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论主观题方法
认识论主观题指导
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 需要不断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得以世界一个层 次、一个方面、一个阶段上的认识,而世界 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人们应当在实 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 认识向前推移。 (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 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 移。)
★ 1、分析和综合相结合 ★ 2、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
记住的知识
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1)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始终受客观规律的制 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 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分析 (2)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从客观实际条件 出发。+分析 (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受到主观因素的制 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不断积累 正确的主观因素,(端正主观动机,树立正 确的价值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的 生态价值观)+分析
运用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分析材料? 思路: 1)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要把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2)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客观规 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分析 3)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利用规律的条件,只有充分发 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 性去认识和利用规律。+分析 针对材料说明要做好某事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 能动性结合起来。
联系: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 社会意识的变化;价值观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实 践决定认识,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等
科学的思维方法: 1、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2、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
认识类主观题答题技巧
自主学习: 任务一:准备第一单元试卷,对应第26题参考答案,修 改自己的试卷。分析答案的出处,找到自己丢分的原因。 并思考认识类主观题答题注意事项。
26、(13分)(1)“公民上书”现象是指公民依照法 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就事关全社会的问题向上 级有关部门书面陈述意见和建议的行为,这是人民行使当 家作主权利的具体体现。(2分) (2)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利 属于人民,人民有权参与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社会 公共事务的管理 。(2分) ② “公民上书”有利于决策机关了解民情、反映民意、 集中民智,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2分)有利于 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解决事关人民利益的 问题;(2分)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有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2分) (3)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公民要勇于使用宪法和 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利,向有关部门反映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要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要遵守法律,依照规则 和程序办事,不能采用非法方式。(3分)
教师精讲:
考试大纲对考生提出的能力要求: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审题能力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组织答案的能力
关注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培养---组织答案能力
2012河北考生文综政治各能力层次考生得分情况 能力层次 分值 得分 难度
获取和解读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
任何熟题当成生题做
合并同类项法: —在信息提取与答案组织中,要将类似(雷同)
信息与知识进行合并,少“挖洞”,多“挖坑”。
《生活与哲学》高考锦囊之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主观题解题技巧
生活与哲学的原理识别的关键词和其他技巧材料题审题及解题注意事项:步骤一:先审清题干,认真读题干,抓准题干的要求及限定范围。
例如,唯物辩证法不等于辩证唯物论;历史唯物主义不要混淆为唯物主义;步骤二:再带着问题和要求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对应的关键语句,结合相关原理、方法论作答。
若题干让用某一原理作答,答案中不应缺少其对应的方法论。
特别提示:在回答哲学问题时,要注意“原理+方法论+分析”的模式一、辩证唯物论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识别的关键词:根据…情况(针对…特点、根据…形势、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基础)制定或实行…方针、路线、政策或发展战略╱制定…计划、路线、方针、政策或发展战略由…客观情况决定╱立足或着眼于国情、省情、县情╱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要求我们发挥正确意识的能动作用识别的关键词:强调意识的积极或消极作用,如在…路线、政策的指引下,取得成功或失败╱强调贯彻…科学理论或…重要思想,如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三个代表、生态价值观)╱抵制、批判…错误思想或理论╱弘扬…精神,如爱国主义精神╱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条件、克服困难╱在…理论、思想、政策、精神的指导下╱实施…战略、计划、方案╱坚持…方针╱3.规律客观性与普遍性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识别的关键词:在处理人与规律关系时,特别是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的某些行为违背规律、破坏了规律(或自然规律),受到规律的惩罚╱做事遭遇╱办事情要讲究科学态度╱讲科学╱办事情要实事求是╱超载,过度,急功近利,滥……致使……╱符合、遵循……取得成功╱面对……决定、预测╱拼搏、艰苦奋斗、反复试验、百折不挠╱发扬……的精神╱4.把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识别的关键词:办事情,把革命精神与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发扬科学精神╱某事取得成功╱办事情,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做事情,坚持实事求是原则╱5.事物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认识类”主观题的解题技巧
