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国家实施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主旨分析
新中国经济
![新中国经济](https://img.taocdn.com/s3/m/5f3c465ef5335a8102d2204e.png)
• 2、中国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相继进行了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试图建立西方式的资产阶 级代议制民主政治。最终失败。
• 3、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中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并过渡到社 会主义国家。
近现代史整合 一、近现代五个时段:
• 一、民主革命准备时期(1840——1895): • 1、政治:地主保卫国家主权和农民进行革命。 • 2、经济:地主的近代化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 3、社会生活:西方衣食住行传入 • 4、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
新中国经济
一、统购统销
• 一、史实:建国初期的一项控制粮食资源的计划经 济政策。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 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所谓“计 划收购”被简称为“统购”;“计划供应”被简称为“统 销”。后来,统购统销的范围又继续扩大到棉花、纱 布和食油。
• 二、评价:初期(53——58)有稳定粮价和保障供 应的作用,尚能顾全农民农民利益。后来(58—— 78)变得僵化,完全损害农民利益,严重阻碍农业 经济的发展。80年代改革之后,该项政策被取消。
• 把个体农民纳入计划体制,实际上基本取消了农产 品的自由贸易,类似于俄国的战时共产主义者政策, 是农业向计划经济过渡的开始。从历史角度看,本 质上是贱卖贱卖、重工而贱农,适应了生产力和时 代的发展,改变了重农抑商传统。
二、1952年中国有哪些经济成分? 后来又有那些重大调整?
• 1、土地改革——土地私有、分散经营。 • 2、合作社 ——土地公有,集中经营。 • 3、人民公社——大规模共有,高度集中的
• 5、1978——2008:邓小平时期:走西方市场经 济之路而有中国特色。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 正确道路。
统购统销的产生和影响
![统购统销的产生和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16fb6d4269eae009581becf8.png)
统购统销的产生和影响【摘要】:1953年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出台是新中国经济史上影响深远的事件之一,随着棉花和食用油等几十种产品相继被纳入统购统销的范围,统购统销政策发展成为一整套的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体系。
统购统销既是一个涉及农产品购销的的经济决策,又是一个影响全局的战略决策,其影响远远超出了农产品领域和经济领域。
【关键词】:统购统销产生原因影响统购统销被称为继稳定物价、统一全国财经工作之后新中国财经战线上的第二大战役(加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是财经战线的“三大战役”)①,从1953年开始粮食统购统销开始到1985年合同订购制度代替统购统销制度,统购统销一共实行了32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深入到很多方面,有必要对它产生的原因和对我国社会的影响做简要分析。
一、统购统销产生的原因(一)严峻的粮食供需形势统购统销制度实施的直接原因是1953年的粮食危机。
其实新中国建国开始,粮食的供需矛盾就已经十分尖锐。
由于国民政府实行的的土地制度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上战争的损害,农村经济处于萎缩状态,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导致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供给一直很紧张。
建国之后,经过土地改革等措施农村经济有了很大的缓解,基本实现了粮食的自给自足。
但是这种供需平衡是短暂的,粮食供需紧张的局面并没有真正缓解。
在1952年7月1日至1953年6月30日的粮食年度内,国家共收入粮食547亿斤,比上年度增长8.9%;支出587亿斤,比上年增长31.6%。
收支相抵,赤字40亿斤。
6月30日的粮食库存将由上年同期的145亿斤减为105亿斤②。
同时,1953年上半年,全国灾情严重。
河南、江苏、安徽、辽宁、吉林等产量区不同程度的受到了旱灾霜灾等影响,受灾面积达35463万亩,占全国各种作物种植面积的16.47%③严峻的粮食危机摆在了政府面前。
1953年的粮食危机不是一个突然的事件,是一个矛盾逐步积累到爆发的过程。
统购统销政策的建立与变革
![统购统销政策的建立与变革](https://img.taocdn.com/s3/m/cd59c68ce2bd960591c67752.png)
体制埋下了伏笔。胡耀邦说,农村工作方面,每年 搞一个战略性文件,下次还要排“一号”。此后 5 年, 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谈农业问题。
1953 年至 1954 年粮食年度,国家粮食征购量同
28
比增长 29%,完成了当年的统购任务 , 新政策稳定 了粮食局势,扭转了粮食市场上国家购少销多的局面。
陈云指出,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是为了 在人民购买力提高、许多商品供不应求的情况下, 首先保证出口和大中城市、工矿区的物资供应,而 这样做又是为了保证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我们短时间内不可能有工业品出口,如果不出口农 产品,就换不回机器。这个情况要的时候,也许能改变。
1953 年 10 月 10 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粮食会 议上,陈云作了《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的报告,详 细分析了全国粮食问题的严重形势,提出了又征又 配等 8 种方案。陈云说 :我这个人不属于激烈派, 总是希望抵抗少一点,但是,我现在是挑着一担“炸 药”,前面是“黑色炸药”,后面是“黄色炸药”。如 果搞不到粮食,整个市场都要波动 ;如果采取征的 办法,农民又可能反对,两个中间选择一个,都是 危险家伙。现在的问题是要确实把粮食买到,如果 办法不可行,落空了,我可以肯定地讲,粮食市场 一定要混乱。全国 26 万个乡、100 万个自然村,百 分之一出毛病,逼死人或打扁担以至暴动都可能发生。
