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版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及其培养-文档资料

高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及其培养-文档资料

高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及其培养201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对于高中历史课程而言,要坚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这一理念,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始终贯穿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任务,使其有利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使高中历史课程的育人价值得以充分的体现。

一、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概述国家教育部在2018年正式提出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新理念。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综合素质,逐渐形成成熟的世界观,最终促进个人能力水平的提高。

新修订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总结概括出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其中,唯物史观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起着理论保证的作用,是从整个社会历史发展角度对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和观念给出指导。

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高中生应正确了解并认识唯物史观,以唯物史观作为指导思想,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和探究,这样才能从广度上和深度上更好地掌握历史。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本质的体现,设身处地地将学习的历史知识放到这个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和空间中,以此具体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学生应该认识到,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特定的历史环境,只有对其了解和掌握,才能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分析和比较。

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诸素养形成的必要途径,是学生通过对收集的史料进行分析与总结,并运用历史方法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真相,提高历史可信度,尊重客观历史的态度与方法。

史料的收集、辨析及运用是每一位高中生学习历史必须掌握的能力,同时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

历史解释是学生以历史材料为基础,运用历史理性思维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的方法和能力,它所体现的是学生历史学科素养中思维和表达方面的能力,这一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诸素养的指导,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

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结构与内容设计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结构与内容设计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2、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师应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情景教学、案例教学、探究式 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同时,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合作,鼓励学 生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3、加强实践教学和活动课程
实践教学和活动课程是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应组织开展 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如实地考察、社会调查、文化活动等,让学生亲身感 受历史的真实和鲜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活动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设计的,包括社会调查、 研讨辩论、博物馆参观等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内容设计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内容设计方面,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 制定了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在主题方面,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为核心,将历史分为古代、近现代 和当代三个大的时间框架,并细分为文化、政治、经济等多个具体主题。通过引 导学生深入探究这些主题,培养他们的全面历史观和思辨能力。
二、针对不同学科和教学目的的 课程结构与内容设计
针对不同学科和教学目的,课程标准提出了以下课程结构与内容设计:
1、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包括历史上重大变革、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文化传承和发展等方 面。通过必修课程,学生能够获得较为全面的历史知识和技能,为后续的学习奠 定基础。
2、选择性必修课程
选择性必修课程包括历史上重要制度、重要战争和冲突、重要文化交流等方 面。通过选择性必修课程,学生能够深入学习和了解某一方面的历史知识和技能, 为专业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内容二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高中历史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提出了历 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并对历史课程的结构和内容进行了设计。本次演示将对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实现进行探讨,同时解读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结构与内 容设计。

高中历史新课程与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高中历史新课程与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高中历史新课程与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摘要: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类发展。

高中历史课程的总体目标是执行培养道德价值观的基本任务,使学生能够通过对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并实现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和个人成长。

在实施高中教育新课程的改革后,教育工作者必须将历史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作为重要参考,以积累学生的基本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为前提,通过改变教学方式,及加强自身历史核心素养来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升华历史核心素养意识。

关键词:高中历史;新课程;历史核心素养引言:历史教学是一个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解释人类历史进程和规律的教育活动。

在高中是以历史知识为依托,以学生为培养对象的教育活动。

历史课程指在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解释人类历史的进程和规律,它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的核心科目,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专家和同行们对如何在历史教育的背景下发展学生的基础历史教育及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方面进行了不同方面的思考和解释,他们的理论观点和成功经验具有启发性,发人深省,很有价值,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一、加强教师历史核心素养,升华历史核心素养意识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开发者和促进者,是发展教育功能和实现教育目标的主体,同时是发展教育功能和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行动者,如果教师本身不具备基本的历史素养,他们怎么能教书?没有基本历史素养的教师怎么能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基本历史素养的学生?我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去做:(一)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适应历史新课程标准的需要事实上,新课程标准已经完全摒弃了传统应试教学的不足之处,新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基本技能和提高学科能力为基础,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

