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历史的必然性

合集下载

关于社会发展中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几点思考

关于社会发展中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几点思考

关于社会发展中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几点思考摘要:社会历史发展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具有非常复杂的关系,必须具有复杂的思维方法,才能对二者的关系正确认识和把握。

首先,要承认是由多个社会因素影响和制约一个历史事件,是众多因素相互交互的结果;其次,对历史发展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进行探讨和研究,就需要充分考察历史事件;最后,充分认识到必然性与偶然性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二者之间是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的关系,对二者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充分把握,对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关键词:必然性;偶然性;社会发展;思考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对社会发展的必然性给予充分肯定,同时也承认了社会发展的偶然性。

它深入研究了偶然性的历史作用,指出正是因为这些偶然性,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加速和延缓。

而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和一般规律,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正是在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辩证统一中,历史才不断演进和发展进步。

关于历史发展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历史必然性是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一个有机整体,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是有规律的进行历史整体的变更。

经过科学研究,马克思揭示出有一种必然联系和必然规律存在于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它们具有一般、客观的规律和联系,而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可见,对历史必然性进行探索,就需要对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高度认可,并在联系中对历史规律正确把握。

只要在历史发展规律中,纳入全部的历史事件,并用历史发展规律加以说明,就能对历史的必然性进行总结。

当然,必须基于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才能发现历史必然规律。

经过艰苦探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总结,即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而人类历史前进的最终决定力量,就是生产力的发展。

历史的向前发展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的。

这种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浅谈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浅谈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浅谈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现在很多人有这么一个观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基础应该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生产力水平上的。

而共产主义生产关系更应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上的。

而现实是中国的生产力水平比美国的生产力水平低了很多很多。

但是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而美国却是资本主义国家。

也就是说中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建立在并不发达的的资本主义生产力水平上的。

因而,现在中国不应该去建设社会主义,而应该去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只有建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要发展,要先补上资本主义这一课。

这种观念,不仅在理论界很有市场,在党和国家的各级干部当中,也很有市场。

其实,这种观念是错误的。

我可以告诉大家: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他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

中国不需要再去补资本主义这一课,也无法利用补这一课来发展生产力。

既然如此,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有这种错误观念呢?归根到底,就是因为我们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什么是共产主义生产关系?”、“什么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错误理解所造成的。

第一、我们要正确理解什么是生产力?“生产力”是什么呢?生产力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这种说法过于笼统,理解起来太空虚。

我是这样理解:生产力是社会公民利用科技知识,加工自然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加工品,生产产品,来满足社会公民生活需要的一种能力。

生产力有两大要素:1、社会公民的劳动积极性。

2、社会公民掌握科技知识水平的高低。

说起生产力的两大要素,不能不想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在中国家喻户晓的话,其实这句话是错误的。

生产力是公民利用科技知识搞生产的能力,战斗力是军人利用军事装备打仗的能力。

如果有人大肆宣传“军事装备是第一战斗力”,我想全国人民都会笑了,拥有第一战斗力绝对优势的蒋介石国民党怎么会被毛主席共产党用小米加步枪打得落花流水,逃跑到台湾去了呢?当然,在当时知识分子被打成臭老九,科技知识作为生产力的重要要素被严重轻视的情况下,用这句话来提高知识分子的地位,解放生产力,也无可非议。

浅谈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浅谈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浅谈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中国现当代文学曾兴 110501062394内容摘要: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社会逾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历史阶段,由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走向了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对社会公正的不懈追求在这一历史选择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再从政治、历史以及我们的革命领导力量方面阐述这种选择的合理性。

这就是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充分地考察、对比、认识资本主义不公正丑恶本质和社会主义的公正本质基础上,充分利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有利条件,理性地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必然性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跨越了发达资本主义时期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向往世界大同的文化传统,为中国选择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而帝国主义侵略,将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相继失败,使中国人民认识了资本主义不符合中国国情的道理;十月革命起到了榜样的作用,而苏联东欧的剧变和俄罗斯的经济衰退则更加坚定了中国人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而更为直接的现实的原因是,中国自身资本主义一定程度的发展,造就了无产阶级队伍;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又使人们掌握了强大的思想武器;阶级斗争的尖锐化和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造就了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这就使中国必然地选择和坚持了社会主义道路。

