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层色谱显色剂的配置.
薄层色谱显色剂及检测物质介绍
醌类化合物是含有共轭环己二烯二酮或环己二烯二亚甲基结构的一类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部分的醌都是a,3-不饱和酮,且为非芳香、有颜色的化合物。是中药中一类具有醌式结构 的化学成分,主要分为苯醌、萘醌、菲醌和蒽醌四种类型。
混合。
该显色剂主要用来跟踪含氮化合物,浸泡后化合物显示桔红色。(生物碱)
可以进行氧化、还原、水解、醇解、酸解甲氧基、梭基、光解、酞化、磺化、烷基化、卤化、 硝化、缩聚或接枝共聚等许多化学反应。其中,又以氧化、酞化、磺化、缩聚和接枝共聚等 反应性能在研究木质素的应用中显示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扩大其应用的重要途径。
碘:
不饱和或者芳香族化合物
配制方法
在100ml广口瓶中,放入一张滤纸,少许碘粒。
或者在瓶中,加入10g碘粒,30g硅胶
香草醛(香兰素)
广谱
配制方法
15g香草醛 +250mL乙醇+2.5mL浓硫酸
挥发油类可以用硫酸香草醛显色剂,还有高级醇、酚、甾类及精油都可以用它做显色剂。酸
香草醛又称硫酸香兰素显色剂,其实是一种广谱性的显色剂,很多一般的物质如有机酸,挥
苯腙的颜色与醛、酮的分子结构有一定的联系,不含共轭双键的醛、酮所形成的腙一般为黄 色;和碳碳双键或芳环共轭的醛、酮所形成的腙一般为橙色或红色。
茴香醛(对甲氧基苯甲醛)1
广谱
配制方法
135乙醇+ 5mL浓硫酸+1.5 mL of冰醋酸+3.7 mL茴香醛,剧烈搅拌,使混合均匀
茴香醛(对甲氧基苯甲醛)2
在此过程中,磺化反应又是木质素应用的基础和前提,到目前为止,木质素的应用大都以木
薄层色谱显色剂配置
薄层色谱显色剂的配置.通用显色剂①硫酸常用的有四种溶液:硫酸-水(1:1)溶液;硫酸-甲醇或乙醇(1:1)溶液;1.5mol/L硫酸溶液与0.5-1.5mol/L硫酸铵溶液,喷后110oC烤15min,不同有机化合物显不同颜色。
②0.5%碘的氯仿溶液对很多化合物显黄棕色。
③中性0.05%高锰酸钾溶液易还原性化合物在淡红背景上显黄色。
④碱性高锰酸钾试剂还原性化合物在淡红色背景上显黄色。
溶液I:1%高锰酸钾溶液;溶液Ⅱ:5%碳酸钠溶液;溶液I和溶液Ⅱ等量混合应用。
⑤酸性高锰酸钾试剂喷1.6%高锰酸钾浓硫酸溶液(溶解时注意防止爆炸),喷后薄层于180oC加热15~20min。
⑥酸性重铬酸钾试剂喷5%重铬酸钾浓硫酸溶液,必要时150oC烤薄层。
⑦5%磷钼酸乙醇溶液喷后120o C烘烤,还原性化合物显蓝色,再用氨气薰,则背景变为无色。
⑧铁氰化钾-三氯化铁试剂还原性物质显蓝色,再喷2mol/L盐酸溶液,则蓝色加深。
溶液I:1%铁氰化钾溶液;溶液Ⅱ:2%三氯化铁溶液;临用前将溶液I和溶液Ⅱ等量混合。
2.专属性显色剂由于化合物种类繁多,因此专属性显色剂也是很多的,现将在各类化合物中最常用的显色剂列举如下:(1)烃类①硝酸银/过氧化氢检出物:卤代烃类。
溶液:硝酸银O.1g溶于水lml,加2-苯氧基乙醇lOOml,用丙酮稀释至200ml,再加30%过氧化氢1滴。
方法:喷后置未过滤的紫外光下照射;结果:斑点呈暗黑色。
②荧光素/溴检出物:不饱和烃。
溶液:I.荧光素0.1g溶于乙醇lOOml;Ⅱ.5%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方法:先喷(I),然后置含溴蒸气容器内,荧光素转变为四溴荧光素(曙红),荧光消失,不饱和烃斑点由于溴的加成,阻止生成曙红而保留荧光,多数不饱和烃在粉红色背景上呈黄色。
③四氯邻苯二甲酸酐检出物:芳香烃。
溶液:2%四氯邻苯二甲酸酐的丙酮与氯代苯(10:1)的溶液。
方法:喷后置紫外光下观察。
④甲醛/硫酸检出物:多环芳烃。
薄层色谱的展开剂和显色剂
薄层色谱展开剂与显色剂展开剂的选择:一般常用溶剂按照极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大概为:石油迷<己烷<苯<乙醚<乙酸乙酯<丙酮<乙醇<甲醇使用单一溶剂,往往不能达到很好的分离效果,往往使用混合溶剂通常使用一个高极性和低级性溶剂组成的混合溶剂,高极性的溶剂还有增加区分度的作用,常用的溶剂组合有:< p>Petroleumether/Ethylacetate,petroleumether/Acetone,Petroleumether/Eth er,Petroleumether/CH2Cl2, ethylacetate/MeOH,CHCl3/ethylacetate展开剂的比例要靠尝试.一般根据文献中报道的该类化合物用什么样的展开剂,就首先尝试使用该类展开剂,然后不断尝试比例,直到找到一个分离效果好的展开剂。
展开剂的选择条件:①对的所需成分有良好的溶解性;②可使成分间分开;③待测组分的Rf在0.2~0.8之间,定量测定在0.3~0.5之间;④不与待测组分或吸附剂发生化学反应;⑤沸点适中,黏度较小;⑥展开后组分斑点圆且集中;⑦混合溶剂最好用新鲜配制。
