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农业的理论与实践
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
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一、背景介绍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
乡村振兴战略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向农业农村转变观念,打破传统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总体要求。
此举旨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本文将从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两方面展开讨论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
二、乡村振兴战略理论探索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探索是指对农村发展思路与方法的研究和理论积累。
这一领域的研究着重于探索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发展路径和模式。
1. 经济模式创新农村经济模式的创新是乡村振兴战略理论探索的核心内容之一。
过去,中国的农村经济主要依靠农业生产,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需求。
因此,乡村振兴战略理论探索之一是探索多元化经济模式,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发挥农村特有资源和优势,实现农村多样化发展。
2. 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理论探索中的重要一环。
中国正面临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而乡村地区作为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
乡村振兴战略理论探索中,应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
三、乡村振兴战略实践创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创新是指在理论指导下,通过试点示范和具体实施,逐步总结经验,推动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
这一领域的实践创新是乡村振兴战略理论的重要补充。
1. 农村产业升级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创新之一是通过农村产业升级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产业升级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技术引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升农村产业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例如,可以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推动产业链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
2.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创新还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农村产业的生产效率。
这包括农村供水、电力、通讯和交通等方面的建设,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农业推广硕士-农业可持续发展课件(第一讲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1988年FAO定义为: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基础,并调整技术
和机构改革方向,以确保获得和持续满足当代和后代人的需
要。这种持续发展能保护土地、水、植物和动物遗传资源,
不造成环境恶化,同时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社会能够
接受。
国外生态农业
说明内涵丰富,但没有统一的定义。
(2)农业的可持续性:一般与Gordon K,Donglass提出了 三重属性定义类同。
四种较有影响的概念 ①着重自然属性 ②着重社会属性 ③着重经济属性 ④着重科技属性
2.持续农业的原则
(1)公平性原则:包括三层意思:本代人的公平,代 际间的公平,地区间的公平。 (2)农业生产持续性原则:社会(产品数量、优质、农业
结构与产品结构)、经济与生态
(3)共同性原则: 即目标和行动的共同性。 (4)质量原则 (5)时序性原则 (6)发展的原则
一系列使环境良性循环的农业经营实践过程。 Altier.M在考虑了社会经济因素后认为:“持续性”
为“地力的可恢复性、环境的健全性、经济上的合 理性和社会的可接受性”。 Gordon K,Donglass提出了三重属性定义:即可持续农 业是环境重要性、食物充足性和社会公平性的有机 结合; Brown B.J 提出了可持续农业三重目标的定义:即生 态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和社会持续性
(3)日本的“环保型持续农业”
★减轻农业对环境造成的负作用; ★加强对环保型农业技术的研究开发; ★资源的再利用及地力维持与提高等。
(4)印度的持续农业发展
★研制和推广生物肥料,节约化肥施用; ★推广运用生物农药,减少化学农药; ★成立农工商企业集团,加强对资源的有效开发及 振兴农村经济。
四、现代可持续农业及其特征
至公元前1万年 对自然 的态度 依赖自然
农业生态学7.农业可持续发展
(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后不久,中国政府就组 织编制了《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阐明了70多个行动 方案领域。是世界上首部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战略。
1994年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用 实际行动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十六大报告把“可持续发展能力,生态环境改善,资 源利用效率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 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为 目标之一,并对如何实施这一战略进行了论述。
第四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持系统及其建设
一、环境与资源支持系统
环境与资源支持系统 作为农业生产的物质和能 量的输入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区域农业发展的 方向和模式,它是农业 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坚强后 盾。
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培育与合理利用是实施农业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实 际上就是保护农业生产力。
二、可持续农业的基本概念 可持续农业的思想是产生于人类对“石油农业”、 “绿色革命”沉重代价的反思与“替代农业”的实践 之上的。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农 业可持续发展的思潮,人们开始将农业功能的思考从 单纯的经济方面扩大到生态和社会,各国纷纷根据各 自的国情开始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实践探索。此后, 可持续农业的研究与发展不断有高潮兴起
5、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1)各国的共同行动
1992年,里约热内卢会议,183个国家。102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 与会。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 性文件,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反 映了关于环境与发展领域合作的全球共识和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
1997年,《京都议定书》,对减排温室气体的种类、主要发达国家 的减排时间表和额度作出了具体规定。
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
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在当前社会条件下日益受到广泛关注,这是因为传统农业模式带来了许多环境和社会问题。
