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疾病影像学诊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状腺肿:胸片气管移位,CT显示两侧囊状低密度区
18
胸内甲状腺肿
MRI表现
多方位成像利于显示病变与颈部甲状腺及毗邻 结构的关系
多参数成像利于显示病变内出血、囊变 多呈长T1长T2信号,信号不均,明显强化
19
胸内甲状腺肿
20
胸内甲状腺肿
诊断要点:
与颈部甲状腺肿相连 与甲状腺强化程度一致 可伸入前、中、后纵隔 需注意囊性变、甲状腺腺瘤和甲状腺癌的可能性
21
胸腺病变
胸腺解剖 胸腺大小测量及密度的变化规律 胸腺增生 胸腺瘤
非侵袭性 侵袭性 胸腺癌
22
胸腺解剖
位于前纵隔血管前间隙
成人一般从胸骨柄上缘向下延
伸至第4肋软骨,其后缘与气
管、主动脉弓及其分支、以
及覆盖升主动脉和主肺动脉
的心包相贴
传统胸片上,胸腺仅在婴儿和
小儿可见,充盈前纵隔间隙
CT表现:
胸腺弥漫性增大,仍维持正常形态,两缘对称、光滑 胸腺肿块,与胸腺瘤不能区别 胸腺形态正常,影像学很难诊断
27
女性,29岁 胸腺增生
28
Graves 病病人胸腺增生.
胸腺增生
男,38岁重症肌无力史 增强CT,胸腺弥漫性增大,密度增高
30
胸腺瘤 (thymoma)
起源于为退化胸腺组织,前纵隔最常见肿瘤 好发年龄40~60岁;20岁以下少见,儿童罕见 许多疾病与其有关,最常见为重症肌无力,约1/3胸 腺瘤患者有重症肌无力,其他包括纯红细胞再生 障碍、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亦有少数无明显症 状,为偶然发现
31
胸腺瘤
临床表现 纵隔肿瘤的一般表现 约30~50%胸腺瘤出现重症肌无力 重症肌无力患者中15%有胸腺瘤
X线表现: 纵隔增宽 前纵隔内肿块影 囊性病变上窄下宽(液体重力作用)
32
胸腺瘤
CT表现:
类圆形,可有分叶,可有囊变 多位于前纵隔中部,位于中线一侧或两侧 增强检查近似均匀性强化 恶性胸腺瘤浸润性生长,边缘不规则,可
12
胸内甲状腺肿
胸内甲状腺肿分两类: 胸骨后甲状腺肿:与颈部甲状腺相连,多见 迷走甲状腺肿:与颈部甲状腺无联系,少见
临床与病理: 病理上可为与甲状腺增生肿大、甲状腺囊肿、甲状 腺瘤,少数为恶性 临床上可无症状,较大时可压迫邻近结构出现症状
13
胸内甲状腺肿
X线表现:
上纵隔增宽,软组织影突向纵隔两侧或一侧, 且与颈部肿物相连,可随吞咽而上下移动
11
纵隔肿瘤临床症状
气管受压:出现刺激性咳嗽、喘鸣、窒息 食管受压:吞咽困难 动脉受压:较少出现,肺动脉受压出现缺氧及二氧化
碳潴留,主动脉受压出现供血不足表现,如头、 臂供血不足 神经受压:神经受压多提示恶性病变。
侵犯喉返神经-声音嘶哑; 侵犯迷走神经-心率减慢、恶心、呕吐、胃酸增加; 侵犯交感神经-Horner综合征; 侵犯肋间神经-放射性疼痛; 侵犯膈神经-膈肌麻痹、矛盾运动
侵及胸膜及心包 少数胸腺瘤可位于颈部、胸膜和肺
3
第六节 纵隔疾病影像学诊断
本节学习中的难点 1.常见纵隔肿瘤类型及其与纵隔分区的关系 2.胸内甲状腺肿、胸腺上皮肿瘤、神经源性肿瘤
的分析和诊断以及各种影像学方法的应用
4
纵隔疾病