统购统销政策实施之初,实现了抑制投机、缓 和粮食危机等目的。但后来带来连锁反应,由粮食发 展到油料、棉花等多种产品实行派购(即按照国家政 策,商业部门借助行政手段,规定交售任务,农副产 品生产者按照任务和计划价格,交售农副产品)。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精练(38)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含解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精练(38)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d27906b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d8.png)
(38)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五”计划,规定粮食生产年平均增长5.3%,但当年实际粮产量仅增长1.8%,棉花产量则下降9%;1954年粮食产量仅增长1.6%,棉花再次减产9%。
这反映出( )2.1953年10月起,我国实行“统购统销”制度,即国家把农民生产的大部分粮食收购(统购),城市居民所需要的粮食全由国家统一供应(统销),严格禁止粮食自由买卖。
后来,统购统销的范围又继续扩大到棉花、纱布和食油。
这一政策的实施( )C.“左”倾错误思想出现3.“一五”期间,“坚决优先保证工业不在1949年以前建立起工业的沿海城市发展,而是再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工厂“都建在离开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
这说明“一五”计划( )A.C.4.1953年国家规定,私营企业每年结算盈余,其利润分配依照“四马分肥”的方式,即将利润分为国家税收、企业公积金、职工福利费、资本家红利四个方面进行分配,资方红利大体只占四分之一,企业利润的大部分归国家和工人。
这种规定()5.下图时事漫画生动反映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画中有中高低三株竹笋。
漫画作者以“一夜风吹一尺长”的雨后春笋寓意着( )6.1954年初,按照中央提出的合营一批“较重要和较大企业”的方针,占全国总产值三分一的私营企业实现合营,中小工业企业在面对合营企业竞争时处境更加困难。
针对这一情况,中央采取的措施是()A. 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B. 稍微放缓国有化的进程C. 加强国家资本主义力量D. 制定政策保护中小企业7.1955年,毛泽东指出,农业合作社人少地少、资金少,不能进行大规模的经营,不能使用机器,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适当把小社合并为大社。
这种观点( ) “大跃进”“大包干”的先声8.1956年,周恩来指出:“1956年初,我们为加速发展农业,曾经过高地估计了双轮双锥犁和锅驼机(半机械化农具)的当年需要量,制定了过度的生产计划……使某些机械工厂发生了一时赶工增产、一时闲工减产的现象。
统购统销制度简论
![统购统销制度简论](https://img.taocdn.com/s3/m/d883352e0066f5335a812158.png)
一般“国史 ”教材和当代经济史著作中都有 关于统购统销制度的一些论述, 近年来也有一些 文章论及, 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总体来讲, 既有的 研究多是原则性、 一般性的论述, 不尽如人意, 往 往只是谈到统购统销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 性、 它对国家工业化的积极贡献以及对农村的消 极影响, 尚未对统购统销的复杂历史过程和深刻 制度内涵给予全面、 具体、 历史性的揭示。 本文即 从三个不可分割的方面来对此作一番探讨。 一、 提取积累与改造农村的结合 (一 ) “ 积累 ” 统购统销的 功能 统 购 统 销 的 直 接 原 因 是 FI&! 年 的 粮 食 危 机,而粮食统购统销又正是统购统销制度最重 要、 影响最深远的内容。 FI&% 年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后,大规模的经济 建设战线陆续铺开,国家对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 需求量飚升, 在市场上国家难以购足所需粮食, 粮 “湖南、 江西、 山东、 食市场也出现了波动K FI&! 年K 河 北 等 主 要 产 粮 区 市 场 价 格 高 于 牌 价 达 !@ H
0 $$ 1
再次,虽然农产品价格相对低贱,但如果农 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产品的价值降低,其价格也 可以降下来,从而可以在客观上抵销工农产品的 交换价格不平衡状态所带来的损失,然而,农村 生产关系屡屡变动,严重破坏了生产,浪费了劳 力, 生产效率也没有得以提高。 “剥夺 ” 当然, 所谓的 本身也有一个发展流变 的过程。我们可以从粮食统购统销几个阶段一亩 粮田的成本价格、利润和成本利润率的比较中看 到这一过程:
粮食统购统销三十年风雨路
![粮食统购统销三十年风雨路](https://img.taocdn.com/s3/m/a137c2f6f8c75fbfc77db241.png)
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从1953年开始施行到1992年寿终正寝,经历了三十九年风雨路。
粮食统购统销就是借助政权的强制力量,让农民将生产的粮食卖给国家,全社会需要的粮食也由国家供应,就连农民自己食用的口粮的品种和数量也要由国家批准才能留下。
同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严禁自由买卖。
在现在看来,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实际上是国家对农民的一项霸王条款。
因为粮食的收购价格不管是高是低,农民不卖也得卖,哪怕经批准留下的口粮吃不饱肚子也不能多留一斤。
三十九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但却伴随了我们那个时代的人大半生的岁月。
记得在1954年以后的几年中,那时农村还是单干,每到秋天,村里的干部为了将上级交下来的卖余粮任务分摊到每户农民头上,天天大会、小会地连着开,对于思想不通的农户还要夜以继日地做动员工作,遇到有些出身不好的农户软磨硬泡时就给他加上一顶破坏统购统销的帽子,有的村子甚至发生了吊打群众的现象。
