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推行初期出现的问题及启示2
浅析粮食主销区粮食储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机制创新
![浅析粮食主销区粮食储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机制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81ff759e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26.png)
浅析粮食主销区粮食储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机制创新1. 引言1.1 研究背景粮食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资,而粮食储备作为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粮食主销区,粮食储备管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粮食市场的平稳运行。
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寻找解决之道,以确保粮食市场的稳定发展。
【研究背景】我们都知道,粮食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需求,而粮食主销区的粮食储备管理直接关系到地区粮食安全和市场稳定。
目前一些地区的粮食储备管理存在不足,比如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监管不够到位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粮食主销区的粮食储备管理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实现粮食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平衡,保障粮食市场的稳定发展。
1.2 问题意识在粮食主销区的粮食储备管理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粮食市场的稳定和粮食安全。
由于粮食主销区粮食储备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导致粮食市场波动较大,价格难以稳定。
现行管理机制在监管和调控方面存在不足,容易导致粮食市场出现价格虚高或虚低现象,影响粮食生产和供应的正常运行。
缺乏市场化的管理机制和监管力度不足也是问题所在,需要加强监管和调控力度,避免粮食市场出现大的波动。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需要进行机制创新,找到合适的方向和措施来解决。
建立市场化的粮食储备管理机制是关键之一,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供应情况,保障粮食市场的稳定。
加强监管和调控力度也是重中之重,只有建立起有效的监管机制,才能保证粮食市场正常运行,确保粮食安全。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粮食主销区粮食储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现行管理机制的不足,提出机制创新的方向和建议措施,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为粮食储备管理提供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愿我们共同努力,促进粮食产业的健康发展,确保粮食安全。
2. 正文2.1 粮食主销区粮食储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储备量不足。
由于粮食主销区的储备管理并非主要以实际需求为基础,而是以政府决策为主导,因此储备量常常无法及时满足市场需求。
共和国粮食收购政策的演变及其启示
![共和国粮食收购政策的演变及其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94e841a54693daef5ef73d9d.png)
共和国粮食收购政策的演变及其启示作者:穆中杰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20期摘要:共和国粮食收购政策的演变先后经历了粮食自由贸易、粮食计划收购、粮食收购“双轨制”、粮食收购市场化四个阶段。
它的主旨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关键是把握处理国家和农民的关系,规律是逐渐发挥价值规律在粮食流通中的作用。
关键词:粮食收购政策;国家粮食安全;商品中图分类号:F323.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0-0012-03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面对长期严峻的粮食局势,党和政府积极采取措施,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不断调整粮食收购政策,为改善粮食状况谱写了光辉的新篇章。
本文就共和国粮食收购政策的演变史作出初步研究,以求找寻出其发展规律。
一、1949—1953:粮食自由贸易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属于新民主主义经济。
根据共同纲领确定的“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的经济建设方针,结合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现实,当时粮食市场实行的是自由贸易。
其特点是,农民生产的粮食在向国家缴足公粮、留足口粮和其他用粮之后,多余的粮食由农民自己到粮食市场上去自由买卖;国营粮食公司、供销合作社、私营粮商在市场上都可以自由采购和销售。
在自由贸易阶段,各经济成分在粮食收购中的作用是和当时的国民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的。
进入1949年以后,物价飞涨的局面进一步加剧。
4月、6至7月、11月及次年2月,社会上先后掀起四次物价大涨风,几乎每次都是粮价上涨牵动其他物价全面上涨。
为此,“党和人民政府采取经济与政治手段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掌握主要商品的货源;另一方面,选择有利时机和市场,集中全国经济力量,敞开抛售,给投机资本以歼灭性打击。
同时,在市场有利时,不失时机购进,积蓄力量,准备下一回合的较量。
”①经过斗争,国营经济不但壮大了实力,而且还取得了粮食等主要商品市场的领导权,在自由贸易中开始发挥主导作用,自抗日战争以来持续12年之久的通货膨胀局面宣告终结。
市场监管 夏粮收购难点和建议
![市场监管 夏粮收购难点和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8194c04b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9c.png)
市场监管夏粮收购难点和建议夏粮收购是中国农业市场监管的重要一环,也是农民创收的关键环节。
然而,在夏粮收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难点,给市场监管带来了挑战。
下面列举了一些夏粮收购的难点,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夏粮收购难点1.信息不对称:农民和收购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农民往往无法了解市场行情和政策,导致交易不公平。
2.质量监管困难:夏粮收购涉及到粮食质量问题,但由于质检力量不足,监管困难,一些不合格的粮食被收购企业混入市场。
3.价格波动:夏粮收购季节价格波动大,农民很难准确预测市场价格,容易造成亏损。
