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第三单元12课词四首《 满江红 小住京华》教学设计 教案
《满江红》教学目标1. 充分朗读词作,仔细品味推敲,读出词的情境;2. 通过朗诵与注释资料的佐证,体悟秋瑾女儿身,男儿志的一腔报国之情;3.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对古诗词情境的把握。
教学难点:感受词人的爱国胸襟和英雄气概。
教学方法朗诵讨论点拨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初一学过一首汉乐府《木兰诗》,认识了一位巾帼英雄木兰(代父从军)。
这节课的作者也是位巾帼英雄。
(引出作者——秋瑾)解题:《满江红》是词牌名,之前岳飞也写过,一首什么样的词?(生答)二、读词,识秋瑾1.读准字音,请学生自由朗读。
注意:拭、蛾眉2.读出句读,无标点朗读。
八年风味/徒思渐,苦将侬/强派作蛾眉3.读出词的情境:(时间、地点、人物、事件)(1)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小住”表明时间之短,只有几个月;“又是”中秋本该团圆,毫无欣喜,寄寓他地;“黄花开遍”表明菊花盛开,点明时令。
“秋容如拭”写出明净秀丽的自然景观。
(2)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渐。
“四面歌残”用典故“四面楚歌”,表明腐朽的清政府统治下的晚清如同被汉军包围的项羽。
(国家破败)“八年”“徒”结婚八年,白白地蹉跎青春无可奈何;“徒思浙”写出她思乡而不得归的无奈。
(个人孤寂)4.小结从诗的上阙部分,得知秋瑾是一位深居在封建婚姻和家庭中的苦闷彷徨的贵妇形象。
三、读词,懂秋瑾1.问大家一个简单的问题,在封建家庭中做一位衣食无忧的贵妇不好吗?“蛾眉”“身不得,男儿列。
”——词中寻找“鉴湖女侠”——注释与资料辅助进一步引导理解“竞雄”“女侠”——注释资料2.理解秋瑾的“男儿志”。
“强派”“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等句。
——回归词句3.秋瑾为何想做男儿呢?请同学们根据注释资料,列一个秋瑾大事年表。
1875年出生1896年结婚1903年寓居北京1904年留学日本1907年去世从这个大事年表中你得出哪些信息?①秋瑾年仅32岁。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2课 词四首教学指南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2课词四首教学指南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四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
- 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 让学生通过诗歌欣赏,领悟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分析四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
-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 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教学内容-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了解白居易、杨炯和杨思远三位诗人的友谊和情感表达。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了解晏殊的人生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春夜喜雨》:领悟杜甫在诗中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感悟。
- 《登鹳雀楼》:了解王之涣对长安城和人民的赞美,以及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和简单介绍,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分组朗读:将学生分成小组,自由选择一首诗进行朗读,并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主题。
3. 教师讲解:教师结合PPT展示,讲解四首诗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并重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并展示讨论结果。
5. 欣赏赏析: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欣赏四首诗歌,体验诗歌的美感和表达方式。
6. 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思考诗歌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独特表达方式的意义。
7. 展示分享:学生分组展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教学评价- 教师观察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 学生展示分享的内容,评价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 学生完成课后练和作业,评价他们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资源准备- 相关课文和诗歌的复印件或PPT。
- 相关图片和音频资料。
- 黑板和粉笔。
扩展延伸- 鼓励学生自己创作一首诗,并分享给同学们欣赏。
- 组织诗歌阅读活动,邀请专业诗人或学者进行讲座或指导。
12《词四首》教学设计(第1课时)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第12课词四首(第1课时)教学目标1.诵读《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了解词在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结合作品,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比较同一流派不同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3.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进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教学重点1.诵读时把握好语气语调,体会词在韵律、节奏上的美感,熟读成诵。
