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非花》教学设计及后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花非花》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备课既要备教学大纲,也要备高考考纲。语文学习就是对发现美、欣赏美、感悟美、表现美、挖掘美的向往。语文教学应该重视人文性,对于古典诗词的教学,更应该解读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出来。鉴于高考的要求,在平常的教学中必须加强备考意识,这就要求对于工具性应给予高度的重视。综合起来考虑,两者都需兼顾。在课堂中最为注重的是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训练出科学的思维方式,能够举一反三。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一直以来就是一个难点,我采取的方法是——避免教学手段的僵化,并努力把语文课堂和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注入时代的血液。在本课中,将展示一些学生日常接触的影视作品、流行音乐来增强活力。用几个词来概括我的思路:人文性、工具性、授人以渔、时代活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诗歌鉴赏之形象分析法
理解博喻这一手法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诵读、探究、思路引导(授人以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忆之情
激发学生对诗词的重视
课时安排:一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白居易的《花非花》。诗词是情感的载体,读诗词就是领悟诗人的情感。古人是人,今人也是人,我们领悟其情感,并走进诗人所设置的境界,受其诗意的熏陶。现在就一起走进《花非花》的世界。
二、解读诗歌
(一)、学生诵读诗歌,并让学生谈感受、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诗人所吟咏的是什么?他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板书)学生自由发言
(二)、“立象以尽意”是前人对古诗形式与内容关系的揭示,这也是我们鉴赏的一个出发点。也就是说:诗是要靠形象说话的,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忧乐、社会的治乱、个人的遭遇、情感的纠葛,都要借助形象来表达。理解一首诗,首先就是要从分析形象的特点入手,进而把握诗的主旨。诗的形象可以是景,也可以是人或物,通过分析形象的特点来明了作者的意。
(板书:“立象以尽意”——形象分析)
1、这首诗出现了哪些形象呢?
2、这些形象又有着怎样的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写的是什么事物?不是花,不是雾,不是春梦,也不是朝云,但和这些事物有着共同之处。像花一样美丽,似雾般朦胧、捉摸不定,又如春梦一样短暂,也似朝云般易散。并没有明确出来。
3、这里用了什么手法?——比喻
由一连串比喻构成,环环相扣,如行云流水,自然成文。主要表现为以多个鲜明的喻体表现一个并未说明的主体。这就是博喻。本诗反复以鲜明的意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体,就如一个耐人寻味的谜。
我们通常说到比喻有什么样的作用?
形象生动,因为比喻能化抽象的情思为具体的物象。
博喻则更是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人通过这不同的喻体去反复地琢磨,感悟,就增强了诗歌的内涵,使得诗歌具有一种内在的张力。
我们再通过一些例子来更好地理解“博喻”这一手法,比如:
贺铸写的《青玉案》里面有一句“借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这里就是用烟草、风絮、雨来比喻闲愁,让人去想象一川烟草是怎样的一番景象,满城风絮又该如何,梅子黄时雨这雨该有多少啊!这样就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抽象的闲愁化为具体可感事物。
3、那么白居易要表达的是什么呢?对于他这个人具体人生来说,这
份哀伤是因何而伤呢?
让学生来谈,估计学生大概能结合白居易的生平,谈到这是感伤身世之作。教师做必要的点拔。
——有人认为这是感伤身世之作:白居易的一生并不平坦,他早年得志,后来遭遇了被贬的厄运,晚年家庭迭遭变故,对其打击颇大,再加上眼病几至失明,故此诗写其难言的伤痛。
——有人认为这是悼亡之作:白居易自编集时,将此诗编入“感伤”部分。
这部分中另有两首诗与此诗情调极为接近:
《真娘墓》:“真娘墓,虎丘道;不识真娘镜中面,惟见真娘墓头草。
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
难留连,易消歇,塞北花,江南雪。”
《简简吟》,其中有句:“二月繁霜杀桃李,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
这两首诗均为悼亡作品,末句的比喻,如“易消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云”,与《花非花》诗末的比喻如出一辙,音情逼真,都表现出一种对已经消逝了的美好事物的追念与惋惜之情。《花非花》紧编在《简简吟》诗后,这也可能是作者想表达的一种意思吧?
诗人并没有在诗歌中明确出来,一切的解读更多的是一种猜测罢了。想起往昔的美好,对比今朝的失意,心痛难言,唯有化为诗句,寄托情思。
他的没有明确,却也令诗歌包含着无限的可能性。
三、《花非花》之影响
谁人的人生没有过美丽,谁人的人生又没有遇到过挫折,甚至是厄运。人们向往的都是真善美,在困境中更是很容易就去追忆曾经的美好,这几乎是人的共性。
白居易把人们心头的这份遗憾——对已经消逝了的美好事物的追忆之情用诗的语言形象地表达出来,引起了广泛的共鸣。所以,白居易这份淡淡的哀伤、这份难言的愁绪寄托在《花非花》中一直蔓延到今天。
自古及今有很多人在他的这首诗里获得了灵感,创作出新的作品来。比如:(并通过多媒体展示这些作品,包括视频、音频素材)
苏轼《水龙吟》
张子野《御街行》
电视剧《花非花》
《飞刀又见飞刀》主题曲《花非花》
流行歌曲,廖雋嘉《花非花》
《花非花》古典舞、古筝曲
……
都说当今的社会,画面、声音的娱乐比文字来得直接方便,也更刺激,更多的人喜欢的是影视和流行音乐,人们没有闲情去阅读文字。但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到,其实深入人心的优秀之作背后一定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这文化精神就蕴含在自古及今的文艺作品中。作为一名在校学校的学生,你们现在有机会去接触、学习这些优秀之作,就要用心去品味,内化为自己的力量,为你的人生打上底色。
四、抛砖引玉
1、白居易寥寥数语,人生一切的美都那么朦胧可待又那么转瞬即逝。我
有感于白先生之情,遂和诗一首诗名“花非花注”
2、美好而短暂的事物,令人很容易就想起了一种花。你们知道是什么
花么?昙花。老师写了小诗一首,并不讲究格律,只求能达意。
昙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