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师变更的信息披露研究
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问题研究

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问题研究摘要:关键审计事项是指影响审计师对财务报表发表意见的重大事项。
本文以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问题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并结合中国审计准则和我国实践的特点,探讨了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研究发现,我国企业在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方面存在着信息披露不透明、信息披露不规范以及信息披露不全面的问题。
本文提出了完善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的建议,包括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提高审计师的专业素质、完善前期审计工作和加强监管等。
关键词:关键审计事项;披露问题;审计师;信息披露二、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的现状关键审计事项披露是指企业在财务报表中公开披露与关键审计事项有关的信息。
它不仅是审计师保护公众利益和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方式,也是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方了解企业风险和财务状况的重要途径。
导致关键审计事项披露不充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企业对关键审计事项的理解和认识不足,未能意识到关键审计事项对财务报表发表意见的重要性。
企业担心披露关键审计事项会对企业形象和经营状况产生不利影响。
审计师在审核中发现的关键审计事项往往涉及到企业核心机密信息,一旦披露可能引起重大争议和后果,因此不愿意主动披露。
监管不力也是导致关键审计事项披露不充分的原因之一。
监管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措施,无法推动企业主动披露关键审计事项。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根据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分析,本文总结了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1. 信息披露不透明信息披露不透明是指企业在财务报表中公开披露关键审计事项的信息不明确、不准确或不完整。
这主要是由于企业对关键审计事项的认识和理解不足以及对信息披露规范不了解所导致的。
企业可能出于保护自身利益的考虑,故意隐瞒或玩弄文字,以达到曲解事实的目的。
2. 信息披露不规范信息披露不规范是指企业在财务报表中公开披露关键审计事项的方式和形式不符合规范要求。
这主要是由于企业对信息披露规范不了解,或者为了迎合监管要求而机械化地披露信息所导致的。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审计意见影响研究

有实现现金流的盈余估计有关。 在我国, 张立明等(0 3认 司则意味 着公 司存 在《 20 ) 内部控 制基 本规范》 中所认 为的存在
为由于我国上市公司 内部控 制信 息披 露的 内容缺乏统一要 影响管理 效率的问题 ,因此这类公 司更可能收到非标 审计 求, 导致信息使用者的成本增加。蔡 吉甫(05 以 2 0 年 意见 ,而 有专门委员会负责管理 内部控 制的则认 为其 内部 20 ) 03
一删
c 盘
内部控制信 息披露对 审计意见影响研 究
重庆理工 大学财务处 李 红
【 要 】 部控 制的完善程度对外部审计意见有着重要 的影 响, 摘 内 文章 以我国 20 年上 市公 司为研 究对 象, 09 实证检验 了我 国强制性披
露 内部控制信 息对审计意见的影响 , 究发现 , 研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与非标 审计意见显著 负相 关, 内部控制风 险与缺 陷和 非标审计意见
、
文 献 回顾 与 研究 假 设
表进行鉴证后发表 审计 意见 ,审计意见是注册会 计师对被
自各国要求上市公司必须披露内部控制相关信息后 , 对 审计单位相 关财务 报告的合理保证 ,被 审计 单位 会计信息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较多。相对而言 , 国外 关于 内 质量 与财务状况 的好坏直接决定审计意见 的类型。 内部控 部 控制信 息披 露研究 的文献 早于 我国 , Muln D rty 制的完善程度直 接影响会计信息 的质量 ,从 而影响审计意 Mc l 、 ooh e 和 R g h n n a ( 9 6 的实证 研究表 明 , a a ua d n 19 ) 财务 报告 有 问 见 的类型 。根据信号传递理论与代理成本理论 , 管理层 为了 题 的 公 司不 大可 能 会 提 供 内部 控 制 报 告 。Mag rt rae 和 降低代理成本 , 愿意提供较为详细 的内部控制信息 , 向信息 J e i e 19 问卷调查发现 内部控 制的审计 师报告会严 需要者传递企 业公 司内部 控制制度完善 , a n k ( 9 7) e 管理效率较 高 , 具 重 影 响投资 者对财 务报 表 的可靠 性及 内部 控制效 果 的理 有完成投 资者委托 的能 力 , 以取得投 资者与债权人 的信任 。 解 ;但是 管理 层关于 内部控制 的 自我评估 报告不影响投 资 因此 ,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详细 的公 司 , 味着其较高 的管理 意 者的理解 ,结 果还 表明管理层报告和 审计 师报 告均不影 响 效率 与可信 的会计 信息质量 ,其获得非标准 审计意见 的可 投 资 者 对 买 卖 还 是 持 有 公 司股 票 的信 用 风 险 的理 解 。 能性 更低 ;披 露有内外部风险的公 司意味 着一定的不确定 Dy , o l Ge和 Mc a ( 0 6) e v y 2 0 发现 内部控制 实质性缺 陷与没 性 , 更容易收到非标准审计意见 ; 披露 有内部控制缺陷 的公
