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第四章-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详解

合集下载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版)课件第四章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版)课件第四章

第一节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二、根轨迹与系统性能
根轨迹图可以分析系统的各种性能: ω j ∞ ↑ 稳定性: 根轨迹均在s的左半平 Kr 面,则系统对所有k>0的值是稳定的。 s K =0 1 1 s1 2 r 0 σ -1 稳态性能:如图有一个开环极点 -2 -1 s=0,说明属于I型系统,阶跃作用 Kr ∞ 下的稳态误差为0。 动态性能:过阻尼 临界阻尼 欠阻 尼。 K越大,阻尼比 越小,超调量σ%越大。
第四章 根轨迹分析法
第一节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当系统的某个参数变化时,特征方程的根随 之在S平面上移动,系统的性能也跟着变化。研究 S 平面上根的位置随参数变化的规律及其与系统 性能的关系是根轨迹分析法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一、根轨迹
设系统的结构如图 K r变化时,闭环特征 Kr 根在 s平面上的轨迹 : 极点;右半平面为 C(s) 2+2s+K s1 s2 Kr 不稳定极点;虚轴 R(s) =s∞ ω r j ↑ -2 0 0 上为临界极点。 闭环特征方程式 Kr 1 -1 -1 1 2 (2) 0<Kr<1时,系统 s 0 s2 +2s+K Kr=0 1r= s1 -1-j -1+j 2 0 σ -1 有呈过阻尼状态。 -2 特征方程的根 -1 -1+j∞ -1-j∞ Kr (3) 当 时,系统 ∞Kr=1 s1.2 =-1± 1-Kr ∞ 呈临界阻尼状态 。 得相应的闭环特征根值: (4) 1<Kr<∞时,系统呈欠阻尼状态。


第一节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三、闭环零、极点与开环零、极点的关系
系统传递函数为
G( s) ( s) 1 G(s) H (s)

自动控制原理第第四章 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

自动控制原理第第四章 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

2
自动控制原理
§4.1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例:开环传递函数
Gs
k1
ss
a
开环系统两个极点为:P1 0, P2 a R(s)
闭环传递函数为:
GB s
s2
k1 as
k1
-
k1
C(s)
ss a
闭环特征方程: s2 as k1 0
闭环特征根:s1,2
a 2
a 2
2
k1
(闭环极点)
3
自动控制原理
在p5附近取一实验点sd, 则∠sd-p5可以认为是p5点的出射角 Sd Z Sd P1 Sd P2 Sd P3 Sd P4 Sd P5 1800
近似为 P5 Z P5 P1 P5 P2 P5 P3 P5 P4 p 1800
p Sd P5 1800
法则4 实轴上存在根轨迹的条件——
这些段右边开环零极点个数之和为奇
数。
m
n
证明:根据相角条件 S Z j S Pi 18002q 1
j 1
i 1
p4
j s平面
例:sd为实验点
p3
z2 sd
p2 z1 p1
p5
① 实验点sd右侧实 轴上零极点提供 1800相角
③ 共轭复零点,复极点提供的相角和为 3600。
2
s1=-1.172,s2=-6.828
33
自动控制原理
法则6 开环复数极点处根轨迹出射角为
p 1800
开环复数零点处根轨迹入射角为:
Z 1800
其中 z p(不包括本点)
34
自动控制原理
j p5
p5
p3 p3
p2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 第4章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  第4章

s 令s a=s z1 s z2 s p1 s p2
代入标准形式:
s zm
s pn
nm
s a
K *
(n m) s a (2l 1)
(2l 1) s a (l 0,1, 2,..., n m 1) ( n m)
(s z )
i 1 n i
m
K
*
sm
(s p )
j 1 j
1
sm
zm z1 z2 (1 )(1 ) (1 ) s s s pm p1 p2 (1 )(1 ) (1 )( s pm 1 ) s s s 1 * 0( K * ) K
180 2l 1 a 60,180,300(60) nm
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坐标为:
a
p z
i 1 i j 1
n
m
j
nm

