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立体交叉
《高速公路规划与设计》讲义第九章道路通行能力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高速公路通行能力 第三节 双车道公路路段通行能力 第四节 城市道路路段通行能力 第五节 道路平面交叉口通行能力 第六节 公共交通通行能力
第一节 概述
道路通行能力:也称道路容量,指道路的某 一断面在单位时间内所能通过的最大车辆数。
道路通行能力分析的主要目的:确定在不同 运行质量情况下1h所能通行的最大交通量, 即在指定的交通运行质量条件下所能疏导交 通的能力。
C 3600 ht
C 1000v hs
•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建议的值,表9-25.
二、路段设计通行能力
• (一)通行能力计算式 CD C n
பைடு நூலகம்
• 式中:CD— 设计通行能力,pcu/h;
•
C — 理想通行能力,pcu/h ;
•
— 自行车影响修正系数;
•
— 车道宽影响修正系数;
•
— 交叉口影响修正系数。
•
n — 车道数修正系数。
(二)影响因素
• 1.自行车影响折减系数的确定
• 分三种情况考虑
–有分隔带或隔离墩:几乎没有影响,可不考虑,折 减系数取1;
–无分隔带或隔离墩,但自行车道负荷不饱和:有影 响,但自行车基本在非机动车道上行驶,对机动车 影响不大,取0.8;
–无分隔带或隔离墩,且自行车道负荷超饱和:自行 车侵占机动车道而影响机动车正常运行。
辆让主要道路上的车辆先行,寻找机会,穿
越主要道路上车流的空挡通过路口。
(二)通行能力计算方法
• 主要介绍两向停车方式下,次要道路的通行 能力计算。
确定交织区运行状态 计算交织区效率指标 确定交织区服务水平
交织区服务水平分析流程图
互通式立体交叉课件
•互通式立体交叉•根据交叉处车流轨迹线的交错方式和几何形状来分类:•一、部分互通(菱形、部分苜蓿叶形)•二、完全互通(喇叭形、苜蓿叶形、叶形、Y形、X形)•三、环形•••一、部分互通•指在立体交叉中,只在主要道路方向采用立体交叉,其他方向保留平面交叉。
•用部分匝道连通上下道路。
•至少有一个平面冲突点的交叉•适用于:个别方向的交通量很小或分期修建时,高速道路与次要道路相交或用地和地形等受限制时•(1)菱形立交•保证干道的直行交通不受干扰•特点:占地少,投资低•适用:主、次道路相交的交叉口•(2)部分苜蓿叶形立交•二、完全互通•一种相交道路的车流轨迹全部在空间分离的交叉。
•匝道数与转弯方向数相等,各转向都有专用匝道。
•适用于:高速道路之间与高速道路之间与其他高等级道路相交。
•每个方向都采用立体交叉。
•(1)喇叭形以喇叭形匝道连接的三岔道互通式立交,即是喇叭形立交。
•特点:形式简单、结构物少、行车安全;占地较大•适用:某一方向左转车量较多的情况•喇叭形立交用在T形或Y形交叉口,结构简单,行车安全方便。
但占地较大,喇叭口应设在左转弯车辆较多的道路一侧,以利主流方向行车。
••(2)苜蓿叶形•最古老的形式,适用于高速间立交和城市外环•优点:结构物少,形式美观,•缺点:左转绕行距离长,占地也较大•(3)叶形•是用两个小环道来实现车辆左转的T形立交•优点:全互通式,造型美观,只需要一座构造物,造价较低;•缺点:绕行路线长,行车不如喇叭式方便,正线存在交织;•适用:远期规划为四路苜蓿叶形立交前期工程•(4)Y形•(5)X形•优点:各方向都有专用匝道,自由流畅,转向明确,无冲突点瓦哦制,通行能力达适应车速高。
•缺点:占地面积大,层多桥长,造价高,不适于市区•三、环形立交•环形立体交叉系由环形平面交叉发展演变而成的,是一种交织形立体交叉。
并可分为二层式、三层式和四层式环形立体交叉。
•环形立交特点:•单向行驶,无冲突点,行车安全、便利;•通行能力有限•交织形立交•占地相对较小•保证主线直通,交通组织方便,但次要道路通行能力和车速受影响,左转车辆绕行距离长•环形立交适用条件:•各方向左转车交通量大致相等的情况•主要道路与一般道路交叉,以五条以上道路为宜•特别对于交叉口改建,周围建筑物不能大量拆迁时,宜采用环形立交•。
道路勘测设计教学大纲(最新整理)
昆明学院《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四年制土木工程专业)(共36学时)编制:李金伟昆明学院城乡建设与工程管理系2010年2月昆明学院《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适用土木工程专业道路与桥梁方向)(共36学时)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任务和教学目标(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本课程是土木工程(道路与桥梁方向)的一门学科限选课。