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进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教学难点《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同为豪放词,一首苍凉悲壮,一首豪迈激昂,风格不同,试着比较同一流派不同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唐诗宋词,国之瑰宝;自古及今,人才辈出。
人们赞美“诗仙”的浪漫情怀,讴歌“诗圣”的宽广胸襟,欣赏苏东坡的满腹豪情,称颂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本课的四首词,感受词的魅力。
新知探究《渔家傲·秋思》一、知识链接【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有关词的文学知识,重点了解词的发展、分类等情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
二、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
【活动内容】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和同桌交流有关范仲淹的信息。
教师出示课件中“作者简介”的内容,并简单补充。
2.写作背景。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写作背景”的内容,并补充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诵读诗歌【活动内容】1.听《渔家傲·秋思》的范读音频,想象词中描绘的景象,体会词的音韵美。
2.反复诵读,读出词调在句式、押韵上的特点,读出音韵之美。
(1)学生听范读音频的时候,留意词调在句式、押韵上的特点,比如,仄声韵的低沉,平声韵的悠扬,短句的明快,长句的婉转。
根据范读在课本上做标记。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词中的意象,想象词中描绘的景象,体会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词四首》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四首经典的古代词作品。
这些词作品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又能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现实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感情。
通过学习这四首词,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风貌,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世界,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对古代文学作品有一定的了解。
但同时,由于时代的久远和生活经验的缺乏,学生可能难以完全理解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四首词,掌握基本的词汇和句式,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四首词,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世界,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四首词,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2.难点:学生能够分析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欣赏古代词的魅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音乐或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情感氛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词的意思,掌握基本的词汇和句式。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4.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
5.课堂练习: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提升: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精品教案
12词四首上课素材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夸张、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抑扬交替)、铺陈描写、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上课笔记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诗词诵读技巧并背诵诗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赏析名句,培养一定的想象力和鉴赏诗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感悟名句,领会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
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感悟名句,领会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
指导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多媒体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宛如一座瑰丽的花园。
其中,唐诗、宋词更是这座瑰丽花园中的两朵奇葩。
这节课我们来领略四首词的韵味。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人。
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文学家。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
秋瑾(1875—1907),字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
2.生难字词(1)字音酒酣.(hān)遣.(qiǎn)浊.酒(zhuó)羌.管(qiāng) 麾.下(huī) 炙.(zhì)(2)词义【八百里】指牛。
第12课《词四首——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12《渔家傲•秋思》词作中如何用典抒发情感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了解词作大意,感受画面特点、通过分析“用典”体会作者情感。
