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粘膜切除术
内镜下胃黏膜切除术手术级别
内镜下胃黏膜切除术手术级别内镜下胃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简称ESD)是一种在内镜下进行的胃部手术。
它通过使用内镜和特殊工具,切除胃黏膜深层病变的方法。
ESD手术被广泛应用于早期胃癌、胃肠道黏膜息肉和平坦腺瘤的切除。
这种手术方法能够减少对患者的创伤,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并减少复发风险。
Ⅰ. 引言内镜下胃黏膜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胃部手术,可用于治疗早期胃癌和一些其他胃黏膜病变。
对于这项手术来说,手术级别的划分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手术的难度和风险。
本文将以内镜下胃黏膜切除术手术级别作为主题,探讨该手术的不同级别以及其对患者的影响。
Ⅱ. 内镜下胃黏膜切除术手术级别的划分内镜下胃黏膜切除术根据手术的难度和复杂度,被划分为三个级别:初级、中级和高级。
这种划分是根据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和深度等因素来确定的。
不同级别的手术要求医生具备不同的技术和经验水平。
1. 初级手术初级的胃黏膜切除术通常适用于较小、浅表的胃部病变。
这种手术相对简单,主要是通过切割病变周围的黏膜,将病变完整地切除。
初级手术对于有经验的内镜医生来说,技术上并不是太困难。
它具有较低的出血风险和并发症发生率,是一种比较安全的手术方式。
2. 中级手术中级的胃黏膜切除术适用于较大或更深的胃黏膜病变。
这种手术相对于初级手术来说,具有更高的难度和风险。
在中级手术中,医生需要更准确地定位和切除病变,以确保彻底切除病变同时又尽量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
这对于医生的操作技巧和经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高级手术高级的胃黏膜切除术通常适用于复杂、深度较大的胃病变,包括大的胃肠道息肉和某些早期胃癌。
这种手术对医生来说是最具挑战性的,因为它需要更精确的操作和更高的技术水平。
在高级手术中,医生需要准确评估病变的深度,以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深部组织的切除。
它还需要更严密的术前评估和团队的协作,以确保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安全性。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肠道息肉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肠道息肉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1.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治疗效果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一种通过内窥镜在不开腹的情况下切除胃肠道黏膜病变的微创治疗方法。
该方法可以有效切除息肉,减少病变组织对周围正常组织的影响,同时保持胃肠道的解剖结构和功能。
目前,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腺瘤型息肉,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一项针对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肠道息肉的临床研究显示,该方法可以有效切除大部分直径小于2cm的腺瘤型息肉,并且在术后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
另一项研究表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不仅可以切除息肉本身,还可以对息肉周围组织进行检查,以排除潜在的癌变或早期癌变。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可以有效减少胃肠道息肉对患者健康的威胁。
在临床实践中,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被广泛认为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微创治疗方法。
因为该方法不需要开腹手术,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较少并发症。
一项对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安全性进行评估的研究发现,术中出血是术后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但大多数出血情况可以通过内镜下止血等方法进行处理,极少数患者需要转为开腹手术处理。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胃肠道组织的损伤较小,恢复较快,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
