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粒酶的主要作用是维持端粒的长度
端粒延长过程影响因素研究新进展
t e g r i t y o f c h r o mo s o me s .T h e t e l o me r a s e i s o n e o f t h e i mp o ta r nt e n z y me s ma i n t a i n i n g t e l o me r e l e n g t h,a n d t e l o me r e e l o n g a t e d p r o c e s s i s a
分裂 , 端 粒 会 不断 缩 短直 至 危 急 长 度 。 端粒 的 不 断缩 短 可 以导致 3种结果 : 细胞衰老 , 凋亡 , 携带 不稳 定基因继 续 分裂 。端 粒 酶 对 端 粒 长 度 的 维 持 是 极 为 重 要 的。 端 粒 酶延 长 端 粒 是 一 个 涉及 多 因子 , 多水 平的复杂过 程 , 并受到多方面因素 的调节 , 其 中主要包 括端粒 的 自身结 构的影响 , 端粒 酶的相 关调节 以及 D N A损伤修复 系统 的相关 调 节 。端 粒 或 端 粒 酶 异 常 与 肿 瘤 的 发 生 发 展 ,
端粒
对于端粒与肿瘤发生的关系,大多数学者接受了 Shay等提出的“端粒—端粒酶—肿瘤发生”假说: 人类正常体细胞的端粒随细胞分裂而逐渐缩短,到 一定程度时,细胞抗增殖机制激活,进入第一死亡 期(M1)。一部分细胞由于抑癌基因p53、p21和 Rh等的突变,能逃逸M1期而继续分裂、生长。这 些细胞的端粒持续缩短,染色体的损伤愈加严重, 从而进入第二死亡期(M2)。如果此时端粒酶激活, 端粒得以延长,并维持一定的长度,使染色体又得 到稳定,则细胞越过M2期获得永生,并导致肿瘤的 发生。 但亦有学者认为端粒酶的存在不是细胞永生化的主 要原因。Morri等在神经瘤的研究中发现有些端粒酶 阴性的肿瘤细胞有很长的端粒。有人认为端粒酶阴 性的肿瘤细胞可通过ALT等机制使端粒延长。甚至 有人认为端粒酶的表达是肿瘤的后续事件。
端粒酶与端粒的维持
端粒相关蛋白对端粒长度的调控
参与调控hTERT因子在 参与调控 因子在hTERT启动子上的结合位点 启动子上的结合位点 因子在
端粒酶依赖型机制(TA) 端粒酶能以自身的RNA为模版,从端粒DNA 3‘—OH 末端 延伸端粒或合成新的端粒,以补偿细胞分裂时染色体末端 的缩短。端粒酶并不是直接填补前导链上引物去处后留下 的空缺,而是在模版连的末端添加重复序列。这使得前导 链的空缺可以通过DNA聚合酶的作用延伸得以填补,从而 保证DNA复制后染色体的平均长度不变。 端粒酶非依赖型机制(ALT型) 不依赖端粒酶活性,而是通过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和复制转换(copy switching)来维持端 粒长度。
端粒酶
端粒酶(telomerase)位于端粒末端,是一种 特殊的核糖核蛋白逆转录酶,激活状态下能发 挥逆转录酶活性。 端粒酶的主要作用是合成端粒中重复DNA序列 DNA 加到端粒末端从而维持端粒的长度,以抵消或 缓解端粒随细胞分裂而不断缩短。大多数正常 体细胞不表达端粒酶活性。 端粒酶的组成
端粒酶调节的基本机制
端粒酶调节的基本机制端粒酶是一种核酶酶复合物,它在端粒复制和维持端粒的长度中起关键作用。
端粒是染色体的末端,其主要由DNA序列TTAGGG的重复序列组成。
在染色体复制过程中,DNA聚合酶在拷贝DNA分子时无法完全复制染色体末端的重复序列,这导致每一个细胞分裂周期结束后,染色体的末端会变短。
端粒酶主要由两个亚单位组成: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和端粒酶RNA(TERC)。
TERT是一种逆转录酶,它能将单链RNA的模板用于合成DNA。
TERC是一个RNA分子,同时充当TERT的模板和端粒的模板。
在端粒复制过程中,TERT使用TERC作为模板合成一段新的DNA序列来延长染色体的末端。
端粒酶的调节主要通过两种机制:转录调控和蛋白质调控。
1. 转录调控:端粒酶的表达受多种转录因子的调控。
其中最重要的是转录因子核因子κB(NF-κB)。
NF-κB是一种转录因子,它能够结合到端粒酶基因的启动子上,促进端粒酶基因的转录。
NF-κB的活化可以通过炎症反应、氧化应激、DNA损伤等多种因素引起。
此外,转录因子c-Myc、SP1等也能调节端粒酶的表达。
2.蛋白质调控:一些蛋白质可以与端粒酶形成复合物,影响其催化活性和稳定性。
其中最重要的是端粒酶抑制因子(TERF)。
TERF家族成员包括TERF1、TERF2、TERF1、TERF4等,它们能够结合到端粒上,起到保护端粒的作用。
TERF1和TERF2的结合可以阻止端粒酶的接近,从而抑制其活性。
此外,端粒酶还与一些拮抗蛋白如TPP1/ACD相互作用,调节端粒酶在端粒上的位置和催化活性。
此外,端粒酶调节还受到一些非编码RNA的影响。
一些miRNA如miR-124、miR-138被发现可以结合到端粒酶mRNA上,抑制其翻译。
还有一些长非编码RNA如TERRA(端粒RNA)可以结合到端粒酶上,改变端粒酶的功能。
除了上述调节机制,端粒酶的活性还受到一些化学物质的调节。
例如,多种植物化合物如黄酮类化合物、多酚类化合物和顶酮酸可以抑制端粒酶的活性。
端粒酶重启细胞再生的机制
端粒酶重启细胞再生的机制细胞再生是生物体中维持组织和器官正常功能的重要过程。
而端粒酶作为细胞再生过程中的关键酶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深入探讨端粒酶的功能及其对细胞再生的机制。
一、端粒酶的功能介绍端粒酶,又称为端粒末端转移酶(Telomerase),是一个由蛋白质和RNA分子构成的酶。
其主要功能是维护端粒的长度及结构,确保染色体末端的稳定性。
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一段重复DNA序列,它在细胞分裂过程中会被削减,导致染色体逐渐缩短。
而端粒酶能够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向端粒末端补充缺失的DNA序列,防止染色体末端过度缩短。
二、端粒酶与细胞再生的关系细胞再生是指某些细胞通过分裂和增殖的过程,使组织和器官能够正常更新和修复受损部分的功能。
而端粒酶在细胞再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1. 端粒酶与细胞寿命的关联细胞寿命是指细胞能够进行有限次数的分裂,然后进入停滞状态。
细胞寿命的长度与端粒的长度直接相关,而端粒酶的功能使得细胞可以继续进行分裂而不受端粒缩短的限制。
因此,端粒酶的存在能够延长细胞的寿命,使其能够更多次地进行分裂,从而为细胞再生提供源源不断的新细胞。
2. 端粒酶与干细胞的活化干细胞是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的细胞。
它们在细胞再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干细胞通常具有较高水平的端粒酶活性,这使得其能够不受端粒的缩短而保持较长的端粒长度。
