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课程介绍(课程目标分类结构)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二)、课程内容
1,课程计划(教学计划)
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 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 。 A、教学科目的设置(开设哪些科目) B、学科顺序 C、课时分配 D、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二)、课程内容
2,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 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 学目标、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 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教学大纲是课程计 划的分学科展开。 A、前言(课程性质、价值) B、课程目标(总目标、分目标、三维目标) C、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
• 代表人物:夸美纽斯、赫尔巴特 、斯宾塞、博比特等
• 学科课程的特点:
• 1.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及其对儿童为 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作准备的要求 ,有明确的目标与目的
• 2.能够按照人力整理的科学文化知识 的逻辑系统,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 点,预先选定课程及内容、编制好教 材,以便于师生分科而循序渐进地进 行教学
根本利益,政治方针以及核心价值,反映社会 的主流文化,基本道德以及发展水平,体现国 家信仰、理想与意志。
课程的多样化:反映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发 展的要求,反映不同民族、不同群体的文化, ,反映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选择与诉求。
如何兼顾或者更好的融合一元化与多样化?( p131)
二、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一)课程目标的概念以及制定依据
社会中心课程
•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也称社会改造 主义课程理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 理论,是从进步主义教育中逐渐分 化出来的,其早期的代表人物有克 伯屈、拉格和康茨等;20世纪50年 代后是布拉梅尔德 。
社会中心课程
• 1、教育的根本价值是社会发展。 社会改造主义认为,学 校课程的价值最终是社会的价值,课程乃是实现未来理想社 会的运载工具。
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依据:课程的设计形式与固有属性)
3,必修课与选修课 (依据: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
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依据:课程的表现形式)
5,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 (依据:课程的制定者和管理层次)
6,基础课程与拓展课程与研究课程 (依据:课程任务)
7
三、制约因素
P132(社会、知识、儿童)
• 3.强调课程与教材的内在的伦理精神 价值和智能训练的价值,对学生的发 展有潜在的定向的质量要求。
活动中心课程
• 活动中心课程打破学科逻辑系统 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 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 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 制的课程。也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 心课程。
• 代表人物:卢梭、杜威
• 2、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社会。 社会改造主义认为,教 育的目的是推动社会的变化,设计并实现理想的社会。通过 课程实施后,帮助学生明确社会改革的需要,从而成为改造 社会、推进社会发展的主人。
• 3、超越科学技术对课程的主宰 。社会改造主义认为传统 的课程内容过分强调了技术而忽视了人类团体的其他经验。 所以要加强美学、道德、社会和人文方面的课程。
8
四、理论流派
1,学科中心主义 2,学生中心主义 3,社会改造主义
9
课程发展上论争的几个主要问 题
• 1.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社会中心课 程
• 2.课程的一元化与多样化 • 3.普通教育课程与职业技术教育课程
10
学科中心课程
• 学科中心课程是指根据学校培养 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 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 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 ,有明确的目标与目的。
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 动态的教育存在。 •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 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 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 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 学科。
4
一、什么是课程
广义: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 及进程安排。* 狭义:特指某一门学科。
5
•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 为关键的准则。确定课程目标不仅有助 于明确课程与教育目的的衔接关系,从 而明确课程编制工作的方向,而且还有 助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并可作为 课程实施的依据和课程评价的准则。
• 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 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 的研究(社会、知识、学生)
• 活动课程的特点:
• 1.重视儿童的兴趣、需要、能力和阅 历,以及儿童在学习中的自我指导 作用与内在动力
• 2.注重引导儿童从做中学,通过探究 、交往、合作等活动使学生的经验 得到改组与改造,智能与品德得到 养成与提高
• 3.强调解决问题的动态活动的过程, 注重教学活动过程的灵活性、综合 性、形成性,因人而异的弹性,以 及把课程资源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 ,反对预先确定目标的观念。
一、什么是课程
A.是某一类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美等全 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B. 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 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
C. 课程兼有计划、途径,标准的含义(规 定了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要求以及课 程分配,学年编制等)
6
二、课程的分类
1,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依据:内容的组织形式)
• 4、构建社会问题中心的“核心课程”。 主张课程应由教 育者按照社会需要来决定,而不是由学生自己来决定;应以 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的逻辑而不是学科知识的逻辑为主线来 组织课程,使课程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学生适应和改 造社会生活的能力
2,课程的一元化与多样化
• 课程的一元化:课程主要反映的是国家的
(二)、课程内容
3,教材
广义: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 教学材料(课本、练习册、参考书等)
狭义:教科书(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 学科内容的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 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
——卢梭
Contents(教材的小节安排)
一 课程概述 二 课程设计 三 课程改革
2Baidu Nhomakorabea
Contents
一 课程概述 二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3
一、什么是课程(P120)