4.违规操作:一些收购企业存在违规操作,如私自降低收购价格、虚报收购数量等,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5.交通运输问题:夏粮收购期间交通运输繁忙,道路拥堵、物流滞后等问题给收购工作带来了困难。
6.市场竞争不充分:夏粮收购市场存在垄断和寡头垄断现象,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农民难以获得公平的收购价格。
7.农民信心不足: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情况,一些农民对夏粮收购市场缺乏信心,不愿意积极参与。
8.金融支持不足:夏粮收购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但一些农民缺乏融资渠道,无法获得资金支持。
9.信息化水平低:夏粮收购市场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农民和收购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
10.政策不完善:夏粮收购相关政策不完善,导致一些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
二、夏粮收购的建议1.加强信息公开: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向农民发布市场行情、政策和质量标准等信息,提高农民的信息获取能力。
2.加强质量监管:加大对夏粮收购市场的质量监管力度,加强对粮食质量的抽检,严厉打击不合格粮食流入市场的行为。
3.建立价格预警机制:通过建立夏粮价格预警机制,提前预测市场价格走势,帮助农民做出更准确的决策。
4.加强市场竞争监管:加强对夏粮收购市场的监管,打击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确保农民能够获得公平的收购价格。
5.完善交通运输保障措施:加强夏粮收购期间的交通运输保障,提高物流效率,减少交通拥堵和滞后现象,确保夏粮及时收购。
统购统销政策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统购统销政策形成的原因和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64348fd93186bceb18e8bb05.png)
统购统销政策形成的原因和影响摘要:统购统销政策是20世纪50年代我国为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和当时国内外形式而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它的实施,缓解了当时的粮食危机,促进了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加剧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对该政策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进行分析,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可资借鉴的启示。
关键词:统购统销;政策;影响作为新中国财经战线上的“三大战役”之一的统购统销政策是新中国为了缓解商品粮危机和积累工业化资金而出台的,前后运行了32年,它的推行和不断发展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统购统销政策实行的原因(一)严峻的粮食供需矛盾,是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的直接诱因1953年下半年,全国粮食紧缺。
从1952年7月1日至1953年6月30日,国家粮食收购数量是273.5亿公斤,而同期粮食销售量却高达293.5亿公斤①。
同时,1953年春,河南、安徽、山东、山西等地小麦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旱灾、霜冻等影响,预计减产35亿公斤②。
再加上农民惜售备荒不愿将粮食出售,棉花、麻类等工业原料作物的种植,也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状况。
粮食供给危机日趋严重,而同时期的粮食需求情况也使得这一情形更加严峻。
首先,随着“一五”计划的实施,城镇人口快速增长。
1953年城镇人口比上年增加了663万③。
同时,工矿企业的纷纷建立也使得众多农民进入城镇从事相关行业,这也加剧了粮食供需矛盾。
尽管从1950年开始粮食产量持续增长,1952年达到了创记录16392万吨④,但是,由于农民生活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加的粮食很大一部分被农民自己消费了。
“由于农村自给性消耗多了,公粮和商品粮所占的比例就降低。
”全国粮食供求矛盾尖锐,因而粮食贸易有利可图。
然而国营粮食部门却无力调控市场,这就导致很多私商趁机大搞投机活动,抬高粮价,“当时私商活动频繁的地区,粮食市价一般高出牌价20%-30%”。
⑤关乎国计民生的粮食市价与牌价严重脱节,继而引发多种生活资料的价格波动,这已严重影响了百姓的日常生活,更为严重的是“如果放任这种波动,就会引起人心不安,社会震动,大规模经济建设就很难进行。
粮食统购统销三十年风雨路
![粮食统购统销三十年风雨路](https://img.taocdn.com/s3/m/a137c2f6f8c75fbfc77db241.png)
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从1953年开始施行到1992年寿终正寝,经历了三十九年风雨路。
粮食统购统销就是借助政权的强制力量,让农民将生产的粮食卖给国家,全社会需要的粮食也由国家供应,就连农民自己食用的口粮的品种和数量也要由国家批准才能留下。
同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严禁自由买卖。
在现在看来,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实际上是国家对农民的一项霸王条款。
因为粮食的收购价格不管是高是低,农民不卖也得卖,哪怕经批准留下的口粮吃不饱肚子也不能多留一斤。
三十九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但却伴随了我们那个时代的人大半生的岁月。
记得在1954年以后的几年中,那时农村还是单干,每到秋天,村里的干部为了将上级交下来的卖余粮任务分摊到每户农民头上,天天大会、小会地连着开,对于思想不通的农户还要夜以继日地做动员工作,遇到有些出身不好的农户软磨硬泡时就给他加上一顶破坏统购统销的帽子,有的村子甚至发生了吊打群众的现象。
据说在全国范围内因此而自杀的人也不在少数。
在层层高压下,农民们只好卖掉了部分口粮和种粮。
当时连官方也承认是征了一部分“过头粮”。
农村中半饥半饱的日子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后来农业合作化了,接下来又人民公社化了,完成粮食征、购任务就没有单干时那样难做工作了,上面只要将村里(后来叫大队)主要干部思想弄通了就行了。
大部分村干部为了保住乌纱帽,总是先完成国家的征、购任务再安排社员的口粮。
记得1957年秋后,我们村里连续几个月没有分口粮,就连农民家中原来留着喂猪的麸皮和谷糠都吃光了。
在人民公社初期,大跃进又助推了浮夸风,全国各地都在放粮食“卫星”,亩产千斤乃至万斤的新闻屡见报端。
浮夸风造成了粮食多得吃不完的假象。
同时,“增产”了那么多的粮食,不多卖点给国家也说不过去,于是就出现了有的村将社员的口粮都卖给了国家,上级来人检查时用稻壳子装进粮屯里再在上面盖一层稻谷来糊弄检查的人,说是社员的口粮已经留足。
在那个疯狂的年代,这种打肿脸充胖子的闹剧屡见不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a00f4e9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30.png)
