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导学案四时田园杂兴

合集下载

1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1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教案: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2)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主题,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之情;(3)掌握古诗中的重点词语,如“昼出耘田”、“夜绩麻”等;(4)能够运用古诗中的意境和词语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古诗的结构和表达手法;(2)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3)通过古诗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培养学生的热爱自然、珍惜劳动的价值观;(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的原文及译文;2. 分析古诗的结构和表达手法,如平仄、韵律、意象等;3. 探讨古诗的主题和意境,理解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之情;4. 拓展相关知识,如作者背景、其他作品的欣赏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2)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主题,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之情;(3)掌握古诗中的重点词语和表达手法。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一些生僻字的理解和朗读;(2)分析古诗的结构和表达手法;(3)运用古诗中的意境和词语进行创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图片展示田园风光,引导学生谈论对田园生活的印象;(2)介绍诗人背景:介绍范成大,引导学生了解其文学成就;(3)导入古诗:引导学生朗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2. 学习古诗(1)解析诗句:分析古诗的结构和表达手法,如平仄、韵律、意象等;(2)探讨主题: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主题,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之情;(3)翻译诗句:讲解古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下册《6.23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下册《6.23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导学案
b.你认为诗人想通过这首诗表达什么情感?为什么?
c.诗中有哪些字词你不理解?请查阅资料或请教同学、老师,尝试解决疑问。
4.预习任务:
a.抄写生字词,并查阅词典了解其词义;
b.标注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并尝试解释其作用;
c.写一段话,描述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d.与同学分享你的预习成果,互相讨论、交流,提高对古诗的理解。
4.学生在理解古诗的过程中,体验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自己的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与预习指导
(一)学情分析
1.基础知识水平: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掌握了基本的字词、句型和阅读理解技巧。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大意,但对于古诗中的深层次含义和文学韵味,还需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二)预习指导
1.预习目标:让学生熟悉《四时田园杂兴》的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古诗的背景知识,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2.预习内容:阅读《四时田园杂兴》,了解诗人范成大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学习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预习问题:
a.诗中描绘了哪些田园景象?这些景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下册《6.23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导学案
一பைடு நூலகம்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默写《四时田园杂兴》这首古诗,掌握其文学背景和作者生平等基本知识。
2.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诗中的生字词,如“耕”、“织”、“肥”、“稀”等,了解其词义和用法。
3.学生能够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自己的思考,解析古诗的意象、意境,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1.课后作业内容紧扣教学目标,旨在巩固学生对《四时田园杂兴》的理解,并激发学生对古诗的深入思考。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第1课时《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第1课时《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第1课时《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熟读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并理解其中描述的自然景色。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训练学生的朗读技巧。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田园风光的热爱,培养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古诗《四时田园杂兴》的意境和情感,掌握课文内容。

2.难点:区分和理解古诗中的象征意义,提升对古诗的理解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2.教具:PPT、课文朗读录音、相关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田园风光图片或播放相关音频视频来引入本课课文的主题。

2. 学习课文(15分钟)•让学生听老师朗读课文《四时田园杂兴》,并理解其中描绘的自然景色。

•学生阅读课文,老师逐句解释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生词和句子。

3. 分组讨论(10分钟)•安排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分享自己的理解。

4. 朗读与表达(15分钟)•学生分组朗读课文,并进行表演,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老师指导学生如何调节语速、语调和情感,帮助他们更好地诠释课文。

5. 总结复习(10分钟)•老师针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关键知识点。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语再描述一遍古诗《四时田园杂兴》。

五、课堂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并用自己的话语写一篇短评,反映个人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反思•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培养对自然风光的热爱,提升语文素养和诗歌欣赏能力。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四时田园杂兴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四时田园杂兴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四时田园杂兴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四时田园杂兴导学案第1篇】(一)(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二)(宋)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11个生字;2.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一)(二);3.能用自身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陶冶爱美的情趣。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一起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

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酷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

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感知课文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身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测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2.教师范读全诗,同学小声自读并考虑: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第一首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身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身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①昼:白昼。

②耘:除草。

③耘田:在田里除草。

④绩麻:把麻搓成线。

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⑤未解:不懂。

⑦供:参与。

⑧耕织:耕田织布。

⑨傍:靠近。

⑩桑阴:桑树下。

4.引导同学试着解释全诗:白昼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示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烘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引导同学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