二、过程和方法:通过诵读,了解词作大意;通过精读关键词句,感受画面特点,通过合作探究,分析用典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伟大爱国情怀,传承与学习爱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词作中的“用典”,深入理解作者情感,然后总结分析“用典”的方法。
教学方法一、诵读,整体感知二、精读, 感受画面(凄凉、悲壮)三、研读,体会情感(分析用典)教学过程导入导入语:上课,同学们好!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北宋伟大爱国词人范仲淹的著名词作《渔家傲·秋思》。
一、诵读、整体感知“词”在古代是用来配乐吟诵的,我们学习词作很好的方法之一便是”反复诵读“。
首先,请同学们自用诵读《渔家傲·秋思》要求:①读准字音;②根据写作背景和注释,整体感知词作大意。
二、精读,感受画面1.先请同学概括:这首词主要是描绘了什么地方的什么景?预设:主要描绘了西北边塞秋天的景色,那么西北边塞秋景有什么特点呢?其实,这首词中有个字概括它的特点,请同学们帮老师找出这个字。
预设:“异”字。
2. 西北边塞秋景的“异”,是相比较什么地方而言?预设:“衡阳”、“南方”、“作者范仲淹的家乡在南方”3. 边塞秋景与南方秋景相比,究竟“异”在哪里呢?师:我们让一起精读词的上阕,感受边塞秋景不一样的画面,请同学们先齐读词的上阕,然后思考边塞秋景究竟“异”在哪里?预设:异在,天气特别寒冷,连大雁就不愿意在这边停留;异在,还有各种不同的声音,西北风的呼啸声,马蹄声,以及此起彼伏的战争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加萧条;异在,夕阳西下,重峦叠嶂中,只有一座紧紧关闭大门的孤城。
4. 师: "长烟落日,孤城闭”,中的”孤城“城门是紧紧的关闭的而不是打开的?这说明了什么?预设:说明战事紧张,将士们戒备森严,这样一个特写画面给边塞秋景更添一份肃杀和紧迫之感。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12课词四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12词四首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轻松背诵这五首词。
2.品读鉴赏,体会词中蕴含的情感。
3.掌握吟诵欣赏词的技巧与方法。
教学重难点1.准确背诵,理解词的情感。
2.学会品读鉴赏的方法。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词学习经验和能力,掌握了基本的古诗词学习的方法——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语言品味等,这就使“通过深研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以体会其创作风格和人格魅力”可以成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高学生学习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和水平,为学生高中乃至高校的语文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渔家傲秋思》一、新课导入古曲可婉约如小桥流水,和风细雨,也可豪放如大江东去,暴风骤雨令人品尝回味,词也拥有与古曲同样的艺术特色,让我们通过学习《渔家傲·秋思》来进一步体味:《渔家傲·秋思》。
二、读1.注意听范读:点评好在哪里?(节奏感情意境)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自由读一遍,提出有质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看看注释,处理好字音、节奏、感情)3.理解性的齐读一遍。
(带着感情读出气势)三、品1.同学们读的时候抓住了“情”,找找,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雁去长烟落日边声千嶂城闭请用:我看见了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落日归雁,长烟落日边声四起古城落日归雁孤城戍边图)句式说话。
2.这些景是扣着一个“异”而写的?异在何处呢?明确:异寒异声异势3.品读上阕说说:通过以上景致的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明确:荒凉萧瑟肃杀4.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悲凉寂寞孤独思乡5.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小组合作试着在下片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我从____________________中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浊酒一杯思乡思亲)(燕然未勒使命责任爱国忧国)(悠悠羌曲无奈凄凉别愁)(人不寐焦虑苦闷悲愤担忧)(白发夫泪悲怆苍凉壮志难酬痛心)教师小结:在寥寥几十字间,描写了景融入了情,将宏达广博浓缩在咫尺之间,真可谓是:古诗词哪!想让我不爱你可不容易!6.同学们带着此情此意来配乐试背一遍。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词在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3.通过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熟练掌握生字新词的读音、书写,理解有关词语的含义。
(2)诵读四首不同词牌名的词,体会它们不同的韵律特点,理解四首词的内容。
2.教学难点:结合词人的生平和词的创作背景,理解四首词中寄寓的情感。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四首词的作者和写作背景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的相关文学常识。
2.把握《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大意,理解词作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3.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和雄心壮志。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请同学们朗诵下面的诗句。
(出示课件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出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教师:(出示课件2)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那么,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继续领略一下边塞风光和仁人志士的志向。