这一特点赋予干细胞更强的分裂和再生能力,使其能够持续更新和修复组织。
3. 端粒酶的活性调控端粒酶在细胞再生过程中的活性是受到复杂的调控机制影响的。
研究发现,端粒酶的活性与细胞再生的需求密切相关。
当细胞需要进行较大量的分裂和再生时,端粒酶的活性会被调节,确保细胞具有足够的细胞再生能力。
而在细胞分裂和再生需求较低时,端粒酶的活性则会被抑制,防止无限制的细胞增殖。
三、其他影响细胞再生的因素除了端粒酶外,细胞再生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例如,环境因素、营养状况、基因表达调控等都可以对细胞再生产生影响。
医用端粒酶检测试剂盒
医用端粒酶检测试剂盒医用端粒酶检测试剂盒是一种用于检测人体端粒酶活性的重要医疗设备。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端粒酶的作用与重要性、医用端粒酶检测试剂盒的原理与优势、其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未来的发展前景等。
一、端粒酶的作用与重要性端粒酶是一种酶类物质,其主要作用是维持及修复细胞的端粒。
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DNA序列,它在细胞分裂过程中会逐渐缩短,当端粒长度缩短到一定程度时,细胞将无法正常分裂和更新,导致细胞功能衰退和衰老。
端粒酶的活性则决定了端粒的长度和相应细胞功能的正常发挥。
医用端粒酶检测试剂盒的原理与优势医用端粒酶检测试剂盒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精确测定组织、细胞或体液中的端粒酶活性水平。
其原理主要包括基于酶促化学反应或荧光标记分子的检测方法。
与传统方法相比,医用端粒酶检测试剂盒具有以下优势:1. 高灵敏度:医用端粒酶检测试剂盒能够检测到非常低浓度的端粒酶活性,可以提高疾病的早期诊断率。
2. 高准确性:医用端粒酶检测试剂盒的结果准确可靠,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精确的酶活性水平。
3. 高通量性:医用端粒酶检测试剂盒可以批量化进行样本检测,具有高效高通量的特点,提高了检测效率。
其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医用端粒酶检测试剂盒在临床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癌症诊断与预后判定:端粒酶活性与癌细胞增殖的相关性很高,通过医用端粒酶检测试剂盒可以帮助医生早期发现并确定癌症,同时可以预测癌症患者的预后阶段。
2. 心血管疾病评估:医用端粒酶检测试剂盒可以评估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细胞老化程度,并提供有关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评估。
3. 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医用端粒酶检测试剂盒可以用于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的研究,探索端粒酶活性与这些疾病的关系。
未来的发展前景医用端粒酶检测试剂盒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
随着对端粒酶活性的深入了解,医用端粒酶检测试剂盒将在临床诊断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端粒酶的作用
端粒酶的作用
端粒酶是一种能够延长染色体末端端粒的酶类,它的主要作用是保护染色体免受端粒磨损和损伤,从而维护染色体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端粒是位于染色体末端的DNA序列,它们具有一
定长度的重复序列。
端粒酶通过在染色体末端添加端粒重复序列,延长了端粒的长度。
这是因为染色体在每一次复制过程中,末端由于DNA聚
合酶的特性会发生一部分的缺失,而端粒酶可以在每次细胞复制过程中添加端粒重复序列,弥补了末端的缺失,保持了染色体的完整性。
端粒酶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防止端粒磨损和损伤引发的染色体错联和断裂。
在染色体末端没有足够长的端粒来保护的情况下,末端的DNA会被视为染色体断裂,并触发DNA修复机制。
然而,由于染色体末端并没有真正受损,DNA修复机制会错
误地将两个染色体连接在一起,形成染色体错联,从而导致基因的断裂、丢失和不稳定。
端粒酶的存在使得染色体的末端不会被视为断裂点,从而预防了这种错误的修复。
此外,端粒酶的活性也与细胞的衰老和增殖有关。
研究发现,端粒酶在干细胞和胚胎细胞中表达活跃,能够保持细胞的增殖能力和年轻状态。
然而,随着细胞的增龄和分裂,端粒酶的活性逐渐降低,导致端粒的缩短和染色体稳定性的破坏。
这一过程被认为是细胞衰老的重要因素之一。
综上所述,端粒酶通过延长端粒的长度保护染色体免受端粒磨
损和损伤,维护染色体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它还能预防染色体错联和断裂,并与细胞的衰老和增殖密切相关。
端粒酶的功能对于维持基因组的稳定和细胞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端粒酶 名词解释
端粒酶名词解释
端粒酶(Telomerase)是一种酶类,它主要负责在染色体末端的
端粒区域补充并维持端粒的长度。
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重复DNA序列,其存在可以保护染色体免受损伤、降低突变的概率。
然而,每次细胞
分裂后,端粒会缩短,最终导致染色体稳定性的丧失和细胞老化。
端粒酶通过加入新的端粒DNA序列来抵消端粒的缩短,从而使染
色体能够长时间地保持稳定。
它由一个RNA分子和一个蛋白质部分
(逆转录酶)组成,RNA分子起到了导向端粒序列复制的作用。
在正常细胞中,端粒酶活性通常很低,因此随着细胞的分裂次数
增加,端粒逐渐缩短,最终导致细胞老化和死亡。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如肿瘤细胞,端粒酶可被异常激活,使细胞能够无限制地分裂,
这是癌症形成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机制。
因此,端粒酶成为一种具有潜在治疗价值的靶点。
通过抑制肿瘤
细胞中的端粒酶活性,可以阻断其无限制增殖的能力,用于治疗一些
癌症。
同时,研究人员也在探索利用端粒酶来延长正常细胞的寿命,
以延缓衰老和改善人类寿命。
端粒酶活性检测技术在癌症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端粒酶活性检测技术在癌症诊断中的应用研究癌症是一种极具危害性的疾病,其致死率居高不下。