一项对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肠道息肉患者术后并发症的调查显示,术后的肠道梗阻、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较少见,并且大部分患者在术后能够恢复正常生活。
可以认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疗设备的不断更新,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在治疗胃肠道息肉方面的应用将会得到进一步拓展。
目前,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已经可以应用于直径较大的腺瘤型息肉,而且在术中止血技术、组织缝合技术等方面也有了较大进展,使得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得到进一步降低。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还可以结合其他治疗方法,如光动力治疗、热力刀治疗等,提高治疗效果。
一项最新的临床研究显示,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结合光动力治疗治疗胃肠道息肉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内镜黏膜切除术标本常规制片专家共识2023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内镜黏膜切除术标本常规制片专家共识2023摘要内镜黏膜下录(I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1dissection,ESD)/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mucosa1resection,EMR)作为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早期癌的微创手术,其技术日趋发展成熟,多项国际指南和共识均推荐ESD/EMR作为消化道早期癌及其前驱病变的首选治疗方式,ESD/EMR标本的诊断结果影响后续治疗方式的选择,因此ESD/EMR的病理学评估相对于传统外科手术标本应更为严格及精准。
在取材制片的过程中存在诸多因素影响ESD/EMR标本病理诊断的准确性。
本共识规范了ESD/EMR标本处理以及常规制片的方法,旨在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性,为临床进一步诊疗提供可靠、合理的病理依据。
正文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1dissection,ESD)和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mucosa1resection,EMR)是消化道早期肿瘤治疗的重要方法。
由于ESD/EMR不进行淋巴结清扫且切除深度仅限于黏膜下层,对于一些有淋巴结转移风险的消化道早期肿瘤患者,ESD/EMR病理学评估后可能需进一步治疗,因此ESD/EMR的病理学评估相对于外科手术标本应更为严格和精准。
ESD/EMR病理学评估包括标本水平及垂直切缘状态、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是否浸润淋巴管和血管、肿瘤生长方式、溃疡瘢痕的形成、肿瘤芽等信息。
其中切缘的评估是为了判断肿瘤是否完全切除;组织学类型、浸润淋巴管和血管、浸润深度、溃疡瘢痕、肿瘤生长方式、肿瘤芽等评估是为了推测淋巴结转移风险。
而标本处理、制片过程的规范化及标准化影响病理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标本的伸展固定主要由临床医师完成,标本的拍照、取材、脱水、包埋、切片、染色是由病理医师和病理技师共同完成。
一.标本伸展固定由于黏膜存在张力,放入固定液中容易收缩,为了保持ESD/EMR标本的平整性和完整性,真实还原病变离体前的状态和相对位置,避免黏膜肌层回缩、黏膜水平切缘内卷。
emr粘膜切除术名词解释
emr粘膜切除术名词解释
EMR是内镜黏膜切除术的缩写,是一种用于治疗早期消化道肿瘤和其他黏膜病变的内窥镜手术技术。
黏膜切除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方法,通过内窥镜将患者的黏膜病变切除,而无需进行传统的开放手术。
这种手术通常用于治疗早期的癌症或癌前病变,如胃癌、食管癌、结肠癌等。
在EMR手术中,医生会使用内窥镜将切除器械引入患者的消化道,定位到病变的部位,然后切除异常的组织或肿瘤。
这种手术方法相对较为轻微,患者术后恢复较快,通常可以在短时间内出院。
EMR手术的优点包括,较小的创伤、较短的恢复时间、较少的并发症风险。
然而,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手术范围有限,对于大型或深部的肿瘤可能不够有效。
总的来说,EMR手术是一种重要的内窥镜手术技术,对于早期消化道肿瘤和黏膜病变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变特点来决定是否采用这种手术方法。
胃esd切除标准
