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眼科学的发展史
中医眼科学重点
第一章1.萌芽时期(南北朝以前)2.奠基时期(隋代~唐代)3.独立发展时期(宋代~元代)4.兴盛时期(明代~清朝鸦片战争之前)5.衰落与复兴时期(清朝鸦片战争以后至今)第二章1.眼球壁的组成有哪些?角膜、视网膜的生理特点有哪些?黄斑及视乳头的解剖特点?2.眼屈光间质包括哪些?房水产生及循环?晶状体如何参加调节?3.视路概念?包括哪些组成?典型的视交叉及视束损伤的表现是什么?为什么?4.眼附属器由哪些组成?结膜几种充血为何?眼外肌支配的眼球运动情况?5.视网膜内层及黄斑的血供为何?睫状神经节在手术中的作用?第三章1.眼与五脏的生理关系?第四章1.直接和间接与母系相连的经脉有哪些?2.与目内、外眦发生联系的经脉有哪些?第五章1.六淫致病的特点及临床表现?2.五脏病变对眼的影响?第六章1.什么是五轮学说,举例说明五轮学说的临床应用?2.解释内障及外障眼病,说明他们的特点?第七章1.眼科的常用内治法有哪些及适应症?2.眼科常用的外治法及特点?3.掌握下列眼科常用方剂:加减四物汤、除湿汤、生蒲黄汤、石决明散、驻景丸加减方、新制柴连汤、驱风散热饮子、除风宜损汤。
第八章1.简述针眼辨证分型、治法和代表方剂。
2.胞生痰核与针眼的鉴别要点是什么?3.椒疮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是什么?并发症和后遗症有哪些?4.简述睑弦赤烂辩证分型、治法和代表方剂。
5.试述上胞下垂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
第九章1.漏睛的临床特征是什么?常用外治法有哪些?2.漏睛对目珠有何危害性?3.流泪症、漏睛及漏睛疮怎样鉴别?第十章1.暴风客热诊断要点是什么?2.试述天行赤眼的临床表现和预防隔离。
3.天行赤眼的辨证论治应注意什么?4.暴风客热、天行赤眼暴翳三者鉴别要点为何?5.暴风客热、天行赤眼及天行赤眼暴翳的病名含义及西医病名。
第十一章1.聚星障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及中医辩证论治。
2.花翳的定义及临床表现。
3.凝脂翳的临床表现、辨证论治及西医治疗。
第十二章1.瞳神紧小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辩证论治(包括理法方药)。
眼科学发展史
眼科学发展史眼科学是研究眼睛结构、功能以及与之相关的疾病和病变的学科。
随着人类对视觉的重视和对眼部疾病的关注,眼科学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科学成果。
本文将从古代至今,概述眼科学的发展历程。
古代眼科学古代医学家对眼科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阿育王时期。
在中国,古代医书《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眼睛疾病的记载,并提供了一些治疗方法。
古埃及的医生也对眼科疾病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治疗。
然而,古代医学水平有限,对眼科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都相对简单和粗糙。
近代眼科学的起步随着人类对科学的认识和技术的进步,眼科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16世纪,几位伟大的科学家开始对眼睛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荷兰科学家李文霍克首次使用显微镜观察到了眼睛的微观结构,为后来的眼科研究奠定了基础。
17世纪,英国科学家伊萨克·牛顿提出了光的三原色理论,从理论上解释了光如何进入眼睛并产生视觉。
这些发现为眼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眼部解剖和理论的进展18世纪,法国解剖学家奥克塔夫·德·梅斯门对眼部进行了详细的解剖研究,并揭示了眼睛各个部位的结构和功能。
他的研究为眼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知识。
19世纪,德国医生赫尔曼·冯·海因斯和奥地利医生海尔曼·哈尔斯曼分别提出了角膜曲率和眼轴长度对视力的影响,并开创了近视和远视的治疗方法。
这些理论的提出和治疗方法的改进使眼科医生能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眼部疾病。
现代眼科学的发展20世纪,眼科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眼科技术的革新使眼科医生能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眼部疾病。
20世纪50年代,激光技术的出现为角膜屈光手术提供了新的选择,极大地改善了近视、远视和散光患者的视力。
20世纪70年代,眼科医生发现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可以有效治疗一些视网膜疾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视网膜血管阻塞。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基因治疗和干细胞研究在眼科学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为治疗一些难治性眼疾提供了新的希望。
探讨中医药在眼科疾病中的应用
通过国际学术会议、国际合作项目等方式, 提高中医药在眼科领域的国际影响力,推动 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广泛应用。
谢谢聆听
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药治疗眼科疾病的优势与
05
局限性
优势分析
整体调理
中医药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在治疗眼科疾病时,能够综合 考虑患者的全身症状,进行个性
化治疗。
副作用小
相比西医药物,中医药的副作用相 对较小,能够减少患者的不适感和 药物依赖。
疗效持久
中医药治疗眼科疾病通常需要较长 时间,但疗效相对持久,能够有效 地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
与西医治疗方法的比较
治疗方法不同
01
中医药治疗眼科疾病主要采用中药内服、外用、针灸、推拿等
非手术治疗方法,而西医则注重手术和药物治疗。
疗效评价标准不同
02
中医药和西医在治疗眼科疾病时的疗效评价标准存在差异,难
以进行直接比较。
适用范围不同
03
中医药和西医在治疗眼科疾病时各有其适用范围,应根据患者
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局限性讨论
1 2
疗效缓慢
中医药治疗眼科疾病通常需要较长时间才能看到 明显疗效,对于一些急性病症可能无法及时缓解 。
诊断标准不明确
中医药在诊断眼科疾病时缺乏统一、明确的标准 ,可能存在主观性和经验性较强的问题。
3
难以推广
中医药治疗眼科疾病的方法和技术相对复杂,需 要专业的中医师进行操作,难以在广大基层医疗 机构推广。
研究中医药在眼科手术围手术期的应用,如术前调理、术后恢复等,提高手术效果,减少 并发症。
创新药物和治疗方法探索
基于传统中药的新药研发
中医眼科题库-及-答案-完美打印
