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精编版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大气的受热过程(课件)-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精讲精练】鲁教版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能量来源:__太__阳__辐__射____。 (2)直接热源:地面__长__波__辐__射____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热量来源。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包括__吸__收____、__反__射____和散射。
(4)受热过程
A太阳短 波辐射
―――透 射―过 到―大 地―气 面――→
返回导航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地理 必修 第一册(配LJ版)
(2)如今的大气成分是地球长期演化的结果,在短时期内不会有明显的变化。但人 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会影响大气的成分和含量,产生大气污染。
①成分比例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二氧化碳比例的增加,加剧了温室效应。 ②成分的变化:主要是氯氟碳化物的出现及其比例的增加,破坏了臭氧层。还有排 放的酸性气体增加,产生了酸雨现象。
地理 必修 第一册(配LJ版)
[名师点睛] 平流层中的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 紫外线的伤害,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返回导航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地理 必修 第一册(配LJ版)
返回导航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地理 必修 第一册(配LJ版)
该层中的___臭__氧___吸收太阳紫外线 人类生存环境的
高
天然屏障;利于高
以水平运动为主
该层上部热下部冷,大气稳定
空飞行
天气晴朗
水汽、杂质少,气流平稳
C 高层 大气密度极小
大气
距地面远,受地球引力小
电离层能反射 __无__线__电__短__波____, 对无线电通信有
重要作用
返回导航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气圈的组成和结构,掌握大气层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包括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对气象现象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大气圈的组成: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2. 大气层的结构:温度、压力、密度。
3. 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大气圈的组成和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
2. 教学难点:大气层的结构特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对大气圈的认识。
2. 利用地理模型,直观地展示大气层的结构,帮助学生理解。
3. 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气象现象。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大气层示意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大气圈的组成:分别介绍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让学生了解各层的特点和功能。
3. 讲解大气层的结构:分析温度、压力、密度在大气层中的变化,帮助学生掌握大气层的结构特点。
4. 讲解大气的受热过程:详细阐述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过程,使学生理解大气的受热机制。
5. 课堂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分析实际气象现象,如温室效应、全球变暖等,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教学拓展:1. 探讨大气层对地球生态的影响,如臭氧层的作用、温室效应等。
2. 介绍大气层对航空、气象观测等方面的应用。
七、课堂小结:2. 强调大气层对地球生态和人类活动的重要性。
八、课后作业:1. 绘制大气圈的组成和结构示意图,并标注各层的特点。
九、教学反思:1. 分析课堂教学效果,观察学生对大气圈知识的理解程度。
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解题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
2.2.1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重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难点】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
【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各层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2、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3、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解释相关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读课本35-36页文字部分和图2-2-2了解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2、通过动画演示大气的受热过程,使学生直观的了解、理解大气的保温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2、通过对大气环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大气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观看“格陵兰岛冰川融化”视频。
教师提问全球气候变暖的形成与哪些因素相关?设疑导入。
〈二〉预习交流多媒体显示:1、低层大气成分主要包括哪几部分? 其中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固体杂质各有什么作用?2、大气中各成分的含量是否会发生变化?请举例说明。
3、根据大气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大气可分为几层?各层的气温变化有何特点?教师板书:大气——组成学生活动:小组内交流,并展示预习情况教师点拨:、屏幕显示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并点拨重点掌握臭氧、二氧化碳、水汽1 的作用;、点拨“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的读法。