浅析证券市场审计信息披露的几个问题

创新所需要 的前沿学科作 为新的学科生长点 , 形 成完整 的文化
1 、 重要提示 中审计信 息披露。《 年报准 ̄ ) J ) ) 1 9 9 8年修订稿首
产业人才教育系统。同时充分发挥新兴文化产业吸纳人才的独 次要求在重 要提示 中提醒投资者注意阅读会计师事务所 出具 的 特 优势 , 为加快 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 非标准 无保 留意 见的审计报告以及 公司董事 会监事会对相关事
我 国自 1 9 9 0 年和 1 9 9 1 年沪 、深两地建立了证券交 易所 以
来, 从 中央到地 方 , 先后 颁布了一 系列有关信 息披露的法规 , 初
要 建立 多元化 、 多渠道 的文化金融服 务平台 , 寻求多样化 的风 步 形成 了信 息披露制度体系 。上市 公司审计信息披露的相关规 其中 , 较为集中的披露要求是在定期 险 规避方式 , 形成社会 化的风险抵御机 制 , 保证 文化企业收 益 定散 见于不同层次的法规 。 报 告制度中 , 尤其是《 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 息披露 内容与格式准 稳定增长 、 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稳步发展 。 ( 以下简称《 年报 准则》 中有 ( 8 ) 完善 省内高校文化产业 相关学科 的总体布局 , 深 化文 则第 2号一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 》 年报准则》 自1 9 9 4年实行 , 化 产业专业 人才培养体 系改 革 ,以高等学校和职 业学校 为重 关审计信 息披露 的要求更为具体。《 已 经 过 1 9 9 7年 、 1 9 9 8年 、 1 9 9 9年 、 2 0 0 1年 和 2 0 0 4年 的 多 次 修 点, 培 养新 兴文化产业 和传统文化产业专 业人才 , 积 累本 土文 从审计信 息的披露方面来看 , 信息披露 逐渐充分和完善 , 体 化 产业人 力资本 。大 力发展教科文融合的新 兴 、 前沿文化 产业 订 ,
审计意见类型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审计意见类型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相关性的实证研究摘要:本文主要针对会计师事务所变更进行研究,在对国内外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研究现状。
并通过上市公司2010年度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相关数据和资料,从审计意见类型、盈余管理、上市公司规模与财务状况等角度出发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非标准审计意见类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以及财务状况与会计师事务所的变更有明显的相关性。
关键词:审计意见;盈余管理;会计师事务所;变更一、研究背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审计作为一种公司治理机制,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鉴证。
在2010年上市公司年报中,会计师事务所的变更事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会计师事务所的变更会不会引起审计质量的改变,而鉴于审计质量的不可直接观测性,可以通过替换变量进行间接观察。
用作审计质量的代替变量通常分为两种:一是审计机构的行为表现,审计独立性的程度作为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而审计意见常常被作为审计独立性的替代变量,发表非标准的审计意见被认为是审计独立性较强的象征。
而另一类则是审计的工作结果,即审计的财务报表的数据作为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最常被作为替代变量的是盈余质量。
二、文献回顾在国外,Chow和Rice发现,会计师事务所发表的非标准审计意见,是决定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主要变量,收到的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越高,就越有可能变更会计师事务所;Schwartz和Menon研究发现,一些濒临破产或者财务状况恶化的公司更倾向于选择与前任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审计意见类型不同的会计师事务所;DeFond (1999) 研究发现,随着中国审计准则的颁布,会计师事务所,特别是那些大型(就市场份额而言) 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会明显增多,但是对于这些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审计报告的大型事务所,随之而来的是其市场份额的缩小;Lys Watts认为,用应计利润来管理会计收益会产生随意的应计利润,从而导致较多的诉讼风险,这也就意味着公司的盈余管理规模越大,会计师事务所诉讼风险就越大;Bryan Tiras Wheak和tley提出,会计师事务所的变更不利于有效及时地识别濒临破产的公司。
审计师行业专长、议价能力与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审计师议价能力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关系
CHAPTER
04
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定义