道路是一种带状的三维空间结构物,包括路面、路基、桥涵、隧道等工程实体。
本课程主要研究汽车行驶与道路各个几何元素的关系,以保证在设计车速、预计交通量以及地形和其他自然条件下,行驶安全、经济、旅客舒适以及道路美观,实现人、车、路、环境的相互协调。
(二)课程的主要任务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道路勘测设计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使学生熟悉公路、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了解道路的分级与技术标准,理解道路勘测设计的阶段、任务和依据,掌握道路平面交叉设计,掌握城市道路网规划,熟练掌握道路平面、纵断面、横断面设计,为其他相关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课程的教学目标本课程建立在学生学完高等数学、三大力学、道路测量、道路建筑材料等相关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之后的基础上,是土木工程(道路与桥梁方向)的一门学科限选课。
道路设计可分为线形设计与结构设计两部分,本课程讲授线形设计部分,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路线设计理论与方法,平、纵、横、平面交叉设计与计算能力,再通过课程设计、实验、实习、毕业设计,使学生能独立完成道路勘测设计工作,具备从事道路路线勘察设计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环节组成(由课堂讲授,师生讨论,习题课等组成)三、课程教学内容纲要(一)课堂讲授第一章绪论【目的和要求】(1)了解交通运输网络构成(2)了解我国道路现状与发展规划(3)理解道路的分类、分级与技术标准(4)理解道路勘测设计的控制要素(5)了解课程的研究的内容【重点和难点】道路的分类、分级与技术标准【教学内容】第一节交通运输网络构成一、国家的综合运输系统(网)的构成二、公路运输的特点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第二节我国道路现状与发展规划一、道路发展史二、道路现状评价三、发展规划第三节道路的分级与技术标准一、公路的分级与技术标准二、城市道路分类与技术标准第四节道路勘测设计的控制要素一、设计车辆二、设计速度三、交通量四、通行能力第五节本课程的研究的内容第二章汽车行驶理论【目的和要求】(1)了解汽车的动力、行驶阻力及汽车的行驶条件(2)了解汽车的动力特性(3)了解汽车的行驶稳定性(4)了解汽车的制动性能(5)了解汽车的燃油经济性【重点和难点】汽车的行驶稳定性【教学内容】第一节汽车的动力、行驶阻力及汽车的行驶条件一、汽车的牵引力二、汽车的行驶阻力三、汽车的行驶条件第二节汽车的动力特性一、动力因素和动力特性图二、车速特性三、汽车的爬坡性能第三节汽车的行驶稳定性一、汽车行驶的纵向稳定性二、汽车行驶的横向稳定性第四节汽车的制动性能一、汽车的制动过程与制动力二、汽车制动性的评价指标第五节汽车的燃油经济性一、汽车的燃油经济性评价指标二、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因素第三章道路平面设计【目的和要求】(1)了解道路平面设计概述(2)理解直线(3)理解圆曲线(4)理解缓和曲线(5)掌握道路平面线形设计(6)掌握行车视距(7)熟练掌握道路平面设计成果及平面图的绘制【重点和难点】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平面线形设计、道路平面图的绘制【教学内容】第一节道路平面设计概述第二节直线一、直线的特点二、直线的运用第三节圆曲线一、圆曲线的几何要素二、圆曲线半径三、圆曲线半径的确定第四节缓和曲线一、缓和曲线的作用与线形二、缓和曲线的布设三、缓和曲线的最小长度第五节平面线形设计一、平面线形设计一般原则二、平面线形要素的组合与衔接三、平曲线的最小长度第六节行车视距一、行车视距的计算二、行车视距标准第七节道路平面设计成果一、直线、曲线及转角表二、路线平面设计图第四章纵断面设计【目的和要求】(1)了解概述(2)理解纵坡及坡长设计(3)理解竖曲线(4)理解爬坡车道(5)掌握道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6)熟练掌握纵断面设计方法及纵断面图(7)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要求【重点和难点】纵坡设计、竖曲线计算、平、纵线形组合设计、纵断面设计方法、纵断面图绘制【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