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相关疾病短杠杆微调手法

合集下载

脊柱微调手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脊柱微调手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脊柱微调手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作者:杨吉勃兰鹏飞师宁宁来源:《人人健康》2019年第03期【关键词】脊柱微调手法;颈椎病;推拿手法;综述颈椎病是因颈椎退行性变导致颈椎动、静力平衡失调,产生椎间盘突出(或膨出)、韧带钙化、骨质增生,进而刺激或压迫颈部神经、血管、脊髓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1],常见有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型、脊髓型和混合型6种临床分型。

当前,随着人们生活环境、工作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等因素,该病的患病率逐年升高且呈年轻化趋势[2],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脊柱微调手法又称脊柱“短杠杆微调手法”,是沈国权教授在传统推拿手法的基础上,从提高手法安全性和精确性的角度出发,结合脊柱生物力学和关节运动学原理发展而来。

该手法以最轻的力度,最小的脊柱被动运动幅度及关节操作取得最佳的临床治疗效果,通过对运动节段空间序列的调整,为神经、血管创造一个较为宽松的内环境,从而阻断疾病的病理循环链[3],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脊柱相关疾病,尤其是各型颈椎病的治疗。

笔者查阅检索了近10年来用脊柱微调手法治疗颈椎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分析其临床疗效,并总结其对各型颈椎病的干预机理,为今后的临床应用和研究提供参考。

该型多出现在早期阶段,以青壮年多见,与颈部长时间屈曲有关。

临床表现主要有颈肩部酸痛、僵硬、功能活动受限等,x线多表现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弓征象。

陈俊等[4]在临床中采用脊柱微调手法治疗该型颈椎病,发现脊柱微调手法不但能显著缓解患者头、颈项、肩等部位的疼痛症状,还能提高颈椎的活动度,改善颈椎生理曲度,其疗效明显优于传统推拿手法。

朱文彬[5]进一步研究发现脊柱微调手法还能显著降低患者的颈部僵硬及颈椎活动度评分(ROM)和CR片C值评分,纠正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反弓等病理征象。

徐晶等[6]将6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牵引法,治疗组30例采用脊柱微调手法,结果发现治疗组患者颈部疼痛、压痛、功能活动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临床总有效率及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短杠杆微调手法治疗复杂性腰椎间盘突出症32例小结

短杠杆微调手法治疗复杂性腰椎间盘突出症32例小结
参考文献 1 李振宇,王丹芬,宋鹏程,等.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机理 与手法治疗 [ M].中医正骨,1997,9(3):134一136. 2 柳进耀,沈国权.非手术治疗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23 例报 告 [ J].颈腰痛杂志,2000,21:158一159. 3 引武权,沈国权,房敏,等.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 43 例 [ J].中国康复,2002,17 ( 2):113一114. 4 李义凯 . 脊柱推拿的基础与临床[M ] . 北京:军事医学科学 出版社,2001.44一84. 5 穆敬平,刘莉,李丽,等.夹脊电针配合短杠杆微调手法治疗腰 J].中国康复,2005,20 ( 2):104一105. 椎间盘突出症 [ (收稿日期 2006-02-20)

《 甘肃中医》2006 年第 19 卷第 6 期
鉴于椎体内 巨大血管瘤 ,椎体 骨质强度较 差,如 采用 传统推拿手法治疗危险性较大,用力不当可能造成患椎椎 体病理性骨折或血管瘤破裂而引起 截瘫, 另患椎 S2 水平 血管瘤也影响治疗效果。 遂 采用短杠杆微调手法为 主 治 疗,1 次 / 。 配合腰椎前屈位牵引,并在牵引过程中手法调 整 。 1 周后,患者 根性痛基本得到控制, 临 床症状显 著 缓 解。 3 周后,间歇性跋行现象改善,脊柱负重痛消失。 治疗 1 个月,达到临床痊愈水平而出院。 #""讨论 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主要是通过手法调整 以降低突出椎间盘内压,提高后纵韧带张力, 使纤维环和 黄韧带整形,减轻椎管狭窄,改善突出 物 对神经根的机械 及化学刺激,从而缓解症状,达到治疗的目的[4]。 以腰椎斜 扳法为代表的传统治疗手法,属于长杠杆手法,操作方便、 省力。 但是,由于力需要经过多环节才能传递到要调整的 部位,所以手法治疗时力的可控性较差。 如果应用此类手 法治疗复杂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可能加重腰椎的失稳及 错位,甚至造成新的损伤,轻则影响疗效,重者甚至发生手 法意外。 正是考虑到上述不足,沈国权教授在继承传统推 拿手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生 物力 学研究成果创立了短杠 杆微调手法。 短杠杆微调手法其着力点主要在病变阶段上 下椎体 的横突和棘突上,不干扰其它节 段 的稳定性;短杠 杆微调手法强调以最小的节段被动运动幅度,使突出的椎 间盘物质与受压的神经根之间产生相对位置变化,从而起 到神经根的减压 或减张效应 , 避免手法应力 的多链接传 递,使非病变节段不需要承受额外的载荷损伤[5]。 其优点 为作用点集中,术者无须用太大的力即能成功;力矩较小, 椎体上 的受力也小;手法强调顺势微调 ,不追求关节弹响 声及椎骨间明显的错动感; 手法治疗时力的可控性大,产 生意外损伤的可能明显降低。 同常规斜扳法相比,准确性 高,可控性强,操作安全,疗效显著。 腰椎短杠杆微调手法 作为一种新的整脊手法己为越来越多的同行所接受,值得 进一步推广。

