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国家意志与上海仁济善堂对外地灾荒的赈济_以20世纪30年代为中心

合集下载

书画助赈光绪三十二年江皖水灾——以上海、天津为中心

书画助赈光绪三十二年江皖水灾——以上海、天津为中心

出扌斤工+旺I ALLCIRCLES史哲大地12019年第02期书画助赈光绪三十二年江皖水灾——以上海、天津为中心高俊聪张敏摘要:光绪三十二年,江苏、安徽等地发生水灾,灾情严重。

社会各界纷纷开展义贩活动,上海、天津书画界分别成立徐园书画助赈会和小小书画慈善会以义卖、义展书画的方式为救济灾民筹集资金。

两者在继承先前书画助赈活动形式的基础上,在组织规模、集资方式、技术•手段方面都有所创新,推动书画助赈由初兴逐步走向成熟,特别是徐园书画助贩会的成立成为上海书画助赈事业成熟的关键节点之一。

而上海与天津不同的城市文化与助赈传统也导致两地书画助赈的空间差异性。

关键词:书画助赈;江皖水灾;徐园书画助赈会;小小书画慈善会光绪三十二年,中国国内多地发生灾荒,饥民遍野,其中以江皖水灾为重。

在此情形下,各地展开对此次水灾的救援。

为支援江皖灾民,书画界展开了规模宏大的助赈活动,其中以天津与上海最为典型,此次活动推动书画助赈的规模化、有序化。

目前学界缺乏书画界对此次水灾救济活动的研究,鉴于此,笔者拟以上海、天津书画家对光绪三十二年江皖水灾的救济活动为切入点解析书画助赈的演变历程;并通过对比两地在集资方式、活动规模等方面的异同点,讨论书画助赈的空间差异,以期窥探中国近代慈善文化的丰富内涵。

一、江皖水灾之惨状引发社会各界同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江皖水灾发生,灾情甚为严重,受灾人数多达七百三十万人,主要波及安徽、江苏等省,其中以安徽凤阳府、江北徐淮海为重。

安徽省受灾地区主要集中在皖北一带,此地区“十人九病,秋后死亡无算。

”在此灾荒的情形之下,地方官员不断委派人员勘查灾情并拨款救灾,安徽巡抚“派员查看灾区轻重”之后,“奏请由藩库动拨正款十万两,以资赈抚”,获准。

另外,除通过政府拨款外,安徽与江苏的地方官绅还运用多种方式为赈灾集资,据1906年12月3日《申报》载,“徐淮海水灾赈款现已由官绅合筹四十万两,遴派柳祝三、唐元等员于十五日由镇起程前往灾区分别散放。

近代慈善救济事业中的“娱乐助赈”——以1923年上海“浙灾游艺大会”为例

近代慈善救济事业中的“娱乐助赈”——以1923年上海“浙灾游艺大会”为例
史话社会组织 / 5 3
近代慈善救济事业中的 “ 娱乐助赈 ’ ’
— —
以1 9 2 3年上海 “ 浙灾游 艺大会’ ’为例
文/ 张斌 奇
近代 中国赈济事业的一个重要特点 ,是 由国家主导


他们 “ 痛切桑梓 ,均抱救济之怀 ,在北京、天津 、
的赈济模式向国家与社会协 同赈济的模式过渡 ,民间义 上海 、苏州 、杭州等地发起大规模的赈灾筹款活动 。如 赈在赈济过程中作用 日显 。民间义赈兴起后 ,多样化 的 1 9 2 2年 9月中旬 ,浙江旅 沪各 同乡团体联合 向参 、众 民间募捐机制不断衍生 , “ 娱乐助赈 ” 便广泛地运用到 两院的浙籍议员发 出通电 ,指 出水灾已对浙江各地造成 慈善赈济事业中 。 何谓 “ 娱乐助赈”, 学界尚无权威定义。 前所未有的破坏 ,有的地区出现食草根树皮 ,或聚众食 它大致指社会各界通过演戏 、映影 、游艺 、说书等 民众 大户之现象 , “ 若不及时筹急救之计 ,将来蔓延全省 , 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 ,筹募钱财 ,以助赈济之需 。 “ 娱 后患不堪设想”。 他们希望诸浙籍议员 , 利用驻守京师、 乐助赈”因易为 民众接受且作用显著 ,而在近代赈灾济 熟悉京师诸大善士的机会 ,代百万灾黎筹集赈款 。 难中常被使用 。 在以商人为核心的壬戌水灾 民间义赈过程中, “ 娱 乐助赈 ”也被较多地运用 。如在北京 ,1 9 2 3年 1 月 1 1 日至 1 4日,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浙灾急募大会在北 海三殿 、中央公园 、历史博物馆及天坛等地开游园会 , 票价每张大洋五角 。 在天津 ,浙江会馆 “ 因浙省风水巨 灾惨状难名” ,于 1 2月 3 0日起在南市广和楼戏园演义
“ 娱乐助赈 ” 。民间义赈的亮点

近代国家意志与上海仁济善堂对外地灾荒的赈济——以20世纪30年代为中心

近代国家意志与上海仁济善堂对外地灾荒的赈济——以20世纪30年代为中心

经济 活 动为他 创 办慈 善事 业奠 定 了经 济基 础 ,也 使 得 他 有 足够 的经 济实 力涉 足诸 多 慈善 团体 。以他 为 代 表 的慈 善家 群体 . 有 贝敏 修 、 黄菊 泉 、 贾雨 皋 、 沈 春 山、 葛蕃甫 、 沈小 园 、 戴绥 之 、 潭丽生 、 宋吉堂 、 顾 勉 夫、 孙葆彀 、 曹乐 园 、 陈竹坪 、 李秋坪 、 邓 善初 、 蒋 挹 之、 朱安 山、 怀芳 、 陈仪泉 、 王松年 、 吴稷卿 、 胡梓卿 、 傅 攀杏 、 陈咏南 、 邱 宝麟 、 郑 程先 、 何碧山、 唐乾初 、 朱 笙舫 、 潘月樵、 王克明、 徐 山樵 、 沈秉之、 黄 晴轩 、 翁 吉 卿、 黄熏南 、 郑仰 山、 张掇芹 、 黄鸿初 、 王文 镛 、 王 心 存、 朱翰舟 、 施 之英 、 刘芬 、 李松云 、 唐茂枝 、 严佑之 、 王介 眉 、 徐子 静 、 叶澄 衷 、 许春 镕 、 杨香渠 、 纪小 亭 、 朱 森庭 、 何瑞 棠 、 陈 春澜 、 黄佐 卿 、 徐棣 山 、 朱 葆珊 、 朱 粹
甫、 王心 如 、 杨子 萱 、 费鸿生 、 虞汉坨 、 刘师揆 、 王 裕
贵、 周梅 生 、 韩 山职 、 黄省三 、 赵馥畴 、 王益甫 、 袁 松
上海 仁济 善 堂对 外地 的灾 荒进 行 赈 济 的历史 由 来 已久 , 清朝末 期 就从 事外 地赈 灾 活动 。但 是 , 相 对 于 民国时 期而 言 , 清朝 时期 的义 赈 , 更 多带 有 民 间 自
பைடு நூலகம்
涛、 陈 印波 、 梁金 池 、 经莲 山 、 刘 蓝偕 等人 【 l l 。 从 籍贯 来 说, 这些 职 业慈 善家 主要来 自于 江浙两 地 . 除 了江 浙 地 区商 人群 体本 身 的努力 外 ,地 域 因素也 是不 可 忽 视 的— — 毕 竟江 苏 和浙江 两省 靠 近上 海 ,与上 海有

