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22古诗两首:观书有感|苏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读为本,感悟诗情,品味诗韵,享受诗趣——《观书有感》(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22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高年级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学生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积累,还是沟通,是学生通过诗中的语言、形象去与诗人沟通,从而体味诗的内容和情感。因此,古诗学习读是基础,悟是关键。以读为本,读中悟情。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地朗读、吟诵,在朗读与吟诵中品味诗歌的语言以及所描绘的意境,从而走进作者的心灵,感悟到诗人的情感,进而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语言、留下形象、留下情感。
设计思路:课堂教学中,教师先带着学生读朱熹有关读书的名言,导入新课的学习。学生初读古诗时,要求做到字音正确、节奏准确。然后引导学生紧扣诗眼“清”,抓住重词“鉴”、“活”、“天光云影”、“源头活水”,通过图文对照、画面想象、语言描述来感受半亩方塘清澈明净的形象,体会源头活水对于池塘的重要!在此基础上,简介朱熹,并由古诗题目与内容之间的矛盾,启发学生去感悟诗人的“感”是什么,又是如何表达出来。这样,学生就能水到渠成地领悟到诗人的情感,感悟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材解读:《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诗中不仅描写了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还借景喻理,将观书的感想化为形象,借方塘之水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的不断注入,暗喻“人的心智,也是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一深刻的道理,从而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读书感受。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自学生字新词,学会诗中3个生字。
3.理解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4.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领悟诗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过程:
一、名句导入,走近诗人
1.复习《春日》,引出诗人。
2.出示朱熹的读书名言,走近诗人。
①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
②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③读书须将心贴在书册上,逐句逐字,各有着落,方始好商量。
④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⑤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⑥心不定,故理不得。今且要读书,须先定其心,使之如止水,如明镜。暗镜如何照物!
3.学习读书名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诗句,感知诗意
1.指导朗读
(1)媒体出示读书要求,(①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
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②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学生自主朗读
(2)指名读,指导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3)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4)学生诵读,说说诗的大意
2.指导背诵
三、细读古诗,图文结合,理解诗意,品味诗境。
1.媒体出示读书要求(①读书须将心贴在书册上,逐句逐字,各有着落,方始好商量。②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2.理解“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①学生利用工具书,借助插图,自主理解、交流。(重点理解“鉴”“开”“徘徊”)
②指名读诗句,并说说诗意。
③轻声吟诵,想象诗句描绘的方塘美丽的景色,体会方塘的特点以及诗人对方塘的情感。
④交流体会,再诵读,读出自己的体会。(板书:半亩方塘---清澈明净)
3.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只有源头活水来。”
①运用理解上句的方法,理解诗意。诗人在问什么?诗人心中有疑问吗?(重点理解“渠”“清”“活水”和设问的表达方式)
②指名读诗句,说说诗意
③轻声吟诵,假设你就是诗人,就在方塘边看着清澈透明的方塘,你明白了什么?体会体会诗人这种情感。(恍然大悟)
④交流体会,再诵读。(板书:源头活水)
⑤假使没有这“源头活水”,方塘会怎么样呢?体会“源头活水”的重要。
⑥交流体会,再读古诗,读出自己的体会。
4.学生诵读全诗,要求读出自己的体会。
5.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象。
四、品读古诗,走进诗人,享受诗趣。
1.媒体出示读书法(①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②心不定,故理不得。今且要读书,须先定其心,使之如止水,如明镜。暗镜如何照物!)阅读理解。
2.学生轻声读诗,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质疑。
①教师读题目,学生读诗;学生读题目,教师读诗。提问:有什么疑问吗?(诗中明明写的是半亩方塘,可诗题是“观书有感”,怎么会文不对题呢?将诗题改成《观塘有感》,可以吗?)
②你们平时在读书时有些什么收获?有些什么样的感想呢?
③读书对人有哪些好处呢?
④出示《观书有感(其二)》及相关注释。
⑤学生自学,体会诗句的意思,想想诗所说明的道理。
补充读书名言,丰富学生对读书的感受。
如“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中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等等。)
⑥简介诗人:朱熹(1130-1200),字元晦,婺源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他编著的书很多,写了大量讲解儒家经传的著作,一生读书、注书、著书,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重要的有《大学中庸章句》、《论语孟子集注》、《近思录》、《伊洛渊源录》、《诗经集传》、《楚辞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和《文集》,成为明清两代的官方哲学,影响深远。他的语录也很多,流传下来的有《朱子语类》。
朱熹一生都在读书,在读书时一定会产生许多感想。这首诗就是写他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