尤其是对于早期诊断而言,癌症的诊断难度较大,而且常常容易出现误诊、漏诊等现象。
针对这一问题,现代医学领域逐渐发展出了一系列高科技、高精度的检测技术,其中端粒酶活性检测技术就是一种极具潜力且备受关注的检测技术。
在人体细胞内,端粒簇是一种不断缩短的DNA序列,同时,端粒酶是一种具有有限的催化活性的酶,主要作用是在DNA细胞分裂时帮助维持端粒簇的长度。
在正常情况下,端粒簇的长度每次细胞分裂时会减短一定长度,随后变得越来越短,最终当端粒簇长度缩短到一定程度时,细胞便进入了衰老阶段,发生细胞凋亡。
然而,在某些细胞异常状态下,端粒簇的长度会被一些因素提前缩短,这些因素可能涉及DNA损伤、有害物质、环境污染等等。
当端粒簇长度处于比较短的情况下,细胞将自我复制并不断增殖,容易形成恶性肿瘤等癌症。
由此引出端粒酶活性检测技术。
这种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端粒酶的催化活性,根据细胞内端粒簇的长度进行判断。
在测试中,医生会提取患者细胞的核DNA,随后让其与端粒酶反应,在帮助核DNA复制后,检查端粒簇长度缩短的情况。
如果检测结果显示端粒簇长度较短,则说明该细胞具有癌症的潜在风险。
如果检测结果显示端粒簇长度较长,则说明该细胞的癌症风险比较低。
可以通过多次检测,介入治疗等方法来进行病情监测,及时发现和治疗癌症。
对于癌症患者而言,端粒酶活性检测技术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该检测技术可以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癌症的诊断,包括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结直肠癌等常见癌症类型。
此外,端粒酶活性检测技术对于早期癌症的诊断也有较高的精度和敏感性,可以及早发现病情,为治疗提供更加准确的依据。
同时,端粒酶活性检测技术还可以引导医生制定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对于治疗效果的评估也有一定的作用。
在临床实践中,端粒酶活性检测技术的应用也在不断得到推广。
当前,国内外包括生物制药企业在内的许多机构,都将端粒酶活性检测技术作为主要诊断手段之一,并在相应的诊疗流程中进行了规范化的操作和标准化流程控制。
端粒和端粒酶的研究进展
• 端粒和端粒酶简介 • 端粒和端粒酶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 端粒和端粒酶与人类健康 • 端粒和端粒酶的实验研究方法 • 总结与展望
01
端粒和端粒酶简介
端粒的结构和功能
端粒的结构
端粒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结 构,位于染色体末端,保护染色 体免受损伤和降解。
端粒的功能
端粒的主要功能是维持染色体的 稳定性和完整性,防止染色体融 合和降解,同时参与细胞分裂和 衰老过程。
相关疾病。
端粒和端粒酶的调控机制
03
目前,研究者们正在深入研究端粒和端粒酶的调控机制,以期
更好地理解其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未来研究方向和展望
01
深入探究端粒和端粒酶的作用机制
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端粒和端粒酶的作用机制,以更好地理解
其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02
开发基于端粒和端粒酶的治疗方法
未来可以开发基于端粒和端粒酶的治疗方法,用于治疗相关疾病。
03
加强跨学科合作与交流
未来需要加强跨学科合作与交流,促进端粒和端粒酶研究的深入发展。
03
端粒和端粒酶与人类健康
端粒和端粒酶与衰老
端粒与衰老
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保护结构,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端粒长度逐渐缩短, 导致基因组不稳定和细胞功能异常,最终引发衰老。
端粒酶与衰老
端粒酶是一种维持端粒长度的酶,通过激活端粒酶可以延长端粒长度,从而延缓 衰老过程。
端粒和端粒酶与疾病的关系
端粒与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端粒长度缩短与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等 疾病的发病风险增加相关。
端粒与癌症
端粒酶的异常激活可以导致细胞无限增殖,形成肿瘤,因此与癌症 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端粒酶是怎么生成的原理
端粒酶是怎么生成的原理
端粒酶是一种特殊的酶,负责在每次细胞分裂时延长或维持端粒的长度。
它在DNA的末端(端粒)处发挥作用,帮助细胞防止端粒缩短和维持染色体的稳定。
端粒酶由两部分组成:一个蛋白质部分和一个RNA部分。
蛋白质部分即为端粒酶反转录酶(TERT),它负责合成DNA。
而RNA部分称为端粒RNA(TERC),它是端粒酶的模板,用于指导端粒酶合成DNA。
端粒酶的生成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初级端粒酶复合物的形成:TERT和TERC在细胞质中分别自由存在,然后结合形成初级端粒酶复合物。
2. 初级端粒酶复合物的定位:初级端粒酶复合物通过核孔转运进入细胞核。
3. 酶部分的指导序列识别:在细胞核内,TERC的指导序列与染色体末端的端粒结合,将端粒酶定位在染色体的末端。
4. DNA的合成:TERT利用TERC作为模板,开始合成DNA。
它在染色体末端的单链DNA上合成一个新的DNA链,将端粒逐渐增加长度。
5. 移位和复制:TERT在合成完一小段DNA后会向下移动,继续合成下一个
DNA链。
这个过程中,最初合成的DNA链会被复制,形成一个双链的端粒。
端粒酶的生成和功能对于维持染色体的稳定和细胞的寿命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由于DNA的复制机制限制,端粒酶无法顺利合成并且逐渐减少,导致端粒长度逐渐缩短。
这是细胞衰老和老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端粒酶的结构
端粒酶的结构
端粒酶是一种酶,它负责维持和修复端粒的长度。
端粒是
染色体末端的特殊结构,它们在每次细胞分裂后会逐渐缩短,最终导致细胞老化和死亡。
端粒酶的主要功能是在细
胞分裂过程中,通过加入端粒反复序列(telomere repeat sequence)来延长端粒长度,从而延缓细胞老化过程。
端粒酶由两个核心亚基组成:一个称为端粒酶反转录酶(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TERT),另一个称为端粒RNA(telomerase RNA component,TERC)。