部编版2020届高三 历史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

部编版2020届高三 历史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

2019高三历史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乐”原指早期人们用以表达情感的文化活动,如诗歌、音乐、舞蹈等。

西周时出现了十分严格的乐舞制度。

祭祀时“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

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少八风。

”这样的变化A. 遵循血缘政治传统B. 带有鲜明等级色彩C. 强化了皇权的专制D. 顺应了儒学的发展【答案】B2. 唐代元植织女词》中吟道:“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

在中国古代,手工业者为了技术的世代传承,不惜牺牲儿女婚姻幸福,使民间技术的传承走向封闭。

这一现象源于A. 手工业者为防止技术外流而采取的保护措施B. 古代传统手工业没有产品交易的市场C. 手工业工艺水平低下社会生产力发展迟缓D. 官营手工业服务对象和技术传承具有特殊性【答案】A【解析】从材料来看,手工业者为了传承技术不惜牺牲女儿,为的就是保证技术在家族内传承,这表明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是保密的,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交换的内容;C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错误,本题涉及的是私营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无关。

3. “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到成都府。

”这首关于张献忠沉银的传说,一直为人津津乐道,成为无数人的“寻银诀”。

2016年四川彭山“江口沉银”加经水下考古发掘见诸世人。

下列说法最具合理性的是A. 传说可能雄含历史真相B. 考古研究主要依据历史传说C. 一切传说皆有历史依据D. 历史口述详略决定史实真伪【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给出的内容来看,张献忠沉银在民间广为流传,这种传说经过考古发现得到证实,所以体现出传说可能含有历史真相,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B选项错误,历史传说只是考古研究的一部分依据,不是主要依据;C选项说法过于绝对;D选项错误,口述的详略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2019高考历史全程备考二轮复习练习:专题检测(五) “中国近现代史”经济专练 含解析

2019高考历史全程备考二轮复习练习:专题检测(五) “中国近现代史”经济专练 含解析

专题检测(五)“中国近现代史”经济专练(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上海乡土志》记载,“本邑妇女,向称朴素,纺织而外,亦助农作。

自通商而后,土布滞销,乡妇不能得利,往往有因此改业者。

”这反映了( )A.农业生产结构发生了变化B.农村奢侈之风开始盛行C.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加剧D.农村劳动力出现新流向解析:选 D 材料信息反映了近代家庭纺织业破产后农村妇女转改他业,这是农村劳动力出现新流向的体现,D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农业种植结构的变化,也就不能说明生产结构的变化,A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奢侈之风”,B项错误;材料所述现象虽是西方经济侵略的结果,但并不能说明西方经济侵略加剧,C项错误。

2.洋务派初期只准官办企业,不准民办企业。

即使后建立的“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企业,也是置于衙门的严格控制之下。

据此可以推知,洋务派( )A.企图借助政权力量实现“分洋利”B.试图通过经济垄断以达求富之目的C.为确保洋务企业独尊地位不择手段D.并未真正跨出师夷长技的坚定步伐解析:选 B “只准官办企业,不准民办企业”体现洋务派企图用政权力量压制民间资本开办企业,体现不了“分洋利”,故A项错误;对民间资本的压制和“严格控制”反映经济垄断,故B 项正确;“不择手段”夸大其词,故C项错误;洋务派办企业即“师夷长技”体现,故D项错误。

3.(2019届高三·烟台摸底)1872年,海外华侨陈启沅在广东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建厂后头三年,到该厂学艺的就达一千多人;到1881年,江浦司一带就有模仿继昌隆的机器缫丝厂十家。

这可用说明( )A.中国自然经济已经解体B.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C.实业救国思潮盛极一时D.外商企业在通商口岸的发展解析:选B 自然经济已经解体与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广东继昌隆缫丝厂是近代民族企业产生的代表,材料反映出在十年左右的时间,使用大机器生产的缫丝厂就发展为十家,体现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故B项正确;甲午战争后,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企业属于民族企业,故D项错误。

简论近代灾荒救济的特点

简论近代灾荒救济的特点

简论近代灾荒救济的特点作者:陈凯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03期【摘要】中国传统的灾荒救济,重在挽救灾民生命,重“养民”而轻“教民”。

近代以来,由于西方慈善救济理念的传入和新式社会阶层的产生,“彻救”思潮兴起,近代慈善救济开始“养教并重”。

【关键词】灾荒;救济一、救济理念的近代化救济院是这种慈善救济理念转型的最典型体现。

与传统的善堂善会不同,救济院除了给予被救济者物质救济之外,还培养被救济者的生存技能,改造被救济者的思想。

各地的救济院一般都设有“贫民习艺所”,教给所内被救济者各种技艺,开设贫民工厂,寓救济于生产。

贫民习艺所除了教给被救济者生存技能外,还注重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的精神,对其进行思想教育。

除贫民习艺所外,济良所也是救济院“彻救”理念的重要实施机构。

济良所主要是救济沦落风尘的妓女,凡是人身不自由的或者无力保障自身生活的妓女,均可求助于济良所。

济良所在为她们提供必要的生活帮助之外,也积极组织她们学习各种手工技能,组织开展生产实践。

无论是贫民习艺所还是济良所,都在生产之外,对被救济者进行思想教育,其目的不仅在于挽救其生命,更在于对他们进行彻底救济,帮助其立足社会。

二、救济主体的多样化中国传统的灾荒救济主要以政府为主体,鲜有其他社会力量介入。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社会群体构成由单一向多元发展,西方传教士东来,政府控制力的衰微,都对传统的灾荒救济模式造成了冲击。

西方传教士积极参与到中国近代救灾活动中,为中国近代的灾荒救济做出了很大贡献。

“丁戊奇荒”中,李提摩太、谢卫楼、倪伟思等传教士辗转山东、山西等地,组织勘灾,分发赈灾款项和粮食等赈灾物资,用力颇多。

在此后的1920年华北五省旱灾中,中外赈灾力量合作,成立了北京国际统一救灾总会,西方传教士对中国救灾的参与程度更为广泛和深入。

各地士绅在近代以来逐渐成为灾荒救济的重要参与力量,发挥着联系国家与社会的纽带作用。

在“丁戊奇荒”中,除了山西本地的士绅积极参与救灾之外,江南士绅更是不远千里,北上救灾,超越了地域的局限,并由此衍生了义赈这种新型的赈灾模式。

从乐善堂匾额说起 济南府的“神童”

从乐善堂匾额说起 济南府的“神童”

