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化
写话教学要关注学生话语的敞开性
本次课 改, 小学低年级的起 步作 文定 把
位为“ 写话 ” 就 是 为 了提 醒 教 师 不要 按 照 既 ,
定的作 文概 念来要 求学生 , 同时 , 也是 为 了 鼓励 学生本能地 以 自由的心 智在 无拘无束
的 状 态 中学会 “ 用笔 说 话 ” 因此 , 少提 要 求 , 。 要 不要 限制
思路 , 要 规 定 顺序 , 不 不要 提 供 必 可 。 憾 的 是 , 们 看到 很 多教 师 只 注重 了“ 用 词 遗 我 运
语” 的技能指导, 而忽视 了“ 乐于运用” 的情感培养。 老师 抓 住 词 句训 练 不松 手 ,让 学 生把 大量 时间 花到 组 词 、 造 句等机械练 习上 , 认为熟能生巧 , 学生组词、 句练 习做 造 够 了, 运用新学的词语写话 自然不成问题。 然而 , 实际教 学效 果 并非 如 此 。 学 生能 够 用 一 个词 “ ” 句话 , 不 造 一 并 意 味 着 能够 比较 通顺 地 写 好 几 句话 。更 何 况 , 械 重 复 机 的组词 、 句练习无法满足 学生 自由表达 、 乐表 达的 造 快 需要 , 此 以往 , 们 不但 不 能 乐 于运 用新 学 的词 语 , 长 他 还
夸夸 家乡,但 呈现在 学生面前的却是一道填 空题: 的家乡 哉 在( ) 。那里风景迷人 , 有( )有( , )还有( , ) 我 。
家 乡的 变化 可 大 了 ! 以前 ( )现 在 可 , 不 同了, ( ) 试想, 。” 学生喜欢这些括 号 吗 ? 须 填 写 的 内容 都是 学 生想 说 的吗 ? 必 我 们认 为 , 多数 孩 子 心 中 。 些 括 号 就 是 在 这 “ 子” 笼 ,这 与 童 心 渴 望 的 高天 阔海 相 差 太 大 。在 一 、 年 级 的 小 学课 堂 , 们 多次 看 二 我 到老师们结合具体 的例子 ,要 求学生按 照 时 间、 位 、 方 总分 等顺 序 写 话 。 果 , 堂 课 结 一 下来 , 没有几个孩子能够满怀信心 , 愉悦 地 写 出 自 己想 说 的话 。 2让 学 生用 语 词 编 织语 言 的 笼子 . 课 标 要 求教 师 指 导 学 生 “ 写话 中乐 在 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它有 两层意思, 。 一是 “ 用学到的词语” 二是 “ 运 , 乐于运用” 二者 密不可分 , 。 缺
语文教学姓语”,小学语文姓小”
语文教学姓“语”,小学语文姓“小”——“研究学生,激活课堂,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与实践活动”语文专场评课听了今天两位老师执教的语文讲读课和听说活动课,我不禁想起了薛法根老师说过的一句话:从语文教学的本质来说,语文姓“语”,小语姓“小”。
一、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是语文课的主要任务吴忠豪教授说“只能理解不会运用的语言是消极语言,既能理解又能运用的语言是积极语言。
”促进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转化的关键就是尝试运用。
对语言的积累不应是学生平时所积累语言的简单呈现,积累应是和运用相互关联的,应注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积累的语言的能力。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多创设一些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语境中运用语文,在积累中加强语言实践,学生才会觉得积累是有用的,所获得的知识才是鲜活的。
张媛老师在讲读课文《花木兰》的教学中,设计了三次语言运用的训练环节:分别是:小组合作,扮演花木兰,劝说家人;各自准备,当一回花木兰的战友,夸夸花木兰;在老师填空题的帮助下,复述全文。
三次训练的内容各不相同,形式多样,要求也是逐步递进。
可见,在老师的意识中,非常重视语言的积累和训练,尤其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语言变为自己的语言,并通过表达内化。
我自己认为,对课文思想情感的理解感悟也是一种语文训练,这应该是语文训练的一个维度,积累语言是语文训练的第二个维度,运用文本语言的表达训练是第三个维度。
一堂语文课学生收获的大小,正是取决于教学所设计的语言表达活动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
当然,张老师在设计和处理的方法上,还可以更好地改进。
为了让更多的同学有参与表达的机会,可以省略类似表演这样的形式,省略“花木兰父亲、母亲、弟弟的话语”的再次重复,直接展开花木兰本人的“劝说”,时间更节约,节奏更紧凑,真正意义上,把课堂还给学生。
我校的语文组,在不断摸索和研究的过程中,逐步建构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整体感悟、大量积累、运用发展为特征的几种常规课堂教学结构。
促进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化
促进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化师大学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心豪多数学生难以自觉将阅读中学到“消极语言”转化成自己能够独立运用的“积极语言”,而语文学科教学对此没能采取积极的措施加以干预,造成学生语言表达运用上的困难。
语文教学必须转变观念,要根据儿童“语言学习”的规律,重视“尝试运用”课文语言的练习,以学习语言为主要目标组织语文教学,帮助学生完成“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化,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多年的小学教学实践中,我们一直把语文课分为阅读课和作文课。
阅读课读课文,侧重于“阅读理解”,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作文课写作文,侧重于“运用表达”,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这样的分工,表面看似乎很合理:学生阅读课文时理解了课文中语言(包括词语句子),以及课文中包含的表达方法,然后在作文课上加以运用;阅读课侧重于语言材料的化,作文课则侧重于语言材料的外化。
从理解语言到运用语言,形成互补,构成完整的语言学习的系统。
然而深入分析,就会发现这一语言学习的过程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前提之上:即学生理解了课文中的语言,就自然而然地会运用。
然而实践证明这只是一种理想化了的并且很难实现的假设:因为“能理解”不等于“会运用”,“能理解”和“会运用”不能混为一谈。
就像成年人学文言文一样,能读懂理解文言文的人很多,但能运用文言文表达的人却凤毛麟角。
因为“理解”比起“运用”要容易得多。
儿童学现代语文和成人学文言文尽管有区别,但在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学习规律上是完全相同的。
绝大部分学生,特别是中等以下的学生,不仅缺少“自然而然”运用的能力,而且也没有或很少有“自觉运用“的意识和习惯。