284区域治理LIVELIHOOD作者简介:郭欢欢,生于1997年,硕士,学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研究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郭欢欢摘要:粮食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础,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关乎国运民生。
粮食流通体制对粮食生产有着直接的影响,与广大人民的福祉紧密相关。
建国初期,为了缓解商品粮危机和积累工业化资金,中国在粮食流通体制中实行统购统销政策,该制度产生了极大的正面效应,它解决了当时严重的粮食危机,推进了中国初期工业化的进程,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对该政策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的分析,将为当前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建国初期;统购统销;粮食政策;工业化中图分类号:F7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595(2020)13-0284-0002为缓解粮食紧张局势,支持工业化建设发展,中国于1953年确立了粮食统购统销的经济政策。
这项政策在中国历史上存在长达30多年,其影响程度远远超出经济领域,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不可抹去的重要一笔。
一、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实施的背景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作为新中国建立初期确立实施的一项经济政策,是由特定的社会状况所决定的,具有其产生的复杂历史条件。
第一,粮食供销紧张问题是统购统销政策提出的直接原因。
新中国成立初期,粮食供求形势十分严峻。
一方面,1953年上半年,全国一部分地区出现大面积的灾荒,农业生产大幅下降,再加上农民存粮防灾,囤粮惜售,从而使得粮食市场供给数量显著减少,出现了全国粮食供求紧张的局面。
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步伐的,加快众多的农民投入到工矿企业的建设中,面对城镇人口快速增长的现象,粮食供不应求的形势愈加严重。
为了应对粮食危机,国家领导人经过慎重考虑,最终选择了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
第二,推进国家工业化建设是统购统销政策出台的重要原因。
新中国建立伊始,为了尽快改变贫穷落后的社会面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在中国快速展开。
统购统销制度正负效应的辩证思考
![统购统销制度正负效应的辩证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c10c1eea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45.png)
统购统销制度正负效应的辩证思考
统购统销制度正负效应的辩证思考
“统购统销制度”是中国农村地区有史以来一直存在的一种重要的供销关系,它主要指农民将自己所种植的农产品由政府机构或具有特定职能的指定机构统一采购,并由其代为销售的一种供销关系。
这种制度的出现,使得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有效的保障,也大大提升了农业的生产力,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正负效应。
首先,统购统销制度有利于稳定农民的收入,因为它能够有效地确保农民拿到一定的价格,而不会受到市场价格的影响。
通过统购统销制度,农民的收入得到了保障,也为农民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这对农民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此外,统购统销制度还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生产力,由于它可以使农业生产者获得更多的资金,从而使农业的生产能力得到提高。
然而,统购统销制度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限制了农民的生产和创新能力,这可能会降低农民的生产力。
同时,统购统销制度也可能带来一定的腐败问题,因为政府机构和指定机构之间的利益关系可能会造成腐败的发生,也可能影响到农民的利益。
因此,在我国农村地区,统购统销制度的正负效应必须加以辩证思考。
首先,应该建立完善的统购统销制度,确保统购统销制度能够有效地保障农民的利益,同时提高农业的生产力。
其次,应该给予农民更多的自主权,使农民有能力自主进行生产和创新,以便提高农业的生产力。
最后,应该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以防止腐败的发生,确保统购统销制度的正常实施。
总的来说,统购统销制度对于我国农村地区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也必须对其存在的正负效应进行辩证思考,以确保其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
从粮食统购统销到放开粮食市场的历史性转变
![从粮食统购统销到放开粮食市场的历史性转变](https://img.taocdn.com/s3/m/6eb7f50f844769eae009ed6d.png)
从粮食统购统销到放开粮食市场的历史性转变 2009年03月06日08:10 生意社生意社03月06日讯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是当代中国最引人注目的重大成就之一,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绩.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奋斗取得的。
在这60年里,围绕粮食的多与少问题,中央在政策措施上作出过多次重大调整。
因而,确保了国家粮食安全。
一、建国初期的粮食购销新中国建立伊始,粮食产需、供求矛盾十分尖锐.面对严峻的粮食形势,党和政府一方面组织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一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扭转市场剧烈动荡的局面,把粮食价格稳定下来,在粮食经营政策上主要把握两个环节:一个是规定适当的公私经营比重;一个是掌握合理的粮食价格水平,发挥国家牌价在市场上的主导作用。
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努力,克服了种种困难,粮食状况逐步有所好转,这对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1953年开始,国家进入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对商品粮的需求日益增长,而当时的粮食情况却极不适应。
为了保证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权衡利弊,党中央于1953年10丹16日作出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决议趴接着,中央人民政府于11月23日发布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
全国除西藏和台湾外,其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根据《决议》和《命令》从12月初开始贯彻实施。
其内容包括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以及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和中央对粮食实行统一管理四个组成部分。
计划收购。
政务院《命令》规定:“生产粮食的农民应按国家规定的收购粮种、收购价格和计划收购的分配数量将余粮售给国家。
”按此规定,国家在农村统购粮食的对象是农村生产粮食的余粮户,所要统购的是余粮户的余粮。