(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6.放声自由读诗,想像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四时田园杂兴》的主题和内容。

2.掌握古诗的基本韵律和语言特点。

3.了解古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能力目标1.提升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田园生活和自然美的感悟能力。

3.锻炼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传统诗歌的热爱和尊重。

2.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情感共鸣和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四时田园杂兴》三首古诗的内容和意义。

2.分析古诗的韵律和语言特点。

3.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学生对部分古诗词语理解与表达的困难。

2.孩子们对于古诗的理解需耐心引导和解释。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田园风光的图片或者视频引导学生谈论田园生活的美好,并引出古诗与田园生活的联系。

2. 学习《四时田园杂兴》(10分钟)1.逐首传授古诗的内容及背景。

2.分析古诗的韵律和语言特点。

3. 阅读分析(15分钟)1.组织学生轮流朗读古诗,注重情感表达。

2.分组讨论古诗的意义,提炼关键信息。

4. 课堂练习(15分钟)设计与古诗相关的练习题目,考察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 课堂表现(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或解读,鼓励互相学习和欣赏。

6. 总结提升(5分钟)结合课堂讨论和练习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古诗的核心意义和学习收获。

四、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背诵一首古诗,并在下节课进行朗读表演。

2.完成相关练习题目,巩固对《四时田园杂兴》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古诗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增强学生对自然美的感悟和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有针对性地引导,确保学生能够真正领会古诗所蕴含的精神内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 四时田园杂兴》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 四时田园杂兴》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三首古诗,分别是《悯农》、《江南春》和《渔歌子》。

这些古诗描绘了农民的辛勤劳动、江南的美景以及渔民的日常生活,反映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关心和对自然景观的赞美。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能够理解简单的古诗意义,但对于一些生僻词语和古文知识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难点词语,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激发他们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关心和对自然景观的赞美。

3.学会欣赏古典文学,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僻词语的解释:如“悯农”、“江南春”、“渔歌子”等。

2.古诗意境的理解:通过诗句描绘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景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造一个适合古诗意境的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回答问题等方式,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3.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品味古诗的语言美,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欣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教学资源。

2.准备古诗的朗读和背诵录音。

3.准备一些有关古诗的拓展知识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创设一个适合古诗意境的环境,引起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呈现课文中的三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在呈现过程中,注意停顿和语调的运用,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跟读课文,注意发音和语调的准确性。

然后,分小组进行朗读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巩固(10分钟)针对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难点句子,进行讲解和解释。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 四时田园杂兴(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 四时田园杂兴(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教案)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为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四时田园杂兴》。

这是一首描绘田园四季景色的诗歌,通过对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描绘,展示了我国古代农村生活的美好画面。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四时田园杂兴》;理解诗中的词句,感受诗歌的意境;学会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描绘四季景色,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通过诗歌的学习,使学生领略我国古代农村生活的美好,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词语的理解,如“桑柘”、“耘耔”等。

2. 诗歌意境的把握,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四季之美。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谈论四季景色,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朗读诗歌: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3. 理解诗意:通过讲解、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意境。

4. 感受四季之美:引导学生描绘四季景色,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5. 诗歌赏析:通过分析诗歌中的词句,引导学生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

6. 背诵诗歌:教师带领学生背诵诗歌,巩固学习成果。

7.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古诗词。

板书设计1. 课题:《四时田园杂兴》2. 诗歌内容:春、夏、秋、冬四季景色3. 诗歌意境:描绘自然之美,表达生活之情作业设计1. 背诵《四时田园杂兴》。

2.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中的四季景色。

3. 收集其他描绘四季的古诗词,与同学分享。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教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教案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目标1、学会“昼”“耘”“绩”这3个生字,正确读写“昼夜”“耘田”“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默写古诗。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通过读体会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本课生字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查找跟诗有关的资料、课件。

教学流程一、激情导入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

“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

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

二教授新课(一)材料交流1介绍作者:范成大(1126~1193) 南宋诗人。

字致能,号石湖居士。

吴郡(今江苏苏州)人。

绍兴二十四年(1154),中进士。

淳熙十年因病辞归,时年58岁。

此后10年隐居石湖。

诗歌成就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

他的忧国恤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

他的田园诗概括地描绘了封建社会农村的广阔生活,把《诗经·七月》以来的农事诗、陶潜以来的赞颂农村生活恬静闲适的诗和唐代诗人的一些反映阶级压迫的农家词、山农谣一类作品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