据说在全国范围内因此而自杀的人也不在少数。
在层层高压下,农民们只好卖掉了部分口粮和种粮。
当时连官方也承认是征了一部分“过头粮”。
农村中半饥半饱的日子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后来农业合作化了,接下来又人民公社化了,完成粮食征、购任务就没有单干时那样难做工作了,上面只要将村里(后来叫大队)主要干部思想弄通了就行了。
大部分村干部为了保住乌纱帽,总是先完成国家的征、购任务再安排社员的口粮。
记得1957年秋后,我们村里连续几个月没有分口粮,就连农民家中原来留着喂猪的麸皮和谷糠都吃光了。
在人民公社初期,大跃进又助推了浮夸风,全国各地都在放粮食“卫星”,亩产千斤乃至万斤的新闻屡见报端。
浮夸风造成了粮食多得吃不完的假象。
同时,“增产”了那么多的粮食,不多卖点给国家也说不过去,于是就出现了有的村将社员的口粮都卖给了国家,上级来人检查时用稻壳子装进粮屯里再在上面盖一层稻谷来糊弄检查的人,说是社员的口粮已经留足。
在那个疯狂的年代,这种打肿脸充胖子的闹剧屡见不鲜。
统购统销
![统购统销](https://img.taocdn.com/s3/m/527dfc23192e45361066f559.png)
2008年第11期统购统销■海波1953年夏,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在大江南北不胫而走:口粮不够了!建国初期,全国性的土地制度改革基本完成以后,我国进入了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953年是我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
这一年全国就增加了600多万城镇人口,都要靠国家供应粮食。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了,不但挤占了一部分粮食种植面积,还使吃商品粮的农民增加到1亿。
为了搞建设,国家还需要出口一些粮食换机器、换外汇。
农民过够了“半年糠菜半年粮”的苦日子,土改后生活好了,自己也要多吃些粮食。
这一来,粮食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更没有料到的是,从1952年下半年起,许多地区出现抢购粮食的现象,抢购风迅速由局部向全国各地蔓延。
到1953年夏季,国库存粮已经所剩无几。
即使政府号召厉行节约,也只够城里人维持两个月!田间小麦的收成虽未最后确知,但长江流域洪灾之大,百年罕见,夏粮减产已成定局。
这些情况由粮食部在6月2日汇报给中央,各省书记和经济学家齐聚京城商量对策,结果是:“形势严峻,难以为继。
”引子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有这么一项国家政策,它的颁布初衷仅仅是为解一时之需。
然而,在几十年之后人们再次回望时,它的威力和波及范围犹如利刃,在历史中留下深深印痕。
它平息了年轻的共和国出现的惊恐和慌乱;它把中国的农民牢牢地束缚在了土地上;它把全国人口分为吃“商品粮”与吃“农业粮”两大阶层;它让名目繁多的各类“票证”成为生活的依托并演变为岁月的符号;就连它的“隐退”也成为见证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分水岭。
在评价之后,我们会忽然发现,再凝练的语言都无法诠释这一历史名词的博大内涵,然而,也恰恰是因为这寥寥数语,暗示着那些深藏在文字后面的隐秘岁月似乎在勃勃欲出……然而在受灾地区和粮食脱销地区,粮贩子却开始大肆活动。
私商得知政府的艰难,群聚起来火上浇油。
在京津地区,私商在两个小时之内把粮食统统买去,囤积居奇,接着又蜂拥去徐州抢购黄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a00f4e9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30.png)
284区域治理LIVELIHOOD作者简介:郭欢欢,生于1997年,硕士,学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研究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郭欢欢摘要:粮食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础,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关乎国运民生。
粮食流通体制对粮食生产有着直接的影响,与广大人民的福祉紧密相关。
建国初期,为了缓解商品粮危机和积累工业化资金,中国在粮食流通体制中实行统购统销政策,该制度产生了极大的正面效应,它解决了当时严重的粮食危机,推进了中国初期工业化的进程,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对该政策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的分析,将为当前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建国初期;统购统销;粮食政策;工业化中图分类号:F7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595(2020)13-0284-0002为缓解粮食紧张局势,支持工业化建设发展,中国于1953年确立了粮食统购统销的经济政策。
这项政策在中国历史上存在长达30多年,其影响程度远远超出经济领域,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不可抹去的重要一笔。
一、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实施的背景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作为新中国建立初期确立实施的一项经济政策,是由特定的社会状况所决定的,具有其产生的复杂历史条件。
第一,粮食供销紧张问题是统购统销政策提出的直接原因。
新中国成立初期,粮食供求形势十分严峻。
一方面,1953年上半年,全国一部分地区出现大面积的灾荒,农业生产大幅下降,再加上农民存粮防灾,囤粮惜售,从而使得粮食市场供给数量显著减少,出现了全国粮食供求紧张的局面。
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步伐的,加快众多的农民投入到工矿企业的建设中,面对城镇人口快速增长的现象,粮食供不应求的形势愈加严重。
为了应对粮食危机,国家领导人经过慎重考虑,最终选择了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
第二,推进国家工业化建设是统购统销政策出台的重要原因。
新中国建立伊始,为了尽快改变贫穷落后的社会面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在中国快速展开。