2教师板书:结构大气——〈三〉合作探究探究一多媒体显示:大气结构总结表格特点与人类的关系天气现气温垂气流运动状况直变化象对流层平流层大高层气学生活动:小组内合作探究,讨论完成表格内容,并展示讨论的成果。
教师点拨:对流层中地面是低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气温上冷下热——对流运动,并且多固体杂质和水汽,所以天气现象多变。
抢答:展示的题目,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过渡:对流层及平流层气温变化特点的原因是什么?大气层的热量主要来自哪里?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的能量源泉,让我们来了解太阳辐射的一些特性。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精品课件 第2单元 第1节 第1课时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大气的受热过程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探究一 大气的垂直分层
情境探究 北京时间2022年3月17日15时09分,我国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 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四号02星发射升空, 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 满成功。遥感三十四号02星主要用于提 供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农作物估产和 防灾减灾等信息服务。下图示意大气的 垂直分层。
探究二 大气的受热过程
情境探究 阳光房也称为玻璃房,是采用玻璃与金属框架搭建的全明非传统建筑。阳 光房是国内外追求自然、时尚人士所推崇的建筑。阳光房为人们创造了 一个舒适的氛围,即使在严寒的天气和雨季也能够让我们享受到春天的舒 适,不会感受到寒冷。
结合材料探究: (1)请在下图中合适的位置标注太阳辐射、吸收(大气对太阳)、反射(大气 对太阳)、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2)作用
大气成分
作用
干洁
氮 生物体内 蛋白质 的重要组成部分 氧 维持 生命 活动必需的物质
空气 二氧化碳 绿色植物进行 光合 作用的原料,调节地表温度
水汽
成云致雨 的必要条件
尘埃
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面温度;作为凝结核,促进云雨的形成 影响人的呼吸系统,给人体健康带来一定的损害
2.大气圈的分层
(1)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 温度 、 密度 及 运动 状况的差异。
方法突破
1.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原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能大量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将热量保 存在大气层中,并通过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热量返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 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2)过程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吸收作用:大气中的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 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而太阳辐射 中的可见光被吸收得很少,绝大部分可透过大气射到地面。 (2)反射作用:受云层和较大颗粒的尘埃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反射较明显, 如下图。
[教学设计]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精品教案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一课时)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学重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教学难点】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低层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所起的作用;能运用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说明大气各层厚度、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的阅读和绘制,提高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和绘图的能力。
通过观看微课,绘制并能叙述大气受热过程。
能够运用所学原理解释相关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习和培养探究大气环境的兴趣,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视频图片导入通过临沂社会热点“雾霾围城”及“临沂市长被环保部约谈”的相关图片、视频导入本节课主题大气。
从学生熟悉的图片和社会热点问题出发,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预习交流(有备而来舍我其谁)预习展示问题:1.将低层大气的组成与其主要成分的作用进行连线2.画出大气垂直分层各层的温度变化曲线3.列表比较垂直分层各层的主要特征学生活动:1.三人上黑板展示预习成果2.分小组讨论统一修正答案3.学生互查,指出问题教师点拨:1.屏幕显示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并点拨强调臭氧、二氧化碳、水汽的作用。
2.引导学生思考大气各成分的含量是否会发生变化?并举例说明。
3.结合学生易错点,重点讲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图,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气温变化决定大气运动的形式,进而决定了各层与人类的关系。
〈三〉互动探究(合作学习互助解疑)互动探究(一)承转过渡:我们将目光转移到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对流层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讨论:1、不同纬度对流层高度有何变化,为什么?2、对流层气温一定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的吗?教师点拨:强调读图方法,关注横纵坐标。
简单拓展逆温的知识,回扣导入部分“雾霾”。
高中地理_第二章 第二节 第一课时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课件设计
【自主合作探究二】
1.为什么长期在青 藏高原户外工作的人, 脸颊多高原红?
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水汽尘埃少,晴 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 面的太阳辐射多,故太阳辐射强。
2.阅读图文资料,利用大气热力作用原理,分析藏族同胞的服 饰体现了西藏地区的气温有什么特点?
