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一轮复习--汉代儒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得君主的权力神圣化而至高无上;另一方面,又用天意来限制君权, 用灾异来警示君主,这是汉代儒学思想的重要发展。
三纲五常 君为臣纲──君臣义 父为子纲──父子亲 夫为妻纲──夫妻顺 【仁】──亲也。对人宽厚有爱心 【义】──事之宜也。为人正派,爱憎分明 【礼】──理也。待人彬彬有礼,行为端庄 【智】──智慧也。处事果断周密 【信】──诚信也。做人诚实稳重讲信誉
黄帝
《春秋繁露》书影
汉代的儒学是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骨干, 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 的新的思想体系。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阅读材料概述董仲舒的观点,体会汉武帝接受他主张原因
材料一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 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 天意之所予也。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 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经济 盐铁官营;铸“五铢钱”统一货币(土地兼并) 方面 民族关 抗击匈奴;建立郡县(民族问题);开通丝路 系方面 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黄老之术存在的问题) 方面
汉武帝即位时面临的社会问题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 诸侯坐大,威胁中央 土地兼并,豪强势大 …… 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都迫切需要变汉初的“无为” 为“有为”,那么,汉武帝 该选择怎样的治国思想呢?
材料三 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 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 之……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
2.主要主张:
加强君权 抑制暴政
①“天人感应” “天人合一”,和“君权神授” 加强中央集权,以 思想的大一统维护 ②“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政治的大一统 ③“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巩固君权,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 ④发挥儒家仁政思想,以刑辅德,主张轻徭薄 赋 缓和矛盾,稳定统治秩序 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统治,巩 固国家“大一统”的需要,有利于巩固统治(以思想的大 一统巩固政治的大一统)。
教
师
释
疑:“天人感应”学说
汉武帝时,两座宫殿先后失火。董仲舒附会当时政治,写了篇文章, 认为这些灾异都是天在表达它的意志,应该诛杀不法诸侯和大臣。文章 上奏前,被告发。武帝召集大臣进行讨论。董仲舒的建议引起了许多重
2、儒生以古非今,抨击时政,不利于秦的统治。 儒生向往三代,希望回归分封制,抨击郡县制
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
作用: 1、有利于国家统一,巩固秦朝统治
2、极大地摧残了文化,儒学发展因此走入低潮。 3、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失去了独立发展环境。
“黄”:黄帝的学说
“老”:老子的学说
黄 老 之 学:道家的两派
8.对太学的评价:
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 才的官立学校。
(1)对教育: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 (2)对社会风气:
于文化的传播; 大统治基础;
(3)对统治基础: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
(4)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
治势力有所收敛;
黄 老 思 想
秦朝采用法家思想、以
严刑酷法治国,激化了阶级
矛盾,导致短期而亡。秦灭
“黄”:黄帝的学说, 修身,养生。
汉兴,面对严峻的社会形势, “老”:老子的学说, 治国,无为。 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指导 思想来治国呢?
西汉初期休养生 息的具体措施
•
•
对外 对内
与匈奴“和亲”; 轻徭 薄赋 ;
原因: 战争之后,百废待兴, 二、汉初:黄老之学 材料一:汉兴,接秦之 敝,诸侯并起,民失作 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 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 食蜀、汉。天下既定, 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 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 匹马),而将相或乘牛 车。 ——《汉书·食货志》
三、汉中:独尊儒术
原因: (1)汉武帝时期,国力恢复,为国家进一步建设打 下物质基础。 (2)社会问题丛生,黄老学说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 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 需要。 (3)根本原因: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维护国 家统一,巩固封建统治的时代需要。
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4)董仲舒迎合统治者需要,改造儒家思想, 形成新儒学体系;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禁止其他 结果,始皇失败了, 学派,而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法家严刑峻 法为补充,兼采道家合理思想的治国模式。 武帝成功了。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 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 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 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 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 段是利禄的诱引。
——顾颉刚
臣的愤怒,建议把他定为死罪,但汉武帝赦免了他。 ——《文化发展历
程》(岳麓版) 董仲舒把“天”视为具有人格的神,认为“天”像人一样也有喜怒哀乐。 皇帝是上天在人间的代表,如果皇帝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 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皇帝勤政爱民,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资鼓
励。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一方面神化君权,加强皇帝的权威,
本质是唯心主义。
董仲舒的新儒学既是对先秦“仁政”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先秦儒学的新改造, 形成了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儒学体系。
汉武帝独尊儒学的措施
①思想: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②政治:
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察举制
重用儒生参与国家大政。
—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强化;
③教育: 1.表彰六经,儒家经典成 西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正式规定《诗》 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书》《礼》《易》《春秋》为 2.设置太学,儒学教育官 “五经”,并设立专事研究和传 方化和制度化; 播五经的“博士”。自此,教育 3. 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为儒家所垄断。
三、汉武帝独尊儒学的影响
积极方面: (1)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2) 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适应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3)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有利于民族 历史文化进步. 消极方面:
实质上也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结束了各学派平等 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019年一轮复习
必修三专题一
竹帛烟销帝业虚,
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 ——《焚书坑》
想一想,春秋时期到秦朝儒家思想 是怎样发展演变的?