纵坡及坡长设计一、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二、最大纵坡三、高原纵坡折减四、理想的最大纵坡和不限长度的最大纵坡五、最小纵坡六、坡长限制七、缓和坡段八、平均纵坡九、合成坡度第三节竖曲线一、竖曲线的作用及线形二、竖曲线要素的计算公式三、竖曲线的最小长度和最小半径第四节爬坡车道一、设置爬坡车道的条件二、爬坡车道的设计第五节道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一、平、纵组合的设计原则二、平、纵线形的组合三、平、纵线形组合与景观的协调配合第六节纵断面设计方法及纵断面图一、纵断面设计要点二、纵断面设计方法步骤及注意问题第七节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要求第五章横断面设计【目的和要求】(1)理解道路横断面组成(2)理解车道宽度(3)了解路肩、中间带与人行道(4)理解路拱、边沟及边坡(5)了解道路用地范围与建筑界限(6)掌握路基横断面设计及成果(7)掌握路基土石方数量计算及调配【重点和难点】横断面设计、横断面绘制、路基土石方数量计算及调配【教学内容】第一节道路横断面组成一、公路横断面组成二、城市道路横断面组成第二节车道宽度一、车道宽度的确定二、平曲线加宽及其过渡第三节路肩、中间带与人行道一、路肩的作用及其宽度二、分隔带的作用及其宽度三、城市道路路侧带的组成及其宽度第四节道路路拱、边沟及边坡一、道路路拱二、曲线超高三、边沟四、边坡坡度第五节道路用地范围与建筑界限一、道路用地范围二、建筑界限第六节路基横断面设计及成果一、横断面设计步骤二、横断面设计成果三、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第七节路基土石方数量计算及调配一、横断面面积计算二、土石方数量计算三、路基土石方调配第六章选线【目的和要求】(1)了解选线的目的、任务、方法(2)了解路线方案比较(3)了解平原地区公路选线(4)了解山岭区公路选线(5)了解丘陵区公路选线(6)了解选线与环境协调【重点和难点】选线的目的、任务、方法、方案比较、环境协调【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选线原则二、选线的步骤三、选线的一般方法第二节路线方案比较一、原则性的方案比较二、详细的方案比较三、路线方案选择的步骤和实例第三节平原地区公路选线一、自然特征二、路线特征三、布线要点第四节山岭区选线一、自然特征及路线特征二、沿溪(河)线三、越岭线四、山脊线第五节丘陵区选线一、丘陵区的自然特征二、路线特征第六节选线与环境协调一、道路与环境二、道路与景观协调的要点第七章定线【目的和要求】(1)了解纸上定线(2)了解实地放线(3)了解定线的解析计算方法(4)了解实地定线(5)了解航测定线(6)了解选线与环境协调【重点和难点】选线的目的、任务、方法、方案比较、环境协调【教学内容】第一节纸上定线第二节实地放线一、穿线交点法二、拨角法三、直接定交点法四、坐标法第三节定线的解析计算方法一、直线型定线计算方法二、直线型定线坐标计算三、曲线型定线法四、曲线型定线法坐标计算法第四节实地定线一、一般情况下(自由坡度地段)的定线二、地面坡度较陡的路段定线三、曲线插设方法四、纵断面设计第五节航测定线一、航测定线的发展与应用二、航测相片选线的程序三、多倍仪定线方法第八章道路平面交叉设计【目的和要求】(1)了解交叉口设计概述(2)了解交叉口的交通组织设计(3)了解交叉口的车道数及通行能力(4)了解交叉口的视距与圆曲线半径(5)了解交叉口的拓宽设计(6)了解环形交叉口设计(7)了解交叉口的立面设计【重点和难点】交叉口的交通组织、车道数及通行能力、视距与圆曲线半径、环形交叉口设计【教学内容】第一节交叉口设计概述一、交叉口组成要素二、交叉口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内容三、交叉口的类型及其适用范围四、交叉口的交通分析五、交叉口的设计速度第二节交叉口的交通组织设计一、车辆交通组织方法二、行人及非机动车交通组织第三节交叉口的车道数及通行能力一、交叉口的车道数二、交叉口的通行能力第四节交叉口的视距与圆曲线半径一、交叉口的视距二、交叉口的圆曲线半径第五节交叉口的拓宽设计一、设置条件二、设置方法三、拓宽车道的长度第六节环形交叉口设计一、环形交叉口的平面形式与布置二、中心岛的形状和半径三、环道的宽度四、交织角第七节交叉口的立面设计一、交叉口立面设计的要求和原则二、交叉口立面设计的基本类型三、交叉口立面设计的方法与步骤第九章道路立体交叉设计【目的和要求】(1)了解立体交叉的概述(2)了解立体交叉的类型及适用特点(3)了解立体交叉的布置【重点和难点】立体交叉的组成、立体交叉的类型及适用特点【教学内容】第一节、立体交叉的概述一、立体交叉的组成二、立体交叉的设计资料与步骤三、设计