一般来说,弱极性溶剂体系的基本两相由正己烷和水组成,再根据需要加入甲醇、乙醇,乙酸乙酯来调节溶剂系统的极性,以达到好的分离效果,适合于生物碱、黄酮、萜类等的分离;中等极性的溶剂体系由氯仿和水基本两相组成,由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等来调节,适合于蒽醌、香豆素,以及一些极性较大的木脂素和萜类的分离;强极性溶剂,由正丁醇和水组成,也靠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等来调节,适合于极性很大的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分离。
很多时候,展开剂的选择要靠自己不断变换展开剂的组成来达到最佳效果。
一般把两种溶剂混合时,采用高极性/低极性的体积比为1/3的混合溶剂,如果有分开的迹象,再调整比例(或者加入第三种溶剂),达到最佳效果;如果没有分开的迹象(斑点较“拖”),最好是换溶剂。
TLC(薄层色谱)显色试剂及配方大全
薄层色谱的显色反应显色试剂显色剂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检查一般有机化合物的通用显色剂;另一类是根据化合物分类或特殊官能团设计的专属性显色剂。
显色剂种类繁多,本章只能列举一些常用的显色剂。
l.通用显色剂①硫酸常用的有四种溶液:硫酸-水(1:1)溶液;硫酸-甲醇或乙醇(1:1)溶液;1.5mol/L硫酸溶液与0.5-1.5mol/L硫酸铵溶液,喷后110oC烤15min,不同有机化合物显不同颜色。
②0.5%碘的氯仿溶液对很多化合物显黄棕色。
③中性0.05%高锰酸钾溶液易还原性化合物在淡红背景上显黄色。
④碱性高锰酸钾试剂还原性化合物在淡红色背景上显黄色。
溶液I:1%高锰酸钾溶液;溶液Ⅱ:5%碳酸钠溶液;溶液I和溶液Ⅱ等量混合应用。
⑤酸性高锰酸钾试剂喷1.6%高锰酸钾浓硫酸溶液(溶解时注意防止爆炸),喷后薄层于180oC加热15~20min。
⑥酸性重铬酸钾试剂喷5%重铬酸钾浓硫酸溶液,必要时150oC烤薄层。
⑦5%磷钼酸乙醇溶液喷后120oC烘烤,还原性化合物显蓝色,再用氨气薰,则背景变为无色。
⑧铁氰化钾-三氯化铁试剂还原性物质显蓝色,再喷2mol/L盐酸溶液,则蓝色加深。
溶液I:1%铁氰化钾溶液;溶液Ⅱ:2%三氯化铁溶液;临用前将溶液I和溶液Ⅱ等量混合。
2.专属性显色剂由于化合物种类繁多,因此专属性显色剂也是很多的,现将在各类化合物中最常用的显色剂列举如下:(1)烃类①硝酸银/过氧化氢检出物:卤代烃类。
溶液:硝酸银O.1g溶于水lml,加2-苯氧基乙醇lOOml,用丙酮稀释至200ml,再加30%过氧化氢1滴。
方法:喷后置未过滤的紫外光下照射;结果:斑点呈暗黑色。
②荧光素/溴检出物:不饱和烃。
溶液:I.荧光素0.1g溶于乙醇lOOml;Ⅱ.5%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方法:先喷(I),然后置含溴蒸气容器内,荧光素转变为四溴荧光素(曙红),荧光消失,不饱和烃斑点由于溴的加成,阻止生成曙红而保留荧光,多数不饱和烃在粉红色背景上呈黄色。
脯氨酸的薄层色谱法实验
脯氨酸的薄层色谱法实验
实验材料和设备:
脯氨酸样品
硅胶薄层板
乙酸乙酯
甲醇
活性炭
薄层色谱槽
显色剂(例如:重氮盐溶液)
实验步骤:
准备样品溶液:将脯氨酸样品溶解在适量的乙酸乙酯和甲醇混合溶剂中,制备成适当浓度的溶液。
准备薄层板:在硅胶薄层板上均匀涂布一层活性炭,待其干燥。
样品的施加:在硅胶薄层板上使用微量注射器或毛细管,将待测脯氨酸溶液施加到薄层板上。
注意避免施加过多的样品,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开展薄层色谱:将硅胶薄层板放入薄层色谱槽中,底部浸泡于适当的溶剂中(如乙酸乙酯和甲醇的混合溶剂)。
盖上色谱槽盖,让溶剂上升至足够高度。
色谱的停止:当溶剂前行到薄层板的顶端时,立即取出薄层板,并迅速将其晾干。
显色剂的应用:将晾干的薄层板浸泡在含有适当显色剂(如重氮
盐溶液)的皿中,让色谱斑点显色。
结果的观察:观察显色后的薄层板,在显色剂的作用下,脯氨酸的斑点会呈现出特定的颜色。
结果的记录:记录薄层板上脯氨酸斑点的位置和颜色,并与已知标准品进行比对。
注意事项:
实验过程中需避免直接接触薄层板,以免污染或损坏。
薄层色谱分析实验报告
薄层色谱分析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薄层色谱分析方法,对给定的混合物进行成分的分离和鉴定,并学习薄层色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巧。
2. 实验原理薄层色谱是一种常用的化学分析方法,它利用不同物质在固定相上的吸附效应和移动相的溶解效应来实现样品的分离。
薄层色谱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准备薄层色谱板:将薄层色谱板放入色谱槽中,添加适当的移动相,使其达到平衡状态。
•样品处理:将待测混合物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得到待测溶液。
•样品上样:利用微量注射器或吸管,在薄层色谱板上均匀地点涂上待测溶液。
•开始分离:将薄层色谱板放入色谱槽中,待移动相上升至预定高度时取出,用铅笔标记上升高度。
•显色检测:将薄层色谱板放入显色槽中,用合适的显色剂使化合物显色。
•结果分析:根据样品在薄层色谱板上的迁移距离以及显色情况,确定样品的成分。
3. 实验步骤3.1 准备薄层色谱板将薄层色谱板放入色谱槽中,添加适当的移动相,使其达到平衡状态。