他们对课文中学过的大部分的词语和句子,往往仅停留在“理解”这一层面,难以自觉转化为自己能够运用的语言。
一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主要是由于我们对个体言语获得的心理现象缺乏科学的分析和认识: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直没有区分“消极语言”和“积极语言”的差别,将学生语言学习过程中两种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混为一谈。
远离“消极语言”:让消极语言积极起来
远离“消极语言”:让消极语言积极起来
谭明琴
【期刊名称】《今日教育:幼教金刊》
【年(卷),期】2015(0)9
【摘要】调到幼儿园不久的小潘老师性格开朗、做事积极主动.经常被园长在大
会小会上当榜样表扬。
不久,她就在幼儿园的教师技能比赛中脱颖而出,准备代表幼儿园参加全区的比赛。
她一次次认真背诵竞赛知识,练习手指游戏.并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讲故事的技巧。
【总页数】4页(P45-48)
【作者】谭明琴
【作者单位】重庆市涪陵城区第二幼儿园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44.1
【相关文献】
1.儿童消极语言转型的“积极”之路
2.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转化策略初探
3.幂姆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语言认知研究的视角
4.让“消极语言”积极起来
5.促进消
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化——特级教师李蒙钤、黄翠媛、黄艳碧的《再见了,亲人》教学片断解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小学生“消极词语”向“积极词语”转化策略
学生课堂2019 年 8 月5前言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小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往往可以对学习的语言知识做到充分的了解,却不能进行有效的运用,这就是“消极词语”。
“理解”要比“运用”简单得多,小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往往停留在“理解”这一层面,很难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所以小学教师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这个问题。
一、加强词语运用1.词语互换,揣摩词语含义学生在小学学习过程中会积累到七百个左右的词语,很多词语虽然表达着相同的意思,但是表达程度和意境各不相同。
比如“开心”“高兴”“兴奋”这一类词语都表达相同的含义,但是应用的场合、表达的情绪各不相同,所以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对这种词语进行比较。
小学生在词语的使用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词不达意的问题,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可以通过词语互换的方法,感受相近词语之间的不同含义,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对旧知识进行巩固。
比如,在《小马过河》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小马驮起口袋,飞快地往磨坊跑去。
跑着跑着,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河水哗哗地流着。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飞快”进行词语转化,将“飞快”替换成“快速”“迅速”“急促”等,然后联系上下文,让学生自己感觉不同词语在这里的含义,从而使学生的语言学习从“理解”上升到“运用”的层次。
2.词语搭配,拓宽词语广度进行词语的搭配训练,可以有效地提升小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因为词语搭配不当导致学生的表达能力不足。
长此以往,会严重影响学生对于词语的运用能力。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训练学生词语搭配能力,比如“开心”这个词,既可以组成“开心的一天”“开心的小朋友”,又可以组成“今天真开心”“小朋友很开心”等。
在教学活动中,为避免学生出现用词匮乏、词语搭配不当的情况,可以锻炼学生对词语进行灵活搭配,丰富自己的词汇。
比如在《小毛虫》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它灵巧地从茧子里挣脱出来,惊奇地发现自己身上生出了一对轻盈的翅膀,上面布满色彩斑斓的花纹。
”通过“轻盈”“色彩斑斓”对翅膀以及花纹进行描述,可以使整个意境表达更加生动。
促进“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转化的妙法
促进“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转化的妙法作者:袁燕儿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2年第52期【摘要】现在不少学生读到小学毕业,他们运用语言的水平并不令人满意,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来来去去都是儿时常用的一些最简单的词语,一些干巴巴的句子。
一些书面色彩浓些的词语和丰富多彩的句子,学生能在口头和书面语言中自觉运用的非常少。
问题出在哪儿呢?我们在阅读课上(或在课外阅读中)让学生理解、积累的词句何缘不能自觉运用?如何帮助学生在完成语言学习过程中从“理解”到“会运用”的跨越,使更多的学生能尽可能多地将阅读课文中学到的“消极语言”转化为他们的“积极语言”。
【关键词】消极语言;积极语言;转化;妙法阅读教学应以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目的,要实现这一目的的方法是——以读为基础,并在读的基础上加强感悟、积累、运用能力的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 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而不是靠讲解和接受语文知识。
我曾经看到这样一则案例:一教师结伴教学《长城》,熟读课文后,问:“假如你是其中一名游客,你会怎样赞美长城?”学生都沉默不语。
在老师一再鼓励下,有一个学生举手回答:“长城长,长啊长!好长好长。
”老师问他为什么这样说,他回答:“实在不知道怎么说,所以就这样说了。
”看到这里,我不由得叹惜:上课教师具有很强的“语文”意识,他能及时把握机会,引导学生转化运用语言,从而实现语言与情感的同构共生。
然而学生们的反应实在让人失望。
为何会出现这种“心中有数、出口无言”的现象呢?上师大教授吴忠豪先生提出:只能理解不会运用的语言成为“消极语言”,既能理解又能运用的语言成为“积极语言”。
关于儿童语言学习理论.