所谓余粮户,就是对生产粮食的农民,留足其全家口粮、种粮、饲料和缴纳农业税外,还有多余粮食的农户。
统购统销政策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统购统销政策形成的原因和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78f517af0029bd64783e2c31.png)
( 一) 严峻 的粮食 供需矛盾 , 是 实行统购 5 3年下半年 , 全国粮食紧缺 。 从 1 9 5 2 年7 月 1日 至 1 9 5 3年 6月 3 0日,国家粮食 收购数 量是 2 7 3 . 5亿公 斤, 而同期粮食销售量却高达 2 9 3 . 5 亿公斤① o 同时 1 9 5 3 年春 , 河南、 安徽 、 山东 、 山西 等地小 麦不 同程度地 受到
统购统销政策形成 的原 因和影响
杨 洁
( 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史研究所, 贵州 贵阳 5 5 0 0 0 4 )
摘 要: 统购统销政策是 2 0世纪 5 0年代我 国为适应社会 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和 当时国内外形 武而采取 的一项重大 战略决策。
它的实施 , 缓 解 了当时的粮食危机 , 促进 了我 国工业化的发展 , 加剧 了计划经济体制 的形成 , 同时也存在 着一些弊端。 对该 政策 的形成原 因及 其影响进行 分析 , 为经济体 制的改革和“ 三农” 问题的解决提供 可资借鉴 的启示 关键词 : 统购统销 ; 政策 ; 影响 中图分类号 : K 2 7 文献标i R N: A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3 3 o 9 ( x ) . 2 0 1 3 . 1 0 . 7 4 文章编号 : 1 6 7 2 — 3 3 0 9 ( 2 0 1 3) 1 0 — 1 6 2 — 0 2
作为新 中国财经 战线 上 的“ 三大 战役 ” 之一 的统购 ( 二) 配 合 对 个 体 农 业 的社 会 主 义 改 造 , 是 实行 统 购 统 销政 策是 新 中国为 了缓解商 品粮 危机 和积 累工业化 统销 政 策 的 政 治动 因 资金而 出台的 , 前后运行 了 3 2年 。 它 的推 行和不断发展 毛泽东是从 姓 “ 资” 还是姓 “ 社” 的角度考 虑 统购 统 对 中国 的政 治 、经济 和社会 都产 生 了重 大而深 远 的影 销这一 问题 的 。他认为 , 政府 掌握粮食 生产 和流通 的思
当前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当前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e3cc051c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25.png)
当前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第一篇:当前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当前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主要经历了统购统销、合同订购、国家订购与价格“双轨制”、购销市场化改革三个阶段。
1998年国家实行储备与经营分开,对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粮食储备体系。
2004年国家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彻底解决了“老人、老粮、老账”问题,全面放开了粮食购销市场和价格,鼓励粮食经营主体实现多元化,对原国有粮食企业进行了重新组合,新组建企业轻装上阵,参与市场竞争。
同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要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转变职能,加强粮食流通市场监管。
2005年,为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国家相继制订了稻谷、小麦、大豆、玉米等最低收购价收购预案,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宏观调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在粮食部门基层工作多年的一名普通工作者,经历每次改革都感受很深,尤其是近几年国家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上取得的显著成绩,总体效果良好,方向也十分正确,但从基层看,感到当前我国的粮食流通体制仍存在一些问题急需解决:一、存在问题1、大多数地方至今政企不分。
由于主观与客观、内因与外因的多重因素影响,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粮食市场监管不够到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政企不分,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与改制后的国有粮食企业仍是一家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一方面负责对粮食流通市场的监管,另一面又要拿出相当一部分精力帮助企业搞好经营,难免对下属企业放松监管,不能与社会企业一视同仁;二是由于缺乏法律和政策方面的明确规定,中储粮不愿接受地方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管;加上国有粮食企业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中储粮,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出于顾及、底气不足,也未对中储粮进行有效监管。
三是粮食行政执法起步较晚,需要得到社会认可;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本身在监管办法、执法人员素质等方面也存在不足,需要完善提高,对社会粮食经营者的监管也不到位。
河南省粮食购销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河南省粮食购销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8e42eeee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0e.png)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粮食安全与社会的和谐、政治的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息息相关。
近日,针对河南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河南调查总队在郑州、许昌、南阳、商丘、周口、驻马店等地进行了专题调研,结果显示:河南省粮食收购量近几年连续增长,今年有望与上年持平或略有增加;但是存在收购资金有滞后和断档情况,自主经营性资金缺口较大,个体粮商压低收购价格,国企粮食收购成本增加,粮食收购企业区域分布不合理,库容过剩,企业经营成本提高等问题,值得关注。
一、当前我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1、收购资金存在到位滞后和断档情况,企业自有资金严重不足,自主经营困难.大多数国有粮食企业反映国家储备粮收购资金能够保证全额到位,但部分企业反映,收购初期存在资金到位滞后现象。
目前河南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政策性资金实行“统贷统还"借贷方式,从开展实际来看有利于加强对粮食企业政策性资金的管理,防止流失和挤占挪用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和完善。
如收购资金调度和汇划环节增多,资金供应链条拉长。