可持续农业模式旨在提供更可持续、环保和社会公正的农业生产方式,以满足人类的食品需求,并同时保护和改善生态系统。
首先,可持续农业模式注重环境保护。
传统农业模式通常依赖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来提高产量,但这些化学物质对环境造成长期的污染。
相比之下,可持续农业模式倡导使用有机肥料、生物农药和生物防治方式来控制病虫害,并更好地管理土壤和水资源。
同时,可持续农业模式强调农作物的多样性,推广农作物轮作、间套种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措施,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抵御性。
其次,可持续农业模式关注实现社会公正。
传统农业模式常常导致农民贫困和土地权益失衡的问题,因为大规模农业企业常常占据资源和市场优势,使得小农户难以生存。
可持续农业模式倡导小规模农业、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的发展,帮助农民改善生活条件和增加收入。
此外,可持续农业也注重提供良好的劳动条件和合理的工资,保证农民的权益。
第三,可持续农业模式提倡食品安全和健康。
传统农业模式常常使用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这些物质可能在农作物中残留,并潜在地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可持续农业模式通过使用有机农业和自然农业的方式来保证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
此外,可持续农业模式还鼓励食品供应链的透明度,加强消费者对食品的了解和选择,为食品安全提供保障。
最后,可持续农业模式与科技创新密切相关。
农业科技的发展可以帮助改进农作物品质和抗病虫害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例如,遗传改良、水稻亩产三提高、生态农业等技术在可持续农业模式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农业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如远程监测、智能农业和大数据分析等,使农业生产更加精确和可持续。
综上所述,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是当今社会所追求的方向,它强调环境保护、社会公正、食品安全和科技创新。
通过提倡有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小规模农场和科技创新,可持续农业模式可以为人类提供健康、多样和可持续的粮食供应,并更好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系统。
农业科学理论的创新与实践
农业科学理论的创新与实践引言农业科学是指研究农业生产中的科学问题,探索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学科领域。
随着农业产业的发展和全球农业面临的挑战不断增加,农业科学理论的创新与实践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围绕农业科学理论的创新和实践展开讨论,探讨当前的问题、挑战和发展方向。
当前问题与挑战1. 高效农业生产的需求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农业生产需要满足越来越多的人口需求。
但是,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存在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等问题,无法满足当前的需求。
因此,如何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率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和挑战。
2.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农业生产对土壤、水资源和自然环境等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不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因此,如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一个紧迫的问题。
需要在农业科学理论的创新和实践中寻找解决方案,包括减少农药使用、提高农产品质量等方面。
3. 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随着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农业面临了更加复杂和严峻的气候条件。
不同的地区可能出现干旱、洪涝等极端气候事件,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因此,如何通过创新的农业科学理论和实践来应对气候变化成为了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创新方向与实践探索1. 基于信息技术的智慧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可能性。
通过无人机、传感器等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对农田的精确管理和监测,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优化和智能化。
智慧农业成为当前农业科学理论创新和实践的重要方向之一。
2. 生态农业的发展生态农业强调在农业生产中尊重自然规律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通过推行有机农业、轮作休耕等方式,减少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还可以增加农业生产者的收益。
因此,生态农业在当前农业科学理论创新和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3. 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生产方式气候变化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为创新农业科学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契机。
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不断的开采和消耗,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
为了保护环境、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和永续发展,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一种有效方法。
那么,什么是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它的理论和实践是什么?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是指在生态系统内部和生态系统与人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为了实现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系统性的和综合性的生态措施。
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实现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和高效运行,为人类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这其中,最重要的是确保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即保证生态系统的功能不会随时间不断降低,维持生态系统的长期生产和生活资源的供给能力。
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有许多,其中包括生态系统跨尺度理论、生态足迹理论、能源利用理论、气候变化理论、生态延续性理论等等。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生态系统跨尺度理论和生态足迹理论。
生态系统跨尺度理论是指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尺度上,生态系统各种要素相互作用和变化的过程。
生态系统的发展不仅与内在的生物多样性、生产率、碳库、氮库等因素有关,而且与外部因素(如气候变化、土地使用变化等)和社会经济因素(如城市化、经济发展等)有关。
因此,我们必须在多个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制定措施来实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生态足迹理论是指对人类经济活动的生态压力进行测算和分析,而这种压力是以耗用生态系统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