材料一 藏袍的衣料好,有较强 材料二 藏袍 的防寒保暖作用;袒露右臂或双 臂散热,需要时再穿上,不必全 部脱穿,便于调节体温。 昼夜温差大。原因海拔高,空
1.B 2.D 3.D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直接 热源是地面
太阳
射向宇宙空间
射向宇宙空间
辐射
大气上界
被大气吸收
太 (少) 阳 辐 射 ( 短 波 )
地面增温 地面
“太阳暖大地”
大气辐射 (长)
大 大气增温
气 逆 辐 射
大气保温作用
被大气中 CO2、H2O 的
吸收
地面辐 射(长
波)
“大气还大地” “大地暖大气”
①气压很低, 反射无线电波, 密度很小; 对无线电通信 ②80~500㎞ 有重要作用
有若干电离层。
①t随h增加而
平流 增加;②以平 层 流运动为主。
①臭氧层是人 类屏障;②天 气晴朗,有利 于高空飞行
①t随h增加而递 减;②对流运动
对流 显著;③天气现 层 象复杂多变。
与人类关 系最密切
【精讲点拨—拓展延伸】或规律总结、
【质疑反思】
大气逆辐射只有在晚上才发生吗?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 部分,它是始终存在的,而且白天气温高,辐射 更强。只是在白天,由于太阳辐射的影响,考虑 问题时主要侧重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在夜晚,由于没有太阳辐射,近地面气温主要受 大气逆辐射的影响,因而容易产生白天没有大气 逆辐射的误解。
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2)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及能量转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分析,掌握大气圈的层次结构;(2)利用实验和模型,探究大气的受热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地理环境的探究兴趣;(2)增强环保意识,关注大气层对地球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2)大气的受热过程及能量转化。
2. 教学难点:(1)大气圈的层次结构;(2)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机制。
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气象卫星图像,了解大气圈的层次结构;2. 实验法:进行大气受热过程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大气层的能量转化;3. 讲授法:讲解大气圈的组成、结构及大气的受热过程;4.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析大气层对地球环境的重要性。
1. 教学课件:制作关于大气圈的组成、结构及大气的受热过程的课件;2. 实验器材:透明塑料薄膜、热水、温度计等;3. 气象卫星图像:收集相关的大气圈图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气象卫星图像,引导学生观察大气圈的层次结构;(2)提问:同学们对大气圈有什么了解?引出本课主题。
2. 讲授新课(1)讲解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包括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空间;(2)介绍大气的受热过程,分析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的能量转化。
3. 实验演示(1)进行大气受热过程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温度变化;(2)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理解大气层的能量转化过程。
4.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大气层对地球环境的重要性;(2)分享讨论成果,总结大气层的作用。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大气圈的组成、结构及大气的受热过程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1)绘制大气圈的层次结构图;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接受程度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完成后续的教学任务。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进程教学设计
鲁教版 必修1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1课时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进程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1课时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进程 教学设计教 学设 计【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进程。
【重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难点】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
【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术:一、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各层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二、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3、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解释相关现象。
二、进程与方式:一、学生通过读讲义,了解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2、通过动画演示大气的受热进程,使学生直观的了解、理解大气的保温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育学生的合作意识;二、通过对大气环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大气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培育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进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观看“格陵兰岛冰川融化”视频。
教师提问全世界气候变暖的原因是什么呢?设疑导入。
〈二〉预习交流多媒体显示:1、低层大气成份主要包括哪几部份? 其中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固体杂质各有什么作用?二、大气中各成份的含量是不是会发生转变?请举例说明。
3、按照大气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不同,大气可分为几层?各层的气温转变有何特点?教师板书:大气——组成学生活动:小组内交流,并展示预习情况教师点拨:1、屏幕显示大气的组成成份及其作用,并点拨重点掌握臭氧、二氧化碳、水汽的作用;2、点拨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含量增加是全世界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