特别强调了历史课的学习过程和学会如何学习。

在进行历史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提高创新意识,通过多样化教学模式来进行历史教学,加强对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培养,从而培养出与学生终身发展相关的、为社会所接受的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017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word版

2017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word版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一)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1.唯物史观唯物史现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2.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3.史料实证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

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4.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高中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解读(北师大)

高中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解读(北师大)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朱汉国(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基础教育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专家委员会委员等,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和历史教育。

)1、如何认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新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

“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等,都要始终贯穿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任务。

”。

那么,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如何认识和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所谓学科核心素养,它是指学生在接受某一学科教育过程中,以学科知识技能为基础,整合了情感、态度或价值观在内的,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能够满足特定现实需求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学科核心素养不是简单的知识或技能,而是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知识与能力,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

可以说,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该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

在这里有三个关键词非常重要: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这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内涵的三个重要要素,是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目标。

这三个维度目标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华东师大崔元漷教授曾举驾驶素养为例来说明。

上驾校绝不是背一点驾驶知识,必须学会驾驶。

但一个合格的驾驶员必须具备一定的驾驶素养,其驾驶素养包含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三个目标。

驾驶员的关键能力是安全驾驶;必备品格是礼貌行车;价值观念是尊重生命。

每个学科所养成的核心素养内容虽有所不同,但这三个维度是一致的。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课程的总目标,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历史课程学习中的具体体现。

2017年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做了明确界定:“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024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2024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2024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24年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版)是中国教育部发布的一项有关高中历史教育的指导性文件。

该文件旨在通过全面、系统地介绍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理念上明确了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指导思想,即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跨文化交流、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这一指导思想要求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任务解决能力,以及向学生传递历史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2024高中历史学科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倾向于“全球指向、综合视野、扩大视野”,并提出了探究历史问题和发展历史思维能力的要求。

在2024年版中,更加强调了“跨文化交流”和“批判性思维”两个方面,增强了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的内容。

新课程标准明确了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在历史思维方面,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历史解释和分析、识别历史事件中的因果关系、理解历史观念和价值观。

在跨文化交流方面,要求学生能够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历史现象和问题,并开展跨文化交流与对话。

在批判性思维方面,要求学生能够进行历史理论的评价和批判,能够分析历史事件和观点的多元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创新能力方面,要求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历史问题,具备创新和创造的能力。

在社会责任感方面,要求学生具备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够关注社会问题,并探讨历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要求。

教学内容方面,要求教师要全面、系统地讲授历史知识,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素养。

教学方法方面,要求教师通过讲解、讨论、分析历史文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批判能力。

综上所述,2024年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版)的发布,意味着我国高中历史教育将更加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具备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中毕业生。

最新高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及其培养

最新高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及其培养

摘要:新修订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正式提出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并明确指出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

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是教师面临的新挑战。

本文基于新修订的历史课程标准,就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和提高高中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措施两个方面进行叙述与分析。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措施201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对于高中历史课程而言,要坚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这一理念,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始终贯穿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任务,使其有利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使高中历史课程的育人价值得以充分的体现。

一、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概述国家教育部在2018年正式提出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新理念。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综合素质,逐渐形成成熟的世界观,最终促进个人能力水平的提高。

新修订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总结概括出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其中,唯物史观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起着理论保证的作用,是从整个社会历史发展角度对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和观念给出指导。

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高中生应正确了解并认识唯物史观,以唯物史观作为指导思想,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和探究,这样才能从广度上和深度上更好地掌握历史。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本质的体现,设身处地地将学习的历史知识放到这个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和空间中,以此具体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学生应该认识到,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特定的历史环境,只有对其了解和掌握,才能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分析和比较。

新修订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核心素养版)解读《课程知识结构的变化与教师专业发展》

新修订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核心素养版)解读《课程知识结构的变化与教师专业发展》

课程知识结构的变化与教师专业发展——2017年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新解经过广大专家多年的努力,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终于2018年揭开神秘的面纱。

该标准(2017年版)既具有国际视野,又具有中国特色,尤其是对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阐释,颇有精到之处,对此,方家们已有诸多的评价与高论,笔者不再做过多的阐述。