认识类”主观题的解题技巧第一篇:认识类”主观题的解题技巧“认识类”主观题的解题技巧桐城七中政治组【题型特点】此类题通常是材料先给出一个重大的社会现象,然后要求用所学的知识谈谈对这一现象的认识,常见设问有“如何认识”,“如何看待”“谈谈对某一现象的看法”“分析(评析)某一现象”等等【解题技巧】此类题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解题思路来作答,也可按照“判断表态”——“阐述道理”——“明确做法”的解题思路来作答。
“是什么”——即题目说(做)的是一件什么事,或题目观点是对还是错;“为什么”——即说(做)这件事的依据、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不做这件事的危害性。
依据——是说(做)这件事的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理论依据;重要性——是说(做)这件事的作用、意义、目的、目标等;必要性——是说(做)这件事当前存在的客观实际,即非做不可的原因;可能性——是说(做)这件事存在哪些主客观条件,使做这件事成为可能危害性——是做或不做这件事将会导致怎样的消极后果。
“怎么办”——即党、国家、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准备怎样做这件事,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解决问题。
回答时先原理,后结合材料,要全面,辩证,要站在自身的角度、态度要鲜明。
因此回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联系材料,分解设问,把问题分解成四个小问题:①“是什么”(内容)、②“为什么”(产生的原因)、③“怎么样”(结果、意义、作用、影响等)、④“怎么办”(对策、措施、方法、建议等)。
应该注意,并不是所有的“认识”类问题都有这样四个问题,应视具体题目而定。
【典例分析】【例1】(2005年高考·全国卷)温家宝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指出:“从今年起,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平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五年内取消农业税。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取消农业税的看法。
【研析】经济生活的这类题目,一般来说应从三个方面去回答,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是什么:要注意从现象到本质的揭示,从内容、内涵、目的、特征等角度思考(即题目说(做)的是一件什么事?或题目观点是对还是错?)---“判断表态”;为什么:包括原因、意义两个部分(即说、做这件事的依据、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不做这件事的危害性等。
认识论——主观题讲解课件
专题五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物质观 自然界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世界的本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客观实在) 质是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相对静止)
基石 唯物论
基本 观点
物质和意识 的辩证关系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产生、生理基础、本质)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能动认识和改造、调节生理)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世界从何而来)
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基本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要把握客观、又要发挥主观)
认识论 基本 (主体反映客观)观点
首要
实践和认 识的关系
真理和谬 误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动力、目的、检验标准) 认识指导实践(推动或阻碍实践发展) 真理具有客观性(区别于谬误) 真理具有相对性(真理和谬误相互转化)
求索真理 的历程
在实践中追求 和发展真理 (真理观)
1.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
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积
极规律的正确的反映。
(1)真理是客观的
真理的内容的客观性 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客观的社会实践 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应该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在同一时间、地点、 条件下,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观点
基本方法: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
实践观
含义:变革对象的能动性活动
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特征 目的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39.(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2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词典的正文
收录了NBA,BBS,GDP,UFO等239个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此举引起了广泛的争论, 有的人反对,有的人支持。
“三步法”巧解谈认识类主观题
“三步法”巧解谈认识类主观题天津市静海县第六中学薛宗双如何认识类主观题是指设置情景材料,要求考生就情景材料中的现象、事件或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认识的试题。
其设问一般表述为:“如何认识……”、“如何看待……”、“谈谈你对……的看法”等。
一般来说,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来解答认识类主观题。
第一步,说明“是什么”,即题目说(做)的是一件什么事,或题目观点是对还是错?第二步,分析“为什么”,即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设问中所描述现象(或观点)出现的原因,多角度分析其“影响”,评价其地位。
若该现象(或观点)正确,则分析其积极意义和作用;若该现象(或观点)错误,则分析其违背的观点及危害;若该现象(或观点)相对复杂,则要一分为二,分别加以讨论。
第三步,说明针对这一现象(或观点)应当“怎样做”,即对材料中的现象、事件、观点提出对策,措施、方法、建议或表明态度。
下面我们以2009年高考北京文综卷第38题第(3)问为例加以说明。
【例题】某班以“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为主题,展开探究性学习。
老师给出了一张柱状图,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
丙组同学讨论图时发生了争论:部分同学认为“经济建设更重要,国家应该把有限的财力投入到经济建设上来”;部分同学则提出“社会建设更重要,应该加大社会建设投入”。
你如何看待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对立统一关系?【解题思路】第一步,说明“是什么”,即题目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是对还是错?设问已经明确告诉考生,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这一点不需要考生再作出判断,但需要考生对情景材料中的观点作出评价,即丙组同学割裂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对立统一关系,片面强调经济建设或片面强调社会建设的重要性都是错误的。
