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公开课教案
马嵬李商隐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马嵬》李商隐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马嵬》这首诗;2. 分析李商隐的诗歌风格和写作特点;3. 了解唐代历史背景,掌握相关历史知识;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1. 《马嵬》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背诵;2. 李商隐的诗歌风格和写作特点的分析;3. 唐代历史背景的了解。
教学难点:1. 《马嵬》诗歌的深层含义的理解;2. 李商隐的写作技巧的把握;3. 唐代历史背景与诗歌关系的把握。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马嵬》诗歌的原文及其注释;2. 李商隐的简介及其诗歌创作背景;3. 相关的历史资料;4. PPT或黑板等教学辅助工具。
学生准备:1. 预习《马嵬》诗歌,了解其大致内容;2. 学习李商隐的写作特点;3. 对唐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李商隐的简介及其诗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风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诗歌朗诵(5分钟)学生齐声朗诵《马嵬》,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歌的意境。
3. 诗歌解析(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歌,解释生词和难点,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4. 历史背景介绍(5分钟)结合唐代历史背景,讲解马嵬坡之变的相关史实,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
5. 小组讨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李商隐在《马嵬》中的写作特点,如象征、隐喻、对比等,分享各自的见解。
6. 学生展示(5分钟)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其他学生可进行评价和提问。
7. 总结与拓展(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马嵬》诗歌的重点和难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和创作。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马嵬》;2. 写一篇关于李商隐诗歌特点的分析文章;3. 深入了解唐代历史,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马嵬》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马嵬》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马嵬》优秀教学设计1一说教材李商隐的《马嵬(其二)》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的课文。
本单元以唐诗为主,选取了唐朝不同阶段的诗人代表,旨在领悟唐朝诗人不同的风格和独特的审美情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和艺术感悟能力。
李商隐是晚唐诗人的杰出代表。
他的诗以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高。
本诗是李商隐咏史诗的佳作,以杨贵妃、唐玄宗为抒情对象,以马嵬之变为写作事件,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酒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作品中,诗人不是在劝诫惋惜,而是把讽刺的锋芒直指唐玄宗。
二说学情学生对古典诗歌已经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
对于咏史诗在讲解《杜甫诗三首》中也有涉猎,他们并不陌生,但他们的认识和理解只停留在表层,鉴赏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因此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品味,感悟,反复咀嚼体验诗歌这一含蓄细腻力情感见长的文体,帮助他们进入诗歌的情景,激发审美情趣,增强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依据新课标三个维度、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目标:知识与技能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歌美质。
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涵咏诗文,领会李商隐诗歌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情深意浓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教学难点: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教学一篇诗歌目的是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以此达到陶心之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为了发挥教材的立体功能,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理念,我决定从学情出发,结合教学目标,采取:诵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马嵬》教案(3篇)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通过对李商隐的《马嵬》这首诗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唐朝历史背景和马嵬之变。
2. 让学生体会李商隐的政治讽刺诗风格,学习本诗的叙事、表现等手法。
3. 理解本诗的深刻寓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1. 倒叙的叙事特点及对比表现手法。
2. 诗歌蕴涵的寓意。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播放唐朝历史背景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唐朝盛世及安史之乱的相关情况。
2. 介绍李商隐及其诗作,让学生对李商隐的政治讽刺诗风格有所了解。
二、写作背景介绍1. 参见课文注解,明确马嵬事变内容。
2. 分析唐朝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背景,为理解《马嵬》的创作背景打下基础。
三、疏通诗意1. 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2. 解释重点词语:更、徒闻、笑、如何等。
四、诗歌欣赏1. 分析诗歌中的倒叙叙事特点,如“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
2. 探讨对比表现手法,如“空闻”与“不复”的对比,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
一、回顾导入1. 回顾唐朝历史背景和马嵬之变。
2. 回顾李商隐及其政治讽刺诗风格。
二、诗歌分析1. 分析诗歌中的寓意,如对唐朝政治腐败的讽刺、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批判等。
2. 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如“虎旅传宵柝”象征安史之乱,“鸡人报晓筹”象征唐朝的繁荣。
三、课堂讨论1. 让学生分组讨论,谈谈自己对《马嵬》这首诗的理解。
2.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进行全班交流。