然而,通过对课程标准的仔细分析与阅读,笔者发现,新课标给广大中学教师提出了很多新课题,本文试从课程知识结构的角度,提一些肤浅想法,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课程标准在“教学与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历史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

要实现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教师须确立新的认知观、教学观和评价观,从知识本位转化为素养本位,努力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化为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

”然而,知识结构不清,谈何知识本位——素养本位更是无从说起;学科内涵不明,如何开展教学与评价——聚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因此,要真正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教师更需要通过自身的专业发展,提升自己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新课标知识结构之调整课程标准中提到:“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等,都要始终贯彻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任务。

在结构的设计上,要在体现基础性的同时,构建多视角、多类型、多层次的课程体系。

”纵观课程标准全文,在知识结构的选择与建构上,确实体现了立足基础、视角多样、类型丰富、层次分明的特点,值得我们在教学与备课中多加关注。

(一)立足基础——时序意识的完善中学历史学习必须立足基础,这已是学科教学的共识,但要在实际操作中真正做到这一点却颇为不易。

其中作为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许多教师与学生都未能厘清一个基本的概念: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到底要包括哪些内容?一些教师认为学科的基础知识就是一些基本概念,只要把概念阐释清楚,学生的基础就是巩固的;一些学生则认为只要背熟教材中提到的历史事件与结论,基础就扎实了,成绩就突出了。

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版课程标准解读

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版课程标准解读
什么是历史学科的关键能力? 就是运用科学的史学理论 和方法来认识和解释历史的能力:①运用唯物史观的基 本观点认识并说明历史事物的能力;②掌握历史时序, 将历史事物置于特定时空下进行分析的能力;③收集、 辨析并能运用史料的能力;④解释历史的能力,包括运 用归纳、概括、比较等思维方法分析历史事物;科学解 释历史事物,认识事物的本质;全面、客观评价历史人 物、历史事件以及历史现象;发现和论证历史问题,独 立提出自己的观点。
基础教育的学科规范的传承:人们对历史学科的认 识是多样的,就像学科素养不止这五方面,也未 必只能是这样称呼(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 阐释、历史阐述),但课标以官方意志的形式做 出了公共知识性的确定,以显示其学科规范。
考试目标分级分层的传承:考纲2.0版(4项10条 ,再认再现、材料处理、历史阐释、文字表达) 3.0版(4项12条,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 知识、描述与阐释、论证和探讨)上海考纲2.0 版(4项12条,时空意识、史实理解、材料处理
课程框架:传承与创新
承接人教实验教科书的“史料阅读、历史纵横、学思之
窗”增设“学习聚焦”“思考点”“问题探究”等
第18课:学习聚焦1:百日维新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但在 守旧势力阻扰下最终失败。2义和团运动的兴起,缘于 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后引发的教民与当地民众的冲突正 文1:守旧势力强大,这场运动未能实现预期的目标, 以失败告终。正文2: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民族危机加剧。义和团运动就是在反洋教斗争中兴起 的……义和团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也存在盲目的排 外思想和行为——史论双重强化。思考点:中国是如 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纵横:介 绍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问题探究:据严复《论 世变之亟》和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谈谈戊戌变法 的背景——养育核心素养只是教科书运用中的议题, 非现成的前台呈现。问题探究更有培育“抓手”之意

2023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版)

2023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版)

2023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版)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23核心素养版讨论稿)(一)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1.唯物史观唯物史现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2.时空观念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

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4.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

2024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2024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2024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24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版)2024年,我国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将进行更新,新的课程标准被称为“核心素养版”。

这个新的标准将带来一系列变化,旨在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下面是对这个新的标准的一些简要介绍。

一、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是因为在信息爆炸和全球化的时代,仅仅掌握基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学生需要具备批判思维、创造性思维、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一系列的综合能力,才能在未来的挑战中取得成功。

因此,新的课程标准提供了一种更加全面和系统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课程结构新的课程标准将历史课程划分为三个层次:核心知识、主题知识和扩展知识。

