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渐进式改革的主要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主要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摘要:渐进式改革是计划经济国家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一种方式。其主要特征是分阶段、有序地推进改革,即循序渐进地改革。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不采用全部推倒重来的改革方法,而是完全保留原有金字塔等级结构,通过原先等级构架中的领导人组织市场取向的改革,并在市场机制逐渐扩大的基础上渐渐减小等级规则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因此,我国的改革一开始表现为放权让利的改革,逐渐过渡到价格和产权制度改革,进而导致政治体制变革。

关键词:中国特色,渐进式改革,市场经济,经济体制改革,经验,问题

一、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点

中国经济改革的特殊性在于:第一,它是与工业化和现代化联系在一起的,面临着工业化与市场化的双重转型。第二,它是以社会主义宪法制度或基本制度为基础并与这种宪法制度的逐步改革结合在一起的,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第三,市场经济的目标是在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中逐步确立的,新体制的建立是通过不断试验逐步形成的。第四,中国共产党在改革过程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它是市场化和现代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简而言之,中国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

中国经济改革的这种特殊性质,决定了它在改革道路的选择上必然强调连续性、稳定性和渐进性,必然要在改革中寻求传统与现代、计划与市场、自由与秩序、稳定与变革、局部与整体、改革与发展、公有与非公有、国有与非国有的结合,归根结底,要在工业化、市场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之间寻求平衡和协调,在稳定与发展中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

因此,在总结中国改革成功的经验和探索中国改革的内在逻辑时,市场化的方式和方法、成本和收益的计算并不是问题的实质,我们所面临的真正问题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能不能结合;如何结合以及这种结合的内在根据、具体形式、主要后果和一般前景。归根结底,我们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即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框架内,市场化改革能不能持续推进下去并获得最后的成功。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手段同时产生。中国的渐进式改革道路就是在不断解决这一难题的实践中形成的,它的成功之处在于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初步寻找到了一条把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的具体途径。

二、对于中国渐进式改革成功具有关键性意义的几个环节

(一)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

所有制是经济体制的基础,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条件。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党认真总结了以往在所有制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制定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并在十五大上把这一方针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从而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奠定了基础。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面临着这样一个前人所没有解决的世纪性难题,即公有制经济与市场机制的结合问题。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因而,能否实现公有制与市场机制的兼容从根本上决定着改革的方向和前途。传统的观念认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是对立的,是不可能兼容的,中国改革的实践否定了这种观点。中国的改革经验证明:第一,商品关系是内生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不仅公有制经济中的乡镇经济、社团经济、合作经济和各种形式的非国有经济可以直接与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即使是国有经济内部各企业之间也存在着财产关系、人力资本和经营权益上的明显差别,因而也还需要通过市场机制发

生联系,受市场机制的调节。经过20年的深入改革,我国绝大部分国有企业已经成为了独立的面向市场的经营主体,在多种经济成分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在许多关键性部门中仍发挥着主导作用,公有制与市场机制的结合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第二,在公有制与市场机制之间并不存在某种固定、简单和机械式的对应关系,处理公有制与市场机制的关系应当从实际出发。例如,在公共产品中,国有企业基本上是非竞争性的;在垄断性企业中,国有企业是不完全竞争的;在一般性部门和企业中,国有企业是完全竞争的。从总体上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国有经济的改革和发展既要考虑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又要体现市场机制的要求,把计划与市场、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其主导作用。

第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所有制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对立和排斥的,需要共同发展。各种所有制形式都是与特定的生产力相联系的,都具有相对的效率优势。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以及它们之间的需要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竞争,可以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对于推动公有制经济的改革,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正是公有制与市场机制之间的这种兼容性,为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多种所有制经济,特别是非国有经济的迅猛发展。由于传统国有制存在的种种弊端,如企业难破产,工人难失业,政企难分离,历史包袱过重等,使得单纯从国有制改革入手推进市场化必然会面临很多困难。而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则可以绕过这些难题,创造出比较充分的市场关系和竞争的市场环境,大大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并会对国有企业改革产生积极推动作用。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是渐进式改革的一个重要经验。但是,在强调非国有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的同时,绝不应当忽视国有经济在改革和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完全否定国有经济改革的意义实际上等于完全否定了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应当看到,国有经济市场化的速度较慢固然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市场化的进程,但却可以使大量经济资源特别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部门处于政府的控制之下,这不仅有利于维护经济和政治的稳定,有利于控制转轨中的各种矛盾,而且能够在市场机制很不完善的情况下,通过政府的调节弥补市场的不足,克服市场的缺陷,充分发挥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导向作用,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而且,即使从制度创新的方面看国有经济也不是毫无作为的。国有经济尽管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问题甚至还很严重,但是,与传统的国有体制相比,经过改革后的国有制经济在适应市场机制的要求方面取得的进展是十分明显的。在商品市场上,国有企业已经基本上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在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方面,国有企业的改革也有了相当的进展。由于国有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因而,没有国有经济改革的这种配合而单纯依靠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是难以实现的。

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任务,还面临着许多矛盾和困难,有待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努力。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承认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的统一性,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没有任何摩擦;同样,承认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之间的摩擦也不意味着否定公有制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具有自己特殊的属性和功能,它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以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公平和在更大的程度和范围上实现社会自觉有计划发展的物质基础。否定公有制的这些特殊属性或者完全用市场机制的要求代替公有制的作用,实际上等于否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基础。公有制与市场机制结合的目的是要把公有制的优点与市场机制的作用有机结合起来。中国的经验证明,实现这一目的是完全可能的。

(二)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

与前苏联和东欧的激进式改革相比,中国的政治改革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它的目标不是实行西方式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因而,在改革的过程中坚持了共产党的领导,保持了政治秩序的相对稳定,并在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