成果第二节立体交叉的类型及适用特点一、分离式立体交叉二、互通式立体交叉第三节立体交叉的布置一、形式选择二、立体交叉的间距第十章城市道路排水设计【目的和要求】(1)了解城市道路排水设计概述(2)了解雨水管道及其构筑物沿道路的布置【重点和难点】城市排水系统制度、雨水管的布置、雨水口和检查井的布置【教学内容】第一节、城市道路排水设计概述一、城市排水系统的制度二、城市道路排水设计的一般要求三、城市道路雨水排除系统的类型第二节雨水管道及其构筑物沿道路的布置一、雨水管的布置二、雨水口和检查井的布置第三节立体交叉的布置一、形式选择二、立体交叉的间距(二)课内实验无四、课程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序号教学内容课堂讲授习题课合计备注1第一章绪论222第二章汽车行驶理论223第三章平面设计5164第四章纵断面设计5165第五章横断面设计5166第六章选线117第七章定线118第八章道路平面交叉设计229第九章道路立体交叉设计2210第十章城市道路排水设计2211机动复习66合计33336五、本课程教学方法建议及考核方式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问题讨论、课堂设计等多种教学方式。
平面交叉与立体交叉的对比
工程实例
立体交叉
特点:立体交叉路口可以分散车流,减少拥堵。通过将不同方向的车流进行分层,减少车辆 交汇的机会,提高交通效率。
应用场景:适用于城市快速路或高速公路的交叉口,也可用于车流量较大的支路交叉口。
工程实例
对比分析
适用条件:在城市中心区或支路交叉口,平面交 叉更加适用;而在城市快速路或高速公路上,立 体交叉更具优势。
十字交叉
四个方向的车流通过交叉口交汇,是 最常见的平面交叉形式。
T型交叉
三个方向的车流交汇,其中一个方向 的车流通过交叉口,另外两个方向的 车流则需停车等待。
Y型交叉
两个方向的车流交汇,其中一个方向 的车流通过交叉口,另一个方向的车 流则需停车等待。
环形交叉
车辆在环道内顺时针或逆时针行驶, 通过环道内的信号灯控制进出车辆。
平面交叉的设计要素
交叉口形状
根据交通流量、道路等级等因 素确定交叉口的形状,如长方 形、正方形、圆形等。
信号灯设置
根据交通流量和道路等级等因 素设置信号灯,包括红灯、绿 灯和黄灯等信号。
交叉口位置
根据道路网规划、交通流量等 因素确定交叉口位置。
交通组织
确定交通组织方式,如机动车 、非机动车、行人等交通方式 的通行顺序和优先级。
工程实例:某市XX路交通改善方案
立体交叉改善方案
增加车道数量:通过增加车道 数量来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设置匝道路口:在匝道路口设 置信号灯和监控设备,对车辆 进行管理和监控。
优化匝道设计:通过优化匝道 设计来提高车辆的通行效率, 减少拥堵现象。
THANKS
感谢观看
03
劣势
建设成本高:立体交叉需要建
维护困难:立体交叉的匝道和
立交部分
经环形左转匝道驶入主线(或正线) 《道路勘测设计》
经环形左转匝道驶出主线(或正线)
《道路勘测设计》
喇叭形立体交叉
《道路勘测设计》
北京东便门立交桥—喇叭式
《道路勘测设计》
(2)苜蓿叶式立交:
《道路勘测设计》
带集散车道的苜蓿叶式立交
《道路勘测设计》
《道路勘测设计》
天津中环线八里台立体交叉
《道路勘测设计》
二、立体交叉的组成
出口
图7-34
立体交叉的组成
《道路勘测设计》
入口 正线
匝道 构造物 出口
《道路勘测设计》
1、跨线构造物 跨线桥(上跨式)、地道或隧道(下穿式)。 2、正线 相交的两条道路,分为主线和次线。 3、匝道 供上、下相交道路转弯车辆行驶的连接线。 4、出口与入口 由正线驶出进入匝道的道口为出口,由匝道驶入正线的道口为 入口。
《道路勘测设计》
四、立体交叉的规划与布置
(一)立体交叉的布置规划
1、立交位置的选定
一般应选择在地势平坦开阔、地质良好、拆迁较少及相交 道路具有较高的平纵线形指标处。
立交位置选定的影响因素:
1)相交道路的等级; 2)相交道路的性质;
3)相交道路的任务;
4)相交道路的交通量; 5)人口数量; 6)地形条件; 7)经济条件。
《道路勘测设计》
《道路勘测设计》
• 3、系列立交的统一性
• 当一条道路上布设一系列立体交叉,在选择立交形式的时候,要考虑 到这些立交在形式与风格以及进、出口匝道上保持通用性和型式上的一致 性的原则。实际上,立交的统一和路线的连续性是相互关联的,不统一的 进出口布置方式,在接连不断的立交之间会引起主线上车辆的减速和意外 的操纵运行、甚至发生事故,从而会降低主线和立交的通行能力、服务水 平和安全性。规划设计中主要注意以下问题: • 1)一条道路上应避免平交和立交交错布置,最不好的是连续多个立交 却突然出现一个平交的布置。 • 2)互通式立交的出入口都为右转驶出且放在构造物之前是比较有利的, 要避免一条道路上一系列互通式立交的出口都为右转驶出,且都设置在构 造物之前,却突然出现一个出口在构造物之后,更差的是出口变成左转驶 出。如图7-36a)所示就是这种不统一的出口型式。 • 3)采用右出右进式匝道,对行车安全最为有利,要避免一连串立交都 是右出右进的匝道,却突然夹杂一个立交其匝道是从左侧驶入或驶出,这 种型式对安全极为不利。 • 4、一条路线上立交的出口应相似,包括端部楔形端设计、标志的设置与 标线的画法都应该相似。