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是指企业向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的质量。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能够提供准确、完整、及时的信息,帮助利益相关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评估方法
评估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方法包括定量评估和定性评估。定量评估方法主要基于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如盈余质量、信息披露指数等;定性评估方法则考虑信息披露的完整性、真实性、及时性等因素。
异质性分析:分析在不同类型的企业中,审计师行业专长和议价能力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是否存在异质性。
01
03
02
CHAPTER
07
研究结论与启示
审计师行业专长能够显著提升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研究结论总结
审计师的议价能力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不显著。
在考虑了行业专长和议价能力的交互效应后,研究发现审计师行业专长和议价能力均能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产生积极影响。
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CHAPTER
05
研究假设与研究设计
研究假设
审计师的议价能力能够影响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审计师行业专长与议价能力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具有协同效应。
审计师行业专长能够提高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研究设计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审计师对特定行业的了解程度、专业知识和经验等信息,以评估其行业专长。
审计师行业专长
根据审计师事务所的行业专长、签字审计师的从业经历等指标进行综合衡量。
审计师行业专长与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议价能力与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控制变量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信息披露研究——以S_部门2021_年度决算报告为例

摘要:我国2018年修订的《预算法》及2019年修订的《信息公开条例》等多部法律法规均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公开作出了规定。
但由于起步较晚,我国财务信息披露的相关法律法规仍不完善,披露的信息还存在信息质量较低,缺少独立机构鉴证等诸多问题。
本文通过我国S部门公开披露的2021年度的财务报告信息,从会计信息质量的及时性、完整性、可比性、是否接受独立审计等多角度研究分析该部门信息披露的特点,研究发现: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披露在近年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在及时性、披露的完整性、可比性上仍有提升的空间,目前也未接受中介审计机构对披露信息进行独立审计以及将审计结果向社会公众发布。
基于研究,提出了提高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信息披露的质量,并引入第三方中介机构审计的建议,希望能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信息披露实践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财务信息披露;会计信息质量一、引言根据我国《预算法》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在财政部门批复预决算报表后20日内主动向社会公开,主动公开每一年度的财务预决算信息;《信息公开条例》在“主动公开”的事项中明确了应当公开财政预算、决算信息等。
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公开提供了政策依据,为民众行使监督权提供了保障。
社会大众可以通过财务信息,了解一个部门一定时期内的具体工作情况,来自社会的监督也可以促使行政事业单位提高信息披露质量,让单位的财务情况更加透明,资金使用效率更高。
在全球会计准则趋同、社会监督逐渐加强以及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新形势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披露的会计信息在完整性、可靠性、及时性等方面都面临极大的挑战,如何提升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成为各部门和民众都关注的热点。
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信息披露方面的法律法规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报告披露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起步较晚。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预算法》和《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正式施行,对外披露的预算报告由一份高度汇总的国家预算报告变为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的预决算报告。