四、总结1. 总结《马嵬》这首诗的创作特点、寓意及艺术成就。
2. 强调学习李商隐的政治讽刺诗风格,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情况。
2. 诗歌理解能力:评价学生对诗歌寓意、艺术成就的理解程度。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马嵬》这首诗的背诵、写作练习等作业完成情况。
第2篇一、教学目标1. 体会李商隐政治讽刺诗风格。
2. 学习本诗叙事特点及对比表现手法。
3. 理解本诗的深刻寓意。
高中语文《马嵬》教案范例
高中语文《马嵬》优秀教案范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马嵬》全文;(2)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兴亡、民生疾苦的关切;(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现实,关心国家大事;(3)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 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的分析;3. 诗歌主题思想的阐述。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的理解;2. 诗歌深层含义的挖掘;3.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字词、意象、典故等;2. 谈话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3.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诗歌;4.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诗歌的深层含义;5.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诗歌鉴赏题目,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介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2. 诗歌讲解:分析诗歌的字词、意象、典故等,讲解诗歌的主题思想;3. 诗歌鉴赏:欣赏诗歌的美,体会诗歌的情感;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深层含义;六、课后作业:1. 背诵《马嵬》全文;2. 写一篇关于《马嵬》的鉴赏文章,不少于300字;3. 查找白居易的其他诗作,挑选一首进行自主鉴赏,写一篇鉴赏心得,不少于200字。
七、课时安排:本节课共计1课时(45分钟)。
八、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2. 评估学生的诗歌鉴赏文章,关注文章中对诗歌内容、意象、典故、修辞手法和主题思想的分析;3. 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高中语文《马嵬》教案范例
高中语文《马嵬》优秀教案范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马嵬》诗文;(2)掌握生僻字词的含义和用法;(3)了解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4)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2)学会从历史、文化、艺术等多个角度审视文学作品;(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忧虑;(2)体会诗人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忠诚、正直、忧国忧民的品质;(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学的热情,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含义和用法;(2)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2)诗歌的寓意和象征手法;(3)如何评价诗人的政治立场和人生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即安史之乱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歌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诗歌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和文化内涵。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式;(2)分析诗歌中的寓意和象征手法;(3)阐述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评价诗人的政治立场和人生观。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马嵬》;3. 调查其他诗人对安史之乱的描写,与《马嵬》进行对比分析。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诗歌鉴赏文章:评估学生在文章中对诗歌主题、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4. 对比分析:评价学生在对比分析中所展现出的思考深度和文学鉴赏能力。
马嵬李商隐教案范文
一、教案背景1.1 课程名称:马嵬李商隐教案范文1.2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李商隐的《马嵬》,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这首诗的历史背景、诗意、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1.3 教学对象:高中学生1.4 教学课时:1课时二、教学内容2.1 诗句解析理解诗句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分析诗句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手法2.2 文学背景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风格掌握《马嵬》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2.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诗句的含义、意象和艺术特色难点:诗句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诗句的含义、意象和艺术手法分析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3.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答学生的疑惑3.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马嵬》这首诗的实例,使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四、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风格提问:《马嵬》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什么?4.2 诗句解析逐句讲解诗句的含义、意象和艺术手法分析诗句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4.3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句的理解和感悟每组选取代表进行分享4.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马嵬》这首诗的实例,使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五、教学评价5.1 课堂问答提问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评估学生的回答准确性和表达能力5.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分享内容5.