生态足迹理论的核心是通过测算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来制定措施和政策,以减少人类经济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程度,保护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是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不仅涉及政府的宏观政策调控,还涉及到企业的生产活动和个人的日常生活。
以下是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几个实践方面。
1.采取低碳经济措施低碳经济是指通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方式降低温室效应,促进经济发展。
家庭农场的理论基础及总结
家庭农场的理论基础及总结家庭农场是指由家庭成员经营的小规模农业生产单位,通常位于农村或者近城市的郊区地区。
家庭农场的兴起源于对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改革和农村经济的转型,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可持续农业、农民自主经营和农村发展理论等。
本文将结合这些理论基础,总结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并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
一、可持续农业理论可持续农业是家庭农场理论基础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可持续农业理论主张,农业生产应当在满足当前需求的也要考虑到对未来世代的影响,即“满足当前需要,不影响后代需求”。
可持续农业的实践包括提高土地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种植多样化作物等。
家庭农场作为小规模生产单位,更容易贯彻可持续农业理论,因为他们对土地和资源的利用更加谨慎,更容易实现环保生产。
二、农民自主经营理论农民自主经营理论主张,农业生产应当由农民自己主导和管理,而不是由政府或企业进行指导和干预。
家庭农场作为农民自己经营的生产单位,充分体现了这一理论的实践。
家庭农场主要由家庭成员管理和操作,他们根据当地的土地、气候和市场情况,自主选择种植和养殖的作物和动物,灵活调整生产方式和策略,更容易适应市场需求和变化。
三、农村发展理论农村发展理论强调农村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农业产业的多元化。
家庭农场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种植农作物、养殖家禽家畜、加工农副产品等方式,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和条件,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家庭农场还可以带动农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家庭农场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可持续农业、农民自主经营和农村发展理论。
家庭农场充分贯彻了这些理论,通过小规模、灵活性、自主经营、综合利用等特点,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家庭农场在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加入到家庭农场的经营中。
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支持家庭农场的发展。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考核试卷
A.农业与科研机构合作
B.农业与企业合作
C.农业与金融合作
D.农业与国际合作
9.以下哪些措施有助于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A.改善农业基础设施
B.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C.增加农业信贷支持
D.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10.农业可持续发展中,以下哪些方面的改革是必要的?()
2.有效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循环农业。优点:资源高效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困难:初期投资大,技术要求高,农民接受程度低。
3.农业科技创新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消耗。例如:转基因技术提高作物抗病性,减少农药使用。
4.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社会角度: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教育。经济角度: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生态角度:推广绿色农业,保护生态环境。
4. BCD
5. ABC
6. ABCD
7. ABC
8. ABCD
9. ABCD
10. ABCD
11. ABCD
12. ABCD
13. ABC
14. ABCD
15. ABCD
16. ABCD
17. ABCD
18. ABC
19. ABCD
20. ABCD
三、填空题
1.代际公平
2.生物防治、物理防治
3.粮食储备率
二、多选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关注以下哪些方面?()
A.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B.保护生态环境
C.增加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D.改善农民生活质量
课题研究论文: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及措施浅谈
126084 农林学论文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及措施浅谈众所周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近些年来,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人民群众也越来越明白农业经济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必要前提和基础部分,农业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本文通过对部分地区的调查研究总结出了如今社会农业经济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一些新问题和与之对应的一些措施方案。
一、我国农业经济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制约因素1.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外界环境是指生态环境和其他影响因素。
首先生态环境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也会相应受到破坏。
比如出现了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以及一些大气污染的问题。
而这些生态问题会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使农作物得不到足够的营养补给,从而造成农产品不能高产多产。
然后还有就是农民在完成收庄稼之后,对剩余的麦秆不愿意进行搬运分类而选择用火烧掉,这样做的后果就是破坏大自然环境,造成大气污染,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发展,并且阻碍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农民素质不够高、学历低。
众所周知,农村的教育事业相比城市教育而言发展得比较缓慢,大部分农民得不到相关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导致农民普遍学历低、素质不够高。
显而易见,农民是农村的主体,也是农业经济的主体,农民的学历低、素质低必然会造成农村经济的落后,从而就会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
3.农业技术水平普遍偏低。
我国的第一生产力是科学技术,农业经济的发展必然要依靠科学技术这一生产力的指导。
但是目前通过对我国部分农村使用农业技术的调查情况来看,除了农业劳动率偏低以外还有一个就是农业技术水平低。
而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推广农业新科技成果的人才缺乏以及农业技术推广官网没有被农民重视。
4.农村劳动力较为缺乏。
在当今社会下,大部分农村普遍只剩下年迈、无劳动力的老年人和尚在读书的孩童,年龄差距较大。
生态农业实习月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生态农业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越来越受到关注。