教师板书课题:12 词四首(出示课件3)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文本知识预设:词(出示课件5)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也称曲、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最常见的是“词”这个名称,相当于现在的歌词。
词,早先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又叫“填词”。
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
词牌规定着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 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
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称为上片和下片或上阕和下阕。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 第十二课词四首 》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第十二课词四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词四首》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古典诗词”。
《词四首》包含了四首经典的中国古代词作品,分别是晏殊的《浣溪沙》、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和李清照的《如梦令》。
这些词作品代表了不同的风格和情感,通过学习这些词,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同时也能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对古典诗词也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
然而,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和欣赏古典诗词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并通过适当的例子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典诗词。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四首词作品。
2.能够理解四首词作品的意境和情感,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赏析。
3.能够了解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
4.能够运用所学的词知识,创作自己的词作品。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四首词作品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和赏析。
2.难点:对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词作品的意境和情感。
2.比较法:通过比较不同词作品的特点,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
3.实践法:通过创作自己的词作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准备好《词四首》的课文,包括原文和注释。
2.多媒体:准备好相关的图片、音乐等多媒体材料,用于辅助教学。
3.作业:准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些相关的图片或音乐,引起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然后导入本课的主题《词四首》。
2.呈现(10分钟)分别呈现四首词作品,让学生初步感知和朗读,同时进行一些简单的解释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词作品的意境和情感。
12《词四首》-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12《词四首》-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本课程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部分,主要教学内容是《词四首》。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同时,本课程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修养和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本文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学生能够对诗歌韵律和格律进行分析。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和叙述。
•学生能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文化素养。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随机教师会挑选一位学生作为主持人,让他找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朗读,其他学生评分,得分最高的同学可以获得小奖励。
通过这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了解诗歌韵律和格律。
2. 文本导读教师在此环节主要是通过逐行分析,分析出诗歌的情感和意义,并且帮助学生理清诗歌的结构和意义,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3. 小组讨论随机选出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这首诗歌。
每一个小组应该有一个组长,其他组员可以畅所欲言,从不同方面来讨论这首诗歌,如情感,意义,结构,词汇的巧妙运用等。
4. 格律分析让学生根据学过的格律,对诗歌的韵律和格律进行分析,并让一些学生上台表现。
5. 个人表达针对这首诗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它们的理解和感受。
6. 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两百字的随笔,主要是根据自己的想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谈一谈自己对诗歌的感受或对诗人的评价。
四、教学评估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评价小组讨论的方式,了解学生对于诗歌的了解和理解。