中医眼科题库-及-答案-完美打印-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1 ·第一章眼的解剖与生理一、选择题( 一) A型题1. 正常成人眼球前后径的平均值是:A. 14mmB. 24mmC. 20mmD. 12mmE. 28mm2. 正常成人眼球平均水平径是:A. 13.5mmB. 23.5mmC. 25.5mmD. 33.5mmE. 35.5mm3. 角膜的中央厚度正常值是:A. 0.1~0.2mmB. 1~2mmC. 7~8mmD. 0.5~0.55mmE. 0.01~0.02mm4. 角膜位于眼球壁外层的前方, 占整个外层的比例应是:A. 1/3B. 1/4· 1 ·C. 1/5D. 1/6E. 1/75. 巩膜在眼外肌的附着处最薄, 其厚度为:A. 3mmB. 0.3mmC. 1mmD. 0.1mmE. 2mm6. 正常瞳孔大小范围为:A. 1~2.5mmB. 2~3mmC. 4~5mmD. 2.5~4mmE. 5~6mm7. 睫状体扁平部( 平坦部) 是多种眼内手术的理想部位, 是由于:A. 扁平部含丰富血管, 伤口易于愈合B. 扁平部感觉神经少,手术时不痛C. 扁平部以外的睫状冠上有悬韧带, 手术时易被伤及D. 扁平部血管少,无重要组织E. 扁平部无睫状肌,不会伤及肌肉影响调节8. 睫状体在炎症时疼痛明显, 其原因是:A. 睫状体内色素细胞多B. 睫状肌收缩疼痛C. 含有丰富神经D. 睫状体悬韧带牵拉所致E. 睫状突十分敏感9. 视网膜脱离发生在哪个部位:A. 在玻璃体与内界膜间 B. 色素上皮层与神经上皮层间C. 视网膜与脉络膜之间D. 视网膜与玻璃膜间E. 色素上皮层与视网膜细胞层之间10. 视网膜的血液供应特点是:A. 由视网膜中央动脉供应B. 视网膜外层由视网膜中央动脉, 内层由脉络膜毛细血管供应C. 视网膜内层由视网膜中央动脉, 外层由脉络膜血管供应D. 由睫状动脉供应· 2 ·E. 由脉络膜血管供应11. 眼的附属器包括:A. 眼睑、角膜和眼眶B. 视路、眼睑、泪器C. 眼眶、玻璃体、结膜D. 眼外肌、晶状体E. 眼睑、结膜、泪器、眼外肌和眼眶12. 关于眼外肌的起止部, 正确的说法是:A. 四条直肌和上斜肌起于眶尖部,下斜肌起自眼眶壁B. 四条直肌起自眶尖部,两条斜肌起自眼眶壁C. 两条斜肌均起始眶尖部,四条直肌起自眼眶壁D. 四条直肌及两条斜肌均起自眶尖部E. 六条眼外肌均起自眼睑四侧壁13. 位于睑板内的睑板腺又称为:A. Meibom腺B. Moll 腺C. Wolfring腺D. Krause腺E. Zeis 腺14. 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营养范围是:A. 整个眼球B. 眼球前半部C. 眼球后半部D. 视网膜外层组织E. 视网膜内层组织15. 黄斑中心凹的细胞组成是:A. 只有锥细胞B. 只有杆细胞C. 大部分为锥细胞,但有少量杆细胞D. 大部分为杆细胞, 但有少量锥细胞E. 锥细胞杆细胞数量各半16. 支配眼睑闭合的神经是:A. 面神经B. 动眼神经C. 交感神经D. 三叉神经E. 滑车神经17. 支配提上睑肌的神经是:· 3 ·A. 视神经B. 三叉神经C. 交感神经D. 动眼神经E. 面神经18. 房水的主要成分为水, 其占整个房水的:A. 60%B. 70%C. 80%D. 90%E. 98%19. 脉络膜的血管主要来自什么动脉:A. 睫状后长动脉B. 睫状后短动脉C. 前睫状动脉D. 视网膜中央动脉E. 后结膜动脉20. 黄斑中心凹视力最敏锐是由于:A. 黄斑中心凹神经纤维较密集B. 黄斑中心凹有大量杆细胞C. 黄斑中心凹有大量锥细胞D. 黄斑中心凹离视盘近E. 黄斑中心凹是神经纤维汇总之处21. 正常人眼底视网膜动静脉管径比约为:A. 2∶1B. 2∶3C. 3∶2D. 1∶2E. 1∶322. 中医眼科解剖名词“眼带”是指现代眼科中的:A. 悬韧带B. 晶状体C. 视神经D. 眼外肌E. 睫状体23.“目系”一词, 出自中医古籍:A.《黄帝内经》B.《诸病源候论》C.《秘传眼科龙木论》D.《审视瑶函》E.《医宗金鉴》24. 中医眼科名词“黄仁”指现代眼科哪一解剖部位:A. 虹膜B. 瞳孔C. 晶状体D. 玻璃体· 4 ·E. 黄斑25. 目系又称“目本”, 是指现代眼科中的:A. 视神经B. 视网膜C. 视神经及球后血管D. 球后血管E. 眼外肌26. 司明视觉和色觉的细胞是:A. 色素上皮细胞B. 神经节细胞C. 双极细胞D. 锥细胞E. 杆细胞27. 感受弱光的细胞是:A. 杆细胞B. 水平细胞C. Müller 细胞D. 锥细胞E. 无长突细胞28. 光照患者左眼引起双眼瞳孔缩小, 而光照右眼时双瞳孔不缩小, 其病灶多存于:A. 左侧视神经B. 右侧视神经C. 左侧视束D. 右侧视束E. 右侧动眼神经29. 右侧视束损伤引起的视野变化是:A. 右眼全盲B. 左眼全盲C. 双侧颞侧视野缺损D. 左眼鼻侧及右眼颞侧视野缺损E. 右眼鼻侧及左眼颞侧视野缺损30. 正常眼球向前平视时, 眼球与眶缘的位置关系是:A. 与外侧眶缘平行B. 在外侧眶缘之后2~5mmC. 突出外侧眶缘12~14mmD. 在外侧眶缘之后12~14mmE. 突出外侧眶缘2~5mm31. 中医将黄仁中间之圆孔称为:A. 瞳孔B. 晶珠C. 神孔D. 视孔E. 瞳神· 5 ·32. 泪小点在中医眼科相当于:A. 泪泉B. 泪湖C. 泪腺D. 泪道E. 泪窍33.“神膏”相当于西医眼科解剖名:A. 晶状体B. 玻璃体C. 房水D. 视网膜E. 视神经34. 角膜基质层占角膜总厚度的:A. 50%B. 60%C. 70%D. 80%E. 90%35. 属眼球内容物的是:A. 脉络膜B. 视网膜C. 晶状体D. 视神经E. 巩膜36. 构成眼球壁外层纤维膜的是:A. 球结膜B. 脉络膜C. 巩膜D. 视网膜E. 睑结膜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一) A型题1. B2. B3. D4. D5. B6. D7. D8. C9. B 10. C 11. E 12. A 13. A 14. E 15. A 16. A 17. D 18. E 19. B20. C 21. B 22. D 23. A 24. A 25. C 26. D 27. A 28. B29. E 30. C 31. A 32. E 33. B 34. E 35. C 36. C · 5 1 ·第二章中医眼科发展史一、选择题( 一) A型题1. 中医五官科最早设立于:A. 汉代B. 隋代C. 唐代D. 宋代E. 元代2. 我国发明与使用眼镜的朝代是:A. 唐代B. 宋代C. 元代D. 明代E. 清代3.《原机启微》的作者是:A. 王肯堂B. 倪维德C. 傅仁宇D. 徐春甫E. 危亦林4.《眼科阐微》的作者是:A. 邓苑B. 黄庭镜· 3 2 ·C. 顾锡D. 马化龙E. 黄岩5. 白内障针拨八法记载于:A.《外台秘要》B.《审视瑶函》C.《目经大成》D.《秘传眼科龙木论》E.《秘传眼科纂要》6.《审视瑶函》将眼病归纳为:A. 72症B. 108症C. 81症D. 82症E. 160症7. 下列记载眼科病症最多的一书是:A.《秘传眼科龙木论》B.《银海精微》C.《原机启微》D.《证治准绳》E.《目经大成》8.《一草亭目科全书》的作者是:A. 邓苑B. 程玠C. 王子固D. 袁学渊E. 张璐9.《中西眼科汇通》的作者是:A. 康维恂B. 陈滋C. 陈达夫D. 陆绵绵E. 杨维周10. 第一部全国统编教材《中医眼科学》出版于:A. 1956年B. 1958年C. 1960年D. 1962年E. 1964年11.《中国中医眼科杂志》创刊于:A. 1976年B. 1982年C. 1991年D. 1951年E. 1992年· 4 2 ·12.《中西医结合眼科杂志》创刊于:A. 1956年B. 1966年C. 1973年D. 1983年E. 1993年13. 现存古医籍中从医学观点提出眼病症名者, 首见于:A.《黄帝内经》B.《神农本草经》C.《伤寒杂病论》D.《陶氏疗目方》E.《疗耳眼方》14. 首次把眼科有关内容列入正式教学科目是在:A. 南北朝B. 唐代C. 宋代D. 元代E. 明代15. 顾锡著《银海指南》, 又名:A.《目经大成》B.《银海精微》C.《眼科大成》D.《眼科百问》E.《证治准绳》16. 据史书记载, 我国最早的五官科医生是:A. 陶弘景B. 张仲景C. 扁鹊D. 王叔和E. 皇甫谧17. 下列史籍中, 有关我国割治“目瘤”的最早文献见于:A.《黄帝内经》B.《神农本草经》C.《山海经》D.《淮南子》E.《晋书》18. 有关对“胬肉攀睛”进行“割烙法”治疗的记载首见于:A.《外台秘要》B.《千金要方》C.《龙树菩萨眼论》D.《太平圣惠方》E.《圣济总录》19. 首次将中医眼病分类为内、外障的现存中医古籍是:A.《黄帝内经》B.《龙树菩萨眼论》· 5 2 ·C.《外台秘要》D.《千金要方》E.《秘传眼科龙木论》20. 中国中医眼科学会成立于:A. 1956年B. 1966年C. 1979年D. 1985年E. 1990年21. 我国最早记载用药物治疗眼病见于:A.