孔子
孟子
荀子
时期 春秋
战国 秦朝
演变历程 奠 基
继承与发展 遭受沉重打击
一、秦代:焚书坑儒
1、战国未统一,学术氛围宽松。 背景: 秦朝巩固统一,思想走向专制。
经济凋敝,民心不稳, 秦亡教训,苛政必亡。
“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内容: 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
积极: 效果: ●汉初社会经济迅速恢复 ●西汉社会的稳定,矛盾缓和, 出现“文景之治” 消极:
●致使地方势力膨胀
●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汉武帝历史成就 政治 方面 频繁换相,破格用人、设立中朝(相权过重); 颁布推恩令(王国问题);察举制
黄老之学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源于道家,但对 道家思想又有所改造,以道家“清净无为”思想为主体, 并吸收了阴阳、儒、法、名各家有利于封建统治的成分 而形成的理论.黄老之学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治 身(养生),一个是治国。
“老”:老子的学说 “黄”:黄帝的学说 . 汉初黄老“无为”思想的主要主张“贵清静而民 自定”,使统治者少生是非少扰民,以利人民休养生 息。所谓“纵民之欲”,“与民休息”,“顺民之情”, “顺流而与民更始”, “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 时” 。 黄老之学强调“无为而无不为Baidu Nhomakorabea,倡导“待时而 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认为“三纲”是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 而“五常”是用来调整伦常关系的基本原则。 用以维护封建君主集权制。
与先秦儒学相比,董仲舒新儒学呈现出的特点
先秦儒学 (民间学派) 汉代新儒学 从思想内 涵看:
(官方学说)
没有严密的理论,大多是关 汉代新儒学将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 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 思想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并改造 了先秦学说 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 和政治思想方面的治国原则;
从与当政 批判暴政而致力于理想化 的社会秩序带有浓厚的理 者关系看:
想化色彩
摈弃了先秦儒学中的民贵君轻、重人 轻天的思想,使儒学从批判时政转为 维护现实政治
从社会地 位: 从哲学性 质看:
思想因脱离现实而遭冷遇。 以维护君主权威为目的,成为官方正统思 想(官方统治哲学)。
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
三纲五常 君为臣纲──君臣义 父为子纲──父子亲 夫为妻纲──夫妻顺 【仁】──亲也。对人宽厚有爱心 【义】──事之宜也。为人正派,爱憎分明 【礼】──理也。待人彬彬有礼,行为端庄 【智】──智慧也。处事果断周密 【信】──诚信也。做人诚实稳重讲信誉
黄帝
《春秋繁露》书影
汉代的儒学是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骨干, 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 的新的思想体系。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阅读材料概述董仲舒的观点,体会汉武帝接受他主张原因
材料一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 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 天意之所予也。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 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经济 盐铁官营;铸“五铢钱”统一货币(土地兼并) 方面 民族关 抗击匈奴;建立郡县(民族问题);开通丝路 系方面 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黄老之术存在的问题) 方面
汉武帝即位时面临的社会问题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 诸侯坐大,威胁中央 土地兼并,豪强势大 …… 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都迫切需要变汉初的“无为” 为“有为”,那么,汉武帝 该选择怎样的治国思想呢?
材料三 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 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 之……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
2.主要主张:
加强君权 抑制暴政
①“天人感应” “天人合一”,和“君权神授” 加强中央集权,以 思想的大一统维护 ②“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政治的大一统 ③“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巩固君权,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 ④发挥儒家仁政思想,以刑辅德,主张轻徭薄 赋 缓和矛盾,稳定统治秩序 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统治,巩 固国家“大一统”的需要,有利于巩固统治(以思想的大 一统巩固政治的大一统)。
教
师
释
疑:“天人感应”学说
汉武帝时,两座宫殿先后失火。董仲舒附会当时政治,写了篇文章, 认为这些灾异都是天在表达它的意志,应该诛杀不法诸侯和大臣。文章 上奏前,被告发。武帝召集大臣进行讨论。董仲舒的建议引起了许多重
2、儒生以古非今,抨击时政,不利于秦的统治。 儒生向往三代,希望回归分封制,抨击郡县制
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
作用: 1、有利于国家统一,巩固秦朝统治
2、极大地摧残了文化,儒学发展因此走入低潮。 3、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失去了独立发展环境。
“黄”:黄帝的学说
“老”:老子的学说
黄 老 之 学:道家的两派
8.对太学的评价:
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 才的官立学校。
(1)对教育: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 (2)对社会风气:
于文化的传播; 大统治基础;
(3)对统治基础: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
(4)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
治势力有所收敛;
黄 老 思 想
秦朝采用法家思想、以
严刑酷法治国,激化了阶级
矛盾,导致短期而亡。秦灭
“黄”:黄帝的学说, 修身,养生。
汉兴,面对严峻的社会形势, “老”:老子的学说, 治国,无为。 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指导 思想来治国呢?