可以说中国为什么要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回答很简单,这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结果,是历史的选择。

这个问题,必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进行说明和理解。

第一,从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看。

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从19世纪下半期开始萌芽,但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始终没有发展为独立的力量。

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未完全断绝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联系,在政治上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和力量,他们所具有的软弱性、动摇性,决定了没有彻底推翻封建统治、推翻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能力,只能依附于国际资本主义来寻求生存和发展。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如何反映历史必然性的?请谈谈你的理解。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如何反映历史必然性的?请谈谈你的理解。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如何反映历史必然性的?请谈谈你的理解。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指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阶段提出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具体包括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实行计划经济、加强农业合作化、推进工业化等。

在我看来,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必然性的几个方面:1.结合中国实际: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础上,以中国的实际情况作为出发点和基础。

它深刻理解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特殊环境和条件,具体包括国家贫穷、人口众多、经济落后等,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和实践,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提出了相应的路线和策略。

2.社会主义阶段的必然性: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必然性。

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过渡时期总路线明确了在这个特定历史阶段下实现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和发展方向。

3.发展生产力的必然性:过渡时期总路线强调发展生产力、推动现代化建设,这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实行计划经济、加强工农业合作化等措施,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现代化进程,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4.历史阶段与历史任务的对应:过渡时期总路线将历史阶段的特点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任务相对应。

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国面临巨大的任务和挑战,如实现国家独立、推动经济发展、加强阶级斗争等。

过渡时期总路线基于对社会发展规律和阶级斗争的认识,提出了适应这些任务和挑战的战略和方针。

总的来说,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必然性,它是在马克思主义原理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提出的具体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

它以中国社会主义阶段的发展阶段、生产力发展、历史任务等为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道路。

浅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当代适用性

浅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当代适用性

浅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当代适用性摘要针对国际上某些呼声即马克思主义被宣称“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现时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受到质疑的现实,本文通过回顾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并从德里达关于马克思的幽灵论述出发,结合资本主义社会以及社会主义中国现状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当代适用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有其必要性和积极意义。

按马克思陈述的一般历史发展规律,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应当经历资本主义社会这一历史必然。

这是根据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然而中国社会由于其国情的特殊性,直接从封建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社会发展的断层。

表现在实际生活当中,即传统道德模式的缺失、价值标准改变、行为标准无所凭依、精神文化空虚等等问题。

而这一切都迫切需要有一个稳定的后盾或者说信仰来支撑。

无疑,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系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填补这一空缺。

虽然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哲学层面上亦摆脱不了因“高于生活”而带来的晦涩感,但却确有为新生代指引方向的作用和意义。

任何学说的产生都有其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存在至今日,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条件。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其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1。

19世纪的西方经历了一场经济上翻天覆地的变革。

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比以往任何制度更能产生巨大生产力的制度,无疑把历史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由该制度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引起了人类的普遍焦虑。

各位哲人在前人的基础上都对此系列问题进行了反思和研究并获得了成果。

包括孔德、韦伯、费尔巴哈、鲍威尔等等探究“人类将往何处去”的学说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在此时亦被推向历史长河的浪尖,就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分析为切入点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

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历史必然性

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历史必然性

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历史必然性能动学院能动1005班崔佳山 0121005830515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执政地位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

是中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在长期斗争中作出的伟大历史性选择,早已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的信念。

这是任何力量也改变不了的。

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了20年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和流血牺牲。

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成为唯一的执政党。

首先。

这是由中国近代以来的国情和中国共产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所决定的。

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历史上届犀的一页,从此封建的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了国家的独立自主和人民的民主自由,进行了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斗争。

太平天国农民革命、义和团农民革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最终都遭到了反动势力的绞杀。