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写一篇关于《马嵬》的鉴赏文章评估学生的作业质量和思考深度六、教学延伸6.1 诗歌创作引导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评价和交流6.2 对比分析与其他李商隐的诗作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创作特点和风格差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七、文化探索7.1 历史背景深入了解马嵬坡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经过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和意义7.2 诗歌主题探讨《马嵬》诗歌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八、课堂小结8.1 回顾教学内容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点8.2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九、教学反思9.1 教学效果评估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效果和不足之处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9.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十、课程资源10.1 参考资料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诗歌鉴赏书籍和论文,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提供相关的网络资源,如诗歌鉴赏网站和学术文章,供学生自主学习和参考10.2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李商隐的其他诗作,了解其创作风格和主题思想引导学生关注当代诗歌创作,了解诗歌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重点和难点解析六、教学延伸6.1 诗歌创作难点解析: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诗句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手法进行创作,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马嵬》教案设计
《马嵬》教案设计《马嵬》教案设计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马嵬》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马嵬》教案设计1第一部分诗歌文本解读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首联用典,以此来讽刺唐玄宗的痴心妄想。
首联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
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可是缘分已尽,于事无补。
颔联运用反衬手法,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传宵柝”,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
“虎旅传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
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
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
颈联“此日”指杨妃的死日。
“当时”指七夕玄宗与杨贵妃“蜜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无遗。
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
运用对比的手法。
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尾联也包含尖锐的对比。
将天下之主与平民相对比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第二部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歌美质。
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吟咏诗文,领会李商隐诗歌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情深意浓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2024年课文《李商隐诗两首马嵬》教案范文
2024年课文《李商隐诗两首马嵬》教案范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材《中国文学史》第五单元“唐代诗歌”,具体章节为《李商隐诗两首·马嵬》。
详细内容包括《马嵬》(其一)和《马嵬》(其二)两首诗的全文解析、创作背景、诗句赏析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马嵬》两首诗的创作背景、诗句含义及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情趣。
3. 激发学生对李商隐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马嵬》两首诗的词句解析、艺术特色分析。
难点:对李商隐诗歌意境的理解,以及对古典诗歌鉴赏方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引出李商隐《马嵬》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2. 诗词朗读: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3. 诗句解析:逐句分析诗句含义,引导学生理解李商隐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4. 艺术特色分析:从诗歌的结构、情感表达、意境创设等方面,分析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5. 例题讲解:以《马嵬》(其一)为例,讲解古典诗歌鉴赏的方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分析《马嵬》(其二)。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李商隐诗两首·马嵬》2. 板书内容:a. 诗歌背景b. 诗句解析c. 艺术特色d. 鉴赏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马嵬》(其二)的艺术特色,并对其进行简短赏析。
作业答案:《马嵬》(其二)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背景,通过描绘荒凉的马嵬坡,表现了诗人对命运的感慨。
本诗艺术特色如下:1. 意象丰富,如“空闻”、“马蹄”、“六军”、“夜雨”等,形象地展现了马嵬坡的荒凉景象。
2. 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对唐玄宗、杨贵妃爱情悲剧的同情。
3. 结构严谨,对仗工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高二上册语文教案:马嵬