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2田园诗歌:中国古代诗歌流派。

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

代表人物有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

范成大一直以农村和农民的生活作为自己的歌咏对象,在《四时田园杂兴》中,不仅有描写农村自然景象和生活场景的内容;而且教全面地描写了劳动的艰辛、劳动的欢乐,赞美了农村的劳动者;更有一些反映农民疾苦、揭露剥削的诗篇。

这些都使得范成大不同于前朝的田园诗人(仅描写田园生活的恬淡闲适和优美的田园景象)3解题:〈〈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古诗三首(第1学时)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学习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昼、耘、供、稚、漪”5个生字;正确书写四个字“昼、耘、桑、晓”。

2能正确朗读、背诵、默写古诗。

3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体会古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学习难点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方式古诗学习四步法:释题意、知诗人、明诗意、悟诗学习流程一.基础大闯关:(自主学习)1、读诗题,理解题意:四时田园杂兴(xìng)(“兴”在在文中的意思是兴致;“杂兴”的意思是各种兴致;“四时”在这诗中表示的是一年四季。

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2、了解诗人: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致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

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

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主要作品:《石湖诗集》《石湖词》《吴郡志》等。

3、能把诗读正确·流利,读出节奏!四时田园杂兴(xìnɡ)(其三十一)[宋] 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gònɡ)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4、.理解词义。

昼:耘田:绩麻:各当家:未解:供:傍:桑阴:(学法点拨:学习生字,借助注释或查工具书,弄懂部分词语和诗意。

)5.熟读古诗,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参考答案:白天出去给田里锄草,到了夜晚回家搓麻绳,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

儿童不明白怎么耕田织布,但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6·根据自己的感悟,读出诗的意境。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宋] 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二·勇闯知识岛:(自主探究)探究点一:从第一·二句你读出了什么?从第三·四句你又读懂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通过描绘农家夏日繁忙的劳动生活,表现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敬重,对天真纯朴、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美之情。

)探究点二: 自读,边读边想:从小孩学种瓜,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写一些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孩子?(参考答案:天真、可爱、爱劳动……)三·读写能力大提升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宋] 范成大()耘田夜绩麻,村庄()()。

童孙()供(),也傍()学种瓜。

默写时,要把字写正确,还要注意写上标点符号.四.拓展阅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宋)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五·课堂检测1.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并完成后面练习。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昼出耘田,村庄儿女各当家。

,也傍学种瓜。

(1)选择下列加点词语的正确意思。

耘.田()①在田里锄草②犁地傍.()①靠近②并排(2)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后两行的意思。

2.查资料,抄写一首自己喜欢的其他田园诗。

(第2学时)稚子弄冰学习目标1、正确朗读朗读、背诵、默写古诗。

2.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领悟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欢乐。

学习方式古诗学习四步法:释题意、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

学习流程一.基础大闯关:(自主学习)1·“稚zhì子”在这儿的意思是幼小的孩子;“弄”是“玩”的意思。

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2、了解诗人及古诗写作背景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

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

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被誉为一代诗宗。

杨万里一生写作勤奋,相传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首。

有《诚斋集》行世。

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当时在常州任上。

打春牛是古时的习俗,立春前一日,用土牛打春,以示迎春和劝农。

这首诗写儿童看到大人们鞭打春牛的场面后进行模仿的情景,这一场景引起诗人对丰收的联想。

3·我能把诗读正确·流利,读出节奏!稚(zhì)子弄冰【宋】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zhēng)。

敲成/玉磬(qìng)/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4、理解词义。

钲:一种古代乐器磬:一种打击乐器玻璃: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金盆脱晓冰: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

(学法点拨:学习生字,借助注释或查工具书,弄懂部分词语和诗意。

) 5·熟读古诗,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参考答案:诗意:一个小孩子,早上起来,从结有坚冰的铜盆里剜冰,用彩丝穿起来当钲来敲。

