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式太极拳八十三式(326动)顺序详解(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的八方线和圆周度数
我们现在练的太极拳,过去有“太极十三式的名称”。“十三式”也就是所谓的“八门(八方,即四正、四隅)五步(前、后、左、右、中)”,老的拳谱里也有用所谓的八卦(乾、坎、艮、震、巺、离、坤、兑)代表八方。过去的前辈门创造太极拳时,其目的不外是健体与致用。“十三式”的制定,可以说是一种十分可学的武术项目,因为它假定人体处在中央位置,如何才能更好的利用空间,去应付四周的一切呢?看来只有“八门五步”的“十三式”,才是“布局周密”、“照顾全面”的最好方法。又因为它是在松柔的原则下,用圆形动作做为动作基础的,所以它也是一种良好的练体调气的功夫。
今天我们学习太极拳,首先也应该弄清楚八方的说法,和按照圆周360度划分的运动角度,因为这些都是太极拳手、眼、身、法、步的基本规矩。
一、太极拳的八方线。
八方线假定人在中央面南而画的。东、南、西、北(实线)为四正方向;东北、东南、西南、西北(虚线)为四隅方向。
二、太极拳的圆周度数:本讲义中,用几分之几的字样来代替圆周度数。分数和度数的对照如下:一周=360度1/2=180度1/4=90度1/8=45度1/16=22.5度
太极拳的基本姿势―――步法和手法
一、太极拳的步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由两脚的距离、角度所分的步法:
1正步:左右两脚尖向着同一方向,一前一后,前脚脚跟和后脚脚尖的距离,其前后为一脚长,其左右为一脚宽,为正步。
2隅步:左右两脚尖向着同一方向,一前一后,前脚脚跟和后脚脚尖的距离,其前后为半脚长,其左右为一脚半宽,为隅步。
按八方线测定正隅步的度数时,正步:前脚脚尖或脚跟,和后脚脚尖或脚跟,站在其面向四正方向(东、南、西、北)约30度的同一斜线上者,叫作正步。若前脚、后脚的两脚尖或两脚跟站在同一隅线上约45度的,叫作隅步。(二)由姿势所分的步法:
1,自然步:两脚并列,脚尖相齐,两脚中间距离约为一个立脚,两脚外缘之间距离,约等于本人的胯度。如预备式初站时的步法,及合太极
收势时后的步法。
2,平行步:两脚并列,脚尖相齐,两脚外缘之间距离约与本人肩宽。如预备式第二动开步后步法。
3,弓步:重心在前脚,弓膝(膝盖与脚尖上下对正,膝左右侧也与脚大趾,脚小趾对正,勿向前闪或左右歪斜),后腿弯舒直,后脚跟要蹬直,
后脚掌要全部虚着地(正隅步皆如此)。如揽雀尾第二动;左右斜步搂
膝第二动。
4,坐步:后腿弯曲,身体后坐,尾闾对正后脚跟,重心在后脚;前腿舒直,前脚脚跟虚着地,脚尖上翘(正隅步皆如此)。如揽雀尾第一动,
左右斜步搂膝第一动。
5,骑马步:(又称马裆步):两脚并列分开,两脚尖微向外斜(小丁八步),中间距离约为两脚长,两腿弯曲,身在两脚之正中蹲坐,重心平均在
两脚。如斜单鞭第二动;扇通背第二动。
6,虚丁步:右脚横置,右腿直立;左脚尖虚着地,左脚跟靠于右脚里侧,
左腿膝部弯曲,形如丁字形。如:左探马第一动,右探马第二动。
7,拗步:弓左膝,右掌前按,或弓右膝,左掌前按,皆为拗步,如搂膝拗步第八,第十动。
8,顺步:弓左膝,左掌前按,或弓右膝,右掌前按,皆为顺步,如扑面掌第二动。
9,一字步:两脚一前一后(弓步或坐步),前脚里侧与后脚里侧在一条直线上,如野马分鬃第二动并步之动作,退步跨虎第一动放手撤步之动
作。
10,倒八字步:两脚左右分开,一虚一实,两脚脚尖斜相对,两脚脚跟微向外开,如倒八字形。如左右斜步搂膝扣脚倒1/8后步法。
11, 仆步:两脚脚尖均向前方,平行分开,两脚中间距离均为两脚长(与骑马步同),右腿弓膝,身向右腿下坐,腰须竖直,左腿舒直,左脚掌全部虚着地,重心在右脚。如:下势之步法。
二、太极拳的手法:
太极拳手法中有掌、拳、钩之分,掌分两种,一为立掌,(如搂膝拗步之掌),立掌要求五指分开、指节向上;大指稍节与食指第二节横纹呈水平线,这样要求是便于垂肘。立掌经常有掌心向内、向外、向左右等等,但均为立掌。另一种掌为平掌,只是掌心向上或向下(如揽雀尾第五、六动的掌,及抱虎归山第一、二动的掌)。拳又叫捶,要求五指回拢、大指侧压在食指和中指的中节;拳面要平。太极拳要求拳心虚,五指松拢,不要用力。钩有虚钩,实钩之分,虚(如单鞭的钩),要求五指松拢,腕部弯曲自然下垂,钩尖向下;实钩(如肘底看捶和退步跨虎的钩),要求五指聚拢,腕部弯曲,钩尖向上。聚拢五指的原因是便于臂骨(即肱骨)向内旋转、向后沿伸。
太极拳八十三式(326动)顺序
太极式
一,预备式(4动)
二,揽雀尾(8动)
三,斜单鞭(2动)
四,提手上式(4动)
五,白鹤亮翅(4动)
六,搂膝拗步(12动)
七,手挥琵琶(2动)
八,上步搬拦捶(4动)
九,如封似闭(2动)
十,抱虎归山(4动)
十一,左右搂膝(4动)
十二,揽雀尾(6动)
十三,斜单鞭(2动)
十四,肘底看捶(2动)
十五,倒撵猴(6动)
十六,斜飞式(4动)
十七,提手上式(4动)
十八,百鹤亮翅(4动)
十九,搂膝拗步(2动)
二十一,扇通背(2动)
二十二,撇身捶(2动)
二十三,上步搬拦捶(4动)
二十四,上步揽雀尾(4动)
二十五,单鞭(2动)
二十六,云手(6动)
二十七,左高探马(2动)
二十八,右分脚(4动)
二十九,右高探马(2动)
三十,左分脚(4动)
三十一,转身蹬脚(4动)
三十二,进步栽捶(6动)
三十三,翻身撇身捶(2动)
三十四,翻身二起脚(6动)
三十五,左右打虎(4动)
三十六,提步蹬脚(2动)
三十七,双风贯耳(2动)
三十八,披身蹬脚(4动)
三十九,转身蹬脚(4动)
四十,上步搬拦捶(6动)
四十一,如封似闭(2动)
四十二,抱虎归山(4动)
四十三,左右斜步搂膝4动
四十四,揽雀尾(6动)四十五,斜单鞭(2动)四十六,野马分鬃(12动)四十七,玉女穿梭(20动)四十八,上步揽雀尾(8动)四十九,单鞭(2动)五十,云手(6动)五十一,下势(2动)五十二,金鸡独立(4动)五十三,倒撵猴(6动)五十四,斜飞式(4动)五十五,提手上式(4动)五十六,白鹤亮翅(4动)五十七,搂膝拗步(2动)五十八,海底针(2动)五十九,扇通背(2动)六十,撇身捶(2动)六十一,上步搬拦捶(4动)六十二,上步揽雀尾(6动)六十三,单鞭(2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