中医整脊之脊柱短杠杆微调手法

中医整脊之脊柱短杠杆微调手法

手法的脊柱被动运动的过程,不仅使椎间 盘和后关节产生空间位移和内应力变化, 同样可使脊髓、神经根及邻近的血管产生 空间位移和内应力变化。因而,无论采用 哪些被动运动方式,其运动幅度越大,就 越可能因骨结构空间位移及应力增加过大 而造成神经、血管及其它组织的损伤。
要降低手法操作的风险性,必须减小脊柱 的被动运动幅度,降低手法操作的力量。
在手法的可控制性方面,较长杠杆手法更 为准确。
避免了手法应力的多链接传递
节段被动运动集中于或限制于目标作用节 段及其邻近,
2.力量越轻,幅度越小越安全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所谓:“机触 于外,巧生于内”,樊春洲老先生认为: “手要轻柔性勿烦”
脊柱手法意外的因素,一是手法适应症的 选择不当,属于推拿临床研究的范畴;二 是脊柱手法本身的问题,因操作不当,手 法力和(或)脊柱被动运动过度而造成医 疗性损伤,即脊柱手法的方法学问题,
临床意义 过度的侧屈移动可引起齿突顶 韧带和翼状韧带的损伤,出现颅颈连接 段的失稳。
3.枕寰枢复合关节的旋转运动 (1)寰枢关节的旋转运动 枕寰枢复合关节的旋转运动主要发生在
寰枢关节 寰枕关节的旋转运动 寰枕关节的旋转运动可看作是寰枢节段
旋转运动的延续 (3)临床意义 寰枢关节旋转时,影响最大的是重要结
(2)寰枕关节
寰枕关节由寰椎侧 块的上关节面和枕 骨髁所组成,为一 球窝关节。
2. 韧带连接
(1)连接枢椎齿 突和椎体的韧带 维持枕寰枢复合关 节稳定性的最重要 韧带结构都与枢椎
齿突有关。
(2)连接寰椎前弓和枢椎椎体前面的 韧带
(3)连接寰椎后弓和枢椎棘突、后关 节突的韧带
3. 血管与神经
临床实践证实,只要手法操作得当,即使 没用达到解剖整复,也会在瞬间出现患者 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明显缓解,

脊柱短杠杆微调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分析

脊柱短杠杆微调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分析

脊柱短杠杆微调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分析发表时间:2009-07-17T09:40:29.06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14期供稿作者:陆彤言 (沈阳市中医院辽宁沈阳 110004) [导读] 探讨脊柱短杠杆微调手法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6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4-0122-02 【摘要】目的探讨脊柱短杠杆微调手法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手法基本相同,只有第六步观察组采用脊柱短杠杆微调手法,对照组采用传统颈椎旋转扳法。

结果观察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

结论脊柱短杠杆微调手法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关键词】短杠杆手法治疗颈椎病【Abstract】 Objective:o investigate the short lever to fine-tune the way the spine in the treatment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results. Methods: To observe the treatment and control groups are basically the same way, only the sixth step-by-step observation of short-lever spinal group to fine-tune the way, the control group using the traditional plate method of cervical rotation.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P <0.01). Conclusion: The short lever to fine-tune the way the spine is the treatment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an effective method. 【Key Words】 short lever the way medical treatment cervical disease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多采用推拿手法治疗。

分析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缓和使用脊柱短杠杆微调手法结合常规西医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分析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缓和使用脊柱短杠杆微调手法结合常规西医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按摩与康复医学》2021年第12卷第1期Chinese Manipul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Medicine,2021,Vol.12No.1•43••医学康复•分析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缓和使用脊柱短杠杆微调手法结合常规西医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李明明(佛山市中医院,广东佛山528000)[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脊柱短杠杆微调手法结合常规西医药物治疗腰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以及应用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10例,采用抽签法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

观察组采用脊柱短杠杆微调手法结合常规西医药物疗法,对照组仅给予常规西医药物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疗效,治疗前后患者疼痛程度、生活质量变化情况;随访6个月,比较不良反应和复发率。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SF-36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VAS、SF-36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及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观察组中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0结论:在常规西医药物基础上应用脊柱短杠杆微调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操作简便、安全性高,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积极改善患者疼痛程度,提高生活质量,且有利于降低复发率,有较高推广价值。

[关键词]腰间盘突出;脊柱短杠杆微调手法;西药;疼痛程度;生存质量;安全性[中图分类号1R681.53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21)01-0043-04DOI:10.19787/j.issn.l008-1879.2021.01.014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Short Spine Lever Fine-Tuning Combined with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LI Ming-ming(Fosh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Foshan Guangdong528000)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and discuss the clinical effect and safety of spinal short lever fine-tuning combined with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Methods:110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une2017to June2019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55cases each by lottery.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short spine lever fine tuning combined with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 therapy,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 therapy only.The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and the changes of pain degree and quality of lif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The adverse reactions and recurrence rates were compared after6months of follow-up.Results: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control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P<0.05). After treatment,VAS and SF-36scores of patients in both groups were improved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treatment(P<0.05),and VAS and SF-36scor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During treatment and follow-up,no serious adverse reactions occurred in the two groups,and the recurrence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the application of spine short lever fine tuning technique 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is easy to operate and safe, which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clinical efficacy,positively improve the pain degree of patients,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and is beneficial to reduce the recurrence rate,which is of high promotion value.Keywords Lumbar disc prominent;Spinal short lever fine-tuning manipulation;Western medicine;Pain level;Quality of life;Security腰椎间盘突岀症是由外伤或腰椎间盘病变等原因引起的常见骨科疾患,腰椎间盘单纯性突岀也称为纤维破裂髓核突出症⑴。

脊柱短杠杆微调手法

脊柱短杠杆微调手法



脊柱长杠杆手法的方法学缺陷
(根据手法施力点与目标关节的距离远近分类)
长杠杆手法
利:

力矩长 机械应力大 操作者省力
弊:


应力传递链长,难以准确定位和精确控制。
应力分布不均匀,可能达不到节段整复的目的,
反而引起正常节段的意外损伤。

被动运动难以集中和控制,从而加大被动运动的
范围,副损伤大。
脊柱短杠杆微调手法(一)
中医传统手法理论自古就十分重视整骨手法的 技巧性,反对采用暴力整复。自70年代末期开 始,由于脊柱手法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及手法 意外的频频发生,脊柱手法的安全性问题,一 再引起临床医学工作者的重视。脊柱短杠杆微 调手法即是在深入剖析国内外手法理论和方法 的基础上,对中医传统脊柱手法的安全性和方 法学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探索,结合现代脊柱生 物力学研究成果并综合各种手法的优点而发展 起来的。

最小的力 最小的运动幅度 最安全的作用方式

长杠杆手法——“超限运动”,
短杠杆手法——“顺势而动”
6、整体观念:

脊柱的运动不是孤立的单一节段的运动,脊柱的稳定也是由 每一个功能运动单位共同维持的 脊柱任何一个功能运动单位的病变,都会导致应力的失衡和 重新分布 当病变节段附近的功能运动单位失代偿时,必将引起更远的 运动单位的应力失衡和运动异常从而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 因此,手法治疗脊柱源性疾病时,不能把眼光仅仅放在影像 学异常的部位或有明显临床表现的部位上。 在手法治疗学中,脊柱整体的稳定较之节段性稳定有更实际 的临床意义。
外源性(动力性)稳定系统——肌肉
肌肉
脊 柱
肌肉
骨盆
3、松解手法——减少来自痉挛肌肉的阻力是关节微 调手法必不可少的步骤之一

