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雨霖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霖铃》说课稿
韶关市第五中学柏文慧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雨霖铃》。下面我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环节,来说我对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一、说教材
(一)课题简要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雨霖铃》是粤教版语文必修3第四单元《宋词四首》中的第一首,本词以冷落秋景为衬托,淋漓渲染了惜别的场景,进而推测别后铭心刻骨的思念。情景交融,虚实结合,表现了柳词婉约细腻的特点,是柳永的代表作,更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作。本词无论在文学史中还是在教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这首词的教学承担着阅读经典、体悟情感和学习诗歌鉴赏方法的重要任务。
(二)教学重难点:
对于诗歌教学,《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的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的艺术特性。”而诗词是作者用以抒发感情的一种文学体裁,我们就要抓住诗词主情的特点,在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情感,陶冶情操;学习鉴赏诗词的方法,提升学生的文学品味。根据新课标要求和诗词固有的文学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做以下安排:
重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之精妙和情之真切,感受《雨霖铃》中的意境和感情。
难点:了解本词中典型的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特点的写作手法。
二、说教学目标
诗词鉴赏历来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但在之前的诗歌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诗词鉴赏的方法,并且对诗词有了一定的领悟能力,已经基本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可是学生在对诗词写作手法以及意境方面的体会还难以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根据本文感情细腻,情景相融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⑴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对意象的分析,感受《雨霖铃》的感情和意境,体会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特点,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合作学习进行探究,整体把握意境,掌握赏析诗词的方法。
⑶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体会词中浓浓的情感美。
三、说教学方法
(一)教法与教具: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采用诵读法、意象分析法、诱导点拨法、讨论探究法、拓展训练等教学方法。教具除了传统的黑板粉笔,还有多媒体平台。
(二)教学目标最优化:诗歌的抒情和写意决定了教好诗歌必须让学生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并鼓励学生完成个性化阅读,形成文字表达内心的感受。多媒体平台为声音图片展示、必要知识和背景的补充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与传统的文字描述相比,给予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和更多的个人感受。此外,启发又到式教学、学生小组活动讨论教师点拨的方法,鼓励全体同学参与课堂,为学生个性化解读和表达提供了平台,也让学生在课内学得知识,掌握方法,形成能力,最终迁移到课外,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
(三)学法指导: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宋词篇目或名句,初中学生接触比较多的是如辛弃疾、苏轼等豪放派的词作。此时,教师梳理知识:宋词分豪放和婉约两个主要派别,同学们所熟悉的苏辛是豪放派的代表,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近一个宋词婉约派的代表——柳永,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代表作《雨霖铃》。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温故而知新,由已知到未知,并在对比中记忆知识。
(二)作者介绍
品其词首先知其人,利用多媒体画像资料让学生对柳永有直观印象。柳永,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词作流传极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教师介绍作者,学生总结知识点:生平字号、词作风格、影响深远。这样做训练学生信息筛选提取的能力,另外把大段文字转化为几个小点,方便记忆,提高效率,同时为后面的教学做准备。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初步感受词作感情基调(伤离别)。
补充写作背景:仕途失意后,仕途失意后,不得不离开京都远行,不得不与心爱的情人分手,这双重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使他感到格外难以忍受。诵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诵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基调。在学生感受到了这首词的感情基调后再补充写作背景,有助于肯定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为后面的赏析教学做好知识准备和兴趣准备。
2、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字词。古典诗词也是用文言文写作而成,必须先读懂字面意思,才能更深入理解。此举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四)揣摩鉴赏
1、分析景语与情语(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第一步:学生找出景物描写的词句;
第二步:学生小组活动,探究分析景语如何表达离别之苦;
第三步:总结诗词鉴赏的一般规律:找意象-分析特点-想象意境-体会情感这一环节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体会多个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词中所弥漫的浓浓的离愁,从而对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这就初步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2、小组活动讨论,赏析名句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作品的名句,它好在哪里?古人:折柳相赠,暗“留”之意杨“柳”—“留”的谐音,见柳思人,离愁又生。眼前景:晓风—“凉”(特点),衬别后心情之凄凉。“残”月—不团圆,透出凄凉冷落
之感。这句词抒写了离别后,词人羁旅生活中凄凉、抑郁、孤独和清冷,景中有情。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找意象、分析意象特征和所包含的情感、赏析名句,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这种表现手法,体会诗歌意境,更深刻地体悟到宋词婉约之美,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并教给学生以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及时点拨、补充“柳”、“晓风”、“残月”作为古诗词常见意象的固定含义。此外,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得出结论并各抒己见,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使自己的赏析活动更活跃更丰富,更能体现出学生作为鉴赏主体的独特个性。
3、引导学生分析虚实相生的表达技巧
点拨提示文中一过渡句,表现由眼前的实景转入到想象的情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
通过眼前实景的描写,表达了词人离别时难舍难分的痛苦,通过想象虚景描写,表达了词人离别后凄凉怅惘的心境。整首词寓情于景,虚实相济,意境深远,凄凉清丽。
4、学生再读《雨霖铃》。在鉴赏之后学生再读这首词,在朗读中感受凄切的离别之苦,与词人达到情感的共鸣。
(五)拓展训练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引导学生找出意象,分析意象特征和所包含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