TERT是一个酶的亚基,它负责反转录DNA序列,将RNA 模板转录成DNA,并将其加入到染色体末端的端粒DNA
序列中。
TERC是一个RNA分子,它充当TERT的模板,
提供在染色体末端的端粒上重复的序列。
除了这两个核心亚基外,端粒酶还包含一些辅助蛋白质,
这些蛋白质在端粒酶的催化活性和定位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辅助蛋白质包括TP1(telomerase-associated protein 1)、TP2(telomerase associated protein 2)等。
端粒酶的结构研究表明,TERT由多个结构域组成,包括端粒酶保守基序结构域,催化域,RNA结合域等。
TERC则是由多个RNA序列组成的二级结构。
这些结构域和序列在端粒酶的功能和稳定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总体而言,端粒酶是一个复杂的酶,它通过多个亚基和辅助蛋白质的协同作用,维持和修复端粒的长度,延缓细胞老化和死亡过程。
端粒和端粒酶保护染色体的机理
端粒和端粒酶保护染色体的机理1. 概述染色体是细胞中的重要结构,其中包含了细胞的遗传信息。
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重要结构,在维持染色体稳定性和避免染色体融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端粒酶是一种保护端粒的酶类,其功能是在染色体复制时延长端粒,从而减缓染色体末端的缩短。
在本文中,将探讨端粒和端粒酶的作用机理,以及其对保护染色体的重要性。
2. 端粒的结构和功能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高度特异性序列,它主要由一种重复序列构成,人类的端粒序列重复单位是TTAGGG。
端粒的主要功能是保护染色体末端,防止染色体末端的缩短和融合。
在正常细胞分裂中,染色体末端会随着每次细胞分裂而逐渐缩短,导致染色体稳定性的丧失。
端粒的存在可以延缓染色体末端的缩短,维持染色体的完整性。
3. 端粒酶的结构和功能端粒酶是一种特殊的酶类,在维持端粒长度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端粒酶是由蛋白质和RNA组成的复合物,它能够在染色体复制过程中延长端粒序列,从而保持端粒的长度稳定。
端粒酶通过在DNA末端合成新的端粒序列,来对抗染色体末端的缩短,从而保护染色体的完整性。
4. 端粒和端粒酶在维持染色体稳定性中的作用端粒和端粒酶在维持染色体稳定性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染色体末端缩短的过程中,端粒的存在能够延缓染色体末端的缩短速度,保护染色体不受损伤。
而端粒酶则通过在染色体复制时延长端粒序列,进一步保护染色体末端,延缓染色体末端的缩短速度。
端粒和端粒酶在维持染色体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5. 端粒和端粒酶在衰老和疾病中的作用端粒和端粒酶的功能异常与许多疾病和衰老过程相关。
端粒缩短与衰老的加速和疾病的发生有关;而端粒酶的活性异常也与许多疾病的发生有关,比如癌症和染色体不稳定性疾病。
端粒和端粒酶的功能异常可能会导致染色体不稳定性,从而引发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加速衰老。
6. 结语端粒和端粒酶在保护染色体稳定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它们是维持染色体完整性的重要保护机制。
了解端粒和端粒酶的作用机理,对于揭示染色体稳定性的调控机制,以及预防和治疗与染色体稳定性相关的疾病有着重要意义。
端粒、端粒酶和端粒长度
端粒酶
端粒酶(telomerase)位于端粒末端,是一种 特殊的核糖核蛋白逆转录酶,激活状态下能发 挥逆转录酶活性。 端粒酶的主要作用是合成端粒中重复DNA序列 加到端粒末端从而维持端粒的长度,以抵消或 缓解端粒随细胞分裂而不断缩短。大多数正常 体细胞不表达端粒酶活性。 端粒酶的组成
人类端粒酶由三个亚单位组成,端粒酶RNA成分 (hTR)、催化亚单位(Htert/HEST2)和端粒 酶相关蛋白1(TP1)。
端粒酶与端粒的维持 端粒相关蛋白对端粒长度的调控
参与调控hTERT因子在hTERT启动子上的结合位点
端粒酶依赖型机制(TA)
端粒酶能以自身的RNA为模版,从端粒DNA 3‘—OH 末端 延伸端粒或合成新的端粒,以补偿细胞分裂时染色体末端 的缩短。端粒酶并不是直接填补前导链上引物去处后留下 的空缺,而是在模版连的末端添加重复序列。这使得前导 链的空缺可以通过DNA聚合酶的作用延伸得以填补,从而 保证DNA复制后染色体的平均长度不变。
对于端粒与肿瘤发生的关系,大多数学者接受了 Shay等提出的“端粒—端粒酶—肿瘤发生”假说: 人类正常体细胞的端粒随细胞分裂而逐渐缩短,到
一定程度时,细胞抗增殖机制激活,进入第一死亡 期(M1)。一部分细胞由于抑癌基因p53、p21和 Rh等的突变,能逃逸M1期而继续分裂、生长。这 些细胞的端粒持续缩短,染色体的损伤愈加严重, 从而进入第二死亡期(M2)。如果此时端粒酶激活, 端粒得以延长,并维持一定的长度,使染色体又得 到稳定,则细胞越过M2期获得永生,并导致肿瘤的 发生。
端粒和端粒酶 端粒长度的维持机制 端粒长度与肿瘤 问题与展望
端粒
端粒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由端 粒DNA和端粒蛋白质组成,其中DNA部分主要由富 含鸟嘌呤(G)的简单重复序列构成,人类端粒主 要由“5‘—TTAGGG—3‘”片断重复串联组成,大约 重复2000次左右,长度范围为2—15kb。 功能是完成染色体末端的复制,防止染色体融合, 重组和降解,起着保护染色体末端的作用。 在正常情况下,由于染色体的“末端复制问题”, 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DNA将丢失50—150个碱基 对。当端粒缩短到一定的极限时,细胞分裂将停止, 细胞走向衰老、死亡。端粒因而被视为“有丝分裂 钟”,控制着细胞的增殖能力。 新近研究表明,哺乳动物的端粒最后都以形成环状 结构而终结。端粒结合蛋白与端粒DNA结合,调节 端粒长度,并可使端粒免受酶及其他理化因素的影 响而降解。
植物端粒酶的结构和功能研究
植物端粒酶的结构和功能研究植物端粒酶(Plant telomerase)是一种特殊的酶,它能够延长植物端粒的长度,防止染色体末端损失和融合,在保护染色体完整性和稳定性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植物端粒酶结构及其机制的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这不仅促进了对植物细胞分裂和生长规律的理解,还为探索植物疾病治疗和遗传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植物端粒酶的结构植物端粒酶是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的复合物,分别是端粒RNA(TER)和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