沈国权与脊柱微调手法

沈国权与脊柱微调手法
量及关节的运动幅度 , 以免造成医源性损伤。 其实用性和一定程度的有效性指导着临床,解决了 许多具体问题。 随着医学的发展 , 沈老师认为经筋病 片没有反映出错位的. 临床上需根据患者的体征 , 结 以痛为腧” 的观点, 存在明显 的局限性。 首先疼 合触诊去体会这个错缝的存在 ,并去做相应的调整 强调“
许多疾病会反映在脊柱的改变上 .同样调整脊柱同 样能够治疗许多疾病。脊柱在结构上作为躯体的中
中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结合 。 取长补短 , 不 断进取,提高手法的临床疗效是沈老师的重要学术
思想 , 也是脊 柱微调 手法 创立 的理论 基础 。 沈老 师继 承 了丁老 的 中西合 璧 , 采众 长 的学 术思想 , 为 中 博 认
在某医院未详查诊断为颈椎病进而予 以手法治疗 , 整的力度, 被调整部位的调整幅度能更容易控制 , 更 后 因疼痛加重做 M I R 检查 , 诊断为颈椎 良性肿瘤手 精确。 术治疗 。其次 , 疼痛 的部位 不一定 是发 病 的部位 , 如 4 以调 整 替代整 复 临床上常见的内脏牵涉痛 。 有一位 4 岁的女性髂前 0 以“ 调整” 理论代替“ 整复” 理论是沈老师的又一
1 9 .3 9 7 13
殊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下才成为病理 l 。 、 应用脊柱手法时, 司 题 不以是 否 发 出弹响声 、 棘突 排列是 否恢 复整齐 为依据 . 而应 以临床症状 、体 征 的改善 或消失 作为 评判手 法成 功 与否的标准。 调整” 以“ 理论代替“ 整复” 理论 , 即脊柱 手法 的应用 是 通过运 动节 段空 间序列 的调整 ,为神
内, 手随心转 , 法从手出” 的基础。这也是在临床上 , 如何通过触诊去发现异常的所在 ,使用正确的手法

脊柱短杠杆微调手法治疗颈椎病180例

脊柱短杠杆微调手法治疗颈椎病180例
关键词 颈椎病 推拿治疗 短杠杆 微调手 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推拿科主任沈国权教授所创。 2006 年 6 月至 2008 年 2 月,笔者运用微调手法为 主治疗颈椎病 180 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 180 例,男 72 例,女 108 例;年龄 20~68 岁,平均 42.7 岁;病程 4 天~5 年;其中颈型 68 例,神 经根型 31 例,椎动脉型 24 例,交感型 27 例,混合型 30 例。 2 诊断标准
本学习班突出 5 个新字:一是治疗颈腰椎病的新理念 (慎牵引、轻按摩、首钩活);二是颈腰椎病的新治法(钩活术: 减压、减张、松解、疏通、立平衡);三是颈腰椎病的新针具(巨 钩针);四是治疗颈腰椎病三大新穴(颈三穴)、腰椎病的三大 新穴(腰三穴);五是治疗颈腰椎病的效果奇特(只需 10 分 钟)。学员可在医院观摩手术的全过程,亲眼目睹其效果,本 班采用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教学模式,学员每天能 看到病人、看到手术,理论密切联系实践。学员可带病人前来 (治疗费减半),学期 7 天,学费 1980 元,见习费 100 元(7 天),资料费 20 元。另设痔瘘病班(680 元)、乳腺增生班(500 元)、新骶管注射班(3·1·3 注射法 500 元)、穴位埋线班(360
出现的几率较少见,所以在治疗本病时,因根据造成 本病的原因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应用恰当的治疗 方法才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所在,也是取得满意疗效 的有效方法。
《按摩与导引》 2008 年 12 月第 24 卷 第 12 期(总 168 期)
Chinese Manipulation & Qi Gong therapy . Dec 2008 ,Vol . 24 ,No . 12
!!!!!!!!!!!!!!!!!!!!!!!!!!!!!!!!!!!!!!!!!!!!!!!!!!!!!!!!!!!!!!!!!!!!!!!!!!!!!!!!!

脊柱短杠杆微调手法

脊柱短杠杆微调手法

脊柱短杠杆微调手法脊柱短杠杆微调手法脊柱短杠杆微调手法的由来1.脊柱长杠杆手法的方法学缺陷从力学的角度分析手法从力学的角度分析手法,,可把正骨手法操作时将手法力从力点传递到目标关节的骨标关节的骨、、韧带连接视作最简单的机械机械——杠杆杠杆。

早在古希腊时早在古希腊时,,医圣希波克拉底(波克拉底(Hippocratic Hippocratic Hippocratic)就以《以)就以《以杠杆力整复关节杠杆力整复关节》》为书名为书名,,介绍了脊柱手法柱手法。

因而在手法分类方面因而在手法分类方面,,可根据正骨手法施力点与目标作用关节的距离远近而划分为长杠杆手法和短杠杆手法两大类。

根据这一分类标短杠杆手法两大类准,目前国内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脊柱手法如颈椎旋转扳法、、腰椎斜扳法柱手法如颈椎旋转扳法为长杠杆手法,,而脊柱按压复位法则为长杠杆手法归属于短杠杆手法。

脊柱长杠杆手法由于施力位置与手法目标作用节段之间有着较长的力距,可通过杠杆的机械力放大作用,,距,可通过杠杆的机械力放大作用在较省力的条件下完成手法的操作在较省力的条件下完成手法的操作。

有一利则有一弊,,长杠杆手法然而然而,,有一利则有一弊操作时,,手法力要通过多个链节的应操作时力传递才能作用于目标节段力传递才能作用于目标节段,,从而完成复位移动。

如应用颈椎旋转扳法来成复位移动整复颈椎错位时,,来自颅骨的旋转扭整复颈椎错位时力,首先使寰枕关节克服摩擦阻力转动,引起寰枕韧带紧张引起寰枕韧带紧张;;紧张的寰枕韧带进一步带动寰枢关节克服摩擦阻力而旋转,使得寰枢关节的关节囊、韧带依次紧张;带动颈2、3节段发生旋转段发生旋转………………这样这样这样,,扭力通过骨关节—韧带链节的逐次传递韧带链节的逐次传递,,到达下颈椎的目标作用节段椎的目标作用节段。

由于长杠杆脊柱手法需要多应力传递链节实现关节整复整复,,这些应力传递链节又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解剖和病理上的差异地存在着解剖和病理上的差异,,对于传递链节的调整和控制带来一定的困难困难,,因而临床上常有难以准确定位于目标作用节段的事例发生于目标作用节段的事例发生。