核心知识是指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历史知识,主题知识是与核心知识相关的主题和问题,扩展知识则是与核心知识有关的其他知识。

通过这样的划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来选择学习的内容,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三、课程内容新的课程标准将历史课程的内容扩展到了全球范围。

除了中国历史之外,学生还将学习世界历史和国际关系,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这样的改变旨在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国际环境。

四、课程方法新的课程标准强调通过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生将参与到一系列的实践项目中,通过调查研究、讨论辩论、创作写作等方式来增强自己的历史素养。

这样的方法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五、评估方式新的课程标准将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除了传统的笔试和口试之外,学生还将参加项目展示、实践评估和综合评价等多种形式的考核。

这样的评估方式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水平,使评估更加客观和公正。

六、教师角色新的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也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教师将扮演指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对高中历史学科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解读

对高中历史学科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解读

对高中历史学科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解读作者:张相成来源:《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0年第9期哈尔滨市第九中学张相成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2017年版)明确指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历史解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如自然学科一般明确,在现实教学中经常出现历史解释混乱、矛盾、莫衷一是的状况,这些都成为历史教学继续发展的瓶颈。

但历史学科追求客观真实的属性、时代的需要又不断地促使我们去完善各种历史解释,理性、客观地认识历史与现实。

通过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分析、学习以及实践,我认为进行历史解释必须明确认识以下几个方面:1.地位: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素养中对历史思维和表达能力的要求。

通观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历史解释是对其他素养的综合运用,有难度,更有挑战性,弄清明晰历史解释是落实课程目标、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

2.概念:《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历史研究的一般是过去的事,它们都已经消逝,我们不能凭空猜想,只能通过史料间接认知。

历史解释首先需要对史料进行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确定哪些是史实,都包含了哪些历史信息。

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形成准确的历史解释。

我们也要明确,不是所有的历史思维和表达活动都是历史解释,历史解释不仅要有一定的依据,还要有一定的合理性。

3.目的:明晰历史解释不仅仅是为了改善教学,提高成绩,更重要的目的还在于探寻,以接近历史真实,实现教学育人的目标,培养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国家和社会服务,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教学目标的设定决定了历史解释的广度与深度。

4.形式:《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得非常明确:“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版)解读及新教材培训(2019年5月)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版)解读及新教材培训(2019年5月)


释。在认识现实社解会释时历,史能问够题将认识的对象
置于具体的时空条考件察下现进实行问考题察。
史料实证
知道史料是知通道向(观历念史、方认法)识的桥梁,了
解史料的多种类史型料,的掌作握用搜集史料的途 径与方法;能够史通料过的对类史型料的辨析和对

史料作者意图的研认习知的,方判法断史料的真伪

和价值,并在此做过到程(运中用体)会实证精神;
时空观念
知道特定的知史道事(是观念与、特方法定)的时间和空间
相联系的;能够知道时划空分联历系史时间与空间的

多种方式,并能够运划用分这方些式方式叙述过去;

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 件、历史人物、做历到史(现运象用之)间的相互关联;

能够在不同的时空建框构架历下史对史史实事作出合理解
历史认识
中国:爱国主义 世界:国际视野
现实认识 主流观念
自身认识 人生态度 价值观念
(一)从素养目标的角度理解 1.知晓内容——分之而致其精 2.理解本质——合之而见其大
唯物史观
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包括人
类社会社会形态知从道低(级观到念、高方级法)的发展、生产 力和生产关系之社间会的发辩展证趋关势系、经济基础和 上层建筑之间的社相会互发作展用原、因人民群众在社会
知道(观念、方法) 史料的作用 史料的类型 研习的方法
做到(运用) 辨析史料 提取信息 解释事物
历史解释 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 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 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 以评析和价值判断;能够客观论 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 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 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 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能够客观评判现实社会中的问题。

【历史】关于修订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及解读(最新版)