第八章 第九章 公路交叉设计
第八章第九章公路交叉设计一、填空题1、在公路网中,公路与()、()纵横交错,形成()。
2、相交路线在()平面上的交叉称为平面交叉,相交路线分别在()平面上的交叉称为立体交叉。
3、对于交通量较大的交叉口,减少或消灭冲突点的措施通常有建立(),采用(),创建()。
4、平面交叉路线应为()并尽量正交,当采用曲线时其半径宜大于()。
5、平面交叉一般应设在水平坡段,其长度应满足()坡长的规定,紧接水平坡段的纵坡一般应不大于(),困难地段不大于()。
6、相交公路通过跨线桥、匝道等连接上、下线的立体交叉称();相交公路通过跨线桥,但不能直接连接的立体交叉称()。
7、()是连接立体交叉上、下路线的通道。
二、选择题1、匝道是用来连接()的通道。
A 十字平面交叉B 分离式立体交叉上、下路线C 互通式立体交叉上下路线2、不采用任何措施的平面交叉口上,产生冲突点最多的是()车辆。
A 直行B 左转弯C 右转弯三、名称解释1.公路交叉2.分流点3.冲突点4.合流点5.匝道四、问答题1.简述平面交叉口设计的主要内容。
2.简述加铺转角式、扩宽路口式和环形交叉口的平面设计要点。
3.立体交叉有哪些类型,各自的特点及适应条件是什么?4、匝道有哪几种基本形式,各自的特点及适应条件?一、参考答案1、公路、管线、交叉2、同一、不同3、交通管制、渠化交通、立体交叉4、直线、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5、最小、3%、5%6、互通式立体交叉、分离式立体交叉7、匝道二、参考答案1、C 互通式立体交叉上下路线2、B 左转弯三、参考答案1.公路交叉:公路与公路、公路与铁路及公路与其它道路或管线相交的形式。
2.分流点:当同一行驶方向的车辆进入交叉口后,以不同的方向分离行驶的地点。
3.冲突点:当行车方向互相交叉时(此时一般行车路线的交角大于45º),两车可能发生碰撞的地点。
4.合流点:当来向不同而汇驶同一方向时(此时一般行车路线的交角小于45º),两车可能发生挤撞的地点。
【高速公路】第九章 高速公路立体交叉设计
一般立体交叉的设置条件
(1)根据相交道路的类别和等级
高速公路与高速公路、铁路、各类道 路交叉; 一级公路与其他公路交叉; 城市快速路与快速路、铁路交叉; 快速路与主干路交叉 大城市机场路与一般路相交。
(2)根据交通量的需要
我国《城市道路设计规范》规定:主干 路和主干路相交的路口,当进入路口的现况 交通量超过4000~6000(辆/h)(当量小客 车),相交道路为四车道以上,且对平面交 叉口采取改善措施、调整交通组织均难收效 时,可设置立体交叉。
司机判别交通标志的时间 相邻的立体交叉之间应保证足够的距离,使司机预先 看到交通标志。德国规定为600m • 在城市中,主要根据车辆行驶速度与司机的反应 时间等因素来定; • 对高速公路,除主要根据交通使用及交通经济的 观点外,尚要考虑交通技术条件,增加路口的通 行能力,减少路口对干线的交通阻塞影响等因素。 我国规范规定: 我国《公路路线设计规范》规定,互通式立交最小间 距不小于4km,最大间距不大于30km
上跨式立交
下穿式立交
三、立交的分类及其特点
(2)按交通功能分类 分离式立交 ——将主线与相交道路分离,无匝道联系,不能组织转向交通。 互通式立交 完全互通式立交 ——满足全部转向交通要求,各方面车流间无任何冲突点的立交。 苜蓿叶形立交 喇叭形立交 定向式、部分定向式立交 部分互通式立交 ——仅能满足部分转向交通或者某些转向交通之间有冲突点的立交。 菱形立交 部分苜蓿叶立交 部分定向式立交 环形立交 ——从平面环形交叉口发展而来的,全部转向交通放在单独一层, 以环岛形式组织交通。
高速公路各项设计要求均很高,因此,通常要求在立 交范围内,高速公路主线平纵线形尽可能不变或少变。
三、立交的分类及其特点
第九章--路灯高空作业安全措施及应急预案确保措施
第九章路灯高空作业安全措施及应急预案确保措施
一、路灯高空作业安全措施
1、地面操作人员,应尽量避免在高空作业面的正下方停留或通过,也不得在起重机的起重臂或正在安装的构件下停留或通过。
2、高处操作人员使用的工具、零配件等,应放在随身佩带的工具袋内,不可随意向下掷物。
3、各工序进行上下立体交叉作业时,不得在同一垂直方向上进行,避让不开时,搭设安全防护网。
4、构件安装后,必须检查连接质量,只有连接确实安全可靠,才能松钩或拆除临时固定工具。
5、大型设备、构件的吊装必须编制吊装方案,经监理单位、建设单位批准后按施工方案实施。