0 (1) (2) 0 1 30
• (4)实轴上的根轨迹: • 在s平面实轴上[0,-1]和[-,-2]线段上存在根轨 迹。
渐近线与实轴正方向夹角:
( 2l 1) a nm
l 0,1,2,, n m 1
规则5: 实轴上的根轨迹
在实轴上任取一点,若在其右侧的开环实极点与开环实零点 的总数为奇数,则该点所在线段构成实轴上的根轨迹 j
z1 p2 z2
(s z1 ) (s z2 ) (s p1 ) (s p2 ) (2l 1)
规则4:根轨迹的渐近线
s a
n j 1 m
nm
snm (n m) a snm1

自动控制原理 胡寿松 第二版 课后答案 第四章答案汇编

自动控制原理 胡寿松 第二版 课后答案 第四章答案汇编
第四章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习题及参考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第二版课后答案
: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根轨迹如图所示
4-2 解:
4-3 解:
(1)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概略的根轨迹如下图所示:
(2)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根轨迹如下图所示
4-4 解:
(1)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2)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有三个极点
一个零点:(-20,j0)。
起始角:
根轨迹如下图
4-5 (1)
(2)
(3)解: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起始角:
根轨迹如下图所示
4-6解
根轨迹图如下:
4-8解:
所以系统闭环不稳定。
(2)若H(S)=2S+1,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根轨迹如下: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章根轨迹法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章根轨迹法

第四章 根轨迹法
第一节 根轨迹与根轨迹方程 根轨迹 系统的某个参数(如开环增益K)由0到∞变化时, 闭环特征根在S平面上运动的轨迹。
例: GK(S)= K/[S(0.5S+1)] = 2K/[S(S+2)] GB(S)= 2K/(S2+2S+2K) 特征方程:S2+2S+2K = 0
-P1)(S-P2)…(S-Pn)
单击此处可添加副标题
当n>m时,只有m条根轨迹趋向于开环零点,还有(n-m)条? m,S→∞,有: (S-Z1)(S-Z2)…(S-Zm) -1 -1 ———————-— = —— = —— P1)(S-P2)…(S-Pn) K* AK 可写成:左边 = 1/Sn-m = 0 当K=∞时,右边 = 0 K=∞(终点)对应于S→∞(趋向无穷远). 即:有(n-m)条根轨迹终止于无穷远。
分解为:
03
例:GK(S)= K/[S(0.05S+1)(0.05S2+0.2S+1)] 试绘制根轨迹。 解: 化成标准形式: GK(S)= 400K/[S(S+20)(S2+4S+20)] = K*/[S(S+20)(S+2+j4)(S+2-j4)] K*=400K——根迹增益 P1=0,P2=-20,P3=-2+j4,P4=-2-j4 n=4,m=0
一点σa。
σa= Zi= Pi
ΣPi-ΣZi = (n-m)σa
σa= (ΣPi-ΣZi)/(n-m)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
K*(S-Z1)(S-Z2)…(S-Zm)
—————————— = -1 (S-P1)(S-P2)…(S-Pn)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章(胡寿松)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章(胡寿松)

0

07:53:23
30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控制工程系
第四章 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
法则6:根轨迹的起始角和终止角 起始角:根轨迹离开复平面上开环极点处的切 线与实轴的夹角。以 pi 表示。
终止角:根轨迹进入复平面上开环零点处的 切线与实轴的夹角。以 z i 表示。
07:53:23
31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控制工程系
07:53:23
2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控制工程系
第四章 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
§4-1 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
1、根轨迹图
根轨迹图是闭环系统特征方程的根(即闭环极点) 随开环系统某一参数由零变化到无穷大时在S平面 上的变化轨迹。
例4-1:求下图所示系统的闭环特征方程式 的根随K变化的轨迹。
R (s )
K s(0.5 s 1)
上面根轨迹图是用解析法作出的,这对于二阶系 统并非难事,但对于高阶系统,求解特征方程的根 就比较困难了。如果要研究系统参数的变化对闭环 系统特征方程根的影响,就需要大量反复的计算。 1948年伊万斯(W·R·EVANS)解决了这个问题, 提出了根轨迹法。该方法不需要求解闭环系统的特 征方程,只需依据开环传递函数便可绘制出系统的 根轨迹图。 2、开环零极点与闭环零极点之间的关系
(s z )
i
f
(s p )
i i 1
i 1 q
KG:前向通道增益
KG*:前向通道根轨迹增益
8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控制工程系
07:53:23
第四章 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
H ( s) K
H
(s z
* H
l
(s p
j 1
l i