财务能力、审计意见与自愿性审计师变更关系实证研究

关键词 : 财务 能 力 审
一
、
文 献 回顾
( ) 一 国外文献
Shaz cw  ̄ 和Meo( 9 5) n n 18 的研究 显示 , 处于财务 困境 的公 司, 审计 意见分歧或管理 当局变更与审 汁师变更之 间
并不 具有统计意 义上的相关性 。 e nt和K i ngpl 18 的研 究发 现 , Kne h r h ao a( 9 5) s 财务失败公 司更易 于发 生审计 师变更 , 但观察到 的审计
计 意 见 以及 自愿性 审 计 师 变更 之 间 的 关 系进 行 了 实证 研 究 结 果发 现 , 务 能 力 越 差 的 公 司 , 容 易被 出 具 财 越 非标; 隹审计 意 见 ; 财 务 能 力较 差 的 公 司或 者 上 一 年被 出具 非 标 准 意见 的 公 司 。 本 年 度 更 容 易发 生 自愿性 而 在 审 计 师 变更 。 时还 发现 , 对 “ T 、 盯 ” 司的 特 殊 审 计 市场 . 同 针 S”“ 公 审计 供 求 双 方进 行 的博 弈 非 常激 烈 、
( 0 2借 鉴L no 的研究思路 , 20 ) enx 结果表 明, 对于在变更前一年度被 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 , 通过变更审计师 , 确实能够在一
定程度上改善审计 意见的严重程度。 杨鹤和徐鹏f 04) 0 通过检验发现 , 国上市公司通 过审计师变更 , 2 我 在一定 程度上影响 了后任审 计师的独立性 。 文贤 、 夏 陈汉文(0 6 2 0 ) 了审计委员会 与外部审计师变更之间 的关系 , 研究 以及外部审计师变更时 , 立审计委员会与 设 年报审计收费变化之间 的关系。 研究结果发现 , 设立审计委员会 的公司 , 外部审计 师发生变更的可能性 显著降低 ; 外部审计师 显著降 低了对已设立审计委 员会公司的审计收费。 阳( 06) 究表 明, 张 20 研 前一年的非标准审计意见是导致审计师变更 的 著因素。 目前 至 为止 ,国内从公司的财务能 力的角度对审计意见 和 自愿性审计师变更行为展开 的实证研究不多 ,本文从这一角度 ,采用2 0 年至 05
问询函监管会导致审计师变更吗——基于沪深交易所年报问询函的研究

[收稿日期]20201021[基金项目]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JR3RA215);兰州财经大学研究生科研项目(201801;201802)[作者简介]沈萍(1964—),女,湖北黄陂人,兰州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司理财;景瑞(1993—),女,甘肃武威人,兰州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本市场与公司治理,邮箱:756032477@qq.com。
问询函监管会导致审计师变更吗?———基于沪深交易所年报问询函的研究沈 萍,景 瑞(兰州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甘肃兰州730020)[摘 要]利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2015—2019年数据,从第三方服务提供者———审计师的角度探讨问询函监管机制的经济后果。
研究发现:公司收到交易所年报问询函后更易发生审计师变更。
进一步从审计供给方与审计需求方两个角度对审计师变更进行深层次分析,发现年报问询函监管机制更易导致公司辞退不具备行业专长的审计师,风险较大的公司收函后更可能发生审计师变更。
最后对年报问询函进行异质性分析发现,年报问询函包含的问题数量多以及年报问询函会需要会计师事务所发表核查意见,审计师变更的可能性更高。
结论丰富了问询函的经济后果分析,也为审计师和客户关系重构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年报问询函;审计师变更;审计师行业专长;财务风险;审计意见;监管机制;审计定价[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3114(2021)01001709一、引言自上交所和深交所分别于2013年和2014年运行信息披露直通车业务以来,上市公司作为信息披露方的主体地位逐渐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和认可。
此项业务开通后,不经过交易所审核的上市公司公告可以直接提供给指定披露媒体,由交易所进行事后监督。
在这种“放松管制,加强监管”的制度革新背景下,作为信息披露一线监管机构的证监会推出事中事后监管新机制,其中问询函制度发挥的监管作用尤为引人注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计师变更的信息披露研究
摘要:审计市场是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师提供的会计信息会对投资者和其他信息的使用者的投资决策和业绩评价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对审计市场的研究对整个证券市场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研究审计师变更的信息披露,从而发现其不足并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审计市场;审计师变更;信息披露
中图分类号:f23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1
引言
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使得代理人和信息使用者之间产生了信息不对称问题。
而大部分会计信息可以通过审计市场传递给信息的使用者,从而使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因此对审计市场上审计各方的行为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本文将对审计师变更的信息披露问题进行研究,以期对我国审计市场发展做出贡献。
一、审计师变更的概念
审计上市公司的会计师事务所发生了变更的行为称为审计师变更,即连续两年执行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不同,则认为发生了审计师变更。