TER是一种长链非编码RNA,其序列包含一个保守的端粒序列(TTAGGG),在保护染色体和调控端粒酶活性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TERT是一种蛋白质,具有逆转录酶活性,可在TER的模板作用下合成端粒DNA序列,并延长端粒的长度。
植物端粒酶结构与其他物种的不同,主要体现在TER较长,TERT与TER之间存在一段中间区域,且植物端粒酶的活性与其结构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TER的稳定性和结构对端粒酶的功能有重要影响,因此对TER结构及其与TERT的相互作用机制的深入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植物端粒酶的功能端粒酶的主要功能是维持染色体末端的稳定性和完整性,在细胞分裂和生长中发挥关键作用。
染色体末端的损失和融合是导致组织衰老和肿瘤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端粒酶能够逆转这一进程,延长端粒的长度,防止其融合和缩短,从而发挥健康细胞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在植物中,端粒酶的功能还与植物生长发育紧密相关,通过调控端粒的长度和稳定性,植物能够在细胞分裂和分化过程中保持基因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进而影响植物体内细胞数量和质量的变化。
此外,植物端粒酶还与植物免疫系统紧密相关,参与抵御病原体入侵和实现逆境生存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植物端粒酶的研究进展植物端粒酶的研究是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之一,尤其在植物生长发育、遗传学和植物疾病治疗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端粒与端粒酶PPT课件
端粒酶激活剂与抑制剂的研究前景
01
02
03
端粒酶激活剂
研究寻找能够激活端粒酶 的药物或化合物,为肿瘤 治疗提供新策略。
端粒酶抑制剂
开发高效、特异的端粒酶 抑制剂,用于抑制肿瘤细 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
联合治疗
研究端粒酶激活剂和抑制 剂的联合应用,以实现更 有效的肿瘤治疗。
端粒长度作为疾病预测指标的前景
疾病风险预测
通过检测个体端粒长度, 预测患某些疾病的风险, 如心血管疾病、癌症等。
个体化医疗
根据个体端粒长度情况, 制定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 措施,实现个体化医疗。
临床应用价值
进一步验证端粒长度作为 疾病预测指标的临床应用 价值,提高预测准确率。
THANKS
感谢观看
04
端粒与端粒酶的未来展望
端粒与端粒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
抗衰老药物研发
利用端粒和端粒酶活性调节机制, 开发抗衰老药物,延长人类寿命。
肿瘤治疗
通过抑制或激活端粒酶活性,实现 肿瘤细胞的增殖控制或诱导肿瘤细 胞凋亡,为肿瘤治疗提供新途径。
遗传性疾病治疗
针对一些与端粒和端粒酶相关的遗 传性疾病,如骨髓衰竭综合征等, 通过基因治疗或干细胞移植等方法 进行治疗。
端粒与端粒酶ppt课件
• 端粒与端粒酶简介 • 端粒与端粒酶的生物学意义 • 端粒与端粒酶的研究进展 • 端粒与端粒酶的未来展望
01
端粒与端粒酶简介
端粒的结构与功能
端粒的结构
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特殊结构,由DNA序列和蛋白质组成,具有保护染色体和 维持基因稳定性的作用。
端粒的功能
端粒的主要功能是防止染色体融合和降解,保护染色体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同时参与细胞分裂和复制过程中的DNA损伤修复。
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及其生物学意义
端粒和端粒酶是细胞生物学领域的两大热点话题。
本文将从发现历史、结构特点、功能和生物学意义等方面介绍端粒和端粒酶。
第一段:发现历史端粒是位于染色体末端的DNA序列,其命名源于希腊语的“telos”意为“末端”。
20世纪初,科学家观察到细胞的染色体在每次分裂后末端会缩短,这种细胞自我凋亡的现象被称为“Hayflick极限”。
1980年代,美国科学家Elizabeth Blackburn和Carol Greider运用基因重组技术,发现端粒中有一种叫做“端粒酶”的酶类物质,才揭示了端粒缩短的原因。
第二段:结构特点端粒由DNA序列和蛋白质组成。
DNA序列为TTAGGG的六碱基序列,长度在3000-15000碱基对之间,不同物种的端粒长度也有差异。
端粒蛋白质主要有三类,即端粒结合蛋白(TRF1、TRF2等)、TIN2和POT1等。
如此复杂的结构的作用是为了维护染色体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同时也起到保护基因免遭外在威胁的作用。
第三段:功能端粒和端粒酶的主要作用是维持染色体末端的长度,保护基因避免缩短和脱落。
端粒酶可以在染色体末端补充缺失的序列,避免端粒的缩短和染色体末端的无序化。
当端粒长度缩短到一定程度时,细胞就不能进行正常的分裂,这种现象叫做克隆老化。
而端粒酶也被认为可能是癌症治疗的靶点之一。
第四段:生物学意义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对于生物学研究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揭示了染色体末端的保护机制,对于防止某些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端粒和端粒酶可作为癌症的诊断和治疗靶点。
最后,它对于解释克隆老化现象的发生机制和危害等方面的探究也有很大的科学价值。
第五段:结论综上所述,端粒和端粒酶是细胞生物学研究的热点话题,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应用前景。
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能够深入探究其生物学意义,并为癌症的治疗、生物老化等方面的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瑞昌二中高三生物单独培优试题(十九)
