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策略研究——以陕西民办高校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
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策略研究——以陕西民办高校为例
作者:陈玲,李姝琦
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9年第1期
【摘要】网络、自媒体的快速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基于
调研陕西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现状,分析了陕西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
育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尝试从“微时代”“互联网+”的崭新视角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以期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育人文关怀的针对性、实效性。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陕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 年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资助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融合研究》(项目编号:18JK1075)。
前言
所谓人文关怀,一般认为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
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在思想政治工作视
野中,人文关怀是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
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心理疏导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项岗位技能。广义的心理疏导是绝大部分人认为的模糊范畴,它几乎包括了所有心理咨询和治疗。从广义的
角度来理解,这个概念的中文表述与它的外延不匹配。狭义的心理疏导是一种以人本主义心理
学和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理论,通过语言沟通技巧进行“梳理、泄压、引导”,改变个体的自我
认知,从而提高自身行为能力和改善自我发展的心理疏泄和引导方法。从医学角度来讲,心理
疏导是一种治疗心理疾病和精神障碍、促进身心健康的方法,中医早有“心病还需心药治”的
说法,疏导疗法也可称为“排泄法”。从思想政治工作角度来讲,心理疏导体现的是科学发展
和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即通过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以解释、说明、支持、同情、理解
等影响对方的心理情绪,来改变对方的认知、信念、情感、态度和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心
理疏导的过程就是不断消除内心不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创造和谐心理的过程。这两种工作方式中,人文关怀侧重于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心理疏导则侧重于解决人们的心理
障碍问题,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一个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话题。“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和困难,如何有效应用互联网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
非常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张燕(2017)指出,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通过心理疏导
和人文关怀引导大学生的精神、思想和情感,可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1]。薛飞(2017)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措施包括普及“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完善人文关怀以及心理疏导工作体系,增强教育者的人文素养[2]。谢刚、牛亚丽(2017)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以发展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加强人文关怀,能够彰
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性化,创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机制、渠道,能够帮助大学生拥有
健康的心理、积极向上的认知态度等[3]。目前,已有的文献主要是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必要性、重要性、现状、问题、对策等。本文以陕西民办高校为例,通过调
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陕西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现状调研
笔者通过对陕西地区部分样本民办高校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访谈得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
导覆盖率(每学期接受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学生占全部学生的百分比)平均为60.6%,各学
校存在很大的差异。并根据每学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内容工作日志记录,计算了学生人文关
怀与心理疏导的开展频率,详见表1-1。
陕西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方式主要包括团体心理辅导、个体心理
疏导、辅导员谈心谈话、有人文关怀色彩的班集体活动等。据相关数据统计,不同的评价主体
对陕西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满意度评价均不一样,具体见表1-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
和心理疏导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注重政治观念引导、忽视学生个性发展,重视知识教育、缺乏有效的情感管理,注重以结果为导向、忽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过程性问题,具体如下。
1. 注重政治观念引导,忽视学生个性发展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时,应了解学生的个性
特征,尊重学生的个体价值,而不是强行灌输政治思想和观念。
2. 重视知识教育,缺乏有效的情感管理
高校不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受传统思想和做法的影响,注重通过理论课对学生进行思想
政治观念的灌输,缺乏对大学生情感的管理,没有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缺少体验式环节
和情境设计,忽视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3. 重视以结果为导向,忽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过程性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注重以结果为导向,没有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全过程贯穿
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业生涯。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缺失,让大学生很难有更多的情感认同,其
内心比较抗拒思想政治教育,因而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策略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网络平台,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构建“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形成全方位的人文关怀网络,实现大学生人
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一体化。
1. 通过网络了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很强,其交友、游戏、学习等活动都离不开网络媒体。因此,高校需要创新工作方式,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平台。学生管理工作者可以建立
微信群、QQ 群、网络社区等,动态地发布热门话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实时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一方面,通过网络载体引导学生的思想政治态度。另一方面,通过网络与学生对话,了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增强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