第二步,分析“为什么”,即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为什么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之间的对立性表现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是有区别的,它们的目标、内容和途径不同。
2019年高考政治哲学综合性主观题答题思路
简化记忆一些哲学综合性主观题思路1.“唯物论”【“探求世界的本质”】答题思路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能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③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客规规律办事,也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认识和利用规律。
2.“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或“求索真理的历程”答题思路】①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大特征,并且实践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②实践与认识的关系:1)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和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要求我们树立实践观点,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认识,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③真理具有客观性、具体性和条件性。
人们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④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前进性和上升性。
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答题思路①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②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从事物固有联系出发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③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④运用联系的观点,需要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整体具有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要求我们立足整体,树立全局观念,实现整体的最佳目标。
2)部分制约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决定整体的功能,要求我们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⑤运用联系的观点,要求我们学会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学会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和分析事物的联系。
4.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答题思路①发展具有普遍性,其实质是新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高中政治哲学综合性主观题答题思路
高中政治哲学综合性主观题思路1.“唯物论”【“探求世界的本质”】答题思路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能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③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客规规律办事,也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认识和利用规律。
2.“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或“求索真理的历程”答题思路】①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大特征,并且实践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②实践与认识的关系:1)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和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要求我们树立实践观点,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认识,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③真理具有客观性、具体性和条件性。
人们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④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前进性和上升性。
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答题思路①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②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从事物固有联系出发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③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④运用联系的观点,需要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整体具有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要求我们立足整体,树立全局观念,实现整体的最佳目标。
2)部分制约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决定整体的功能,要求我们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⑤运用联系的观点,要求我们学会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学会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和分析事物的联系。
4.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答题思路①发展具有普遍性,其实质是新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解题方法指导--认识类主观题
解题方法指导——认识类主观题该类试题从设问看,一般以“如何认识”、“如何看待”、“谈谈对某一现象的看法”、“分析说明某一做法的道理”等方式呈现;从待分析的事件看,或者是对某种现象“意义”、“积极影响”的认识,或者是对某种“做法”、“行动”的认识,或者是对某种“观点”、“想法”的认识。
有的试题还带有辨析题的性质。
[2012·高考浙江卷,40.(1)]近年来,W村在村民收入不断提高的同时,开展了群众性的“一碑两谱五星”乡村文化创建活动。
所谓“一碑”,即树立一座精神丰碑,主要收集本村先辈在革命战争时期的英雄事迹;“两谱”,即撰写时代风范谱、尊老爱幼谱,主要收录在乡村发展、家庭邻里关系中的先进典型;“五星”,即创评“读书、创业、诚信、法纪、勤俭”等五项星级文明户。
村民们以极大热情参与了这一活动,讲身边事、树身边人、自评自荐、互评互荐,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的有关知识,说明该村开展“一碑两谱五星”活动取得成功的道理。
规范解题回答认识类试题,一般要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角度入手,根据实际情况,未必每题都全面回答,但有备方无患。
1.回答是什么需要:谈现象(材料中反映的成就、经验、问题、教训、做法、想法等)、说本质(落实到教材或政策语言)。
2.回答为什么一般有两个思路。