《诸病源候论》B.《本草纲目》C.《神农本草经》D.《山海经》E.《千金要方》22. 我国最早记载有关眼病的病因病机、解剖生理的古医籍是:A.《说文解字》B.《诸病源候论》C.《外台秘要》D.《秘传眼科龙木论》E.《黄帝内经》23. 首先提到金针拨障术的医籍是:A. 隋唐《千金要方》B. 宋代《太平圣惠方》C. 唐代《外台秘要》D. 宋代《圣济总录》E. 清代《目经大成》24. 我国配制假眼始于:A. 汉代B. 隋代C. 明代D. 宋代E. 唐代25. 中医眼科成为独立学科始于:A. 明代B. 唐代C. 宋代D. 清代E. 新中国成立后26.《原机启微》言“热积必溃之病”是指:A. 风赤疮痍B. 睑弦赤烂C. 胞肿如桃D. 漏睛E. 针眼· 6 2 ·27.《伤寒杂病论》中提及的“狐惑病”是指:A. 口腔溃疡B. 阴部溃疡C. 红眼病D. 白塞综合征E. 角膜溃疡28.《外台秘要》中提及的“绿翳青盲”是指:A. 视神经萎缩B. 虹膜睫状体炎C. 青光眼D. 角膜斑翳E. 白内障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一) A型题1. C2. B3. B4. D5. C6. B7. D8. A9. B 10. C · 3 3 ·11. C 12. D 13. A 14. B 15. C 16. C 17. E 18. C 19. E20. D 21. D 22. E 23. C 24. E 25. C 26. D 27. D 28. C第三章眼与脏腑经络的关系一、选择题( 一) A型题1. 眼与脏腑和全身其他组织器官保持密切联系依靠的是:A. 气血B. 经络C. 神经D. 先天之精E. 后天之精2. 眼之能够明视万物, 辨别颜色, 有赖于:A. 肾精充养B. 脾气温养C. 肝气条达D. 肝血升运E. 五脏六腑精气的滋养3.《审视瑶函》认为: 心神在目, 发为神光, 神光位居于:A. 神水之中B. 黄仁之中C. 神膏之中D. 瞳神之中E. 黑睛之中4.《灵枢·经脉》说: 足厥阴肝脉:A. 连目窍B. 通于目· 0 4 ·C. 连目系D. 连睛珠E. 出上窍5. 血液之所以运行于眼络之中不致外溢, 是有赖于:A. 脾气的统摄B. 肝气的疏泄C. 心气的推动D. 肺气的宣降E. 肾精的濡养6.《审视瑶函》在论述目内神膏的形成时, 认为神膏是由:A. 心血上输于目而成B. 肝血升运于目而成C. 胆中渗润精汁升发而成D. 脾输精气上凝而成E. 肾精所化生7. 李东垣在《兰室秘藏》中论述眼与脾的密切关系时说: 脾者, 诸阴之首也, 目者:A. 胃气之所也B. 气血之海也C. 精气之府也D. 血脉之宗也E. 肝血之源也8. 因眼与肺气有着密切的关系, 故《灵枢·决气》中说: 气脱者:A. 目不明B. 络不畅C. 血不行D. 肠不通E. 水不利9.《证治准绳·七窍门》认为目内所涵神水是由:A. 心血所生B. 肝血所生C. 津液所生D. 后天之精所生E. 三焦而发源10. 在现存古代医籍中, 最早记载五轮学说的是:A.《灵枢·大惑论》B.《诸病源候论》C.《太平圣惠方》D.《证治准绳》E.《审视瑶函》11. 两眦在五轮中称为:A. 火轮B. 风轮· 1 4 ·C. 气轮D. 血轮E. 水轮12. 黑睛后方与黄仁相邻, 两者之间充满:A. 透明之神膏B. 透明之神水C. 透明之津液D. 透明之精气E. 透明之营气13.“五脏六腑之精气, 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中医眼科学概述
• 眼球壁外层作用: 1.角膜透光,屈光间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
2.角膜与巩膜保护眼球内部组织与维持眼球形状
•
角膜
纤维膜的前面1/6,透明
组织学从前至后分5层:上皮层、前弹力 层、基质层、后弹力层、内皮层。
其中上皮层损伤后可修复,基质层损伤后 为瘢痕组织代替而影响视力
虹膜
角膜
虹膜
角膜
• 角膜生理特点 • 透明 • 无血管 • 有丰富神经末梢
Hale Waihona Puke 3.视网膜(内层)起于距齿缘、止于视神经乳头 1. 黄斑:在视网膜上有一部位称为黄斑,直径2㎜,中央有一小凹0.2㎜,是 视力最敏锐之处,我们查视力就是检查该部的敏感度。
2. 视盘:在黄斑鼻侧有一圆盘状,称视盘,即视神经乳头,直径1.5㎜,是视神 经汇集穿出眼球的部位,其中央凹陷称视杯(生理盲点)。视盘有视网膜中 央动静脉穿过。
视网膜中央动脉 视盘
视网膜中央静脉 黄斑部中心凹
黄斑部
2. 眼 内 容 物
• (1) 房水 (神水):无色透明液体 • 房水的产生与循环:由睫状突产生 • 瞳孔 前房 前房角 小梁 • 房水静脉 血循环
后房
• 功能:营养眼球与维持眼内压 • 眼压:眼球内容物对眼球壁的压力 • 正常:10~21mmHg • 病理性:≥24mmHg
• 我国传统医学历史悠久 • 殷武丁时代,就有包括“疾目”的甲骨文卜辞 • 第一部药书《神农本草经》记载70多种眼科用药。 • 隋代的《诸病源候论》记载了多种眼病。 • 唐代出现了《龙树眼论》第一部眼科专著。 • 宋代设立的太医局已将眼科独立。 • 元明的《原机启微》是一部眼病专著。 • 明清的《审视瑶函》、《目经大成》等眼病专著的内
视觉的形成:
眼解剖学ppt课件
54
2、球结膜(bulbar conjunctiva) 覆盖于眼球前部巩膜表面,止于角 巩膜缘。是结膜中最薄、最透明的 结膜, 移动性大。 半月皱襞
55
3、穹窿结膜(fornical conjunctiva) 组织疏松,便于眼球活动。 上方部位与提上睑肌和M¨uller肌粘附 下方部位与下直肌鞘F融入。
明清审视瑶函目经大成二西方现代医学17世纪眼的屈光成像18世纪白内障摘除术19世纪眼科学独立1851年德国helmholtz检眼镜20世纪眼科的迅猛发展三我国眼科学的发展史19世纪从西方传入我国1918年北京协和医院将眼科独立1929年华西大学成立首家五官科医院1937年成立了眼科学会1950年创办了中华眼科杂志1955年汤飞凡和张晓楼首次分离和培养出了沙眼衣原体现在十几个专业学组眼球的前后径约为24mm水平径约为为235mm垂直径约为23mm
睑板腺(Meibomian腺)
5、结膜层:睑结膜
51
眼睑的血供: 来自颈外A的面A 睑缘A弓
颈内A 的眼A 周围A弓 浅部静脉回流到颈内、外V 深部V 海绵窦
淋巴:外侧 颌下淋巴结
耳前淋巴结 内侧
52
(三)结膜(conjunctiva) 是一层薄的半透明粘膜、柔软光滑 且富弹性。 结膜囊(conjunctival sac) 1、睑结膜(palpebral conjunctiva) 覆盖于眼睑后面、与睑扳牢固 粘附不能推动。
11
(二)眼球与眼眶的关系
眼球位于眼眶前部,借眶筋膜、 韧带与眶壁联系,周围有眶脂肪垫衬, 其前面有眼睑保护,后部受眶骨壁的保 护。眼球向前方平视时,一般突出于外 侧眶缘12~14mm,两眼间相差通常不 超过2mm。眼球突出度受人种、性别、 左右眼间、颅骨发育、屈光不正的影响 略有差异。
中医眼科学重点
中医眼科学重点seek; pursue; go/search/hanker after; crave; court; woo; go/run after中医眼科学1、中医眼科学发展史简况:填空题萌芽时期南北朝以前奠基时期隋代—唐代独立发展时期宋代—元代兴盛时期明代—清朝鸦片战争之前衰落与复兴时期清朝鸦片战争以后至今2、眼为视觉器官,包括眼球、视路和眼附属器三部分.填空题3、眼球向前平视时,突出于外侧框缘12—14mm,眼球由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两部分组成.4、眼球壁眼球壁分3层,外层为纤维膜,中层为葡萄膜,内层为视网膜.(一)外层纤维膜1、角膜中医:黑睛(1)上皮细胞层:再生能力强,损伤后在无污染的条件下,约于24小时内修复,不遗留瘢痕.(2)前弹力层(3)基质层(4)后弹力层损伤后可再生(5)内皮细胞层角膜表面有一层泪膜,称角膜前泪膜.泪膜分为3层,表面为脂质层,中间为水液层,底部为粘蛋白层.角膜透明、无血管,角膜富含三叉神经末梢,角膜是眼球重要的屈光介质之一.2、巩膜3、角膜缘角膜、巩膜和结膜三者在此处汇合,是临床部分眼内手术常用切口部位或重要标志.(二)中层葡萄膜葡萄膜从前至后可将其分为三部分:虹膜、睫状体、脉络膜.填空题1虹膜黄仁虹膜中央有直径为—4mm的圆孔,称瞳孔.交大副小.2睫状体睫状突上皮细胞产生房水,房水可供给眼球内组织的营养,维持眼内压. (三)内层视网膜由外向内分为10层(1)色素上皮层于神经上皮层间存在潜在间隙,是发生视网膜脱离的解剖基础.