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
药理学名词解释 (2)
药理名词解释1、离子障(ion trapping):绝大多数药物均为弱酸性或弱碱性电解质,在体液内均不同程度的解离。
分子状态的药物疏水而亲脂,易通过细胞膜;离子状态药物极性高,不易通过脂质层的现象。
2、首过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
3、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经任何给药途径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称~。
4、肝肠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被分泌到胆汁内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泄出去,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
5、肝药酶(非专一性酶):存在于肝细胞滑面内质网上可促进药物转化的肝脏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
6、一级消除动力学(first-order emilination kinetics):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呈正比,也称线性动力学(linear kinetics)。
TD:大多数药物属于、比率恒定、半衰期=0.69/k。
7、零级消除动力学(zero-order emilination kinetics):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也称非线性动力学(nonlinear kinetics)。
TD:少数药物属于、半衰期可变。
8、稳态浓度(steady-state concentration,Css):等量等间隔连续多次给药,经4~5个半衰期后,血药浓度稳定在某一水平,称为~,亦称为坪值。
TD:消除药量与吸收药量相等、水平波动在有效浓度和中毒浓度之间、坪值波动与每次剂量和给药间隔呈正比、达坪时间与半衰期呈正比、首剂加倍立即达坪。
临床药理学考试复习知识重点资料
1.离子屏障(名):分子型药物疏水而亲脂,易通过细胞膜;离子型药物极性高,不易通过细胞膜脂质层,这种现象称为离子屏障。
2.首关消除(名):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达到全身血液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关消除。
3.肝肠循环(名):药物经肝脏排入胆汁,由胆汁流入肠腔,在肠腔又被重吸收4.药-时曲线(名):单个剂量一次静脉或口服给药后不同时间的血浆药物浓度变化。
5.曲线下面积(AUC)(名):指药物从在血浆中出现至完全消除过程内曲线下覆盖的总面积。
其大小反映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的相对量。
6.疗效(名):指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患者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7.量-效关系(名):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
8.效能(名):最大效应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其效应不在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9.半数有效量(ED50)(名):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出现阳性反应时的药物剂量。
如效应为死亡,则称半数致死量(LD50)。
10.治疗指数(TI)(名):LD50/ED50的比值。
以治疗指数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1.内在活性(名):指药物与受体结合后产生效应的能力。
12.肾上腺素作用的翻转(名):α受体阻断药选择性地阻断与血管收缩有关的α受体,而与血管舒张有关的β受体未被阻断,使得肾上腺素的血管收缩作用而被取消,而血管舒张作用得以充分表现,从而将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转为降压作用。
13.早后除极(名):是一种发生在完全复极之前的后除极,常发生于复极2期或3期,动作电位时程过度延长时易于发生。
14.迟后除极(名):是细胞内钙超载时发生在动作电位完全或接近完全复极时的一种短暂的振荡性除极。
15.药理性预适应(名):在缺血预适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药物激发或模拟机体自身内源性保护物质而呈现的保护组织作用。
药理考试重点
1,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滤过,简单扩散,载体转运(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
2,首过消除: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液循环之前,必须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作用很强,或胆汁的排泄量大,使药物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首过消除。
3,药物代谢步骤:1相代谢(产生的代谢产物多为无活性,不再产生药理作用,使药物极性增高,易经肾脏排泄,氧化还原水解都属于)。
有些1相代谢产物并不被迅速排泄,而是经过11相反应,生成的结合物为极性分子,多无活性,经肾脏排泄。
4, 一级消除动力学: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两与血浆量成正比,血浆浓度越高,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越多,半衰期不变。
又称为线性动力学。
5半衰期: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是表达药物消除速度的指标。
6,表观分布体积: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所需体液体积称为表观分布体积。
7 生物利用度: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乘务生物利用度。
=A/D*100%8不良反应包括:副反应毒性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
9, 效价强度:指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为50%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
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反应药物与效应器亲和力的大小。
10效能(最大效应):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其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效能11受体:是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的大分子物质,能识别和选择性结合配体,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12 受体特性:特异性灵敏性饱和性可逆性多样性。
13受体的调节:有增敏和脱敏两种。
就是指组织对药物的敏感性和反应性的影响。
增就是增加,脱敏就是下降。
14阿托品:作用:1兴奋肠胃膀胱平滑肌,2抑制腺体分泌,3扩瞳升高眼内压调解麻痹但导致近视,4兴奋心脏扩张血管缓解休克症状,5兴奋神经中枢用途:1各种内脏绞痛,2全身麻醉前给药,3严重盗汗和流涎症,4眼科,虹膜睫状体炎检查眼底验光配镜,5感染性休克,6,缓慢心律失常,7,难逆行抗胆碱酯酶药中毒时解救。
药理学全书重点名词解释
1.首关消除/代谢(first pass elimination、metabolism)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的现象。