胃esd切除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胃ESD切除是目前治疗早期胃癌和胃息肉的一种有效方法,其在准确诊断和治疗上具有显著优势。
ESD全称为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是一种微创手术技术,可以在不开腹的情况下,通过内窥镜将粘膜肿瘤或息肉完整地切除。
那么,胃ESD切除的适应症是什么呢?适应症包括表面型和隐窝型早期胃癌,即T1a和T1b期病变;适应症还包括直径小于2cm的良性粘膜肿瘤和持续性不变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对于那些无法通过EMR或手术切除的大型或难以切除的病变,也可以考虑采用ESD切除。
对于胃ESD切除术的操作者来说,其具有一定的技术挑战性,因为需要在内窥镜下进行较为复杂的操作。
在进行ESD切除前,需要进行详细的术前评估,包括肿瘤的大小、位置、形态等,以及术中的镜下观察和处理技术。
在术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保持良好的视野,保证切除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二是准确切除肿瘤的边缘,避免肿瘤残留;三是控制出血和穿孔的风险,及时处理并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术后,患者需要接受一定的后续治疗和随访。
一般来说,患者需要定期复查内镜,以监测切除部位的愈合情况和发现复发的可能。
患者还需在术后遵守饮食调理和生活方式改变,以预防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ESD切除虽然是一种微创手术,但对操作者和患者都提出了一定的挑战,需要慎重操作和持续的随访管理。
胃ESD切除作为治疗早期胃癌和胃息肉的一种标准方法,具有显著的优势和应用前景。
通过合理的术前评估、精准的手术操作和细致的术后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使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验的积累,相信胃ESD切除会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造福更多需要此项治疗的患者。
第二篇示例:胃ESD(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一种微创手术,用于治疗早期胃癌和其他胃部疾病。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操作流程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操作流程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一种用于治疗早期消化道肿瘤的微创手术技术。
以下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一般操作流程:
1. 术前准备,患者需要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心电图和胸部X光片等,以确保手术安全进行。
患者需要空腹,通常需要至少8小时的禁食。
2. 局部麻醉,患者在手术前会接受局部麻醉,以减轻手术过程中的疼痛感。
3. 内镜检查,医生使用内窥镜检查患者的消化道,定位需要治疗的病变部位,并评估病变的性质和范围。
4. 黏膜注射,医生通过内窥镜向病变部位注射生理盐水或生理盐水混合粘膜剥离液,以将黏膜隆起,便于手术操作。
5. 剥离切除,医生使用特制的刀具(如电刀、剥离刀等)沿着黏膜下层逐步剥离病变组织,直至完全切除。
6. 出血控制,在剥离切除过程中,医生需要及时控制出血,以确保手术安全。
7. 缝合止血,如果有必要,医生会在切除完病变组织后进行黏膜缝合或止血处理。
8. 病理检查,切除的组织标本会送至病理科进行病理学检查,以确定病变的性质和边缘情况。
9. 术后观察,患者术后需要留院观察一段时间,以确保没有并发症发生。
总的来说,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一项复杂的微创手术技术,需要经验丰富的内镜医生进行操作,同时也需要患者配合术前术后的各项检查和治疗。
术后患者需要遵医嘱,定期复查,以确保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区别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内镜下黏膜切
除术(EMR)区别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和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是两种常见的内镜手术。
ESD是一种先进的技术,通过使用
高频电刀和专用器械,在内镜下逐步剥离胃肠道病灶及其下方正常的粘膜下层,以达到完整切除病灶的目的。
ESD是EMR
的发展,已成为治疗胃肠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方法。
对于像香菇一样有茎的小病变,可以简单地使用圈套器套住蒂部切除,这被称为息肉切除术。
对于像披萨一样平坦的较大病变,必须先在病变下方注射生理盐水抬起病变,再使用圈套器电切病变,这被称为黏膜切除术(EMR)。
然而,对于