3.2 样品处理将待测混合物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得到待测溶液。
3.3 样品上样利用微量注射器或吸管,在薄层色谱板上均匀地点涂上待测溶液。
3.4 开始分离将薄层色谱板放入色谱槽中,待移动相上升至预定高度时取出,用铅笔标记上升高度。
3.5 显色检测将薄层色谱板放入显色槽中,用合适的显色剂使化合物显色。
3.6 结果分析根据样品在薄层色谱板上的迁移距离以及显色情况,确定样品的成分。
4. 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步骤,我们成功进行了薄层色谱分析实验,并获得了如下结果:•样品A在薄层色谱板上迁移距离为X cm,显色剂反应为蓝色。
•样品B在薄层色谱板上迁移距离为Y cm,显色剂反应为绿色。
根据已知标准物质的迁移距离和显色反应,我们确定样品A为某化合物A,样品B为某化合物B。
通过对样品的分离和鉴定,我们可以得出混合物中的不同成分,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5. 实验总结本实验通过薄层色谱分析的方法,成功地对给定的混合物进行了分离和鉴定。
薄层色谱(TLC)的使用指南
TLC铺板经验大全!!!薄层色谱(TLC)的使用指南综述:薄层色谱(TLC)是一种非常有用的跟踪反应的手段,还可以用于柱色谱分离中合适溶剂的选择。
薄层色谱常用的固定相有氧化铝或硅胶,它们是极性很大(标准)或者是非极性的(反相)。
流动相则是一种极性待选的溶剂。
在大多数实验室实验中,都将使用标准硅胶板。
将溶液中的反应混合物点在薄板上,然后利用毛细作用使溶剂(或混合溶剂)沿板向上移动进行展开。
根据混合物中组分的极性,不同化合物将会在薄板上移动不同的距离。
极性强的化合物会“粘”在极性的硅胶上,在薄板上移动的距离比较短。
而非极性的物质将会在流动的溶剂相中保留较长的时间从而在板上移动较大的距离。
化合物移动的距离大小用Rf值来表达。
这是一个位于0~1之间的数值,它的定义为:化合物距离基线(最先点样时已经确定)的距离除以溶剂的前锋距离基线的距离。
薄层色谱(TLC)实验步骤:1) 切割薄板。
通常,买来的硅胶板都是方形的玻璃板,必需用钻石头玻璃刀按照模板的形状进行切割。
在切割玻璃之前,用尺子和铅笔在薄板的硅胶面上轻轻地标出基线的位置(注意不要损坏硅胶面)。
借助锋利的玻璃切割刀和一把引导尺,你便可方便地进行玻璃切割。
当整块玻璃被切割后,你就可以进一步将其分成若干独立的小块了。
(开始的时候,也许你会感到有一些难度,但经过一些训练以后,你便会熟练地掌握该项技术。
)2) 选取合适的溶剂体系。
化合物在薄板上移动距离的多少取决于所选取的溶剂不同。
在戊烷和己烷等非极性溶剂中,大多数极性物质不会移动,但是非极性化合物会在薄板上移动一定距离。
相反,极性溶剂通常会将非极性的化合物推到溶剂的前段而将极性化合物推离基线。
一个好的溶剂体系应该使混合物中所有的化合物都离开基线,但并不使所有化合物都到达溶剂前端,Rf值最好在0.15~0.85之间。
虽然这个条件不一定都能满足,但这应该作为薄层色谱分析的目标(在柱色谱中,合适的溶剂应该满足Rf在0.2~0.3之间)。
薄层色谱法实验报告
薄层色谱法实验报告薄层色谱法实验报告引言:薄层色谱法(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鉴定化合物的方法。
其原理是利用物质在固定相(薄层)和流动相(溶剂)之间的分配和移动差异,实现对混合物中化合物的分离。
本实验旨在通过薄层色谱法对某种未知化合物进行分离和鉴定。
实验材料和仪器:- 薄层色谱板- 未知化合物溶液- 标准溶液- 液相色谱仪- 显色剂- 注射器- 色谱柱- 移液枪实验步骤:1. 准备薄层色谱板:将薄层色谱板剪成适当大小,并在底部标记出起点线。
2. 准备样品:将未知化合物溶液和标准溶液分别用注射器吸取,滴在薄层色谱板的起点线上。
3. 开展色谱:将薄层色谱板放入液相色谱仪中,选择适当的流动相,启动仪器,使流动相在薄层色谱板上上升。
4. 观察色谱带:当流动相上升到适当高度时,取出薄层色谱板,用显色剂喷洒在上面,观察出现的色谱带。
5. 计算Rf值:测量色谱带的迁移距离和起点线至色谱带的距离,计算出Rf值。
6. 鉴定未知化合物:将未知化合物的Rf值与标准溶液的Rf值进行对比,确定未知化合物的成分。
结果与讨论:在实验中,我们成功地进行了薄层色谱法的分离和鉴定。
观察色谱带后发现,未知化合物在薄层色谱板上呈现为多个色谱带,而标准溶液只出现一个色谱带。
通过计算Rf值,我们发现未知化合物的Rf值与标准溶液中某一化合物的Rf值相近,推测未知化合物可能含有该化合物。
然而,由于薄层色谱法的分离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流动相的选择、色谱板的质量等,因此我们的推测仍需进一步确认。
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的流动相和色谱板,以提高分离效果和鉴定准确性。
结论:薄层色谱法是一种简单、快速、经济的分离和鉴定化合物的方法。
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地利用薄层色谱法对某种未知化合物进行了分离和鉴定,并初步推测其成分。