瑞昌二中高三生物单独培优试题(十九)1.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主要由特定的DNA序列与蛋白质构成,其主要的生物学功能是保证染色体末端完整复制,使染色体的结构保持稳定。
当端粒酶存在时,在染色体末端才能合成端粒的DNA,以保持端粒长度。
端粒酶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端粒酶RNA、端粒酶相关蛋白和端粒酶逆转录酶。
如图为细胞分裂时,在有、无端粒酶情况下染色体结构变化的示意图。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端粒酶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端粒DNAB.无端粒酶时端粒逐渐缩短可能导致细胞分裂次数有限C.端粒酶的存在使细胞能长久保持分裂能力且不发生癌变D.对端粒和端粒酶的研究可能有助于延长人类寿命2.图①是某一生物体中不同细胞的分裂示意图,图②是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组数目变化的数学模型。
请据图回答问题:(1)图①中B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等位基因的分离发生于图①中的________细胞所处的时期。
(2)人体性腺中的细胞可能会发生图①中________细胞所示的分裂现象。
(3)图②所示的数学模型中,cd段对应于图①中的________细胞,此时m所代表的数值是________。
(4)请在图②中画出cf时间段细胞中染色体的相对数目变化曲线。
3.下图是有关胚胎干细胞的部分去向示意图,①~③表示不同的过程,a~d表示不同的细胞。
请据图回答:(1)图中①表示________过程,a和b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细胞,其中,③过程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个体发育过程中最原始的干细胞是________,图中涉及到的三类干细胞中,细胞分化程度由高至低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端粒酶
“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
主要内容
• • • • 端粒的结构与功能 端粒酶的结构与功能 端粒、端粒酶与衰老 端粒、端粒பைடு நூலகம்与恶性肿瘤
一、端粒的结构与功能
1、端粒的结构
端粒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 端的特殊结构,由独特的 DNA重复序列及相关蛋白 质组成的复合体。 人端粒是由6个碱基重复 序列(TTAGGG)和结合蛋 白组成。
谢谢
肿瘤治疗中不容乐观的问题
1、对不表达端粒酶而采用重组途径(ALT途径) 维持端粒长度的肿瘤细胞来说,这一切就无能为 力了。
学者们把重组途径认为是端粒酶维持途径的后备途径,端粒酶 抑制剂的使用可能会诱发非端粒酶的端粒延长途径。
2、人正常组织的生殖细胞、造血 干细胞均 可表达一定水平的端粒 酶活性,端粒酶抑制剂可能会对这 些组织细胞产生不利的影响。
四、端粒、端粒酶与恶性肿瘤
• 第一种策略是直接抑制恶性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导致进行性端 粒缩短,使肿瘤细胞进入复制衰老而凋亡。 • 第二种策略是通过特异性的免疫识别来摧毁表达端粒酶的细胞 • 第三种策略,通过突变端粒酶模板RNA序列来破坏端粒结构,从 而导致肿瘤细胞死亡。 • 第四种策略,在端粒酶编码基因启动子下游插入可以诱导细胞凋 亡的基因(自杀基因),构建表达载体,这种载体导入端粒酶阳性的 肿瘤细胞中会诱导细胞死亡。 第五种策略使用一系列小分子化合物,诸如喹啉基 团的衍生物等,它们是鸟苷酸四螺旋结构的人工配 体,这些配体可以稳定端粒鸟苷酸四螺旋结构,使 端粒酶不能行使延长端粒DNA的功能。
三、端粒、端粒酶与衰老
端粒好像一架细胞的“生命时钟”,让细胞准时 凋亡;而端粒酶像一群勤劳的“修复工”,只要 它们出现在细胞中,就会及时将磨损的端粒修好 ,让它恢复到原来的长度,这样端粒就能永不磨 损,而细胞也可以“长生不老”。
端粒\端粒酶研究及应用进展
端粒\端粒酶研究及应用进展端粒、端粒酶在维持生命遗传信息稳定、调控细胞生命周期中具有重要作用,端粒酶通过维持端粒的长度,使细胞永生化,为抗衰老提供了光明前景,同时也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
研究端粒、端粒酶在肿瘤监测中的作用及研发端粒酶抑制剂作为治疗肿瘤的创新药物已成为近年医学研究的热点。
本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端粒、端粒酶研究及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标签:端粒;端粒酶;肿瘤;衰老端粒及端粒酶的研究已成为近年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
这不仅因为它们具有维持生物遗传信息稳定、调控细胞生命周期的重要功能,还由于端粒及端粒酶的行为异常与多种人类肿瘤及遗传性疾病密切相关。
在这些疾病中端粒可表现出缺失、融合及序列缩短等异常,而这些异常又可能受端粒酶的调控。
1端粒、端粒酶的发现上世纪初,著名遗传学家McClintock B[1]与Muller HJ[2]发现:染色体的稳定性和完整性是由染色体的末端来维持的。
基于此发现,Muller HJ将其命名为“telomere”,此定义来源于希腊词根“末端”(telos)及“部分”(meros)的组合。
20世纪60年代,Hayflick研究发现:经过体外培养的正常人成纤细胞的复制过程并非细胞的死亡过程,而只是细胞群中的大部分细胞在经历了数次分裂增殖后停滞在了某个特定状态,仅仅是基因表达方式发生了某些改变,细胞群大部分细胞仍保持其代谢活性,由此,Hayflick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细胞衰老的表征:即细胞在一定条件下的“有限复制力”。
同时Hayflick还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测,即细胞内存在某种控制细胞分裂次数的控制器,类似于我们使用的“时钟”。
为验证自己的猜想,Hayflick做了大量的细胞核移植实验验证了自己的猜想,并发现这种“钟”位于细胞核染色体的末端,于是将其命名为端粒[3]。
20世纪80年代,CW Greider和EH Blackburn 2位科学家在四膜虫的提取物中加入1段单链的末端寡聚核苷酸后,发现端粒的长度增加了,这表明的确存在一种可使端粒延长的酶,根据其特点命名为“端粒酶”(telomerase)[4]。