《自动控制原理》 胡寿松 自动控制原理简明教程(专业教学)

《自动控制原理》 胡寿松   自动控制原理简明教程(专业教学)

i 1
j1, j x
= 180 + 1 + 2 + 3 1 2 3
=180 + 56.5 + 19 + 59 技1术0教8育.5 37 90 = 79 23
n
m
zx 180 (zx p j ) (zx zi )
j 1
i1,i x
=180 117 90 + 153 + 63.5 + 119 + 121 =149.5
1)劳斯判据法 应用劳斯判据求出系统处于稳定边界的临界值K’, 由K’值求出相应的ω值。
2)代数法 把 s j 代入特征方程 1 G( j)H ( j) 0
1 1 1 0 d 0 d 1 d 5
3d 2 + 12d + 5 = 0
d1 = 0.472 d2 = 3.53(不在根轨迹上,
舍去,也可代入幅值方程看Kg>0否?) 分 离点上根轨迹的分离角为±90°。
d1 = 0.472
d 180 / k
如果方程的阶次高时,可用试技探术教法育 确定分离点。
j1, ji
p j zi
j 1
;
k 0, 1, 2,
z1
(p1-z1) ( p1-p2 )
( p1-p3 )
p3
0
p2
Im
A
a
s1
pa
3 p3
1 z1
1
0 p1
Re
p2 2
p1 180 (2k 1) ( p1 z1)
(( p1 p2 ) ( p1 p3))
例:起始角 技a 术教育180 (2k 1) 1 (1 2 232)
实轴上的交点 n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第四章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第四章

过阻尼系统;
当K=0. 5时:
临界阻尼系统;
当K>0. 5时:
欠阻尼系统。
(s)
s2
2K 2s
2K
11
4-1 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
2. 根轨迹与系统性能
上述分析表明:根轨迹与系统性能之间有 着比较密切的联系。
对于高阶系统而言,用解析的方法绘制系 统的根轨迹图,显然是不适用的。希望能有简 便的图解方法,可根据已知的开环传递函数迅 速绘出闭环系统的根轨迹。为此,需要研究闭 环零、极点与开环零、极点之间的关系。
(2)稳态性能:由开环系统 在坐标原点处的极点数可判断 出系统的型别,而此时的K值 就是相应的静态误差系数。如 果给定系统的稳态误差要求, 则由根轨迹图可以确定闭环极 点位置的容许范围。
G(s) K s(0.5s 1)
10
4-1 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
2. 根轨迹与系统性能
(3)动态性能:
当0<K<0. 5时:
12
3. 闭环零、极点与 开环零、极点之间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前向通路传递函数G(s)可表示为:
f
G(s)
KG
(1s
1)(
2 2
s2
2
1
2
s
1)L
sv (T1s 1)(T22s2 2 2T2s 1)L
KG*
(s zi )
i 1 q
(s pi )
i 1
KG
为前向通路增益;K
* G
为前向通路根轨迹增益。
m
(s zj)
等价为:
K * j1 n
1
(s pi )
2
第四章 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
4-1 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章根轨迹法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章根轨迹法
仿真与实验研究
根轨迹法可用于仿真和实验研究,通过模拟和实验 验证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为实际系统的设计和优 化提供依据。
根轨迹法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根轨迹法最早由美国科学家威纳于1940年提出,经过多年的 发展与完善,已经成为自动控制领域中一种重要的分析和设 计方法。
发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值分析方法的不断发展,根轨迹法的应 用范围和精度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和提高。未来,根轨迹法有 望与其他控制理论和方法相结合,形成更加完善和高效的控 制系统分析和设计体系。
根轨迹的性能分析
根轨迹的增益敏感性和鲁棒性
通过分析根轨迹在不同增益下的变化情况,可以评估系统的性能和鲁棒性。
根轨迹与性能指标的关系
通过比较根轨迹与某些性能指标(如超调量、调节时间等),可以评估系统的 性能。
04
根轨迹法与其他控制方法的比较
根轨迹法与PID制根轨迹图,直观地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响应速度和超调量等性
特点
根轨迹法具有直观、简便、易于掌握等优点,特别适合用于分析 开环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根轨迹法的应用场景
控制系统设计
根轨迹法可用于控制系统设计,通过调整系统参数 ,优化系统的性能指标,如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 性等。
故障诊断与排除
根轨迹法可用于故障诊断与排除,通过观察系统根 轨迹的变化,判断系统是否出现故障,以及故障的 类型和程度。
在绘制根轨迹时,需要遵循一定 的规则,如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 、根轨迹的分离点和汇合点等。
03
根轨迹分析方法
根轨迹的形状分析
根轨迹的起点和终点
根轨迹的起点是开环极点的位置,而 终点是闭环极点的位置。通过分析起 点和终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根轨迹的 形状。
根轨迹的分支数