3、点拨“大气垂直分层示用意”的读法。
教师板书:大气——结构过渡:大气层的气温为何会这样转变呢?〈三〉合作探讨探讨一多媒体显示:1、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大气的哪一层?为何?2、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如何转变?为何?3、为何飞机大多在平流层中飞行?学生活动:小组内合作探讨,讨论完成屏幕给出的问题,并展示讨论的功效。
高中地理 第三 讲、大气圈的组成和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鲁教版
第一讲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考纲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1)理解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知道大气的热量来源。
(3)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与保温作用。
考情分析:1.以“神舟七号”发射或人类探月工程为背景材料,考查对流层、平流层的特点及对人类的影响。
2.以某些自然现象切人,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
课时一大气的垂直分层一、大气的垂直分层二、对流层温度变化规律正常情况下,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但在下垫面性质、季节、气象等因素影响下,会发生一些变化。
对流层温度变化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气温直减率的变化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间气温直减率可能会小于0。
6℃或者大于0.6℃,如下图所示为曲线变陡或变缓。
在②情况下,大气的对流运动减弱,大气较稳定;在①情况下,大气对流运动更加强烈。
2.逆温现象的产生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个高度范围内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即下冷上热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称为“逆温”。
按成因分,逆温主要有四种类型:(1)辐射逆温。
如图为辐射逆温的产生、消失过程。
图a为正常气温垂直分布情形;在晴朗无云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很快,贴近地面的气层也随之降温。
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快;离地面愈远,降温愈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图b);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图c);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地消失(图d、e)。
辐射逆温厚度从数十米到数百米,在大陆上常年都可出现。
以冬季最强。
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2)平流逆温。
主要是由于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之上时形成的,如冬半年,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受大气运动的影响,海上暖空气平流到同纬度大陆上常出现此种逆温。
(3)锋面逆温。
在锋面上,如果冷暖空气的温度差异比较显著,由于暖空气位于锋面之上,而冷空气位于锋面之下,也会产生明显的逆温现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
【画图】引导学生共同完成示意图
学生观察图片、阅读课本,思考回答。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通过学生绘制示意图的过程,使其明确大气受热过程以及大气的热量来源。
承转:从以上的学习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正是由于大气的削弱作用的存在,白天地表温度才不至于升高到人类无法承受的程度。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会是怎样的情况?(课件重新演示月球与地球比较上绘制示意图。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通过阅读图,指导读图的方法,同时小结学生讨论的结果,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承转:那么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被地面全部吸收吗?
2、大气增温(大地暖大气)
教师解释: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加上地面反射,最后被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约占47%。
【画图】引导学生共同完成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探究活动四】——话题大讨论
第一组:为什么多云的白天比晴朗的白天气温要低些?
第二组:为什么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要温暖些?
第三组: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第四组:在寒冬,为什么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教师适当的点拨和提示
结合幻灯片和课本插图思考问题;
三、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结束了高中地理学习中难点最为集中的一个章节《从宇宙看地球》的学习,进入本章内容的学习后,学生觉得离生活近了很多,难度降低了。在知识储备上,这些学生并没有学习大气原理的经验,但是他们有很多生活的体验,这就为学习本部分内容提供了基本的知识储备。但限于水平,多数同学对生活现象及变化的理解只停留在感性层面,缺乏深层次的分析与思考。另一方面,学生对本部分的学习其实是非常感兴趣的,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不同生活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大气受热过程方面知识体系。
2.1.2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鲁教版地理必修一
-利用图表、动画和实验等多元化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组织小组讨论和同伴教学,促进学生之间的知识交流和合作学习。
2.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气温变化现象,引发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的思考。
(2)自主学习:提供学习材料,让学生自主探究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
