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 高中历史必修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课同步课时训练

1、魏晋南北朝时,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众多风雅名士常聚集在一起,醉心于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圣人有情或无情等形而上的问题的讨论,一时蔚然成风。这反映了( ) A.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 B.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文化繁荣

C.三教合一的局面开始出现

D.理学形成拥有深厚民间基础

2、文学作品往往能反映当时的某些历史现象。宇文裝山寺读书院》中说:“草阁连僧院,山厨共石泉。”《同恭夏日题寻真观李宽中秀才书院》亦云:“愿君此地攻文字,如炼仙家九转丹。”这表明当时( )

A.儒生出世倾向明显

B.民间书院发展迅速

C.儒释道三家同质化

D.存在思想融合趋势

3、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众多风雅名士常聚集在一起, 醉心于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圣人有情或无情等形而上的问题的讨论,一时蔚成风气。这反映了( )

A.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

B.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文化繁荣

C.“三教合一”的局面开始出现

D.理学形成拥有深厚民间基础

4、中唐时,韩愈以卫道者自居,发出尊孔孟、排异端的口号,高举复兴儒学的旗帜,以恢复儒家思想正统的统治地位为己任。这说明当时( )

A.三教合—局面出现

B.儒学正统地位丧失

C.社会深受佛道影响

D.民众受到异族统治

5、我们通过研究唐代诗人和诗篇发现:杜甫恋君爱民、关怀社会;李白痴想神仙、梦为王佐;王维淡漠世情、静观自适。这体现出唐诗( )

A.实现了三教合一

B.服务于儒学主流地位

C.风格多元化

D.具有极强的世俗性

6、有人评价某书法大家在醉酒后创作的书法作品:笔飞墨舞,其线条流走飞动,结体险绝,谋篇奇特,犹如夏云变幻莫测,痛快淋漓。与之风格相一致的是下列哪一书法作品( )

7、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他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士俑的面貌画得完全一致;在千福寺壁画中,他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这表明吴道子的宗教画( )

A.吸收融合外来的绘画方式

B.借鉴民间风俗画表现手段

C.重视线条描绘的写实风格

D.具有较强的世俗化的倾向

8、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石窟。这反映出( )

A.儒学正统地位削弱

B.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

C.佛教影响范围扩大

D.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

9、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他强调农业生产应该( )

A.因时制宜,休耕轮作

B.精耕细作,提高地力

C.顺应自然,遵循规律

D.改进技术,增加产量

10、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研究医学,旨在“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唐代孙思邈也在所著《备急千金要方》“本序”中指出:“君有疾不能疗之者,非忠孝也。”

这体现出古代医学研究( )

A.在战乱时期更为发达

B.在众多领域均有建树

C.深受儒家伦理的影响

D.注重运用辩证施治方法

11、下图是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它见证了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下列与之相关的人物是()

A.张骞

B.玄奘

C.鉴真

D.班超

12、唐平定西突厥后,处在丝绸之路上的九个沙漠绿洲国家,即“昭武九姓”国,便宣誓臣服于大唐王朝。当地人世代善于经商,将中亚的音乐、舞蹈、历法传入中原地区,把中国的丝绸、造纸技术传到西方。这主要反映了()

A.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

B.大唐王朝政治清明而国力强盛

C.商品经济的发展利于社会进步

D.唐在西部地区建立了有效统治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表现出惊人的调适性……佛教的自我调适性从入华之

初就已开始。两汉时期,中国盛行神仙方术,当时来华的译经家也便风云星宿、图谶运变,莫不钻习。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佛教学者遂以佛理附会玄学。佛教在民间的传播,主要借助于宣唱形式。佛教在改造自己宗教哲学、传教方式上的同时,也在政治理论上竭力迎合儒家伦理道德观念。

——据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材料二 (明末)传教士来华与西学的输入……在部分中国士人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他们为西学所吸引,为耶稣会士的博学所倾倒,以至“士大夫视与利玛窦订交为荣”,“投刺交欢,倒屣推重,倾一时名流”。在这一基础上,一批主张全面接受西学的士人脱颖而出。他们明确提出“遐方文献,何嫌并蓄兼收”的主张,“以为五经之外,冠冕之表,别自有人,不必华宗夏

土,亦不必八索九丘(《八索》《九丘》指古代文化典籍)”。他们还充分意识到吸收西方文化对于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具有加速度的推动力,即“令彼三千年增修渐进之业,我岁月间拱受其成”。

——据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材料三 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成立,“专择有裨制造之书,详细翻出。”……据说当时的翻译馆明文规定,所翻译的书籍除供京沪两地学堂使用外,其他均由制造局图书处统一发售,以便广泛流传。其中许多译书,同文馆与传教士都有采用……至于其读者,既有官员,也有士绅……据传,截至1879年底,翻译馆共计销售译书32111部,共83454册,平均每种售书250部左右。

——汤霞宋以丰《晚清政府与官书局的西学翻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魏晋时期佛教传播呈现出调适性的原因及表现。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西学输入中国的渠道,并说明西学传播对中国产生的历史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所呈现出的突出特点。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成为当下中国的国家战略和外交战略。

材料一“丝绸之路”始通于西汉张骞“凿空”、在西域设置行政管理机构之时。当时的道路由东而西:自长安经河西走廊通向中亚。经这条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铁器等,从西方输进中国的商品有良马、葡萄、石榴等。汉代丝绸之路引发了各国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2》材料二唐朝丝绸之路畅通,“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的局面形成后,丝绸大量输往许多国家,外来物品也纷纷涌入。丝绸是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礼物,唐初赠帛与彩缎予突厥,稳定边疆形势。“秦汉以来,唐马最盛”,“绢马贸易”满足了西域各国渴望得到的丝绸,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成为中西交通的重要工具。外来物品如金银带把杯、彩釉玻璃等器皿传入中原,激发了唐朝工匠的仿制兴趣和创新热情,工艺技术的模仿和审美情趣的启示,最终使唐代手工业品的制作风格发生了改变。

商贸活动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西域音乐、舞蹈、绘画,给传统文化注入清新的气息,以外来乐舞为参照,中国古代“功成作乐”的礼仪制度进行了更新改造。敦煌壁画描绘出只交纳商税、不承担政府义务、定居唐朝境内创业的外国商旅,莫高窟珍藏的大量佛门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