超过2厘米的平坦病变,黏膜切除术只能通过分块切除的方法来进行,这可能导致病变的遗漏和复发。
因此,ESD逐渐发
展为更可靠的方法。
ESD有一些禁忌症,包括严重的心肺疾病、血液病、凝
血功能障碍、病变抬举症阴性以及缺乏无痛内镜条件的医疗单位。
对于状态较差的患者,不建议使用ESD治疗。
ESD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例如出血、穿孔、腹痛和
感染。
术中出血和迟发型出血是常见的出血类型,前者是由于局部黏膜抬举欠佳而导致的,后者则多发生在术后2周以内。
穿孔是ESD的常见并发症,治疗时应密切观察镜下图像和患
者的生命体征。
腹痛是ESD术后典型症状,可以通过常规剂
量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
感染一般表现为体温上升、白
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升高,需要对症处理并使用抗生素。
总的来说,ESD是一种先进的内镜手术,比EMR更可靠,但也存在一些禁忌症和并发症需要注意。
消化内科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诊疗精要
消化内科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诊疗精要1984年日本多田正弘、竹本忠良等首先报道了所谓黏膜剥脱活检术,它是一种对常规活检难以确诊的病变或对胃癌浸润深度难以估计的病例进行较大块活检的方法,后来又将此法应用于早期黏膜层胃癌的切除,又称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mucosalresection,EMR)o一、适应证胃黏膜切除术的适应证如下。
(1)常规内镜活检不足以做出诊断的某些病变,如早期胃癌到达深度、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症、黏膜下肿瘤等。
(2)癌前病变的切除,如重度异型增生病灶、扁平隆起型腺瘤等。
(3)治疗早期黏膜层胃癌:对小于2cm的高分化型腺癌或小于ICnl的低分化型腺癌,多可一次性完全切除;如果病变范围较大,患者因高龄或全身情况较差不能耐受手术或拒绝手术,亦可行内镜下多次分割局部切除治疗。
(4)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法不仅适合于隆起型病变,也适合于平坦型及凹陷型病变。
二、禁忌证如果病变表面有明显溃疡或溃疡瘢痕,提示癌肿已累及黏膜下层,内镜无法安全切除,属禁忌证。
三、操作方法操作方法可依据病变的形态及在胃内部位的不同而不同,若病变呈有蒂或亚蒂状息肉样隆起,单纯用息肉切除法切除即可,但对于扁平隆起型、平坦型、IIc样凹陷型者,则需用黏膜切除法进行,它是一种内镜黏膜下注射法与息肉切除法结合起来的方法。
(一)抓提圈套切除法经超声内镜或染色确定病灶的范围,为了防止遗漏,保证完整切除,切除前可进行病灶周围标记,常用方法为病灶的四周黏膜下注射美蓝或墨汁。
治疗时首先将内镜注射针经胃镜活检孔插入病变边缘的黏膜下层,可一点或多点注入0.05%肾上腺素生理盐水2~4mL,使病变组织连同周围黏膜呈黏膜下肿瘤样隆起,然后用夹持钳穿过圈套器将该病变提起,同时用圈套器套住隆起之病变并缩紧,然后放开夹持钳再接通高频电凝波或凝切混合波,先弱后强切下局部病变组织,并取出体外。
操作时可用双腔治疗型胃镜或两根细径胃镜替代双腔内镜。
一般2.8mπι的通道插入鼠齿钳,3.7mπι的通道插入圈套器,对不同部位的病变可选用不同型号的胃镜:如病变在胃体、胃角或胃后侧壁,选用侧视型胃镜进行观察、注射和前视型内镜圈套器切除;病变在胃窦,则可用双钳道前视型治疗内镜或两根前视型内镜。
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更新版
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更新版内镜下切除结直肠息肉可降低结直肠癌(CR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本指南是在2017年欧洲胃肠内镜学会(ESGE)结直肠息肉切除术指南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基于现有的证据以解决内镜切除结直肠病变的主要问题。
本指南并未涉及围手术期抗凝药物和其它药物的管理,也未涉及息肉切除术后的监测。
现就本指南推荐意见部分翻译如下:息肉的定义和分类ESGE推荐应按照息肉的部位、大小(以mm为单位)和形态(巴黎分类)进行描述和报告。
≥10mm的非息肉样病变(侧向发育型病变(LSL))也应分为:(a)颗粒均一型;(b)结节混合型;(c)非颗粒状隆起型;(d)非颗粒状假凹陷型(强推荐,中等质量的证据)ESGE推荐行光学诊断描述和报告,包括息肉pit 和血管形态,如同ESGE课程推荐的那样。
并应该与大体形态和部位相结合以预测黏膜下浸润的风险(强推荐,中等质量的证据)01、黏膜下浸润的鉴别ESGE推荐在抉择治疗策略之前,使用高清白光内镜结合虚拟色素内镜以检查大的(≥20mm)无蒂结直肠息肉(LNPCPs)是否存在黏膜下浸润并且预测其深度(强推荐,高质量的证据)ESGE推荐具有深层黏膜下浸润内镜影像特征的息肉在其治疗之前应行多学科讨论(强推荐,中等质量的证据)02确定进展期病理组织学ESGE推荐优先使用高质量图片和/或视频文件而不是活检以确定LNPCP的进展期病理组织学,并告知最佳的治疗选择策略或转诊三级医疗中心。