【历史】关于修订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及解读(最新版)
.
如何理解“核心素养是个体所必备的综合性品质 或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 实生活情境时,分析情境、发现问题、提出问 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 合性品质;是个体解决真实的专业领域和现实 生活问题时所需的关键能力或必备品格。核心 素养是个人生活必须的条件,也是现代社会公 民必备的条件。
.
核心素养的根本特点:
• 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 • 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
表现; • 核心素养可以通过教育形成并获得开展; • 核心素养具有开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 核心素养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 核心素养的作用发挥具有整合性。
.
学生开展核心素养的三个领域的内容:
.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如: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根底决定上层 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同时每一个后 者都会对前者产生反作用;人类社会是有规 律的运动,是从低级向高级开展的;.Βιβλιοθήκη 五大支柱 具体指标内涵
学会求知 学会学习、注意力、记忆力、思考力

学会做事 职业技能、社会行为、团队合作、创新进 取、冒险精神
学会共处 认识自己的能力、认识他人的能力、同理 心、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
学会发展 促进自我的精神、丰富的人格特质、多样 化表达能力、责任承诺
学会改变 接受改变、适应改变、主动改变、引领改 变
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同样是深化和推进我国当前 根底教育课程改革,增强根底教育国际竞争力 的迫切需要,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开
.
• 研制学生开展核心素养,特别是 研制各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国家任 务,是国家对根底教育课程改革 的进一步深化和推进所提出的任 务,是这次修订高中课程标准必 须完成的任务。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24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24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24前言根据我国教育部门的规定,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我国高中历史课程将进行改革。

本文件详细介绍了2024年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

一、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使学生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认识历史规律,增强历史使命感。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包括历史观念、历史知识、历史思维、历史价值观等方面。

3.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课程内容1. 古代史: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等。

2. 近现代史:包括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等。

3. 当代史: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世界当代史等。

4. 专题史:包括思想文化史、经济发展史、政治制度史、科技创新史等。

三、课程实施1. 教学方法:倡导探究式研究、讨论式研究和合作研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 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历史博物馆、历史遗址、网络资源等多种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3. 教学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4. 教学建议: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果。

四、课程保障1. 教材编写: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具有时代特色、科学性、可读性强的历史教材。

2. 教师培训:加强对历史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课程实施能力。

3. 教学设备:加大投入,完善历史教学设施,为课程的实施提供物质保障。

4. 政策支持:政府及教育部门要给予足够的支持,确保新课程标准的顺利实施。

结语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旨在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我国教育发展的需求,为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奠定基础。

各级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应认真贯彻执行本课程标准,为提高我国高中历史教育质量做出贡献。

2024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2024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2024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24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版)2024年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版)是我国历史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旨在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自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课程标准将历史学科纳入了核心素养的范畴,强调历史学科的独特性和必要性,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历史知识基础和优秀的历史思维能力。

新课程标准明确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以及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中,历史知识的学习被视为学生历史素养的基础。

新标准要求学生学习国内外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基本事实、背景和意义,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规律。

学生要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了解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发展动态,具备一定的历史研究方法和论证能力。

同时,新标准强调历史思维的培养是学生历史素养的核心内容。

历史思维是指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和发现的能力,包括历史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

学生要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和问题解决思维,形成科学、客观、全面的历史观。

新标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自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生要通过学习历史,了解和感悟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伟大成就和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

为了保证新标准的贯彻落实,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资源的投入。

教师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历史知识水平和教学方法。

学校要加大对历史教育的支持力度,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和实践平台。

总之,2024年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版)的推出和实施将对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只有通过全面实施新标准,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自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历史教育的目标和使命。