问题讨论
1 更赢怎么知道大雁叫的声音很悲惨? 2 第一句是更赢看一、听到的现象。第二句也是讲现象吗? 3 为什么飞得慢?为什么叫得悲惨?他是怎样分析的? 4 “愈合”什么意思? 5 “孤单失群”的“失”是什么意思?“孤单失群”是什么 意思? 6 更赢分析后知道这是一只怎样的鸟? 7 根据“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更赢进一步怎样分析? 8 这句话里如果不用“ 它”代替,应该怎么说? 9 为什么害怕? 10 为什么拼命往高处飞? 11 这时候是一只什么鸟? 12 更赢这样分析后,作出怎样的判断? 13 第一段里哪一句话写惊弓之鸟掉下来的事实的? 14 哪些词用得非常好?
言”,实在是语文教学应该承担、而且是必须
化大力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对学生
掌握语文工具,提高语言质量和表达能力,至
关重要。
吴忠豪《促进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化》
章熊指出
准确地说,语文课所涉及的,不是 ‘语言’,而是‘语言的运用’。 没有注意到二者的区分,是当前语 文教学的弊病之一。
《语文教学沉思录》《中学语文教学》1997年第2期。
言语能力发展
小学阶段:准确、流畅 (语言与言语内容的和谐,言语主体与语言之 间的和谐) 中学阶段: 得体(言语主体与言语客体之间 的和谐) 大学阶段:个性化(高度和谐的美学效果, 即“风格”)。
语言交际能力(言语策略)
不仅能按本族语的习惯说出符合 语法的句子,而且还能在一定的 场合和情境中恰当地使用语言形 式。
语言能力的具体表现
能发出代表一定意义的音
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 能说出结构正确的句子。
言语能力
内化沉淀,促进积极语言积累
内化沉淀,促进积极语言积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学生需要有意识地积累在阅读时接触到的語言材料,特别是那些“有新鲜感的词句”,并积极尝试运用到习作之中。
教学中,笔者尝试总结课文中出现的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词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让这些原本静态的文字变成积极的语言存储到学生的语言仓库之中,以便他们表达时熟练运用。
标签:小学语文阅读积累积极语言语用能力吴忠豪教授在《促进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化》一文中将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积累的词语分为“积极语言”和“消极语言”两类。
所谓“消极语言”,就是指那些为学生所认知但仅仅是理解的语言材料;而“积极语言”则与之相对,指的是学生不光准确理解而且能够正确、灵活运用的语言材料。
事实上,我们学生每天都在与语言文字打交道,有不少学生在一年级、二年级就几乎能够认读2500个常用字。
然而,占有了这么多语言的他们,在进行一些口头或书面表达时,依然“词缺语穷”,道不出多少生动、鲜活的语句来。
其原因,还是他们虽然占有了语言材料,却未能通过有效的语言实践将它们转变为“积极语言”,导致了这样“有语不能言”的结果。
教学中,笔者尝试通过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有效内化、积淀,占有更多的有新鲜感且充满旺盛生命力的“积极语言”,从而促进他们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词串关联运用学习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
教师在平时的语文阅读实践中,需要让学生认认真真地在课文这个范例的字里行间“来来回回走上几遭”(于永正语),这样方能保证他们熟悉词语,对词语、句子的温度有所感悟,从而为积淀成积极语言奠定基础。
如教学《童年的水墨画》(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我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将儿歌中出现的词语关联:水墨画:垂柳—溪水—镜子—梳妆;山溪—绿玉带—平静……学生在词语的相互作用下,很快把握了事物的特点,理解了这些词语的内涵。
促进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化
促进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化
促进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化
上海师范大学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心吴忠豪
多数学生难以自觉将阅读中学到“消极语言”转化成自己能够独立
运用的“积极语言”,而语文学科教学对此没能采取积极的措施加以干预,造成学生语言表达运用上的困难。
语文教学必须转变观念,要根
据儿童“语言学习”的规律,重视“尝试运用”课文语言的练习,以学习
语言为主要目标组织语文教学,帮助学生完成“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化,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多年的小学教学实践中,我们一直把语文课分为阅读课和作文
课。
阅读课读课文,侧重于“阅读理解”,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而作文课写作文,侧重于“运用表达”,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这样的
分工,表面看似乎很合理:学生阅读课文时理解了课文中语言(包括
词语句子),以及课文中包含的表达方法,然后在作文课上加以运用;阅读课侧重于语言材料的内化,作文课则侧重于语言材料的外化。
从理解语言到运用语言,形成互补,构成完整的语言学习的系统。
然而深入分析,就会发现这一语言学习的过程是建立在这样一个
前提之上:即学生理解了课文中的语言,就自然而然地会运用。
然而
实践证明这只是一种理想化了的并且很难实现的假设:因为“能理解”不等于“会运用”,“能理解”和“会运用”不能混为一谈。
就像成年人学
文言文一样,能读懂理解文言文的人很多,但能运用文言文表达
的人
却凤毛麟角。
因为“理解”比起“运用”要容易得多。
儿童学现代语文和
成人学文言文尽管有区别,但在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学习规律上。
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转化策略初探