• (一)课程 Curriculum • 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
(二)、课程内容
1,课程计划(教学计划)
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 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 。 A、教学科目的设置(开设哪些科目) B、学科顺序 C、课时分配 D、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二)、课程内容
2,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 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 学目标、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 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教学大纲是课程计 划的分学科展开。 A、前言(课程性质、价值) B、课程目标(总目标、分目标、三维目标) C、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
• 代表人物:夸美纽斯、赫尔巴特 、斯宾塞、博比特等
• 学科课程的特点:
• 1.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及其对儿童为 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作准备的要求 ,有明确的目标与目的
• 2.能够按照人力整理的科学文化知识 的逻辑系统,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 点,预先选定课程及内容、编制好教 材,以便于师生分科而循序渐进地进 行教学
根本利益,政治方针以及核心价值,反映社会 的主流文化,基本道德以及发展水平,体现国 家信仰、理想与意志。
课程的多样化:反映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发 展的要求,反映不同民族、不同群体的文化, ,反映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选择与诉求。
如何兼顾或者更好的融合一元化与多样化?( p131)
二、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一)课程目标的概念以及制定依据
社会中心课程
•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也称社会改造 主义课程理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 理论,是从进步主义教育中逐渐分 化出来的,其早期的代表人物有克 伯屈、拉格和康茨等;20世纪50年 代后是布拉梅尔德 。
社会中心课程
• 1、教育的根本价值是社会发展。 社会改造主义认为,学 校课程的价值最终是社会的价值,课程乃是实现未来理想社 会的运载工具。
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依据:课程的设计形式与固有属性)
3,必修课与选修课 (依据: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
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依据:课程的表现形式)
5,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 (依据:课程的制定者和管理层次)
6,基础课程与拓展课程与研究课程 (依据:课程任务)
7
三、制约因素
P132(社会、知识、儿童)
• 3.强调课程与教材的内在的伦理精神 价值和智能训练的价值,对学生的发 展有潜在的定向的质量要求。
活动中心课程
• 活动中心课程打破学科逻辑系统 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 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 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 制的课程。也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 心课程。
• 代表人物:卢梭、杜威
• 2、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社会。 社会改造主义认为,教 育的目的是推动社会的变化,设计并实现理想的社会。通过 课程实施后,帮助学生明确社会改革的需要,从而成为改造 社会、推进社会发展的主人。
• 3、超越科学技术对课程的主宰 。社会改造主义认为传统 的课程内容过分强调了技术而忽视了人类团体的其他经验。 所以要加强美学、道德、社会和人文方面的课程。
8
四、理论流派
1,学科中心主义 2,学生中心主义 3,社会改造主义
9
课程发展上论争的几个主要问 题
• 1.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社会中心课 程
• 2.课程的一元化与多样化 • 3.普通教育课程与职业技术教育课程
10
学科中心课程
• 学科中心课程是指根据学校培养 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 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 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 ,有明确的目标与目的。
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 动态的教育存在。 •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 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 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 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 学科。
4
一、什么是课程
广义: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 及进程安排。* 狭义:特指某一门学科。
5
•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 为关键的准则。确定课程目标不仅有助 于明确课程与教育目的的衔接关系,从 而明确课程编制工作的方向,而且还有 助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并可作为 课程实施的依据和课程评价的准则。
• 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 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 的研究(社会、知识、学生)
• 活动课程的特点:
• 1.重视儿童的兴趣、需要、能力和阅 历,以及儿童在学习中的自我指导 作用与内在动力
• 2.注重引导儿童从做中学,通过探究 、交往、合作等活动使学生的经验 得到改组与改造,智能与品德得到 养成与提高
• 3.强调解决问题的动态活动的过程, 注重教学活动过程的灵活性、综合 性、形成性,因人而异的弹性,以 及把课程资源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 ,反对预先确定目标的观念。
一、什么是课程
A.是某一类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美等全 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B. 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 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
C. 课程兼有计划、途径,标准的含义(规 定了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要求以及课 程分配,学年编制等)
6
二、课程的分类
1,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依据:内容的组织形式)
• 4、构建社会问题中心的“核心课程”。 主张课程应由教 育者按照社会需要来决定,而不是由学生自己来决定;应以 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的逻辑而不是学科知识的逻辑为主线来 组织课程,使课程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学生适应和改 造社会生活的能力
2,课程的一元化与多样化
• 课程的一元化:课程主要反映的是国家的
(二)、课程内容
3,教材
广义: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 教学材料(课本、练习册、参考书等)
狭义:教科书(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 学科内容的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 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
——卢梭
Contents(教材的小节安排)
一 课程概述 二 课程设计 三 课程改革
2Baidu Nhomakorabea
Contents
一 课程概述 二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3
一、什么是课程(P120)
• (一)课程 Curriculum • 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