2.1.2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鲁教版地理必修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大气受热的过程,包括太阳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散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等。
2.学会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气温日变化、四季更替等。
3.掌握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分析大气受热过程数据,培养数据分析能力。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自觉采取行动保护环境。
3.培养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树立全球观念,提高社会责任感。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互动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全面掌握大气受热过程的相关知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3.学生分享: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气温变化原因的初步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导入新课: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大气的受热过程,强调大气受热过程对气温分布和气候变化的重要影响。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介绍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包括太阳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散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等。
2.教学方法:结合图表、动画和实例,生动形象地讲解大气受热过程的相关知识。
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的组成结构与热力状况》教学设计
《大气圈的组成结构与热力状况》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理解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知道大气的热量来源。
3.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与保温作用【教学重点】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保温作用【教学难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的受热过程知识点一:大气圈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基础知识自主学习2.大气圈的结构-----垂直分层(1)依据:大气垂直方向上的、和运动状况的差异。
(2)垂直分层:(3)各层特点:重点难点合作探究1.大气中各成分的含量是否会发生变化?请举例说明。
2.为什么飞机多在平流层中飞行?3.为什么“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对点练习学以致用右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2.对无线电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A.Ⅰ层顶部 B.Ⅱ层底部 C.Ⅱ层中部 D.Ⅲ层知识点二:大气的受热过程基础知识自主学习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过程Ⅰ—“太阳热大地”绝大部分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
(2)过程Ⅱ—“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向外辐射长波辐射,除少数透过大气射向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吸收,使大气增温。
(3)过程Ⅲ—“大气返大地”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其中大部分射向地面,称为。
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3.结论:是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是低层大气的主要热源。
我是主角我来演活动要求:各小组通过研究太阳、地面、大气之间的热量关系,尝试扮演这三个角色,并以下列形式臭氧氧原子水汽二氧化碳王龙妃沂水县第二中学。
鲁教版2.2--1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受热过程(1课时)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光谱示意图
问题: 为什么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地球上的能量最主要的来源是: 太阳辐射
假如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定 为百分之百,而实际上最后到达地 球表面的太阳辐射却只有百分之四 十七,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大 气 的 热 力 作 用
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表现形式:吸收、反射 散射
地 面 吸 收
地面增温
地
面
“太阳暖大地”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 阳 辐 射
射向宇宙空间
大气上界 大气吸收
地 面 吸 收
大 气 大气 增 吸收 温
地面增温
地
面 “大地暖大气”
“太阳暖大地”
太 阳 辐 射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射向宇宙空间 射向宇宙空 间
大气上界
地 面 吸 收
大 气 逆 辐 射
水 汽 固体杂质
主要 N2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 1)大气共分为哪几层?
对流层、平流层、高 层大气
2)根据什么划分?
根据大气在垂直方 向上的温度、密度及 运动状况的差异
大气的垂直分层
分层 高度(km) 对流层 平均厚 度12 平流层 12—50 特点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 低;空气对流运动显 著;。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 加;空气水平运动为 主;含有臭氧 空气密度小;有若干 能反射无线短波的电 离层。 与人类关系 天气复杂多变, 最密切 天气晴朗,利 于高空飞行; 保护地球生命。 反射短波,对 无线电通信有 重要作用。
高层大 50—大 气 气上界
及时训练
A、氧气 C、二氧化碳 2、能反射短波的是 A、对流层 C、高层大气 B、平流层 D、软流层 B、臭氧 D、氮气