同时,课后用课堂讨论和写随笔的方式来评估学习效果。
五、教学反思•教师应该灵活掌握教学方法,并且因材施教。
•在自由讨论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的方向,避免跑题。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诗歌的分析,在教材上获得更多的乐趣。
第12课词四首江城子-密州出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2课词四首江城子-密州出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初中语文九下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课前导学】宋词始于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
在很长的一段时期,词人如柳永、晏殊、欧阳修等多将宋词用于“玩赏”,几乎没有跳出“春女思,秋士悲”的藩篱。
在密州的几年,苏轼的豪放词风逐渐形成。
苏轼将自己的理想、对政治的看法、对现实的追问都写进词里。
他的豪情壮志如一支利箭划开了宋词华丽的外衣,打破了“词为艳科"的范围,从此宋词不再只是狭隘的“言情”,还能“言志”,开了豪放派的先河。
苏轼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在词的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江城子·密州出猎》写于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苏轼杭州通判任满。
当时苏辙在山东济州任职,苏轼为了跟弟弟相距近些,就请求调到山东。
这年五月,朝廷派他到密州担任太守,此时他年已四十。
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十月,苏轼率领很多人马,到常山祭神祈雨。
回来的路上,他和同僚们在铁沟附近举行一次习射打猎。
这个活动激发了苏轼的豪情壮志,他用粗放的笔调,写下了气壮山河、光耀千古的爱国主义词篇《江城子·密州出猎》。
词人在上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气势恢宏的出猎图,下阕刻画了一个老当益壮、忠心报国的英雄太守形象。
整首词纵情豪迈,洋溢着诗人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读来铿锵有力,威武豪迈,也是豪放词的开山之作。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欣赏词的能力;欣赏词的画面美、情感美。
2.感悟苏轼豪放的词风。
教学重点:通过赏析感受词中所表达出来的情感。
教学难点:感悟苏轼豪放的诗风。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朗诵诗词1.配乐朗诵本诗。
(师:首先请听老师将本词朗读一遍,仔细听)读准字音聊发( fā) 擎( qínɡ)苍貂裘( diāo qiú) 千骑( qí)平冈( ɡānɡ) 酒酣( hān )鬓( bìn ) 遣( qiǎn )2.分节奏老夫/聊发(fā)/少年狂,左/牵黄,右/擎(qínɡ)苍,锦帽/貂裘(diāo qiú),千骑(qí)/卷/平冈(ɡānɡ)。
第12课《词四首:满江红》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满江红【课时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把握《满江红》的大意,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3.领会作者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一)知识备查,扫清障碍1.作者介绍预设1:秋瑾秋瑾(1875—1907),民主革命烈士。
字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提倡女权,宣传革命。
工诗词,作品宣传民主革命、妇女解放,笔调雄健,感情奔放。
今有《秋瑾集》。
预设2:秋瑾的家庭秋瑾1875年生于绍兴的一个典型的小官僚地主家庭。
其父秋寿南曾任湘乡县督销总办。
秋瑾兄妹四人。
秋瑾稍大即入家塾,受封建教育,念的是《三字经》《百家姓》《神童诗》等,但她爱读的却是诗词、明清小说和笔记传奇。
预设3:秋瑾的创作秋瑾短促的一生创作了很多诗词。
现在《秋瑾集》收存诗、词、歌220多首,另有集外佚诗约15首,共二百四十余首。
如以1904年东渡日本为界,其诗作可分为前后期。
前期:1891-1904 咏物写景、感事抒怀、思念亲友。
后期:1904-1907 抒发革命豪情,对祖国前途的忧虑。
2.背景资料教师:我们一起来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这首词的内容。
预设: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
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
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
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二)新词学习,整体感知教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采取各种形式把词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满江红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词四首》教师版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词四首》教师版一. 教材分析《词四首》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四首经典的中国古代词作品。
这些词作品既有抒发个人情感的,也有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感慨。
通过对这些词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感受到不同词人的创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学习这些词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词这种文学形式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一些古代词人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词的全面认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价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掌握四首词作品的基本内容,理解词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词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词作品,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美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四首词作品的基本内容,理解词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价值。