然而,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们需要进一步优化实验条件,并进行更多的验证实验。
薄层色谱(TLC)的使用指南
TLC铺板经验大全!!!薄层色谱(TLC)的使用指南综述:薄层色谱(TLC)是一种非常有用的跟踪反应的手段,还可以用于柱色谱分离中合适溶剂的选择。
薄层色谱常用的固定相有氧化铝或硅胶,它们是极性很大(标准)或者是非极性的(反相)。
流动相则是一种极性待选的溶剂。
在大多数实验室实验中,都将使用标准硅胶板。
将溶液中的反应混合物点在薄板上,然后利用毛细作用使溶剂(或混合溶剂)沿板向上移动进行展开。
根据混合物中组分的极性,不同化合物将会在薄板上移动不同的距离。
极性强的化合物会“粘”在极性的硅胶上,在薄板上移动的距离比较短。
而非极性的物质将会在流动的溶剂相中保留较长的时间从而在板上移动较大的距离。
化合物移动的距离大小用Rf值来表达。
这是一个位于0~1之间的数值,它的定义为:化合物距离基线(最先点样时已经确定)的距离除以溶剂的前锋距离基线的距离。
薄层色谱(TLC)实验步骤:1) 切割薄板。
通常,买来的硅胶板都是方形的玻璃板,必需用钻石头玻璃刀按照模板的形状进行切割。
在切割玻璃之前,用尺子和铅笔在薄板的硅胶面上轻轻地标出基线的位置(注意不要损坏硅胶面)。
借助锋利的玻璃切割刀和一把引导尺,你便可方便地进行玻璃切割。
当整块玻璃被切割后,你就可以进一步将其分成若干独立的小块了。
(开始的时候,也许你会感到有一些难度,但经过一些训练以后,你便会熟练地掌握该项技术。
)2) 选取合适的溶剂体系。
化合物在薄板上移动距离的多少取决于所选取的溶剂不同。
在戊烷和己烷等非极性溶剂中,大多数极性物质不会移动,但是非极性化合物会在薄板上移动一定距离。
相反,极性溶剂通常会将非极性的化合物推到溶剂的前段而将极性化合物推离基线。
一个好的溶剂体系应该使混合物中所有的化合物都离开基线,但并不使所有化合物都到达溶剂前端,Rf值最好在0.15~0.85之间。
虽然这个条件不一定都能满足,但这应该作为薄层色谱分析的目标(在柱色谱中,合适的溶剂应该满足Rf在0.2~0.3之间)。
显色剂
常用鉴定试剂的配制和应用2010-06-08 12:55:40 阅读2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一)通用试剂1.碘试剂检查一般有机化合物。
(1)碘蒸气预先将盛有碘结晶的小杯置于密闭的玻璃容器内,使容器空间被碘蒸气饱和,将薄层置于容器内数分钟即显棕色斑点。
有时,于容器中加放一小杯水,增加容器内的湿度,可提高显色的灵敏度。
(2)0.5%碘的氯仿溶液喷洒试剂,置空气中待过量的碘挥发后,喷1%淀粉溶液,斑点由棕色转为蓝色。
2.硫酸试剂检查一般有机化合物。
5%硫酸乙醇溶液作为色谱显色剂用。
喷洒后,置空气中干燥15min,100℃烤至斑点呈色(不同化合物呈不同颜色)。
3.重铬酸钾-硫酸试剂检查一般有机化合物。
5 g重铬酸钾溶于100 ml 40%硫酸中。
喷该试剂后,150℃加热至斑点出现(不同化合物呈不同颜色)。
4.磷钼酸试剂检查还原性成分。
5%磷钼酸乙醇溶液。
喷洒后,120℃加热至呈蓝色斑点。
5.磷钨酸试剂检查还原性成分。
20%磷钨酸乙醇溶液。
喷洒后,120℃加热,还原性物质呈蓝色斑点。
6.中性高锰酸钾试剂检查易还原性成分。
0.05%高锰酸钾溶液。
喷洒后粉红色背景上显黄色斑点。
7.碱性高锰酸钾试剂检查还原性成分。
溶液i:1%高锰酸钾溶液。
溶液ii:5%碳酸钠溶液。
溶液i和ii等量混合使用,喷洒后,粉红背景上显黄色斑点。
(二)苷类鉴定试剂1.糖鉴定试剂(1)α-萘酚-硫酸试剂检查还原糖。
溶液i:10%α-萘酚乙醇溶液。
溶液ii:硫酸。
(2)斐林试剂检查还原糖。
溶液i:6.93 g结晶硫酸铜溶于100 ml水中。
溶液ii:34.6 g酒石酸钾钠、10 g氢氧化钠溶于100 ml水中。
用时将配制的溶液1、ii等量混合液,在沸水浴中加热数分钟,产生砖红色沉淀为阳性反应。
(3)茴香醛-硫酸试剂检查糖类化合物。
硫酸1 ml加到含茴香醛0.5 ml的乙酸溶液50 ml,中,需临用前配制。
喷洒于薄层板上,105℃加热至显示色斑,不同糖显不同颜色。
薄层层析常用显色剂配制及显色方法
碘:适用于不饱和或者芳香族化合物配制方法:在100ml广口瓶中,放入一张滤纸,少许碘粒。
或者在瓶中,加入10g碘粒,30g硅胶高锰酸钾适用于含还原性基团化合物,比如羟基,氨基,醛配制方法:1.5g KMnO4 + 10g K2CO3 + 1.25mL 10% NaOH + 200mL 水. 使用期3个月磷钼酸(PMA)广谱配制方法:10 g of 磷钼酸+100 mL 乙醇紫外灯适用于含共轭基团的化合物,芳香化合物硫酸铈生物碱配制方法:10%硫酸铈(IV)+15%硫酸的水溶液氯化铁苯酚类化合物配制方法:1% FeCl3 + 50% 乙醇水溶液.桑色素(羟基黄酮)广谱, 有荧光活性配制方法:0.1% 桑色素+甲醇茚三酮适用于氨基酸配制方法:1.5g 茚三酮 + 100mL of 正丁醇+ 3.0mL 醋酸二硝基苯肼(DNP)适用于醛和酮配制方法:12g二硝基苯肼+ 60mL 浓硫酸 + 80mL 水 + 200mL 乙醇香草醛(香兰素)广谱配制方法:15g 香草醛 + 250mL 乙醇 +2.5mL 浓硫酸溴甲酚绿适用于羧酸,pKa<=5.0配制方法:在100ml乙醇中,加入0.04g溴甲酚绿,缓慢滴加0.1M的NaOH水溶液,刚好出现蓝色即至。