2.半衰期(half-life)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3.允许作用(permissive action):糖皮质激素对有些组织细胞虽无直接活性,但可给其他急激素发挥作用创造有利条件。
4.一级消除动力学(first-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是体内药物按恒定比例的消除,在单位时间内的消除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
5.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
6.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作用机制及其不良反应。
7、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患者带来不适甚至痛苦的药物反应。
8、副作用(side reaction):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药理效应。
9、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对机体组器官的危害性反应。
10、后遗效应(residual reaction、effect):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还残存的生物效应。
11、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突然停药后原有的疾病或症状加剧。
又称回跃反应。
12、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hypersensitive reaction):是一类免疫反应,非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为抗原后,经过接触10天左右的敏感化过程而发生的反应,也称过敏反应。
13、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tic reaction):少数特异体质的患者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很小的剂量即可引起超出常人的强烈的药理效应。
药理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复习参考1.吸收:指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2.简单扩散:非极性药物分子以其所具有的脂溶性溶解于细胞膜的脂质层,顺浓度差通过细胞膜称简单扩散。
3.PKa:解离常数(Ka)的负对数值,是该药在溶液中50%解离时的PH值。
4.易化扩散:是靠载体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的一种方式。
*5.首过消除: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过消除又叫首过效应或首过代谢。
6.生物利用度(F):是指经任何途径给予一定剂量药物后达到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
7.零级消除动力学:指当体内药量过多时机体以最大能力消除药物的方式。
其特点是单位时间内消除药量不变,即恒速消除。
8.一级消除动力学:为大多数药物的体内消除方式,其特点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消除量与体内药量成正比,即恒比消除。
9.清除率(血浆清除率,CL):是机体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机体清除,是肝肾等药物清除率的总和。
*10.表观分布容积(Vd):不是药物分布的实际体液容积,而是指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体液容积。
计算公式为:Vd=A/C0 。
11.曲线下面积(AUC):是指药-时曲线下所覆盖的面积。
*12.消除半衰期:即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一级动力学消除的半衰期计算公式为:T1/2=0.693/Ke。
零级动力学消除的半衰期计算公式为:T1/2=0.5C0/K。
13.负荷剂量:指在较短时间内使血药浓度达到稳定的有效治疗浓度水平的剂量。
14.激动药:为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它们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
15.拮抗药:指能与受体结合,并具有较强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本身不引起效应,但因占据受体而拮抗激动药的效应。
药理复习
• 临床应用 1 慢性心功能不全 2 心房颤动 3 心房扑动
• 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较常见如厌食、恶心、呕吐、腹泻等。 胃肠道反应: 胃肠道反应 较常见如厌食、恶心、呕吐、腹泻等。 2.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眩晕及黄、绿视症等视觉障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如头痛、眩晕及黄、 碍。 3.心脏毒性反应:可见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以室性早搏为 心脏毒性反应: 心脏毒性反应 可见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 多见早见。 多见早见。 • 防治措施: 防治措施: 1 停药、补钾,2 可用苯妥英钠、利多卡因治疗;3 对危及 停药、补钾, 可用苯妥英钠、利多卡因治疗; 生命的极严重中毒者宜用地高辛抗体Fab片段作静脉注射 生命的极严重中毒者宜用地高辛抗体 片段作静脉注射 抢救。 抢救。
• 多巴胺抗休克机理 [药理作用 激动α1、β1及DA受体 药理作用] 药理作用 激动α 、 及 受体 1.激动α1受体,皮肤、粘膜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激动α 受体, 激动 受体 皮肤、粘膜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其作用比NA弱 不引起局部组织缺血坏死。 其作用比 弱,不引起局部组织缺血坏死。 2.激动β1受体 心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对心 激动β 受体,心收缩力增强 激动 受体 心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 率影响较小,不易引起心率失常。 率影响较小,不易引起心率失常。 3.激动 受体 肾、肠系膜及冠状血管扩张。改善 激动DA受体 肠系膜及冠状血管扩张。 激动 受体, 肾功能。 肾功能。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1.解除平滑肌痉挛,用于内脏绞痛。 解除平滑肌痉挛, 解除平滑肌痉挛 用于内脏绞痛。 2.抑制腺体分泌 抑制腺体分泌 (1)用于全身麻醉给药 用于全身麻醉给药 (2)用于严重的盗汗及流涎症 用于严重的盗汗及流涎症 3.眼科 3.眼科 (1)虹膜睫状体炎 虹膜睫状体炎 (2)验光配镜 验光配镜 (3)眼底检查 眼底检查 4.心动过缓及房室传阻滞 心动过缓及房室传阻滞 5.抗休克 抗休克 6.解除有机磷酸酯中毒 解除有机磷酸酯中毒
温医药理学药理学名词解释
1.违禁药品:指与医疗、预防和保健目的无关的,用药者采用自身给药的方式,导致精神依赖性和生理依赖性,造成精神紊乱或精神亢奋和出现一系列异常行为,并且反复大量使用有依赖性特性的药物。
2.首关消除: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胆汁排泄量大,则使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过消除。
3.稳态血药浓度:药物在连续恒速给药或分次恒量给药的过程中,血药浓度会逐渐增高,经4~5个半衰期可达稳定而有效的血药浓度,此时药物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达到平衡,血药浓度相对稳定在一定水平,这时的血药浓度称为稳态血药浓度4. 不良反应: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5. 半衰期: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6. 副作用:由于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当某一效应用做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为副反应.7.兴奋剂:原指能刺激人体神经系统,使人产生兴奋从而提高机能状态的药物。