为了更好地了解生态农业的实际情况,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我于2023年7月1日至7月31日在我国某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习。
二、实习目的1. 了解生态农业的基本概念、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2. 掌握生态农业的种植、养殖技术及管理方法。
3. 增强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三、实习内容1. 生态农业基本概念及发展现状在实习期间,我首先了解了生态农业的定义、特点和发展历程。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将农业生物与农业环境相结合,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模式。
2. 生态农业种植技术在示范园区,我学习了生态农业种植技术,包括作物品种选择、种植模式、施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
通过实地操作,掌握了无公害蔬菜、水果等作物的种植方法。
3. 生态农业养殖技术在养殖区,我了解了生态农业养殖的基本原则和关键技术,如良种选择、饲料配方、饲养管理、疫病防控等。
通过参观和操作,掌握了生态养殖的技术要点。
4. 生态农业管理方法在实习过程中,我了解了生态农业园区的管理制度、运营模式和发展规划。
通过与管理人员交流,掌握了生态农业园区管理的经验和技巧。
四、实习成果1. 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养。
2. 掌握了生态农业种植、养殖技术及管理方法。
3. 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 拓宽了视野,对生态农业的发展前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五、实习感悟1. 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 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
3. 在实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4. 生态农业园区管理需要综合考虑生态环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六、实习建议1. 加强生态农业科技研发,提高生态农业技术水平。
2. 加强生态农业人才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农学教学实践成果分析(3篇)
第1篇摘要:农学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其教学成果的评估不仅包括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包括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
本文通过对农学教学实践成果的分析,探讨了农学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农业技术水平以及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方面的作用,并对未来农学教学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农学教学;实践成果;综合素质;农业技术;现代化一、引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学作为农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和实践成果对于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学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通过对农学教学实践成果的分析,旨在探讨农学教学在培养学生、提升农业技术水平以及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方面的作用。
二、农学教学实践成果分析1.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1)知识体系的构建:农学教学通过系统性的课程设置,使学生掌握了农业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为未来的农业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实践能力的提升:通过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了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新意识的培养:农学教学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
2. 提升农业技术水平(1)新技术推广:农学教学将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引入课堂,使学生能够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持。
(2)产业升级:通过农学教学,学生了解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为农业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提供人才保障。
(3)农业可持续发展:农学教学强调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可持续发展理念,培养学生关注农业生态环境,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 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1)人才培养:农学教学为农业现代化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人才支撑。
(2)技术进步:农学教学推动了农业技术的创新和进步,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技术保障。
(3)产业融合:农学教学促进了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产业支撑。
三、农学教学实践成果的不足与挑战1. 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目前,部分农学教学单位的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经济学中的可持续发展理论
经济学中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全球性的关键议题,旨在寻求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同时,不会妨碍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在经济学领域,可持续发展理论提供了一种框架,以确保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社会公正相协调。
本文将探讨经济学中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并就其原则、应用和挑战进行探讨。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原则1. 环境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是环境可持续性,即确保经济活动不会对环境产生不可逆转的损害。
该原则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废弃物处理和生态系统的保护,以确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2. 社会公正: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增长能够公平分配社会资源和利益。
该原则关注贫困、教育、卫生保健和社会参与等问题,力求减少贫富差距,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3. 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应该追求长期的、持续的经济效益,而不是简单地依赖于短期的利润。
该原则强调投资于可持续技术和创新,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排放和废物。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应用1. 农业与食品安全: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农业领域有重要的应用。
例如,可持续农业实践包括有机农业、农业生态系统管理和精细农业技术的使用,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提高土壤质量,并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这有助于保障食品安全和农民的生计。