纵隔(mediastinum)是指位于胸廓中央,前壁由 胸骨和相关肋软骨、后壁由脊柱及相关肋骨,两 侧由纵隔胸膜所围绕而形成的区域 上端直接与颈部相连,下至膈与腹腔相隔;纵隔 内包含心脏大血管、气管及食管等结构,又有神 经组织、淋巴组织及脂肪组织等 纵隔病变为起源于纵隔和(或)累及纵隔内结构 的病变,可分为肿瘤性疾病和非肿瘤性疾病
第四章 呼吸系统影像诊断学
Imaging Diagnosis of Respiratory System
1
第六节 纵隔疾病影像学诊断
2
第六节 纵隔疾病影像学诊断
本节应了解、熟悉和掌握的知识点 ⒈掌握常见纵隔肿瘤类型及其与纵隔分区的关系 ⒉熟悉胸内甲状腺肿、胸腺上皮肿瘤(胸腺瘤、胸 腺癌)、畸胎类肿瘤、淋巴瘤、神经源性肿瘤的 影像学表现 ⒊了解纵隔炎症、气肿、血肿的影像学表现
引一直线(X-Y)将胸腺分为两半,再引一垂线,可测
量每一叶的厚度(T)和宽度(W)
25
胸腺测量和密度的变化规律
不同年龄胸腺表现:21岁 vs 51岁
26
胸腺增生
多发生于急性疾病、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或胸腺放 射治疗及化疗后的胸腺反跳性再生,好发于青春期
胸腺增生常合并内分泌异常,如特发性甲状腺肿和肢 端肥大症。
5
纵隔基本病变
形态的改变
纵隔变形常为一或双侧增宽
位置的改变
移位:占位病变、气胸、胸腔积液 摆动:一侧支气管内不完全性阻塞而致
密度改变
脂肪密度病变、实性病变、囊性病变、血管性病变
增强的改变
CT增强检查可以增加组织间的对比,有助于病变显示
6
纵隔原发肿瘤概述
原发纵隔的肿瘤种类多,其好发部位有一定规律 前、上纵隔:胸内甲状腺肿、胸腺瘤、生殖细胞 来源肿瘤、淋巴瘤;淋巴管瘤 中纵隔:淋巴瘤、支气管囊肿 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食管癌
10
纵隔肿瘤临床症状
纵隔内脏器间距离较近,因此纵隔肿瘤所引起症状以 压迫症状为主 上腔静脉受压:多为淋巴瘤及转移瘤多见。主 要表现为头、颈、上肢的浮肿和发绀,并可见 头臂、脐周的静脉怒张,可出现头痛、头晕、 侧支循环出血、气管出血、视网膜静脉出血, 少数病例因脑膜静脉出血而死亡 肺静脉受压:肺静脉回流受阻,肺静脉压增 高,出现间质性肺水肿或肺泡性肺水肿,继发 肺动脉高压后可出现右心改变 心脏受压:可出现心悸、早搏、传导阻滞
气管、食管可受压变形、移位 上纵隔密度增高,胸骨后方透亮度减低
14
胸内甲状腺肿
CT表现:
特定部位:上纵隔胸骨后气管周围 与颈部甲状腺的关系:冠、矢状显示与颈部甲
状腺相连 密度特征:密度较高、不均,见囊变、出血、
钙化 强化表现:明显持续强化
15
正常甲状腺
16
甲状腺肿胸内延伸
胸内甲状腺肿
的大部
24
胸腺测量和密度的变化规律
在 CT 上 测 量 胸 腺 大 小 , 最 可 靠 的 方 法 是 测 量 其 厚 度 (一个腺叶的短轴或其横径) <20岁:1.8cm >20岁:1.3cm
பைடு நூலகம்
A. 分别测量胸腺两叶。在轴位CT上,胸腺宽度(W)相
当于叶的长轴,厚度(T)相当于短轴
B. 当两叶融合时,胸腺呈三角形或箭头形,从胸腺前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