如疑是深层黏膜下浸润则需要活检(强推荐,高质量的证据)切除和回收息肉行组织学检查ESGE推荐切除所有息肉,但除外那些有高度信心预测为非腺瘤的直肠及乙状结肠微小(≤5mm)息肉(强推荐,高质量的证据)ESGE推荐回收切除的息肉并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使用实时光学诊断和虚拟或色素内镜对微小结直肠息肉进行切除与丢弃策略仅适用于专家(强推荐,高质量的证据)息肉切除术和黏膜切除术的定义ESGE推荐通过常规息肉切除术和/或黏膜切除术(EMR)可以有效地切除大多数结直肠病变(强推荐,高质量的证据)有蒂息肉的切除术ESGE推荐热圈套器息肉切除术切除有蒂息肉(强推荐,高质量的证据)ESGE建议头部长径≥2cm或蒂部宽度≥1cm的有蒂结直肠息肉使用稀释的肾上腺素注射和/或机械止血,以预防息肉切除术后即刻出血(弱推荐,低质量的证据)平坦和无蒂病变切除术01微小息肉(≤5mm)的切除术ESGE推荐冷圈套器息肉切除术切除微小息肉(≤5 mm)(强推荐,高质量的证据)ESGE推荐切除包括息肉周边清晰的正常组织边缘(1-2mm)(强推荐,高质量的证据)ESGE不推荐使用冷活检钳钳除,因为它的不完全切除率高(译者注:2024更新版指南删除了2017版中当息肉长径1-3mm且冷圈套器息肉切除术技术难度高或不可行时可考虑冷活检钳钳除)(强推荐,中等质量的证据)ESGE不推荐使用热活检钳,因为与冷圈套器切除术比较,其不完全切除率高、病理学检查的组织取样不足,且不良事件(深部热损伤和延迟出血)的风险高(强推荐,高质量的证据)02小的息肉(6–9mm)的切除术ESGE推荐冷圈套器息肉切除术切除小的息肉(6-9mm)(强推荐,高质量的证据)ESGE推荐切除包括息肉周边清晰的正常组织边缘(1-2mm)(强推荐,高质量的证据)03平坦和无蒂息肉(10-19mm)切除术ESGE推荐热圈套器息肉切除术(HSP)作为切除长径10-19 mm无蒂腺瘤息肉公认的标准治疗(强推荐,高质量的证据)ESGE建议HSP之前行黏膜下注射,以降低深部热壁损伤的风险(弱推荐,低质量的证据)ESGE推荐分片冷圈套息肉切除术(pCSP)切除长径10-19 mm无不典型增生的无蒂锯齿状病变(SSLs)(强推荐,高质量的证据)ESGE建议pCSP之前可以使用黏膜下注射,以利于组织横切并更好地显示息肉边界(弱推荐,低质量的证据)ESGE推荐热圈套器息肉切除术切除伴有不典型增生的SSLs,并整块切除不典型增生部分(弱推荐,低质量的证据)ESGE建议经仔细挑选的的10–19mm平坦腺瘤(颗粒均一型:LNPCPs),特别是位于右半结肠且并发疾病较多时,可以考虑分片冷圈套器EMR,以降低深部壁损伤和EMR术后延迟出血的风险(弱推荐,低质量的证据)04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大的(≥20mm)无蒂结直肠息肉ESGE推荐常规(基于透热)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切除大的(≥20mm)无蒂腺瘤息肉(LNPCPs)(强推荐,高质量的证据)。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如何护理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如何护理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作为消化道黏膜层、黏膜下层病变的治疗方法,主要针对消化道肿瘤及非肿瘤疾病。
该手术的操作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降低了患者手术风险,也缩减了患者手术费用,在临床中已经广泛应用。
内镜专科医生通过EMR治疗时,需要护理人员跟进配合,从而降低患者在治疗期间的封信,提升疾病治疗效果。
1.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什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作为切除黏膜病变组织的技术,通过内镜辅助治疗,有利于根治患者病变。
手术可切除患者大部分黏膜组织,治疗方法具有创伤性。
EMR技术针对消化道粘膜病变常规活检后没有确诊的患者,或者是出现消化道息肉及早期癌变的患者。
该技术不适合休克及严重心肺疾病患者、神志不清患者及胃食管病变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等。
EMR技术以静脉麻醉为主,常见麻醉药物是丙泊酚,该药物的优势在于起效速度快、安全性高。
2.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护理方法2.1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的常规护理方法①饮食护理:加强对患者的饮食管理,术后第一天禁食,第二天根据情况进流食,适当给予高热量及容易消化的食品,但不宜进食过量。
若患者术后饥饿比较明显,或者发生低血糖,应当及时报告给医生对症处理。
患者在术后机体功能无异常的情况下,先食用一些藕粉及米汁,逐渐过度到流食,最后恢复到正常饮食,在术后1周,禁止吃辛辣及刺激性食品或者产气的食品。
②心理护理:多数患者对EMR手术感到紧张及焦虑,甚至怀疑治疗效果,在签署同意书后感到担心,尤其是担心发生意外事件。
护理人员需要做好相关的解释说明工作,告知患者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让患者在心理上做好准备,及时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并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疏导,让患者以稳定的情绪接受治疗。