素养篇四历史解释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渗透备考复习

素养篇四历史解释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渗透备考复习

水平
素养4.历史解释
水平1 能够辨别教科书和教学中的历史解释;能够发现这些历史解释与以 往所知历史解释的异同;能够对所学内容中的历史结论加以分析。
水平2 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对个别或 系列史事提出自己的解释;能够在历史叙述中将史实描述与历史解 释结合起来;能够尝试从历史的角度解释现实问题.
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查考生对20世纪以来人类历史发展的总体认识, 要求考生准确理解学者的标题,并运用合理的史实来论述。首先,考生需要读懂 这位学者的标题“一个毁灭的世界/一个新生的世界”,这是对20世纪以来人类历 史的一个概括,其中既含有对20世纪人类历史的批判,也含有对这段历史的肯 定,所以据此概括出一个合适的观点,如:20世纪以来的人类历史既是一个毁灭 的过程,也是一个新生的过程;或者是:20世纪以来的历史既有破坏性的一面, 也有建设性的一面;等等。总之,提出的观点要一分为二,积极与消极并存。然 后,结合所学20世纪以来的历史史实进行论述,这一过程要注意全面看待人类历 史,不要仅以一个地区或者一种社会制度来代表整个人类,也要兼顾政治、经济 和思想文化各方面,要注意全面客观和公正合理,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即 可。最后,总结陈词,说明自己论证的合理性,或者升华、深化自己的观点,都 可以。
论述: 20世纪以来人类历史经历了毁灭性的打击,而且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20 世纪上半 叶两次世界大战造成了人口的大量死亡,使世界经济遭到重创,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 灾难和巨大的破坏。1929 年爆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经济萧条,大量人口失业 ,生活贫困;二战后,和平与发展仍受到各种因素的威胁,古巴导弹危机一度使人类 面临着核战争的毁灭性打击,一些局部的冲突造成了人道主义灾难,生态环境的破坏 以及传染病的流行也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发展。 20世纪以来的历史又是一个新生的世界。十月革命后苏俄建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 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新中国成立后逐步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道路,为人类文明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道路: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7核心素养版讨论稿)(一)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1.唯物史观唯物史现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2.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3.史料实证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

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4.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

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

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5.家国情怀家国情环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

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二)课程目标1.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2.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

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3.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

4.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评析和价值判断;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5.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具有家国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内容标准必修课程1、中外历史纲要1.1早期中华文明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点;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文献记载,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知道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

1.2春秋战国的政治社会变动与“华夏”观念的形成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动和经济发展,理解战国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和“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通过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迁徙与交融的史实,认识“华夏”观念的形成。

1.3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通过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独尊儒术”等举措,认识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1.4三国至唐前期的民族交融与文化创新通过把握三国至唐前期分合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制度创新及中外交流的历史意义,以及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新成就。

1.5唐后期至两宋的政治、社会变革通过唐后期和五代十国的社会动荡,理解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举措;了解唐后期至两宋时期的重要改革,以及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1.6辽、西夏、金、元的统治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通过辽、西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7明清时期中国版图的奠定与社会变动通过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通过认识明清时期的世界变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了解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重要变化及所面临的危机。

1.8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及意义;认识l[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1.9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成立对中国结束帝制、走向民主共和的意义;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通过民国初年社会经济、思想观念、生活习俗的变化,认识其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1.10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认识“五四”爱国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

1.11中华民族的杭日战争了解日本的侵华罪行;通过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意义,认识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抵柱,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理解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1.12人民解放战争通过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分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的原因,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1.1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1.14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认识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成就及经验教训;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1.15改革开放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及意义;通过了解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历史地位。

1.16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通过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

1.17中古世界的多元面貌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封建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文明地区的多元面貌。

1.18大航海时代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大航海时代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1.19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通过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渊源,认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实现。

1.20改变世界面貌的工业革命通过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以及所引起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

1.2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通过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探索与革命实践,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世界意义。

1.22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通过了解西方列强对亚非拉的殖民扩张、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以及亚非拉人民的抗争,理解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及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1.23改变国际秋序的两次世界大战通过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1.24 20世纪下半期世界的新变化通过了解二战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通过了解冷战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1.25当代世界的发展特点和主要趋势通过了解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和文化多样化的发展特点,以及出现的全球性问题,认识人类社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理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

选修I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1.1政治体制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以及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

1.2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以及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1.3法律与教化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了解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和基本特征,知道宗教伦理在西方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了解新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