从乐善堂匾额说起济南府的“神童”
佚名
【期刊名称】《紫禁城》
【年(卷),期】2018(000)001
【摘要】在紫禁城御花园的西侧,有一座重华宫,其前殿唤作崇敬殿。

崇敬殿宝座上方安挂着一块一乐善堂一匾额,这块匾额有清晰的题款:
【总页数】4页(P136-13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6.1
【相关文献】
1.日本华中毒化政策的执行者——华中宏济善堂 [J], 杨天亮
2.华中宏济善堂设立纲要及贩毒史料选 [J],
3.上海仁济善堂的运行机制初探 [J], 胡兵
4.近代国家意志与上海仁济善堂对外地灾荒的赈济——以20世纪30年代为中心[J], 胡兵
5.上海仁济善堂的经费收支及相关因素分析(1880-1954) [J], 胡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洋政府时期旅沪浙商的慈善活动_陶水木(1)

北洋政府时期旅沪浙商的慈善活动_陶水木(1)

177
陶水木: 北洋政府时期旅沪浙商的慈善活动
有宽敞的丙 舍 , 在浦 东白 莲泾、 绍 兴偏 门外 及和 尚 山、 余 姚西门 外等 地 建有 大 型 义冢。 公所 募 集 资 金设 有 赊 材 会 , 免费为贫穷 同乡 死后 施材 ; 公 所还 设有 盘柩 会 , 每 年 春秋两季免费为同乡 将棺木运 返故里 。 1910 年 8 月 17 日 , 绍兴旅沪同乡周子庆、 杜亚 泉等发 起成立绍 兴旅沪 同 乡会 , 选举著名煤炭商陈乐庭为 总董 。绍兴 旅沪同乡 会 成立后 , 浙绍公所仍然从事 为同乡 施棺代 葬等善 举 , 而 同 乡会则主要从事 救助 的慈 善事业 , 包括救赈 灾害、 施医 给药、 救济落难同 乡及 义务 教育 等公 益事 业。 1911 年 同 乡会成立后 不久 , 就 联合 其他 同乡 团体 发起 成立 中国 救 济妇孺总会 , 救 济、 收容 被拐 至 上海 的妇 女、 儿 童。绍 兴 旅沪同乡会还于 1912 年创设 商业补 习学校 , 专 招旅沪 习 商的同乡子弟 补授普 通学 科及 商业专 门知 识 ( 包 括专 修 英文科 ) 。 1917 年 , 同 乡会募 集基 本金 3 万元 , 依 北洋 政 府颁布的初等、 高等小学章程创办 同乡公 学 ( 后 改称第 一 小学 ) , 1920 年又在南市创设第二小学 , 在闸北创立第三 小学 , 为旅沪同乡子弟提供义务教育。 随着上海开 埠后 丝绸 对外 贸易 的 发展 , 湖 州 商人 在 上海的实力也迅速增 强。为促 进湖州 旅沪同乡 事业的 发 展 , 1910年 湖州商人王 一亭、 沈 联芳、 周 庆云 等在 上海 闸 北会馆街 集 资公 建 湖州 会 馆 , 为 同 乡举 办 殡 葬 等善 举。 1924 年 6 月 , 湖州旅沪人士严 浚宣、 张静江、 沈田 莘、 杨谱 笙、 潘公展、 陈蔼士、 陈果夫等 37 人联合发 起成立 湖社 , 以 谋湖属六邑及 旅外 同乡 事业之 发展 为 宗旨 , 其中 谋 旅沪同乡事业发展方 面重要内 容之一 就是举办 公益救 助 事业 , 主要有资遣同乡、 职业介 绍、 施诊给药等。 旅沪浙商面向同 乡的慈 善救助 活动 , 对于凝 聚同乡、 促进旅沪 同 乡事 业 及上 海 社 会经 济 的发 展 起 了积 极 作 用。 对于浙江母地的 慈善事 业 , 旅 沪浙商 尤为热 心 , 不 但 突发性的天 灾人 患无 役不 从 , 即使 平日 一般 的慈 善公 益 事业也热心参与 , 坚持不懈 , 以 下仅述数例以为证。 1912 年夏秋 , 浙 江 温州、 处 州两 府发 生特 大水 灾 , 淹 毙人口达 30 余万 , 尤其是处 州 , 淹毙 人口至二 十二万 有 奇 , 灾害之重 , 实为数百年所未有 。旅沪甬商沈仲礼 主持的中国 红十 字会 上海 总办 事处 组织 救疫 医队、 掩埋 队及放赈队奔赴灾区 , 医赈 兼施 , 救生葬亡 , 不遗余 力 。 对于受灾最重的青田 , 沈仲礼专门 组织 中国红 十字会 协 济青田义赈局 , 带棉衣万 余套 , 小包面 粉 2 万袋 , 专办 青 田赈务。 1920 年前后 , 浙省 迭遭 水旱 风虫 等灾 害 , 每次 遇灾 , 旅沪浙商总 是怀 桑梓 之情 , 热心 救助。该 年农 历 五六 月 间 , 湖州始而 阴 雨 连绵 , 继 而暴 雨 成 灾 , 山 洪 暴 发 , 发 生 数十年未有之奇灾 。旅沪 浙商 王一 亭、 杨信之、 沈田 莘、 朱五楼、 庞元济、 刘锦藻、 沈联芳、 周庆云、 钱新 之、 黄晋 绅等立 即 发 起成 立 湖 属 水 灾 筹 赈 会 , 数 月 间 筹 集 赈 款 5 27 万元 , 指派人士办理赈济。同年 8 月 , 浙江 台州地 区 因 洪潮泛滥 , 巨浪奔腾 , 致 旧台属 之临海、 黄岩、 温岭 、 宁 海等县一带 , 遍地 尽成 泽国 , 冲 决塘 堤数 十丈 , 淹 没 田地 数万顷 , 庐墓人畜多有漂流溺毙。 旅沪台属绅 商立即借 台州公 所成 立由 朱葆三 为会 长的旅 沪台 属急赈 会 , 一面 募捐救助 , 一 面联 络京、 沪、 杭 及浙 江其 他各 地同 乡 分别 请求中央、 省和道各级 官厅办 理赈济工 作 , 并极力 请各慈 善团体协助筹赈 , 到 10 月 末 , 该会已 经募 善款 3 86 余万 元 , 已支临海、 黄岩、 温岭、 宁 海 4 县赈 款及 购置 衣被 2 4 万余元 。 1922年 入秋 后 , 浙江台 州、 温州、 严 州、 处州、 衢 州等 地迭遭飓风暴雨 , 经旬 累日 , 加 以山 洪暴 发 , 江海 河 湖水 位猛涨 , 低洼之区即 成泽国 , 依山之 县 , 尤 蒙奇灾 , 全省受 灾达 50 余县 , 被 水冲没而死的达数万人 , 风餐露宿嗷嗷待 哺的灾民达 65 万人。 灾情之重 , 为亘古所未 有 北洋时期浙江遭受的最严重水灾。 灾害发生后 , 浙江 督军 卢永 祥和 省 长沈 金鉴 不 是全 力依靠本省力量救灾 , 也不是 请求北洋 政府赈 济 , 而是迭 次祈求 由浙 商宋 汉章、 方椒 伯任 正副会 长的 上海总 商会 速为筹募 , 慨捐巨资 , 源源接 济 。浙商 朱葆三任 会长的 上海华洋义赈会特 设由 王一 亭为主 任会 长的 浙灾 募款 委办会 , 以募款拯救为宗旨 , 组织 浙灾征募大会 , 分 设 25 个总队分任劝 募 , 募款 达 124 33 万 余元 , 这些 款项 通过华洋义赈会杭州及 宁绍台两 分会分 放赈济。 对于孀 妇孤孺施予急赈 , 其余都用粮食 以工代赈 。 旅沪甬商鉴于宁属各县 迭遭飓 风大雨 , 各县 纷纷告 灾 , 于 9 月成 立了 宁波 急赈 大 会 , 朱葆 三、 盛竹 书、 傅筱 庵任会长 , 秦润卿、 乐振葆、 孙衡甫、 盛筱珊、 陈子埙 任经济 董事 , 陈 良玉、 李征五分任 捐务、 总务主任 , 会计 主任陈蓉 卿、 楼恂如 , 交际主任袁 履登 , 方椒伯、 孙梅 堂、 项松茂、 胡 孟嘉、 薛 文泰、 邬志豪、 厉树雄、 盛丕华 等一批著 名甬商任 干事。到会甬商纷纷认捐 , 会 上认捐达 万余元 。旅沪绍 商也成立了绍属风灾水灾 筹赈会 , 由徐 乾麟任 会长 , 田时 霖任赈务主任 , 宋汉 章、 田 祈原、 王鞠如、 严成德 等任经济 董事 , 当场 认捐 2 05 万 元 。该 会与 绍兴 旅沪 同乡 会广 泛开展募捐筹赈 活动 , 共 募集 赈款 55 万 元 , 救济 绍 属灾 民 , 并协助建筑上虞海塘。 对于浙江母地 平日 救助 弱势 群体、 关怀 地方 公 益等 常态性慈善活动 , 旅 沪浙商 也积极 参与 , 坚持不 懈。宁波 云华堂 是创 设于 清末 , 民国 时期 很有影 响的 综合性 慈善 团体 , 以办理育婴、 施药、 舍材、 埋 葬等善举 为宗 旨。该堂 创设后 , 就一直得到旅 沪甬商 的关心支 持 , 一批著 名甬商 因此进入该 堂的董事、 名誉董 事之列 , 如秦润卿 、 洪仰 峰、 孙衡甫、 盛丕华、 谢蘅窗、 邵声涛、 盛筱珊、 严子均、 徐伯熊、 李寿山、 王养安等 , 原上海咸 泰当经 理洪仰 峰长期 担任该 堂堂长。正因为 有旅 沪宁 波帮 的大 力支 持 , 云华 堂 创设 后几十年善举兴盛。 旅沪宁波帮协力修筑江桥是旅 沪浙商从 事 母地 日 , 这是