钼酸铈广谱配制方法:235 mL 水 + 12 g 钼酸氨 + 0.5 g 钼酸铈氨 + 15 mL 浓硫酸茴香醛(对甲氧基苯甲醛)1广谱配制方法:135 乙醇 + 5 mL 浓硫酸 + 1.5 mL of 冰醋酸 + 3.7 mL 茴香醛,剧烈搅拌,使混合均匀.茴香醛(对甲氧基苯甲醛)2适用于萜烯,桉树脑(cineoles), withanolides, 出油柑碱(acronycine)配制方法:茴香醛:HClO4:丙酮:水 (1:10:20:80)胺类物质常用的是:(1)磷钼酸显色剂:磷钼酸 5%-10% 乙醇溶液,淡黄色,久置变为浅绿色,不影响使用。
(word完整版)薄层色谱的展开剂和显色剂
薄层色谱展开剂与显色剂展开剂的选择:一般常用溶剂按照极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大概为:石油迷<己烷〈苯<乙醚<乙酸乙酯<丙酮<乙醇〈甲醇使用单一溶剂,往往不能达到很好的分离效果,往往使用混合溶剂通常使用一个高极性和低级性溶剂组成的混合溶剂,高极性的溶剂还有增加区分度的作用,常用的溶剂组合有:〈 p〉Petroleumether/Ethylacetate,petroleumether/Acetone,Petroleumether/Ether,Petroleumether/CH2Cl2, ethylacetate/MeOH,CHCl3/ethylacetate展开剂的比例要靠尝试。
一般根据文献中报道的该类化合物用什么样的展开剂,就首先尝试使用该类展开剂,然后不断尝试比例,直到找到一个分离效果好的展开剂.展开剂的选择条件:①对的所需成分有良好的溶解性;②可使成分间分开;③待测组分的Rf在0.2~0。
8之间,定量测定在0。
3~0.5之间;④不与待测组分或吸附剂发生化学反应;⑤沸点适中,黏度较小;⑥展开后组分斑点圆且集中;⑦混合溶剂最好用新鲜配制。
一般来说,弱极性溶剂体系的基本两相由正己烷和水组成,再根据需要加入甲醇、乙醇,乙酸乙酯来调节溶剂系统的极性,以达到好的分离效果,适合于生物碱、黄酮、萜类等的分离;中等极性的溶剂体系由氯仿和水基本两相组成,由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等来调节,适合于蒽醌、香豆素,以及一些极性较大的木脂素和萜类的分离;强极性溶剂,由正丁醇和水组成,也靠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等来调节,适合于极性很大的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分离。
很多时候,展开剂的选择要靠自己不断变换展开剂的组成来达到最佳效果。
一般把两种溶剂混合时,采用高极性/低极性的体积比为1/3的混合溶剂,如果有分开的迹象,再调整比例(或者加入第三种溶剂),达到最佳效果;如果没有分开的迹象(斑点较“拖"),最好是换溶剂。
薄层色谱法注意事项
3
点样
圆点点样直径为2~3mm,(高效薄层 板一般不大于2mm),点间距离可视斑 点扩散情况以不影响检出为宜,一般为 1.0~2.0cm .点样基线距底边10 ~ 15mm.
4
点样
尽量用小的点样管。如果有足够的耐性,最好只用1微升的点样管。这样, 点的斑点较小,展开的色谱图分离度好,颜色分明。样品溶液的含水量越 小越好,样品溶液含水量大,点样斑点扩散大。样品溶液的溶剂一般是无 水乙醇、甲醇、氯仿、乙酸乙酯。点好样的薄层板用电吹风的热风吹干或 放入干燥器里晾干。 薄层色谱用于定量时,点样是最主要的误差来源。 供试液的溶剂均有不同程度的洗脱力,所以在点样的同时,样品在原点就 可是成环形展开,原点直径的扩散促进了这种展开,Kaiser称之为“上样 环形色谱效应”。如果样品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很大,原点将变成空心环。 这种效应对随后的先行展开造成很不利的影响。 供试液的溶剂在原点的 残留,也会改变展开的选择性,特别是供试液的溶剂与展开剂的极性相差 较大时更明显。再者,亲水性溶剂残留在原点吸收大气中的水分(特别在 高湿度环境)对色谱的影响也不可低估。因此点样时的同步干燥或继后干 燥以除去原点残存的溶剂是需要的。但应尽可能避免高温加热,如用吹风 筒加热,样品变为固态后,部分或全部强烈的吸附在吸附剂的颗粒上,而 促进了硅胶的有催化作用的活性表面故态化学反应,导致样品的变性(尤 其热不稳定物质),至少移动相在展开时对这部分样品的溶解速度比移动 速度慢得多而形成拖尾(斑点拖尾的原因之一)。
7
展开系统的饱和
一般使用的是双槽的展开缸,一槽用来放展开剂, 另一槽可加入氨水或硫酸。把待展开的板放入两槽 间的平台,斜架着,盖上展开缸的盖子。让展开剂 的蒸气充满展开缸,并使薄层板吸附蒸气达到饱和, 防止边沿效应,饱和时间在半个小时左右。展开时 难免要打开盖子把薄层板放入展开剂中,不过对薄 层板与蒸气的吸附平衡影响不大,当然动作应该尽 量轻、快。
薄层色谱
七:定位
展开后须把薄层板上的溶剂挥发干净(可用吹风机吹干),如果 在平板上有干扰定位的的不易挥发的试剂也必须用加热法使之除 尽,然后对薄层上的组分进行定位。常用的定位方法有光学检出 法、蒸汽检出法和试剂检出法。
光学检出法:有些化合物在可见光下观察不到其显色反应,但可以吸收紫外光,
在254nm波长处可以显示处不同的颜色斑点,因此,可以使用紫外灯照射显 色法。有些化合物还可以使用荧光检测法检测。
3.薄层板的涂布