学生积累了此句型, 在习作中运用起来也是得 悟性 , 少记性。 故凡有所当读之书, 皆当自 十五以前使之 的句型。 “ 说到旅游 , 我最想去的地方 , 不是清奇俊秀的 读熟。 ” 陈寅格先生小时候在家长的引导下能熟诵《 三字 心应手 : 也不是浓妆淡抹的西湖 , 而是云雾飘渺 的黄山。 ” 经》 、 《 幼学琼林》 、 《 弟子规》 等, 为成人后从事学问研究 桂林 , 工作获益匪浅。 鲁迅和胡适 , 都是了不起 的大学者 、 大 在学识上有了很好的积累。 由此可见, 小学生处于语言发展 的关键时期 , 应该 “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 当然 , 倡导朗 不能仅限于课 内, 还要着眼于课外。 如优美段 文学家 , 都受惠于小时候的朗读背诵 , 他们小小年纪就 读背诵 ,
言。笔者认为, 可以用以下策略转化。
一
正攀吊在一棵大树 匕 , 眨巴着一对机灵的小眼睛想你窥
视。 多么灵动诗意的语句 ! 学生不会写呢? 重要 的
、
抓课文 朗读背诵 , 促精彩语 言积累
语言学习理论认为: “ 语言能力的提高首先依赖于 原 因就是他没 有类似 的句型积 累。 所以, 让学生积 累此 大量的语言输入 , 语言输入是学习者学习的蓝本 , 也是 类句子 , 比认识金丝猴的特点更有用 , 更有意义。 再如这
落、 经典诗词等。 这些都是孩子语言积累的源头活水之
一
,
对提高、 积淀文学底蕴和口才的培养也有着不可估
让“消极语言”积极起来
的秦岭 老师所 上 《 语 》 断 : 鸟 片
生 :读 )一 想 起 布 谷 鸟 那 充 满 悟 词 语 的 内 涵 , 是 , 语 教 学 就 丰 手 段 而 活 跃 在 儿 童 的 心 灵 里 ,如 果 ( 于 词
在 “ 和 倍 深 情 的 声 声 催 促 ,我 在 学 习 上 还 真 厚 了 。 这 里 , 疏 忽 ” “ 感 亲 切 ” 儿 童 只 是 记 诵 别 人 的 思 想 , 而 不 创
不 敢 疏 忽 怠慢 。
师 : 么 叫 “ 忽 ”? 什 疏 生 : ・ 。 粗
这 两 尾 “ 儿 ” 不 再 是 静 止 在 文 本 造 自 己 的 思 想 用 词 把 它 们 表 达 出 鱼 就
那 漠 中 的 “ 极 语 言 ”, 是 积 极 地 游 到 来 , 么 他 就 会 对 词 采 取 冷 淡 、 不 消 而
生 : 郁 苍 苍 的 迎 客 松 姿 态 优 郁
美 , 满 生机 。 充
自己 的 “ ” 水 里
我 李 振 村 先 生 曾形 象 地 将 词 语 比 悉 的 乡 音 , 倍 感 亲 切 。
作 “ 中 的 鱼 儿 ” 是 啊 , 作 教 材 的 水 。 选 “ 儿 ” 课 文 的“ 中 ” 得甚 欢 。 鱼 在 水 游 若是 能 将 文 中 的 “ 儿 ” 起 来 , 鱼 捉 让
众 , 听 到 它 的 叫 声 ,人 们 仍 倍 感 亲
切 。
生 : 些都 是 描 写 黄 山奇 松 的 。 这
师 : 段 话 中 写 到 了三 种 鸟 : 这 燕
乐 。
课 始 , 示 词 语 : 映
师 : 些 事 咱们 不 能 疏 忽 ? 哪
疏 忽 。
生 : 试 时 , 们 一 点 儿 也 不 能 奇 松 》 断 : 考 我 片
词语盘点——写作的一眼活水
o 创见黑龙江省北安市庆华学校刘彩凤【摘要】词语的最高境是运用,然而从积累到运用,有一段艰 辛的实践之路,需要教师不断引导、鼓励,唤起学生学以 致用的意识。
那如何真正达到词语的理解,内化和运用的境界呢?我发现,巧用练笔,可以盘活这一眼活水。
【关键词】词语盘点练笔学以致用小学语文教材从中高年级开始,重点词语不再以课本最后词语表的形式出现了,取而代之的是将每组课文中的词语汇总陈列,称之为词语盘点。
据了解,大部分教师都 是让学生读几遍,听写一下,然后查查工具书了解一下词意,便算过关了,但是这样的教学,不但容易引起学生的“审美”疲劳,而且只是停留在读读记记,单纯积累和机械的理解上,达到的效果只是会读会写,而运用更无从谈 起,词语盘点也就成了一潭死水。
那如何向积极语言转化,让编者精心编排的板块,能最大限度地增值,真正达到词语的理解,内化,和运用的境界呢?经过实践研究,我发现利用“词语盘点”进行练 笔,是促进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转化的良好途径,运用练 笔,来盘活这一眼清泉。
一、 回归文本勤练笔教材中课文文质兼美,它的语言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学习能力,经过反复锤炼而成,它本身就是习作教学范例。
再说,园地中的“词语盘点”集中了一组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有些词语坦合在一起就是一篇课文的浓缩。
教师利用这个特点,经常性地开展“运用词语写 一写课文内容”,既回顾了课文要点,还营造了语境,内 化了语言,可谓一举多得。
选用那些课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词语写一写,不但引导学生注意了词语本身所具有的质地和芬芳,还带领学 生沉入文本的感性世界,解决了浅尝辄止的理解,让学生 回归文本的背景中去回忆、去想象。
这样的写,既有助于学生对字词的理解、掌握和强化,还促进了学生其他能力 与素养的形成,开拓了思维,培养了语感,激发了兴趣, 从而让字词教学显得情趣盎然,让孤立的词语在这样的表达中顿时显得丰厚起来。
二、 创雜境巧练笔老师只有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使词语内 化为学生生命活动中的“生气勃勃的细胞。
促进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转化
促进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转化依据现行教材估计,小学生读过的300篇课文,其中的词汇量估计在7000个以上;至于这些课文中出现过的句式到底有多少,基于汉语词语组合的无穷变化,很难估计出它们的数量。
但一般来说,所有这些文章应该包括了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基本句式。
按理,一个人的词汇量达到了7000个,又熟悉了解300篇文章中出现的各种句式,其语言表达水平应该是基本可以过关了。
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
现在不少学生读到小学毕业,他们运用语言的水平并不令人满意,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用来用去都是儿时常用的一些最简单的词语,一些干巴巴的句子。
一些书面色彩浓些的词语和丰富多彩的句子,学生能在口头和书面语言中自觉运用的非常少。
问题出在哪儿呢?我们在阅读课上(或在课外阅读中)让学生理解、积累的词句何缘不能自觉运用?如何帮助学生完成语言学习过程中从“理解”到“会运用”的跨越,使更多的学生能尽可能多地将阅读课文中学到的“消极语言”(只能理解不会运用的语言称为“消极语言”)化为他们的“积极语言”( 既能理解又能运用的语言称为“积极语言”。
)?下面我们先来读一读特级教师李蒙钤、黄翠媛、黄艳碧同教《再见了,亲人》一文的教学片断,期待着从中能有所启迪。
【片断解读】〖李蒙钤《再见了,亲人》教学片断〗怎样才能突出“雪中送炭”的艰难?师:志愿军把大娘送打糕叫做“雪中送炭”。