加征与助赈:20世纪20年代上海商界与北洋政府的附加赈捐博弈

加征与助赈:20世纪20年代上海商界与北洋政府的附加赈捐博弈

Increasing Taxation and Assisting Relief:The Game Between Shanghai Business Circles and the Beiyang Government over Appending Relief Donations with Goods Tax in the Early 1920s
作者: 陶水木[1]
作者机构: [1]杭州师范大学浙江民国史研究中心,浙江杭州311121
出版物刊名: 史学月刊
页码: 53-63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11期
主题词: 上海商界;北洋政府;货税加征;助赈
摘要:1920—1922年间,上海商界与北洋政府围绕货税附加赈捐及加征展期问题,进行了两轮、长达一年多的博弈,最终以政府当局取消上海一埠加征,改由商界捐募等额赈款而结束。

上海商界反对附加赈捐,并不是不愿助赈,在附加赈捐令颁布前,商界助赈非常踊跃。

商界之所以反对加征,主要是担心政府失信,加征一年变常征、加征一成变数成。

这场博弈的结果是本该随货税附征的赈款,改由商界认募,从表面上看这对于灾赈似乎没什么影响,但实际上既影响了赈灾公债的发行,又影响了上海商界的助赈热情,给20世纪20年代初的灾赈带来消极影响。

浅析中国近代救灾思想

浅析中国近代救灾思想

浅析中国近代救灾思想摘要:从睁眼看世界到洋务思想,中国不断汲取着西方文明的营养。

鸦片战争后,接连不断的天灾人祸致使中国内忧外困,百姓民不聊生。

面对这种困境,中国近代思想家不断探索解决途径,在传统救灾的思想上,结合西式救灾思想,提出了新的救灾主张和措施,并不断发展、完善,最终形成中国近代救灾思想。

近代救灾思想主要体现在直接救灾和间接救灾两个方面。

关键词:自然灾害;救灾思想;近代化工业革命以来,高速发展的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因发展中忽视了对环境的影响和防灾的认识,导致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灾害等因素之间的不协调,造成了生态环境濒临崩溃的危机和灾情累积上升。

自然灾害,特别是突然性自然灾害,是人类行为和自然动态之间相互作用最为剧烈的现象,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破坏也最为直观。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关于自然灾害的灾情和防救的管理有着三千余年的历史记录,近代以来,中国灾荒发生频率之高、灾荒种类之多世所罕见,几乎每年都有多灾齐发的现象,研究中国近代救灾思想,从中探寻精华,将对我国未来救灾工作的开展起到良好的借鉴作用。

一、近代救灾思想的萌芽条件在历朝历代中清代是灾荒发生最为频繁的历史时期,据邓云特统计,从1616年清政权建立至1911年清政权灭亡的近三百年间共发生灾害1121次,平均每3月1次[1]。

与此同时,清末社会危机严重,主要表现在财政困难、吏治腐败、民不聊生,这些将自然灾害的危害进一步扩大。

中国严重的内外困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鸦片战争后,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依靠其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大门,开始攫取一系列的经济特权,逐步地把中国打造成他们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材料产地,进而从中国卷走大量的财富。

由于军费支出的激增、战争赔款及其利息的累加,以及其他各种新旧支出费用的急剧膨胀,使得清政府财政状况不断恶化,入不敷出,库亏巨大,国库日渐成为虚库,支撑国家政权的日常运行尚且困难,更不敢奢望能在社会救助事业上有足够的投入了。

上海海事大学近代史第一章到第十章选择题

上海海事大学近代史第一章到第十章选择题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一、单项选择题1.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B ),割去中国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

A 辛丑条约B 马关条约C 北京条约D 望厦条约2.镇南关大捷中率部英勇杀敌的将军是(A )。

A 冯子材B关天培C 丁汝昌D 刘永福3.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图谋破产的根本原因是(B)。

A 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B 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C 帝国主义国家中正义力量的干涉D 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社会结构4.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是(D )。