6、遇有六级以上大风及雨雪天气应停止一切高空作业。
二、应急预案的确保措施
1、公司以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建立健全对突发事件的有效机制,最大限度减少因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
2、以预防为主.有效预防突发安全事故的发生是应急工作的重要任务。
通过采取得力的防范措施,尽一切可能防止突发安全事故的发生。
3、确立统一领导、责任到人、决策科学、反应及时的处置方式。
按照分级管理、分级响应,基层先行的处置模式,明确主要责任人、第一责任人、直接责任人。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相交道路的交通量:公路上采用平面交叉冲突交通量较大,通过渠化或信号控制仍不能满足通行能力要求时。 城市道路规定进入交叉口的交通量达4000辆/小时~6000辆/小时(小汽车),相交道路为四车道以上。
经济条件:经对投资成本、运营费用和安全性分析,设置互通式立体交叉的效益投资比和社会效益等大于设置平面交叉时。
菱形立交
2
三路立交
3
四路立交
4
(2)部分苜蓿叶式立交
(2)部分苜蓿叶式立交
2.完全互通式立交
相交道路的车流轨迹线全部在空间分离的交叉。 匝道数与转弯方向数相等,各转向都有专用匝道。 适用条件:高速道路之间及高速道路与其它高等级道路相交。 代表形式:喇叭形、苜蓿叶形、y形、X形等。
喇叭形立交:
(三)宜采用互通式立体交叉的情况
(四)互通式立体交叉形式的选择
(三)互通式立体交叉形式的选择
一、立体交叉的组成
入口
出口
02
03
04
按结构物形式分类
特点:施工方便,造价较低,排水易处理,但占地大,引道较长,高架桥影响视线和市容,宜用于市区以外或周围有高大建筑物处。
上跨式:用跨线桥从相交道路上方跨过的交叉方式。
下穿式:用地道(或隧道)从相交道路下方穿过的交叉方式。
特点:占地较少,立面易处理,对视线和市容影响小,但施工期较长,造价较高,排水困难。多用于市区。
(一)分离式立交 构成:仅设跨线构造物一座,使相交道路空间分离,上、下道路无匝道连接的交叉方式。 特点:立交结构简单,占地少,造价低,但相交道路的车辆不能转弯行驶。 适用:高速道路与铁路或次要道路之间的交叉。
互通式立体交叉分类及平面布置方式
部分互通式立交 相交道路的车流轨迹线之间至少有一个平面冲突点的交叉。 适用条件:当个别方向的交通量很小或分期修建时,高速道路与次要道路相交或用地和地形等限制时可采用这种类型立交。 代表形式:菱形立交 部分苜蓿叶式立交等。
第九章(道路立体交叉设计)-57
3、 需要沿现在公路两侧铺设管线时,有关部门亦应根据上述原则, 事先与交通部门协调。
第七节-道路与铁路、乡村道路及管线交叉
END
紫花苜蓿属于豆科多年生优质牧草,是世界上栽培利用最为广泛的牧草之一,被誉为“牧草之 王”。适应性广泛,喜温暖和半湿润到半干旱气候条件。抗寒性很强,能够忍耐低于-30℃的严寒,有 积雪覆盖时,即使气温达到-40℃也能安全越冬。冬季寒冷少雪的高寒地区(北纬40°以上),由于气 候变化剧烈,春季返青时易遭受倒春寒引起的冻害,因此,这一地区需选用抗寒品种(休眠级1-3), 或者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使其安全越冬。
Y互通式形立体交叉
第二节-立体交叉的类型
菱形立体交叉
第二节-立体交叉的类型
半苜蓿形立体交叉
第二节-立体交叉的类型
苜蓿形立体交叉
第二节-立体交叉的类型
直连式立体交叉
第三节
立体交叉的布置规划与形式选择
第三节-立体交叉的布置规划与形式选择
一、立体交叉的形式选择 1、高速公路和其它各级公路交叉时,必须采用立体交叉。 交叉形式除在控制出入的地方设互通式立体交叉外,均采
70
50
35
30
20
回旋线长度(m)
70
60
50
40
35
30
25
第四节-匝道设计
分流鼻处的曲率半径与回旋线参数
曲率半径(m) 主线设计速度 (km/h) 一般值 极限值 一般值 极限值 回旋线参数A(m)
120 100 ≤80
350 300 250
300 250 200
140 120 100
120 100 80
最小值
一般值
3000
3000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 第九章 地下市政设施规划
• 5)供电系统
–为地下管线综合管廊的正常使用、检修、日常维护等所采用的供电 系统,用电设备包括通风设备、排水设备、通信及监控设备、照明 设备和管线维护及施工的工作电源等,供电系统包括供电线路、光 源等,供电系统设备宜采用防潮、防爆类产品。
• 6)排水系统
–由于地下管线综合管廊内渗水或进出口位置雨天进水等原因,地下 管线综合管廊内会存在一定的积水,因此,地下管线综合管廊内应 装设由排水沟、集水井和水泵等组成的排水系统。
9.6.2 综合管沟的规划策略