一般采用添加剂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应用方法是取CMC-Na 1克溶 于100毫升水中,加热煮沸溶解,按比例与硅胶搅匀,铺板。涂成之后先把玻 板放在平面上,室内干固,再对光检查,看是不是均匀,有无气泡,平整光 洁度如何,合格的上烤箱110℃加热30分钟进行活化,冷却后贮于干燥器内备 用。
3. 高比移植
为避免Rf值为小数,有些文献以高比移植(hRf)代替Rf值作为薄层色谱的定 性参数,Rf*100即为hRf值都在0~100之间。
4.保留常数:保留常数值(Rm)与化合物的Rf值之间或与被分离化合物结构
之间存在以下关系Rm= ㏒(1/Rf -1)因此利用上式,可以推测同系物的Rm 值或者鉴定同系物。
六:展开
根据薄层板大小,自行选用适当玻璃标本缸,长方形,如17×10×6厘米的标 本缸可容纳下15×9厘米的玻璃板。采用较大的玻璃缸和玻璃板时,在缸内沿 周围缸壁衬一层预先浸有溶剂的滤纸,以便缸内展开溶剂易达到饱和,防止 边缘效应(即两边缘的点走得快)和同一物质Rf值不一致现象。 一般将薄层板斜置展开容器内,密闭。先不使溶剂浸湿薄层板,饱和10~15分 钟后再进行展开,展开溶剂沿着薄层板向上移动。对加粘合剂的涂板可以近 于垂直的状态进行展开,而对未加粘合剂的薄层板则必须以倾斜状态(15度 角)进行展开。为了防止产生“边缘效应”和展开溶剂不饱和现象。还可采 用夹心式展开容器,其方法是将薄层板的左右两侧各刮去5~10毫米,垫上条 状玻璃或塑料,盖一块与薄层板同样大小的玻璃,用夹子将两边夹好,插入 展开溶剂中进行展开,并能取得良好效果。
实验二薄层色谱
实验二薄层色谱法分离挥发油
一、实验目的:掌握薄层色谱法的基本操作。
二、实验器材及药品
吸附剂:硅胶
展开剂:石油醚/乙酸乙酯=85/15
显色剂:香草醛-硫酸试剂
样品:薄荷油10%的乙醇溶液
三、实验方法
1.配制展开剂:分别量取石油醚42ml、乙酸乙酯7ml,倒入色谱缸中,
混合均匀。
2.点样:在离色谱板底边1.5cm处用铅笔轻轻画一条起始线,并标记
4个原点。
分别用毛细管点上适量样品。
3.展开:把点好样的色谱板放在色谱缸中展开,至展距约10cm左右,
取出,用铅笔标记溶剂前沿,挥干溶剂。
4.显色:向薄层板上喷香草醛-硫酸试剂显色,用电吹风加热,并标
记色斑位置。
5.计算比移值:计算主斑点的Rf值。
四、绘制薄层色谱图。
并讨论,本实验中为什么用混合展开剂,如果
单用石油醚或乙酸乙酯作展开剂,对各斑点的Rf值有何影响?。
薄层色谱实验
薄层色谱(TCL)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薄层色谱操作技巧2、了解薄层色谱的基本原理和应用1-偶极地匹配。
用显色试剂处理,许多组份可在日光或紫外灯光下检视。
色谱可用肉眼或使用光密度计和照相机记录或影像系统方法来评价。
2、薄层色谱的用途1)化合物的定性检验通过与已知标准物对比的方法进行未知物的鉴定。
在条件一致的情况下,纯化合物在薄层色谱中呈现一定的移动距离,称比移值(R f值)。
利用薄层色谱法可鉴定化合物的纯度或确定两种性质相似化合物是否为同一种物质。
影响比移值的因素很多,如薄层的厚度,吸附剂颗粒的大小,酸碱度、活性、外界温度和展开剂纯度、组成、挥发度等。
所以要获得比移值重现性就比较困难。
为此,在测定某一式样时,最好用对照品和样品同时对照进行。
d2d1234311.1玻璃板的要求:用于制备薄层板的玻璃板要求表面光洁、平整,最好使用厚薄1~2mm的优质平板玻璃,普通窗玻璃一般不宜用于制作薄层板,玻璃板需洗净至不挂水,晾干,贮存于干燥洁净处备用。
玻璃板反复使用时,应注意经常用洗液及碱液清洗,保持玻璃板面的光洁是保证薄层板质量的最基本要求。
1.2制作方法:除另有规定外,将1份吸附剂加适量的水(如1份硅胶G一般加3份水),在研钵中用研杵沿一个方向小心研磨至成均匀的有适当粘稠度的胶浆,立即倾入涂布器中,均匀地向前推进涂布在玻璃板上,或按照不同涂布器的规定操作涂布,涂布好的薄层板于室温下在水平台上晾干,再在规定的温度(一般为105℃~110℃)下活化约30分钟,贮于干燥器中备用。
薄层板的厚度一般为0.25~0.5mm.。
1.3 商品化供应的预制板和高效板22小3品可使用自动化装置点样,喷雾成条带状是一种可以点样量大而同时又能促成最有效分离的点样方法。
在常规操作过程中,人工点样一般使用微量毛细管(0.5/1/2/3和5μl),点样时毛细管必须完全充满和完全排空,要以垂直方向小心接触TLC/HPTLC 板面,不要损伤薄层,受损的薄层会导致溶剂不规律地流动而在色谱上产生失真的TLC谱带。
gf254显色原理
gf254显色原理
GF254是一种薄层色谱显色剂,其显色原理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
1. 加入煅石膏,使得显色剂具有一定的硬度,有助于提高色谱的分辨率和稳定性。
2. 加入荧光剂F254,即锰掺杂的硅酸锌。
在254nm紫外光照射下,这种荧光剂能够发出绿色荧光。
如果某个区域有化合物吸收紫外光,那么该区域由于缺少激发光而不再放出绿色荧光,即在薄层色谱(TLC)上显现为暗斑。
简言之,GF254显色原理基于被检测物质在254nm紫外光照射下对紫外光的吸收能力不同,通过与GF254中的荧光物质相互作用,产生不同程度的荧光淬灭效应,从而在薄层色谱上显现出不同的颜色或暗斑。