【解题方法】杨华:老杨谈全国卷那些事儿---原因背景类选择题(1)
![【解题方法】杨华:老杨谈全国卷那些事儿---原因背景类选择题(1)](https://img.taocdn.com/s3/m/ea81dcd2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51.png)
【解题方法】杨华:老杨谈全国卷那些事儿---原因背景类选择题(1)【教师简介】杨华,山东省日照实验高级中学高级教师,日照市高中历史教学能手,日照市高中历史学科兼职教研员,被日照市人民政府嘉奖为“日照市课程改革先进个人”,2008年开设历史博客“翱翔在历史的天空下”至今。
老杨谈全国卷那些事儿【选择题】——原因背景类【题型特点】背景原因类选择题,即考查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
此类选择题的基本结构大致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中列出原因,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细化词语有“主要因素”“重要因素”“主要是因为”“重要原因”“因为”“背景”“直接原因”“原因在于”“主要动力”;二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细化词语有“作用”“重要影响”“结果”等。
【用语阐释】“背景”是指对事态发生、发展、存在和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历史条件、现实环境及影响因素,主要包含原因、条件两方面的内容。
在特定情况下,“背景”、“原因”、“条件”三者可以通用,一般而言,三者是有区别的,背景的范围最广,原因或条件是背景的组成部分。
条件更注重客观性,原因注重主观性。
当“原因”、“条件”并列于设问中时,二者的界限较为明显,前者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后者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
1.原因:指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其他事情发生的条件或因素,在哲学上与“结果”相对,组成一对范畴。
从现象和本质看,有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之分;从矛盾方面看,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之分;从主客观方面看,则有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之分。
2.直接原因:是导致事件发生的直接因素,指不经过中间事物和中介环节,直接导致事件发生的近期原因,亦称为近因。
通常所说的“导火索”,则是指直接原因中促成事件在某一特定地点、以某种特定方式爆发的偶然因素。
3.根本原因:指在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各种原因中,起决定性作用、影响全局并处于支配地位的必然性的原因。
1953—1957年河南省建立国家粮食市场的历史考察
![1953—1957年河南省建立国家粮食市场的历史考察](https://img.taocdn.com/s3/m/94bd8281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53.png)
1953—1957年河南省建立国家粮食市场的历史考察作者:高旭旭张军党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2024年第01期1953年,中共中央决策实施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后,全国各地就开始逐步建立国家粮食市场。
通过国家粮食市场运营,国家能够有效掌控粮食流通,并有效、合理地满足城乡居民的粮食需求,避免粮食私商从事粮食市场投机活动。
一、占领粮食阵地:重点打击粮食私商投机经营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征购粮食期间就开始着力打击私营粮商运营,以保证国家顺利征购到足够的粮食。
当时,各地对粮食市场流通的管理主要是集中打击粮食私商运营。
1953年麦收后,河南省财政部门和粮食部门颁发《粮食市场暂行管理办法》和《加强粮食市场管理的办法和规定》。
全省各地依据省委指示,加强粮食市场管理,规定只准为国家代购,不准私人经营和代客买卖,广泛成立交易所、服务部等,取缔粮商不法行为,稳定粮食市场。
对私营粮商进行管理的重点主要是粮行,粮行是内外大粮商的桥梁,主要从事粮食投机套购。
从河南省管理粮食市场效果来看,政府集中打击粮食私商经营,是保证国家完成粮食征购计划的关键环节。
1953年6—7月,河南省共打击不法粮商102户。
据统计,全省在县城以下初级市场广泛设立交易所115个,服务部1992个,合作社收购点2801个。
对个体经营者缩小地区差,并且限制贩运,有意识地指导这些个体经营者转业,新专五县统计组织转业775人,占霜灾后个体经营者的91%。
国营及合作社掌握上市粮食的80%以上,占领了粮食市场和巩固粮食阵地。
河南省在加强粮食市场管理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步调不一致,配合不密切,界限不明,是非不清。
一部分地区粮食吞吐结合不够,重收购轻供应,不仅影响粮食上市,还造成不应有的混乱。
二是个别地区一度发生过度强调政治动员,过多干涉农民经营自由,忽视小农经济私有特点的情况,出现强制售粮的现象。
三是交易所服务部虽已广泛设置,但收法上不一致,力量小、工具缺、技术低、业务不熟、政治领导不强局面未完全解决。
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推行初期出现的问题及启示2
![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推行初期出现的问题及启示2](https://img.taocdn.com/s3/m/822884d4360cba1aa811da5e.png)
党史文苑2010.07下半月专题研究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始于1953年,终于1985年。
它的推行达到了解决粮食供求矛盾的最初目的,同时也保持了粮价稳定,推动了工业化的进程和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然而,这一政策在推行初期(1953—1955年)出现了不少问题。
为此,党中央及时采取了一些措施使问题得以解决。
回顾这一历史,对我们今天高层决策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推行初期出现的问题统购统销主要是为了解决粮食供需紧张问题。