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般穿越树林,突然冰落在地上发出玻璃一样的碎裂声。

6·根据自己的感悟,读出诗的意境。

稚子弄冰【宋】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二·勇闯知识岛:(自主探究)探究点一: 前两句中对稚子主要进行什么描写?(“脱”“穿”等动词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动作。

)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并试着写下来。

探究点二:诗中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稚子弄冰的情形?(探究二参考答案:色泽上,“金”盘“彩”丝穿“银”冰;形态上,“金盘”脱出的冰犹如“银铮”;声音上,既有“玉磬穿林响”的高亢,又有“玻璃碎地声”的清脆。

有形有色有声,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无限乐趣。

)探究点三:《稚子弄冰》中的稚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诗中的稚子不惧严寒,清晨脱冰,可见他天真幼稚;他把冰块当做银钲来敲击玩耍,可见他非常的调皮可爱。

表达了作者对稚子的喜爱之情。

)三·读写能力大提升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稚子弄冰【宋】杨万里()金盆(),彩丝()()。

敲成()(),忽作()()。

四·课堂检测1.写出加点词语的意思。

稚子弄冰宋代: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1)稚子:。

(2)钲:。

(3)磬(qìng):。

(4)玻璃:。

2.用自己的话写出《稚子弄冰》前两句的意思。

(第3学时)村晚学习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生字“漪”。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重点)3.体会作者诗中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及对悠然恬静的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难点)学习方式古诗学习四步法:释题意、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

学习流程一·基础大闯关:(自主学习)1、释题意:“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

2、知诗人:雷震,宋朝,生平不详。

或以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

又说是南昌(今属江西)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进士。

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四。

3·我能把诗读正确·流利,读出节奏!村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bēi),山衔/落日/浸寒漪(yī)。

牧童/归去/横(héng)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4、我会读并理解词义。

陂:寒漪:腔:信口:(学法点拨:学习生字,借助注释或查工具书,弄懂部分词语和诗意。

)5.熟读古诗,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参考答案: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池岸。

远远的青山,衔着通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让人感到寒意的粼粼波光。

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回家去,他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

)6·根据自己的感悟,读好这首诗。

村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二·勇闯知识岛:(自主探究)探究点一:“山衔落日浸寒漪”中的“衔”与“浸”用得好不好?为什么?(结合图文)(参考答案:衔:日薄西山、欲落未落,用一个“衔”字,形象地展现出落日挂在山头上的情景;浸:青山、落日倒映水中,与涟漪融为一体、摇曳闪烁的美丽景象。

)探究点二: 前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着写一写。

探究点三: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横”改为“骑”可以吗?为什么?(参考答案:不好。

因为“横”坐不是规规矩矩地坐着,表现了牧童的天真顽皮之态。

“骑”则没有这种效果。

)三·课文主旨(悟诗情):《村晚》通过描绘一幅美丽的农村夏日晚景图,表现了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表达了作者对悠然恬静的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四·读写能力大提升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村晚【宋】雷震()池塘(),山衔()()。

牧童()横(),短笛()()。

五·拓展训练营1·(对比阅读)所见作者:袁枚 (清)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搜集并阅读描写儿童生活的其他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课堂检测1.把诗句补充完整,并用自己的话写出所填字词的意思。

村晚宋代:雷震草满池塘水满(),山衔落日()寒漪。

牧童()横牛背,短笛无腔()吹。

(1)。

(2)。

(3)。

(4)。

2.用自己的话写出《村晚》后两句的情景。

七:问题归纳:1、三首诗中的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第一首诗中的孩子勤劳、天真;第二首诗中的孩子天真可爱,自得其乐;第三首诗中的儿童悠闲自在、无忧无虑。

2、这三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相同之处:都写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不同之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的是繁忙的劳动场面引出儿童学种瓜的可爱场景。

《稚子弄冰》从稚子的心理出发,重点描写“脱冰作戏”。

《村晚》先写乡村晚景,再写牧童,构成了乡村晚景图。

八、课外积累:背诵并默写以下诗句描写儿童天真可爱的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一、用“√”画出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1.昼.出耘田夜绩麻。

(zhòu zòu)2.彩丝穿取当银钲.。

(zēng zhēng)3.草满池塘水满陂.。

(bēi pō)二、按要求完成填空。

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这句话出自()代诗人()所作的一首田园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这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

本诗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中的一个场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