A 帝国主义列强的优异的社会制度B 帝国主义列强的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C 中国落后的经济、军事力量D 腐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5.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A )。

A 林则徐B 魏源C 郭嵩焘D 郑观应6.近代史上最早喊出“救亡”的口号的是(A)。

A 严复B 康有为C 林则徐D 孙中山7.最早喊出“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的是(D )。

A 严复B 康有为C 林则徐D 孙中山8 编成《海国图志》一书的是(B )A 林则徐B 魏源C 马建中D 郑观应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条约中涉及香港问题的有(AC )。

A 南京条约B 辛丑条约C 北京条约D 黄埔条约2.从1858年到1881年,俄国先后迫使中国签订了(ABCD ),侵吞了我国北方150 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A 暧珲条约B 北京条约C 勘分西北界约记D 改定伊犁条约3.袁世凯死后,资本——帝国主义分别扶植的各派军阀的首领有(ABC)A 段祺瑞B 冯国璋C 张作霖D 曹锟4.外国教会中的某些势力以宣传宗教和西学为名,为帝国主义侵略制造舆论,他们办得较早的期刊有(ABC)。

A 中国丛报B 北华捷报C万国公报D 大公报5.19世纪70至80年代,中国陷入边疆危机的地区主要包括(ABD )。

A 西北B 西南C 东北D 东南6.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图谋破产的原因是(AB )。

A 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B 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C 帝国主义国家中正义力量的干涉D 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社会结构7.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一再失败的原因有(ABC )。

浅析20世纪30年代闽南基督徒救国会的救国思想

浅析20世纪30年代闽南基督徒救国会的救国思想

作者: 金绮寅
作者机构: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物刊名: 宗教学研究
页码: 155-164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2期
主题词: 闽南基督徒救国会;救国思想;救拔;新国民
摘要:20世纪30年代,外敌入侵,国土沦丧,中华民族危在旦夕,救亡运动风起云涌。

闽南基督教信徒组织建立救国会,开展一系列救国救民的救亡运动。

他们热衷时事,对国内现状做出细致的分析,严厉批评执政者的失误,提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救国理论——"救拔"思想,并将其付诸实施,在闽南乃至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闽南基督徒以自己的言行,证明了20世纪中国基督徒不是只希求彼岸世界、游离于社会之外的社群,他们和其他爱国人士一样,同样具有强烈的民族和国家意识,希望找到拯救中国之路。

百年前的民间水灾救济

百年前的民间水灾救济

百年前的民间水灾救济作者:暂无来源:《环球慈善》 2016年第8期文︳郝红暖1917年夏秋之际,“直隶连降大雨,永定河、南运河、潮白河等河堤相继冲溃,洪水泛滥”。

因这次水灾的受灾区域主要集中于京兆和直隶地区,所以被称为“京直大水灾”。

百年前的这场水灾,因政府委托民间慈善组织赈济,而间接促进了“义赈”,即民间赈灾事业的发展。

义赈组织不仅为救济灾民筹集了大量资金,而且受委托办理“急赈”和“官赈”,并在“散赈”、“灾民收养”和“灾后恢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慈善组织百年前的一次联合相对“官赈”而言,“义赈”是由民间自行组织劝募、筹集经费并直接向灾民散放物资的赈灾活动。

据《京畿水灾善后救济纪实》卷八《义赈》的统计:参与京直水灾救济的义赈组织有20 多个。

既有京畿地区和国内其他区域的义赈组织,也有全国性组织和个别来自国外的义赈组织。

属于京畿本地范围的义赈组织主要有顺直助赈局、顺直水灾义赈会、天津水灾急赈会、京畿水灾赈济联合会等。

参与本次“义赈”的普通善会善堂主要有天津贫民教养院、天津掩骨社、天津广仁堂、天津济生社、天津西老公所、天津义阡局等。

此外,近畿水灾救急赈捐会和以救助冀州所属五县为目的的冀属水灾救急会等义赈组织也在天津地区的水灾救济和防疫工作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外省区慈善救济组织主要有上海义赈会、上海义赈协会、上海广仁堂、上海济生会、中国红十字会上海总会以及旅沪顺直同乡会、江苏仁德堂、奉天直隶会馆水灾赈捐事务所、吉林扶余农安慈悲会等。

国外慈善组织主要有美国红十字会和日本义助会。

佛教慈悲会、中华圣公会等宗教类慈善组织也参加了此次水灾的赈济工作。

水灾赈济之初,以熊希龄为首成立了督办京畿一带水灾河工善后事宜处(简称“督办处”),作为领导救灾的官方总机关。

为联合中外各慈善团体筹议赈济及处理善后事宜,又发起成立京畿水灾赈济联合会(简称“联合会”)。

该会要求各义赈组织分别按“急赈”“冬赈”“春赈”“工赈”等名目开展赈济工作,无论是按哪个名目还是在哪个县放赈,均应预先汇报并进行登记,以便统一安排。

民族意识与公益慈善:淞沪抗战中的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和民族意识传播

民族意识与公益慈善:淞沪抗战中的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和民族意识传播

民族意识与公益慈善:淞沪抗战中的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和民族意识传播20世纪30年代,中国遭受日本侵略,淞沪战役成为中国与日本之间的第一个大规模战役。

在淞沪抗战期间,中国军民浴血奋战,共同抵御了日军的进攻。

同时,抗战期间也涌现出了不少公益慈善组织,他们不仅为抗战募捐,还关注着中国的民族意识,为中国公益慈善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淞沪抗战中的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在淞沪抗战期间,不仅有中国政府进行的大规模募捐,也有各类社会力量开展的公益慈善活动。

著名的淞沪促进会就是一家在抗战期间积极开展公益慈善的组织。

淞沪促进会的成立起初是为了帮助上海外滩沿岸沦陷区的难民,后来扩大到整个上海市区。

该组织除了进行捐款大型义演等公益活动之外,还开办了一系列扶贫救济的项目,包括派发棉衣、棉被、米面等物资,为各地开设孤儿院和福利院,每年还组织冬令营和夏令营等活动。

淞沪促进会在抗战期间的捐款总数达到了5000万元以上,用于赈济被占领地区的难民,照顾上海街头流浪儿童,纾济因战事而饱受困苦的贫困家庭等,广泛深受社会的赞誉和拥戴。

淞沪促进会的成立,代表着在抗战期间,人们对于公益慈善事业的重视,体现了民众对于整个社会的渴望,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

二、淞沪抗战中的民族意识传播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的民族意识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和加强,淞沪战役也成为了中国和日本之间一次标志性的战役。

在此背景下,许多公益慈善组织积极开展宣传活动,旨在加强人们的民族意识。

淞沪促进会便是其中一员,这个组织通过公益慈善活动的方式,加强了人们与国家的联系,弘扬了中华文化和精神。

在每到一个节日或者特别的日子,淞沪促进会都会举办一些扶贫救济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宣传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例如,在国庆节期间,淞沪促进会会在各大街道和广场上开展本着爱国主义的主题,提高人们对中国民族传统的认识和了解。