1952年7月至1953年6月,全国许多地区出现了抢购粮食现象,为平抑粮价,国家只能动用库存粮40亿斤。
[1]P256据陈云预计,1953年粮食收购与销售相比,可能会出现87亿斤缺口。
[2]P216为解决粮食问题,中共中央于1953年10月制定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决定从当年12月起在全国城乡(西藏除外)推行。
统购统销政策推行初期,全国各地出现了不少问题。
1.缺乏一套必要的统购统销制度和具体操作办法。
统购统销是在1953年粮食供求矛盾加剧的情况下仓促实行的。
因时间紧、任务重、经验缺,中央未制定全国统一的制度和办法。
陈云说:“计划收购的标准和办法,要由各大区自己来规定……现在规定不出一个全国统一的、各地都适合的标准”。
[3]P416《决议》也指出:计划供应与计划收购一样,是一项没有经验的新工作,一时还不可能订出一个统一完善的制度。
[4]P478各地虽规定了一些办法,但因缺乏权威性或因急于完成任务并没有很好地贯彻,因而导致了一些问题。
一是宣传上的偏差。
江西鄱阳县一些乡干部对农民说:“把谷子放在家里,鼠吃、虫咬、发霉,损失很大,卖给国家既可以避免损失,又能支援国家建设,什么时候缺米什么时候到政府粮店去买,政府又不会赚你的钱,省得自己碾米。
”[5]江西丰城县在宣传中提出“购粮要卖彻底、要清、要光”,“一户不完成,全村不供应”等口号。
[6]这些宣传导致统购面过大。
统购统销政策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统购统销政策形成的原因和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64348fd93186bceb18e8bb05.png)
统购统销政策形成的原因和影响摘要:统购统销政策是20世纪50年代我国为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和当时国内外形式而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它的实施,缓解了当时的粮食危机,促进了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加剧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对该政策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进行分析,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可资借鉴的启示。
关键词:统购统销;政策;影响作为新中国财经战线上的“三大战役”之一的统购统销政策是新中国为了缓解商品粮危机和积累工业化资金而出台的,前后运行了32年,它的推行和不断发展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统购统销政策实行的原因(一)严峻的粮食供需矛盾,是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的直接诱因1953年下半年,全国粮食紧缺。
从1952年7月1日至1953年6月30日,国家粮食收购数量是273.5亿公斤,而同期粮食销售量却高达293.5亿公斤①。
同时,1953年春,河南、安徽、山东、山西等地小麦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旱灾、霜冻等影响,预计减产35亿公斤②。
再加上农民惜售备荒不愿将粮食出售,棉花、麻类等工业原料作物的种植,也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状况。
粮食供给危机日趋严重,而同时期的粮食需求情况也使得这一情形更加严峻。
首先,随着“一五”计划的实施,城镇人口快速增长。
1953年城镇人口比上年增加了663万③。
同时,工矿企业的纷纷建立也使得众多农民进入城镇从事相关行业,这也加剧了粮食供需矛盾。
尽管从1950年开始粮食产量持续增长,1952年达到了创记录16392万吨④,但是,由于农民生活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加的粮食很大一部分被农民自己消费了。
“由于农村自给性消耗多了,公粮和商品粮所占的比例就降低。
”全国粮食供求矛盾尖锐,因而粮食贸易有利可图。
然而国营粮食部门却无力调控市场,这就导致很多私商趁机大搞投机活动,抬高粮价,“当时私商活动频繁的地区,粮食市价一般高出牌价20%-30%”。
⑤关乎国计民生的粮食市价与牌价严重脱节,继而引发多种生活资料的价格波动,这已严重影响了百姓的日常生活,更为严重的是“如果放任这种波动,就会引起人心不安,社会震动,大规模经济建设就很难进行。
取消统购统销农产品市场化改革的重大步骤
![取消统购统销农产品市场化改革的重大步骤](https://img.taocdn.com/s3/m/8e9829c7bcd126fff7050bf9.png)
取消统购统销农产品市场化改革的重大步骤作者:暂无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2018年第23期1953 年开始实施的统购统销制度,是为了解决粮食收购困难,保证国家掌握物资资源进而加快工业化而采取的重要措施。
粮食统购统销的政策体系包括四个方面内容:计划收购、计划供应、市场管理、中央统一管理。
在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以后,还对生猪、鸡蛋、糖料、桑丝、蚕茧、黄红麻、烤烟、水产品实行派购,品种多达132 种。
在此制度下,全国城乡居民所需要的粮食、布匹、食油、猪肉等生活资料全凭国家印发的票证供应。
票证达十几种,成了第二货币。
这种办法在当时是必要的。
统购派购制度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最重要的一项制度之一,确保了农业积累源源不断地抽往城市和工业。
但这一制度确实造成了农民在分配中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严重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对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明显不利的影响,难以持续。
粮食统购统销制度从1953 年确立,到1993 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确立后最终解体,延续近40 年。
其解体过程分为两段:1979年至1985 年,农村统购派购解体;1985 年之后,城市统销在不断深化的改革中走向解体。
1978 年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1983 年人民公社解体。
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空前提高,粮食真正多了起来。
此时农民强烈要求取消统购统销,但城市职工和国家财政难以承受。