没有先进工人阶级领导,中国不可能承担并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在近代中国,只有工人阶级才是最先进、最革命最有远见的阶级。

与中国近代大工业生产相联系,是中国社会新的生产力的代表,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要求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生产关系。

揭示了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和客观规律。

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根本要求,为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中国人民就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从下进行了翻天覆地的革命斗争,从胜利走向胜利。

中国实行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其基本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共产党作为坚强的领导,是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改变国家和民族的悲惨命运中应运而生的,是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伟大斗争中确立的,是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长期实践中经过比较,自觉地、郑重地选择的,这谓之历史的必然选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面对中国是一个有着960万平方公里国土,13亿人口,56个民族,数千年历史的发展中大国这个现实,约束关系繁多,各种情况复杂,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国难强,民难富,昂首屹立无从谈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后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后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目及解答一、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答:一、历史必然性:1、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并产生生产过剩的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这一不可克服的矛盾,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3、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一系列重大成就、特别是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对自然规律的揭示及对新的世界观的需要,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科学基础。

二、当代适用性:1、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理论体系,是一个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的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人类智慧的高峰,成为时代的旗帜,指引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是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民努力奋斗的武器强大思想。

3、马克思主义关于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全球化问题、国际市场、经济周期和经济决定上层建筑等许多具有前瞻性的论述,不断地为现实社会所证实,并继续影响着当代许多社会科学家,对当今的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二、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答: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创立是历史的必然

马克思主义创立是历史的必然

马克思主义创立是历史的必然马克思主义创立是历史的必然,因为它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日益发展壮大之下产生的。

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的兴起使欧洲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飞速发展扩张,劳动者遭受着无情的剥削和压迫,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的大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和阶级矛盾使得从事生产的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这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历史的土壤。

正是在这种社会矛盾的压力下,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入人类社会生产的实际和阶级斗争的活动,研究阶级社会的发展规律,总结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才得以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主义创立是历史的必然,因为它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

马克思主义深刻地总结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不仅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矛盾,而且预言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命运和社会主义的到来。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全局出发,对社会历史与社会现实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是在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其特定的生产方式和阶级关系。

马克思主义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的观点解释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阶级矛盾的本质,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进程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历史的必然,因为它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日益发展壮大、阶级矛盾尖锐化的时代环境下产生的;也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更是在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涌现的。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不仅标志着人类社会思想的历史进步,而且为人类社会的解放和发展指明了光明的前景。

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具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使命,我们应当继续深入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和共产主义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文章结束】。

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历史必然和伟大意义浅析

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历史必然和伟大意义浅析

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历史必然和伟大意义浅析作者:周哲云单位:大风洞乡党委职务:大风洞乡党委书记职称:正科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0年光辉的历史道路,从初创时期的几十个党员发展成为了拥有7000多万党员、领导着13亿多人口的执政党,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它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光明和希望。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领导地位的确立不是偶然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和我国“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在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帮助下诞生的。

更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在长期斗争实践中逐步形成和确立起来的,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国际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的势力侵入中国,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和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正如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所说,中国的封建社会继续了3000年左右,直到19世纪的中叶,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这个社会的内部才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中国人民在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下,陷入了灾难和屈辱的深渊。

帝国主义一步步剥夺了我们国家的主权,控制了我们民族的经济命脉。

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抵抗外敌,反而压制国内人民的进步要求。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有着光荣传统和光荣历史的中华民族,为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进行了长期而英勇的斗争。

中国封建社会内部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

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改变了中华民族进步的历史轨迹。

帝国主义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

帝国主义列强的目的与此相反,它们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

论海峡两岸统一的历史必然性

论海峡两岸统一的历史必然性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论海峡两岸统一的历史必然性金怡顺 祖国统一大业问题,是自新中国成立起各族人民都一直关心的问题。

几十年来,台湾与大陆一海之隔亲人无从团聚,民族、国家、人民受到了巨大的损失,这一直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切肤之痛。

尽快结束这种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的统一,是十二亿大陆人民和二千万台湾同胞的心愿,是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需要,是历史的必然。