(2)视锥、视杆细胞层:又称光感受器细胞层.视锥细胞主要分布在黄斑及中心.填空题5、光感受器为第一神经元;双极细胞为第二神经元,联系第一与第三神经元;神经节细胞是第三神经元.6、视盘,直径,视盘仅有神经纤维而无光感受器,因此无视觉功能,称为生理盲点.7、房水由睫状体的上皮细胞产生.8、晶状体混浊,临床称之为白内障.9、眼眶由额骨、蝶骨、筛骨、颚骨、泪骨、上颌骨、颧骨共7块骨头组成.10、眼轮匝肌由面神经支配,提上睑肌由动眼神经支配.11、睑板上有纵行排列的睑板腺,腺口开于睑缘.12、结膜包括睑结膜、球结膜和穹隆结膜.13、泪器包括泪腺和泪道.14、眼球的运动依赖6条眼外肌.上斜肌由滑车神经支配,外直肌由外展神经支配,其余4条眼外肌均由动眼神经支配.15、视路是视觉信息从视网膜光感受器到大脑枕叶视中枢的传导路径.填空题16、视网膜中央动静脉管径之比为2:317、睫状神经节中长根为感觉根,短根为运动根.18、中西医眼部解剖名称对照表白睛--------------包括球结膜、球筋膜、前部巩膜黑睛--------------角膜黄仁-------------虹膜神水---------------房水神膏--------------玻璃体视衣--------------包括脉络膜和视网膜目系--------------包括视神经、包裹视神经的鞘膜及其血管眼带--------------眼外肌19、眼与肝的生理关系:填空题肝开窍于目,目为肝之外候肝气通于目,肝和则能辨色视物肝主藏血,肝受血而目能视肝主泪液,润泽目珠肝之经脉,上连目系20、“………此膏由胆中渗润精汁积而成者,能涵养瞳神,衰则有损.”指出胆汁21、在神膏的生成及养护瞳神方面起着重要作用.22、五轮学说:五轮解剖部位及脏腑分属表必考23、五轮辨证法:五轮辩证就是运用五轮理论,通过观察各轮所显现的症状,去推断相应脏腑内蕴病变的方法,是眼科独特的辨证方法.25、视力表与被检查者相距5m,正常值为视力=被检查者与视力表距离m/5m26、视野是指向前方固视时所见的空间范围27、我国正常人眼球突出度约为12—14mm28、正常眼压为10—21mmHg29、退翳明目法治疗黑睛生翳.30、针眼是指胞睑边缘生疖,形如麦粒,红肿痒痛,易成脓溃破的眼病.31、针眼相当于西医学的睑腺炎,又称麦粒肿.睫毛毛囊或附属的皮质腺感染称外麦粒肿,睑板腺感染称内麦粒肿,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眼睑腺体所致.单选、填空辨证论治:(1)风热客睑证:银翘散加减(2)热毒壅盛证:仙方活命饮加减(3)脾虚夹邪证:托里消毒散加减手术:外麦粒肿在眼睑皮肤面切开,切口与睑缘平行必要时可放置引流条;内麦粒肿则在睑结膜面切开,切口与睑缘垂直.选择、填空32、胞生痰核是指胞睑内生硬核,触之不痛,皮色如常的眼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睑板腺囊肿.33、风赤疮痍的诊断依据:1、患眼胞睑皮肤刺痒、灼痛.2、胞睑皮肤红赤如朱,生水疱,溃破糜烂34、睑弦赤烂包括鳞屑性睑缘炎、溃疡性睑缘炎和眦部睑缘炎.填空辨证论治:(1)风热偏盛证:银翘散加减(2)湿热偏盛证:除湿汤加减(3)心火上炎证:导赤散合黄连解毒汤加味35、上胞下垂辨证论治:(1)脾虚气弱证:补中益气汤加减(2)风痰阻络证:正容汤加减36、胞轮振跳是指眼睑不由自主地牵拽跳动的眼病.37、椒疮相当于西医学的沙眼,由感染沙眼衣原体引起.选择辨证论治:(1)风热客睑证:银翘散加减(2)血热瘀滞证:归芍红花散加减诊断依据:上睑结膜及上穹隆部有滤泡、乳头增生与血管模糊.38、目箚是以胞睑频频眨动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眼病.名解39、流泪证辨证论治:(1)血虚夹风证:止泪补肝散加减必考(2)气血不足证:八珍汤加减(3)肝肾两虚证:左归饮加减40、漏睛是以内眦部常有黏液或脓液血泪窍沁出为临床特征的眼病,相当于西医的慢性泪囊炎.41、漏睛疮是指内眦睛明穴下方突发赤肿疼痛,继之溃破出脓的眼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泪囊炎.辨证论治:(1)风热上攻证:银翘散加减(2)热毒炽盛证:黄连解毒汤加减(3)正虚邪留证:托里消毒散加减42、风热眼是指外感风热而猝然发病,以白睛红赤、哆多黏稠、痒痛交作为主要特征的眼病,类似于西医学的急性卡他性结膜炎,属急性细菌性结膜炎.诊断依据:(1)起病急,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或有与本病患者的接触史.(2)患眼生涩痒痛,灼热流泪,哆多黏稠,白睛及睑内面红赤.(3)结膜刮片见多形核白细胞增多有助于诊断.辨证论治:(1)风重于热证:银翘散加减(2)热重于风证:泻肺饮加减(3)风热并重证:防风通圣散加减43、天行赤眼是指外感疫疠之气,白睛暴发红赤、点片状溢血,常累及双眼,能迅速传染并引起广泛流行的眼病,类似于西医学的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属病毒性结膜炎.诊断依据:简答(1)白睛红赤,或见白睛溢血呈点片状,耳前或颌下可扪及肿核.(2)正处流行季节,或有接触史,起病急,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辨证论治:(1)初感疠气证:驱风散热饮子加减(2)热毒炽盛证:泻肺饮加减44、脓漏眼类似于西医学之淋菌性结膜炎.诊断依据:(1)有淋病史或接触史;新生儿患者其母有淋病性阴道炎.(2)胞睑及白睛高度红赤臃肿,大量脓性眼哆.(3)眼分泌物或结膜刮片发现淋球菌.45、时复目痒是指发病是目痒难忍,白睛红赤,至期而发,呈周期性反复性发作的眼病双眼奇痒难忍,类似于西医学的春季结膜炎,属免疫性结膜炎.46、金疳是指白睛表层生玉粒样小泡,周围绕以赤脉的眼病,类似于西医学之泡性结膜炎,属免疫性结膜炎.名解47、白涩症是指白睛不赤不肿,而以自觉眼内干涩不适,甚则视物昏朦为主症的眼病,与西医学之干眼类似.辨证论治:(1)肺阴不足证:养阴清肺汤加减(2)肝经郁热证:丹栀逍遥散加减(3)气阴两虚证:生脉散合杞菊地黄丸加减(4)邪热留恋证:桑白皮汤加减48、胬肉攀睛是指眼眦部长赤膜如肉,其状如昆虫之翼,横贯白睛,攀侵黑睛,甚至遮盖瞳神的眼病,类似于西医学之翼状胬肉,属结膜变性疾病.名解诊断依据:(1)眦部白睛上生赤膜如肉,略呈三角形,其尖端渐向黑睛攀侵.(2)胬肉上有丝脉相伴,或粗或细.49、白睛溢血相当于西医学之结膜出血.50、火疳是指邪毒上攻白睛,导致白睛里层呈紫红色局限性隆起且疼痛的眼病,类似于西医学之表层巩膜及前巩膜炎.名解51、聚星障病案52、凝脂翳辨证论治:(1)风热壅盛证:新制柴连汤加减多选(2)里热炽盛证:四顺清凉饮子加减(3)气阴两虚证:偏阴虚用滋阴退翳汤或海藏地黄散加减;偏气虚用托里消毒散加减.53、湿翳是指黑睛生翳,翳形微隆,外观似豆腐渣样,干而粗糙的眼病,类似于西医学的真菌性角膜炎.名解54、花翳白陷类似于西医学的蚕蚀性角膜溃疡及边缘性角膜溃疡等多种角膜病的症状.选择55、混睛障相当于西医学的角膜基质炎.选择56、疳积上目的辨证论治:1肝脾亏虚证:参苓白术散加减2中焦虚寒证:附子理中汤加减57、瞳神紧小:是黄仁受邪,以瞳神持续缩小,展缩不灵,伴有目赤疼痛,畏光流泪,黑睛内壁沉着物,神水混浊,视力下降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眼病.58、绿风内障:是以眼珠变硬,瞳神散大,瞳色淡绿,视力锐减,伴有恶心呕吐、头目剧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眼病.名解辨证论治:多选(1)风火攻目证:绿风羚羊汤加减(2)气火上逆证:丹栀逍遥散和左金丸加减(3)痰火郁结证:将军定痛丸加减急救治疗:多选判断(1)缩瞳剂:毛果芸香碱滴眼液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糖皮质激素类滴眼液220%甘露醇溶液静脉快速滴注59、青风内障相当于西医学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高眼压时前房角开放填空60、圆翳内障是指随年龄增长而晶珠逐渐混浊,视力缓慢下降,终致失明的眼病.