1)明确规定综合管沟的主管单位,统一管理 运营
2)研究规划期内城区市政管线地下化发展阶 段,制订规划期内中远期地下化建设发展 目标。
3)拟定不同城市功能区综合管沟建设策略 4)建立市政关心信息平台,曾强城市防灾能
力。
5)统筹规划与分期实施。
9.6.3 综合管沟的规划可行性分析
9.2.2规划思路
市政设施的地下化以城市道路、广场、绿地下地下空间 资源的综合利用为方向,充分考虑城市地下市政设施布 局
规划与市政管线协调发展的综合管沟系统。 在城市地面空间容量饱和的情况下,在地面建设和改造
中,通过调整、置换等形式,利用绿地、闲置地块对变 电站等市政设施地下化。 对大型的居住区、工业区,鼓励中水设施地下化建设。 鼓励在大型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中考虑地下真空垃圾收集 系统。
(1)利用主建筑一侧地上部分建筑面积及其地下空间,地下 中水或雨水收集设施。
(2)全部置于建筑物下。 (3)一部分利用建筑物地下部分,另一部分利用建筑物外的 绿地。 (4)全部放置在绿地开放空间用地下,或洞穴坑道之中。 (5)部分置于地上,其他设备置于地下。
武汉解放公园中的一处地下卫生间
3)地下市政站场规划布局 地下市政站场规划应遵循下列原则:
第九章 相贯线的画法
可以把圆柱面与其它回转面相交形成的相 惯线看成是该圆柱面上的曲线,利用在圆柱面 惯线看成是该圆柱面上的曲线,利用在圆柱面 上取点的方法作出该相惯线的其余投影 作出该相惯线的其余投影。 上取点的方法作出该相惯线的其余投影。
1. 圆柱与圆柱相贯,求其相贯线的投影。 圆柱与圆柱相贯,求其相贯线的投影。 例1:
相贯线是由若干段平面曲 相贯线是由若干段平面曲 空间折线。 线或直线所组成的空间折线 线或直线所组成的空间折线。 每一段线都是平面体的棱 每一段线都是平面体的棱 面与回转体表面的交线。 面与回转体表面的交线。
2.作图方法 2.作图方法
求交线的实质是:求各棱面与回转面的截交线。 求交线的实质是:求各棱面与回转面的截交线。 截交线 分析各棱面与回转体表面的相对位置, • 分析各棱面与回转体表面的相对位置,从而确 定截交线的形状。 定截交线的形状。 求出各棱面与回转体表面的截交线。 • 求出各棱面与回转体表面的截交线。 连接各段交线,并判断可见性。 • 连接各段交线,并判断可见性。
3 5 2 7 6 4
☆ 轮廓线的 可见性 6′ 4′
1
8
圆柱面与圆锥面轴线垂直相交时 的三种相惯线形式: 的三种相惯线形式:
圆锥面与圆球面相贯, 圆锥面与圆球面相贯,求其相惯线的投影
相贯线为一光滑的封闭的空间曲线。 相贯线为一光滑的封闭的空间曲线。 一光滑的封闭的空间曲线 侧面投影、 它的侧面投影 正面投影、水平投影均没 它的侧面投影、正面投影、水平投影均没 积聚性,应分别求出。 有积聚性,应分别求出。 解题方法: ◆ 解题方法:辅助平面法
空间分析: 空间分析: 投影分析: 投影分析: 四棱柱的四个棱面 四个棱面分别与 四棱柱的四个棱面分别与
例1:补全主视图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立体交叉的间距:综合以下因素考虑确定
1)满足交通密度的要求 2)满足交织段长度的要求 3)满足设置交通标志和信号的要求 4)满足驾驶员操作顺适的要求
第三节 立体交叉的布置规划与形式选择
对互通式立体交叉的间距规定:
1)公路 大城市、重要工业区附近:5-10km,最大不宜超过20km; 一般地区:15-25km,最大不宜超过30km; 最小间距不应小于4km(特殊时,枢纽互通为3km,一般互
特点:在部分左转弯方向不设环圈式左转匝道,在次要道 路上以平面交叉的方式实现左转车辆的运行。
适用条件:出入交通量较小的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
第二节 立体交叉的类型
完全互通式立体交叉
1)特点:相交道路的车流轨迹线全部在空间分离的立体交叉。匝道数与 转弯方向数相等。
2)代表形式:喇叭形、苜蓿叶形、Y形、X形、涡轮式、组合式。
第三节 立体交叉的布置规划与形式选择
一、立体交叉的布置规划
1、立体交叉位置的选定:应以现有道路网或批准的规划为依 据,综合考虑交通因素、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等条件确定。
1)相交道路的等级 2)相交道路的性质 3)相交道路的任务 4)相交道路的交通量 5)人口数量 6)地形条件 7)经济条件
第三节 立体交叉的布置规划与形式选择
1)枢纽互通式立体交叉:一般为高速公路与高速公路间的 交叉,其匝道无收费站等设施,所有交通流无交叉冲突, 不得合并设置收费站。
2)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允许合并设置收费站和在被交公 路的匝道端采用平面交叉。
第二节 立体交叉的类型