2022-2023学年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2-1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18)
《大气受热过程》教学设计★课标分析:本节落实的课程标准内容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大气保温作用基本原理,并解释玻璃温室等现象。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第二课时,从大气圈削弱和保温作用进行分析和讲解,再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相关的自然和生活现象,例如:解释月球为什么昼夜温差大,解释玻璃温室保温原理等。
★教学目标:1.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说热过程、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2.运用大气受热基本原理,并以此解释全球变暖、玻璃温室等现象。
★重点与难点:重点: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说热过程、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难点:运用大气受热基本原理,并以此解释全球变暖、玻璃温室等现象。
★教学过程大气受热过程课件展示,讲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过程.(图2-1-5导读)总结大气的削弱作用:反射、散射、吸收。
图2-1-5或课件,总结大气削弱作用。
热过程分步骤讲解,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讲解,•大气保温作用课件展示,讲解大气保温作用,(图2-1-6导读),大气保温过程分析讲解。
判读课本图2-1-6或课件,总结大气保温作用。
大气受热过程分步骤讲解,大气保温作用讲解,三、小结过渡展示最近几天当地气温状况,指导学生读图,得到一天中最热的时候往往是14时左右,分析原因。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有趣的现象。
思考回答巩固大气受热过程,过渡到案例分析。
四、案例分析(学生活动)学生分成8个小组,扮演专家组,分析下列8种现象的原因:二氧化碳排放增多与全球气候变暖;海滨城市昼夜温差相对小;冬夜晴无风,早起必有霜;塑料大棚/玻璃温室育苗;高处不胜寒;月球昼夜温差大;农田人造烟雾防霜冻;四川盆地昼夜温差相对小。
教师总结。
讨论、分享与展示。
利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保温原理分析案例,调动学生积极性。
五、总结(板书)•大气受热过程吸收:臭氧吸收紫外线、二氧化碳水汽吸收红外线1.大气圈削弱作用反射:云层、尘埃2、保温作用散射: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
高中地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1 课时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习目标】1. 了解低层大气的组成及其主要成分的作用;了解大气垂直分层的划分及各层的主要特征2. 通过图解法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运用所学原理,解释相关自然现象。
3. 激发探究大气环境的兴趣,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重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难点】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
【自主预习】预习课本P35-P37 图文及自主学习36-37 页。
【新课学习】互动探究一、大气的组成1. 通过自学课本和导学案能够连出低层大气组成及其作用CO2 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氮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氧能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O3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能吸收红外线,是调节地表温度的重要气体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条件教师点拨:大气中各成分的含量是否会发生变化?人类活动改变了哪些大气成分?这些改变给环境带来了什么影响?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活动:读图分析大气成分变化,分析问题。
教师活动:还有哪些成分在改变,原因是什么?教师总结:这也就是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倡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因。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教师活动:阅读课本P36 文字内容及图2-2-2“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要求做到:完成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的绘制,并且能自行解说大气的结构及各层特点,解说内容参考下列问题:1、大气共分为哪几层?2、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什么?3、各层大气分别具有什么特征?与人类的关系如何?学生活动:上黑板画图并解说教师引导探究(多媒体显示):1.云雨雪等天气现象为什么发生在对流层?(从物质组成、大气运动角度考虑)2. 为什么大型的远程运输飞机多在平流层中飞行?(仅从天气状况、大气运动两方面考虑)学生活动:小组内合作探究,讨论完成屏幕给出的问题,并展示讨论的成果。
过渡:我们来听首歌,陶冶下情操。
2.2 .1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及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房山高中生态循环课堂教案高二地理第17周第2个总编号:26 主备人:桑浩凯
2.2.1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及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教学目标:
1、识记大气圈的概念、组成与结构。
2、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三、教学方法:组织自学,归纳分析法、精讲点拨
四、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教学方法(一)、学生背诵:上节课珠三角发展条件和产业转移的影响。
(二)、学生展示:
1、低层大气的主要组成包括哪三部分?
2、写出各大气成分的主要作用。
2、大气垂直分层从下往上有哪几层?对流层和平流层的气温变化有什么特点?
3、天气现象、大型客机飞行、无线电通信分别在哪一层?
4、大气的受热过程主要有三种辐射:地表能量的根本来源是辐射;
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辐射;
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辐射。
合作探究:对流层和平流层气温的变化原因?
如何描述大气的受热过程?