脊柱微调手法

脊柱微调手法
~经筋医学~
是一部传自古老医学的智慧宝藏,探讨人体结构有别于现代医学,经筋医学以整体结构论局部病理变化。
6
以调整替代整复

以“调整”理论代替“整复”理论是沈老师的又一学术特色。我们 在临床治疗中时常要提到整复“错位”、“半脱位”等,这里的 “错位”是指在临床体检中,发现患者病变局部存在棘突向一侧偏 歪,并可引出压痛或放射痛者,即为脊柱“后关节错位”。而对于 脊柱推拿专业所说的脊椎关节“半脱位(subluxa-tion)”,表达的是 影像学上无改变的半脱位,但又有临床半脱位的征象。人们在日常 生活中,时常会由于外伤、劳损等因素引起脊椎椎体的旋转和棘突 的偏歪,临床上脊柱椎体的偏歪不一定引起症状。有些椎体的偏歪 是人体在日常生活中为适应特定的活动或不正确的身体姿势,自身 代偿的结果,如长期的低头工作,一侧肩部的长期负重等,因此沈 老师认为临床医生对“错位”现象应抱宽容态度。把它看成是对椎 间盘退变、“内力”失衡的生理性适应现象,仅在特殊条件下才成 为病理问题。应用脊柱手法时。不以是否发出弹响声、棘突排列是 否恢复整齐为依据,而应以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或消失作为评判 手法成功与否的标准。
~经筋医学~
是一部传自古老医学的智慧宝藏,探讨人体结构有别于现代医学,经筋医学以整体结构论局部病理变化。
7
以调整替代整复

以“调整”理论代替“整复”理论,即脊柱手法的应 用是通过运动节段空间序列的调整。为神经、血管创 造一个较为宽松的内环境,从而阻断疾病的病理循环 链。从手法安全性角度出发,提倡以最轻的力度、最 小的脊柱被动运动幅度、最小的关节操作取得最佳的 临床治疗效果,有时,即使是几个毫米的节段位移, 就可使临床症状和体征显著缓解。是否需要节段调整, 需结合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用调整来代替整复的操作, 减少了医源性损伤的产生,使得微调手法的安全性得 以提高。

脊柱短杠杆微调手法

脊柱短杠杆微调手法

脊柱短杠杆微调手法脊柱短杠杆微调手法是在对国内外手法理论和方法进行深入剖析对提下根据脊柱生物力学的特点及在研究脊柱子法作用机制的基础上,对传统的脊柱手法操作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具有安全性高、方法更为合理的一种新型的独特的治疗手法:一、脊柱短杠杆微调手法的优点脊柱短杠杆微调手法是直接施力于病变节段的手法,通常以组成该节段上下两椎的棘突或横突作为骨杠杆。

因此,治疗脊柱源性疾患,较之长杠杆的整复手法或传统的脊柱治疗方法更具有其优势。

l以弥补长杠杆手法的缺陷,提高临床上推拿手法的可选择性。

2以脊柱运动生理学理论和关节被动运动手法的阻力理论(包括阻力的来源和降低阻力的途径)指导手法的操作使“以巧代力”具有现实可行性.3以节段微调取代解剖整复使脊柱或节段的被动运动幅度降至最小,使手法更趋合理和安全。

4以手法前后临床体征的变化为判断手法操作成功的客观依据,而不以手法操作过程中是否发出弹响声及棘突偏凸是否消失作为评判手法的依据。

二、几种常用的进住泪杠杆微调手法(一)上颈椎微调手法1、坐位上颈椎旋转微调手法1/5页(1)姿势:患者坐势,医者立其后,以一侧拇指顶于错位颈椎骨对侧(棘突偏歪侧的对测)后凸之关节突内下侧,另一侧手掌托住患者下颌支及颞枕骨下缘.(2)动作:医者托患者头颈部之手先将其向上提托.在对患者头颈部施加纵向拔伸力量下引导患者头颈向患侧旋转10度左右。

觉患者颈部肌肉放松.与医者手法操作协同前提下,再突然加大头颈旋转运动幅度3”-5”,顶于错位颈椎骨之拇指同时向上、向外推冲关节突。

(3)适应对象:寰枕关节及寰枢关节旋转到错位及颈3、4以上节段旋转型错位。

第六节脊柱短杠杆微调手法2、仰卧位上颈椎拔伸下侧屈微调手法(l)姿势:患者仰卧,医者立其头侧端.以与患者同侧之拇指顶住患者寰椎凸起之横突外侧,手掌托位患者之枕部.以对侧手掌托住患者下颌.前臂则置于患者一侧面部和颞部。

(2)动作:医者两手协调,先将头颈纵向拨伸片刻并慢慢侧届至15”左右,觉患者预部肌肉放松,与医者手法操作协调的前提下,突然扩大头颈侧屈运动幅度3”-5”,同时拇指向内顶推寰椎横突。

牵引结合脊柱短杠杆微调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牵引结合脊柱短杠杆微调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1 . 3 . 1 . 1牵 引 坐 式牵 引 , 牵 引力 与 躯 干 呈 1 0 o 一 2 0 o ,
从3 - - 4 k g 开 始, 逐渐增加重量 , 不超过 l 0 k g 为 宜。
每次牵 引2 0 mi n , 每日1 次, l O 次为一疗程 , 疗 程 间
休息3 天, 共治疗2 个疗 程… 。 1 _ 3 . 1 . 2 脊 柱短 杠 杆 微 调 手 法 先 用 一 指 禅 推 法 放
与受害神经相对应 的活动节段存在退行性征象 ; 物 理检 查提示颈 神经病 变定位在神 经根 , 排 除 脊 髓 内、 神经 丛 、 神经 干病 变 的可能 性 。
l - 3 治 疗 方 法
突, 另 一侧 手 掌托 住 患者 患侧 颈 根 部 , 医 者 托 患 者
头 颈部 之 手 先将 其 向上 提 托 , 对 患 者头 颈 施 纵 向拔 伸力量并引导患者头颈向健侧侧 曲 1 0 o 左右 , 觉 患 者颈部肌肉放松 , 与 医 者手 法 操 作 协 调 的 前 提 下 , 再 突 然 加 大 头 颈 侧 曲幅 度 o 5 。 , 拇 指 同时 向上 内
松颈 肩部 , 充 分 放 松 后 行 脊 柱 短 杠 杆 微 调 手 法 操
作 。上颈 椎 : 患者 坐于 凳 上 , 医 者站 其 背 后 , 一 侧拇
者, 随 机 分为 治疗 组 及对 照 组 。治 疗 组 3 0 例, 其 中 男1平均 4 1 岁, 病程 1 ~
外推 冲 关节 突 , 即可 整 复 。下 颈椎 : 患者 坐 于 凳 上 ,
医者站于 其背后 , 一 侧 拇 指 顶 住 患 者 错 位 颈 椎 棘
内侧 缘 常 有 酸 胀 疼 痛 感 , 出现 颈 神 经 放 射 性 疼 痛 ;