国家只能兼顾城乡利益,采取折中和逐步的方式。
1983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对重要农副产品实行统、派购是完全必要的,但品种不宜过多。
”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指出,“要随着生产和市场供给的改善,继续减少统派购的品种和范围。
”到1984 年底,统派购品种从1980 年的183 种减少38 种,统购统销开始瓦解。
1985 年,国家不再对农村下达指令性的收购计划,而是采用“合同定购”的方式来收购国家需要的粮食。
1985 年底,中央提出了“逐步缩小合同订购数量,扩大市场议购”的新方针。
每日一解:统销统购
![每日一解:统销统购](https://img.taocdn.com/s3/m/a0e22d52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0a.png)
每日一解:统销统购【题目】[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1953年,为了解决粮食收购困难,保证国家掌握物资资源进而加快工业化,国家开始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也就是说以政府定价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行计划收购,对城市人口实行计划供应。
这一政策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对农村经济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于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大幅度增长,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降低征购指标。
1984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随着生产和市场供给的改善,继续减少统购的品种和范围,到年底,统购品种从1 980年的183种减少38种,实行了32年的统购统销开始瓦解。
1985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
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国家取消指令性粮食生产和销售计划,农产品由市场定价,统购统销政策真正取消了。
一一摘编自王瑞芳《统购统销政策的取消与中国农村改革的深化》(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8年后统购统销政策改革的特点。
(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统购统销政策改革的意义。
(8分)【解析】(1)第一问,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制定“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统购统销的含义,然后再结合材料给出的时间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出其历史背景即可。
有关于“统购统销”的作用的问题,需要结合前一问的答案进行分析整理,结合这一政策的背景进行分析即可。
(2)第二问,有关于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统购统销”变化的问题,回答时要注意它需要回答的是変化的表现,回答时要注意结合这些变化出现的时间,材料内容给出的时间是1978年,这个时间刚好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时间,所以结合这个整理“统购统销”发生变化表现及原因即可。
陈云与粮食统购统销
![陈云与粮食统购统销](https://img.taocdn.com/s3/m/cc30a03c58fb770bf78a5593.png)
2005年7月第12卷第4期当代中国史研究ContemporaryChinaHistoryStudiesJtd.,2005V01.12No.4【纪念陈云诞辰100周年】陈云与粮食统购统销王瑞芳[摘要]陈云是20世纪50年代起实行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提出者和设计者。
他提出和制定这一政策,可以追溯到抗战时期在陕甘宁边区对棉花、食盐实行统购统销的尝试。
陈云提出该政策的最初动机是为了解决当时粮食供销矛盾,但其根本目的,则是要将这些商品的生产和分配纳入国家计划之内。
粮食统购统销实行后,陈云向中央提出“三定”办法,平息了统购统销过程中国家与农民的冲突。
该政策最初是一种临时性、过渡性的政策,但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经济运行体制,成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
[关键词]陈云粮食统购统销计划经济体制[中图分类号]D2—0;F7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952(2005)04—0055—09统购统销(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简称)是20世纪50年代起实行的对中国社会经济影响深远的政策,而陈云是这一重要政策的提出者和设计者。
近年来,已经出现了一些关于陈云与统购统销问题的研究成果…1,对该政策出台的原因、实施过程及影响作了有益探讨,但对陈云提出该政策的思想渊源及其政策完善过程的研究相对较少,有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的空间。
本文试图通过对陈云与统购统销政策的考察,初步回答以下问题:陈云提出统购统销政策的思想渊源和最初设想以及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作了哪些调整和完善?该政策是权宜之计还是长久之策?陈云统购统销思想的渊源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始于1953年,到1985年改行粮棉合同定购制度,持续时间长达32年之久。
统购统销政策是陈云最早提出并为中共中央接受而实施的。
从思想渊源上讲,陈云提出和制定这一政策,可以追溯到抗战时期在陕甘宁边区对棉花、食盐实行统购统销的尝试。
对国民经济实行有计划的生产和管理,是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领导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计划经济也成为斯大林模式下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粮食购销体制变迁与改革