“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生:在最冷的时候给人送去了温暖。
生:在人家最需要帮助时,及时地给予帮助。
师:说得不错。
第一个同学讲的是这个词的本义,第二个同学讲的是这个词的比喻义。
再请同学们考虑,读大娘送打糕时,怎样才能突出“雪中送炭”的艰难、危险?生:读时应突出大娘“带着、顶着、冒着、穿过”等词语,这样能突出大娘爱护志愿军的精神。
师:请同学们练习读读。
(生读)【解读】引导学生理解“雪中送炭”的意思:在最冷的时候给人送去温暖。
无可非疑,这样理解从本意上讲已到位;然而李老师延迟评价,期待深入,进一步引发学生联系语境感悟其义(比喻义)。
让语言“活”起来 浅析如何将消极语言转变为积极语言
让语言“活”起来——浅析如何将消极语言转变为积极语言摘要:小学英语教学以口语为主,但是绝大部分的小学生口语运用能力较低。
本文从学生自身、家庭环境、教师本身等方面出发,分析了导致此种现象的原因,并在教学实践中作了几点尝试以供共同探讨,努力改变现状,提高学生的口语运用能力。
关键字:语言教学,消极,积极,活化。
随着英语重要性的日益突出,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英语正以它如火如荼之势崛起于全国各地,人们都以热切的心情盼望着小学英语能一展它独特的风采,给予如今的儿童,未来世界的主人以实质性的帮助。
面对社会、学校和家长的期望,小学英语教师们纷纷摩拳擦掌,以各自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培养着新世纪的外语人才。
学生们对于英语兴趣浓厚,上课积极参与,课后及时朗读过关。
但是在实际运用方面,是否如家长们所愿呢?恐怕不然。
据我们平时观察和对部分学生的了解,他们走出教室或回到家里能够用所学的英语知识进行交流的很少很少。
换句话说,学生们并不是为了交际而学英语,或者说“哑巴英语”的状况还未改变。
一、分析原因:首先,从学生自身的心理状况来分析,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对新生事物多多少少存在恐惧心理,他们害怕自己学不好英语。
因此一遇到挫折就想放弃,之后他们便不想开口。
还有一部分学生则不够自信,害怕出错,害怕自己发音不准、音色欠美,一开口就会受到别人的嘲笑,因此他们是不敢开口。
其次,从学生的家庭状况来分析,可以说大多数的家庭缺乏运用英语的情境。
虽然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都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但他们总以“我们很忙”为借口,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还有一些则以“我们听不懂”为理由不要求孩子在家中也能运用英语;更有些家庭过于依赖学校,认为“孩子送进学校,家里就自在了”。
再次,我们教师本身也在某些方面造成了这种现象。
有些教师未能对那些在口语运用方面表现出色的或者进步明显的学生作出及时的、合适的评价;有些教师则并未以身作则,及时用所学英语与学生进行交流;也有些教师所授的知识不够贴近生活,也未将知识延伸到课外。
新课标学习笔记
指向.导行.测果————2011版《课标》解略曹祥江整理吕叔湘之问: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文,却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一、把握三大核心观念(一)语文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1、现在最大的问题:人文性过度,忽视了文字本身。
2、语言文字运用?以诵读积累语言为前提,以熟知语言形式为基础,以运用语言为核心。
3、语文学科的“独担之任”。
重视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重视语言的形式与方法,是语文学科的“独担之任”,也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
(动物的行为靠行为支配,小孩的行为靠兴趣支配,成人的行为靠思想支配。
)(二)语文素养。
温儒敏:语文素养体现的是一种新的更大的教育视野。
指中小学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字、文学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文修养。
温教授的话所指的三个方面:1、听说读写的能力素养;2、文学文章的学识修养;3、文风情趣的人格修养。
现在的语文教学大多数只关注字、词、句,不善于从段、篇的角度去品读理解,所以学生写作文就成了难题。
(三)语文实践。
1、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但实际上,实践的东西往往具有综合性,故实践是语文教育教学的基本方式。
2、语文实践:说白了就是要让学生多读、多写、多说、多练,让学生善听、能说、会写,能够声情并茂地朗读。
3、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实践的能力。
培养这种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只能是语文实践。
4、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教师要善于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去学习感悟,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实践。
二、“教课文”还是“教语文”?教课文:就是以课文本身为主要目的和直接的教学目标。
以达到对文本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为教学基本价值取向。
教语文:以教材为“例子”,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形成语文能力。
三、教什么”和“怎么教”?1、“教什么”是内容、是核心。