自觉症状:视物模糊填空61、云雾移睛是指患眼外观端好,自觉眼前有蚊蝇蛛丝或云雾样漂浮物的眼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玻璃体混浊,由玻璃体液化、变性、后脱离或眼内炎症、出血等引起.62、暴盲:络阻暴盲辨证论治:(1)气血瘀阻证:通窍活血汤加减判断(2)痰热上壅证:涤痰汤加减(3)肝阳上亢证:天麻钩藤饮加减(4)气虚血瘀证:补阳还五汤加减络瘀暴盲是指因眼底脉络瘀阻,血不循经,溢于络外,导致视力突然下降的眼病. 络损暴盲多发于青壮年男性类似于西医学的视网膜静脉周围炎.Eales病目系暴盲类似于西医学的急性视神经炎激素.63、视衣脱离相当于西医学的视网膜脱离,是视网膜神经上皮与其色素上皮之间的分离而引起视功能障碍的眼病.64、消渴内障是指由消渴病引起的内障眼病被称为“消渴目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名解65、视瞻有色相当于西医学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禁用糖皮质激素因其可造成大疱性视网膜脱离66、视瞻昏渺是指眼外观无异常,中老年人出现的视物昏朦,日渐加重,终致失明的眼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改变又称老年性黄斑变性.名解67、高风内障是以夜盲和视野逐渐缩窄为特征的内障眼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68、青盲是以视盘色淡,视力渐降,甚至盲无所见为特征的内障眼病,相当于西医学之视神经萎缩.69、突起睛高的辨证论治:(1)风热毒攻证:散热消毒饮子加减(2)火毒壅滞证:清瘟败毒饮加减70、鹘眼凝睛:是指以眼珠突出,红赤如鹘鸟之眼,呈凝视状为特征的眼病,类似于西医学的甲状腺相关性眼病,又称为Graves眼病.名解71、健眼受损,则可见健眼视力急剧下降,相当于西医学的交感性眼炎.72、酸碱伤目治疗:酸性伤,可用2%-3%碳酸氢钠溶液冲洗;碱性伤用3%硼酸液冲洗;石灰致伤用%依他酸二钠液冲洗.中和冲洗判断73、风牵偏视是以眼珠突然偏斜,转动受限,视一为二为临床特征的眼病,类似于西医学的麻痹性斜视.背诊断依据:(1)复视(2)眼球斜向麻痹肌作用方向的对侧,出现不同程度的转动受限.(3)第二斜视角大于第一斜视角.辨证论治:多选(1)风邪中络证:小续命汤加减(2)风痰阻络证:正容汤加减(3)脉络瘀阻证:桃红四物汤和牵正散加减。
2024版《眼科学(第2版)》全国眼科联盟
01 眼科学概述与发 展趋势
眼科学定义及研究范围
眼科学定义
眼科学是研究视觉器官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以及预防、诊断和治疗的 一门临床医学学科。
研究范围
包括眼球及附属器官解剖、生理、病理、免疫、遗传、生化、药理、微生物及 寄生虫等方面的基础研究,以及青光眼、白内障、眼底病、眼外伤、眼表疾病、 屈光不正、斜弱视等眼科疾病的临床研究。
包括内斜视、外斜视、上斜视和下斜视等, 需通过详细检查进行准确识别。
手术时机
根据斜视类型、程度和患者年龄等因素综合 考虑,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进行矫正。
弱视康复训练效果评估及家长参与重要性
要点一
康复训练效果评估
要点二
家长参与重要性
通过视力检查、双眼视功能检查等方法,定期评估弱视康复 训练效果。
家长在弱视康复训练中起着关键作用,需积极参与并监督孩 子的训练过程。
对于发现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应进行全面 的眼科检查,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制定个 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加强血糖控制、 血压控制等全身管理,以降低视网膜病变 进展的风险。
玻璃体切除术在复杂眼底病变中应用
01
手术适应症
玻璃体切除术适用于多种复杂眼底病变,如视网膜脱离、糖尿病视网膜
病变等。
02
手术技巧及注意事项
玻璃体切除术对手术技巧要求较高,需要注意保护视网膜、避免医源性
损伤等。
03
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处理
玻璃体切除术在治疗复杂眼底病变方面具有较好效果,但也可能出现一
些并发症,如出血、感染等。对于并发症应及时处理,以保证手术效果。
பைடு நூலகம்
06 斜视、弱视和屈 光不正矫正方法 论述
斜视类型识别和手术时机选择
中医眼科学
中医眼科学中医名词:1.针眼:针眼是指胞睑边缘生疖,形如麦粒,红肿眼痛,易成脓溃破的眼病。
2.胞生痰核:胞生痰核是指胞睑内生硬核,触之不痛,皮色如常的疾病。
3.风赤疮痍:风赤疮痍是指胞睑皮肤红赤如朱,灼热疼痛,起水疱或脓疱,甚至溃烂的眼病。
4.睑弦赤烂是以睑弦红赤、溃烂、刺痒为临床特征的眼病。
5.眼丹:眼丹是指整个胞睑红肿如涂丹,痛如火灼,化脓溃破的眼病。
6.上胞下垂:上胞下垂是指上胞乏力不能升举,以致睑裂变窄,掩盖部分或全部瞳神而影响视瞻的眼病。
7.胞轮振跳:胞轮振跳是指眼睑不由自主地牵拽跳动的眼病。
8.椒疮:椒疮是指胞睑内面颗粒累累,色红而坚,状若花椒的眼病。
9.粟疮:粟疮是指以胞睑内面红赤,颗粒丛生,色黄而软,状如粟米为临床特征的眼病。
10.目chi:目chi是以胞睑频频眨动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眼病。
11.睑内结石:睑内结石是指胞睑内面生有黄白色,状如碎米的坚硬颗粒的眼病。
12.流泪症:流泪症是指泪液不循常道而溢出睑弦的眼病。
13.漏睛:漏睛是指内眦部常有粘液或脓液自泪窍沁出为临床特征的眼病。
14.漏睛疮:漏睛疮是指内眦睛明穴下方突发赤肿疼痛,继之溃破出脓的眼病。
15.暴风客热:暴风客热是指外感风热,猝然发病,以白睛红赤、眵多黏稠、痒痛交作为主要特征的眼病。
16.脓漏眼:脓漏眼是指以发病急剧,胞睑及白睛高度红赤壅肿,眵多如脓,易引起黑睛生翳溃损为主要特征的眼病。
17.天行赤眼:天行赤眼是指外感疫疠之气,白睛暴发红赤、点片溢血,常累及双眼,能迅速传染并引起广泛流行的眼病。
18.天行赤眼暴翳:天行赤眼暴翳是指因感受疫疠之气,急发白睛红赤,继之黑睛生翳的眼病。
19.时复目痒:时复目痒是指发病时目痒难忍,白睛红赤,至期而发,呈周期性反复发作的眼病。
20.金疳:金疳是指白睛表层生玉粒样小泡,周围绕以赤脉的眼病。
21.白涩症:白涩症是指白睛不赤不肿而自觉眼内干涩不舒的眼病。
22.胬肉攀睛:胬肉攀睛是指眼眦部长赤膜入肉,其状如昆虫之翼,横贯白睛,攀侵黑睛,甚至遮盖瞳神的眼病。
眼科学发展史
眼科学发展史眼科学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专门研究与眼睛相关的疾病和视觉功能。
随着人类对眼睛认识的不断深入,眼科学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概述眼科学发展的历程。
古代眼科学早在古代,人们对眼睛的疾病和视觉问题就有一定的认识和处理方法。
古希腊的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提出了眼科学的基本原理,他认为视觉是由眼球中的液体产生的。
古埃及的医生也研究了眼睛的解剖结构,并采用一些简单的方法来治疗眼病。
中世纪至近代初期中世纪至近代初期,眼科学的发展相对缓慢。
在这个时期,欧洲的医学家们开始使用一些简单的器械来观察眼睛,并开展了一些手术治疗。
然而,由于缺乏先进的设备和理论知识,治疗效果有限。
近代眼科学的崛起19世纪是眼科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医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对眼睛的认识更加深入。
德国医生海姆霍兹发明了眼底镜,使医生能够观察眼球内部的结构,进一步了解眼睛的解剖和病理变化。
20世纪初,医学界出现了一位重要的眼科学家——英国医生麦克戴尔。
他在眼科学领域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提出了眼球调节的理论,并发明了眼镜度数的概念。
这对于眼镜的制造和配戴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世界各地的视光学研究提供了基础。