(三)、精讲点拨
本节的难点在于认识三种辐射,从而分析大气的垂直分层及气温的变化,学会描述大
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保温效应。
有关资料描述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
还大地”。
(四)课堂检测:学测指导习P19.2 P20、131418题
(五)、布置预习:学习热力环流和风。
五、教学反思:。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60f i U r i f 教学参考■M H B I B2021 年第 3 期.t:课堂教学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王龙(山东省沂南第一中学,山东沂南)_、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 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二、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鲁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单元“从地球圈 层看地表环境”第一节“大气圈与大气运动”中的重 难点内容,是在学习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之后,学习“大气的运动”和“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之前的 核心部分。
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看似 很少,但是其难度非同一般,其中太阳辐射的波长范 围、吸收特点,以及物体的温度与辐射波长的关系等 都需要做很好的铺垫。
对于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材以 热量在太阳、地球、大气间的传递过程为线索,阐明了 两个问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 作用。
教材注重原理分析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把 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与玻璃温室、玻璃阳台作对比分 析,寻求二者的差异,让学生学会对比分析问题;运用 保温作用原理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能较好地落实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 教学目标以王老师的研学之地——西北地区为背景素材,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其研学过程遇到的地理现 象,认知西北地区的大气环境特征,理解大气受热过 程(区域认知);通过学习大气受热过程,能够从整体 的角度全面系统地认识地理环境,运用大气受热过程 的原理,分析某地温差大小及其相关的自然地理现象 成因(综合思维);通过西北大环线的研学之旅,充分 认识地理环境尤其是大气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树 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人地协调观);通过研学、模拟温 室大棚的实验,培养野外实践及实验探究能力,树立 科学的探究意识(地理实践力)。
四、 教学重、难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利用大气的受热过程解释自然和生活中的现象。
五、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天气和气候”的初 步知识,在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已了解了太 阳辐射有关知识,对本节内容已有一定的生活体验,而且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 下了基础。
2020年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精编版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课标解读】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分析这条标准,其包含的具体要求如下:(1)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够运用大气垂直分层图说明各层大气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2)能够根据示意图,说出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后在地面和大气之间的能量转换的基本原理;(3)能运用大气保温作用原理,解释有关的自然地理现象。
【教材分析】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的要求本课将重点安排在对读图技能的训练,以及人地协调观念的树立等方面。
读图技能的训练主要通过气温垂直分布图和大气受热过程图完成,无论是了解大气的组成还是大气的垂直分布,还是大气的受热过程都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感性知识入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并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分析大气各组成部分所起的作用、各层大气气温分布特点以及大气运动状况、大气的受热过程与人类的关系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低层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所起的作用;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以及各层大气的特点;能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及保温作用的原理;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图表的分析,训练学生阅读图表分析问题的技能;运用所学原理,解释相关自然现象,学会学以致用;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探究大气环境的兴趣,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及保温作用的原理【学情分析】本节课内容理论性较强,所以对知识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中借助教具或电脑模拟演示,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并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绘图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思路本课充分运用“设计情境---引出问题---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总结结论”的教学方法,恰当的处理教材,创设让学生主动构建新知识的情境,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着力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情境、协作、意义建构”相结合的探究式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现自我、发挥个性的舞台。
新教材高中地理2.1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第1课时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学案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一节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第1课时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1.大气圈的组成(1)分层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
(2)垂直分层1.能量来源(1)地球表层最主要的能量来源:A太阳辐射。
(2)低层大气主要的热量来源:B地面的长波辐射。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1)平流层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2)对流层中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
(3)可见光被吸收得很少,绝大部分可到达地面。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增温,并以B地面辐射的形式射向大气⇒大气增温。