积极语言文献综述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1ITY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公共课课程论文(作业)封面课程成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程名称:教育学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授课教师:齐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授课时间:2015年7月 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谭晓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号:201404024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专业:学前教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班号:2015级1班 ____________________ 完成时间:2015年8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1ITY注:封面和论文(作业)正文要求用A4纸双面打印目录引言一、我国积极语言研究的概况(一)积极语言概念的演变(二)不同阶段与角度积极语言研究的容二、当今积极语言的实践研究(一)、积极语言的研究特点(二)、积极语言HAPPY 模式的应用研究三、研究方法分析四、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关于我国积极语言的文献综述文谭晓霞引言高名凯先生说:“无疑地,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新的事物的产生或作为社会现象之一的人的思维活动所形成的概念的产生要求作为交际工具、思维工具的语言有所改变,有所发展。
”积极语言作为一个新兴、不断发展而来的词,从1997 年至今,涵已经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现阶段我国对这一领域的进展如何呢?我通过CNKI (中国知网)以" 积极语言"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获得1997年6月-2015年7月的篇60 余篇相关文献。
我进一步搜索" 积极语言研究" 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则有 3 篇相关文献,本文试对所获得文献的总体情况进行分析。
关于儿童语言学习理论
语言的输出
任何言语输出都是建立在模仿的基础之 上的,或者说是从模仿开始的。而言语 输入提供了模仿的对象。
言输出并不仅仅是语言能力的运用和表 现,而且也是语言学习不可或缺的一 环。……如果没有语言输出,而要真正 掌握一门语言是不可能的。
儿童语言的发展
现代语言学认为:儿童语言的发展 是在活动中获得的,是儿童生理成 熟和环境教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是在其与外界相互作用的活动中获 得的。
-克拉申-
语言能力的获得 --靠日积月累
教师要为儿童提供大量的语言范例,
丰富儿童的语言积累,形成语感。
言语能力的获得 --靠言语交际实践。
儿童可以通过日常交际自然获得 语言。如果儿童生活在丰富生动 的语言环境中,经常有机会与别 人进行言语交际,口语能力就会 得到迅速发展。
夸美纽斯注重实践
“ 师傅并不用理论去阻留他们的徒弟,他们 从早就叫他们去做实际工作。比如,他们从锻 炼去学锻炼,从雕刻去学雕刻,从画图去学画 图,从跳舞去学跳舞。所以,在学校里面,要 让学生从书写去学书写,从谈话去学谈话,从 唱歌去学唱歌,从推理去学推理。”针对语文 学科的教学,他也明确地说道:“一切语文从 实践去学习比用规定学习来得容易。这是指的 听、读、重读、抄写,用手用舌头去练习,按 可能的范围以内,尽量时时这样去做。”
要求:叙述今年“ 我”打杏子 给小伙伴们吃的时候的情形。
今年夏天,又到了麦收季 节 ……
一、关于儿童语言学习的理论
1 语言学习的涵义 2 语言学习目标分类 3 儿童语言的学习 4 语言学习的其他理论
独白语言和对话语言
口头语言 对话语言
书面语言 独白语言
口头语言的两个系统
口头语言 书面语言
试误:儿童消极语言转型的“搭桥术”
试误:儿童消极语言转型的“搭桥术”作者:顾琴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上旬》 2016年第7期江苏淮安市实验小学(223002)特级教师顾琴[摘要]学生学习语言的难点是“不会运用”。
从能理解到会运用,是从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转化的重要关卡。
根据儿童语言学习的规律,要完成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型,就要重视“试误”这一过程。
在教学实践中,要采用多维语境——在语言密码的破译中“试误”,多维实践——在语言图式的迁移中“试误”,多维互动——在错误资源的开发中“试误”等策略,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消极语言积极语言试误实践策略[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6)19-011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这句话点明了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即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然而,在教学中,由于理解不到位、操作有偏差,片面追求单纯的“语用”效益现象时有发生。
一、两种值得深思的场景场景一:月亮和小船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理解了比喻句的妙处之后,说:“谁能将‘月亮挂在天上’改成比喻句?”一个学生说:“月亮像小船挂在天上。
”另一个说:“弯弯的月亮像小船挂在天上。
”第三个站起来:“月亮像弯弯的小船挂在天上。
”……课堂上,那“弯弯的月亮”成了孩子们心中“永恒”的小船。
场景二:茶壶和饺子学生家里,孩子正埋头完成教师布置的摘抄作业,左一本“好词佳句选”,右一本“精彩片段阅读”,摘抄本上抄得密密麻麻。
可是写作文时,却词汇枯竭,语言乏味,积累的好词佳句依然沉睡在摘抄本上,成了“茶壶煮饺子——有货倒不出”。
学生理解、积累的词句为何不能自觉运用?分析后不难发现,我们对个体言语获得的心理现象缺乏科学的分析和认识。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能“理解的语言”和会“运用的语言”,是个体学习言语过程中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
内化『实用语句』外化『积极语言』
内化『实用语句』外化『积极语言』
米卫民
【期刊名称】《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年(卷),期】2004(000)005
【摘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上读了吴忠豪教授的论文<促进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化>启发颇多.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于"积极语言"的理解及其内化与外化也想谈些粗浅认识及体验.