20世纪是眼科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大量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推动了眼科学的进步。
20世纪50年代,美国科学家塞伯特发明了激光,为眼科手术提供了新的工具。
激光在近视、远视和散光手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近年来的发展与展望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眼科学也在不断发展。
高级的医疗设备和先进的手术技术使得眼科手术更加精确和安全。
激光近视手术、白内障手术等已经成为常见的眼科手术,大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眼科学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扩展。
遗传学、干细胞研究、基因治疗等成为研究热点。
人们对眼睛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入,对于一些常见的眼科疾病如青光眼、白内障、视网膜疾病等的防治也有了更好的掌握。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眼科学有望取得更大的突破。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等都将为眼科医学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医眼科发展史
中医眼科发展史中医眼科作为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在中医眼科发展的过程中,不仅整合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还吸收了外文学科的先进知识,形成了独特的中医眼科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
下面将从历史沿革、理论体系和临床应用三个方面探讨中医眼科的发展。
首先,回顾中医眼科的历史沿革。
早在《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等古代中医典籍中,就有关于眼病的记载与治疗方法。
然而,正式形成独立的中医眼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始于南宋时期。
当时,一位名为葛洪的中医生将其所学的中医学应用于眼科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医眼科学派。
此后,在明清时期,中医眼科繁荣发展,世袭医家如李时中、杨维范等人,通过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一系列理论体系,如病理分型、辨证施治等。
其次,谈到中医眼科的理论体系。
中医眼科学派认为,眼睛是五脏六腑之外的特殊器官,与全身脏腑以及气血等因素紧密相关。
在中医眼科理论中,主要包括五脏与眼病之间的关系、病机的辨证与分型、中药与中医针灸治疗等。
例如,中医眼科认为夜盲多与肝肾不足相关,治疗时可采用滋肾补肝的方法;干眼症则多与肝郁、肝火上扰有关,治疗可采用清肝泻火的方法。
这些理论体系有助于中医眼科医生准确辨识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最后,探讨中医眼科的临床应用。
中医眼科以“辨证施治”为核心,重视望、闻、问、切等四诊方法的运用。
通过辨证施治,中医眼科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脉象、舌苔等信息,准确判断病因病机,选择合适的中药、中医针灸等治疗方法。
此外,中医眼科还注重预防与康复,提倡保护眼睛、调整饮食、改善生活习惯等综合措施。
目前,中医眼科在白内障、青光眼、近视、眼疲劳等疾病的治疗中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临床疗效,备受患者青睐。
总之,中医眼科作为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与临床应用。
其理论丰富、方法灵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未来,我们期待中医眼科能够与现代眼科学相结合,共同推动眼科医学的发展,更好地造福于人类的眼健康。
中国眼科发展史
中国眼科发展史中医眼科,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临床学科。
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与社会的发展以及整个中医学的发展息息相关的。
虽然它的发展历史是连贯的,但从发展状况与学术特点来看,大体又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即萌芽时期、奠基时期、独立发展时期、兴盛时期、衰落与复兴时期等。
一、萌芽时期(上古一南北朝)中医眼科的萌芽时期远在上古,经历了我国历史上商、周、秦、汉诸代。
这一时期,我们的祖先通过一段漫长而原始的、一症一药、对症治疗眼疾的年代之后,开始向着探索眼的解剖结构、生理病理,乃至辨证论治的方向进步。
自从有文字出现以后,有关眼病的医药知识逐渐有了记载。
不过,最初多散见于各种书籍文献之中。
以后,随着《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医药专书的出现,有关眼与眼病的知识,在医药书籍中开始有了比较集中的记载和论述。
如早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目”、“疾目”等记载。
至春秋时期,《诗经》和《书经》等又有目盲的记载,并根据其症状不同,分别采用“瞽”、“蒙”、“瞍”等词加以区分。
先秦时代的《山海经》中,汜载了100余种药物,其中已有7种可以防治眼病。
又据《史记〃扁鹊列传》所载,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到周都洛阳时,就曾大量医治老年人的耳、眼疾病,因而扁鹊可算是我国最早从事五官科的医生了。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对眼的解剖生理,眼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证候、针刺疗法等已有初步的论述。
所载眼部病名有目赤,目痛、目眦疡、目下肿、目不明、目盲、视歧等30余种。
后世中医眼科学中关于眼与脏腑经络的关系、五轮八廓学说、眼病的脏腑辨证等许多基本理论,就是在《内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大约编著于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收载药物365味,其中眼科用药已达70余种,可用于治疗胞睑、两眦、白睛、黑睛、瞳神等部疾病,以及一些全身病的眼部证候。
而且不少药物至今仍为眼科所常用。
中医眼科著作有哪些
中医眼科著作有哪些明朝以前,中医眼科并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眼科论述主要集中在各个医家的著作当中,没有专著。
到元末明初,倪维德编成《原机启微》,可以说是现存最早的眼科学专著;到明朝中后期,王肯堂在《证治准绳·杂病》中,记载了眼科170多个证候。
大部分被明朝末年傅仁宇编的《审视瑶函》所收录,该书对后世眼科的影响最大。
清初黄庭镜的《目经大成》仿张景岳“八阵”体例,分阵统眼科常用方剂229首,重视外科手术。
清中期的《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以七言歌诀形式阐述眼科内容,可以说是第一部官修的眼科著作。
清后期顾锡的《银海指南》在收录眼科论治方药的同时,收录医案170多个,主张药物外治为主,反对手术。