端粒和端粒酶的关系
端粒和端粒酶的关系端粒是位于染色体末端的一段重复序列,它在细胞分裂中起着保护染色体稳定性的重要作用。
而端粒酶则是一种特殊的酶,它能够补充和维持端粒的长度,从而延长染色体的寿命。
端粒和端粒酶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它们共同参与了细胞的增殖和衰老过程。
端粒的主要功能是保护染色体的末端不受到损伤和缺失。
染色体在每一次细胞分裂时都会缩短一小段,因为DNA复制过程中末端无法被完全复制。
如果没有端粒的存在,染色体的末端就会逐渐丧失,导致基因信息的丢失和染色体的不稳定性。
端粒的存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它们是由端粒重复序列组成的,不包含任何基因信息,可以被不断重复复制而不影响染色体的完整性。
然而,随着细胞的分裂,端粒长度的逐渐缩短会导致细胞衰老和死亡。
这是因为端粒的长度在细胞分裂中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当端粒缩短到一定长度时,细胞就会停止分裂,进入老化状态。
这种现象被称为"端粒缩短"理论,它是细胞衰老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了解决细胞衰老和延长寿命的问题,端粒酶应运而生。
端粒酶是一种特殊的酶,它能够补充和维持端粒的长度。
端粒酶通过在端粒的末端添加重复序列,延长了端粒的长度,从而延长了染色体的寿命。
研究表明,通过增加端粒酶的活性,可以延缓细胞衰老的过程,延长细胞的寿命。
端粒酶在细胞中的活性是受到调控的。
在正常情况下,端粒酶的活性是被抑制的,以避免过度延长端粒导致细胞的不受控制增殖。
然而,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如癌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会被激活,并导致端粒的过度延长,从而使癌细胞能够无限制地增殖和扩散。
因此,端粒酶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成为肿瘤治疗的一个重要靶点。
除了癌症治疗,端粒酶还有其他潜在的应用价值。
研究人员发现,通过调控端粒酶的活性,可以延缓衰老过程,减少衰老相关疾病的发生。
此外,端粒酶还可以用于干细胞的培养和再生医学领域,帮助维持干细胞的功能和增加其寿命。
端粒和端粒酶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端粒作为染色体末端的保护者,能够保持染色体的稳定性;而端粒酶则能够延长端粒的长度,延长染色体的寿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粒酶的主要作用是维持端粒的长度端粒酶的主要作用是维持端粒的长度人的生殖细胞、造血干细胞及T、B淋巴细胞中端粒酶有不同程度的表达,而在正常的体细胞中,端粒酶处于失活状态,因此体细胞随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端粒逐渐缩短。
端粒的长度与有丝分裂次数相关,所以端粒又有细胞的“有丝分裂钟”之称.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是DNA与相关蛋白质的复合体。
端粒DNA由许多短的富含鸟嘌呤(G)的重复序列串联而成,可长达10kb以上。
人的端粒重复序列为TTAGGG,长达15kb。
真核细胞染色体端粒DNA富含G链,较富含胞嘧啶(C)链超出12~16个核苷酸,形成3′末端突出单链结构。
端粒蛋白质往往与末端单链相结合维持DNA 高级结构,使其末端不能被核酸酶所识别。
人类端粒蛋白的主要成分已被克隆,其具体功能尚待进一步研究。
端粒主要有两大生理功能:(1)维持染色体结构的完整性,防止染色体被核酸酶降解及染色体间相互融和。
(2)防止染色体结构基因在复制时丢失,解决了末端复制的难题。
DNA复制时,DNA聚合酶必须在RNA引物基础上从5′向3′方向延伸,而5′端RNA引物去除后因无引物的存在而不能复制,结果每复制一次染色体末端将丢失一段序列。
端粒的存在使每次丢失的仅为端粒的一部分,从而保护了染色体内部的结构基因。
另外,有些研究还显示,端粒与核运动有关,可能对同源染色体的配对重组有重要意义。
端粒的合成主要依靠端粒酶来催化。
端粒酶是RNA与蛋白质组成的核糖核蛋白,是一种RNA依赖性DNA聚合酶。
人类端粒酶RNA 成分已被成功克隆,它包括与端粒重复序列互补的11个核苷酸5′-CUAACCCUAAC-3′。
四膜虫等几种生物的端粒酶蛋白组分已被克隆,它对维持端粒酶的功能是必须的。
端粒酶的主要作用是维持端粒的长度。
它能利用端粒3′端单链为引物,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重复序列添加到染色体末端,从而延长端粒的长度。
人的生殖细胞、造血干细胞及T、B淋巴细胞中端粒酶有不同程度的表达,而在正常的体细胞中,端粒酶处于失活状态,因此体细胞随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端粒逐渐缩短。
端粒的长度与有丝分裂次数相关,所以端粒又有细胞的“有丝分裂钟”之称. 天地虚怀来自∶潜能21网- 端粒酶的主要作用是维持端粒的长度潜能开发音乐催眠曲潜意识录音带,mp3下载/book2/detail_id_225.html?一宀? ? ?工培养条件下,接近这个限度时,哪怕用最好的培养方法都拯救不了既定的命运。
像人体的成纤维细胞,据试验,最多只能繁殖50代,到那时必然趋于死亡。
其他像老鼠的成纤维细胞只能分裂18代,龟的成纤维细胞分裂110代,如此等等。
那么人为什么会衰老,以至走向死亡呢?有研究者对导致人体细胞衰老的原因提出了“程序假说”和“错误积累假说”。
人类的细胞并不能无限制地重复分裂,在分裂50~60次后便会停止。
细胞不再继续分裂的机体组织,便呈现出衰老和机能低下的状态。
随着细胞重复分裂使端粒缩短到一定的长度,从而使细胞停止了分裂。
这就是“程序假说”。
细胞分裂的时候,DNA被复制,但是由于X射线、紫外线、活性氧、有害物质的损害,DNA会发生异常变化,于是DNA 在复制过程中就会产生错误。
随着错误的积累,生成了异常蛋白质,细胞机能变得低下,于是细胞便不能继续分裂,呈现出了衰老迹象。
这就是所谓“错误积累假说”。
因此,人不像机器那样容易磨损和坏掉,而是能自我成长和修复,但这只能算是衰老的伴生现象。
对衰老机理的研究就是为了有效地指导抗衰老的研究和实践工作。
但是,人类衰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衰老的机理也是极为复杂的。
二、端粒和端粒酶端粒是真核细胞内染色体末端的DNA重复片断,经常被比做鞋带两端防止磨损的塑料套,由富含G的核酸重复序列和许多蛋白质组成,包括Ku70、Ku80、依赖DNA的蛋白激酶和端粒重复序列结合因子2(TRF2)等。
不同个体的端粒初始长度差异很大,在人中大约为15 kb,在大鼠中可长达150 kb,在小鼠中一般在5~80 kb之间变化,而在尖毛虫中却只有20 bp。
