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中的第三课时,该课时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三角形的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特征,即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不仅给出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标准,熟练灵活地运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数学严谨性的一个体现,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它还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中,充分体现新课标理念,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力求从实验入手,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判定如何才能搭成三角形,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大胆猜测、操作验证、修改完善、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最终发现三角形中三边之间的这一特殊关系。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操作经验和研究经验。
学情分析:
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有3条边、3个顶点、3个角,三角形还具有稳定性等知识,为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新的特性“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学生虽然知道了三角形是由3条线段围成,但是对于“任意的3条线段不一定都能围成三角形”这一知识却没有任何经验。学生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
律只是停留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只能初步感悟笔直的路比拐一个弯要近。一节课的时间,要让学生从抽象的几何图形中得出结论,并加以运用,并非易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三条线段是否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知道当“较短两条线段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条线段”时,这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并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即“较短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能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探究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
对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理解
教学准备:课件、不同长度的小棒、实验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课件出示:课本62页例3情境图
(1)师:这是小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请大家仔细观察,他可以怎样走?学生可能回答如下三种情况:
a、小明家→邮局→学校
b、小明家→学校
c、小明家→商店→学校
(2)师:在这几条路中哪条最近?为什么?(指名学生汇报结果)(3)师小结: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条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2、设疑,激发探索学习的兴趣,引题
师:走中间这条路最近,其实还和我们这节课所学知识有关呢!
你们看,连接小明家,商店,学校三地,近似一个什么图形?(课件演示:三角形)
连接小明家,邮局,学校三地,近似一个什么图形?(课件演示:三角形)
师:大家看,小明家直接到学校的这条路是三角形的一条边,而从小明家到邮局再到学校的这条路线是三角形两条边的和,从小明家到商店再到学校的这条路线也是三角形两条边的和,看来这奥秘还和三角形的什么有关系?(边)
师:这奥秘就隐藏在三角形的三条边里,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板书课题: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给学生创设出认识的生活情景,很自然的引入课题,容易产生亲近感。但后来的知识障碍让学生感到用以前的知识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必须用一种新的知识来解决,从而激发求知欲望,为下一步的探索新知做好铺垫。】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那是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呢?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
1、明确任务。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四根小棒(长度分别为3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和一张表格,任意选出三根小棒,用它们来围成三角形,并填好表格。
师:用小棒围三角形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三角形三边的长度(厘米)
能否围成三角形
其中两条边的和与第三条边的大小关系(横线上填数字,圆圈里填“>”、“<”或“=”)
2、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任意选择三根小棒,动手操作,看能否围成三角形。
*同桌合作,一人操作,一人填写表格,做好记录。
*进行四次实验。
2、动手操作,老师巡视。
3、展示结果。
(1)展示学生完成的表格。
(2)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师:为什么有的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不能围成三角形呢?你从中发现了什么?(指名学生汇报)
得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师:同学们都同意前面的出的结论吗?有不同意见吗?
根据学生的情况,随机用不能围成的一组数据,如“3、4、8”举一例:3+8>4,那为什么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
师:看来我们前面发现的这个结论不够全面.还能怎么修改一下呢?
进一步得出结论二: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补充完整)
4、验证结论。
师:这个结论全面吗?是否适合任何一个三角形呢?请同学们任意画一个三角形,量出三边的长度,验证一下。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发现了一个有关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重要结论,那就是: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师板书)。师:同学们现在能说说小明家到学校为什么走中间那条路最近吗?(学生说说)
三、深化认知,拓展应用
师:下面老师考考大家。
1、判断:下面哪组的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单位:厘米)
(1)3、4、5 (2)2、2、6 (3)2、3、5
提出问题:在判断能围成三角形的时候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是不是每次都要计算三组?
让学生先充分地进行交流。
引导学生发现:因为较小的两边的和都大于最长的边了,那么用最长的边加一条较短的边,就一定大于另一条短边了。所以呢,只要把较小的两条边加起来这一组进行判断,就可以代表三组了。
再快速判断以下几组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能的打“√”,不能的打“×”,并说明理由。
(1)3 cm 4 cm 5 cm ( )
(2)3 cm 3 cm 3 cm ( )
(3)2 cm 2 cm 6 cm ( )
(4)3 cm 3 cm 5 cm ( )
2、拓展延伸:徐老师要取三根小棒(整厘米数)围成一个三角形。他已经取了两根,第一根长4厘米,第二根长7厘米。第三根取几厘米,就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渗透第三根小棒的取值范围大于3小于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