等待患者治疗后,一旦发生出血并发症,将并发症告知医生,医生通过药物止血或者内镜止血,若患者出血量较大,则采取外科治疗止血。
若患者发生穿孔并发症,可在内镜下利用多个钛夹对穿孔位置进行封闭,并要求患者禁食禁水,适当为患者留置引流管,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及性状等,向患者家属说明引流管过程中注意的问题,避免患者及家属挪动引流管而发生脱管。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内镜下圈套高频电切术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临床效果比较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内镜下圈套高频电切术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临床效果比较引言结直肠息肉是结肠黏膜上局部增生的瘤样病变,是造成肠胃出血和肠梗阻的重要原因之一。
内镜下治疗结直肠息肉已成为治疗该疾病的重要手段。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下圈套高频电切术(ESD)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两者在治疗结直肠息肉方面有着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
通过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可以为临床医生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一、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一种介入性治疗方法,通过内镜引导下将息肉切除,适用于直径小于2cm的结直肠息肉。
该方法较为简单、安全、有效,可以减少患者疼痛和并发症的发生。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可避免开放手术对患者身体的损伤,恢复较快,术后并发症较少。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在切除大型息肉时容易出现残留组织和术后再发的情况。
二、内镜下圈套高频电切术(ESD)内镜下圈套高频电切术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适用于切除直径较大、位于结肠褶曲处或有浅表溃疡的结直肠息肉。
相较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SD技术更加对息肉的周边黏膜进行切除,减少了术后息肉再发的几率。
ESD技术可以对较大的息肉进行完整的切除,可以明确诊断病变的组织类型,从而对治疗和预后提供更准确的参考。
ESD技术器械复杂,技术要求较高,操作难度大,术中出血和穿孔的风险也较大。
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内镜下圈套高频电切术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临床效果比较1. 治疗效果从治疗效果上看,ESD技术对大型息肉的切除效果明显优于EMR技术。
ESD技术可以对息肉进行完整的切除,减少术后再发的几率;而EMR技术在切除大型息肉时容易出现残留组织和术后再发的情况。
2. 术后合并症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上,EMR技术较为安全,术后并发症较少;而ESD技术由于器械复杂,技术要求较高,操作难度大,术中出血和穿孔的风险较大。
3. 对患者身体的损伤在对患者身体的损伤程度上,EMR技术是一种相对保守的治疗方法,术后恢复较快;而ESD技术由于对周边组织的切除,对患者身体的损伤较大,术后恢复较慢。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经济技术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医疗费用:包括手术费用、麻醉费用、检查费用等。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通常比传统开放手术费用更低。
2. 医疗资源利用率: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相对于传统开放手术来说,需要占用更少的手术室时间、床位和护理人员,可以更高效地利用医疗资源。
3. 恢复时间: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创伤小、出血少,患者恢复较快,通常可以在短时间内出院,减少了住院费用和康复时间。
4. 住院时间: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住院时间相对较短,通常为数天,这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降低了医疗费用。
5. 并发症发生率: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降低了后续治疗和康复的费用。