他们不仅举办各种文艺演出和义销活动,也会发布相关的宣传以及解读文献资料,深入宣传抗日战争,强化人们的民族意识。

2020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三轮冲刺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二)(解析版)

2020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三轮冲刺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二)(解析版)

广州市2020年高考三轮冲刺模拟试题(二)文综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1.有学者论及《诗经》中的“风”和“雅”时认为,“风”是一国之音,带有鲜明的地域特点,“雅”是“四方之风”,为天下正音。

这反映了A. 分裂动荡的社会现实B. 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尖锐C. 多元一体的政治特点D. 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形成『答案』C『解析』“风”是地方之音,带有地域色彩,而“雅”是天下正音,体现了多元性和统一性,即多元一体的政治特点,C正确;“雅”为天下正音,说明当时并不是分裂动荡,排除A;“风”“雅”体现的不是平民和贵族之间的差异,排除B;D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

2.董仲舒虽强调“夷夏之辨”,但认为天下之人都是君主的臣民,夷狄也不例外;君主如要推行王道,天下一统,就必须将夷狄之民也纳入到统治范畴之内,并以仁爱之心对待夷狄。

这一观点A. 迎合了当时政治统治的需要B. 体现了以民为本的统治思想C. 削弱了地方诸侯的政治实力D. 改变了先秦儒学的民族理论『答案』A『解析』董仲舒对夷夏之辨的理解是在“大一统”前提下进行的,即首先承认天下之人是君主的臣民,然后在此前提下通过王道、仁爱之心对待夷狄之民,这符合当时统治者的政治需要,A 正确;题干与民本思想无关,排除B;题干主要介绍的是董仲舒对夷夏之辨的理解,即对少数民族的态度,而非对地方诸侯的态度,而且观点本身不能削弱诸侯国实力,排除C;董仲舒承认夷夏之辨,说明其继承了先秦的民族理论,排除D。

3.宋代规定地方刑事案件须在一个月内审结,但对地方民事诉讼有“务限法”,即地方司法机构以每年二月初一到九月三十日为“务限”,停止审理民间的上诉案件,至每年十月初一“开务”后,始行受理。

这一举措意在A.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B. 保证农时不妨农务C. 强化中央集权制度D. 确保地方司法公平『答案』B『解析』每年二月初一到九月三十日是农业生产较为集中的时段,这一时间段内停止审理民间的上诉案件,这样有利于保证农时,不妨碍农务,B正确;“务限”的规定不利于提高民间上诉案件的审理效率,排除A;题干内容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C;题干仅仅涉及司法审理的时间规定,这一规定不能导致司法公平,排除D。

近代国家意志与上海仁济善堂对外地灾荒的赈济_以20世纪30年代为中心

近代国家意志与上海仁济善堂对外地灾荒的赈济_以20世纪30年代为中心

第26卷第1期2013年2月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Pu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Vol.26No.1Feb.2013收稿日期:2012-10-29作者简介:胡兵(1975-),男,河南固始县委党校讲师,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近代国家意志与上海仁济善堂对外地灾荒的赈济———以20世纪30年代为中心胡兵(中共固始县委党校,河南信阳465200)摘要:上海仁济善堂对外地的灾荒进行赈济的历史由来已久,清朝时期的义赈,更多带有民间自发色彩。

民国时期,民间的赈济活动与国家意志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与政府机构相比,民间慈善团体在赈款数量、工作效率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

关键词:国家意志;上海仁济善堂;外地灾荒;赈灾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161(2013)01-0067-04上海仁济善堂对外地的灾荒进行赈济的历史由来已久,清朝末期就从事外地赈灾活动。

但是,相对于民国时期而言,清朝时期的义赈,更多带有民间自发的色彩,仁济善堂也是如此。

在民国时期,特别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善堂对外地的赈灾有了新的特点,就是与国家意志有了越来越密切的关系。

在1927年到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十年中,中国的天灾人祸不断。

政府在指导思想上打破消极救济的观念,注意将救济与生产结合起来,体现了民国时期救济慈善事业的新特点。

一、上海仁济善堂社会背景及赈灾清朝末期,仁济善堂领导人之一施少钦成功的经济活动为他创办慈善事业奠定了经济基础,也使得他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涉足诸多慈善团体。

以他为代表的慈善家群体,有贝敏修、黄菊泉、贾雨皋、沈春山、葛蕃甫、沈小园、戴绥之、潭丽生、宋吉堂、顾勉夫、孙葆彀、曹乐园、陈竹坪、李秋坪、邓善初、蒋挹之、朱安山、怀芳、陈仪泉、王松年、吴稷卿、胡梓卿、傅攀杏、陈咏南、邱宝麟、郑程先、何碧山、唐乾初、朱笙舫、潘月樵、王克明、徐山樵、沈秉之、黄晴轩、翁吉卿、黄熏南、郑仰山、张掇芹、黄鸿初、王文镛、王心存、朱翰舟、施之英、刘芬、李松云、唐茂枝、严佑之、王介眉、徐子静、叶澄衷、许春鎔、杨香渠、纪小亭、朱森庭、何瑞棠、陈春澜、黄佐卿、徐棣山、朱葆珊、朱粹甫、王心如、杨子萱、费鸿生、虞汉垞、刘师揆、王裕贵、周梅生、韩山职、黄省三、赵馥畴、王益甫、袁松涛、陈印波、梁金池、经莲山、刘蓝偕等人[1]。

近代中国地经济高考真题-与答案

近代中国地经济高考真题-与答案

中国近代的经济演变高考题及答案1.据研究, 1853 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 便士,而中国是0.94 便士。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答案】 D2.晚清一著名人士提出,“机器厂可兴作业,小轮舟可便通达,今各省皆为厉禁,, 徒使洋货流行”。

建议“宜纵民为之,并加保护。

”这种主张被正式推行是在A. 19 世纪 70 年代 B . 19 世纪 80 年代C.19 世纪 90 年代D. 20世纪20 年代【答案】C3. 19 世纪 60 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 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

它反映出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B.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C.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D.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答案】D4.在 20 世纪 20 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生产上它是一个社会,,, 下管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

,, 除了制造和修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

”据此可知,近代以来下管村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是A.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B.农具等制造业和修理业的存在C.粮食和菜蔬肉类等的生产D.纺织和部分土产加工业的淘汰【答案】 D5.19 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 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

这说明当时中国人A、开始开眼看世界B、坚持“中体西用”C、普遍接受西式教育D、关注西方科技【答案】D6.晚清时期清政府实行专利制度,允许企业享有长时间生产经营垄断权。

1912 年北京政府规定专利保护期限最高为 5 年。

近六年全国卷主要考点专项训练四]

近六年全国卷主要考点专项训练四]

近六年全国卷主要考点专项训练(四)考点4: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清末新政、民族资本主义、自然经济、近代化、西学东渐1、(太平天国运动)(2011.全国卷.29).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

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

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堂,拆孔庙,查禁孔庙“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悌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

”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2、(清中央集权)(2011.全国卷.31).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