脊柱微调手法简介

脊柱微调手法简介

脊柱微调手法简介一、定义及背景背景介绍1.定义脊柱微调手法又称脊柱“短杠杆微调手法”,该手法以中医的整体观为出发点,结合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放射诊断、骨科学等学科而创立;是在对传统手法体系进行反复系统研究的基础上,从提高手法安全性和精确性的角度出发,充分吸收国外按脊疗法与矫形内科的手法精髓而形成的系统手法。

脊柱微调手法将脊柱作为躯体结构的中心,治疗中除了调整产生症状的病变局部,还重视调整人体脊柱的力线,旨在以最轻的力度、最小的脊柱被动运动幅度及关节操作取得最佳的临床治疗效果,既能使作用力渗透到软组织的深部,又能避免暴力带来的组织损伤,通过运动节段空间序列的调整,为神经、血管创造一个较为宽松的内环境,从而阻断疾病的病理循环链。

2.背景介绍错位和整复理论是目前在脊柱推拿领域中的主导理论,以手法整复关节和筋膜软组织解剖位置异常是已被长期临床实践证实了的有效方式。

故无论是我国的正骨推拿还是国外的按脊疗法、矫形内科,都把整复脊柱活动节段的错位作为治疗脊柱源性疾病的关键方法。

随着整复理论被国内外从事非手术治疗脊柱源性疾病的医务工作者的广泛接受,隐藏在这一理论内部的非理性成分逐渐暴露出来,并在临床工作中造成了频频发生了医源性事故。

因而从1995年开始,沈国权教授开始构思并应用腰椎短杠杆微调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其最大的优势是手法操作的可控制性,并简化了脊柱手法步骤,使成套的腰椎斜扳法、后伸扳法和按压振腰法所能达到的治疗效果由单一的腰椎微调手法来实现。

从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的反馈信息分析,采用短杠杆微调手法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手法后反应轻微,患者的痛苦甚少,疗程明显缩短的优点。

受此脊柱手法理论和方法创新的成功经验鼓励,以后沈国权教授又与同事一起,以脊柱生物力学研究成果为理论依据,相继发展了颈椎、胸椎及骶髂关节的短杠杆微调手法系列,使得中医推拿临床的手法内容更为丰富,也使得大批患者能得以在更短的时间内、更小的医疗费用下迅速摆脱病痛。

牵引下脊柱短杠杆微调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53例

牵引下脊柱短杠杆微调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53例
同程度 的单 侧或 双侧 颈 、 、 疼痛 , 痛 引肩 胛 内 肩 臂 或 侧缘 , 或伴有 手 指麻 木 、 冷 、 肢 无力 等。 ( ) 肢 上 3 臂
丛神经 牵拉试 验 (+)或 椎 间孑 挤 压试 验 (+) 或 , L ,
常) 3例 , 效 ( 疗后 症 状 及 功 能无 改 善 ) 无 治 3例 , 显 效率 8 .% ; 87 对照 组 5 2例 相应 为 l、2 l 、0例 , 8 1 、2 l
5 2例 , 2 男 7例 , 2 女 5例 , 年龄 2 7 5~ 7岁 , 平均 4 . 97
岁, 病程 3天 一 O年 , 均 1 . 2 平 0 1个 月。两 组患 者基 本情 况一致 , 经统计学 处理无 显著性 差异 , 有可 比 具
性。
对 照组 以约等 于病 人体 重十分之 一 的力量 牵引
体重五 分之一 的力量 间歇 坐位 牵 引 , 引 1 钟 问 牵 分 歇1 分钟 , 牵引 时在 颈椎 部 位施 以短杠 杆 脊柱 微 调 手法 : 医者立于患 者背后 , 根据颈椎 病变部 位椎体 之
间的位移情 况 , 以右手 大拇 指 着力 于病 变部 位 上位
症状为较典型的根性症状 , 且其范围与颈脊神经所 支配 的区域相一 致 , 根性 痛 、 木感 、 性肌 力 障 如 麻 根 碍 、 反射 改变 、 腱 颈部痛 、 压痛及颈 椎挤压 痛 、 后枕 部
2 0分 钟 。 3 治疗 结果
根据 国家 中医药管 理局 发 布 的《 中医病 症 诊 断 疗效 标准 》 ¨ 制定 标 准 。经 1 疗程 治疗 后治 疗组 个 5 3例 中痊 愈 ( 治疗后 临床症 状 消失 , 功能恢 复 正常 , 可正 常工作 )3例 , 效 ( 疗 后 临床 症 状 明显 减 3 显 治

牵引结合脊柱短杠杆微调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牵引结合脊柱短杠杆微调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牵引结合脊柱短杠杆微调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李小华;陈松;江云蓉;李丽;徐龙;汤兴华【摘要】目的研究牵引结合脊柱短杠杆微调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以2018年1—6月我院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总共64例,将其分成两组,观察组采用牵引结合脊柱短杠杆微调方式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的牵引方式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以及显效占比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无效占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牵引结合脊柱短杠杆微调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与单纯牵引治疗相比有明显提高.【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标准管理》【年(卷),期】2018(009)023【总页数】3页(P59-61)【关键词】牵引;脊柱;短杠杆微调;神经根;颈椎病;疗效【作者】李小华;陈松;江云蓉;李丽;徐龙;汤兴华【作者单位】南平市第一医院顺昌分院康复科,福建南平 353200;南平市第一医院顺昌分院康复科,福建南平 353200;南平市第一医院顺昌分院康复科,福建南平353200;南平市第一医院顺昌分院康复科,福建南平 353200;南平市第一医院顺昌分院康复科,福建南平 353200;南平市人民医院推拿科,福建南平 3507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4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颈椎疾病。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广泛推广应用,该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是由于颈椎组织出现各种形态改变,导致颈椎神经根受压或受到其他刺激引起[1-2]。

临床上常采用头颈持续或间断牵引的方式进行治疗。

这种治疗方式无需手术,治疗风险较小,但大部分患者反映其见效较慢,疗效有待提高[3-4]。

对此,为提高治疗神经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本研究以我院近期收治的部分患者为研究对象,在传统牵引治疗的基础上加入脊柱短杠杆微调方式进行治疗,其具体应用方式及疗效参考如下:1 资料及方法1.1 临床资料入选患者总共64例,均为我院2018年1—6月收治。