2.难点:深入理解词作品中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词作品的背景、作者生平、词的文学特点等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词的全面认识。
2.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词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价值。
3.欣赏法:教师通过朗读、播放音乐等方式,帮助学生感受词作品中的意境和情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熟悉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教案。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课文,了解词的基本知识,对课文内容进行初步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音乐或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词的学习氛围。
然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你们对词有什么了解?”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优秀教案
12词四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背诵、默写四首词。
2.积累文学常识,理解词意,品味词的语言风格,感知每首词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词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在了解词的大意的基础上,教师通过设疑、适时点拨,引导学生鉴赏关键词、句,结合时代背景、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感知每首词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词的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一、新课导入宋代,是词发展的全盛时期。
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宋词,感受词的魅力。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
他工于诗文,语言精练畅达。
其散文鲜明刚健。
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北宋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的重要代表,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
其散文方面的成就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方面的成就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方面的成就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绘画方面的成就则是开创了湖州画派。
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传世。
2.背景资料《渔家傲·秋思》: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宋与西夏交兵,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担起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这首词即作于这一时期。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
这首词是次年冬天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3.知识链接宋词是一种新体诗歌,标志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第12课《词四首》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12 词四首◎文化自信:学习几位词人的爱国之情与报国之志,继承并弘扬中华优秀诗词文化。
◎语言运用:熟读成诵,把握词作大意,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理解每篇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重点)◎思维能力:结合本课作品,了解词的流派,比较同一流派不同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难点)◎审美创造: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第1课时《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一、导入新课在每一个时代,都有令我们动容的爱国志士,他们有的不畏艰苦为国戍守边关,有的虽两鬓微霜却仍渴望为国效力。
他们将豪情诉诸文字,留下不朽名篇。
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豪放派的词作?(学生自由回答)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和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也是豪放派的词作,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其中的魅力吧。
二、教学开展教学过程一:《渔家傲·秋思》1.目标任务一:把节奏,感基调。
◎朗读指导。
从节奏、重音入手指导朗读,体会词中的“悲”情。
读出节奏: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读出重音: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读出感情:诵读上片特有的边塞秋景时语调应平稳、悠长,略带一种凄凉感。
如“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注意停顿,读出词人思家念亲的孤独之感。