6月26日,浙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

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

这表明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3、(实业救国)(2012.全国卷.30).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恃,舍身喂虎”。

这反映出张謇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 B.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 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4、(洋务运动、近代化))(2013.全国卷II.29). 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

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A. 力图拜托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 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C. 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 国际地位得到提高5、(近代化)(2013.全国卷I.29).现代化是晚晴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戊戌变法——甲午战争 D.太平洋运动——中法战争——辛亥革命6、(自然经济)(2014.全国卷I.28).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

2020年上海东新中学高三历史联考试卷含解析

2020年上海东新中学高三历史联考试卷含解析

2020年上海东新中学高三历史联考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陈旭麓指出:“‘新’有两种含义,(一)是质变和飞跃的产物,这是性质之新;(二)在性质不变的条件下,一物取代另一物,这是形式之新。

”以下属于第二种含义的是A.洋务运动B.维新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参考答案:A考察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一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并没有改变政权的性质,符合题意的要求,只是“形式之新”。

B、C、D三项属于“性质之新”。

故应选A。

2. “一个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当了一个自由、强盛、擅长经商、又很开明的国家的首领。

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

”伏尔泰赞扬英国政体的这句话表明英国()A.国王拥有无限的权力B.国王擅长经商又很开明C.王权受到议会的限制D.国王与臣民关系非常和谐参考答案:C3. 1970年3月20日,美国在国家安全决定第48号备忘录中正式宣布从韩国撤走一个师即缩减2万人的决定,并通知韩国方面。

作为补偿,9月2日尼克松批准在五年内向韩国提供15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帮助韩国军队实现现代化。

这反映出A.美国撤走了全部在韩驻军B.美国放弃了全球扩张战略C.美国用军援取代在韩驻军D.美国调整了在亚洲的战略参考答案:D解析:美国缩减而非撤走在韩全部驻军,故A项错误;美国调整而非放弃全球扩张战略,故B项错误;美国给韩国军援的同时,并没有撤走在韩全部驻军,故C项错误;美国对韩国政策的变化,表明美国调整了在亚洲的战略,故D项正确。

故选: D思路点拨:注意所给材料的含义。

4. 元朝初年,行御史台对行省官的纠劝,常常引起行省官的反纠劾,行御史台官因纠劾行省官而反遭诬陷和人身迫害的现象也较为常见。

后来,元世祖正式下达诏令:“行御史台勿听行省节度”,行御史台官遭行省迫害的情形才逐渐减少。

这一变化表明( )A.行御史台与行省长期紧张对立B.元朝初年监察制度逐渐完善C.行御史台代表着中央控制行省D.行省成为行御史台监察重点参考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6卷第1期2013年2月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Pu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Vol.26No.1Feb.2013收稿日期:2012-10-29作者简介:胡兵(1975-),男,河南固始县委党校讲师,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近代国家意志与上海仁济善堂对外地灾荒的赈济———以20世纪30年代为中心胡兵(中共固始县委党校,河南信阳465200)摘要:上海仁济善堂对外地的灾荒进行赈济的历史由来已久,清朝时期的义赈,更多带有民间自发色彩。

民国时期,民间的赈济活动与国家意志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与政府机构相比,民间慈善团体在赈款数量、工作效率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

关键词:国家意志;上海仁济善堂;外地灾荒;赈灾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161(2013)01-0067-04上海仁济善堂对外地的灾荒进行赈济的历史由来已久,清朝末期就从事外地赈灾活动。

但是,相对于民国时期而言,清朝时期的义赈,更多带有民间自发的色彩,仁济善堂也是如此。

在民国时期,特别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善堂对外地的赈灾有了新的特点,就是与国家意志有了越来越密切的关系。

在1927年到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十年中,中国的天灾人祸不断。

政府在指导思想上打破消极救济的观念,注意将救济与生产结合起来,体现了民国时期救济慈善事业的新特点。

一、上海仁济善堂社会背景及赈灾清朝末期,仁济善堂领导人之一施少钦成功的经济活动为他创办慈善事业奠定了经济基础,也使得他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涉足诸多慈善团体。

以他为代表的慈善家群体,有贝敏修、黄菊泉、贾雨皋、沈春山、葛蕃甫、沈小园、戴绥之、潭丽生、宋吉堂、顾勉夫、孙葆彀、曹乐园、陈竹坪、李秋坪、邓善初、蒋挹之、朱安山、怀芳、陈仪泉、王松年、吴稷卿、胡梓卿、傅攀杏、陈咏南、邱宝麟、郑程先、何碧山、唐乾初、朱笙舫、潘月樵、王克明、徐山樵、沈秉之、黄晴轩、翁吉卿、黄熏南、郑仰山、张掇芹、黄鸿初、王文镛、王心存、朱翰舟、施之英、刘芬、李松云、唐茂枝、严佑之、王介眉、徐子静、叶澄衷、许春鎔、杨香渠、纪小亭、朱森庭、何瑞棠、陈春澜、黄佐卿、徐棣山、朱葆珊、朱粹甫、王心如、杨子萱、费鸿生、虞汉垞、刘师揆、王裕贵、周梅生、韩山职、黄省三、赵馥畴、王益甫、袁松涛、陈印波、梁金池、经莲山、刘蓝偕等人[1]。

从籍贯来说,这些职业慈善家主要来自于江浙两地,除了江浙地区商人群体本身的努力外,地域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毕竟江苏和浙江两省靠近上海,与上海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

与之相比,官赈的不力不仅在晚清及北洋政府时期如此,在南京政府初期亦然。

南京政府时期,以仁济善堂为代表的民间慈善团体在灾害救济即“义赈”方面出现了新的趋势,积累了新的经验。

1931年,南京政府因为投入了美麦借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金问题。

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还吸收了一批慈善界人士,仁济善堂的董事长王一亭和副董事长黄涵之获选,并且他们还是救灾资金上海筹募会的常务委员。

王一亭还长期担任国民政府赈务委员会驻上海办事处主任,但是他并没有对全国性重大慈善问题的决定权。

与在欧洲的那种国家—精英关系相反,中国力求使用地方士绅以帮助国家的地方公共福利。

这在欧洲是很难想象的,因为欧洲的精英是贵族,拥有独立于国家之外的权力基地。

如果他们参加政府,势必威胁国家的自主性。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上海社会与经济的变化,具有其西方根源。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些变化明显有异于那些早先王朝更替时期的历史相似现象,也有助于理解为何民间义赈的救灾方式在这时开始为官方救济所采用。

1927年4月,国民政府将内务部改称内政部,负责掌管全国救灾、救贫、慈善等事项,地方各省也67——相应设立了民政厅或民政局。

用于赈灾救济抚恤的支出在国家财政支出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国民政府还制颁了监督慈善团体及各地方救济院规则和办法。