高二上册语文教案:马嵬教案名称:《马嵬》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马嵬事变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 理解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举止;3. 掌握鉴赏古文的方法和技巧;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分析马嵬事变的历史背景和影响;2. 分析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举止;3. 鉴赏古文的方法和技巧;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1. 分析马嵬事变对历史的影响;2. 分析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举止;3. 提高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教材:高二上册语文教材教具:多媒体课件其他:学生课前预习材料教学过程:Step 1:导入 (5分钟)1. 导入马嵬事变的背景知识,并与学生进行讨论。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马嵬事变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Step 2:讲解 (15分钟)1. 介绍《马嵬》的作品背景和作者的基本情况。
2. 分析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举止。
3. 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相关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马嵬事变的场景和历史背景。
Step 3:阅读 (20分钟)1. 让学生阅读《马嵬》一文,并回答一些基本的理解问题。
2. 引导学生分析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举止,并找出相关的描写语句。
Step 4:讨论 (15分钟)1. 小组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总结出文中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和行为举止,并将结果汇报给全班。
2. 教师组织全班讨论:学生通过对比分析,讨论马嵬事变对历史的影响和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Step 5:鉴赏 (20分钟)1. 教师讲解古文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如如何理解古文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学生阅读《马嵬》文中的典型句子,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教师指导学生欣赏古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并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Step 6:总结与作业布置 (5分钟)1. 教师对本堂课进行总结,并简要讲解马嵬事变的历史意义。
高中语文《马嵬》教案范例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高中语文《马嵬》优秀教案范例学科领域:语文年级:高中课时:2课时作者:X编写日期:年月日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马嵬》诗文;(2)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诗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4)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马嵬》;(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3)提高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忧虑;(2)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情感;(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人生、关注社会。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的背诵与理解;(2)分析诗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3)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深层次的象征意义和寓意;(2)从历史、文化、哲学等多个角度对诗文进行解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诗文注释,理解诗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马嵬》;(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审美鉴赏能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背诵和鉴赏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马嵬》;2. 结合课内所学,选取一首课外诗歌进行鉴赏分析;3. 思考:如何从多个角度和层面解读一首诗歌?4. 作业提交时间:下节课上课前。
六、教学过程Step 1: 回顾与导入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确保学生对《马嵬》的基本理解。
导入新课,提出本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即深入探讨诗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高中语文《马嵬》教案范例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马嵬》的背景和文学价值,掌握诗歌的基本技巧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人性的深度剖析,激发学生对文学和历史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 诗歌中所体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2. 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诗歌中的具体例子,使学生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马嵬》的兴趣。
2. 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情感。
3. 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解释其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
六、教学内容:1.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探讨其深层含义。
2. 解读诗中人物形象,分析其性格特点和命运。
七、教学步骤:1. 让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感受诗中的意象和人物形象。
2. 分组讨论,每组挑选一个意象或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探讨其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八、教学互动:1. 学生之间的互动: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解答学生的疑问。
九、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学生的讨论和合作能力。
十、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
2. 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提出改进意见。
十一、作业布置:1. 让学生背诵《马嵬》,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马嵬李商隐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马嵬》李商隐教案范文学科领域:高中语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马嵬》诗文。
2. 分析李商隐的诗歌风格,理解其寓意和情感。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1. 《马嵬》诗文的背诵与理解。
2. 李商隐诗歌风格的分析。