现在常说的兴奋剂是国际体育界违禁药物的总称。
8. 生物利用度:是指经过肝脏首关消除的药物能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和速度,用F表示:F=A/D×100%.9. 药物:指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10. 药效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学科,以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规律。
11. 治疗作用:凡符合用药目的或能达到防治疾病效果的作用.12. 协同作用:各种分散的作用在联合中使总效果优于单独的效果之和的相互作用。
2.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的协作作用,它比一种药物单独使用的作用更大13.特异质反应:患者对某些药物所产生的遗传性异常反应,反应性质可能与常人不同,与药物固有药理作用一致,反应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比例,药理性拮抗剂可解救。
14.效能Emax(最大效应):随着剂量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其效应不再继续增强。
药理学第八版 笔记整理
药理学第八版笔记整理名词解释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既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即药物效应动力学,也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即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卫生功能及病理状态,可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化学物质。
药物吸收:指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首过消除: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过消除。
药物分布:指药物吸收后从血循环到达机体各个部位和组织的过程。
药物代谢:指体内药物在酶的作用下发生结构变化,以便消除;是药物消除的重要途径。
排药物泄:指药物及其代谢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一级消除动力学:体内药物按瞬时血药浓度以恒定的百分比消除,称一级动力学消除,又称恒比消除。
微分方程:dC/dt =-k.C1,血浆药物浓度高,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多,血浆药物浓度降低时,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也相应降低,多数药物以一级动力学消除。
零级消除动力学: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
血浆半衰期: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生物利用度:指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是评价药物制剂质量的重要指标。
公式:F=A/D*100% A:进入体循环的量 D:服药剂量对因治疗:指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的治疗作用。
对症治疗:指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的治疗作用。
对症治疗不能根除病因,但对病因未明暂时无法根治的疾病却是必不可少的。
副反应:由于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当某一效应用做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称为副反应(通常也称副作用)。
治疗剂量下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毒性反应: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
毒性反应一般是可以预知的,应该避免发生。
药理学名词解释人卫第七版
药理名词解释1、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既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药物效应动力学),也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药物代谢动力学)。
2、首过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
3、再分布(redistribution):首先分布到血流量大的脑组织发挥作用,随后由于其脂溶性高又向血流量少的脂肪组织转移,以致病人迅速苏醒,这种现象称为药物在体内的~。
4、肝肠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被分泌到胆汁内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泄出去,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
5、一级消除动力学(first-order emilination kinetics):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呈正比,也称线性动力学(linear kinetics)。
TD:大多数药物属于、比率恒定、半衰期=0.69/k。
6、零级消除动力学(zero-order emilination kinetics):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也称非线性动力学(nonlinear kinetics)。
TD:少数药物属于、半衰期可变。
7、稳态浓度(steady-state concentration,Css):等量等间隔连续多次给药,经4~5个半衰期后,血药浓度稳定在某一水平,称为~,亦称为坪值。
TD:消除药量与吸收药量相等、水平波动在有效浓度和中毒浓度之间、坪值波动与每次剂量和给药间隔呈正比、达坪时间与半衰期呈正比、首剂加倍立即达坪。
药理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原理的一门学科。
(药效学、药动学)新药研发过程: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药物上市后监测首关消除: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有限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现象称为首关消除。
肝肠循环:指经胆汁或部分经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重新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
安慰剂:指不含任何药理成分的制剂或剂型,外形与药相似,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缓解。
首剂现象:指病人首次用药的90分钟出现的体位性低血压现象。
药物依赖性:又称药物成瘾,长期使用某种药物后,机体对这种药物产生生理或心理的依赖和需求调节痉挛:睫状肌的环状肌向瞳孔中心方向收缩悬韧带松弛,晶状体由于自身弹性变凸,屈光度增加,是调节痉挛。
表现分布容积:是指血浆合组织内的药物分布达到平衡时体内药物按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所需溶液体积血浆半衰期:是指血药浓度降低到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它反映了药物消除的速度,是给药时间的间隔依据。