西汉初期休养生 息的具体措施
•
•
对外 对内
与匈奴“和亲”; 轻徭 薄赋 ;
原因: 战争之后,百废待兴, 二、汉初:黄老之学 材料一:汉兴,接秦之 敝,诸侯并起,民失作 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 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 食蜀、汉。天下既定, 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 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 匹马),而将相或乘牛 车。 ——《汉书·食货志》
三、汉中:独尊儒术
原因: (1)汉武帝时期,国力恢复,为国家进一步建设打 下物质基础。 (2)社会问题丛生,黄老学说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 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 需要。 (3)根本原因: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维护国 家统一,巩固封建统治的时代需要。
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4)董仲舒迎合统治者需要,改造儒家思想, 形成新儒学体系;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禁止其他 结果,始皇失败了, 学派,而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法家严刑峻 法为补充,兼采道家合理思想的治国模式。 武帝成功了。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 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 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 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 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 段是利禄的诱引。
——顾颉刚
臣的愤怒,建议把他定为死罪,但汉武帝赦免了他。 ——《文化发展历
程》(岳麓版) 董仲舒把“天”视为具有人格的神,认为“天”像人一样也有喜怒哀乐。 皇帝是上天在人间的代表,如果皇帝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 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皇帝勤政爱民,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资鼓
励。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一方面神化君权,加强皇帝的权威,
本质是唯心主义。
董仲舒的新儒学既是对先秦“仁政”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先秦儒学的新改造, 形成了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儒学体系。
汉武帝独尊儒学的措施
①思想: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②政治:
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察举制
重用儒生参与国家大政。
—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强化;
③教育: 1.表彰六经,儒家经典成 西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正式规定《诗》 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书》《礼》《易》《春秋》为 2.设置太学,儒学教育官 “五经”,并设立专事研究和传 方化和制度化; 播五经的“博士”。自此,教育 3. 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为儒家所垄断。
三、汉武帝独尊儒学的影响
积极方面: (1)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2) 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适应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3)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有利于民族 历史文化进步. 消极方面:
实质上也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结束了各学派平等 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019年一轮复习
必修三专题一
竹帛烟销帝业虚,
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 ——《焚书坑》
想一想,春秋时期到秦朝儒家思想 是怎样发展演变的?
孔子
孟子
荀子
时期 春秋
战国 秦朝
演变历程 奠 基
继承与发展 遭受沉重打击
一、秦代:焚书坑儒
1、战国未统一,学术氛围宽松。 背景: 秦朝巩固统一,思想走向专制。
经济凋敝,民心不稳, 秦亡教训,苛政必亡。
“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内容: 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
积极: 效果: ●汉初社会经济迅速恢复 ●西汉社会的稳定,矛盾缓和, 出现“文景之治” 消极:
●致使地方势力膨胀
●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汉武帝历史成就 政治 方面 频繁换相,破格用人、设立中朝(相权过重); 颁布推恩令(王国问题);察举制
黄老之学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源于道家,但对 道家思想又有所改造,以道家“清净无为”思想为主体, 并吸收了阴阳、儒、法、名各家有利于封建统治的成分 而形成的理论.黄老之学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治 身(养生),一个是治国。
“老”:老子的学说 “黄”:黄帝的学说 . 汉初黄老“无为”思想的主要主张“贵清静而民 自定”,使统治者少生是非少扰民,以利人民休养生 息。所谓“纵民之欲”,“与民休息”,“顺民之情”, “顺流而与民更始”, “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 时” 。 黄老之学强调“无为而无不为Baidu Nhomakorabea,倡导“待时而 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认为“三纲”是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 而“五常”是用来调整伦常关系的基本原则。 用以维护封建君主集权制。
与先秦儒学相比,董仲舒新儒学呈现出的特点
先秦儒学 (民间学派) 汉代新儒学 从思想内 涵看:
(官方学说)
没有严密的理论,大多是关 汉代新儒学将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 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 思想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并改造 了先秦学说 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 和政治思想方面的治国原则;
从与当政 批判暴政而致力于理想化 的社会秩序带有浓厚的理 者关系看:
想化色彩
摈弃了先秦儒学中的民贵君轻、重人 轻天的思想,使儒学从批判时政转为 维护现实政治
从社会地 位: 从哲学性 质看:
思想因脱离现实而遭冷遇。 以维护君主权威为目的,成为官方正统思 想(官方统治哲学)。
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