一、国家的统一,是历代各族人民的意愿国家的统一和分裂,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影响着他们的生产和生活。

因而我国历代各族人民群众无不渴望统一,支持统一,反对分裂。

广大人民群众的这种愿望,往往曲折地反映在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和其他著名人物的言论和著作中。

孔子著《春秋》,提出了“大一统”的主张。

孟子主张“定于一”,认为统一后才能安定。

荀子一再称道商汤、周武“天下为一”的业绩。

吕不韦也认为“一则治,两则乱”。

董仲舒则发挥了孔孟大一统的主张,认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益也”。

三国时的诸葛亮在著名的“隆中对策”中,曾为刘备拟定了统一全国的大政方针。

到了唐代,面对严重的藩镇割据,韩愈极力主张以武力削平。

柳宗元则从理论上论证了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天下会于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到了近代,面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瓜分,许多思想家、革命家则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感情,奔走呼号,反对分裂,主张国家统一。

康有为说:“中国只可一统、万无分立之理、更无分为联邦之理也。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更为国家的统一奋斗了一生。

他说:“统一成而后一切兴革乃可言”,中国才能“与列强共跻于平等之域”。

广大人民群众要求国家统一的意愿,还直接表现在为消除分裂割据而进行的斗争上。

这种例子在历史上不胜枚举。

古人云:得人心者得天下。

历代国家的统一,总是要依靠人民的拥护才能得以完成。

秦汉、西晋、隋的统一如此,唐代平定“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是如此,清代康熙、乾隆平定吴三桂、尚之信、耿精忠“三藩”叛乱及其他分裂活动也是如此。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意义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意义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意义[摘要] 坚持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中国取得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在总结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和成败得失的基础上找到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使中国初步实现了国强民富。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保证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得以实现,才能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必然性;现实意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历史留给中国人的一项伟大任务。

无论哪个政治团体,奉行哪种“主义”,走什么样道路,惟有完成这项历史任务,才能得到人民的认可和拥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理论,又是实践,也是在理论与实践中逐步确立起来的、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正确道路。

之所以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根本原因在于它承担起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并能够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

一、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使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中华民族曾经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然而从19世纪中期开始,这种地位被西方列强用中国人发明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动摇了。

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这是近代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封建王朝与外敌的战争,然而第一次战争即以清王朝的失败而告终。

但傲慢与无知的清王朝并无什么变革应对之良策,这注定了中华民族将会有更加深重的灾难!随后,1856年发生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94年发生甲午战争,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

每一次战争,清政府都以失败而告终,封建王朝最终完全沦为了西方国家的半殖民地,近代历史也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在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半个多世纪中,抱着民族复兴的梦想,中国人一直在进行着艰难的抗争和理论与“主义”的比较选择。

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优选.)

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优选.)

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答:(一)历史必然性1、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并产生生产过剩的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这一不可克服的矛盾,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3、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一系列重大成就、特别是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对自然规律的揭示及对新的世界观的需要,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科学基础。

(二)当代适用性1、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理论体系,是一个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的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人类智慧的高峰,成为时代的旗帜,指引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是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民努力奋斗的武器强大思想。

3、马克思主义关于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全球化问题、国际市场、经济周期和经济决定上层建筑等许多具有前瞻性的论述,不断地为现实社会所证实,并继续影响着当代许多社会科学家,对当今的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改word.。