从资金计划到审批、下划、付现等需要一定的时间,而粮食收购往往时间集中、资金需求量大、辐射面广,这给基层行增加了相当大的工作量。
目前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入主要来源于国家托市收购政策,资金不能及时到位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经营资金的紧张状况.粮食收购工作时间的特殊性导致粮食收购资金出现暂时性断档。
据调查了解,在粮食收购期间,粮食收购网点一般星期天和节假日不休息,24小时多班倒进行粮食收购,而银行部门营业时间的特殊性,会导致粮食收购企业资金出现断档现象。
比如星期五企业收购资金没有充分到位,那么粮食收购企业星期六、星期天、星期一的收购工作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自主性经营资金缺口大,贷款难。
据调查,目前国有粮食企业经营中,政策性贷款有国家政策支持,申请容易,有保障.但非政策性的自主经营贷款却很难申请,缺口较大。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启示(含5篇)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启示(含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7c5537c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8b.png)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启示(含5篇)第一篇: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启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启示施训鹏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已经进行一年多了,这项被列入政府五件大事之一的宏大工程,由于其对象的普遍性和环境的复杂性,从一开始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从实施过程看,由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本身某些理论上的模糊和运作中的不尽完善,其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甚至可能威胁到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后的运行。
一、粮改的效益从何而来国有粮食企业成本高,竞争力差。
有资料表明,1992年4月1日到1998年粮改前,粮食系统6年间亏空2140亿元,平均每天要产生一个亿的窟窿。
比1998年长江流域水灾造成的直接损失还要多。
如果将这笔钱平分到粮食企业的职工头上,相当于连续6年每人每月分到近1000元。
也就是说,正是庞大的粮食队伍在每天吞噬着国家的财产。
这样的“高”效,真是罕见!现在又如何呢?要有效益,必须收到粮食,并使其尽快流通起来。
实际上,一些粮食企业虽然能够“敞开”,但不一定收购到粮食。
尽管它们的收购价要比私商高,但是农民却宁愿把粮食卖给私商。
听起来有点难以置信。
因为这些粮站对于农民出售的粮食,除了正常的含水量等质量的要求外,还对灰尘、砂土的含量有苛刻的要求。
农民想卖粮食,必须费时、费力,动用粮站里提供的现代化工具,进行“提纯”。
即便如此,粮站还要对粮食例行打个8%左右的折扣。
再加上经常的压级,算下来,仅有的一点价格优势早已不存在了。
商业化运作的粮站总想一口吃出个胖子,农民只能是出力不讨好。
而私商是上门收购,交易自由,公平合理,农民自然不会去粮站“自讨苦吃”了。
国有粮站的此种运行方式,只有在收购完全垄断的情况下才能实施,因为农民无处可逃,只能“自投罗网”。
但这样的买卖实在难以体现市场经济的交易自由、公平的原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要收购到全部农民余粮,只能靠自己的良好经营和服务。
否则任何不完全的垄断都会带来“门前冷落鞍马稀”的结果。
“顺价”销售是市场经济基本规律,也是它的必然要求和结果。
统购统销政策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统购统销政策形成的原因和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64348fd93186bceb18e8bb05.png)
统购统销政策形成的原因和影响摘要:统购统销政策是20世纪50年代我国为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和当时国内外形式而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它的实施,缓解了当时的粮食危机,促进了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加剧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对该政策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进行分析,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可资借鉴的启示。
关键词:统购统销;政策;影响作为新中国财经战线上的“三大战役”之一的统购统销政策是新中国为了缓解商品粮危机和积累工业化资金而出台的,前后运行了32年,它的推行和不断发展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统购统销政策实行的原因(一)严峻的粮食供需矛盾,是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的直接诱因1953年下半年,全国粮食紧缺。
从1952年7月1日至1953年6月30日,国家粮食收购数量是273.5亿公斤,而同期粮食销售量却高达293.5亿公斤①。
同时,1953年春,河南、安徽、山东、山西等地小麦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旱灾、霜冻等影响,预计减产35亿公斤②。
再加上农民惜售备荒不愿将粮食出售,棉花、麻类等工业原料作物的种植,也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状况。
粮食供给危机日趋严重,而同时期的粮食需求情况也使得这一情形更加严峻。
首先,随着“一五”计划的实施,城镇人口快速增长。
1953年城镇人口比上年增加了663万③。
同时,工矿企业的纷纷建立也使得众多农民进入城镇从事相关行业,这也加剧了粮食供需矛盾。
尽管从1950年开始粮食产量持续增长,1952年达到了创记录16392万吨④,但是,由于农民生活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加的粮食很大一部分被农民自己消费了。
“由于农村自给性消耗多了,公粮和商品粮所占的比例就降低。
”全国粮食供求矛盾尖锐,因而粮食贸易有利可图。
然而国营粮食部门却无力调控市场,这就导致很多私商趁机大搞投机活动,抬高粮价,“当时私商活动频繁的地区,粮食市价一般高出牌价20%-30%”。
⑤关乎国计民生的粮食市价与牌价严重脱节,继而引发多种生活资料的价格波动,这已严重影响了百姓的日常生活,更为严重的是“如果放任这种波动,就会引起人心不安,社会震动,大规模经济建设就很难进行。
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推行初期出现的问题及启示
![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推行初期出现的问题及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d4f845d976eeaeaad1f3300a.png)
鄱 阳等县 统 购 面达 8 — 9 %。[ 是产 量没 有 摸 实 。各地 规 0 0 7 ] 二 定 在 统 购统 销 前 必 须摸 实 产量 . 清余 粮 户 、 划 自足户 和缺 粮