【总页数】2页(P54-55)
【作者】米卫民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
【相关文献】
1.外化语言内化语感r——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探索 [J], 沈谦
2.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J], 姜晓宁
3.内化语言和外化语言 [J], 赵志国
4.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纳兰词的有声语言创作探究 [J], 张伶聪; 毕国忠
5.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例谈语言建构与运用 [J], 孙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促进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化上海师范大学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心吴忠豪多数学生难以自觉将阅读中学到“消极语言”转化成自己能够独立运用的“积极语言”,而语文学科教学对此没能采取积极的措施加以干预,造成学生语言表达运用上的困难。
语文教学必须转变观念,要根据儿童“语言学习”的规律,重视“尝试运用”课文语言的练习,以学习语言为主要目标组织语文教学,帮助学生完成“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化,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多年的小学教学实践中,我们一直把语文课分为阅读课和作文课。
阅读课读课文,侧重于“阅读理解”,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作文课写作文,侧重于“运用表达”,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这样的分工,表面看似乎很合理:学生阅读课文时理解了课文中语言(包括词语句子),以及课文中包含的表达方法,然后在作文课上加以运用;阅读课侧重于语言材料的内化,作文课则侧重于语言材料的外化。
从理解语言到运用语言,形成互补,构成完整的语言学习的系统。
然而深入分析,就会发现这一语言学习的过程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前提之上:即学生理解了课文中的语言,就自然而然地会运用。
然而实践证明这只是一种理想化了的并且很难实现的假设:因为“能理解”不等于“会运用”,“能理解”和“会运用”不能混为一谈。
就像成年人学文言文一样,能读懂理解文言文的人很多,但能运用文言文表达的人却凤毛麟角。
因为“理解”比起“运用”要容易得多。
儿童学现代语文和成人学文言文尽管有区别,但在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学习规律上是完全相同的。
绝大部分学生,特别是中等以下的学生,不仅缺少“自然而然”运用的能力,而且也没有或很少有“自觉运用“的意识和习惯。
他们对课文中学过的大部分的词语和句子,往往仅停留在“理解”这一层面,难以自觉转化为自己能够运用的语言。
一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主要是由于我们对个体言语获得的心理现象缺乏科学的分析和认识: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直没有区分“消极语言”和“积极语言”的差别,将学生语言学习过程中两种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混为一谈。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能“理解的”语言和会“运用的语言”,是个体学习言语过程中的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
只能理解不会运用的语言称为“消极语言”,既能理解又能运用的语汇称为“积极语言”①。
分析学生个体言语形成的心理过程,我们发现,语言的“理解”和“记忆”是“运用”的两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要条件。
是“无之必不然,有之未必然”。
也就是说,学生理解了并且已经积累的言语,只是为他以后的“运用”提供了必要条件,但并不等于就会自然运用。
就像人们学外语一样,许多人背出了相当数量的外语单词,也能够很流畅地阅读并理解外语材料,然而让他把自己理解的单词连起来完整地说几句话,就感到非常吃力,而且往往会词不达意。
为什么?因为理解和积累并不等于会运用。
“消极语言”和“积极语言”不能画等号。
学母语和学外语虽然有区别,但同是学习语言,必然存在不少共性。
这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找到很有力的证据。
依据现行教材估计,小学生读过的300篇课文,其中的词汇量估计在7000个以上;至于这些课文中出现过的句式到底有多少,基于汉语词语组合的无穷变化,很难估计出它们的数量。
但是一般来说,所有这些文章应该包括了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基本句式。
按理,一个人的词汇量达到7000,又熟悉了现代汉语常用的句子,其语言表达水平应该是基本可以过关了。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课文中学过的许多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对大部分学生而言,仅仅是“消极语言”,难以自觉地转化为“积极语言”。
不少学生读到小学甚至中学毕业,无论是说话还是作文,词语贫乏,所用的句子还是一些大白话式的最简单的句子,而且连贯性差,语病多。
其语言表达水平不能令人满意。
实践证明,除了少数在语言学习方面特别有天赋的学生之外,绝大部分学生对阅读文章时学过的语言材料(包括词语和句子),其掌握程度基本停滞在“理解”这一学习水平上,而且根据他们自身的能力,对其中的大部分是很难自动地上升为“运用”这一学习水平。
据此我们可以认定,即使是母语学习,从“能理解” 跨越到“会运用”这级台阶,也不那么容易。
这级台阶对多数学生来说很高很陡,必须化大力气才能跨越,而且不是所有学生(包括成人)都能顺利地实现这一跨越。
由于学生难以自觉地将“消极语言”转变为“积极语言”,因而造成“积极语言”数量增长的缓慢,滞后于语言表达的需求。
学生平时写作文的时候,常常会碰到“肚子里有货倒不出来”的情况,脑子里知道写什么,但是没有办法用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能够供其熟练运用调遣的“积极语言”实在太少了,脑子里有表象,思想中有意向,但缺少适合的语言表达。