自动控制原理 第4章 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 绘制的基本法则

自动控制原理 第4章 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 绘制的基本法则

-1.5
相角条件:92.49o- 66.27o- 78.8o- 127.53o= –180o 模值条件 K*= 2.26×2.11×2.61 = 6 2.072
k* 6 k 4 1.5 1.5
k * (s 1) G (s )H (s ) (s 0.5)( s 1.5)( s 2)
根轨迹的模值条件与相角条件 没有零点的相角条件和模值条件你会推吗? 相角条件: (P140) n m
∑ ∠ (s-z ) - ∑ ∠ (s-p ) = (2k+1) π j i j=1 i=1
m 绘制根轨迹的充要条件
k=0, ±1, ±2, …
模值条件:
1+K Kn =
i=1
) ∏︱ ( s - zn ︱ j p s ︱ ︱ ∏ j=1 i * *
规则6:根轨迹的起始角(出射角)和终止角 (入射角)
起始角(出射角):根轨迹离开复平面上开环极点处的
切线与实轴的夹角
pi

m n o pi 1 8 0 zj p p p i j i 1 j 1 j j i
终止角(入射角):根轨迹进入复平面上开环零点处的
j
-2
-1
0
综上所述: (1)k*从0 ~ ∞ 时,系统的根轨迹是连续变化。可见:
系统的参量变化对系统闭环极点分布的影响。
(2)由根轨迹图,可得系统动、静态性能的信息: 1)稳定性 无论k*值如何变化( k*>0),闭环极点不出现
在s的右半平面,所以系统是稳定的。
2)稳态误差
I型系统,K为静态速度误差系数。
2019/2/17
特征方程:
S2+2s+2k=0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第四章根轨迹法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第四章根轨迹法

一定要写 成零极点 表达式
G s K 2K K g
s(0.5s1) s(s2) s(s2)
式中,K为系统的开环比例系数。 Kg = 2K 称为系统的开环根轨迹增益。 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s)
Kg
a
s2 2sKg 4
系统的闭环特征方程为: s2 + 2s + Kg = 0
求得闭环特征根为:
a
11
下面看看怎样按上式表示的幅值条件和幅角条件绘制系统的闭环根轨迹图。
已知负反馈系统开环零极点
分布如图示。
j
在s平面找一点s1 ,画出各开环零、 极点到s1点的向量。
p2 2
1 z1
检验s1是否满足幅角条件:
p3
(s1 z1) [(s1 p1) + (s1 p2) + (s1 p3)]
?? = 1 1 2 3 = (2k+1)
“奇是偶不是”
证明:设零、极点分 布如图示:
在实轴上取一测试点s1 。
2
1 =0
z1
s1
p3
j
p2 1
p1 0
3
由图可见,复数共轭极点到实轴s1 点的向量幅角和为2,复数共轭零点如此。因此在 确定实轴上的根轨迹时,可以不考虑复数零、极点的影响。
a
21
s1 点左边开环实数零、极点到s1 点的向量幅角均为零,也不影响实轴上根轨迹的幅角 条件。
i1 dzi j1dpj
a
[证毕]
28
例4-2 求例4-1系统根轨迹的分离点。
解:根据例4-1,系统实轴上的根轨迹
段(1,0),位于两个开环极点之间,
该轨迹段上必然存在根轨迹的分离点。设

