劳动经济学的形成:古典经济学(3)
亚当·斯密在1776年奠定了古典经济学的基础(《国 富论》)
分配是以价值为基础的,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和商业 价值的尺度
社会财富增长依赖于资本积累和劳动分工等。 利己的功利人可以创造国民财富的增加 自然法则
“每个人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 而且,在这样做时正象在许多其他场合一样,他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 导到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绝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由于追逐 他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 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大得多。”——《国富论》
当时的社会背景:16-17世纪广泛的存在大贸易国,通过 探险和殖民化增强国力
重商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进行了最 Nhomakorabea的理论考察。
劳动经济学的形成:古典经济学(1)
主要代表人物
威廉·配第(过渡时期) 亚当·斯密 大卫·李嘉图 让·萨伊 约翰·穆勒 魁奈
劳动经济学的形成:古典经济学(2)
管理学:行为主体在人格上平等,但在地位上并不对等 (个体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激励的来源)
劳动经济学参考书目
(美)伊兰伯格 史密斯 著,潘功胜 、刘昕 译:《现代劳 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杨河清主编:《劳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美)爱德华•拉齐尔(又译拉泽尔)著:《人事管理经济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框架与方法
为什么学习劳动经济学?(1)
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生产与消费
依靠什么获得生产? 劳动力、资本、土地
“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
——威廉·配第
劳动力与资本和土地不同,他具有极强的能动性
为什么学习劳动经济学?(2)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重心:劳动力市场及其运行现象
什么样的人选择工作,为什么有的人选择就业,有人选择深造? 为什么有人喜欢假期和休闲,有人喜欢多工作? 同工同酬,为什么有的人一小时赚100,有人赚1000? ……
社会的公共政策?
地方政府规定最低工资限额,有没有道理? 加快技术进步会不会导致失业率上升? 为什么经济衰退时,有人反而加薪? ……
劳动经济学的形成:古典经济学(4)
亚当·斯密的劳动经济学思想 劳动分工对劳动生产力增长的分析 工资性质的分析 决定工资差别的因素 劳动力供需的分析 高工资经济的原则分析 经济运行的天赋自由权 自由企业的市场经济体制中的政府职能
“……各种各类不同的工人,在整个政治社会中占其多数……凡足 以改善多数人之生活,便永远不能视为有害于社会全体。……当社 会最大部分的分子穷苦无依,则那个社会断然不能昌盛而安乐,是 以凡耕种五谷以养人、缝制衣服以衣人,及建筑房子以居人者,应 使他们本身在他们自己的工作内获有一部分的产品以勉资自养、自 衣自居,毕竟是最公道不过的事。” ——《国富论》
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如何生产? 为谁生产? 谁做出经济决策以及用什么程序作出决策?
劳动经济学: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
(联系)是经济学的分支 (联系)在一般概念、理论基础、方法上与经济学一致 (区别)研究重点不同。特殊化VS一般化
劳动经济学是什么(3):与管理学的区别
与我们的学科(HRM)有何关系?
人力资源管理者也应该掌握劳动经济学的关键思想,但 要将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研究区别开来
经济学与管理学的行为主体有着本质区别 行为主体的倾向性不同
经济学:经济人、理性人、机会主义 管理学:超越经济人的复杂人、社会人、管理人
行为主体的关系差异
经济学:分工和交易形成资源配置,平等的契约关系 (个体差异性被忽视了)
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市场现象系统化之后的理论认 识
是基于经济学的人性假设而来的 《帕尔格雷夫大辞典》:研究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人
力的需求和供给的科学 研究劳动力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它的价格(工资)和配
置(就业量)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劳动经济学是什么(3):与经济学的区别
经济学研究稀缺资源如何有效配置和利用的问题。进 一步说,就是国民经济中资源配置、价格、产出等。 研究四个问题(斯蒂·格雷茨)
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
杂志: 人大复印资料,《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
劳动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劳动经济学的形成 劳动经济学的发展 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影响 当代中国的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的形成
• 早期
• 形成过程: – 重商主义
• 形成
– 古典经济学
• 发展
– 历史方法与制度分析
威廉·配第的分配论和劳动价值论 英国经济学之父 《赋税论》、《政治算术》、《货币略论》 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好比人体,工农业好比国家的血
液,商业犹如血管,经济运动与人体生理活动一样有 其内在联系和规律 “政治算术”
数量方法带来的严密分析 对亚里士多德三段论式演绎法的挑战
“经验主义者像蚂蚁一样,只会收集和使用;理性主 义者则类似于蜘蛛,他们用自己拥有的材料织网。但 蜜蜂取中间过程:他们从花园和田野的花中采集材料 ,并以自己的力量来转化和消化他们。真正的哲学思 考与此相似:因为它既不是全部或主要依赖于心智的 力量,也不是接受从自然史和机械实验中收集的事实 ,并原原本本将它整个储存起来;而是在变化和消化 的理解中将他们储存起来”——培根·《新工具论》
(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行动指导?
工资是如何确定的? 劳动力的需求和供给是如何的? 企业内部的劳动力市场和外部劳动力市场是如何作用的? ……
劳动经济学是什么(1)
劳动经济学来源于经济学,是一门经过演化后的独立 学科
1925,美国《劳动经济学》 具有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劳动经济学的形成: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mercantilism,也称作“商业本位”,产生于 16至18世纪,后被古典经济学取代
产生于1763,米拉波;其后,亚当·斯密《国民财富 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第四篇“论政治经济学体系”。
财富是由货币或金银构成的, 因此,富足的国家往往 被认为货币更多,储积金银被认为是致富的捷径。
劳动经济学的形成:古典经济学(3)
亚当·斯密在1776年奠定了古典经济学的基础(《国 富论》)
分配是以价值为基础的,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和商业 价值的尺度
社会财富增长依赖于资本积累和劳动分工等。 利己的功利人可以创造国民财富的增加 自然法则
“每个人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 而且,在这样做时正象在许多其他场合一样,他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 导到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绝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由于追逐 他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 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大得多。”——《国富论》
当时的社会背景:16-17世纪广泛的存在大贸易国,通过 探险和殖民化增强国力
重商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进行了最 Nhomakorabea的理论考察。
劳动经济学的形成:古典经济学(1)
主要代表人物
威廉·配第(过渡时期) 亚当·斯密 大卫·李嘉图 让·萨伊 约翰·穆勒 魁奈
劳动经济学的形成:古典经济学(2)
管理学:行为主体在人格上平等,但在地位上并不对等 (个体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激励的来源)
劳动经济学参考书目
(美)伊兰伯格 史密斯 著,潘功胜 、刘昕 译:《现代劳 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杨河清主编:《劳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美)爱德华•拉齐尔(又译拉泽尔)著:《人事管理经济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框架与方法
为什么学习劳动经济学?(1)
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生产与消费
依靠什么获得生产? 劳动力、资本、土地
“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
——威廉·配第
劳动力与资本和土地不同,他具有极强的能动性
为什么学习劳动经济学?(2)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重心:劳动力市场及其运行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