教学难点:1. 《马嵬》诗文的意境领悟。
2. 李商隐诗歌寓意和情感的把握。
二、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语文》2. 参考资料:李商隐诗歌鉴赏资料,马嵬背景资料3. 教学多媒体设备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李商隐的生平背景。
2. 提问学生对李商隐诗歌的了解。
二、诗文学习(15分钟)1. 引导学生朗读《马嵬》。
2. 解释诗文中的难词难句。
3. 分析诗文的意象和意境。
三、诗歌鉴赏(15分钟)1. 引导学生欣赏诗文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2. 分析诗文的结构和韵律。
3. 讨论诗文的寓意和情感。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马嵬》诗文的背诵和理解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检查学生对《马嵬》诗文的背诵情况。
2. 提问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二、诗歌创作(20分钟)1. 引导学生以《马嵬》为灵感,进行诗歌创作。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诗歌作品,互相评价和交流。
三、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创作活动。
2. 强调诗歌创作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马嵬》。
2. 写一篇关于《马嵬》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四、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两个课时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背诵李商隐的《马嵬》,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的意境和寓意,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提高其文学表达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更多的互动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六、教学评价评价目标:1. 学生对《马嵬》诗文的背诵情况。
马嵬公开课教案
马嵬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转换诗意表达。
2.通过XXX诗文,深入理解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3.分析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入比较篇目,深入理解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2.分析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讨论、总结。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随着盛唐的繁华落幕,中唐也匆匆走过。
大唐王朝曾经空前绝后,但到了日薄西山的时候,XXX登仙,XXX困顿而逝,XXX、XXX、XXX、XXX的身影也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在这个末世的余音中,XXX走来了。
他是晚唐的才子,
旷世的情种,为大唐的黄昏添上了一道绚丽的余霞。
二、回顾两首诗
咏怀古迹(其三)
XXX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XXX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引导分析:
三、解读《马嵬(其二)》
所在地:昭君村
所忆之人:XXX
所咏之事:XXX出塞
关联诗人:命运相似
所抒之情:同病相怜,叹人伤己。
所用技法:对比反衬、融情于景、拟人手法、化静为动。
乌衣巷
XXX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XXX,飞入寻常百姓家。
所在地:乌衣巷
所忆之人:XXX
所咏之事:繁华远去,徒留荒凉
关联现实:同一地点,昔盛今衰所抒之情:世事沧桑,吊古伤今所用技法:对比反衬、融情于景。
2023年《马嵬》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2023年《马嵬》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马嵬》优秀教学设计1一、说教材《李商隐诗两首》是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属于古代诗歌。
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古代诗歌鉴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鉴赏诗歌的要点便是在读通、读懂诗歌的基础上体悟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蕴含的情感,把握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而李商隐的诗构思新奇,意境高远,语言华美,风格秾丽,值得玩味。
这两首诗中的《锦瑟》情感隐晦凄美,又善于用典,《马嵬》(其二)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感受、鉴赏。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目标:①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特色;②诵读,认识并积累生僻字词,如:惘、瑟、嵬、柝。
2、能力目标:①训练诵读诗歌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②引导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手法。
3、德育目标:认识封建统治阶级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4、教学重点:能力目标①、②5、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情感、意境及表现手法三、说教法诵读指导、引导讲解、点拨启发、讨论领悟、探究、归纳总结四、教具多媒体、导学案五、时间一课时六、说学习过程1、以李商隐诗词中的名句导入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桐花万里关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对他们耳熟能详的这些名句的重温进而激发他们了解李商隐及阅读他的作品的兴趣。
2、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这部分内容量比较大,全部由多媒体展现。
所谓“知人论世”,了解了作者及写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诗歌。
3、学习《锦瑟》,解题“锦瑟”,意为“装饰华美的瑟”。
①、范读正音(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听出感情)②、朗读指导正音之后,请个别学生朗读,就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评价、指导。
《马嵬》教案