药物:是用以防止及诊断疾病的物质,在理论上指凡能影响机体器官生理功能及细胞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作用规律及作用原理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作用规律。
药理学任务:阐明药物作用机制,提高药物疗效,研究开发新药,发现药物新用途,探索细胞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
药物作用:指药物对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
药理效应:是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改变,是药物作用的结果。
功能提高为兴奋,功能降低为抑制,麻痹。
治疗作用:是指药物作用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是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的并为病人带来不适应或痛苦的有害反应。
毒性作用:药物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而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已降至阀浓度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既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即药物效应动力学,也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即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卫生功能及病理状态,可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化学物质。
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absorption)。
药物只有经吸收后才能发挥全身作用。
首过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过消除。
药物一旦被吸收进入血循环内,便可能分布到机体的各个部位和组织。
药物吸收后从血循环到达机体各个部位和组织的过程称为分布(distribution)。
药物消除半衰期(half life, t)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其长短可反映体内1/2药物消除速度。
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称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
药物作用(drug action)是指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药理效应(pharmacological effect)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
功能提高称为兴奋(excitation),功能降低称为抑制(inhibition)。
选择性(selectivity)是指在一定的剂量下,药物对不同组织器官作用的差异性。
选择性形成的基础:药物体内分布的差异、机体组织细胞的结构不同、生化功能存在差异。
药物作用特异性与选择性并不一定平行。
治疗效果,也称疗效(therapeutic effect),是指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根据治疗作用的效果,可将治疗作用分为: 对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称为对因治疗。
药理学重点知识点汇总--最新版
药理学重点知识点汇总--最新版药理学重点知识归纳-精选汇总药理学第⼀章绪论药物: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理功能及病理状态,⽤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规律的学科第⼆章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及作⽤机制的⽣物资源科学。
药物作⽤:是指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是动因。
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
治疗效果:也称疗效,是指药物作⽤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的⽣理、⽣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对因治疗:⽤药⽬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彻底治愈疾病。
对症治疗:⽤药⽬的在于改善症状。
药物的不良反应:与⽤药⽬的⽆关,并为病⼈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1、副作⽤: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关的不适反应,可以预知但是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的危害性反应,⽐较严重,可以预知避免。
3、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药浓度已降⾄阈值以下量残存的药理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现象,双称反跳反应。
5、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称过敏反应。
6、特异性反应:以效应强度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可得量-效曲线。
最⼩有效量:最低有效浓度,即刚能引起效应的最⼩药量或最⼩药物浓度。
最⼤效应: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效应,也称效能。
效价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般采⽤50%的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则强度越⼤。
质反应:药理效应不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
治疗指数:LD50/ED50,治疗指数⼤的⽐⼩的药物安全。
受体:⼀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系统,出发后续的⽣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药理学名词解释,问答题
名解首过消除:从胃肠道吸收进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离子障(ion trapping)非解离型药物可以自由穿透生物膜,离子型药物则被限制在膜的一侧;此现象被称为离子障称为首过消除。
血浆蛋白结合率:药物进入血流后,不同程度地与血浆蛋白结合,形成[结合型]和[游离型]两种状态,达到平衡时的结合百分率。
肝肠循环:被分泌到胆汁内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胆道或胆总管进入肠腔,部分药物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为肝肠循环。
一级消除动力学: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即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和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
零级消除动力学: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清除,即不论血药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
