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视障儿童的感知觉与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视觉障碍儿童的感知觉与教育第一节视障儿童的感受性及其发展一、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觉的产生依赖两个条件:适宜的刺激强度和感受性。对刺激的感受能力叫感受性。感受性的大小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所谓感觉阈限,是指能够引起某种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的大小。例如:听觉的适宜刺激是16―20000赫兹的声波。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为380-780纳米光波。温度觉包括冷觉和温觉,适应刺激是10°-60°物质的温度。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绝对阈限,也叫感觉的下阈。刚刚能够觉察出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人类重要感觉的绝对阈限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在数量上成反比关系。也就是说,绝对感觉阈限越大,即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越强,绝对感受性就越小;相反,绝对感受性就越大。例如,一个人如果只能听见比别人强一倍的声音,那么他的听觉阈限就比别人大一倍,即这个人的听觉感受性比别人小一半。如果用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如下公式来表示:E=1/R 刚刚能够引起感觉差别的刺激物的最小变化量叫差别阈限。区别出同种刺激最小差异量的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关系。也就是说,差别感觉阈限越小,差别感受性就越大。韦伯定律: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在研究感觉的差别阈限时发现:如果以I表示原刺激物的强度,以△I表示刚刚觉察出变化的较强刺激物的强度(最小可觉差),那么在一定范围内,每一种感觉器官的差别阈限都是一种相对的常数,用数学公式表示为:

K △I/ I 例如,对于50克的重物,如果其差别阈限是l克,那么该重物必须增加到51克我们才刚能觉察出稍重一些;对于100克的重物,则必须增加到102克我们才刚能觉察出稍重一些。公式的意义在于它告诉我们对两个刺激物的辨别能力不是取决于两者差异的绝对值,而是取决于差异的相对值。根据韦伯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某种感觉的敏锐程度。对于不同的感觉,韦伯分数的值是不同的。韦伯分数越小,感觉就越灵敏。二、感受性的变化适应是感受器在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所发生的感受性的变化。适应可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引起感受性的降低。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都可能产生适应。感觉的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的对比分为同时对比和先后对比。例如,一个灰色方块放在黑色背景上比放在白色背景上看起来亮些。“月明星稀”也是感觉对比的现象。不同刺激先后作用于感受器时,便产生继时对比。例如,吃了糖果后再吃苹果,会觉得苹果是酸的。感觉对比:感觉的相互作用是指一种感觉的感受性,会因其他感觉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想象。例如,用刀子划玻璃时发出的吱吱声会使不少人的皮肤产生寒冷的感觉;微光刺激能提高听觉感受性,强光刺激能使听觉感受性降低等。联觉是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最常见的是色觉所引起的温度感觉。如红、橙、黄等颜色易引起人们温暖的感觉,因而被称为暖色;蓝、青、紫等颜色易引起人们的冷觉,因而被称为冷色。黑白两个同样大小同样质地的球,白色的会使人感觉轻,黑色的会使人感觉重。感受性的发展人与人

之间的感受性有很大的差异;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和生活实践的丰富,个体的感受性会随之逐渐发展;人的各种感受性都有极大的发展潜力;人的感受性具有补偿作用。三、感觉的代偿与补偿感觉的适应现象为感觉的代偿与补偿提供了可能性代偿是指当机体某器官发生病变、功能失常时,自身通过调整病变器官和发展其他健全器官的功能,使机体与环境重新趋于平衡和协调的过程。缺陷补偿是指通过各种途径替代、改善或恢复受损器官和组织的功能。“补偿过程是生物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综合”,而代偿是机体适应环境的一种生物现象。补偿是在代偿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自觉的,它包括人的主观努力和社会的帮助。人可以通过有意识的特殊训练使某种感觉逐步提高.”实现缺陷补偿的目的。例如:雷达手杖利声纳眼镜可以帮助盲人解决行走的困难。四、感受性的提高与缺陷补偿感受性是在实践中得到提高的。长期从事某种特殊职业的人,由于经常使用某种感觉器官,相应的感官会因其注意的增加而使感受性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例如,有经验的司机能听出发动机的转速,或者通过机器的异常声音判断故障的所在。感受性的提高使缺陷补偿成为可能。视残儿童由于看不清或看不见,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必然更多地依赖听觉和触觉,以听代看,以手代目,这样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使某些感官的感受性得到了发展。若他们能受到系统的科学的早期训练,各种感官的感受性就可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视觉缺陷的补偿就可能达到更高的水平。第二节视障儿童的残余视觉在所有的视残儿童中,全盲儿童其实并不多。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有残余视力。这些看来似

乎微不足道的残余视力,对视残儿童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何合理地训练、保护和利用这些残余视力,是每个视残儿童的家长、教师和儿童本身都应该了解的。一、残余视觉在视残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帮助视觉障碍儿童获得信息,这有助于他们对客观事物形成较为完整的形象;有助于他们了解环境、控制环境,学习行为技能;一些低视力通过适当的训练,在提高视觉功能后还能学习普通文字,有利于他们扩大社会交往,获得更多的信息;应鼓励儿童尽可能使用残余视力,帮助儿童学会“看”的技能。二、残余视觉的发展与训练视觉障碍儿童残余视觉发展的顺序是:⑴能对光亮产生注意,跟踪目标做上下左右的目光追踪。⑵能对鲜艳的色彩产生注意,在合适的光线下追踪目标。⑶能认识亲人的脸,辨认脸部器官、身体各部分。⑷能注意周围的人和物,寻找东西。⑸能辨认物品的形状。

⑹能看图和描图。低视力儿童一般看近处的东西比远处的清楚。⑺能在现实环境中观察、模仿人物的动作并了解其含义。⑻能根据目标、颜色、大小、长短或事情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类。儿童残余视觉的发展过程也是其他感知觉、认知协同发展的过程。视残儿童语言的掌握,思维的发展,其他感知觉的补充作用,对于提高其视觉功能是很重要的。残余视觉功能的高低不但取决于所测量的视力。儿童的视野、色觉,儿童看的动机、看的方法,照明的强弱、材料明暗的对比,物体的大小、远近等等,也影响其视觉功能。三、视力残疾儿童残余视觉发展的特点残余视觉的发展特点由于残疾的原因、时间、受损程度、接受教育的不同,残余视觉的发展常常存在很大的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