《马嵬》最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马嵬》全诗;(2)了解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3)运用诗词创作技巧,进行诗歌创作实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2)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意识;(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民族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分析;(3)诗词创作技巧的运用。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2)诗歌意象的把握和情感的体会;(3)诗词创作实践中创意的发挥和写作能力的提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阐述《马嵬》诗歌的历史背景和创作动机;(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字词含义,翻译诗句;(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诗歌中的历史事件和文化内涵;(3)指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组织课堂发言,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3)教师点评并总结,解答学生疑问。
四、课堂练习1. 诗歌默写:要求学生背诵并正确默写《马嵬》;2. 诗词创作:以《马嵬》为主题,运用所学创作技巧,进行诗歌创作实践;3. 练习解析:让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和创作背景,分析诗人的情感态度。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诗歌《马嵬》的课外阅读,进一步了解唐代历史和文化;3. 继续进行诗词创作练习,提高创作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和合作探讨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马嵬李商隐教案范文
马嵬——李商隐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马嵬》全诗;(2)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韵律节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兴亡、民生疾苦的关切;(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理解与背诵;(2)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历史事件的背景把握;(2)诗歌韵律节奏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2)标注生字词,查找资料,了解诗歌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主题思想;(2)分享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品鉴:(1)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艺术特色;(2)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品味诗歌美感。
5. 情感共鸣:(1)引导学生关注诗人情感,体会诗人忧国忧民之心;(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马嵬》;3. 选择一首李商隐的其他诗歌,进行自主学习与分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文学素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马嵬》这首诗,使学生了解李商隐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情境创设: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历史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合作探讨,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高中语文《马嵬》教案范例
高中语文《马嵬》优秀教案范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马嵬》诗文;(2)掌握诗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知识;(3)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运用诗词创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兴亡、民生疾苦的关切;(2)培养爱国情怀,提高社会责任意识;(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把握;2. 诗中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的分析;3. 诗词创作技巧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知识;2. 深入解读诗文,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3. 诗词创作实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解决字词障碍,理解诗意;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4. 课堂讲解:讲解诗文中的难点知识,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文;5. 欣赏与创作:欣赏经典诗词,学习创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了解学生对诗文的掌握程度;3. 创作展示:评价学生在创意写作中的表现,鼓励优秀作品。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语文》必修教材;2. 参考书目:《李商隐诗集》、《唐诗三百首》等;3. 网络资源:相关诗词解读、古代文化知识等;4. 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黑板、粉笔等。
七、教学准备:1. 提前准备好PPT,内容包括诗文、生僻字词、古代文化知识等;2. 准备相关诗词的复印件,供学生欣赏和创作;3. 准备写作纸张和文具。
八、教学实施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文;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解决字词障碍,理解诗意;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理解难点,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文;5. 欣赏与创作:组织学生欣赏经典诗词,学习创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6. 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7. 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相关诗文的背诵和创作任务。
《马嵬》教案
《马嵬》最新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介绍:讲述《马嵬》诗歌创作的背景,包括历史事件、社会环境等。
1.2 作者简介:介绍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思想倾向和生活背景。
第二章:诗歌内容解析2.1 诗歌主题:分析《马嵬》诗歌的主题思想,探讨诗人对爱情、忠诚、背叛等情感的表达。
2.2 诗歌结构:讲解诗歌的结构,包括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部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层次感。
2.3 诗句解读:逐句解析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和内涵。
第三章:诗歌艺术特色分析3.1 韵律与节奏:分析《马嵬》诗歌的韵律特点,讲解诗句的节奏感,培养学生对诗歌音韵的感知能力。
3.2 修辞手法:讲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感。
3.3 意象与象征: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自然景物和事物表达情感和思想。