《自动控制原理》 胡寿松

《自动控制原理》 胡寿松

系统Ⅰ的闭环传递函数与Ta无关,应是
5 / s (5s 1) 5 ( s ) 1 5 / s (5s 1) s (5s 1) 5 1 ( s 0.1 j 0.995 )( s 0.1 j 0.995 )
1 ( s ) ( s 0.1 j 0.995 )( s 0.1 j 0.995 )
j 1 i 1 m
n
i
j
(4-38)
与常规根轨迹的相应公式相比可知,它们的模值条 件完全相同,仅相角条件有所改变。因此,常规根轨迹 的绘制法则,原则上可以应用于零度根轨迹的绘制,但 在与相角条件有关的一些法则中,需作适当调整。
绘制零度根轨迹时,应调整的绘制法则有: 法则3 渐近线的交角应改为
2k a (k 0 , 1 , , n m 1) nm
3 2

a Re D( j ) 2 0 4 I D( j ) 3 1 0 m 4
1 解得: 2 ;a 1
系统根轨迹如右图所
示。从根轨迹图中可以看
出参数变化对系统性能的
影响如下:
j
s平面
0.5
a
a
=0.5时的闭环传递函数,在根
轨迹图中作 =0.5 线,可得闭
环极点为 s3, 4 0.5 j 0.87
相应的 Ta 值由模值条件算出
为0.8,即:
| (0.5 j 0.87 ) (0.1 j 0.995 ) || (0.5 j 0.87 ) (0.1 j 0.995 ) | Ta | (0.5 j 0.87 ) 0 | 0.7992 0.8
(4-40)
终止角等于其它零、极点到所求终止角复数零点的

第4章自动控制原理课件胡寿松..

第4章自动控制原理课件胡寿松..

2.零极点表示法主要用于根轨迹分析中。
2018年10月5日
EXIT
第4章第7页
开环有两个极点:
开环没有零点。 闭环特征方程为:
p1= 0, p2=-2
D(s) = s2 +2s + Kg = 0
解得闭环特征根(亦即闭环极点)
s1 1 1 K g , s2 1 1 K g
s2 : 0 (s2 p1 ) (s2 p2 ) (116.6 ) (63.4 ) 180
满足相角条件, s2在根轨迹上。
2018年10月5日 EXIT 第4章第16页
(2). 用幅值条件确定kg的值
Kg
s p sz
i 1 j 1 m
n
j

180 2k 1 180 2k 1 nm 3
-5
θ1
-2 -1 0
σ
k时, 0 k 时, 1 1 60 2 180 当 ;当 ;当 根轨迹的起点和三条渐近线如图4.4所示。
s p1 s p2 s z1 s z2
s pn s zm

各开环极点至测试点向量长度之积 各开环零点至测试点向量长度之积
i
例:求上例中根轨迹上 解:
s2 (0.5, j1) 点对应的Kg 。
K g s2 p1 s2 p2 0.5 j 0 0.5 j 1 1.118 1.118 1.25
EXIT
第4章第10页
由上述分析过程可知,系统的根轨迹分析的意义在于:
由较易获取的开环零极点分布分析闭环极点的性质,从而, 对系统的动态性能和稳态性能进行分析。 但是,试探法不是绘制根轨迹的最合适方法,而且也 太费时间。对于高阶系统,用这种解析的方法绘制出系统 的根轨迹图是很麻烦的。实际上,闭环系统的特征根的轨 迹都是根据开环传递函数与闭环特征根的关系,以及已知 的开环极点和零点在根平面上的分布,按照一定的规则用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习题解答第四章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习题解答第四章

