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三大文教政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武帝三大文教政策
【摘要】: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是适应汉武帝谋求封建大一统的政治需要,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来的。

董仲舒提出的三大文教政策基本都被汉武帝所采纳,对汉代文教政策的确定,以及学校教育制度和选士制度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董仲舒提出的三大文教政策,均被汉武帝所采纳,并经汉武帝以后的两汉历代皇帝逐步加以推广和实施,终于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以养士和取士为基本内容的比较完整的封建教育制度。

一、论三大文教政策
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是适应汉武帝谋求封建大一统的政治需要,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来的。

《举贤良对策》是董仲舒对汉武帝贤良文学诏所写的三篇论文,该文收录在《汉书·董仲舒传》中。

董仲舒提出的三大文教政策基本都被汉武帝所采纳,对汉代文教政策的确定,以及学校教育制度和选士制度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兴太学以养士
董仲舒站在维护皇权、维持封建大一统的立场上,提出了“兴太学以养士”的政策。

他认为,若要实行有为政治,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人才问题。

然而,汉初不举士、不办教育,私学虽然繁荣,但培养的人才却规格各异、思想不一,这就很难满足封建集权制国家对统治人才的需要。

所以,董仲舒从国家政治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提出欲想壮大统治、加强官吏队伍建设、提高吏员素质,就必须重视发展教育,必须兴太学,以此来培养国家政治所需的统治人才。

他说:“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

故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

今以一郡一国之众,
对亡应书者,是王道往往而绝也。

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

”[23]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兴太学以养士”的动议,并责成丞相公孙弘付诸实施,于元朔五年(前124年)在西汉京师长安设太学,置博士2人,博士弟子50人。

自此,汉代建立起以太学为首的中央官学体制。

(二)重选举以取士
董仲舒把养士与取才结合起来,针对汉初人才选拔和任用中的弊端,提出了改革管理选拔和任用制度,设立察举制。

汉初以来普遍盛行“任子”、“纳资”的授官制度,并以年资的深浅决定在职官员的升迁与否。

为保证选贤任能原则的实施,董仲舒建议以察举制代之,并提出了一套可行的选士方案:“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且以观大臣之能;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

夫如是,诸侯、吏二千石皆尽心于求贤,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也。

遍得天下之贤人,则三王之盛易为,而尧舜之名可及也。

毋以日月为功,实试贤能为上,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则廉耻殊路,贤不肖异处矣。

”[24]
董仲舒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并指示宫拟定具体计划,付诸实施。

科举制度的建立,成为中国选士制度发展的初级阶段,为汉朝治国安邦选拔了大量人才。

(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董仲舒看来,无论是学校养士还是国家选士,都必须有统一的标准,否则仍难以实现人心归顺、天下统一。

因此,作为儒家学者,他将思想统一的基调定在儒家学说的基础上。

他从《春秋》大一统的观点出发,论证了儒学在封建统治中独一无二的统治地位:“《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
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25]
这一政策的提出,不仅使汉朝有了培养和选拔士人的统一标准,而且从思想和理论上为巩固汉朝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

同时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为隋唐以后以儒学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埋下了伏笔。

董仲舒提出的三大文教政策,均被汉武帝所采纳,并经汉武帝以后的两汉历代皇帝逐步加以推广和实施,终于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以养士和取士为基本内容的比较完整的封建教育制度。

[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