下片以抒情为主,诵读时应把握好作者那种激昂、悲怆、惆怅而又不甘的心境变化。
整首词诵读时要注意气沉声缓,尤其是最后两句,“人不寐”要语断气不断,“征夫”与“泪”之间注意停顿,徐徐而出。
◎结合注释自由诵读,词中字句的字面意思有障碍的可以提出来。
①“衡阳雁”:大雁南归到衡阳的回雁峰即止。
②“燕然未勒”:这是出自“燕然勒功”的典故,东汉大将窦宪率兵击退匈奴,出塞追击三千余里,后至燕然山,刻功于石上而返。
“燕然未勒”即是指功业未成。
2.目标任务二:赏秋景,悟词情。
◎自由诵读,并用自己的话描述词中描绘的画面。
本词描绘了边塞萧瑟的战地秋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四首》教学设计课文内容分析:本篇课文由四首词组成,分别是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秋瑾的《满江红》。
《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
上片重在写景,描写塞下秋景,下片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
在范仲淹仅存的五首词中,乃至在当时的词坛上,都属于另类。
境界阔大,气魄宏伟,气概豪迈,对偶工整而又自然天成,精致醇美而又不失古朴浑厚,刚健峭拔,苍凉悲壮,是这首词的主要风格。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的次年冬天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词的上片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特别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的“少年狂气”。
下片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自己希望能够得到朝廷的重用,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这首词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
在词的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写于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之时,是与朋友陈亮的唱和之作。
上片描述军旅生活,下片描写战斗场面。
上下两篇共十句,前九句每句咏一事,节奏紧凑,写声绘色,形象鲜丽、生动。
最后结句戛然而止,但却遗音缭绕,余味无穷。
《满江红》是秋瑾1903年中秋时节寓居北京时所作。
词的上片,从客居京华写起,点明时值中秋佳节。
但美好的节日,明丽的秋景,都不能抹去国难心愁,乐景反增悲哀。
词的下片转为抒情,格调高昂激越。
词的结尾,发出莽莽红尘知音难觅的叹息。
学情分析:学生进入到九年级下半学期的学习,已经有了不少古典诗词积累。
这种积累,不仅体现在古诗词记忆容量上,更体现在对诗词内容、情感、思想、内涵的感受、认识、理解上。
但总体来说,这种理解感受是相对感性的。
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分类、作家风格、作品中的意象、典故等古典诗歌的专门特色还并不能很好掌握。
尤其是在初中语文这一学习阶段中,学生对“词”这一文体的接触较少。
古典诗歌学习的重点还是应该放在诵读赏析上,而不能一味地进行知识性灌输。
在授课时,应注意以读入情,以讲吸引,带领学生走进诗歌意境,教会学生欣赏诗歌、解读诗歌的方法。
并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歌的兴趣。
教学目标:1.联系学过的作品,在与诗歌的比较中,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进而理解每篇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3.主要结合本课作品,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比较同一流派不同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教学重点: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比较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教学创意:反复诵读,比较鉴赏;内探文本,整合意象;外联积累,整合意境。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教师: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时代都有无数爱国将士戍守边疆的动人事迹,每一个时代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报国救民的理想抱负,每一个时代都回荡着英烈们抒发的豪情壮志。
请同学们试着回忆一下,我们曾经所学过的古代诗歌中,有哪些是关于将士戍守边疆、抒发爱国情怀的呢?(两三个同学分享自己能够背诵的相关主题的诗歌)这节课开始我们要学习的四首词,便处处洋溢着古人的豪情壮志。
接下来,我们便开始走进古人在词中所描绘的世界,一起去探索古人豪放壮丽的内心世界吧。
请同学们翻开书,我们先一起齐读一下这四首词。
(二)朗读诗词,熟悉诗词1.初读诗词,纠正字音。
(1)请学生相互听读,标出自己读音和他人不一样的地方。
(2)教师纠正读音,通过板书对重点字音做着重说明。
学生纠正读音错误。
2.二读诗词,找准节奏。
教师:我们之前学习的古诗,通常是四个字、五个字或七个字。
每首诗中,每句的字数通常是固定的。
词有被称为“长短句”,板书:相比于诗,词的句式更加丰富。
同学们已经纠正了读音,请同学们再齐读一遍诗词,试着找一找这几首词中出现了几个字的句子?教师着重关注学生朗读诗句时的停顿、节奏是否准确。
同学们可以发现,这四首词中出现了三字、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几种句式,并且相互交叉。
请几位同学选取几句字数不同、交叉排布的句子,和同学们分享分享。
(可让学生对三字、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句式分别朗读,找准节奏,以学习体味“词”这一文体独特的诗歌形式。
)板书:相比于诗,词的节奏更多样。
(三)细读感悟说起宋代最有名的词人,非苏轼莫属了。
我们先来看《江城子·密州出猎》这一首词,从题目“密州出猎”中,你能猜到这首诗大致的内容吗?教师引出苏轼生平。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他在熙宁四年(1071)年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意见,自己申请调离京城。
于是苏轼被派任密州太守。
《江城子·密州出猎》便是苏轼在熙宁七年(1074)任密州太守时,冬天和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接下来请同学们齐读诗词,我们一起看看这次打猎的经历是怎么样的。
1.齐读诗歌,整体把握。