2. 能源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理论对能源和环境保护的研究也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提倡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改进和碳排放减少,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减缓气候变化和降低环境污染提供了策略和目标。
3. 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城市发展:城市化是当今世界的重要趋势,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可持续城市发展理论强调城市规划、绿色建筑、可持续交通系统和资源回收利用等,以减少城市能耗、改善居住环境,并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面临的挑战1. 利益冲突: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实践中往往会面临各种利益冲突。
例如,环境保护投资可能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从而减少经济增长;贫困地区的开发可能会导致生态系统破坏。
《农业生态学》第八章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解析
2200 多年前,“永续利用”的思想和定期 封山育林的法令。 2.西方: 19世纪对林业和20世纪对 渔业的研究,提出了可再生资源“可 持续产量”问题。
3.近代和现在:
(1)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R.卡逊的科 普《寂静的春天》,针对有机农药的无节 制使用会威胁人类生存。 (2)1972年,《增长的极限》:人口- 灾难性的崩溃--“零增长”。 (3)80年代,《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 社会》和《我们共同的未来》--理论研 究的不断深入。 (4)1992年,《21世纪议程》--认 识深化的结晶。
四、中国的可持续行动
1 .李鹏总理参加 1992 年环发大会 2 .1992 年国务院颁布《中国环境与发 展十大对策》 3 .1994 年制定《中国 21 世纪议程》: 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 21 世纪议 程”。 4 .1998年,中国21世纪议程农业行动 计划
第二节 农业的历史发展阶段与现代农业 发展思潮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定义:可持续发展是在满足当代
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 足其自身需要的发展。
2.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自然属性: 即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
系统再生能力的发展。
(2)社会属性: 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
统承载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
(3)经济属性: 当发展能够保证当代人的福
本章结束!
源利用率、 养分、水分平衡、水土流失率、 资源更新率、能量产投比
2. 经济发展指标 :土地生产率、劳动
生产率、资金利润率、产值、收入等
3.社会发展指标 :人均食品占有量、劳
动就业 率、失业率、福利水平、寿命等
农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理论与实践
农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理论与实践农业经济学理论与实践农业经济学是研究农业生产、农村发展以及农民生计等与农业相关的经济学科。
它探讨农业经济的规律和原理,为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本文将从农业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农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农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农业生产理论、农业供求理论、农业价格理论和农业效益理论等。
1. 农业生产理论农业生产理论研究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产要素的组合与配置、初级要素与高级要素的转化、农业生产规模与效益关系等。
2. 农业供求理论农业供求理论研究农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关系,以及农产品价格的形成和调节机制。
它分析农业生产与消费的变动对市场的影响,探讨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原因和特点。
3. 农业价格理论农业价格理论主要研究农产品价格的形成机制和调控方法。
它分析农产品价格的内在规律,探讨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为制定农产品价格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4. 农业效益理论农业效益理论研究农业经济发展的效益及其评价方法。
它探讨农业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分析农业经济发展的效益与成本,为农业发展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农业经济学的实践应用农业经济学的实践应用主要体现在农业政策制定、农业管理和农业市场分析等方面。
1. 农业政策制定农业经济学为农业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和农民收入等方面的研究,农业经济学可以指导农业政策的制定,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和农民生计改善。
2. 农业管理农业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农业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为农业生产组织、农业企业和农业合作社等提供决策支持,优化农业生产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3. 农业市场分析农业经济学可以对农产品市场进行分析和预测,为农业生产和经营提供决策依据。
通过研究农产品价格波动、市场需求变化等,可以帮助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做出合理的决策,避免经营风险。
循环农业 学术理论
循环农业 学术理论循环农业理论一、定义1、循环农业理论:指实践中开发和应用自然资源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理论。
2、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采取有序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方式,使农业可持续的生产经营,以期达到农业长期可持续增长的目标。
二、基本原理1、环境保护原理: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农业的环境保护,这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则。
2、综合调控原理:平衡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生产效率,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
3、协调发展原理:重视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开展综合协调发展,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持续维护和功能协作。
三、实施措施1、提高农业自给自足能力:实施有机农业,通过科学施肥、合理有效的土壤管理,增强农业辐射因子系统抗逆能力,以实现农业自给自足。
2、建立可持续农业管理体系:通过科学、规范的农业管理体系建设,落实可持续农业管理技术,以期释放农业自身的可持续农业发展能力。
3、加强农业技术支持:推广和开发农业科技,推动农业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提升农业技术水平,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持。
四、预期效应1、资源利用费用降低:通过提高农业自身的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降低农业综合成本,从而降低资源利用费用。