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基 本形式:根据交叉处
车流轨迹线的交叉方式 和几何形状的不同,分 为 完全互通式 部分互通式 环形立体交叉
第二节 立体交叉的类型
组合式立体交叉
特点:采用两种或 两种以上不同形式组 合而成的交叉。 适用条件:一个或 两个左转弯交通量较 小的枢纽互通。
第二节 立体交叉的类型
环形立体交叉
特点:相交道路的车流轨迹线因匝道不足而共同使用,且 有交织段的交叉。 适用条件:多用于城市道路,五路及其以上的多路交叉。
喇叭形立体交叉
特点:用一个环圈式左
转匝道和一个半定向式左 转匝道来实现左转,形似 喇叭。
适用条件:高速道路 与一般道路相交的T形 交叉。
第二节 立体交叉的类型
完全互通式立体交叉
苜蓿叶式立体交叉
特点:通过四个对称的环圈式左转匝道来实现左转,形似苜蓿叶。 适用条件:多适用于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
叉方式。
第二节 立体交叉的类型
二、按立体交叉的交通功能分类
1、分离式立体交叉 1)特点:仅设跨线构造物一座,上、下道路间无匝道
连接。 2)适用条件
第二节 立体交叉的类型
二、按立体交叉的交通功能分类
2、互通式立体交叉:不仅设跨线构造物,而且上、下道 路间有匝道连接。包括枢纽互通式立体交叉和一般互 通式立体交叉。
2、城市道路立体交叉:一般不设收费站,间距较小,须考虑 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地物障碍多,用地紧张,拆迁费用 高,多采用地下排水系统,施工时要考虑维持原有交通和 快速施工,注重景观和绿化设计,形式复杂、多样,往往 为多层式。
第二节 立体交叉的类型
一、按相交道路的跨越方式(按结构物形式)分类
1、上跨式:用跨线桥从相交道路上方跨过的交叉方式。 2、下穿式:用地道(或隧道)从相交道路下方穿过的交
第二节 立体交叉的类型
三、按其他方式分类
1、按几何形状分类 T形、Y形、十字形立体交叉
2、按相交道路的条数分类 三路立体交叉、四路立体交叉、多路立体交叉
3、按立体交叉的层数分类 两层、三层、四层式立体交叉
4、按立体交叉的用途分类 公路立体交叉、城市道路立体交叉、铁路立体交叉、 人行立体交叉
第二节 立体交叉的类型
部分互通式立体交叉
1)特点:至少有一个平面冲突点的立体交叉。 2)代表形式:菱形立体交叉、部分苜蓿叶式立体交叉等。
菱形立体交叉
特点:只设右转和左转公用匝道,在跨线构造物两侧次要道路上为平面交叉 适用条件:出入交通量较小,匝道上无收费站的一般互通。
第二节 立体交叉的类型
部分苜蓿叶式立体交叉
要求; 3)与环境相协调。 2、影响因素:道路条件、交通条件、自然条件、环
境条件
第三节 立体交叉的布置规划与形式选择
二、立体交叉形式的选择 3、基本原则
1)力争形式统一,进、出匝道的通用性和一致性; 2)确保行车安全畅通和车流连续; 3)应与所在地的自然和环境条件相适应; 4)应全面考虑近远期结合; 5)应考虑是否收费和收费制式; 6)应考虑工程的实施;
定向式Y形立体交叉
第二节 立体交叉的类型
Y形立体交叉
半定向式Y形立体交叉
第二节 立体交叉的类型
X形立体交叉
特点:又称半定向式立体交叉。 适用条件:高速道路之间、各左转交通量均大、车速要求
高、通行能力大的枢纽式互通。
第二节 立体交叉的类型
完全互通转匝道组成的 交叉。 适用条件:高速道 路之间、转弯速度 要求较低的枢纽互 通。
第二节 立体交叉的类型
完全互通式立体交叉
子叶式立体交叉
特点:用两个环圈式左转匝道来实现车辆左转弯,形似子叶。 适用条件:多用于苜蓿叶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前期工程。
第二节 立体交叉的类型
完全互通式立体交叉 Y形立体交叉
特点:用定向或半定向匝道来实现车辆左转弯,形似Y字。 适用条件:各方向交通量都很大的三路枢纽互通。
第九章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第一节 概述
一、立体交叉的组成及设计范围
主线分流
汇流
第一节 概述
二、公路立体交叉与城市道路立体交叉的主要特征
1、公路立体交叉:一般附设收费站,间距较大,地物障碍少, 用地较松,多采用地上明沟排水系统,常用立体交叉形式 简单,设计速度高,线形指标较高,占地较大,以两层式 为主。
通为2km)。 枢纽与一般立交间不应小于2.5km。 2)城市道路 按正线设计速度80、60、50、40km/h,分别采用1、0.9、
0.8和0.7km。
第三节 立体交叉的布置规划与形式选择
二、立体交叉形式的选择
1、目的
1)提高行车效率和安全舒适性; 2)适应规划交通量和设计速度,满足车辆转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