在所有的有机体中,端粒DNA的长度总是随着外界环境而波动变化的。
酵母的端粒DNA在200~400 bp间随遗传或营养状态的改变而改变,四膜虫和锥虫等有机体的端粒长度在对数期会持续增加。
相反,在人体中,随着细胞的持续分裂,端粒会缓慢缩短。
细胞培养研究表明,当端粒再也无法保护染色体免受伤害时,细胞就会停止分裂,或者变得不稳定。
其功能是完成染色体末端的复制,防止染色体免遭融合、重组和降解。
染色体复制的上述特点决定了细胞分裂的次数是有限的,端粒的长度决定了细胞的寿命,故而被称为“生命的时钟”。
端粒酶(或端粒体酶)是一种能延长端粒末端的核糖蛋白酶,主要成分是RNA和蛋白质,其含有引物特异识别位点,能以自身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并加到染色体末端,使端粒延长,从而延长细胞的寿命甚至使其永生化[8]。
如果细胞被病毒感染,或者某些抑癌基因如p53、pRB等突变,细胞可越过M1期而继续分裂,端粒继续缩短,最终达到一个关键阈值,细胞进入第二致死期M2,这时染色体可能出现形态异常,某些细胞由于端粒太短而失去功能,从而导致细胞死亡。
但极少数细胞能在此阶段进一步激活端粒酶,使端粒功能得以恢复,并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性,从而避免死亡。
最近Shay et al[9]在Science上发表了一幅有趣的模式图,简要介绍了端粒、端粒酶介导细胞凋亡或永生化的过程。
大量的证据表明,端粒酶的激活或抑制会导致细胞永生化或进入分裂终止期。
端粒酶在超过80%的永生细胞系及大多数肿瘤组织中呈激活状态。
端粒酶的抑制会使胚胎干细胞、骨髓造血细胞的增生受到抑制,并使肿瘤细胞系增生减弱,以致于凋亡增加。
有必要指出的是:端粒酶对细胞增生、衰老及凋亡的调节是通过不同的途径进行的。
其中端粒延长依赖性机制作用缓慢,需要多代细胞端粒的进行性缩短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诱发细胞静止信号的激活。
最近有一种端粒延长非依赖性机制,其作用较快,可能涉及到端粒三级结构的改变,蛋白相互作用的改变,转位的改变等[10]。
三、端粒及端粒酶与衰老的关系关于端粒丢失同衰老的关系理论是由Olovnikov博士于1973年首次提出的[11]。
他认为,端粒的丢失很可能是因为某种与端粒相关的基因发生了致死性的缺失。
目前认为,人类细胞内端粒酶活性的缺失将导致端粒缩短,每次丢失50~200个碱基,这种缩短使得端粒最终不能被细胞识别。
端粒一旦短于“关键长度”,就很有可能导致染色体双链的断裂,并激活细胞自身的检验系统,从而使细胞进入M1期死亡状态。
随着端粒的进一步丢失,将会发生染色体重排和非整倍体染色体的形成等错误,这将导致进一步的危机产生,即M2期死亡状态。
当几千个碱基的端粒DNA丢失后,细胞就停止分裂而引起衰老。
端粒及端粒酶涉及衰老最有力的证据是Bodnar[12]等证实的。
如果细胞试图要维持其正常分裂,那么就必须阻止端粒的进一步丢失,并且激活端粒酶。
Cooke[13]等认为,由于人体细胞中的端粒酶未被活化,从而导致了端粒DNA缩短。
因此,只有那些重新获得端粒酶活性的细胞才能继续生存下去,对于那些无法激活端粒酶的细胞将只能面临趋向衰老的结果。
研究人员最近还发现,患有一种可加速衰老的遗传病人具有异常短的端粒,这进一步表明端粒在衰老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在人类细胞中,研究者还发现,端粒缩短的速率与细胞抗氧化损伤的能力相关。
更容易遭受氧化损害的细胞,其端粒缩短更快,然而那些更能抵抗这种损伤的细胞,端粒缩短得较慢。
如果能减免细胞损伤或激活端粒酶,即可控制人类的衰老进程。
有人曾经对人淋巴细胞的衰老性变化与其端粒长度以及端粒酶活性的关系在各种体内体外环境及处理因素下做了观测,发现端粒酶活性和端粒长度的调节有可能是淋巴细胞增殖的控制因素,这已在人体淋巴细胞的发育、分化、激活和衰老过程中被验证。
曾发现外周血CD+4T细胞的端粒长度在体内随着衰老以及从静息细胞到记忆细胞的分化过程而缩短,在体外则随着细胞的分裂而缩短,这些结果提示端粒长度与淋巴细胞增殖过程以及记忆性增殖潜力相关。
端粒酶的表达已知能够抑制衰老,而Weinberg and colleagues[14]认为端粒酶的作用主要在于延长了端粒悬垂的长度。
细胞的复制期限被认为由最终导致衰老的两个机制决定,一个是累积的DNA损伤,另外一个是端粒的进行性缩短。
Weinberg and colleagues研究了一个端粒的特殊悬垂结构在衰老过程中的作用,悬垂结构只在富含C的末端之外还有一个由几百个核苷酸组成的富含G的结构。
据称Shay实验小组[15]的研究策略是通过抑制端粒酶活性,从而迫使永生化细胞转变为正常细胞,进入正常的衰老和死亡模式。
在衰老异常发展中有一种早衰人群,即从20岁开始皮肤和毛发等便迅速衰老,其原因仍在于制造端粒酶的遗传基因。
细胞在分裂的时候,DNA双螺旋结构以其一根长链为“模子”进行DNA复制。
在DNA修复损伤的时候,“拆解”DNA的双螺旋结构是必要的,制造端粒酶的遗传基因在解开DNA螺旋结构上起作用。
像制造端粒酶并从事DNA复制和修改错误的一类遗传基因,若与延长细胞寿命的端粒酶良好结合,我们也许能期待向“长生不老”的目标进一步接近。
四、展望和未来总之,人类体细胞在复制衰老过程中产生的端粒丢失现象已在体外得到了证实,而且体内的端粒丢失可作为判断供体年龄的依据。
我们只要设法使已衰老的人体内各种干细胞的端粒长度恢复到年轻时的水平,老人就会返老还童和长生不老。
但在人类端粒及端粒酶的基础研究中,还存在着许多难点,如:人端粒末端的精细结构,端粒的非端粒酶延伸机制;人端粒酶的具体结构及其基因所在的位置;端粒酶的激活机制及其活性调节等,均有待于回答。
尽管如此,我们似乎仍看到了前景的美好。
毕竟人们已找到了同衰老有着紧密相关性的因素——端粒和端粒酶。
人们对于端粒抑制剂的研究已经蓬勃的展开了。
故进一步研究端粒酶的活性调节机制,对于开发新型延缓衰老的端粒酶抑制剂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Colorado大学的两位研究人员Thomas Cech 和Robert Weinbrg[16]博士已独立地克隆出一种控制人类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基因。
应用这种基因,很有可能得到一种新的蛋白质——端粒酶的控制剂。
关于衰老机理和抗衰老的研究领域现在仍然是非常活跃的,并将受到越来越足够的重视,因为它对于延缓衰老,实验老年医学研究的目的即防止人类早衰,保持人体健康长寿是极为重要的。
但是,就目前人类在这方面的研究来看还很薄弱。
在今后一个时期内,有关衰老与抗衰老的研究重点还应放在以最新生物学技术研究有关长寿与衰老基因的克隆、结构分析以及对这些基因的调控机制;机体衰老过程中自由基、突变以及其它有害刺激因素启动细胞衰老凋亡的分子机制和这些过程被调控的分子机理;利用衰老基因与长寿基因的研究成果进行的基因治疗方面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