教师提问:词中有一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的心情,是哪一个字?“狂”。
教师追问:狂在字典中有几种解释:一是狂妄傲慢;二是纵情任性或放荡骄恣的态度;三是发疯;四是失去常态,狂乱。
你认为哪个符合词人的心境?2.细读上阕。
(1)行为之狂。
狂体现在行为:“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黄:猎狗;苍:苍鹰。
都是凶猛的动物。
苏轼把如此凶猛的动物带在身边打猎,很有气势,也体现了自己的勇猛。
“牵”和“擎”也体现了凶猛的猎狗和苍鹰很受苏轼的控制。
锦帽貂裘:穿着华美艳丽,很抢眼,很张扬。
千骑:场面盛大,招摇。
卷平岗:体现了队伍充满气势。
(2)语气之狂。
典故:“亲射虎,看孙郎。
”孙权曾“亲骑马射虎”,作者将自己出门打猎与孙权射虎相比,可见其语气之狂。
“为报倾城随太守”:让手下告知全城百姓来观看自己打猎,充满气势与自信。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试着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苏轼打猎的情景。
教师追问:请同学们试着概括一下这首词上阕的内容。
3.细读下阕。
这次打猎,苏轼的行为和排场足够“狂”了,那么他的内心又是何种心境呢?苏轼为什么要这么狂呢?请同学们细读下阕,探求作者的心境。
“酒酣胸胆尚开张”:微微喝醉的太守依然胸襟开阔、胆气豪壮,借酒助兴。
“鬓微霜,又何妨”:虽然鬓角已微微泛白,却毫不在乎,不服老。
典故,“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汉文帝时,云中郡太守魏尚抵御匈奴有功,但因为上报战功时多报了六颗首级而获罪削职。
冯唐替魏尚向汉文帝辩解,表明魏尚功大于过。
汉文帝于是令冯唐持节,赦免魏尚。
表明作者虽然政见受到打压,但仍旧渴望皇帝的理解与认可,仍旧怀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理想抱负,渴求认可。
4.总结。
(1)虽然年纪已经开始衰老,但心态始终未老,仍有少年抱负。
(老夫聊发少年狂)(2)苏轼虽然被排挤,失去了皇帝的信任,但仍然还有满腔热血以及报国之志。
(3)“狂”是一种自信的表现,是失意文人理想的一种积极表达。
是一种精神的进取。
(四)补充小结1.知识补充。
词分上、下两阙(也叫两片),可以表现不同方面的内容。
通常上阕写景、叙事,下阕抒情。
引导学生了解词的上、下阕的概念。
板书:相比于诗,词的层次更分明。
2.材料补充。
(1)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柳永)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
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
作得一阕,令东坡壮士扺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2)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如柳七何?’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公为之绝倒。
”这则故事,是在表明宋代婉约和豪放两种不同词风。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谈谈苏轼这首词的风格特征。
结合感悟,你觉得这首词应该用什么样的情感、语气朗读?试着读一读。
第二课时(一)课堂引入通过《天净沙·秋思》,引出《渔家傲·秋思》。
同学们之前学过一首《秋思》,试着背一背。
教师提问:从题目来看,两首词都是秋思,为什么看起来结构形式大不相同。
引出“词牌名”和“曲牌名”的概念。
词和曲都是用来唱的,《天净沙》和《渔家傲》对应着不同的音乐形式。
《秋思》是题目,对应着内容情感。
板书:词牌名:音乐曲调题目:情感内容(二)介绍作家作品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作于公元1046年,作者虽被贬谪,但仍旧怀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和胸襟。
而就在四年前,范仲淹还在塞外征战。
范仲淹与1040至1043年间,担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负责镇守西北边疆。
这首《渔家傲·秋思》就是这一时期所作。
接下来,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这首词,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边塞风景与战场风情。
(三)细读感悟1. 学生朗读《渔家傲·秋思》。
(1)教师提问:词中描绘出的是什么地点、什么时节的景象?用词中的一句原文回答。
学生快速回顾诗歌,回答:“塞下秋来风景异”。
(2)教师追问:用自己的话概括上阕的内容。
“塞下秋景”。
(3)教师追问:整首词描写的是塞下秋景。
请用一个字概括塞下秋景的特点。
“异”2.细读上阕。
(1)聚焦上半阕,请试着找一找“异”在哪儿?从诗词中搜寻相关字、词、句,进行分享。
地点异:塞下、千嶂、孤城。
塞外边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一座孤城,紧闭着城门。
长烟落日。
与内地城市繁华的夜晚景象迥然不同。
戒备森严。
景物异:衡阳雁去(典故)。
秋季北雁南飞,塞外的大雁因为寒冷毫无留恋,径直飞向湖南衡阳回雁峰。
表明边塞寒冷至极。
气候寒冷。
声音异:四面边声连角起。
教师提问:边声包括哪些声音?荒凉紧张。
(2)请同学们结合上面的信息,把想象中诗词所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教师追问:塞下的风景和哪里的风景相比“异”?有哪些特征?学生思考,回答,和中原的风景不同。
板书:战事紧张、荒僻辽阔、萧瑟苍凉。
2.细读下阕。
(1)教师提问词中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他们生活的主题是什么?学生把目光聚焦下半阕,回答、思考。
“浊酒一杯家万里”:借酒浇愁,排解对故乡的思念。
“燕然未勒”典故:东汉窦宪率兵攻打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刻石记功而返。
这里说明国家的安全仍然受到侵犯,战士必须担负保卫边境的责任。
“羌管悠悠”:吹奏羌管悠悠的乐声,烘托了一种悲伤凄凉的氛围。
(2)边疆战士以及词人的心态是什么样的?“家万里”“归无计”:思念家乡,却又要担负保卫国家的责任。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难以入睡。
一方面战事紧张,另一方面思念家乡。
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有家难回。
3.总结概括。
教师通过填空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概括:这首词通过对塞下战场秋景的描写,烘托出了萧瑟荒凉的环境气氛,表现出了边疆战士孤单艰苦的生活,抒发出了思乡报国的情感。
4.再读诗词,尝试背诵。
(四)课内对比1.破阵子细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