2、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推行可持续农业技术、建立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农业管理体系、发挥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作用,达到农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经济效益提升:通过依托科学农业管理体系,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可以促进和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五、主要流派1、环境效率观点:注重于环境资源的复合利用和有序调配,强调要提高社会用性资源的综合生产效率,以实现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2、生态文明观点:注重于维护和发展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强调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践行绿色农业发展生态文明理念。
3、社会公平观点:认为可持续农业发展必须确保社会均衡发展,强调农村发展需要建立普惠的社会治理体系,落实农业发展优先政策,实施关系农村发展的综合政策措施。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作为一个感性的生物,人类在与自然界的长期相处中,逐渐意识到自己的生存环境正在遭受挑战。
在科学技术进步的带动下,人类越来越清晰地发现自己面对机遇和挑战的同时,也在面对着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作为全球性的问题,这个话题已成为各国政府、科学家、企业、民间组织以及每一个人都需要思考和参与的重大议题。
一、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过去几十年里,全球范围内的自然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如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和土地荒漠化等,成为制约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瓶颈和突出问题。
环境污染引起的种种不良反应,不仅严重威胁到人类健康,也对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环保确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维护公共利益,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持久和谐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环保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的同时,全球范围内的环境问题也得到了广泛的认识和关注。
为了保护环境,各国政府和组织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例如加强环境法规的制订和实施,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和节能技术,开展社会宣传和教育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控制资源的损失和环境的破坏,同时也有助于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实践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于自然与社会的平衡追求的一个重要体现。
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中,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经成为了解决不同领域的问题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比如,在经济方面,可持续发展要求保持经济增长,保障公平、公正和可靠的环境保护措施,而不是单纯的发展经济。
在社会方面,可持续发展要求保障和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秩序。
在环境方面,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主张保护生态系统,防止自然环境受到伤害,这是人类长期存续和发展的基石。
例如,鲜为人知的是,可持续发展还涉及到特定领域的实践,如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低碳社区的建设,以及有机农业的开展等。
这些实践既有改进传统活动,也有推广新兴技术。
例如,水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既涉及到改进农业用水方式,也涉及到建立排污收费制度和水科学监管机制;低碳社区的建设则要求城市规划和建设者在建设计中加入以低碳、节约能源为目的的理念和技术,同时利用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能源,节省能源极为关键。
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理论框架、现实困境与实践进路
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理论框架、现实困境与实践进路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农业作为人类生存的基础产业,其发展速度却似乎被时代的脚步远远抛在了后头。
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农业的现代化不仅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因此,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时代的呼唤,更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首先,我们需要构建一个科学的理论框架来指导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这一框架应当基于对农业生产本质的深刻理解,将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融合其中,形成一个多元化、综合性的分析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农业生产不再仅仅是种植和养殖,而是一个包含生产、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的综合体。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全面把握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然而,现实中的困境却不容忽视。
当前,我国农业面临着土地资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问题。
这些困境如同一道道枷锁,束缚着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为了突破这些困境,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
例如,通过推广节水灌溉、有机种植等环保技术,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通过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降低劳动力成本;通过优化农产品流通渠道,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等。
在实践中,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
许多地区开始尝试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如家庭农场、合作社等,这些模式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增强了农民的市场意识和风险意识。
同时,政府也在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尽管如此,我们仍需警惕潜在的风险。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
如果我国农业不能及时形成新质生产力,就可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此外,气候变化等不确定因素也可能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好应对各种挑战的准备。
展望未来,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休闲农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休闲农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休闲农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一、引言休闲农业是指农村地区依托农业资源,以农业观光、农事体验和农业文化传承为基础,提供休闲娱乐、生态体验、农产品购买和农事体验等服务的产业形态。