4-1 设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1)(+=∗s K s G试用解析法绘出∗K 从零变到无穷时的闭环根轨迹图,并判断下列点是否在根轨迹上: (-2+j0), (0+j1), (-3+j2) 解:有一个极点:(-1+j0),没有零点。

根轨迹如图中红线所示。

(-2+j0)点在根轨迹上,而(0+j1), (-3+j2)点不在根轨迹上。

4-2 设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12()13()(++=s s s K s G 试用解析法绘出开环增益K 从零增加到无穷时的闭环根轨迹图。

解: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2/1()3/1()2/1()3/1(2/3)(++=++=s s s K s s s K s g G 有两个极点:(0+j0),(-1/2+j0),有一个零点(-1/3,j0)。

根轨迹如图中红线所示。

4-3 已知开环零、极点分布如图4-28所示,试概略绘出相应的闭环根轨迹图。

图4-28 开环零、极点分布图4-4 设单位反馈控制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如下,试概略绘出相应的闭环根轨迹图(要求确定分离点坐标d):  (1) )15.0)(12.0()(++=s s s Ks G解: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2)(5()2)(5(10)(++=++=s s s K s s s Ks g G 有三个极点:(0+j0),(-2+j0),(-5+j0)没有零点。

分离点坐标计算如下:051211=++++d d d 3解方程的010142=++d d 7863.31−=d ,d 88.02−=取分离点为88.0−=d根轨迹如图中红线所示。

(2) )12()1()(++=s s s K s G解: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5.0()1()5.0()1(2/)(++=++=s s s K s s s K s g G有两个极点:(0+j0),(-0.5+j0),有一个零点(-1+j0)。

分离点坐标计算如下:115.011+=++d d d 解方程的05.022=++d d 7.11−=d ,d 29.02−=取分离点为7.11−=d ,29.02−=d 根轨迹如图中红线所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统的信号流图见图4-28,从信号流图中看出,系统中含有一个积分环节, 因此为1型系统,因此系统对阶跃输入信号的稳态误差为0。
K m 变化时系统的根轨迹, 2)为了绘制电动机传递系数(含放大器附加增益) 可将有关参数代入传递函数中,并将系统的特征方程进行整理,等价根轨迹增 益方程为:
1 K* P( s ) ( s 6.93 j 6.93)( s 6.93 j 6.93) 1 K * Q( s ) s 2 ( s 13.86)
当所有根轨迹分支都在左半平面时,系统稳定。 2) 稳态性能:
回忆:稳态性能主要取决于系统的开环增益和积分环节个数。
由根轨迹图不仅可以方便的确定开环增益和积分环节个数,而且可以根据给定系统 的稳态误差要求, 确定闭环极点位置的容许范围。
3)动态性能: 回忆:动态性能形态主要取决于系统的——闭环极点。 从根轨迹图上,可以直观地看到特征根随着参数的变化情况,从而,可以方便地 确定动态性能随着参数的变化情况。
K * lim
s