1935年7月,国民政府又特意设立了中央救灾准备金保管委员会,任命许世英为主任,王震、朱庆澜、叶楚伧、孔祥榕等为委员[2](152)。

在上海,1930年前后,有民间慈善团体119个,这些民间慈善团体各自为政,互不统属。

上海市政府社会局(原名公益局)负责上海地方赈灾救济慈善工作,先后由黄涵之、潘公展等任局长。

同时,为了加强政府对慈善事业的管理,在上海仁济善堂成立上海慈善团体联合会,以仁济善堂董事长王一亭为联合会主席,仁济善堂副董事长黄涵之任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华人自办影响较大的慈善团体基本上都加入了。

上海慈善团体联合会在上海市政府社会局与各个慈善团体之间联络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统一协调进行各个慈善团体的赈灾救济等慈善事业。

仁济善堂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主持或参与主持了很多对外地灾荒、战争等的救济事业,仅在1927年到1937年10年中,规模比较大的就有22次。

表11927—1937年上海仁济善堂的赈灾和救济活动资料来源:1927—1937年的《申报》募捐方式上,民国时期和清朝时期相比也有所变化。

1933年4月12日,市政府召开各团体会议,讨论改善募捐办法,认为用于救济及慰劳义勇军与前线将士或赈济被灾难民,用意至善,募捐方式应合于下列原则:以一部分人的精神或物质贡献于群众,籍以唤起多数人之同情,并换取剩余物质。

全国各种团体组织,凡募集捐款须以智能之表现(例如演剧,游艺会,展览会)等贡献于群众,并唤起其同情,以唤起其援助。

或以正式组织之努力与信誉唤起群众同情,募捐方式须经当地政府机关核准,款项收管应由本组织之外人员参与。

但实际上很多慈善机构并未能达到这一点。

在以上全部赈灾和救济活动中,仁济善堂的领导人王一亭、黄涵之等人都是主要的领导人,工作地点都在仁济善堂,仁济善堂的工作人员是主要的事务人员,但是需要说明的是,仁济善堂的本地救济账目和对外地赈济的账目是分开的,是两个相对独立的体系。

二、相对高效率的工作在对外地的赈灾活动中,影响最大的要数1931年的上海筹募各省水灾急赈会。

效率最高的莫过于1933年的黄河水灾急赈会。

1931年夏季,长江洪水导致安徽、湖北、江西、湖南、江苏、浙江等地受灾严重,受灾民众数千万,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洪灾。

面对巨大的灾害,南京国民政府赈务委员会主任许世英手中的政府救灾资金却很少,即向上海慈善界求援,上海慈善界以王一亭为首积极响应,成立了上海筹募各省水灾急赈会,进行大规模的募捐活动,从1931年8月6日到1932年5月31日,仁济善堂等收到各种捐款共计2,617,068元,分批对受灾最严重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受灾人口进行了赈济,各省获得的赈款数量如下:安徽442,495元,江苏373,100元,湖北270,785元,湖南233,750元,江西197,750元,浙江77,580元,上海54,400元,其他如陕西等9个省份也获得1万元到5万元不等的赈款[3]。

本次赈灾中,来自上海民间慈善事业赈灾款261万元的数额不低于国民政府的赈灾拨款数额。

按照1930年颁布中国首部《救灾准备金法》规定,国民政府每年应由经常预算收入总额内支出百分之一为中央救灾准备金,但积满50万元后停止,一次动用救灾准备金不得超过现存额的一半。

也就是说,每一次动用救灾金数量不超过25万元。

根据南京国民政府1932年年度财政报告,当年国家财政总收入为67,192万元,其中支出赈灾费182万元[4]。

赈灾费用约占全部财政收入的0.3%,这一比例远小于《救灾准备金法》规定的1%。

由于182万元不可能全部用于救济长江中下游地区,再加上政府赈灾效率低下,所以上海筹募各省水灾急赈会无论从救灾金数量上,还是从赈灾效果上说,都大于政府。

自1931年大水以后,华北和华东地区人祸天灾不断,哀鸿遍野,满目疮痍,1931年夏,黄河在河南、68——河北决口,洪水淹没河南、山东、河北三省50余县,灾民达数百万。

9月8日,许世英和王震等人领导成立了上海各团体筹募黄河水灾急赈联合会。

9月11日,上海各慈善团体筹募黄河水灾急赈联合会接南京赈务委员会复电称:“庚电诵悉,筹募黄河水灾急赈,并先借垫5万元,分赈鲁豫两省,急佩仁慈,除分电各该省政府协助进行,并饬嘱妥为保护。

”[5]9月17日,上海各慈善团体筹募黄河水灾急赈联合会派弘伞德浩等8人由上海出发,携带棉衣裤、药品及赈款2万元,前往河南省的开封、洛阳等地,与当地政府机关商定办法,视灾区之轻重即行分别发放。

在此之前,已派人携带物资及赈款3万元,前往山东省嘉祥县等地散放。

1933年11月13日下午,上海各慈善团体筹募黄河水灾急赈联合会开会,报告赈款收入86,822.23元,支出70,051.45元。

弘伞法师在河南省滑县散放赈款3万元;在孟津县散放救助1300余户,大口3900余口,小口2000余口,滑县散放12700余户,大口27,000余口,小口8500余口。

共发赈灾款37,000余元,衣裤3000余件。

推屈文六常委前往河北查放,在长垣县散放赈款12,000余元,衣裤2900余件,在东明县散放赈款8000余元。

又与中国济生会合办,在山东荷泽县急赈,推李云门主办,计散放12,700户,大口33,600余口,小口35,000余口,发放赈款55,000余元,赈衣5600余套[6]。

而南京国民政府方面,9月17日,国民政府黄河水灾救济委员会派人乘坐飞机视察黄河灾情之后制定出工作方案,宣称计划拨出400万赈济款。

其中用于灾赈100万,工赈150万,购买种子散放40万,卫生运输杂费偿还各省垫款110万。

然后计划分配赈款,延揽急赈人员。

其中分配赈款时,根据各地报告及飞机测量情形分别拨款办理,但待查放人员实地调查报告后,或尚需斟酌损益[7]。

9月23日,国民政府黄河水灾救济委员会确定河南赈济查放处负责人选,但尚未确定山东、河北负责人。

从时间上分析,在9月17日之前,仁济善堂已派人携带物资及赈款前往受灾严重的山东散放,而国民政府才仅仅做出了一个计划的草案,一周时间之后,河北山东两省赈济查放处负责人选仍不能确定,行政机构办事效率远低于民间慈善机构。

三、社会赈灾文化特色与社会阶层在民间慈善组织获得的捐款中,自发的、临时性的特捐义捐占主要地位,构成捐款主流的是工商企业的捐款,而来自政府的拨款很少。

所以,各个慈善机构利用一切可能寻求社会民众的资金支持。

许多民间慈善组织都曾经举行过宗教活动。

“这些活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慈善事业、迷信和现代化的技术相携手的事值得一提。

宗教活动难免涉及到迷信。

一起由一家乩坛发起的大宗的善行。

乩坛收到信息说‘灵书’之力可被用来帮助穷人,由神渝激发,制造大批大幅书法和符咒出售,收入被用于慈善目的。

乩坛组织的成员是开明和富有的绅士,他们在十分豪华的办公室工作”[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