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辅导二(第二—三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所处阶段问题重新进行了探索。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过不久,邓小平就提出,底子薄、人口多、生产力落后,这是中国的现实国情。

强调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将是长期的。

叶剑英在国庆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幼年时期,还不成熟、不完善,在我国实现现代化,必然有一个初级到高级的过程。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

之后,1982年党的十二大和1986年十二届六中全会分别对这个问题作了一定分析。

但总的说来,这几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都还没有把它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性问题加以把握。

党的十三大前夕,邓小平强调说:“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

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

”正是贯彻邓小平的意见,十三大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提到了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问题加以论证,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依据的理论。

十三大之后的党的历次代表大会都坚持这个理论,使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一直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科学认识之上。

党的十八大重申了这个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和主要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

第一,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点不容怀疑。

分析我国现时的基本国情,首先必须肯定,我国已是社会主义社会,而不是资本主义,也不是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以来,我们已经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本成果: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已经确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这些基本成果是我国进一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背离社会主义。

如果离开社会主义这个前提来谈论初级阶段,就会把我国的社会性质搞混,从而在实践上迷失方向。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还没有摆脱不发达状态。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决定的,中国走上社会主义,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国如何走社会主义道路,同样要受生产力的制约。

我们之所以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因为我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资本主义尚未充分发展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从进入社会主义开始到现在,经过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社会尽管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生产力还不发达,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仍居世界后列,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不具备建设成熟的社会主义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

因此,我国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只有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去逐步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后,才能
进入高级的社会主义阶段。

我们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办一切事情,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两个涵义是有机统一的,只有全面把握这两方面的涵义,才能真正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必须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目前所处的不发达社会主义和改变这种不发达状况所必然经历的社会发展阶段。

这个发展阶段,从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起,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我国基本实现为止,需要大约100年左右的时间。

从发展过程来看,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有这样一些:第一,总的讲来,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这种不发达,既表现在生产力上,也表现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上,归根结底,生产力的落后是最基本的特征。

第二,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括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这种工业化必须适应现代科技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第三,是由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起来,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实现对社会资源配置起基本作用的历史过程。

第四,是由文盲半文盲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全面提高的历史过程。

第五,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是人民生活从贫困经过温饱、小康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历史过程。

第六,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先有后有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是在不平衡的基础上,由发展较快的地区带动发展较慢的地区,逐步实现相对地区平衡和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历史过程。

第七,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社会主义事业在改革中不断前进、社会主义本质逐步充分体现的历史过程。

第八,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是实现两个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历史过程。

第九,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是曾经对古代文明作出伟大贡献的中华民族,对世界现代文明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历史过程。

三、我国当今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3)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4)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6)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7)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8)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以上这些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

它表明,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这就要求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
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这些阶段性特征也表明,我国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时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时期。

我国发展既具有巨大潜力和广阔空间,也承受着来自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巨大压力;我国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要适应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以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推进现代化建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四、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
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
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
化国家而奋斗。

党的基本路线在十四大被写入党章。

十五大、十六大都强
调全党毫不动摇地坚持的基本路线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

十七大通过的党章又把“和谐”同“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
路线。

十八大强调指出: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把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党的基本路线明确规定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根本立足点、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核心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是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对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部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五大明确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和政策,十七大、十八大又根据党的基本路线的新表述对基本纲领加以完善,进一步补充了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切实保障人民管理管家事务和
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权利。

尊重和保障人权。

广开言路,建立健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制度和程序。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法律实施工作,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加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抵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扫除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努力使我国人民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民。

对党员还要进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教育。

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坚决打击各种危害国家安全和利益、危害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犯罪活动和犯罪分子,保持社会长期稳定。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就是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
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
文明发展道路。

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节约资源和
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人民创造良好
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上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
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

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
本纲领是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
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展开。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
基本路线必须同时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纲领。

第三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形成
要建设社会主义,必须首先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而这个问题的回答却是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提。

但是,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却是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和艰难的过程。