j 1 i 1 m
n
s pi s zj
lim s
s
nm
, 0 ,
nm nm
(无穷零点)
(无穷极点)
(n m 1)
(续)
且均为实数开环零、极点。
(续)
(续)
小结论: 由两个极点(实数极点或者复数极点)和一个有限零点组成的开环系 统,只要有限零点没有位于两个实数极点之间,当 K * 从零变化到无穷时, 闭环根轨迹的复数部分,是以有限零点为圆心,以有限零点到重根点的距 离为半径的一个圆,或圆的一部分。这在数学上是可以严格证明的。
例如,在上列程序之后增加语句: [k,p]=rlocfind(num,den)
执行后用光标(十字)左单击根轨迹上的任一点,会同时在 每支根轨迹上出现红十字——标出n个闭环极点的位置,命 令窗中出现这n个闭环极点的座标该点和它们对应的K值。
Matlab文本: G=tf([1],[1 3 2 0]); pzmap(G); rlocus(G);
用Matlab绘制根轨迹图十分准确、快捷。现在用一个例子 来说明用法。 [例 ] 考虑负反馈系统,设其中
K ( s 2 2s 4) G( s) H ( s) s( s 4)( s 6)( s 2 1.4s 1)
用Matlab绘制根轨迹只要知道开环传递函数分子分母的系数,
解:
1)首先弄清工作原理后,建立系统数学模型。
建立各个环节的数学模型,画出系统的信号流图,利用梅森公式求出系 统的数学模型。 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lwli Ki Km Ks / Js3 X ( s) W (s) 1 ( fli2 / Js) ( Km K s K f / s) (li Ki K m K sWc / Js 3 ) ( fli2 K m K s K f / Js 2 )
例 考虑负反馈系统,其中
K ( s 3) G( s) H ( s) , a 11 2 s( s 1)( s s a)
如果按基本规则,图6(a)和6(b)两种形状都有可能性,实际上
用Matlab绘出是图6(a),当a增加时根轨迹的中间部分在变化,当a=12
Matlab绘出根轨迹如图6(b)。
规则9对于判断根轨迹的走向很有用。
(考试时,标准根轨迹概略图如何画?)
熟记P157表4-1,考试、考研必考根轨迹的绘图与定性、定量讨论。
请牢记三句话: 绘制根轨迹——依据的是开环零极点分布,遵循的是不变的 相角条件,画出的是闭环极点的轨迹。
(草图)
注意:规则9的体现,左右平衡
补充:用matlab绘制精确的根轨迹图
第四章 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
问题的引入(为什么要画根轨迹?) 从第三章的学习我们知道:
(P控制时)
系统的动态特性和稳定性主要取决于系统闭环特征方程的根的分布。 但是,求解高阶系统的特征根非常困难(除了用matlab)。 1948年,伊文思(w.R.Evans) ,在“控制系统的图解分析”一文中, 提出了根轨迹法—— 根轨迹法由开环传递函数间接判断闭环特征根的概略图,从而 避免了直接求解系统闭环特征根的困难。 根轨迹法是分析和设计线性定常控制系统的图解方法,使用非 常简便,特别在进行多回路系统分析时,应用起来比其他方法更 为方便,在工程实践中广泛应用。 (举例:嫦娥发射,吴宏鑫院士的报告)
(a) 图4-6 两种根轨迹
(b)
4-3 0度根轨迹的绘制
一般来说,零度根轨迹的来源有两个:一种是非最小相位系统中 包含S最高次幂的系数为负的因子;其二是控制系统中包含有正反馈 的内回路。前者是被控对象本身特性所产生的,或者是在系统结构图 变换过程中所产生的;后者是由于某种性能指标要求,是的复杂的控 制系统设计中,必须包含正反馈内回路所致。(P165)
注:以上题型不会单独出,往往会结合第二章和第三章的题一起出。
4-6 控制系统的复域设计
控制系统根轨迹设计法的基本思路: 首先,利用已知的系统开环零、极点分布绘制系统的根轨迹图,根轨迹 图应当是准确的(可以利用matlab绘制)。 第一种情况:由系统的稳定性及稳态误差等要求确定下根轨迹增益,利 用根轨迹图通过图解法找出闭环极点(试探法、综合除法等)。一旦确 定闭环极点后,闭环传递函数的形式便不难确定,因为闭环零点利用开 环传递函数很容易直接得到。在已知闭环传递函数的情况下,闭环系统 的时间响应可利用拉氏变换的方法求出。 第二种情况:由系统的性能指标(超调量,振荡与否等),先确定系统 的闭环极点,进而利用模值条件确定根轨迹增益。(通常这种设计方法 与闭环主导极点、二阶系统的阻尼比联系比较密切) 第三种情况:复杂校正装置的设计,如附加开环零点等。
注:非最小相位系统概念 指在S右半平面具有开环零极点的控制系统。
0度根轨迹的规制规则
熟记 P166,表4-3
4.8
4-4 参量根轨迹的绘制