第四章:诗歌情感体验与表达4.1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情感,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4.2 诗歌创作:启发学生根据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进行自己的诗歌创作,培养学第五章:诗歌与文化价值探讨5.1 诗歌与文化:探讨《马嵬》诗歌所反映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5.2 诗歌教育意义:分析《马嵬》诗歌对学生的教育意义,包括情感教育、人文素养培养等方面。
5.3 诗歌传承与发扬:讨论如何传承和发扬《马嵬》诗歌的文化价值,鼓励学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第六章:诗歌比较与分析6.1 比较诗歌:《马嵬》与其他诗歌的比较,分析其独特之处和共通之处。
6.2 分析诗歌:通过比较不同诗歌的主题、情感、表达方式等方面,深入理解《马嵬》的独到之处。
第七章:诗歌表演与演绎7.1 诗歌表演:学生分组进行诗歌的表演,通过动作、表情、语言等演绎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7.2 诗歌演绎:学生自由发挥,以自己的方式演绎诗歌,可以是朗诵、戏剧等形式,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马嵬》公开课教学课件语文人教必修3(2024)
如“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用“六军”代指军队, 用“牵牛”代指爱情,增强了诗歌的含蓄性和艺术感染力。
用典手法
如“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运用了“九州”和“更九 州”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唐玄宗荒淫误国的讽刺和批判。
2024/1/29
16
诗歌创作技巧探讨与启示
2024/1/29
唐玄宗赐死杨贵妃。
历史意义与影响
马嵬驿之变加速了唐朝的衰落, 也成为了后世文艺创作的重要题
材。
2024/1/29
13
唐代女性地位及命运思考
01
唐代女性地位
相对于其他朝代,唐代女性地位较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权利。
2024/1/29
02
女性命运与时代背景
唐代女性在开放的社会风气中,既有自由也有束缚,她们的命运与时代
03
学生提问
如何理解诗中的“海外徒闻更九州, 他生未卜此生休”?老师回答:这两 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杨贵妃死后命运 的无奈和对于生命的深刻思考。
2024/1/29
24
小组讨论,分享心得体会
小组讨论
《马嵬》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各小组分享不同 的看法,如爱情、历史、政治等。
小组讨论
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有哪些?各小组分享对于 诗中意象和象征手法的理解和感受。
构思精巧
01
诗歌通过对比、借代等手法,将叙事、议论、抒情三者融为一
体,展现了高超的艺术构思能力。
语言凝练
02
诗歌语言简洁明了,却意蕴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情感真挚
03
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唐玄宗重色误国导致安史之乱的痛惜之情,
以及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悲剧的同情,情感真挚动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嵬公开课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公开课教案:马嵬(其二)
教学目标:
1. 学习转换诗面。
2. 通过涵咏诗文,加深对咏史怀古诗特点的理解。
3. 分析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 引进比较篇目,加深对咏史怀古诗特点的理解。
2. 分析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讨论、总结。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当盛唐的繁华落下帷幕,中唐又以其匆匆的步伐走过。
曾经空前绝后的大唐王朝到了日薄西山的时候。
李白登仙而去,杜甫困顿而逝,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身影也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末世的余音里,李商隐走来了,这位晚唐的才子,旷世的情种,为大唐的黄昏添上了一道绚丽的余霞。
二、回顾两首诗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引导分析:
所临之地:昭君村
所忆之人:王昭君
所咏之事:昭君出塞
关联诗人:命运相似
所抒之情:同病相怜,叹人伤己。
所用技法:对比反衬、融情于景、拟人手法、化静为动。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引导分析:
所临之地:乌衣巷
所忆之人:王谢家族
所咏之事:繁华远去,徒留荒凉
关联现实:同一地点,昔盛今衰
所抒之情:世事沧桑,吊古伤今
所用技法:对比反衬、融情于景。
三、解读《马嵬(其二)》
1.转换诗面
更:还有。
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
笑:嘲笑。
如何:为什么。
首联:徒然听说海外还有神仙世界九州地,来生未可预知,今生今世夫妻关系就此罢休。
颔联: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巡逻打梆声,不再有宫中卫士击筹报晓。
颈联:今天六军约定驻马不前进,当年七夕还嗤笑织女牛郎不相会。
尾联: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天子皇帝,却还比不上卢家平民有莫愁女朝朝夕夕相陪伴。
2.分析诗句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仙山寻妃
空闻虎旅传宵柝,此日六军同驻马。
——马嵬之变
当时七夕笑牵牛。
——七夕之盟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尾联以对比手法和反诘语气作结,寄托感慨,点明题旨,把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唐玄宗。
作者在这里向世人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反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
3.主旨思想
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警告当朝统治者要励精图治,不可荒淫误国。
4、艺术技巧
1.倒叙:一波三折,曲折幽深
2.对比:暗含讽刺
3.夹叙夹议
四、小结咏史怀古诗
1、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陈迹为题材,借怀念古人、凭吊古迹、登高望远、咏叹史实,引发出对自己身世或时局世事的感慨。
或怀人伤己,或借古讽今,或理性反思,以寄托哀思、感慨兴衰、讽喻时政等。
2、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描其景)—抒己情
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
内容:古人——对比失落,同病相怜,个人失意,前人启示。
名地——昔盛今衰,世事变迁。
国家——叹惋国运衰微,总结历史教训。
统治者——荒淫误国,引以为戒。
表现手法:用典,对比;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咏史抒怀;即事议论、夹叙夹议。
语言风格:含蓄蕴藉、苍凉深沉。
3、鉴赏咏史怀古诗基本方法
1、准确把握诗意。
抓关键语言(标题、注释、诗眼)和意象迅速把握诗歌大意。
2、弄清史实、典故。
平时书上出现的典故和历史事件要熟知。
3、对接诗人、时代。
要知人论世,为判定主旨做准备。
4、确定诗歌主旨。
确定诗歌是伤己、感怀还是讽今。
5、品味所用技法。
浓缩为:结合诗意,弄清史实——知人论世,体悟感情——调动储备,分析技巧五、完成《课时训练》中的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