行 达到 了解 决 粮食 供 求矛 盾 的最 初 目的 。同 时也 保 持 了粮 价稳 定 。 推动 了工 业 化 的进 程 和计 划 经 济 体制 的确 立 , 进 促 了国 民经 济 的发 展 。然 而 ,这 一 政 策 在 推 行 初 期 (9 3 15 — 15 9 5年 ) 出现 了不少 问题 。为此 。 中 央及 时 采 取 了一些 措 党 施使 问题 得 以解决 。回顾 这 一 历史 。 我 们今 天 高层 决策 仍 对
《 于实 行粮 食 的计 划 收 购 与计 划 供应 的决 议 》 关 ,决 定从 当 年 l 2月起 在 全 国城 乡( 藏 除外) 西 推行 。统 购 统销 政 策 推行
初 期 . 国各地 出现 了不少 问 题 。 全 I缺 乏一套 必要 的统 购统销 制 度 和 具体 操作 办法。 购 . 统
对策 启 示
的 问题 及 其解 决 。 为我 们 今 天 高层 决策 提 供 了一 些 有 益 的启 示 。
[ 键 词 】 粮 食 统 购 统销 问题 关
粮 食统 购统 销政 策 始 于 15 9 3年 , 于 1 8 终 9 5年 。它 的推
东提 出 15 9 3年统 购 面 为 5% , 江 西 雩 都 ( 于 都 )大 庾 、 0 而 现 、
有一 定 的现实 意义 。
一
户 的 界 限 , 全 国大 多 数 地方 都 未 能很 好 执 行 , 使 统 购 不 但 致
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推行初期出现的问题及启示2
![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推行初期出现的问题及启示2](https://img.taocdn.com/s3/m/822884d4360cba1aa811da5e.png)
党史文苑2010.07下半月专题研究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始于1953年,终于1985年。
它的推行达到了解决粮食供求矛盾的最初目的,同时也保持了粮价稳定,推动了工业化的进程和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然而,这一政策在推行初期(1953—1955年)出现了不少问题。
为此,党中央及时采取了一些措施使问题得以解决。
回顾这一历史,对我们今天高层决策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推行初期出现的问题统购统销主要是为了解决粮食供需紧张问题。
1952年7月至1953年6月,全国许多地区出现了抢购粮食现象,为平抑粮价,国家只能动用库存粮40亿斤。
[1]P256据陈云预计,1953年粮食收购与销售相比,可能会出现87亿斤缺口。
[2]P216为解决粮食问题,中共中央于1953年10月制定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决定从当年12月起在全国城乡(西藏除外)推行。
统购统销政策推行初期,全国各地出现了不少问题。
1.缺乏一套必要的统购统销制度和具体操作办法。
统购统销是在1953年粮食供求矛盾加剧的情况下仓促实行的。
因时间紧、任务重、经验缺,中央未制定全国统一的制度和办法。
陈云说:“计划收购的标准和办法,要由各大区自己来规定……现在规定不出一个全国统一的、各地都适合的标准”。
[3]P416《决议》也指出:计划供应与计划收购一样,是一项没有经验的新工作,一时还不可能订出一个统一完善的制度。
[4]P478各地虽规定了一些办法,但因缺乏权威性或因急于完成任务并没有很好地贯彻,因而导致了一些问题。
一是宣传上的偏差。
江西鄱阳县一些乡干部对农民说:“把谷子放在家里,鼠吃、虫咬、发霉,损失很大,卖给国家既可以避免损失,又能支援国家建设,什么时候缺米什么时候到政府粮店去买,政府又不会赚你的钱,省得自己碾米。
”[5]江西丰城县在宣传中提出“购粮要卖彻底、要清、要光”,“一户不完成,全村不供应”等口号。
[6]这些宣传导致统购面过大。
当前粮食市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粮食市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749cfe27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e5.png)
当前粮食市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当前粮食市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策随着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粮食生产者的利益得到较好的保护,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巩固;市场在粮食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口趋增强,粮食企业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多元化的流通格局正在形成,粮食流通渠道进一步疏畅。
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随着改革的深入,粮食流通环节,尤其是粮油市场管理上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心的现象。
如近年来,各地发生的含矿物油、含黄曲霉素、经矿物油抛光处理的“有毒”大米,含有增白剂、吊白块的“有毒”面粉,含有矿物油的“有毒”菜油,以及陈化粮在经多次转手后回流至口粮市场等事件时有报道,这些有毒、有害的粮油产品流入市场,对人民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也充分暴露了粮油市场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一、当前粮食市场管理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1、粮食作为战略物资的特殊性,未充分体现中国自古即有“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本”之说。
我国是—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粮食的消费呈刚性增长。
粮食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战略性问题。
粮食既具有普通商品的共性,也具有保证人们生存、确保社会稳定和国家经济安全的特殊性。
这就决定了粮食生产和流通既要遵循商品经济规律,也要考虑其特殊性质,不能完全靠市场机制来解决所有的问题。
政府还应提供相应的支持和保护,在充分发挥市场调控作用的同时,利用行政手段对市场难以发挥的作用加以弥补。
粮食市场放开后,粮食储备虽有所增加,宏观调控作用有所增强,但在市场管理中,对粮食的特殊性重视不够,管理内容、管理手段尚需进一步研究。
2、经营主体多元化,粮食经营准入的“门槛”降低粮食市场放开前,粮食市场经营主体都是国有粮食企业。
国有粮食企业一般都从事粮食经营多年,职工政治素质较高,业务能力强,经验丰富,因此有能力保证粮油质量。
而随着粮食购销市场化的推进,粮食经营主体迅速走向了多元化格局,民营、个体等各种成份经营主体大量涌向粮食市场,粮食经营的门槛大大降低,其间难免良莠混杂。
统购统销初期粮食购销状况探析
![统购统销初期粮食购销状况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fa49d9c5102de2bd960588a3.png)
统购统销初期粮食购销状况探析作者:郭峰来源:《丝绸之路》2011年第02期[摘要]建国初,我国的粮食问题突出,为此,国家先后出台了统购统销政策。
本文以甘肃省武威县为例,分析了统购统销政策实行初期武威县粮食产量及购销状况及其具体影响。
[关键词]武威县;统购统销政策;粮食生产[中图分类号]K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2-0016-03建国伊始,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一方面,城镇人口数量大幅度增长,粮食需求量大增;另一方面,由于私营粮商与国家争夺粮食市场以及农民的惜售心理,导致粮食征收的困难局面。