总的来说,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相对于传统开放手术而言,具备更低的医疗费用、更高效的医疗资源利用率、更快的恢复时间和较短的住院时间,因此在经济效益和患者体验方面都具有较大优势。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内镜下圈套高频电切术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临床效果比较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内镜下圈套高频电切术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临床效果比较结直肠息肉是结直肠黏膜上的腺瘤病变,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但长期不治疗可能会发展成为恶性病变。
对于结直肠息肉的治疗非常重要。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下圈套高频电切术是目前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主要方法,两者各有优劣势。
本文将从临床效果的角度对这两种治疗方法进行比较,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一种微创手术,通常适用于结直肠息肉较小且无恶性变化的患者。
该术式通过内窥镜引导下,在息肉鼓起的基础上,利用电切、剜除等方式将息肉切除,同时保留正常的结肠黏膜。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具有操作简便、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但也存在术后可能出现残余、复发的问题。
二、内镜下圈套高频电切术内镜下圈套高频电切术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治疗方法,通过内窥镜引导下,将圈套套在息肉基部,然后使用高频电切割除息肉。
这种方法操作简便,出血少,同时对于大、扁平、广基的息肉疗效较好。
内镜下圈套高频电切术也存在术后息肉复发、出血等并发症的风险。
三、临床效果比较1. 术后复发率: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虽然术后可能存在残余的可能,但由于其切除基部充分,并且可以同时取材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因此术后的复发率相对较低。
而内镜下圈套高频电切术的复发率稍高一些,可能需要多次手术才能切除干净。
2. 出血风险:两种手术在出血方面都有较好的控制,但内镜下圈套高频电切术对于较大息肉的切除更为方便,并且减少了出血的风险。
3. 术后恢复: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由于是对结肠黏膜的直接剜取,术后可能存在结肠收缩等情况,而内镜下圈套高频电切术对正常的结肠黏膜损伤较小,术后患者的恢复速度相对较快。
四、结语通过以上对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下圈套高频电切术的临床效果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这两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劣势,临床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可以针对两种治疗方法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以提高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临床效果。
肠息肉的治疗进展新技术和疗法的前景如何
肠息肉的治疗进展新技术和疗法的前景如何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其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
本文将介绍肠息肉治疗的最新技术和疗法,并探讨其前景。
一、内镜下切除术内镜下切除术(EMR)是目前最常用的肠息肉治疗方法之一。
该技术通过内镜引导下,使用切除钳或切除环将息肉切除。
这种方法具有微创、恢复快的优势,对于一些小型的息肉尤为适用。
然而,该方法对于大型息肉或者位于肠道较深处的息肉效果不佳,会存在切除不彻底或者复发的情况。
二、内镜黏膜下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SD)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肠息肉的新技术。
该方法通过内镜辅助下切除黏膜下的病灶,避免了对肠道粘膜的损伤,切除更彻底且复发率较低。
ESD技术对于大型和深层肠息肉的治疗效果更好,但术后恢复时间较长,对医生的技术要求也较高。
三、电切术电切术是近年来应用较广泛的一种治疗肠息肉的方法。
该技术利用高频电流切割肠息肉,能够快速而准确地切除病灶,并且可以控制出血。
电切术对于小型息肉和位于易出血区域的息肉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但对于大型息肉则可能存在切除不彻底的风险。