休闲农业的兴起不仅给农村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点,同时也提供了城市居民丰富多彩的农村体验。
本文将探讨休闲农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并总结其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休闲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1.城乡发展一体化理论休闲农业的兴起与城乡发展一体化理论相辅相成。
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农村资源优势,提升农村的吸引力,促进城乡差距的缩小。
通过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实现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2.农业文化传承理论休闲农业的发展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求,更是为了传承和弘扬农业文化。
农业作为人类文明的基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
通过休闲农业,人们可以近距离接触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了解农业文化的内涵,增强对农业的尊重和敬意。
三、休闲农业发展的实践1.发展特色农产品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依托于农业资源的优势。
各地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和自然条件,发展具有特色的农产品。
这些特色农产品不仅可以提供给游客购买,还可以通过农事体验等方式吸引游客参与其中,增加交流互动的机会。
2.提供生态体验服务休闲农业的发展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永续利用。
各地可以开发出适合休闲的景区和农庄,提供生态体验服务,如农田观光、采摘体验、自然探索等。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满足游客的休闲需求,还可以增加游客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和保护意识。
3.开展农事体验活动休闲农业的核心是农事体验,通过农事体验,游客可以了解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亲手参与种植、养殖、采摘等活动。
这种参与式的体验,可以增加游客对农业的了解和认同,同时也提升了游客对休闲农业的满意度。
四、休闲农业的影响1.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为农村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述评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述评2013年09月03日12:04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年第10期作者:袁华萍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02摘要: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农业领域内的具体体现。
国外学者主要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模式以及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我国学者从国外经验总结、政策导向、以及经济工具应用等方面对我国不同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
对该理论进行梳理,对于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业可持续发展,可持续模式,指标体系1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被认为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起源。
1968年,罗马俱乐用全球眼光审视人类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等一系列问题,先后有《增长的极限》、《未来的一百年》等一大批成果问世,对唤起世界环保意识有极大的启蒙作用。
1972年,联合国明确指出人类必须保护自然环境,并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1980年由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提出了要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要合理利用生物圈,使之既能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又能使其保持潜力以满足后代的持久需求,该思想成为可持续发展概念形成的基础。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农业领域内的体现,对其发展做出理论奠基贡献的则是美国农业科学家LesterBrown,他于1981年指出:“我们不是从前辈手中继承地球,而是向子孙后代预支地球”。
1987年,以布伦特兰夫人为主席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提交的著名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1989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通过了有关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正式决议;1991年则在荷兰进一步形成了引起巨大反响的“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丹博斯宣言》。
宣言提出:“可持续农业是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基础方式,以及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变革,以确保当代人及其后代对农产品需求得到满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持续农业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探讨
摘要
关键词
一、可持续农业理论的提出(内容、原因、时间)
可持续发展农业是指采取某种合理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需求可以持续发展的农业系统。
按可持续发展农业的要求,今后农业和农村发展必须达到的基本目标是:确保食物安全增加农村就业和收入,根除贫困;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
(1)/view/3439660.htm
1985 年,美国加利福尼亚议会通过了《可持续农业研究教育法》,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农业的概念。
随后美国农学会进一步深化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美国国会在农学会的基础上,重新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阐述,联合国粮农组织也提出了“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概念。
在我国,许多学者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也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尽管这些概念存在着不同表述的差异,但总体来讲,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共识。
(2)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及对策,孙伟1,2 , 郑桂萍1*
农业是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农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没有农业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是一个占世界总人口22%的农业大国,但在农业资源相对短缺,耕地资源数量供应不足,质量严重下降,农业基础设施总体装备水平落后,农业物质技术条件非常脆弱。
农业生产的增长在较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资源的过度利用与牺牲生态环境的代价之上的。
因此,我国农业与农村要摆脱困境,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浅析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蔡宗寿张霞阮建雯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几个方面