为了解决我国粮食购销紧张的问题,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3年10月16日出台《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
[1]这个决议是影响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决议之一。
因为“民以食为天”,中国把最重要的生活物资纳入计划经济的体制。
同年11月19日,政务院颁布《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简称统购)和计划供应(简称统销)”。
[2]该命令详细规定了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的具体办法,粮食统购统销制度由此确立。
统购统销本是一个临时性和过渡性政策,但随着形势的不断演进,逐渐成为建国后计划经济产生的标志。
它不仅是当时历史的产物,而且对建国后30余年经济社会制度的形成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本文就统购统销初期甘肃省武威县的粮食购销状况作一简要探析,力求再现统购统销体制初期在地方的实践状况及其影响。
一、粮食征购新中国建立后,为了消灭封建剥削制度,1951年2~6月,武威县进行了减租反霸,削弱了地主阶级的势力,在农民强烈要求下彻底摧毁了地主阶级赖以对农民实行压迫剥削的封建土地制度。
同年10月至1952年3月底,进行了土地改革。
全县4万余户贫、雇农分得土地47万余亩,全县人均占有耕地3.4亩。
土地性质变了,广大人民辛勤劳动,农业生产开始形成良性循环。
当前粮食流通体制“三项政策”实行情况的调查和思考(二)
![当前粮食流通体制“三项政策”实行情况的调查和思考(二)](https://img.taocdn.com/s3/m/f647c018910ef12d2bf9e7a9.png)
当前粮食流通体制“三项政策”实行情况的调查和思考(二)二、“三项政策”的效果评价下面让我们分析一下“三项政策”是否能够达到我们原来预期的三个主要目标:提高农民收入;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实行顺价销售,自负盈亏,减少国家财政负担;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健全粮食市场体系。
同时也考察该政策的实行对其他社会经济方面的影响。
(一)农民收入因为目前收购价分成定购价和保护价,要回答1998年的粮食政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必须分别对定购价和保护价收购的粮食进行计算,即从比较定购价和保护价与市场价的差价以及按定购价和保护价收购的数量来推算“三项政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因为定购价、保护价以及定购数量是一个确定数,如何估计市场价和按保护价实际收购粮食数量是决定农民收入的关键因素。
在6月1日开始实行“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不允许非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直接收购农民余粮之后,“市场价格”好象从市场中消失了。
其实不然,市场中那只“看不见的手”还在起作用。
根据我们最近对10个省市的抽样调查,市场价格在少数地方略低于或相当于目前保护价水平,而在大多数地方却高于政府决定的保护价。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允许私商自由进入收购农民的余粮,根据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的CAPSiM模拟分析结果表明,稻谷、小麦和玉米的市场价格将比目前的保护价分别高出7%、5%和2.5%,目前不少决策者和一些学者认为,私商进入粮食收购市场会降低市场收购价格的判断是值得争论的。
市场价格的水平是由市场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决定的,它们之间平衡状况决定了市场的价格水平,在这一价格水平下,若市场收购者(或竞争者)增加,或者说买方增多,只会使市场价格提高而不会下降。
所以从目前的“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中农民得不到政策干预的额外收入,即使不计算各地的“压级压价”,根据我们的测算,农民从“保护价”收购中得到的净收入是负数,负收入的幅度取决于按“保护价”收购的数量,稻谷、小麦和玉米三种主要粮食合计由于保护价政策而减少的收入大约在20.7亿元与24.8亿元之间(表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党史文苑2010.07下半月专题研究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始于1953年,终于1985年。
它的推行达到了解决粮食供求矛盾的最初目的,同时也保持了粮价稳定,推动了工业化的进程和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然而,这一政策在推行初期(1953—1955年)出现了不少问题。
为此,党中央及时采取了一些措施使问题得以解决。
回顾这一历史,对我们今天高层决策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推行初期出现的问题统购统销主要是为了解决粮食供需紧张问题。
1952年7月至1953年6月,全国许多地区出现了抢购粮食现象,为平抑粮价,国家只能动用库存粮40亿斤。
[1]P256据陈云预计,1953年粮食收购与销售相比,可能会出现87亿斤缺口。
[2]P216为解决粮食问题,中共中央于1953年10月制定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决定从当年12月起在全国城乡(西藏除外)推行。
统购统销政策推行初期,全国各地出现了不少问题。
1.缺乏一套必要的统购统销制度和具体操作办法。
统购统销是在1953年粮食供求矛盾加剧的情况下仓促实行的。
因时间紧、任务重、经验缺,中央未制定全国统一的制度和办法。
陈云说:“计划收购的标准和办法,要由各大区自己来规定……现在规定不出一个全国统一的、各地都适合的标准”。
[3]P416《决议》也指出:计划供应与计划收购一样,是一项没有经验的新工作,一时还不可能订出一个统一完善的制度。
[4]P478各地虽规定了一些办法,但因缺乏权威性或因急于完成任务并没有很好地贯彻,因而导致了一些问题。
一是宣传上的偏差。
江西鄱阳县一些乡干部对农民说:“把谷子放在家里,鼠吃、虫咬、发霉,损失很大,卖给国家既可以避免损失,又能支援国家建设,什么时候缺米什么时候到政府粮店去买,政府又不会赚你的钱,省得自己碾米。
”[5]江西丰城县在宣传中提出“购粮要卖彻底、要清、要光”,“一户不完成,全村不供应”等口号。
[6]这些宣传导致统购面过大。
毛泽东提出1953年统购面为50%,而江西雩都(现于都)、大庾、鄱阳等县统购面达80—90%。
[7]二是产量没有摸实。
各地规定在统购统销前必须摸实产量,划清余粮户、自足户和缺粮户的界限,但全国大多数地方都未能很好执行,致使统购不足或征“过头粮”的现象同时出现。
三是统购与统销脱节。
余、缺和自足户未能划清,统购与统销工作没相结合,使统销限入被动,许多乡村干部最后只得按户平均分配统销数字,结果出现不该供的供了、该供的没供、迟供或少供等现象。
2.农民粮食惜售心理和私商投机套购行为较为普遍。
统购统销实行后,农民只能把粮卖给国家,这不能满足他们待价高沽的要求,因此许多农民设法少报产量。
据江西省1953年12月调查,统购统销工作难度大是因为农民中存在着“今年粮价好,将来粮价还会高”的惜售思想。
[8]惜售心理使农民瞒产现象很普遍,比如江西省大庾县一农民有余粮3000多斤,只报卖余粮一担;婺源县王姓副区长家有余粮6248斤,只卖1700斤。
[9]由于瞒产现象普遍,这就增加了干部在粮食余、缺和自足户划分上的工作难度,也间接导致了干部的强迫命令风。
统购统销实行时,国家对私营粮商给予了严格规定。
“对于私营粮商,必须采取严格的管制办法,所有私营粮店,一律不许自由经营粮食。
”[4]P483规定虽严,粮食投机却没杜绝,黑市不断出现。
1953年11月,江西南康县萧姓私商以高出国营牌价31.1%的价格抢购黄豆16000余斤,吉安王某高于牌价盗购小麦3000余斤。
[9]1954年8月,湖南浏阳县十三区唐永乡共查出投机商人贩运谷米事件17起。
[10]3.基层干部强迫命令的工作作风较为严重。