思路一:决定因素(地位、规律、趋势等)、现状或存在问题(现实依据)、意义或危害(由近及远、由小及大、由直接到间接、由微观到宏观);思路二:材料为源,教材为据,筛选原理。
3.回答怎么办一般有三个思路,思路一:主体角度;思路二:直接和间接、具体和根本措施角度;思路三:材料为源,教材为据,筛选原理。
实际运用中往往需要以上思路的综合运用,而思路一和三在经济、政治生活中基本是一个思路,因为经济和政治生活的教材编写带有一定的主体性。
1.网络已经渗透到当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某中学高二(2)班的同学以“网络与生活”为主题,开展综合探究活动。
认识论主观题
设问3:(小角度)用实践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 或:认识 或:真理
答 案:真理三个角度 (1)真理的含义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分析(材料 中……是属于真理) (2)①真理的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只有一个,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 分析 ②真理是有条件,任何真理都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③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而言, 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在 探索真理的过程中犯错误并不可怕,要正确对待错误。 + 分析 (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 个过程,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 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分析
设问2:请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分析材料 或:只要求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答 案:辩证关系两个角度 (决定作用 + 反作用) 1)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 来源、动力、唯一检验标准、目的和归宿,要 勇于实践。 + 分析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要……。 + 分析 答 案:只问“基础”四个角度 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表现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分析:有了……实践, 才有……的认识理论政策措施。(强调认识来源于实践) 2)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分析:……实践推动了 ……认识理论政策措施的发展。强调认识的动态发展是由实践 (如实践活动中的新问题、新要求、新的认识工具和科技手段等) 推动的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分析:...实践结果证 明…认识/思想正确/错误。(强调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 加以对照)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分析:…认识是为了推动/指导/ 服务于…实践。(强调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
主观题答题模板(一)认识类
主观题答题分类指导(一):“认识类”主观题一、题型特点:“认识类”主观题是指题目提供背景材料,要求考生就背景材料中的现象、事件或观点谈自己的看法、认识的试题。
典型的“认识类”试题中,题目的设问直接以“如何认识”、“如何看待”、“如何评价”等词语出现。
但有时这类试题在设问中省略了“如何”二字,但答题要求仍然是表明自己对材料的看法、认识和态度。
二、答题模板由于“认识类”试题的设问指向范围很广,没有明确告诉我们答题方向和范围,很多同学对这类题目往往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究竟回答什么。
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是:联系材料,多角度发问,化大为小,化暗为明,把题目中的设问分解成若干个指向明确的小问题,在此基础上再逐个分析,从而得出答案。
这类试题实质上是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我们可以在解答这类试题时将其分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阶段。
1.发现问题——“是什么”。
“是什么”要注意从现象到本质的揭示,要注意从内容、内涵、目的、特征等角度思考。
2.分析问题——“为什么”。
“为什么”一般包括“原因”“意义”两个部分。
其中,“原因”(或者依据)包括“理论依据”(制度、规律、原则、地位、基本理论、观点等)、“现实依据”(即现实状况);“意义”要从设问中的不同行为主体角度思考(国家、社会、个体等);要从不同层次思考(内部的、外部的,眼前的、长远的),从不同方面思考(经济意义、政治意义、社会意义等)。
3.解决问题——“怎么办”(对策、措施、方法、建议等)。
“怎么办”要从不同行为主体角度思考(同上),从设问条件思考,从材料中的信息思考,从不同角度思考(客观的、实践性角度,主观的、观念性角度,积极的角度,防御性角度等),从时政背景角度思考(党和政府现阶段在这一方面有什么规定和政策)等。
特别要提醒的是,并非所有的“认识类”问题都要回答以上三个问题,而应根据具体题目来确定究竟要回答以上三个问题中的哪几个。
高二政治下期期末主观题答题思路(技巧)
二、认识论 1、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回答问题 1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要求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 观点,积极投身实践。(根据材料展开分析) 2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推动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 的认识,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4、用认识反复性的知识回答问题 1 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受到各种条 件的限制。 2 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 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 制。 3 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 有一个过程。 4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 复才能完成。
5、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来回答问题 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 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受主客观条件制约,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 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3 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4 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生活与哲学
高二政治组
高二政治下期期末主观题答题思路
总体思路:原理+方法论+材料回应设问 一、唯物论
1、用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回答问题 1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2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 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 意识。
一分耕耘 3 一分收获
认识论答题模板
认识论答题模板