1、化工产品与可持续发展农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要求有所提高,这鼓励了化学
肥料、农用化学品等化工产品的大量使用。
大量化学肥料、农用化学品等化工产品的使用,确实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但同时也伴随着许多问题的出现,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不仅农药残留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而且化学肥料、农用化学品等化工产品的过量使用让我们的耕地质量不断变差。
2、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农业
水资源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水资源不充足,农业生产就无法顺利进行。
总体上来说,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水资源分布不均匀。
农业可持续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科学合理地利用水资源,这就涉及到作物的合理布局、统筹兼顾的问题。
3、土地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农业
土地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 的人口,这对我国的耕地保护来说,压力是巨大的。
特别是近几年,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迅猛,这就要求我国要不断地强化农业基础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从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
(4)谈可持续发展农业陈祥峰孟凡锃
4、农业机械化与可持续发展农业
农业机械化对保护农业耕地资源,淡水资源和农业生态环境非常重要,农业机械化是重要的防护技术。
我国人口众多,但是人均占有耕地却非常少。
保护耕地资源,除依据国家有关法规抑制耕地过量占用外,应用农业机械拓展新的可耕地资源、提高耕地质量也是有效措施之一。
(5)农业机械化与可持续发展初探李臣宋望荣
三、我国可持续农业面临的问题
随着政府的积极指导和正确调控,目前我国农村的发展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基本的温饱问题早已解决。
随着可持续发展农业政策的不断落实和改进,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在此同时可持续发展农业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主要由以下几个焦点问题:
1、农业机械: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推动力量, 是生产力发展
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但是农户通常面临着两种选择:进口机械质量好而且工作效率明显比国产机高,而价格却比较昂贵:国产机械质量普通却非常便宜。
虽然国家对农户购买农机具实行购机补贴, 但补贴资金总量与实际需求存在差距, 政府扶持力度尚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购机、更换农机的需求。
2、农资价格与质量:
根据专家调查:农户普遍反映, 农资价格上涨幅度过快过高。
虽然国家对种粮农民实行了各种补贴政策, 但每亩的补贴与成本的上涨比较起来, 远远落后于农资的价格涨幅。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一方面降低了农民的收入,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导致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
3、农业技术指导员
农业技术推广是农技员与农民进行交流和沟通以说服农户采用技术的过程, 是农民认识技术、选择技术, 并在技术采用过程中对技术进行应用、调试和改造的过程。
但是据调查很多农村的技术推广员只是一个名称,他们的学历水平有的只有高中及以下,而且每村的人数都非常少,在耕种的季节根本不能够满足实际的需要。
4、农业劳动力
城市化进程本身也对劳动力提出了需求,成为农民工外出的强大吸力。
目前,农村劳动力逐渐老龄化、女性化。
农业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劳动质量的贡献,妇女和老人无法完全达到角色要求, 无法满足提高农业生产力对生产者的要求, 必将给农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带来风险。
5、地方政府
当前, 地方政府官员为在任期内使自己的政绩得到提高而片面的追求经济增长, 忽视科学发展观与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均衡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致使环境污染严重。
有关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董玉龙
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八大焦点问题徐清海张朝华
四、国外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在实践中世界各国发展可持续农业的措施和途径各不相同, 但有一些共同的经验( 以欧洲国家为主)。
1、是建立有益于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市场制度。
通过环境标签和审查制度, 以有机方式生产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农产品加注特殊的生态标志。
然后是产品生命周期评价制度, 采用产品生命周期分析方法评价产品生产和消费诸环节对环境的影响。
2、是建立与完善有关的环境立法, 在国外有关农业生产和管理, 特别是有机食品生产的许多重要内容都已列为法律和规章条例之中。
3、是采取灵活多样的经济手段,推动可持续农业发展,其中税收是最直接的途径之一。
4、是为农业可持续发展争取和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 解决农业和农村社区的环境问题需要持续的经费支持。
5、普及环境教育, 为使农民认识到农业环境保护的长期效益, 提高公众环境意识, 进行多种形式的有关环境教育和培训。
6、开展咨询服务以及技术推广培训, 包括加强可持续农业技术( 如施肥技术、农业废弃物管理措施等) 推广服务。
(6)国外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政策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王海英董锁成
五、如何改进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1. 加大农业投入力度
在资金上投入上,要确保国家对农业的投入,确保国家农业财政支出和政总支出的同步增长。
同时,采取“以工补农、以下建农”等措施,保证农村集体经济实体对农业投入的不断增加。
2. 发展生态农业,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生态农业是解决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在追求经济增长和经济利益的同时,我们应积极发展生态农业。
3. 分类管理划定管护范围
根据工程类型分类进行管理,划定管护范围,签订管护协议,按浇灌面积先交纳水费,后用水。
4. 切实解决管护经费的问题
全面推行“统筹规划,建管结合,责任到人,利益到户,以水养水”的管理
模式,把管理模式市场化,制定水费收取制度,推行有偿使用水制度,政府部门应积极筹集资金解决管护经费不足的问题。
5、建立基本烟田的管理监督机制:以电话询问方式或办公自动化回访,实地督促检查。
6.建立奖惩激励机制,由市管护领导小组对管护人员建档管理,每个季度随机抽取管护人员,对所管护的工程项目进行现场检查,发现问题,随即追究责任
总之,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标是增加农产品产量,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和改善农业环境,实现资源永续利用。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因地制宜,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科学规划、统筹安排。
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 1 ] 李军. 关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J ] . 科技致富向导,2011(23)
[2]郑建峰.发展生态农业与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J].现代农
业科技,2007(09)
[ 3 ] 李学农. 试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施策略[ J ] .
China'sForeignTrade,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