脊柱调整手法

脊柱调整手法

附着韧带产生紧张性保护而不易纠 正,转动的常是相邻的正常关节。
2 斜扳法改良
斜扳法改良即在斜扳的基础上 适当调整用力的角度、方向以及体 位、辅助外力应用等,以提高定位的 效果。在脊柱各段所用手法有所不 同。 2.1 颈段手法 主要是角度调整斜扳 法。此方法有两种观点,陈忠良认为 头前屈位操作较安全;罗志瑜认为头 后伸位较安全各自以头前屈或后伸 角度来控制调整的节段,其共同点均 以在 0~5 度角为上颈段,5~10 度角 为中颈段,lO~l5 度角为下颈段。不
以提高斜扳时的定位程度。其操作方 式是在通常斜扳基础上利用助手或 术者自己的拇指或食指采用推接或 勾拉棘突方式加载于病变节段,使其 在操作过程中该节段所受剪应力明 显高于相邻节段。 2.2.3 调控斜扳法:这是笔者在临床 操作中体会到的一种手法。即在斜扳 法基础上.通过控制肩部后旋与髋部 前旋角度的分配,以及在旋转极限 时,主发力在臀部,或肩部,或两部 位均等发力的选择,有助于提高定位 情况。 3 定位旋转法
转向患侧,并头呈侧倾状态,在颌枕 部施加侧向挤压力以调整颈椎,其定 位控制是通过侧倾角度的调节和侧 向挤压力方向的把握来达到的。 7.2 胸段手法 由于胸椎与肋骨、 胸骨相互连接成胸廓,其活动度较 小,所以该节段错位的调整手法以按 压为主,或在按压基础上的演变,如 后伸扳法,颈椎扳肩法,扩胸膝顶对 抗法,抱胸膝顶对抗法,以及李卫华 提出的抱体加压法等。 7.3 腰段手法 有背法、牵抖法、按 压法等。对于按压法,范炳华认为按 压用力的方向对治疗效果有影响;黄 真则在学习使用澳式疗法治疗下腰
短杠杆调衡疗法是以沈国权为 代表于近年提出的一种脊柱调整手 法,其特点是运动范围小,用力相对 集中,定位准确性较高,操作安全等。 操作方法是以病变节段相邻两椎体 的横突为其着力点,利用横突的长度

牵引结合脊柱短杠杆微调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分析

牵引结合脊柱短杠杆微调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分析

牵引结合脊柱短杠杆微调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分析摘要】目的:评价牵引结合脊柱短杠杆微调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

方法:选择2018年4月到2019年4月我院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78例,根据抽签法的要求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每个小组有39例,实验组采用牵引结合脊柱短杠杆微调手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手法,分析治疗效果与治疗前后PRI感觉评分。

结果:实验组的效果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之前PRI评分之间对比未见差异,P>0.05。

治疗之后实验组的评分低于对照组,互相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工作中,采用牵引结合脊柱短杠杆微调手法有助于提升治疗效果,推广的优势很高。

【关键词】牵引;脊柱短杠杆微调手法;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属于近年来临床中十分常见的病症,在发病之后症状多表现为颈部、肩背位置疼痛,还可能会伴有上肢的疼痛症状与麻木症状。

为探索出最佳的治疗措施,下文分析我院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合理分析不同措施的应用差异。

1 基本资料与方法1.1基本资料在2018年4月到2019年4月期间我院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中,合理的选入78例进行分析,利用抽签法的方式将其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归入39例。

实验组:年龄:62岁到81岁,中位(73.22±1.46)岁。

性别:男有19例,女有20例。

中医分型:风寒湿11例,瘀血阻络14例,肝肾不足14例。

对照组:年龄:62岁到82岁,中位(73.23±1.47)岁。

性别:男有20例,女有19例。

中医分型:风寒湿10例,瘀血阻络15例,肝肾不足14例。

纳入: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对此次研究内容知情。

排除:精神异常;肾脏功能异常。

数据对比之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实验组:牵引+脊柱短杠杆微调手法。

在牵引中取坐位,将其和肢体躯干之间呈现出15度,从3.5kg开始进行牵引,逐渐加重,最终控制为10kg,每次牵引二十分钟,每天一次,十天为一个疗程,在一个疗程之后休息三天,进行第二个疗程的治疗。

毛氏全脊椎短杠杆直接调整手法

毛氏全脊椎短杠杆直接调整手法

脊柱调整手法是整脊疗法的主要治疗手段,对脊椎的有效被动调整,则是整脊疗法的主要治疗途径与过程。

在整脊疗法中,安全有效地对目标脊椎进行调整的手法技术,是整脊疗法治疗疾病成功与否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正因如此,千百年来,中外脊椎矫治专家们就一直不懈地探讨研究调整脊椎的手技方法。

如何在安全的前题下,准确、自如而又轻松巧妙地调整椎体,满足迅速、稳定地纠正脊椎排列结构的异常状态并恢复相关软组织及其相关系统功能的需要,成为这一门独特的医疗技术的核心内容。

新加坡毛氏,在临床实践中成功地研究探索出了一种独特的脊椎调整手法,能够以一种手法,对人体所有的脊椎及相关软组织逐一进行轻松自如的控制性调整。

一、毛氏全脊椎短杠杆直接调整手法的技术特征一般情况下,整脊推拿医师按压调整脊柱时,脊椎稳如泰山,牢固连接,纹丝不动。

只有运用以下三种类别的手法操作技术,脊椎才可能被动发生一定范围的旋转或移动。

猛力冲压:以高速.低振幅.冲压为特征的美式整脊手法技术:较长杠杆力的扳动:目前流行于世界推拿正骨、整脊学界的各种长杠杆颈胸腰椎扳动技术;短杠杆微调:西方整脊术、上海短杠杆微调技术等;这是目前世界脊椎调整手法的现状。