重谈现代中国革命的“历史必然性”问题

重谈现代中国革命的“历史必然性”问题

不过,共产主义还只是一种“批判的武器”,若要发挥“武器的批判”之功效,则必须由某种政治力量将它变成一种具体的社会政治实践。这种政治力量就是政党。当然,这绝对不是一般意义的选举政党,而是一种列宁所说的新型革命政党。因为它的目的不是谋取一党一派之私利,而是追求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甚至要将全人类的共同解放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只有这种类型的革命政党才能把抽象的共产主义学说变成一种通俗易懂的革命主张,从而凝聚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政治共识。除此之外,一场成功的革命当然还需要一位“卡里斯玛式的”(Charismatic)领袖。作为意识形态的肉身体现(embodiment),革命领袖以其非凡的政治才能和道德魅力整合革命政党,再通过革命政党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完成国家和民族的社会整合。
只要认识到必然性和自由选择之间的悲剧性冲突,那么,对于那段曾经发生的历史,哪怕它充满再多的曲折和残酷,我们都应该予以肯定,至少应该抱有最大程度的同情式理解。因为,假如国家都不在了,那么对历史的任何反事实假设以及基于这种假设的批判都失去了意义。
对于现代中国人来说,“救亡图存”的关键是要把中国变成一个西方意义上的现代国家。早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包括梁启超在内的中国众多有识之士已经看出,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传统及非西方国家相比,西方现代国家之所以拥有极强的扩张和征服能力,是因为他们的国家权力对社会领域具有高度的整合与动员能力。事实上,西方现代国家的历史既是国家作为“至高权力”(sovereign power)的形成史,同时也是天主教会、封建领主、宗族和行会等“中间权力”不断衰落和瓦解的历史。借用德国历史学家梅耐克(Friedrich Meinecke)的话说,这就是现代国家的“国家理性”(Staatsraeson)。正是凭借这种“国家理性”,西方现代国家在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过程中,几乎罕逢对手。在这个意义上,除非中国变成一个西方式的现代国家,否则将永远无法摆脱遭受西方奴役的命运。

历史必然性的例子

历史必然性的例子

历史必然性的例子
当人们谈论历史必然性时,他们通常会谈及世界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以及它们如何决定我们当今的社会状况。

历史的必然性是指历史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它指的是历史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可以预测未来发展的方向。

历史必然性一直是历史学家和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话题,也是历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

一个经典的历史必然性的例子是法兰克福国际展览会。

它是19月的一次大型展览会,在德国举行,至今仍然是一个象征性的历史事件。

它的重要性在于它标志着德国和法国之间的新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一种新的、友好的关系。

它的意义和重要性也可以看出,因为它有助于缓解德国和法国之间的敌对关系,两国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和友好。

同样,美苏冷战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必然性例子。

美苏冷战爆发在20世纪中期,它是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军事、政治和文化竞争,最终演变成了一种及意识形态的斗争。

这场战争是美苏两国历史上第一次直接对峙,是美苏两国历史上第一次使用核武器的战争,也是两国历史上第一次展示了他们的军事实力的战争。

它的意义和重要性在于它影响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世界的政治版图,以及它的发展趋势,为世界的未来发展走向奠定了基础。

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历史的必然性是不可逆转的,它影响了世界发展的趋势,为未来发展走向奠定了基础。

历史必然性是历史学家和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话题,它也是历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也是历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论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

论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

论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090711323 柴忠【摘要】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现象。

在开放的问题上过去之所以紧迫感不强,没有全方位展开主要是经济全球化程度不高,对资本主义以及它同社会主义的关系在认识上不全面,国际环境不利,以及我国缺少对外开放的传统等,这些都由于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而改变了。

深刻的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有利于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念,有利于改革开放实施过程的科学性,有利于在执行改革开放政策时保持良好的心态。

【关键词】改革开放必然性我国对内实行经济、政治体制以及文化管理体制等全方位改革和对外实行开放已经30年了。

这30年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革故鼎新、开拓创新的30年,是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综合国力迅速增强的30年,是人民群众总体来说得到更多实惠,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30年。

现在,我们站在30年后的今天,回顾所走过的道路,也许对这一重大事件的相关问题诸如性质、意义等认识得更加清楚和明确。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莫过于对其历史必然性的认识。

(一)先谈改革的必然性,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社会发展的最终根源在于生产力的提高,而任何时代的生产力总是和一定的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与原有的生产关系发生尖锐的矛盾,这时生产关系就要变革了,生产关系相对于社会上层建筑来说又称为经济基础,当经济基础需要变更或者已经部分变更时又与原有的上层建筑发生矛盾。