如何帮助学生完成语言学习过程中从“理解”到会“运用”的跨越,使更多的学生能尽可能多地将阅读课文中学到的“消极语言”转化为他们的“积极语言”,实在是语文教学应该承担的而且是必须化大力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对学生掌握语文工具,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至关重要。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却一直没有为语文教学所正视,因而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形成一个“盲区”,一个致命的脱节。
正是由于存在这样一个致命的脱节,导致了学生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的困难。
二要将理解的语言转化为学生能够运用的语言,将课文中自己理解了的“消极语言”外化为“会运用”的“积极语言”,从语文教学的整个系统观察,应该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强化“积累”和“运用”两个环节。
为了正确认识“积累”和“运用”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我们有必要对口头语言中的两种形式――“会话语言”和“独白语言”进行一番理论。
心理学通常将“聊天、座谈、讨论、质疑等情况下言语活动使用的语言叫“对话语言”(也称“会话语言”)。
“对话语言”是被对话者积极支持着的语言,有很多意思不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而是在共同情境中彼此意会出来的。
这种语言在文法结构和逻辑系统方面都不很完善,不很严谨。
而“独白语言”(也称“独自语言”)通常是指报告、演讲、讲课等比较长时间的独自的言语活动中使用的语言。
②…独自言语‟通常有一定的内容,并围绕此内容组织自己的发言或安排自己发言的前后顺序。
说话者对全部独白都要预先拟定提要或提纲,甚至将发言稿或纲要记在纸上。
”心理学家认为,“独自言语所有这些特点都表明,它要有专门的言语训练。
一个幼儿或是一个缺少文化或识字不多的成年人,要随意地长篇大论地讲话常常是何等的困难。
” ③“独自语言”和“会话语言”都是口头语言,但是很明显,“独自语言”和“书面语言”更加接近,有人认为“独白语言”是用口说的“书面语言”。
“书面语言”是“独白语言”的变种,它具有与独白语言相同的一切特征④。
语文学科要培养的学生的说话能力,当然也应该包括“对话语言”,但主要是指“独白语言”。
长期来人们都认为,入学儿童的口头语言已经发展到了相当的水平,入学以后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他们的书面语言水平。
其实这种认识是有偏颇的。
入学儿童生活中的语言大多属于“对话语言”;他们的“对话语言”已经发展到能够进行简单的生活交际的水平,但是他们口头语言中“独白语言”的发展还刚刚起步,处于起始阶段。
大量事实说明,尽管六岁儿童的词汇量可以高达2500-3000个,能够应付日常生活交际的需要,然而他们句子掌握的数量远远低于他们词语掌握的数量。
“学龄初期的儿童言语表达能力一般还是很差的,带有很大的情境性”。
不少孩子进小学,往往习惯于用最简单的句子东一句西一句地讲话,不能用连贯性的句子来表达意思。
在句子和完整性和连贯性方面问题很多⑤。
小学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如果忽视独白语言的训练,不仅对他们独白语言发展不利,而且会严重阻碍今后书面语言的发展。
严格说,小学生入学后才开始建构个体的“独白语言”体系的。
然而学生在日常生活交际中获得“独白语言”材料的机会不多,运用“独白语言”进行交际的机会更少;“独白语言”材料的获得和运用的最重要场合就是学校的语文课。
语文课文中包含着大量“独白语言(书面语言)”的材料。
对学生来说,这些规范的书面语言材料和他们生活中运用的“会话语言”是有区别的,其中许多词语和句子是他们日常使用的“会话语言”中没有的。
比如“蚕姑娘送来用丝织成的绸缎”这个句子,对一年级学生来说理解并不困难,然而一让他们说,许多学生都会说成“蚕姑娘送来绸缎”。
有一个同学,老师反复纠正五遍,他还是说“蚕姑娘送来绸缎”。
如果用“图式理论”来分析,就是该学生前语言结构中没有这个句子图式,他只掌握了最简单的主谓宾句子图式,在“绸缎”前加上“用丝织成的”这一定语修饰,就变成新的句子图式,学生就不会说了。
对语言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每一篇语文课文中不仅存在着生字新词,而且存在着不少新的语言图式,所以语文课文教学的一大任务,就是要大量输入新的语言图式,让学生熟悉并适应“独白言语”图式及其构建习惯,并且逐步形成语感。
因为“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所接触到的各种语言素材,是学习者学习语言的蓝本,也是学习过程的起点。
没有语言输入,根本谈不上语言学习。
语言输入的内容、数量和方式,往往直接影响这学习的质量和速度⑥。
” “语言能力的提高首先依赖于大量的语言输入,语言输出必须在有足够语言输入的情况下完成⑦。
”要通过语文课文的学习,通过朗读、背诵课文和尝试性的运用表达,大量吸收“独白语言”的图式,熟悉“独白言语”句子间连贯的方法和习惯,逐步形成语感,才可能有效地提高表达能力。
叶老说“文本于语”,这里的“语”我认为更偏重于指“独白语言”,因为“独白语言”和规范的书面语言更加接近。
而且“独白语言”的发展可以更加直接而且有效地促进书面语言的发展。
相反,如果“独白语言”水平低,就会直接影响到书面语言发展的起点。
现在许多语文课,师生把大量时间花费在课文问题的分析讨论上,将课文中一段段完整的“独白语言”转化为一个个问题,老师问一句,学生答一句,这样学生操习的还是“对话语言”,而不是这一年龄段儿童亟需的“独白语言”。
这种教学的结果,不仅剥夺了学生“独白语言”操习的机会,也大大降低了语言学习的难度;师生的注意力集中在问题答案的正确性上,而不是集中在“独白语言”的表达练习上。
缺少专门的独白语言的练习,又不能保证一定的训练量,那么用什么来保证我们的学生做到“话说得清”,“文写得通”呢?三“理解”不等于“积累”,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积累。
关于语言的“积累”已经越来越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
现在需要研究的是,语文课如何促使学生将积累的“消极语言”转化为能够“运用”的“积极语言”。
为了促进学生“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化,我认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增加一个“尝试运用”语言的环节。
就像数学课一样,学完了例题接下来应该做几道习题。
还比如上英语课,学了新的句子,接下来一定要进行举一反三练习仿说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