![粮食购销体制变迁与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ac7072ea4028915f804dc276.png)
粮食购销体制变迁与改革作者:崔晓黎来源:《中国报道》2009年第05期毛泽东评价粮食统购统销的五项好处为,对贫农有利,对灾民有利,对发展经济作物有利,对城里人有利,可以拿些豆子出口换回机器。
既保证粮食安全,又放活粮食政策,这是多年来我国在粮食体制改革上的总体思路。
统购统销政策32年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制度,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云是这一政策的提出者和设计者。
1953年,粮食购销矛盾进一步加剧,国内市场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
陈云分析其根本原因为,“人民购买力增长的速度日益超过这些消费品生产增长的速度”,建议在农村实行粮食征购,在城市实行粮食配售。
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指出: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包括计划收购(统购)、计划供应(统销)、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和中央对粮食实行统一管理四个组成部允,11月19日,《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及《粮食市场管理暂行办法》通过,规定了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的具体办法。
12月初开始,除少数地区外,全国城乡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
继粮食统购统销后,油料、棉花等主要农产品也相继纳入统购统销的范围。
1955年,毛泽东评价这一政策的好处为,“第一,对贫农有利。
贫农缺粮,保证他们饿不死。
第二,对灾民有利。
不统购统销就要饿死人。
第三,对发展经济作物有利,种棉花、甘蔗、烟叶的可以买到粮食。
第四,对城里人有利,保证工业化的实现。
第五,可以拿些豆子出口换回机器”。
1985年开始的合同定购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继续沿用粮食统购统销制度,直到1984年出现建国后第一次卖粮难。
据统计,1978-1984年,农民增收的粮食中,70%-80%都卖给了国家,国家的粮库已经盛不下。
国家采取了应急性改革措施。
198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决定从当年起,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
农村粮食统购统销中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情怀(1953——1954)
![农村粮食统购统销中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情怀(1953——1954)](https://img.taocdn.com/s3/m/a60d210f52d380eb62946d81.png)
述三种类 型分别 对应 , 即把 余粮 户对应 地主、 富 农、 上 中农 和部 分 中 中农 , 把 自足户 对 应 部分 中 中
农 和下 中农 , 把 缺 粮户 对应 少 部 分 下 中农 和贫农 , 则余 、 缺粮 户 之 间 的矛 盾 实 际上 就 等 同 于 阶 级 之
间 和阶级 内部 之 间 的 矛 盾 , 尽 管 这 种 矛 盾 当初 并
中。
裂传统市场的作用。即面对粮食危机 时 , 政府不
・
98 ・
已经被打破的传统乡村熟人社会 中的亲情和伦理 关 系再一 次 面 临 肢 解 , 进 而 在 乡 村 社 会 内部 造 成 种 紧张 态 势 。
一
加 上无 现成 经 验 , 全 国包 括 四川 地 区 统 购 方 法 普 遍“ 采取 按 级 颁 发 控 制 数 和 群 众 自报 民主 评 议 相 结合的 办 法 分 配 , 不定余粮标准, 亦 不 定 起 购
摘
要: 1 9 5 3年 实行 粮 食 统 购 统 销 , 因 经验 的缺 乏 和 干 部 作 风 的 粗 暴 , 发 生 了购 “ 过头粮 ” 现 象, 1 9 5 4年 开
春各地相继发生群众性 的“ 闹粮 ” 事件 。同时, 鉴于党员、 干部在“ 闹粮 ” 面前的 暧昧 态度 , 中国共 产党从一贯 的
文章编号 : 1 6 7 4~1 3 3 1 ( 2 0 1 7 ) 0 2— 0 0 9 8— 0 5
作者简 介 : 张续( 1 9 8 8一) , 男, 河南新 乡人 , 历 史学博士 , 焦裕禄干部 学院教 师, 主要从 事 中国近现代 史研 究 ; 杨钧期( 1 9 8 1一) , 男, 湖南邵阳人 , 历史学博士 , 宁夏师范学院政史学院副教授 , 主要从事 中国近现代史研 究。
农村粮食统购
![农村粮食统购](https://img.taocdn.com/s3/m/631bc673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13.png)
第二章 农村粮食统购第一节 统购制度1953年由于完成了土地改革和开展了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生产得到很大改善。
全省2800万农民的吃饭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有些农民开始有了余粮。
这时,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开始,国家对粮食的需要量增加,而私营粮商仍乘机抬价抢购,囤积居奇。
对此,党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采取统一的决策。
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于11月23日发布《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中共安徽省委和省人民政府根据中央决议精神颁布《安徽省粮食计划收购实施办法(草案)》,从1953年11月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即统购)。
这个办法推行了30多年,基本政策未动,具体做法不断演变。
一、计划收购1953年是实行粮食统购的第一年,要求把社会上的余粮,统一由国家收购。
安徽省实施办法规定,统购范围是:农民现存粮食除去缴纳公粮和维持生产生活必需以外可能出售的粮食;非农业户从市场收购的口粮以外的多余粮食;粮商和跨业商人所收购之全部现粮。