这就需要对上层建筑进行变革。

这一基本矛盾的理论是解释一切改革和革命,一句话是解释一切社会变革的最基本最普遍最科学的理论。

但要说明改革的必然性光从理论上做这样概括地阐述是很不够的,只有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才能达到对事物的正确理解,从而对该事物做出具有说服力的解释。

我们所说的现在意义上的改革开始于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整理)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整理)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任何人都不可能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做出精确的预言,甚至连给出框架性的推测亦非易事(即便是在八十年代初,恐怕任何人都未曾预料到数年后社会主义制度在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的崩溃),因为历史不是铁轨上的列车,它没有预定的轨道。

历史中总在不断地创生可预测和不可预测的事物,而未来由这些事物共同决定;历史也不是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的复杂曲线,而是一个庞杂的开放式系统的演化;历史的必然性不是对诸多偶然性的综合或统计,而是其内在的主要矛盾借助偶然性的展开,因而历史一方面具有可预言性,另一方面又不可预言;历史是其自身的不自觉的存在与人对它的自觉改造的统一,历史既创造人们的意识,又被人们的意识所改造,既是社会的基础,又是社会的障碍。

人类的历史本质上是人类改造自然和自身的历史,物质资料(包括生活资料及生产资料)的生产不仅是人类历史的起点和基础,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事实上,人类是通过改造自然来实现对自身的改造的,人类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不得不反映自己的存在和性质,在改造世界的时候不得不改造自己的思想和文化,人类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劳动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发展着自己的需要,需要与现实的矛盾推动着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改造,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人类需要与现实的矛盾本质上一方面是人们的认识和实践能力与满足那种需要的矛盾,另一方面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间的矛盾,概括地来说发展生产力或者说改善自己的生活的需要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这种需要是人们与自然的矛盾及人与社会的矛盾的根本原因。

阶级矛盾本质上不过是被划分为阶级的人们之间在占有物质资料上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本质上也是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实际上应该将之归结为改善自己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人类社会的主体既然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活动着的人,对人类社会演进的说明就不可能不以人(这里的人是具体的处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和社会关系中的人!)为出发点。

对历史和社会的说明也就不能不从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矛盾着手。

论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论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论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浅析中国近代史(1911-1921)第一节辛亥革命的“侥幸”在奔腾不息的人类历史长河中,20世纪是空前伟大的世纪,是变化的世纪。

在这近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社会所经历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变革、观念更新、政治动荡以及革命和战争的变幻风云,与中古世界崩溃近代世界形成过程中所曾经历过的巨大变化相比,更加广泛、更加深刻,也更加伟大。

正是这涉及人类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革命性变化,使人类社会告别近代时期,进入现代世界。

①而在世界的东方,小国寡民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顺利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自上而下的改革使其在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后逐渐带上了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特色,这也使得其必须通过军事侵略实现资本主义更进一步的发展。

显然,老气横陈的中国是日本最合适的战略目标。

通过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日本的战略野心从幕后走向了前台,也正是这两次战争中日本人的胜利,是中国人逐渐意识到革命的必要性——对于先进的知识分子而言,清政府无疑是直接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腐朽之物”。

从太平天国到义和团,从黄花岗起义到辛亥革命,每一场群众运动的爆发无疑都在摧毁清政府本已风雨飘摇的统治基础。

辛亥革命本身就兼具了历史的必然与偶然。

以当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来看,辛亥革命的爆发是由风险性的,其政治上的胜利可以说是带有侥幸成分的。

在一个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得并不算很出色且饱受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摧残的国度,要想通过资产阶级的暴力革命推翻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其难度可想而知。

从以往的历史结论来看,四川的保路运动无疑对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了基础,也有人认为正是因为保路运动这一“突发事件”导致了辛亥革命得以在武昌首先进行。

然而保路运动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清政府长期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一方面与列强的侵略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清廷本身的挥霍无度有关。