统购统销政策仓促推行,由于任务繁重、经验缺乏,又没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一些地方部分干部出现强迫命令的工作作风。
江苏、浙江、江西等省均出现多起干部强迫命令、非法关押打骂群众的事件。
而有的干部却认为:“只要完成任务,打人骂人不要紧,最多批评一下了事”。
[11]在干部强迫命令作风之[作者简介]徐腊梅(1972—),女,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中国现代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推行初期出现的问题及启示徐腊梅(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南昌330013)[摘要]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推行初期出现不少问题。
党中央及时采取了一些措施使问题得以解决。
统购统销政策推行初期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为我们今天高层决策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粮食统购统销问题对策启示9专题研究下,不少农民被迫卖了口粮。
农民口粮没了,而购粮前干部的承诺又未兑现,于是一些地方发生了骚动事件。
广东中山县,骚乱从1954年12月13日持续至27日,15天里蔓延到4个区10余个乡,参加群众约5000人。
[12]P2581955年1至5月,江西发生了26起较大的群众闹粮事件。
[13]据江西省调查,很多农民认为卖粮存款没意义,于是卖粮后便把所得钱款用于购买日常用品和辅张浪费,很少用来添加生产资料,农民消极怠工现象也较普遍。
[9]广东、浙江地部分地区还出现农民退租和土地抛荒现象。
4.重购轻销思想在基层干部中普遍存在。
统购统销推行后,许多干部基层干部认为“征粮困难销粮容易”,普遍存在重购轻销思想。
[14]这一思想使许多乡村干部在接到购粮任务后便忙于催购,没有很好地进行摸底,划分余、缺、自足户的界限,导致统购工作出现应购未购或购“过头”的情况。
重购轻销思想使许多乡村干部把统购和统销分割开来,在统销工作中只是简单地把本地应销粮食数字家家户户按人口平均分配,结果导致不该供应的人购得了粮食,应该供应的人没有购得或少购了粮食。
二、制定政策解决统购统销中的问题针对统购统销政策推行初期出现的问题,党中央及时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群众能正确了解统购统销政策。
统购统销推行时,在宣传上政府主张大张旗鼓,但报纸一字不登。
[1]P246宣传“由上而下,首先在党内召集一系列的会议,向各级干部和全体党员,讲通道理,然后通过他们,去向所有农民讲清道理”。
[4]P468因此,农民主要通过基层干部的口头传达了解政策。
而基层干部对政策的理解和接受本身也有一个过程,由于没有搞通政策或是为了完成任务,基层干部往往歪曲政策进行宣传。
为了解报纸对统购统销政策宣传情况,笔者翻阅了1953年10月至1955年10月的《人民日报》《新湖南报》《湖北日报》《河南日报》和《江西日报》。
笔者发现统购统销最早见报于1954年3月1日,这一天各大党报刊登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和《发布粮食市场管理暂行办法》。
此后至1954年9月,报纸上有关统购统销的内容寥寥无几。
直至1954年10月,报纸才加强了对统购统销的宣传,各地方党报刊登了许多有关统购统销的内容,其中不少内容回答了老百姓的疑问。
此后,中央加在了通过报纸宣传政策的力度。
除会议和干部口头传达以外,人们还可以通过权威报刊了解政策,有助于统购统销的贯彻实施,也有利于纠正基层干部的错误宣传以及强迫命令作风。
2.整顿统销解决粮食供应紧张问题。
由于统购统销存在不少问题,1954年江淮流域又发生特大水灾,国家在非灾区多购了70亿斤粮,许多农民心有不满。
1955年三四月份农村出现了“家家谈粮食,户户要统销”的供应紧张局面。
华东、中南、华北地区的一些农村出现了农民排队争购粮食现象。
[15]山东省3月份日销量2100万斤;广西4月份日销量927万斤;江苏省3月下旬日销量3000万斤。
[16]江苏海门县对粮食供应紧张的81个乡进行了调查,查明其中只有29.6%的乡紧张现象是由于供应量不足引起的,近70%的乡是因供应混乱或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挑拨煽动和其他工作上的毛病造成的。
[17]为缓解粮食供应紧张状况,1955年4月28日,中央发布了《关于加紧整顿粮食统销工作的指示》。
根据指示,各省市立即派出了几十万干部到农村、城市整顿统销。
在整顿中,各地对要求供应户进行评议,把不该供应和可少供应的粮食削减下来;可迟供应的推迟供应;同时保持缺粮户必要的供应。
全国各地经过两个多月的整顿,成功控制和压缩了不合理的粮食销量,粮食统销趋于正常。
这可从3至6月全国粮食销量变化反应出来,3月93亿斤,4月96亿斤,5月84亿斤,6月64亿斤。
[15]也可从一些地方粮食销量反应出来。
江苏昆山县大慈乡太平村整顿统销后,供应量由16000斤减至6000斤。
[17]通过在全国范围内整顿统销,突显了统销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扭转了基层干部的重购轻销思想,也加强了农民群众对统购统销政策的理解和支持。
3.推行粮食“三定”政策以完善统购统销制度。
统购统销推行初期由于出现了不少问题,以致有不少人对统购统销产生怀疑和动摇。
为确切了解情况,陈云于1955年1月前往江苏青浦(今上海市)进行调查。
根据调查,陈云向中央建议:必须坚持统购统销政策,有缺点、有漏洞可以补充、改造,但绝不能动摇统购统销政策。
随后,陈云提出粮食“三定”政策,即定产、定购、定销。
1955年3月3日,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试行粮食“三定”政策。
8月25日,国务院发布了《农村统购统销暂行办法》和《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办法》,以法令形式对“三定”政策作了详细规定。
“定产”指1955年核定的粮田单位面积常年产量,自1955年起,三年不变。
“定购”规定,根据每户所定产量,减去全家必须口粮、种子、饲料和应缴公粮,剩余部分由国家按80%—90%的比例购买,自1955年起,三年不变,增产不增购。
“定销”是指缺粮户的不足部分由国家供应。
“三定”政策打消了农民“购粮无底,增产无益”的思想顾虑,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
有的农民说“三定”是“四定”,意思是有了定产、定购、定销,农民的心也就定下来了。
[1]P274“三定”政策是统购统销在执行过程中的一大进步,随这一措施出台,统购统销进入了制度化、稳定化阶段。
三、几点启示统购统销政策推行初期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为我们高层决策推进工作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1.新政策推行前必须订出一套可行的制度。
新政策或多或少都会给人民的生活带来影响。
要使政策能(下转第13页)10党史文苑2010.07下半月很好地得以实行,就必须将影响降至最小。
为此,政府就须在政策全面推行前制定出一套制度,并先试行。
在试行过程中,政府可以发现问题并逐步将其完善,到正式推行时就不会出现影响全局的大问题。
2.新政策推行前必须做好宣传工作。
新政策推行前应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进行宣传,使新政策的执行者和广大人民能正确地了解政策,以避免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与中央精神相违背的情形和广大人民对新政策的抵触情绪。
3.新政策的实施必须兼顾人民的生活。
新政策实施时,必须处理好国家和农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关系,否则就会导致国家与农民关系的紧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并影响到经济建设和社会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