生物利用度( F):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称为F。
F = A/Dх100%表观分布容积(Vd):当血浆和组织药物分布达到平衡时,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体液容积称为Vd,机体内总药量与零时血药浓度的比值。
清除率(CL):机体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即指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的药物被机体清除,ml/min或L/min。
消除半衰期:机体消除一半药物所需的时间,又称终末半衰期稳态浓度(Css):按照一级动力学规律消除的药物,其体内药物总量随着不断给药而逐步增多,此时消除速率与给药速率相等,血药浓度维持在特定水平(有效浓度),该血药浓度称稳态浓度(坪浓度)。
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副反应( 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由于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当某一效应用作治疗目的,其他效应称为副作用。
固有的,可预知,可自行恢复。
毒性反应: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药理学名词解释人卫第七版
药理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言1、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既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药物效应动力学),也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2、首过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
3、再分布(redistribution):首先分布到血流量大的脑组织发挥作用,随后由于其脂溶性高又向血流量少的脂肪组织转移,以致病人迅速苏醒,这种现象称为药物在体内的~。
4、肝肠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被分泌到胆汁内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泄出去,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
5、一级消除动力学(first-order emilination kinetics):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呈正比,也称线性动力学(linear kinetics)。
TD:大多数药物属于、比率恒定、半衰期=0.69/k。
6、零级消除动力学(zero-order emilination kinetics):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也称非线性动力学(nonlinear kinetics)。
TD:少数药物属于、半衰期可变。
7、稳态浓度(steady-state concentration,Css):等量等间隔连续多次给药,经4~5个半衰期后,血药浓度稳定在某一水平,称为~,亦称为坪值。
TD:消除药量与吸收药量相等、水平波动在有效浓度和中毒浓度之间、坪值波动与每次剂量和给药间隔呈正比、达坪时间与半衰期呈正比、首剂加倍立即达坪。
药理
药理学重点编者:huaquan63名词解释首过消除: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进入全身血液循环之前必先经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强,或由胆汁排除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的有效药物量减少。
生物利用度: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于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
消除半衰期: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其长短反应体内药物消除速度。
表观分布容积:Vd,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体液容积。
CL:清除率,机体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
效价强度:是指能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时,若继续加大剂量或浓度而其效应不再继续上升,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为最大效应。
受体脱敏:是指在长期使用一种激动药后,组织或细胞对其敏感性和反应性下降的现象。
受体增敏:与受体脱敏相反的现象,可因受体激动药水平降低或长期应用拮抗药而造成。
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作用。
拮抗药:能与受体结合,并具有较大的亲和力,但是无内在活性的药物。
LD50∕ED50:治疗指数,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LD50(半数致死量):引起50%的实验动物死亡的药物剂量。
ED50(半数有效量):引起50%的实验动物出现阳性反应的药物剂量。
依赖性:长期应用某药后,机体对此产生了生理性或精神性的依赖与需求。
耐受性:机体在连续多次给药后反应性降低。
耐药性:指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用的化学药物的敏感性降低,也叫抗药性。
安慰剂:一般指本身没有特殊药理活性的中性物质制成的外形似药的制剂。
内在拟交感活性:有些B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与B受体结合后,除能阻断受体外,对B受体亦具有部分活性作用。
水杨酸反应:阿司匹林剂量大过5g/d时,可出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视听力减退,总称为水杨酸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关消除
大多数药物的转运方式为简单扩散
影响药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1、药物的性质:脂溶性大分布到组织器官的速度快。
2、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有些药物对某些组织器官有特殊的亲和力。
药物对组织器官的亲和力与疗效及不良反应有关。
3、药物与血浆蛋白(主要是白蛋白)结合率:结合率大小与疗效有关。
结合后:
(1)无活性;
(2)不易透过毛细血管壁,影响分布和作用;
(3)结合型药物分子量大,不易从肾小球滤过,也不受生物转化的影响;因此在体内的作用时间也延长。
4、血流量大小:脑、心肝、肾等组织器官血管丰富,血流量大,药物浓度较高,有利于发
挥作用,也易引起这些组织器官损害。
5、特殊屏障:血脑屏障是血液与脑组织之间的屏障,极性小而脂溶性大的药物较易通过,对极性大而脂溶性小的药物则难以通过。
一级消除又称线性消除,等比消除,是指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
按一级动力学消除药物有如下特点:
1.体内药物按瞬时血药浓度(或体内药量)以恒定的百分比消除,但单位时间内实际消除的药量随时间递减。
2.药物消除半衰期恒定,与剂量或药物浓度无关。
3.绝大多数药物都按一级动力学消除,这些药物在体内经过5个t1/2后,体内药物可基本消除干净。
4.每隔一个t1/2给药一次,则体内药量(或血药浓度)可逐渐累积,经过5个t1/2后,消除速度与给药速度相等,达到稳态。
零级动力学(zero-order kinetics)消除又叫恒量消除,是指单位时间内药物按恒定的量进行消除,即单位时间消除的药量相等。
当机体的消除功能低下或者用药量超过机体最大的消除能力时,药物按恒量方式消除。
由于血药浓度按恒定的速率消除,与血药浓度无关,故而称零级动力学消除。
按零级动力学消除时,半衰期是一个不恒定的数值,随血药浓度高底而变化,当药物浓度降至最大消除能力以下时,则转为一级动力学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