恰如亚当·斯密所言,“就尊严一点而言,一国君主君临于其臣庶,比之共和国元首对于其同胞市民,更要高不可攀,望尘莫及;所以为要维持这较高的尊严,势必要较大的费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08修订版绿色封面)高等教育出版社【khdaw】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08修订版绿色封面)高等教育出版社【khdaw】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答案绪论1、(教材P20略)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答:一、历史必然性:1、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并产生生产过剩的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 间这一不可克服的矛盾,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 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3、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一系列重大成就、特别是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和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对自然规律的揭示及对新的世界观的需要,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科学基础。

二、当代适用性:1、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具有开放性和 创新性的理论体系,是一个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的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人类智慧的高峰,成为时代的旗帜, 指引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 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至 今仍是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民努力奋斗的武器强大思想。

3、马克思主义关于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全球化问题、国际市场、经济周期和经济决定上层 建筑等许多具有前瞻性的论述,不断地为现实社会所证实,并继续影响着当代许多社会科学家,对当今的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 历史影响。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答: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历史的必然性
——近代史纲要感悟前不久,在余秋雨先生的《寻觅中华》中读到一句话:我们总是习惯感性的对待历史。

听了老杨半年的近代史纲要,颇有感悟,现在就结合中国近代史谈一下我对历史的看法,当是完成老杨的作业吧。

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屈辱的一页,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巴黎和会、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每当读到这一段历史,总会因慈禧阻挠维新变法而愤愤不平,因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儿义愤填膺,因蒋介石背叛革命儿扼腕惋惜。

于是,慈禧成立我们心中的人妖,袁世凯和蒋介石成了恶魔。

但是上完老杨的课,我觉得这些人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固然可恨,但一段屈辱的历史绝不是仅仅几个人做的孽。

正如荀子所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纣亡。

历史的存在有其必然的合理性,换句话说,中国这百年的屈辱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无论有没有这些恶魔式的人物,这段历史都是不可避免的。

中国在近代之所以落后于其它国家,是因为它背着两千多年的封建包袱,这个包袱不只是压在清政府肩上,压在军阀肩上,它更是压在每一个国民肩上。

正是因为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才使得诸多救亡运动得以失败告终,即使没有李鸿章,还会有王鸿章、马鸿章来扮演他的角色,即使没有袁世凯,还会有刘世凯、吕世凯来窃取革命果实。

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以戊戌变法的失败为例,戊戌变法的失败绝不只是慈禧阻挠的结果,而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冲突的结果。

光绪支持变法,是因为慈禧掌权的背景下,光绪想通过实行变法夺回权力的结果,对于光绪来说,维新运动只不过是其夺权的棋子,是其掌握权力的手段。

历史上如果没有慈禧,光绪作为一位封建帝国的君主也是绝不会允许维新派限制他的权力的;即使慈禧不阻碍,光绪夺权后也一定会镇压那些喊着要限制君权的人士,以巩固他的统治地位。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当时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十分微弱,而且发展严重畸形,而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已经非常强大,在双方利益发生冲突时,资产阶级是无法与强大的封建地主阶级相抗衡的。

这与英国的国情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单纯效仿西方建立一套君主立宪体制是完全行不通的。

戊戌变法的失败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再如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同样是一种必然的结果,我们总是习惯批评蒋介石和汪精卫背叛革命导致国民大革命功亏一篑。

但是,如果国民党内部只有蒋和汪两个叛徒,国民党是不会跟着这两个人走下去的。

国民党的前身是兴中会、同盟会等几个组织。

这几个组织虽然代表的是资产阶级力量,但是中国早期资本主义的微弱以及畸形的发展状况,使其必然与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国民党内部本来就有着很深的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影子。

所以在帝国主义的威逼利诱下,国民党的叛变自然是不可避免的。

存在即是合理。

历史的发展有历史的规律,历史上的罪人固然是可恨的,但是对待历史,除了感性之外,我们还应该理性的对待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以一种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分析历史背后的规律及其教训。

这是上老杨的近代史纲要的一点感想,观点难免有些片面,有不妥之处,还请老师批评指正。

2011-1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