也就是说,现有的流行推广于整脊推拿医学界的脊柱手法基本上从属于上述三种特征性手法技术类别。

毛氏手法的技术特征:手法调整脊椎的力量:1 0—2 0公斤,力量均匀柔和⋯一非猛力;力的施发过程有一个相对短的但持续的时间,一下一下有节律地徐徐而施的用力方式⋯.可控制性、非高速、非冲压;施术者推拿手的作用部位直接推挤控制脊椎棘突进行脊椎调整...一短杠杆力;使脊椎单体或节段性整体被动发生相对较大幅度的弹性回复或摇摆或挫动运动⋯一调硬(骨),振幅相对较大,非微调;调硬(骨)的同时对脊椎内外韧带等软组织进行被动的牵拉挤压扭转等的调整...一调软(软组织),振幅相对较大,非微调;因此,毛氏手法的技术特征是:全脊椎、短杠杆、低速度、高振幅、可控制性脊椎及相关软组织调整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伸运动
颈椎活动节段后伸的限制因素是前纵韧带迅速提高的张力和下一椎骨上关节突与上一椎骨横突的骨质碰撞。曾有报道:由于颈椎复位手法过于粗暴,造成第七颈椎上关节突骨折。据分析,可能是颈椎后伸运动过度所致。
颈椎的后伸运动使活动节段上椎骨的下关节突向后下方滑移,后关节间隙更加狭窄,增加了关节面相互运动的摩擦阻力,后伸运动使椎间孔的上下径减小,同时因后关节囊及黄韧带皱缩的关系,椎间孔前后径也相应减小后伸运动对髓核的影响与前屈运动相反,但椎间盘压力也呈增高趋势由于后纵韧带及黄韧带的皱缩,膜性椎管的前后径则趋向减小。
(3)连接寰椎后弓和枢椎棘突,后关节突的韧带
3,血管于神经
寰椎横韧带的后面容纳脊髓,
寰椎后弓上面上关节突后下方有一沟,容纳椎动脉通过称椎动脉沟。
部分人群自上关节突后缘至后弓,有一骨桥斜架在椎动脉沟上方,呈环状,即为椎动脉沟环。
4,枕下肌,枕下三角枕下肌群为头上,下斜肌和头大,小直肌,为头部后伸和旋转的主要肌群;枕下三角由头上下斜肌,头大直肌和寰椎后弓围成。
b.T4:在肩胛骨靠人体内侧较突出的正中点联机之椎体即是T4。
c.T7:在肩胛骨最下端的平行联机之椎体即是T7。
d.T10:以T4-T7之等倍距离,由T7向下延伸点的椎体即是T10。
e.T2,T3:由T1往下一、二椎体是(或由T4往上一、二椎体即为T3,T2)。
f.T5,T6:由T4往下一、二椎体(或由T7往上一、二椎体即为T6,T5)。
连接和稳定颈椎的韧带有三长三短,前后纵韧带分别附着于椎体的前后方,项韧带连接颈椎棘突和枕骨下缘,为三长;后关节囊及其韧带连接上下关节突,黄韧带连接上下椎板,棘间韧带连接上下棘突,是为三短。
【运动生理和临床意义】
前屈运动
颈椎椎体的上下面均呈弧形,其后关节面又自前上方向后下方倾斜,故颈椎活动节段进行屈伸运动,其上椎骨在下椎骨上面成前后滑移。颈椎前屈运动的限制因素是后纵韧带,后关节囊,棘间韧带,黄韧带及项韧带因拉伸而出现的张力增高。
第三到第七颈椎称下颈椎,具有颈椎骨的典型结构:椎体上面的中央凹陷而两侧及后方有嵴状突起称钩突;椎体下面的中央凹隆而两侧及后方凹陷成斜坡状,与下一椎体的钩突组成钩椎关节,具有限制节段侧向运动,保护臂丛神经免受过度牵拉和防止椎间盘组织突入椎间孔的作用。横突的根部有横突孔,容纳椎动脉;横突的末端分裂为前后两个结节,有时第七颈椎横突前结节和前支可变异肥大而成为颈肋。
(二)颈椎旋转微调手法
1,坐位上颈椎旋转微调手法
〔姿势〕患者坐于凳上,颈部肌肉放松。医者站于其背后,以一侧拇指顶住患者错位颈椎骨对侧后凸的关节突内下侧(棘突偏歪侧的对侧),另一侧手掌托住患者下颌支及颞枕骨下缘。
〔动作〕医者托患者头颈部之手先将其向上提托,在对患者头颈施加纵向拔伸力量下引导患者头颈向患侧旋转10度左右,觉患者颈部肌肉放松,与医者手法操作协调的前提下,再突然加大头颈旋转运动幅度3-5度,拇指同时向上,向外推冲关节突,即可整复。
胸椎3 肺部、支气管症状、易患感冒
胸椎4 胸背痛、胸闷、冠心病(心绞痛)、长叹气、
胸椎5 口苦、低血压、胃痉挛、癫痫
胸椎6 胃痛、消化不良、胃痉挛
胸椎7 胃溃疡症状、消化不良、胃下垂、口臭
胸椎8 免疫功能低下、肝胆病、糖尿病
〔临床应用〕适用于整复寰枕关节及寰枢关节旋转型错位及颈2.3节段旋转型错位。
2,侧卧位上颈椎十字交叉旋转微调手法
〔姿势〕患者侧卧于治疗床上,棘突偏凸侧朝上,颈部肌肉放松。医者站于其背后,以一侧拇指自上而下顶住患者错位颈椎偏凸之棘突,另一手拇指自后向前抵住上一椎之同侧下关节突,两拇指成十字形垂直交叉关节。
颈椎后伸时,其生理前凸加大,穿行于横突骨通道中的椎动脉行程也相应延伸,可能对椎动脉产生强烈的牵拉而塌陷;或虽不致直接造成椎动脉的机械压迫,但对椎动脉外周交感神经丛的强烈刺激可导致椎动脉分支的平滑肌痉挛而同样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对已存在颈椎向后滑脱的患者进行大幅度的后伸操作,有使颈椎滑脱增大的可能;对已存在颈椎间盘突出或椎体后缘巨大骨赘的病人进行后伸操作,同样有造成或加重脊髓损伤的可能。
侧屈运动
除寰枢关节外,颈椎其他活动节段的侧屈运动与旋转运动紧密地连带在一起,没有单纯的侧屈运动,也不存在单纯的旋转运动。
侧屈运动可使对侧钩椎关节面互相分离,扩大对侧椎间孔,并使椎骨向对侧旋转(指棘突的旋转方向),而对同侧钩椎关节面,椎间孔的作用正好相反。侧屈运动同时使对侧颈神经根,椎动脉处于紧张,受牵拉的状态,过度侧屈容易对此两种组织产生伤害。
旋转运动
颈椎旋转运动主要发生在寰枢关节,其次是中颈段,越往低位,活动节段的旋转幅度越小。旋转运动的主要限制因素主要是诸韧带及关节囊的弹性张力,骨性障碍在旋转运动中的作用不明显。