社会主义社会实践的发展变化表现为一种从空间上展开和从时间上延续的历史过程。

首先,现实中的社会主义社会在空间上是多样的,它与马克思、恩格斯构想的社会主义社会之间是普遍性的理论同多种多样的现实之间的辩证关系。

其次,现实中的社会主义社会也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应该把它作为一个运动过程去考察,而不应该使人们的认识限于固定的程序和结论。

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在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上也曾走过了一段曲折的路程。

沿着中国历史发展的思路,邓小平领导全党逐渐接近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系统把握。

1992年,他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标志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形成。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
一是突出生产力对于社会主义的极端重要性。

以往人们一般不认为生产力问题当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属性的范畴,而是偏重于生产关系层面。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而过去我们之所以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离开生产力水平而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误认为只要不断地改变生产关系,提高公有化程度,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此外也没有认识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还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任务,而误认为社会主义已经解决了基本制度的问题。

邓小平坚持从社会主义的运行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强调生产力的极端重要性,而且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同时作为社会主义本质来强调。

这样做,不仅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则,而且从当代中国的实际出发,阐明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二是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消灭剥削,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直接要求;消除两极分化,是同消灭剥削紧密联系的任务。

因为产生剥削和两极分化的根源在于私有制和剥削制度。

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批判,是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立场上的诉求。

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
础的,生产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而不是为了剥削,我们的政策是防止两极分化的。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社会主义社会就将失去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失去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是明确共同富裕是最终需要达到的根本目标。

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不是为了少数人的利益追求,而是为了造福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社会主义比起资本主义来最大的优越性。

邓小平在这里使用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提法有很强的针对性,是唯物辩证法思想的体现。

我们的社会仍然会有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存在剥削现象和出现两极分化的现实可能性,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一个过程,共同富裕的目标实现也是一个过程。

社会主义本质将随着这个过程而逐步得到体现。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重要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要求人们思考社会主义建设问题必须面向实际。

在人类历史上,社会主义建设是前无古人的事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为我们明确了思考这个问题的基本原则,对社会主义社会提出了一般构想,这些原则和构想为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指引方向,但是它不能代替我们去思考,不能具体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案和办法,而需要我们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面向实际,联系实际,使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以进行合乎实际需要的理论性创造。

我们以往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犯的错误,其中特别表现在教条式地对待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把他们曾经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针对着某些特定的历史事件而做出的判断和制定的行动纲领,也当作了基本原理去搬到现实中,让现实服从理论,服从原先的设想,这样就必然会出现失误,而这种失误从本跟上说来
它是违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的。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之所以能在社会主义的认识上能前进一大步,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让理论去服从实际,服从实践。

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人们把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考调整到根本目标上。

由于种种原因,人们以往总是从社会主义坚持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特征上去认识社会主义,邓小平要求我们深化到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上来。

过去,我们在社会主义的认识上,总觉得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范围越广、程度越高越好,甚至脱离实际条件。

盲目去扩大公有制的范围,一味提高公有制的程度,导致离根本目标越来越远的结果。

这在以往多次出现的“穷过渡”中表现得很明显。

在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对新出台的政策出现不同的意见,也是因为离开了根本目的去孤立地谈论是否符合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社会主义的特征。

而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社会主义的手段和目标统一起来,社会主义本质是一个更高层次的概念,这对于提高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于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人们分析和解决社会主义建设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人们以往在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往往思想单一,特别是为了显示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方面相区别,常常采取一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

一说公有制好,就急着去消灭私有制;一说市场经济有弊端,就认为只能搞计划经济;等等。

邓小平在阐述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时却是全面地看问题,辩证地讲道理。

特别是,以往我们曾经一再犯急于求成的错误,说到根本原因上,还是离开了唯物辩证法的指导,搞社会主义一方面要明确方向,另一方面又要注意过程,我们以往总想走一种捷径,结果却适得其反。

邓小平在阐述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时短短几句话,可多处使用了“解放”、“发展”、“消灭”、“消除”、“达到”等动词,特别还讲的是“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