统购的品种为稻、米(包括糙米)、小麦、高粱、玉米、黄豆、豌豆、绿豆、豇豆等九种。
统购办法由各级政府粮食统购委员会,根据各地粮食生产和消费情况,自上而下提出控制数字,以乡为单位向群众宣布,组织群众进行自报互评,由乡粮食管理委员会审查核定,出榜公布,并造分户售粮清册,填发分户售粮通知单,组织群众按期送到指定的收粮地点交售,送粮单程不超过30华里,超过的,其超过里程由国家付给运费。
1953年粮食产量为181.68亿斤,比1952年增产3.39亿斤,收购55.09亿斤,比1952年增加8.42亿斤。
二、四定1954年,省委、省人民政府决定实行粮食“四定”,即“定产、定用、定售、定供”,并在169个乡进行了试点。
同年10月,省人民政府颁发《安徽省1954年秋季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实施办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在 矛盾 ; 学者们的解释主要侧 重于 国家为启动工业化 而汲取农 业剩余 , 但这种 解释存在 着将 国家汲取 农业剩余理解为
只有一种方式。 事 实上 , 农业剩余 的汲取 , 有多种形 式。 而国家实施粮食 的统 购统销政 策的主 旨并不是为 了简单地汲取农
业剩余 , 而是 为 了汲 取 最 大化 。
一
1、 市 场 价 2 、 计 划价 格 / 市 场 价
计 划 价
理论上讲 , 四种情况都具有可 行 , 但 中国历朝历代 都 自然 灾害不断 。因而 中国粮 食不能任 由市场决 定 , 政府 必须介入 , 以平抑市场粮价。国家干预粮食市场 , 不能单纯靠行政命令限 制粮价 。最根本要进入粮 食购销领域 , 成为粮 食运 营的主体 。 如果国家不能取消粮 食 自由市场 , 且国家参与粮食运 营则相 对于农 民有 粮食计 划价格( 收 购价) 和相 对于城镇 居 民的粮 食 销售计划价格( 国家牌价) 。由此构成 第二和第三种情形 。第二
力吃下所有农 民的余 粮 ; 如果 国家收购价严重 低于市场价 , 除
济 战以新生政权 完胜 而告终 ,私营粮商损失 I 参 重 。据上海统 计, 1 9 5 0 年初 , 全市共有米行 、 米店、 米厂及经售商等 3 0 4 0 户,
到 4月底已有 1 2 7 0户关店歇业 , 1 1 0 0户半开半闭 ,照常营业 的只剩下 6 7 0户 , 仅 占原总户数的 2 2 %。原来的近 4 0 0户大米
非 国家依靠 强力垄断则农民会 自己进入 市场 ,以市场 价将粮
①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0 1 — 1 0
作者简 介: 晏功明( 1 9 7 3 一 ) , 男, 江西上 高人 , 讲 师, 复旦 大学国务 学院政 治学理论专业在读博士 , 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研 究。
8
对农 民生产的粮食( 假定品质相 同) , 国家既可 以按计划价格收
购, 也可 让农民 自己到市场上销售 。对 于农民而言 , 由此粮 食
就 有计划价格 和市场价格两种价格 。同样 , 城镇居民作为消费 者, 既可 以在国营粮 店以国 家牌价购买 , 也 可到市 场上购 买 。
综合农民和城 镇居 民 , 由此构成以下四种情况 。
第2 9卷 第 2期 2 0 3 4年 4月
景 德 镇 高 专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J i n g d e z he n Co l l e g e
Vo 1 . 29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No . 2
Ap r . 2 01 4
1 9 5 3年 国家 实施粮食统购统销政策 的主 旨分析
食卖出。由此 国家收购计划落空 , 国家除 了动用农 民交纳的公 粮进行市场干预粮价外 , 国家将难 以稳定粮价 。如果国家以市 场价 收购一定粮食作为储 备, 以备干预市场粮价之用 。则国家 至少必须充足 资金购粮 。第三种 I 青形 , 如果 国家牌价高于市场 价, 则城镇居 民会 自己到市场上买粮 ; 如果国家牌价低于市 场 价, 城镇居 民将在国营粮店买粮 。其结果是市场粮价向国家牌 价看齐 , 私营粮 店利润空问受挤 。而且在公私竞 争中 , 国家要 胜出 , 必 须要 有充足的粮食储备 。事实上 , 建国初期 中国的粮 食市场就是第二和第三种情形 的混合。当时粮食 市场 存在两 种价格。一种是市场价格 , 市场价格往往随行就市涨落 。另一 种是计划价格 。计划价格既包括 国家向农民制定 的粮 食收购 价, 也包括 国家 向城镇居民卖出粮食的国家牌价 。所谓国家牌
时间只挂一个牌价 。当市场 价低于牌价 5 % 时, 国营粮食商
业就大力收购 ; 当市场价格高于牌价 5 %时 , 就大力销售。而这 种 以国营粮商为载体 ,国家大规模 干预市场粮价 的例子当属 1 9 5 0年春节前后新生政权在上海开展的 “ 米棉 之战” 。这场经
种情形 , 如果国家收购价高于 市场价 , 则农民会将粮 食卖给国 家。 这种做法 的好处在于防止谷贱伤农。 但前提是国家要有能
晏 功 明①
( 景德镇 学院思政 部 , 江 西景德 镇 3 3 3 0 0 0 )
摘
要: 1 9 5 3年粮食统购统销政 寰的 出台是 中国粮食政 策的重大转变。国 家出台该政策的主 旨, 正统的解释认 为主要 是
为 了应 对城 市粮价 面临上 涨的紧张局 势,但 这种解释 忽略 了当时国家扶持私 营粮 商的政 策与 国家粮食 收购政策之间的
1 9 5 3年国家实行 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是 国家计划经济产
生前凑 。在某种意义上讲 , 我国 5 0年代 中期 计划经济 的产生
都是在这一政策基础上的延伸 。现在的 问题 是国家为何要根 本改变原有的粮食政策 ? 实施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主旨何在 ?
粮 食作 为商品 , 农民是生产者 , 而城镇居民是消费者。理论上 ,
城 居 民
市 场价 市场 价
疚』
计 划价 3、 市场价/ 计 划价 格
4、 统购/ 统 销
价, 就是 国家运用价值 规律 的作 用 , 在照顾生产 者 、 消费 者和
运销者三方面利益的前提下 ,根据 市场供求变化和政 治需 要 而调整制定的粮食出售价格 。为防止粮食价格暴涨暴跌 , 当时 国家粮食商业 的一项 重要 任务就是加强 国家牌价 对市场的领 导作用 , 把市场价格稳定在国家牌价的水平 上。当时国营粮商 通行的做法是“ 大购大销 ” 。即在实 际购销经营 中, 同一市场 同
关键词 : 统购统销 ; 主 旨; 汲取 ; 最 大化 ; 分 析
中图分类号 : D6 9 3 .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 0 ( / 8 — 8 4 5 8 ( 2 0 1 4 ) 0 2 — 0 0 0 7 — 0 4
一
、
问题 的提 出及 现 有 解 释 存 在 的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