证监会规定,上市公司必须按照要求对审计师变更进行披露。
在我国,审计活动包括上市公司年报审计和发行审计,相对应的
审计师变更也分为年报审计和发行审计变更。
发行审计变更是指首次发行股票的上市公司的审计师选择问题,实际上并不存在审计师变更行为;通常审计师变更是指增资扩股的上市公司的审计师变更行为。
二、审计师变更的分类
通常,审计师变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一)自愿性审计师变更。
在我国,《公司法》明确规定,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具有聘任、解聘审计师、决定审计师报酬的权利。
上市公司可以因审计师的某些行为特征与自身利益不相符向审计师提出解聘,从而终止合作关系。
这类由上市公司解聘引起的审计师变更称为自愿性审计师变更。
(二)审计师辞聘。
审计师也可以由于上市公司的某些特征与自身利益不符向上市公司提出辞呈以终止合作关系。
这一类审计师变更称为“辞聘”。
(三)由其他原因引起的审计师变更。
由于一些不可控制的因素,导致上市公司被强制性的(即不是由双方主动引起的)与审计师终止关系,被称为“监管诱致性变更”。
这一类变更主要是审计师自身的原因引起的,如审计师合并、吊销从业资格或是政府行为等。
三、我国审计师变更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证监会以及注册会计师协会都对上市公司审计师变更的披露做出了规定,但是,这些规定并没有得到全面的执行,目前我国上市
公司审计师变更问题仍然非常严重。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上市公司自身内部治理结构问题。
我国的上市公司,往往存在着严重的内部治理结构缺陷问题。
《公司法》以及证监会发布的文件中都明文规定:由股东大会决定上市公司审计师的聘任和解聘。
而目前多数上市公司中审计师的聘用、解聘却由管理层操控,使得上市公司审计师变更程序出现混乱。
另外,上市公司的审计师变更应先提交股东大会,经股东大会审批后,再由董事会和管理当局按决议执行。
但是现实中,往往是先执行后报告,使得管理出现混乱。
这样,管理当局就有可能利用审计师变更对其经营管理业绩进行操纵或对其自身不利的因素进行掩盖,损害股东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二)信息披露的时间不及时。
注册会计师协会要求上市公司发生更换审计师的行为时,应及时在相关报纸期刊上予以公布,并向证监会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提交审计师变更的相关资料用以备案。
但是从年报审计情况快报的显示结果看,几乎没有上市公司及时主动的向证监会和注册会计师协会上报。
(三)披露的内容缺乏实质性。
尽管证券监管部门对审计师变更问题不断地做出规定,但是上市公司对于审计师变更的披露仍然不充分。
如有的上市公司只是提及到改聘了审计师,而对其变更原因的说明却不甚明了。
(四)前后任审计师以及证监会之间缺乏沟通。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52号——前后任注册会计师的沟通》,其明文规定后任注册会计师在接受委托时,应当向前任注册会计师询问被审计单位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原因,并关注前任注册会计师与管理当局在重大会计、审计等问题上可能存在的意见分歧。
但是在实务中,前后任审计师之间的沟通却较少。
另外,虽然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要求前后任审计师就变更事项向其汇报,但是并没有明确规定同时也必须对证监会报告。
这样,审计师与证监会之间就缺乏沟通,不利于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全面监管。
四、解决我国审计师变更信息披露问题的建议
为解决我国审计师变更信息披露问题,促进审计市场发展,解决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完善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可以有效的制约审计师变更的信息披露,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和权利的制衡促使公司披露的相关信息准确、及时、完整,保证信息披露的质量。
(二)及时披露审计师变更信息。
对于我国审计市场来说,抑制公司管理当局对审计师变更的影响能力和保证信息的及时、充分披露是监管的重点。
目前,确保前任审计师与公司股东、与监管部门、与后任审计师、乃至与社会公众在实质性信息方面的充分、及时披露是政策制定者的首要任务。
(三)加强实质性信息披露。
披露的实质性信息应包括审计师变更的发起方,变更前最近两个会计年度与前任审计师存在的意见分歧、意见分歧对会计报表的影响、前任审计师对变更事实的说明或意见申述以及上市公司与后任审计师的咨询洽谈情况等。
(四)进一步加强前后任审计师以及监管各方的沟通。
首先,加强审计师与监管部门的沟通,以防止公司管理当局利用审计师变更掩藏某些损害股东及公众利益的内幕信息。
其次,加强前任审计师与后任审计师之间的必要沟通,以防止管理当局向后任审计师掩藏某些不利信息。
参考文献:
[1]李爽,吴溪.审计师变更—来自证券市场的初步数据[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23-45.
[2]陈武朝,张泓.盈余管理、审计师变更与审计独立性[j].会计研究,2004(08):81-86.
[3]陆正飞,童盼.审计意见、审计师变更与监管政策[j].审计研究,2003(03):11-15.
[4]余玉苗.我国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审计关系研究[j].审计研究,2000(05):1-6.
[5]陈娟茹.我国审计师变更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09.
[6]张亚南,任金政.公司治理对上市公司审计师变更影响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2012:124-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