四、内镜下热凝术内镜下热凝术是一种使用高频电流或者激光对肠息肉进行热凝或者烧灼的治疗方法。
该技术可以有效止血,并且对于不适合切除的息肉也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内镜下热凝术对于较大的息肉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肠息肉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
内镜下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切除术、电切术以及内镜下热凝术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肠息肉的治疗更加安全有效。
然而,这些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仍然面临一些挑战,比如技术掌握的难度、复发率的问题等。
未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创新,肠息肉治疗的前景将更加广阔。
例如,光动力疗法、纳米技术和基因治疗等新技术的应用将为肠息肉的治疗带来新的突破。
此外,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型辅助诊疗系统的出现,将更好地协助医生进行肠息肉的诊断和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块切除的组织边缘可能会有肿瘤细胞残留
注射法粘膜切除术
进针部位选择:可选择病变口侧或肛侧的边缘 进针,以口侧为佳,对病变深度较浅的病灶亦 可于病变中央直接进针; 进针深度:以进至粘膜下为最佳; 生理盐水注射量掌握:对直径10mm大小的病变, 一般注射2-5ml盐水即可,大者可适当增加注 射量,如注射量超过5ml而病变尚无明显隆起, 则表明进针过深已达肌层,此种情况易致操作 失败;
粘膜下层注入生理盐水, 使病变基底隆起(将平坦 型病变转变为隆起型病 变)。 利用带钩的圈套器套住病 灶,收紧后使之成为假蒂 息肉,然后用PSD切除。 (将宽基病变转变成假蒂 息肉)。
注射法粘膜切除术
注射法粘膜切除术
注射法粘膜切除术
优点 损伤小,适用于结肠各部位的病变; 对肌层无损伤,如操作正确,可避免穿孔危险; 对小型平坦型病变可一次切除干净; 出血发生率低,配合钛夹缝合可基本防止出血发生; 切下标本电凝损伤小,便于病理观察。 缺点 操作难度较大 需用特殊器材(注射针及带钩圈套器) 不适于较大病变
放大观察:残余腺瘤完全凝固
透明帽法粘膜切除术
优点 简单易行,成功率高 对较小平坦型病变一次可切干净 对小型粘膜下肿瘤尤为适用 无须特殊器材
缺点 切除深度不易掌握 易损伤肌层,有引发出血和穿孔危险 不适于较大病变
透明帽法粘坦 型病变,安全有效,切除 LST尤为适用,但难度较大。 原理:
注射法分片粘膜切除术(EPMR)
适用于较大的平坦型病
变,对大型的LST而言, EMR术无法一次切除干 净,采用EPMR是最佳办 法,否则,需外科干预。 但对于很大的病变, EPMR术操作难度很大, 要求术者具备较高的技 巧,如无把握,最好转 交外科处理。
注射法分片粘膜切除术(EPMR)
注射法分片粘膜切除术(EPMR)
EPMR术后一月复查,见原病变残基 形成一线状浅疤痕,周边粘膜集中,染色后更清晰。
注射法分片粘膜切除术(EPMR)
注射法分片粘膜切除术(EPMR)
EMR并发症
出血
穿孔
结 论 内镜治疗的优点
创伤小
术后恢复快 无脏器功能损害
易于学术交流
EMR的不足之处
受内镜下可切除组织大小的限制(<2cm)
器械:
各种不同规格的圈套器,高频电凝器或氩激光
电凝器,注射针和金属止血夹(止血和预防出 血)。
息肉切除术操作步骤
B. 完整套取息肉
A.充分暴露息肉
D. 回收息肉,送检病理 C.茎部保留约5mm,先电凝后切割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
Mucosectomy
Resected specimen
内镜下行黏膜切除,深度可达黏膜下组织,可对黏 膜病变进行诊断及治疗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
适应症
直径<2cm粘膜下肿瘤 无淋巴结转移,浸润度浅的早癌
食管----直径不超过3cm的m1或m2癌
胃----粘膜内癌中无溃疡糜烂的分化型癌 直径3cm以下有溃疡糜烂的分化型癌 2cm以下无溃疡糜烂的未分化型癌
结直肠----m或sm癌
EMR术式种类
透明帽法粘膜切除术
注射法粘膜切除术
注射法分片粘膜切除术
透明帽法粘膜切除术
可用于切除平坦型病变, 缺点是容易切除过深,引 发穿孔危险,适用于具有 较厚肌层的食管、胃及直 肠等部位的病变。
直肠类癌透明帽切除
透明帽法粘膜切除术
放大观察,接合部有残留腺瘤
透明帽法粘膜切除术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
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消化科 汪艳
内镜治疗方法的发展
息肉切除
EMR
ESD
内镜下切除术
息肉切除术
粘膜下良性肿瘤切除术 早期癌切除术
内镜下切除术
息肉切除术
适应证
上消化道单发或多发性息肉,息肉直径<2.5
cm,以有亚蒂或有蒂为宜。 活检病理检查排除恶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