这种显色原理常用于化合物分离、鉴定和定量分析等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薄层色谱显色剂的配置.通用显色剂①硫酸常用的有四种溶液:硫酸-水(1:1)溶液;硫酸-甲醇或乙醇(1:1)溶液;1.5mol/L硫酸溶液与0.5-1.5mol/L硫酸铵溶液,喷后110oC烤15min,不同有机化合物显不同颜色。
②0.5%碘的氯仿溶液对很多化合物显黄棕色。
③中性0.05%高锰酸钾溶液易还原性化合物在淡红背景上显黄色。
④碱性高锰酸钾试剂还原性化合物在淡红色背景上显黄色。
溶液I:1%高锰酸钾溶液;溶液Ⅱ:5%碳酸钠溶液;溶液I和溶液Ⅱ等量混合应用。
⑤酸性高锰酸钾试剂喷1.6%高锰酸钾浓硫酸溶液(溶解时注意防止爆炸),喷后薄层于180oC加热15~20min。
⑥酸性重铬酸钾试剂喷5%重铬酸钾浓硫酸溶液,必要时150oC烤薄层。
⑦5%磷钼酸乙醇溶液喷后120o C烘烤,还原性化合物显蓝色,再用氨气薰,则背景变为无色。
⑧铁氰化钾-三氯化铁试剂还原性物质显蓝色,再喷2mol/L盐酸溶液,则蓝色加深。
溶液I:1%铁氰化钾溶液;溶液Ⅱ:2%三氯化铁溶液;临用前将溶液I和溶液Ⅱ等量混合。
2.专属性显色剂由于化合物种类繁多,因此专属性显色剂也是很多的,现将在各类化合物中最常用的显色剂列举如下:(1) 烃类①硝酸银/过氧化氢检出物:卤代烃类。
溶液:硝酸银O.1g溶于水lml,加2-苯氧基乙醇lOOml,用丙酮稀释至200ml,再加30%过氧化氢1滴。
方法:喷后置未过滤的紫外光下照射;结果:斑点呈暗黑色。
②荧光素/溴检出物:不饱和烃。
溶液:I.荧光素0.1g溶于乙醇lOOml;Ⅱ.5%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方法:先喷(I),然后置含溴蒸气容器内,荧光素转变为四溴荧光素(曙红),荧光消失,不饱和烃斑点由于溴的加成,阻止生成曙红而保留荧光,多数不饱和烃在粉红色背景上呈黄色。
③四氯邻苯二甲酸酐检出物:芳香烃。
溶液:2%四氯邻苯二甲酸酐的丙酮与氯代苯(10:1)的溶液。
方法:喷后置紫外光下观察。
④甲醛/硫酸检出物:多环芳烃。
溶液:37%甲醛溶液O.2ml溶于浓硫酸l0ml。
(2)醇类①3,5一二硝基苯酰氯检出物:醇类。
溶液:I.2%本品甲苯溶液;Ⅱ.0.5%氢氧化钠溶液;Ⅲ.O.002%罗丹明溶液。
方法:先喷(I),在空气中干燥过夜,用蒸气薰2min,将纸或薄层通过试液(Ⅱ)30s,喷水洗,趁湿通过(Ⅲ)15s,空气干燥,紫外灯下观察。
②硝酸铈铵检出物:醇类。
溶液:I.1%硝酸铈铵的0.2mol/L硝酸溶液;Ⅱ.N,N-二甲基-对苯二胺盐酸盐1.5g溶于甲醇、水与乙酸(128m1+25m1+1.5m1)混合液中,用前将(I)与(Ⅱ)等量混合。
喷板后于105oC加热5min。
③香草醛/硫酸检出物:高级醇、酚、甾类及精油。
溶液:香草醛1g溶于硫酸lOOml。
方法:喷后于120oC加热至呈色最深。
④二苯基苦基偕肼’检出物:醇类、萜烯、羰基、酯与醚类。
溶液:本品15mg溶于氯仿25ml中。
方法:喷后于110oC加热5~lOmin。
结果:紫色背景呈黄色斑点。
(3)醛酮类①品红/亚硫酸检出物:醛基化合物。
溶液:I.0.01%品红溶液,通入二氧化硫直至无色;Ⅱ.0.05mol/L氯化汞溶液;Ⅲ.O.05mol/L硫酸溶液。
方法:将I、Ⅱ、Ⅲ以1:1:10混合,用水稀释至l00ml。
②邻联茴香胺检出物:醛类、酮类。
溶液:本品乙酸饱和溶液。
③2,4-二硝基苯肼检出物:醛基、酮基及酮糖。
溶液:I.0.4%本品的2mol/L盐酸溶液;Ⅱ.本品O.1g溶于乙醇l00ml中,加浓盐酸lml。
方法:喷溶液I或Ⅱ后,立即喷铁氰化钾的2mol/L盐酸溶液。
结果:饱和酮立即呈蓝色;饱和醛反应慢,呈橄榄绿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不显色。
④绕丹宁检出物:类胡萝卜素醛类。
溶液:I.1%~5%绕丹宁乙醇溶液;Ⅱ.25%氢氧化铵或27%氢氧化钠溶液。
方法:先喷溶液I,再喷溶液Ⅱ,干燥。
(4)有机酸类①溴甲酚绿检出物:有机酸类。
溶液:溴甲酚绿0.1g溶于乙醇500ml和0.1mol/L氢氧化钠溶液5ml。
方法:浸板。
结果:蓝色背景产生黄色斑点。
②高锰酸钾/硫酸检出物:脂肪酸衍生物。
溶液:见通用显色剂酸性高锰酸钾。
③过氧化氢检出物:芳香酸。
溶液:0.3%过氧化氢溶液。
方法:喷后置紫外光(365nm)下观察。
结果:呈强蓝色荧光。
④2,6-二氯苯酚-靛酚钠检出物:有机酸与酮酸。
溶液:0.1%本品的乙醇溶液。
方法:喷后微温。
结果:蓝色背景呈红色。
(5)酚类①Emerson 试剂(4-氨基安替比林/铁氰化钾(Ⅲ))检出物:酚类、芳香胺类及挥发油。
溶液:I.4-氨基安替比林1g溶于乙醇100ml;Ⅱ.铁氰化钾(Ⅲ) 4g溶于水50ml,用乙醇稀释至100ml。
方法:先喷溶液I,在热空气中干燥5min,再喷溶液Ⅱ,再于热空气中干燥5min,然后将板置含有氨蒸气(25%氨溶液)的密闭容器中。
结果:斑点呈橙-淡红色。
挥发油在亮黄色背景下呈红色斑点。
②Boute 反应检出物:酚类、氯、溴、烷基代酚。
方法:将薄层置有NO2蒸气(含浓硝酸)的容器中3~10min,再用NH2蒸气(浓氨液)处理。
③氯醌(四氯代对苯醌)检出物:酚类。
溶液:1%本品的甲苯溶液。
④DDQ(二氯二氰基苯醌)试剂检出物:酚类。
溶液:2%本品的甲苯溶液。
