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菊花(大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丽的菊花(大班)

秋天,孩子们在散步时非常关注菊花,他们发现菊花有不同的色彩、花瓣、形态。于是,我们抓住这一兴趣点,及时生成了活动“美丽的菊花”。

目标:

1.感受菊花不同的色彩、形态,发现、欣赏生活中的美。

2.学习用表演、绘画等方式表现菊花。

3.养成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表演的能力。

准备:

1.幼儿日常观察周围事物在秋天的变

化。

2.各种各样的菊花若干盆,粉笔一支,音乐磁带《赶花会》,绘画材料。

过程:

一、谈话

1.秋天到了,幼儿园有哪些变化?

2.秋天,幼儿园里悄悄地发生了这么多变化,树叶黄了,石榴成熟了,菊花穿上了漂亮的衣服。今天老师办了一个菊花展,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二、欣赏

1.放音乐《赶花会》,幼儿自由走动,赏菊。

朝右。

师:你想不想变成一朵可爱的菊花呢?

3.播放音乐《赶花会》,请幼儿找好朋友合作表现菊花的姿态。教师用语言提示:秋天到了,朵朵菊花盛开了,有的朝上,有的朝下,有的朝左,有的朝右,有的还是花苞,有的已经盛开了。在阳光下,它们快乐地舒展着花瓣。清风徐徐吹来,它们随着风儿轻轻摆动,像在尽情地舞蹈。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呀!

师:欣赏了这么多漂亮的菊花,你们的心情怎么样?

幼:我觉得很快乐。

幼:我觉得自己就像一朵快乐的菊花。

三、绘画表现

1.到了冬天,菊花就会枯萎,请你们选择一朵最喜欢的菊花,把它画下来,留作纪念吧。

2.幼儿画菊花。

内容要少而精幼儿要主动参与

上海威海路幼儿园王秀梅

原方案活动形式多样,但各个环节与形式之

间缺乏有机联系,有“拼盘”的痕迹。总体来看,我认为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问题一:广度有余,深度不足

原方案从谈菊花到表现菊花,采用了较为丰富的形式,但对大班幼儿来说缺乏挑战性。如第一环节的谈话与欣赏仅仅停留在对菊花表面形态的描述上,虽然采用了很多形象的比喻,但并没有在幼儿原有认知水平上有所提升,也就很难促进幼儿进一步探索。

建议:变“多而浅”为“少而精”

整个活动的内容可以拆分为三次活动。第一次活动以谈话为主要形式。开菊花展,欣赏菊花,然后谈谈菊花。可以从菊花的表面特征延伸到菊花的品种、菊花的养护、菊花的功用甚至菊花的文化内涵等。第二次活动以音乐舞蹈表现为主要形式。根据相应的音乐进行舞蹈表现,可以表现菊花花苞、半开时、盛开时的不同姿态;也可根据不同的音乐进行情景性表演,如想象风和日丽时、绵绵细雨时、狂风骤雨时菊花会有怎样的表现。第三次活动以绘画、手工等艺术表现为主要形式。可以是绘画,也可以是折纸、剪纸等,或者综合运用几种表现手法。

问题二:教师主宰,幼儿被动

从原方案中不难看出,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处于绝对的“导演”地位,主宰着整个活动进程。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被动参与,难免兴趣不高。教师带孩子们看花展,教师抛出问题让孩子回答,教师提示幼儿以舞蹈形式进行表现,教师请幼儿画菊花……一切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如第一环节中,教师说“今天老师办了一个菊花展,我们一起去看看。”可以看出,花展是由教师来办的,幼儿只是作为“参观者”来看花展,而不是主动参与。

建议: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

将花展改为由教师与幼儿共同举办。教师可事先请家长配合幼儿收集各种菊花,并让幼儿了解有关菊花的知识,如品种、花期、养护方法等。花展上,可请幼儿介绍自己带来的菊花。这样在谈话过程中就不会是“教师问幼儿答”这样单一的形式,而可以是幼儿相互问答,或幼儿问教师答,还可以进行有关菊花的知识小竞赛,从而使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有效提高学习兴趣,并作进一步探索。

丰富活动的内涵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杨余香

从原方案可以看出这是一项艺术活动,教师将幼儿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三个部分逐层推进,可谓环节齐全,结构完整。但活动过程似乎还不是很完满,给人一种“点到为止”“不畅快”的感觉。

1.限于与“知识”的对话,缺少与“美”的对话

从《赶花会》后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教师似乎更多地在考察幼儿对各种菊花的颜色、形状的了解。教师由开始问“什么地方很漂亮”转为问“除了花瓣不一样,还有什么地方不一样”“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由此可见,教师引导幼儿“审视”菊花比欣赏菊花的成分要多(当然后者难免或多或少地包括前者),这其实表明教师更倾向于引导幼儿认知菊花,而非感受、欣赏菊花的美。同时,教师仅仅引导幼儿观察菊花的颜色与形状,忽视引导幼儿去闻闻花的清香,摸摸花瓣的柔软,以及发现菊花在大自然中展现的不同姿态,而这些恰恰能激起幼儿对于菊花的更多经验、更多感受、更多想象。

2.限于对话的形式,缺少对话的内涵和精

原活动在师幼一问一答中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幼儿看似在自由地表达观点,其实每一步都在教师的控制之下。在很多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是提问者,而幼儿永远只有回答问题的责任和义务。其实对话的环境应该是开放的、自由的,教师可以与幼儿分享自己的经验,以自己的感受去激发幼儿获得更多的感受。比如在幼儿讲到“有的还是花苞”时,教师如果发表一句“我想它有点害羞”,说不定就会引发幼儿更多的奇思妙想,如“我觉得它怕冷”“说不定有谁欺负它了,它正伤心呢”,等等。

3.限于艺术形式的组合,缺少艺术表现的空间

教师在最后再次播放音乐《赶花会》,幼儿在教师的语言提示下(“有的朝上,有的朝下……”)表现菊花的姿态,然后教师让幼儿运用绘画形式表现菊花。教师将幼儿的肢体动作表现、绘画等集于一个活动,虽然表达了“可以用多种手段表现美”的观念,但同时也使活动显现出“为表现而表现”的痕迹。教师的提示让人觉得幼儿的表现并非是在真正感受菊花的美之后

发自内心的表现,而是教师计划与控制的结果。

只见计划不见幼儿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张兰香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付出最少的劳动而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就“要以完整的、活动的观点来看待整个教学过程,以综合的观点来改进教学过程。”原方案设计者力图打破学科教学模式,以综合的观点来改进教学过程,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但原方案在以下几个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

1.活动能否按计划开展。在原方案中,教师办了一个菊花展,但办在哪儿,设计者并没有明确说明。如果这个菊花展办在活动室里,那么幼儿在活动前就会看见,活动室里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幼儿还能坐在位子上等教师慢慢导入“新活动”吗?可能活动还未开始,活动室里早就“炸开锅”了。而如果这个菊花展设在其他地方,教师如何让幼儿边听音乐边看菊花展呢?

2.幼儿有自己认识和表达事物的方式。在原方案中,幼儿完全在教师的高控制下进行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