民国初年,康维恂的《眼科菁华录》内容简明,接近现代讲义;陈滋《中西眼科汇通》是眼科中西汇通的代表。
再往后,西医眼科的东西越来越多。
21世纪的现代《中医眼科学》2003年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上面的也是摘抄自网络以下摘抄自:“中医眼科学”互动百科此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前的百余年间,由于国家政治腐败,帝国主义列强入侵,社会经济濒临崩溃,中医事业随之凋零,中医眼科学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也由兴盛转向衰落。
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以后,中医眼科才枯木逢春,得到迅速发展。
衰落时期刊行的一些眼科著作,大多内容简单,无明显特色,或者沿袭前人《银海精微》、《原机启微》、《审视瑶函》等作。
有一定创见者为数甚少,如黄岩的《秘传眼科纂要》、马化龙的《眼科阐微》、撰人不详的《眼科奇书》、康维恂的〈眼科菁华录》等。
此外,由于西医眼科的传人和影响,为以后眼科的中西医结合创造了条件。
当时这一类的专著有徐庶遥著《中国眼科学》、陈滋著《中西医眼科汇通》等。
唐容川所著《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中也包含有眼科方面的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党的中医政策振兴了中医,中医眼科随之迅速发展。
1955年起,北京等地先后成立中医研究院所,设立中医眼科研究室和临床科室。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复习资料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复习资料中西医结合眼科复习资料中医眼科发展简史1.中医眼科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萌芽,奠基,独立发展,广盛,衰落与复兴。
2.《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首次将眼科病因归纳为19因。
3.晚唐《外台秘要》收藏眼科处方150首,详细介绍了白内障的症状,并提出金针拨内障。
4.《龙树眼轮》是我国第一部眼科专著。
5.《太平御览》记载,早在我国唐朝已能配置假眼。
6.光盛阶段出现的眼科专著:(1)元末明初,倪维得著《原机启维》。
(2)傅仁宇著眼科专著《审视瑶函》。
(3)清.黄庭镜著《目经大成》。
(4)顾锡著《银海指南》。
眼的解剖生理(一)外层1. 眼为视觉器官,由眼球,视路和附属器三部分组成2. 成人眼球前后径平均为24mm,垂直径为23mm,水平径为23.5mm。
3. 眼球由眼球壁与眼内容物组成。
4. 眼球壁分为外,中,内三层,外层为纤维膜,中层为葡萄膜,内层为视网膜。
5. 眼球壁外层纤维膜前1/6为透明的角膜,后5/6为白色的巩膜,二者移行处称角巩膜缘。
6. 角膜:中医称黑眼,角膜横径为11.5-12.0mm,中央部厚度为0.50-0.55mm,周边厚度约为1mm。
7. 角膜结构共分为五层;上皮细胞层,前弹力层,基质层,后弹力层,内皮细胞层、(1)上皮细胞层:占整个角膜厚度的10%,再生能力强,损伤后在无感染的条件下,一般24小时内可以修复,而不遗留瘢痕。
(2)前弹力层:均匀一致无细胞成分的透明膜,损伤后不能再生。
(3)基质层:占整个角膜厚度的9|10,约由200层纤维膜板组成;薄板排列极为规则;具有同等屈光指数;无再生能力,一旦损伤由瘢痕组织代替。
(4)后弹力层:损伤后能再生。
(5)内皮细胞层:损伤后不能再生。
8. 角膜的生理特点:(1)透明性(无角质层,无血管)(2)无血管(氧来自空气,营养靠角膜缘血管网和房水供应)(3)感觉敏锐。
9. 巩膜:中医称白睛,呈瓷白色,儿童因巩膜较薄,内面的色素组织可隐露而呈淡青色,老人因脂肪沉着呈浅黄色。
中国眼科学发展史
中国眼科学发展史中国的眼科学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公元前2700多年,《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提到“眼之术”,晋代文学家李绅《佚名》中记载“四绝”之一“四绝神眼”,都表明了中国古代已认同“眼之术”并对它有所了解。
公元前222年起,随着传入中国的“眼之术”越来越深入,中国眼科学也发展起来。
据《神农本草经》记载,早在先秦就出现了用铁制术器做切眼术和放火治眼病的记载。
西汉时期,出现了竹节针等切近视眼术器,并出现了创伤性青光眼的治疗记载,对中国眼科学的发展有较大的贡献。
随着西汉的衰落,中国的眼科学发展也停滞,直到北宋时期才有所恢复,也正是北宋时期,出现了以太银针通气近视眼术的文献,以及哈尔滨开创了早期角膜移植术、提出“眼底与视神经受同一疾病伤害”的看法等,对中国眼科学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元末明初时期,孙文凭在《眼病经》中发表了许多眼部病例研究,指出了分泌性眼病的存在,强调眼部病主要是由内而外形成的,把眼科当成独立体系的学科,从而推动了中国眼科学的发展。
国外传入的眼科学技术,得到张崇宣、魏源、黄继光等眼科学家和研究者们的广泛研究。
1901年,香港举行“汇聚名家出书生盲术会”,黄继光、郭天慈等眼科先驱参与了会议,宣揚先进的眼科知识,推动了中国眼科学的发展。
20世纪初晚期,学科研究不断深入。
为了进一步发展眼科学,1930年,中国医科院眼科研究室成立,张崇宣等眼科学家和研究者们先后提出了针刺性青光眼、眼外伤和玻璃体病的诊断和治疗建议,使中国眼科学有了可观的进展。
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眼科医院成立、《中国眼科杂志》发行,以及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改革,促进了中国眼科学的发展,全国各地的眼科医院也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专业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
进入21世纪,中国的眼科学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在医学技术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近年来,针对慢性视网膜病变、屈光失调以及其他疾病层出不穷,中国眼科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成为坐拥眼科医学科技进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并对国内外眼科医学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01_中医眼科总论_第一三四五六七章
四、饮食不节
㈠饥饱失常
饥而不食 暴饮暴食
脾胃功能失调 导致眼病发生
㈡饮食偏嗜
㈢饮食不洁
五、过
劳力过度
全身劳倦 劳心过度
劳
肌体内伤 脏腑阴阳失调 气血精液耗损 发为内障眼疾
房劳过度
眼睛劳倦
目劳过 度
六、眼外伤
异物入目 撞击伤目 真睛破损 烧灼伤目 由外物所致 的眼部创伤
七、其它因素
先天禀赋不足
老年性眼病
胎患白内障 小儿青盲 高风雀目
圆翳内障 过敏性眼病 长期用药致代谢失常
药物反应性眼病
全身性疾病
消渴病、高血压、肾炎、 动脉硬化、血液病等。
第 六 章 眼科诊断法
第一节
眼科四诊
第二节
眼科常用辨证法
一、辨外障与内障
外障
指发生在胞睑、两 眦、白睛、黑睛的眼 病。 多因六淫外邪、外 伤所致。亦可因痰湿 积滞,脾虚气弱等引 起。 特点:一般外显症候 较为明显。
三、七情内伤
(1)
定义: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 七种情志活动,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 的正常反应。 七情内伤指这些情志活动,在受到突然、强烈 或长期持久的刺激,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 阴阳气血失调,变为致病因素。