4-5 利用根轨迹分析系统的性能
1. 闭环极点的确定
比较简单的做法是:先绘制根轨迹图,然后用试探法确定实数闭环极点的数值, 最后用综合除法得到其余的闭环极点。
在MATLAB窗中,进入File\Export,可将绘出的根轨 迹图存为需要的图形文件,比如命名为kka.jpg,这个图 形文件可以插入Word文挡。 与绘制根轨迹有关的函数还有: pzmap——绘制根轨迹的开环零、极点 rlocfind——计算给定点的K值 sgrid—— 在连续系统根轨迹图上绘制阻尼系数和自 然频率栅格 zgrid—— 在离散系统根轨迹图上绘制阻尼系数和自 然频率栅格
4-6 控制系统复域设计
4-1 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
1. 根轨迹的定义

1
定义:当开环系统的某一参数从零到无穷变化时,闭环特征根在s平面上形成的轨 迹,叫做根轨迹。
2. 根轨迹与系统性能(为何要绘制根轨迹,根轨迹的用途)
有了根轨迹图,可以立即分析系统的各种性能。 1)稳定性:
当参数变化时,若根轨迹是否进入S平面的右半平面?参数为何值时进入?
本章内容结构

基本概念 根轨迹图的绘制
根轨迹图分析(考试、考研)

1800 根轨迹绘制(考试重点)
00 根轨迹的绘制(考研会考)
参量根轨迹的绘制(考研会考)
本章目录
4-1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4-2 180度根轨迹的绘制 4-3 0度根轨迹的绘制 4-4 参量(数)根轨迹的绘制 4-5 利用根轨迹分要求完成以下工作: 1)建立系统的模型及信号流图 2)在根轨迹图上确定根轨迹增益的取值 3)确定系统的主导极点 并使设计后的系统达到以下性能指标要求: 1)阶跃输入作用下无稳态误差。 2)欠阻尼响应: 0.5 3)调节时间:
ts 2s( 2%)
解题思路:建模后,绘出参数根轨迹,利用主导极点的概念和希望的阻尼比确定 出期望的主导极点,最后算出根轨迹增益。(本质上此题很简单,只是建模复 杂。)
(两种情况)
第四章 考试、考研题型
题型一 1.给定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绘制系统的根轨迹 2.根据稳定性或者稳态误差的要求,确定更轨迹增益的取值或取值范围。进而确 定响应的闭环极点。 3.讨论改善系统性能的举措(添加零极点等)
题型二
1.给定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绘制根轨迹图。 2.进一步给定系统的动态性能要求(比如阻尼比),利用主导极点的概念确定系 统的闭环极点,和所对应的根轨迹增益。 题型三 参数根轨迹绘制
4.4
1)
2)
模值条件

(降幂长除法)
Matlab求解会很简单
2. 附加开环零点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在控制系统设计时,我们常用附加位置适当的开环零点的方法来改善 系统性能。因此,研究开环零点变换时的根轨迹变化,有很大的意义。
规则9的体现
3. 闭环系统零、极点位置对系统时间响应的影响(结合根轨迹图)
并分别填入分子向量num和分母向量den中,然后调用绘制根
轨迹的专用函数rlocus就行了。
K ( s 2 2s 4) G( s) H ( s) s( s 4)( s 6)( s 2 1.4s 1)
对于本例,最简单的程序就是: num=[ 1 2 4]; den=[1 11.6 39 43.6 24 0]; rlocus(num,den) 在Matlab的命令窗(Command Window)中执行这个程 序,运行后就自动绘出根轨迹如图,从根轨迹图可以看 出:当0<K<14或64<K<195时闭环系统稳定。用光标敲击 根轨迹上的某一点会出一个文字框,标出该点的座标、K 值、阻尼系数、超调量、频率等。
4. 根轨迹方程

与静态误差系数法所 用的标准形式不同
(首一式)
(首一式)
注意: 首一式和尾一式的转换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