⑤TCNE (四氰基乙烯)试剂检出物:酚类、芳香碳氢化物、杂环类、芳香胺类。
溶液:0.5%~1%本品的甲苯溶液。
⑥Gibb’s(2,6-二溴苯醌氯亚胺)试剂检出物:酚类。
溶液:2%本品的甲醇溶液。
⑦氯化铁检出物:酚类、羟酰胺酸。
溶液:1%~5%氯化铁的0.5mol/L盐酸溶液。
结果:酚类呈蓝色、羟酰胺酸呈红色。
(6)含氮化合物①FCNP(硝普钠/铁氰化物)试剂检出物:脂肪族含氮化物,如氨基氰、胍、脲与硫脲及其衍生物,肌酸及肌酐。
溶液:10%氢氧化钠溶液、10%硝普钠溶液、10%铁氰化钾溶液与水按1:1:1:3混合,在室温至少放置20min,冰箱保存数周,用前将混合液与丙酮等体积混合。
②Dragendorff(碘化铋钾试剂)试剂检出物:芳香族含氮化合物,如生物碱类、抗心律不齐药物。
溶液:I.碱式硝酸铋0.85g溶于10ml冰醋酸及40ml水中;Ⅱ.碘化钾8g溶于水20ml中。
将上述溶液I及Ⅱ等量混合,置棕色瓶中作为储备液,用前取储备液lml、冰醋酸2ml与水l0ml混合。
结果:呈橘红色斑点。
③4-甲基伞形酮检出物:含氮杂环化合物。
溶液:本品0.02g溶于乙醇35ml,加水至100ml。
方法:喷板后置25%氨水蒸气的容器中,取出后于紫外灯(365nm)下观察。
④碘铂酸钾检出物:生物碱类及有机含氮化物。
溶液:10%六氯铂酸溶液3ml与水97ml混合,加6%碘化钾溶液,混匀。
临用前配制。
⑤硫酸高铈铵/硫酸检出物:生物碱及含碘有机化物。
溶液:硫酸铈1g混悬于4ml水中,加三氯乙酸1g,煮沸,逐滴加入浓硫酸直至混浊消失。
方法:喷后薄层于1l0oC加热数分钟。
结果:阿朴吗啡、马钱子碱、秋水仙碱、罂粟碱、毒扁豆碱与有机碘化物均能检出。
⑥Ehrlich (对二甲氨基苯甲醛/盐酸)试剂检出物:吲哚衍生物及胺类。
溶液:1%本品的浓盐酸溶液与甲醇按1:1混合。
方法:喷后板于50oC加热20min。
结果:呈不同颜色的斑点。
(7)胺类①硝酸/乙醇检出物:脂肪族胺类。
溶液:50滴65%硝酸于乙醇100ml中。
方法:需要时120oC加热。
②2,6-二氯醌氯亚胺检出物:抗氧剂、酰胺(辣椒素)、伯、仲脂肪胺、仲、叔芳香胺、芳香碳氢化物、药物、苯氧基乙酸除草剂等。
溶液:新鲜制备的0.5%~2%本品乙醇溶液。
方法:喷后薄层于110oC加热10min,再用氨蒸气处理。
③茜素检出物:胺类。
溶液:O.1%本品的乙醇溶液。
④丁二酮单肟/氯化镍检出物:胺类。
溶液:I.丁二酮单肟1.2g溶于热水35ml中,加氯化镍0.95g,冷却后加浓氨水2ml;Ⅱ.盐酸羟胺0.12g溶于200ml水中。
方法:将溶液I及Ⅱ混合,放置1天,过滤。
⑤Pauly (对氨基苯磺酸)试剂检出物:酚类、胺类和能偶合的杂环化合物。
溶液:磺酸4.5g溶于温热的12mol/L盐酸45ml中,用水稀释至500ml,取lOml于冰中冷却,加4.5%亚硝酸钠冷溶液lOml,于OoC放置15min。
用前加等体积10%碳酸钠溶液。
⑥硫氰酸钴(Ⅱ).检出物:生物碱、伯、仲、叔胺类。
溶液:硫氰酸铵3g与氯化钴1g溶于水20ml。
结果:白色至粉红色背景上呈蓝色斑点,2h后颜色消退。
若将薄层喷水或放入饱和水蒸气容器内,可重现色点。
⑦1,2-萘醌-4-磺酸钠检出物:芳香胺类。
溶液:本品0.5g溶于95ml水,加乙酸5ml,滤去不溶物即得。
方法:喷后反应30min显色。
⑧葡萄糖/磷酸检出物:芳香胺类。
溶液:葡萄糖2g溶于85%磷酸l0ml与水40ml混合液中,再加乙醇与正丁醇各30ml。
方法:喷后于115℃加热l0min。
2006-3-2 02:47 PM 1资料邮件消息编辑引用报告bibabysfb银虫金币: 302.2贴子: 42流量: 16.8 MB注册: 2005-6-8状态: 离线(8)硝基及亚硝基化合物①α-萘胺检出物:3,5一二硝基苯甲酸酯、二硝基苯甲酰胺。
溶液:I.O.5%α-萘胺乙醇溶液;Ⅱ.10%氢氧化钾甲醇溶液。
方法:先喷溶液I,再喷溶液Ⅱ。
结果:呈红褐色斑点。
②二苯胺/氯化钯检出物:亚硝胺类。
溶液:1.5%二苯胺乙醇溶液与0.1g氯化钯的0.2%氯化钠溶液lOOml,按5:1混合。
方法: 喷后置紫外光(254nm)下观察。
结果:显紫色斑点。
(9)氨基酸及肽类①茚三酮检出物:氨基酸、胺与氨基糖类。
溶液:本品O.2g溶于乙醇l00ml中。
方法:喷后于110oC加热。
结果:呈红紫色斑点。
②茚三酮/乙酸镉检出物:氨基酸及杂环胺类。
溶液:茚三酮1g及乙酸镉2.5g溶于l0ml冰醋酸中,用乙醇稀释至500ml。
方法:喷后于120oC加热20min。
③1,2-萘醌-4-磺酸钠检出物:氨基酸。
溶液:临用前将本品O.02g溶于5%碳酸钠l00ml中。
方法:喷后室温干燥。
结果:不同氨基酸呈不同色点。
④靛红/乙酸锌检出物:氨基酸与某些肽类。
溶液:靛红1g与乙酸锌1g溶于95%异丙醇l00ml中,加热至80oC,冷却后加乙酸1ml,冰箱保存。
方法:喷后于80~85"C加热30min。
⑤茚三酮/冰醋酸检出物:二肽及三肽。
溶液:1%茚三酮吡啶溶液与冰醋酸按5:1混合。
方法:喷后于l00oC加热5min。
nbsp; ⑥香草醛检出物:氨基酸及胺类。
溶液:I.本品1g溶于丙醇50ml中;Ⅱ.1mol/L氢氧化钾溶液lml,用乙醇稀释至lOOml。
方法:先喷溶液I后于110oC干燥l0min,再喷溶液Ⅱ,于110oC再干燥l0min,于紫外光(365nm)下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