喜伤心,怒伤肝,悲、忧伤肺, 思伤脾,恐伤肾,惊伤胆,
三、七情内伤
(2)
七情内伤致病内外障皆有,一般以内障 眼病为多。 七情内伤的刺激可使病情加重,或导致已 愈者旧病复发。 七情内伤所致眼病,除局部症状外,往往 伴有全身症状。
十二经脉中与外眦发生联系的经脉 (二)
手少阳三焦经 一支脉 从胸上项,沿耳后经翳 风上行,出耳上角,至 角孙,过阳白、禾髎, 再屈曲下行至面颊,直 达眶之下。 另一支脉,从耳后翳风 穴入耳中,经耳门出走 耳前,与前脉相交于颊 部,至目外眦与足少阳 经交会于瞳子髎,再到 丝竹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眼科学的发展史
【文章摘要】中医眼科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临床学科。
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与社会的发展以及整个中医学的发展息息相关的。
虽然它的发展历史是连贯的,但从发展状况与学术特点来看,大体又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即萌芽时期、奠基时期、独立发展时期、兴盛时期、衰落与复兴时期等。
【关键词】中医眼科学中医眼科
【中国分类号】R68
【文献标识码】B68
【文章后源】医学美容教育网
中医眼科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临床学科。
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与社会的发展以及整个中医学的发展息息相关的。
虽然它的发展历史是连贯的,但从发展状况与学术特点来看,大体又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即萌芽时期、奠基时期、独立发展时期、兴盛时期、衰落与复兴时期等。
一、萌芽时期(上古一南北朝)
中医眼科的萌芽时期远在上古,经历了中国历史上商、周、秦、汉诸代。
这一时期,祖先通过一段漫长而原始的、一症一药、对症治疗眼疾的年代之后,开始向着探索眼的解剖结构、生理病理,乃至辨证论治的方向进步。
如早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目”、“疾目”等记载。
至春秋时期,《诗经》和《书经》等又有目盲的记载,并根据其症状不同,分别采用“瞽”、“蒙”、“瞍”等词加以区分,对防治眼病的医药知识不断增加和积累,并开始从实践上升为
理论,载人医药书籍,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不过,中医眼科尚无比较系统的理论,也无收载和论述眼病的专书。
所以说,当时的眼科尚处于萌芽时期。
二、奠基时期(隋朝一唐朝)
《千金要方》隋唐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中医学发展很快,成绩显著,眼科学也迅速成长。
这一时期,在许多全书,方书中已有集中记载眼科病因证治的文献,主要的如《诸病源候沦》、《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
而且有了比较著名的眼科专书,如《龙树眼论》、《刘皓眼论准的歌》等。
唐代从事医疗保健和医学教育的太医署,分科较细。
五官病从此正式从内、外科划分出来,自立为“耳目口齿科”,也就是我国早期的五官科。
这为下一步眼科分化为专科打下了基础。
由于眼科理论与临床治疗的发展,尤其是晚唐出现《龙树眼论》之后,对眼的解剖、生理等基础理论的认识较前深入、系统,对相当多的眼病在诊断与内治,外治及手术等方面已经具有一定的水平,这些都为中医眼科进一步发展为独立的专科奠定了基础,故称奠基时期。
三、独立发展时期(宋朝一元朝)
由宋至金元时代,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都有较大的发展。
当时大规模地编辑整理医书,大部分眼科文献都保存于方书与全书之中。
如《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世医得效方》等皆有专论眼科的
篇章,眼科专著《秘传眼科龙木论》、《银海精微》等也成书于这一时期。
宋代开设太医局从事医疗及医学教育。
下分九科,其中开设了眼科。
从此,历代眼科皆独立成科。
由于宋元时期的发展,中医眼科已逐渐形成了本学科的理论体系与诊疗特点,所以有了分化为专科的条件。
眼科独立之后,学有专攻,又大大地促进了中医眼科学术和技术的发展。
四、兴盛时期(明朝一清朝·鸦片战争以前)
明、清两代,是中医学发展的兴盛时期,眼科也不例外。
有关眼科的医药著述方面,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大大超过了以前各代。
影响较大的如《原机启微》、《本草纲目》、《普济方》、《证治准绳》、《审视瑶函》、《目经大成》等。
眼镜在我国使用较早,早期称为“空空格”。
在明初由艺衡《留青日札摘抄》及屠隆的《文房器具笺》都有记载,主要用于老人“目力昏倦,不辨细书”。
张自烈《正字通》则明确指出:“空空格,眼镜也”。
此后,渐称眼镜。
总之,由于明清时期的中医眼科,在基础理论与临床治疗方面都有很大发展,眼科文献的数量与质量大大超过以前各代,所以说是中医眼科最兴盛的时期。
五、衰落与复兴时期(清朝·鸦片战争以后至今)
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前的百余年间,由于国家政治腐败,帝国主义列强入侵,社会经济濒临崩溃,中
医事业随之凋零,中医眼科学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也由兴盛转向衰落。
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以后,中医眼科才枯木逢春,得到迅速发展。
由于西医眼科的传人和影响,为以后眼科的中西医结合创造了条件。
当时这一类的中医眼科代表有山东博兴的魏儒正(1847-1929)亦是魏氏中医眼科的创始人。
年轻行医,晚年总结编撰了《眼科集要》。
《眼科集要》是集中医眼病学诊断、治疗的专业著作,《眼科集要》是当时的眼科集大成之作,具有极高的史料和中医眼科学参考价值。
清末民初其子魏纯讷继承父业,晚年著有《眼科临症录》等重要医学著作,并将其继承并发扬下去,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魏氏中医眼科第三代传人魏士臣正式继承祖业,在中医眼科的基础上引入西方医学诊断方案和治疗理念,广泛开展了中药的植物学、鉴别诊断学、化学、药理学及临床医学等多方面的研究,成为当时眼病专科的革新理论家。
其他记载有徐庶遥著的《中国眼科学》、陈滋著《中西医眼科汇通》等。
唐容川所著《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中也包含有关眼科方面的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党的中医政策振兴了中医,中医眼科随之迅速发展。
1955年起,北京等地先后成立中医研究院所,设立中医眼科研究室和临床科室。
1956年起,全国各省市相继成立高等中医院校,设立眼科教研室和附属医院眼科的门诊及病房。
魏氏中医眼科也是在国家的政策下重
新建立。
1975年由魏士臣独立创办。
魏士臣之子魏鸿友根据国家卫生部《名老中医带高徒》文件精神,经本县卫生行政部门批准,1978年跟随家父魏士臣潜心学习中医理论、辩证技巧、并加上自己在临床中不断总结、探索。
对于中医眼科内外眼病的治疗有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由于天赋甚高加上后天的刻苦学习仅用四年时间便将魏氏中医眼科的历代传人总结的秘方、验方.辩证技巧全部掌握。
学习期满后,先后在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现已独立从事中医眼科临床三十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