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例癔症的临床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1例癔症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6-07-15T16:57:14.077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10期作者:买买提•热合曼[导读] 对癔症患者的临床诊治措施进行探讨。
新疆尉犁县塔里木乡卫生院新疆尉犁 841500
摘要:目的:对癔症患者的临床诊治措施进行探讨。方法:对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就治的91例癔症患者的临床诊治措施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制定有效的临床诊治措施以及对癔症患者进行心理指导,我院就治癔症患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结论:对癔症患者进行心理暗示、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可明显控制癔症患者的病情的发展,有效地提高癔症患者治愈率。
关键词:癔症;晕厥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系由于明显的心理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或强烈的情绪体验,暗示或自我暗示等作用于易感个体引起的一组病症,临床主要表现为癔症性精神障碍(又称分离症状)和癔症性躯体障碍(又称转换症状)两大类症状,而这些症状没有可以证实的器质性病变为基础。症状具有做作,夸大或容有情感色彩等特点,有时可由暗示诱发,也可由暗示而消失,有反复发作的倾向。为了探讨癔症伴有晕厥的病因、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我们对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就治的91例癔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
1.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91例患者为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就治的癔症患者,其中住院治疗29人(其中男性4人,均为维吾尔族;女性25人,包括汉族8人,维吾尔族17人),门诊就治62人(其中男性7人,汉族3人,维吾尔族4人;女性55人,汉族21人,维吾尔族34人)。年龄(13岁-42岁),这91例患者中有晕厥症状者67例。
1.2病因
有强烈的精神因素或痛苦情感体验,是引发癔症的重要因素,而童年期的创伤性经历,则是成年后发生转换性和分离性癔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1.3诊断要点
①常青少年晚期至成年早期,10岁以前和35岁以后较少见,其中多见年轻女性;②起病急,常有明显诱因,如精神因素或痛苦体验;
③临床症状多,可有精神症状,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等,体征少,存在社会功能损害;④发病者大多与精神因素有关,可因暗示起病或使症状消失;⑤体格检查、化验检查以及一些近现代设备如CT、MRI检查,常无异常发现;⑥预后取决于多种因素,一般病程短,治疗及时的,大多能获得良好的结局。
1.4治疗方法
1.4.1癔症是广义的“心病”,最根本的是要用“心药”医治,找出病根所在,将病人置于安静的房间,然后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疏泄、解释和暗示。
1.4.2对于晕厥患者可采用暗示治疗,或针刺人中、合谷、足三里等主穴,配以曲池、三阳交、少间等配穴治疗。
1.4.3对于一些病人如心理治疗、暗示治疗无明显疗效,可采用药物、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包括:①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50mg/次,肌注;②抗抑郁、焦虑药、苯二氮卓类;③药物暗示治疗;④电兴奋治疗。
2讨论
癔症的临床表现甚为复杂、多样,癔症性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缺乏足够的特异性,可见于多种神经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临床医生仅凭患者症状,心因诱发,找不到器质性病征,以及可接受语言暗示影响,作出癔症诊断,并不十分可靠,有时易造成误诊。部分患者有“晕厥”症状。晕厥是大脑半球或脑干血液供应减少,导致发作性短暂意识丧失伴姿势性张力丧失综合征。癔症患者出现晕厥症状,多有情感刺激诱因,系迷走神经张力增加使动脉血压降低,心率减慢,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低灌注所致。在诊断癔症时我们要认真了解患者有无出现癔症症状的各种神经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的病史,在排除这类疾病史后,还要观察有无器质性疾病的体征,然后进一步行心电图、CT、MRI 等检查。癔症患者多无阳性体征及检查,因此向患者解释时要注意态度,用词要含蓄,避免引起患者反感,误认为在说他“装病、无病呻吟”。在做治疗时,首先医者自身要保持镇静,要短时间内取得病人的信任,向患者指出功能性疾病也是病,也需要治疗。对于癔症伴晕厥者,应及时采用掐人中、合谷等主穴,一般能在短时间使患者意识恢复,使患者及其家属对医治有一定信心,再制定完整周密的治疗程序,充分估计到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以使采取有效措施。心理、暗示、催眠治疗是治疗癔症的基本方法,有时结合药物治疗也很必要,以保证治疗的成功,减少复发。
参考文献:
[1]郑瞻培,高哲石,等. [M].精神科疾病临床治疗与合理用药;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2007年2月第1版.
[2]郝伟,于欣,等. [M].精神病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13年3月第7版.
[3]贾建平,陈生弟,等. [M].神经病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13: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