(2)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起保温作用。
一、判断题1.对流层的厚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增。
( )2.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辐射。
( )3.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 )4.同样性质的地表,受到太阳辐射的强度越大,所产生的地表辐射也就越强。
( ) 5.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绝大部分被臭氧层吸收。
( )答案:1.× 2.× 3.√ 4.√ 5.√二、选择题6.晴天昼夜温差大的原因是( )①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强②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③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强④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答案:B7.大气对地面有保温作用,主要是因为( )A.大气能大量吸收地面辐射B.近地面大气吸收太阳辐射C.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D.大气散射把热量还给地面答案:C8.大气逆辐射最强的时间为( )A.日出前后B.子夜C.午后2时左右D.正午答案:C9.青藏高原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太阳辐射强,但气温低,主要是因为( )A.大气吸收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少B.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C.地面吸收大气逆辐射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精编版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一课时)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学重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教学难点】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低层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所起的作用;能运用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说明大气各层厚度、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的阅读和绘制,提高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和绘图的能力。
通过观看微课,绘制并能叙述大气受热过程。
能够运用所学原理解释相关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习和培养探究大气环境的兴趣,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视频图片导入
通过临沂社会热点“雾霾围城”及“临沂市长被环保部约谈”的相关图片、视频导入本节课主题大气。
从学生熟悉的图片和社会热点问题出发,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预习交流(有备而来舍我其谁)
预习展示问题:
1.将低层大气的组成与其主要成分的作用进行连线
2.画出大气垂直分层各层的温度变化曲线
3.列表比较垂直分层各层的主要特征
学生活动:
1.三人上黑板展示预习成果
2.分小组讨论统一修正答案
3.学生互查,指出问题
教师点拨:
1.屏幕显示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并点拨强调臭氧、二氧化碳、水汽的作用。
2.引导学生思考大气各成分的含量是否会发生变化?并举例说明。
3.结合学生易错点,重点讲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图,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气温变化决定大气运动的形式,进而决定了各层与人类的关系。
〈三〉互动探究(合作学习互助解疑)
互动探究(一)
承转过渡:
我们将目光转移到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对流层
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探究,讨论:
1、不同纬度对流层高度有何变化,为什么?
2、对流层气温一定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的吗?
教师点拨:
强调读图方法,关注横纵坐标。
简单拓展逆温的知识,回扣导入部分“雾霾”。
互动探究(二)
承转过渡:那么什么导致大气的温度变化呢?温度取决于热量来源,地球的能量来自于太阳,大气在能量传递的过程中又起到了哪些作用呢?
学生活动:
观看微课一《大气的削弱作用》,小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有哪几种形式?
2、大气中吸收太阳辐射的主要物质有哪些?分别吸收了太阳辐射的哪部分能量?
3、为什么在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呢?
教师点拨:
强调大气对于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部分被吸收得很少,绝大部分可透过大气到达地面。
平流层的热量来源是太阳辐射。
互动探究(三)
承转过渡:能量是如何在大阳、地面、大气中传递的呢?
学生活动:
观看微课二《大气的受热过程》,小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1、为什么地面辐射被大部分吸收,射出宇宙空间的很少?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通过什么来实现?
3、为什么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解释“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原理)
教师点拨:
强调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绝大部分能够被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放出红外辐射,其中大部分朝向地面,被称作大气逆辐射。
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地面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学生活动:
1、根据微课视频,结合分析完成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
用箭头表示热量传递过程,并标出辐射名称。
2、根据微课视频,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大气受热过程。
教师点拨:
强调大气在能量传递中的两个作用: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四〉
〈五〉生活探秘(学以致用以理析地)
承转过渡:生活处处皆学问。
下面我们一起用这节课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生产、生活问题。
学生活动:结合所给情景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为什么晴天的昼夜温差大?
2、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3、在寒冬,为什么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教师点拨:
强调回答此类问题的关键词是大气逆辐射。
迁移学习时也要抓重点找关键。
〈六〉
〈七〉当堂达标(小试牛刀即时巩固)
检测学习效果。
5分钟时间自主完成当堂达标相关题目,统一修正答案。
以学生讲解为主,教师辅助总结。
〈八〉知识构建(有机整合构建网络)
学生自主进行知识网络构建。
〈九〉质疑反思(学思结合不惘不殆)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怎么学的?学的怎样?还有哪些疑问?〈十〉预习提示(有备而来舍我其谁)
1、预习热力环流的成因、形成过程;近地面、高空风的风向
2、完成学案自主预习、预习自测
〈十一〉课堂延伸(快乐学习快乐生活)
1、利用网络和实地走访,搜集整理农业防冻害的措施,做一份研究性学习调查报告。
2、观看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和《全球变暖的大骗局》。
总结:今天我们学的是大气,也希望学生可以做“大气”之人。
大气之人静的优雅,动得从容,行得洒脱,相信你们可以做大气之人,成人生之大器,而且大器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