活动节段的旋转可使棘突凸向对侧,并使旋转侧的横突向后凸起,而对侧的横突向颈前方凸起。以上棘突和横突的变化既可作为临床体检的依据,也可作为手法整复时候着力位置的选择。旋转运动时,活动节段上椎骨的下关节突向后向内移动,因而旋转侧椎间孔孔径扩大;但由于对侧下关节突向前向外移动,故对侧的椎间孔孔径相应减小。颈椎旋转性手法常用以调整椎间孔孔径,减少或消除神经根的压迫或刺激,即此机理。
尾椎 尾骨痛
脊椎的快速定位方法
1、颈椎:
(1)方法:采坐姿实施,并令患者正坐。
(2)颈椎椎体位置判定:颈椎椎体判定以C2及C7较易判定,其余各颈椎椎体则以此两椎体来推定。
a.C2:由头骨以下,首先摸到的棘突:
b.C7:靠近双肩,较突出的棘突为C7及T1,但当头部摇动时,会跟着活动的是C7。
c.C1:此椎体由棘突无法摸到,但其横突位于枕骨下方、耳朵正后方位置。
2、胸椎:
(1)方法:采俯卧姿势实施,并令患者双手掌心朝上平放于身体两侧。
(2)胸椎椎体位置判定:胸椎椎体判定以T4、T7及T1较易判定,其余各胸椎体则以此三椎体来推定。
a.T1:如上所述,靠近双肩,较突出且不会随著头部转动的椎动即是T1
关节和韧带
脊柱的后关节由相邻椎骨的两对关节突组成,起着控制节段运动的方向及幅度的作用,椎间关节还有一定的承载功能。关节突和椎体间的载荷分配因人的你年龄,生理状态,姿势不同而有较大的变化范围。颈椎后关节节关节面的排列有其特殊性,自前上方斜向后下方,且其与水平线的角度呈自上而下逐段增加的规律。
颈椎前屈时,寰椎相对枢椎齿突前移,对寰椎十字韧带产生强烈的推挤牵拉。若手法中用力不当或幅度过大,可能使寰椎十字韧带撕裂。
2,侧屈运动
侧屈运动只发生在寰枕关节,寰枕关节的侧屈运动幅度仅3度,其限制因素是对侧的寰枕关节侧副韧带及齿突顶韧带及翼状韧带。这些韧带迅速增高的张力使枕骨髁在远离齿突时即停止了向内滑动,并牵拉同侧枕骨髁向前滑动2-3毫米,出现向对侧的共轭运动。
腰椎2 下腹痛、腰酸痛、性机能减退
腰椎3 膀胱、尿少、腰、膝内侧痛无力
腰椎4 腰痛、坐骨神经痛、排尿困难、尿频或尿少、腿痛放射至腿肚外侧、痔疮
腰椎5 腿血液循环不良、下肢无力怕寒冷、腰腿痛麻至腿肚后\外侧月经不调、
骶椎 腰骶关节病变、足根痛麻凉感、膀胱病、前列腺炎
C.L1,L2:由L3往上一、二椎体即是(或由T12往下一,二椎体即是)。
颈椎微调手法
枕寰枢复合关节应用解剖
从解剖上看,寰枕关节和寰枢关节是分属于不同节段的两个运动单元,而从运动生理的角度分析,这两节段更象是同一生理性关节的不同组成。两者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协同,共同参与头颈的功能活动。
临床意义 过度的侧屈移动可引起齿突顶韧带和翼状韧带的损伤,出运动
枕寰枢复合关节的旋转运动
枕寰枢复合关节的旋转运动主要发生在寰枢关节
枕寰枢复合关节的旋转运动可看作是寰枢节段旋转运动的延续
临床意义
寰枢关节旋转时,影响最大的重要结构是椎动脉。
颈椎前屈时,活动节段上一椎的下关节突在下一椎上关节突上向前上方滑移,后关节间隙有增大的趋势,有利于减少关节面活动的摩擦阻力。前屈对神经根的影响要从两方面来看,
其一,前屈时椎间孔上下径扩大,有利于神经根减压;其二,前屈时脊髓及神经根向头端移动,过度前屈又能使已受压迫的神经根张力增高。
前屈运动使髓核在椎间盘内向后滚动,盘内压增高,前屈过度易诱发颈椎间盘突出;前屈也有使黄韧带拉长变薄,有利于膜性椎管管径的增加有利变化。但对已存在颈椎向前滑脱的患者进行大幅度的前屈操作,有使颈椎滑脱增大的可能;对已存在颈椎间盘突出或椎体后缘巨大骨赘的病人进行操作,则有造成或加重脊髓损伤的可能。
二,运动生理和临床意义
1,枕寰枢复合关节的屈伸运动
(1)寰枕关节的屈伸运动
寰枢关节的屈伸运动
寰枢关节屈伸运动时,受到寰椎横韧带对齿突的约束作用影响。
临床意义
颈椎的后伸,引起寰枕后间隙的减小。由于寰枕后膜在结构上的特殊性,寰枕关节后伸可造成寰枕后膜对椎动脉产生切割挤压,引起椎动脉枕段压迫。
脊柱相关疾病短杠杆微调
最好的正骨手法是最好的松解手法,最好的松解手法是最好的正骨手法。二者不可便废。
脊柱相关疾病的病因是脊柱力不平衡而导致肌张力失衡,骨关节轻度移位、压迫、刺激周围的血管神经,从而引起相应的组织脏器病变。
脊椎错位与病症的关系图
颈椎1 眩晕、偏头痛、失眠、嗜睡、头昏沉、颈性高血压、脑供血不足、摇头
1,关节连接
(1)寰枢关节。寰枢关节包括三个解剖性关节:其中中央部分是寰齿关节,两侧为寰枢后关节。
(2)寰枕关节。寰枕关节由寰椎侧块的上关节面和枕骨髁所组成,为一球窝关节。
2,韧带连接
(1)连接枢椎齿突和椎体的韧带 维持枕寰枢复合关节稳定性的最重要韧带结构都与枢椎齿突有关。
(2)连接寰椎前弓和枢椎椎体前面的韧带。
颈椎旋转时,影响最大的重要结构是椎动脉除了寰枢椎骨质对椎动脉,颈内动脉的直接压迫外,还有三条病理环节可能在颈椎旋转造成急性脑缺血发作中起着作用。椎动脉和颈内动脉的外周有丰富的交感神经丛分布,旋转运动引起的血管壁牵拉及受压,必然刺激交感神经纤维,导致动脉分支平滑肌的痉挛,同样可造成脑组织缺血,血管阻力的增大,又引起血流缓慢,容易在脑血管内部引发血栓形成,导致缺血性中风的发生。颈椎的急剧旋转及寰枢椎骨质对颈内动脉的挤压作用还可造成动脉内附壁血栓的脱落,经血流栓塞于脑内血管,是颈椎手法诱发缺血性中风的另一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