认识论是哲学学科中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类认识的来源、发展、作用和局限性等问题。
在高考政治主观题中,认识论经常作为基础知识出现在选择题、分析题中。
以下是一份常见的认识论答题模板,供考生备考参考:
1. 正确理解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
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促进实践的发展。
2. 正确理解真理和价值的关系:真理和价值是辩证统一的,真
理和价值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作用。
正确的认识能够促进实践的发展,为创造有价值的实践服务。
3. 正确理解认识的局限性:认识的限度取决于实践的范围和水平。
人们的认识受到自身主观条件、客观条件、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存在片面、狭隘、误解等局限性。
4. 正确对待错误认识:错误认识是认识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我
们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对待它们。
一方面,要勇于承认错误,反思自身;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避免扩散。
5. 正确理解学习和借鉴他人认识:学习和借鉴他人认识是正确
的认识途径之一。
我们应该积极吸收人类认识的成果,不断提高自身的认识水平。
以上是一份常见的认识论答题模板,考生可以结合具体的题目进行灵活运用。
同时,考生还需要熟记相关的概念和理论,熟练掌握解答认识论题目的方法和技巧。
认识类主观题解题技巧
材料、“网络暴民”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产 生的新词,但网络暴民心态,已经成为一种 令人恐惧的力量。当你的文章或发生的事件 不对他们的味口,网络暴民往往采用污言秽 语的信口谩骂或随声吠影的口诛笔伐,使用 破坏性和毁灭性的暴力手段对别人实施攻击, 对被攻击者造成精神上的杀伤。当然,丑恶 在网上也会得到一致的讨伐,但这种讨伐并 不一定具有理性的判断。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中“网络 暴民”这一文化现象的认识。(9分 )
造物质基础。③公平是提高效率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
产、提高经济效益的积极性,也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本 质要求。
【解题技巧】
认识类设问的解答在于对问题的分解,要把问题分成四 个小问题来逐一进行分析。 第一个问题是“是什么”:即材料中的现象、事件、观 点是什么。 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主要分析材料中的现象、事 件、观点等产生的原因。 第三个问题是“怎么样”:主要是对材料中的现象、事 件、观点等作出评价,如结果怎样、有何意义、作用如 何、有何影响等。 第四个问题是“怎么办”:即要对材料中的现象、事件、 观点提出对策、措施、方法、建议或表明态度。当然, 并不是所有的认识类设问都要分成四个问题,有的可能 只有其中的三个甚至两个,我们在答题过程中需要具体 问题具体分析。
1:“网络暴民”的出现反映了网络(大众传媒)在丰 富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令人忧虑的现象。 (是什么) 2: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先进、健康文化促 进经济、政治发展;落后、腐朽文化阻碍经济、政 治发展。“网络暴民”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和谐发展、 不利于我国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为什么) 3: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具有潜移 默化的特点。“网络暴民”污染网络文化环境、不 利于网民的健康发展,会对网民的实践活动、认识 活动、思维方式产生不利的影响。(为什么) 4:政府要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管理和正确引导;网民要 提高眼力、拒绝污染,自觉提高科学文化修养与思 想道德修养。(怎么办)
统编版(2019)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哲学主观题答题模板(实用,必备!)
统编版(2019)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哲学主观题答题模板综述:在解答哲学试题时,审题时注意设问对知识的限定。
要注意“原理+方法论+材料分析”的模式。
“依据类”应着力于原理,“如何做”和“启示”应重点阐述方法论。
考大切口时,原理方法论尽量简写,考小切口则要详写。
一、辩证唯物论(也叫唯物论,探究世界的本质)关键词:物质、意识、规律、主观能动性1.材料中要求用“唯物论”或“辩证唯物论”知识进行论述时,其答题模板是什么呢?①物质决定意识,。
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材料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
+材料③规律具有客观性。
这要求我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材料④物质是运动的,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材料2、运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或“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回答问题①原理:a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材料.b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材料c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②方法论: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材料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正确意识促进事物发展。
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
+材料4、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5、运用“规律”或“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相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①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材料②规律具有客观性,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利用规律。
+材料③尊重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材料二、唯物辩证法(也叫辩证法,把握世界的规律)关键词:联系和发展(辩证法的总特征、基本观点)、矛盾(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实质与核心)联系观(联系的特点+整体和部分)1、联系特点的原理方法论①联系的普遍性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高中政治“认识类”主观题解题技巧
高中政治“认识类”主观题解题技巧【题型综述】“认识类”主观题是指题目提供背景材料,要求考生就背景材料中的现象、事件或观点谈自己的看法、认识的试题。
典型的“认识类”试题中,题目的设问直接以“如何认识”、“如何看待”、“如何评价”等词语出现。
但有时这类试题在设问中省略了“如何”二字,但答题要求仍然是表明自己对材料的看法、认识和态度。
【巧思妙解】由于“认识类”试题的设问指向范围很广,没有明确告诉我们答题方向和范围,很多同学对这类题目往往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究竟回答什么。
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是:联系材料,多角度发问,化大为小,化暗为明,把题目中的设问分解成若干个指向明确的小问题,在此基础上再逐个分析,从而得出答案。
这类试题实质上是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我们可以在解答这类试题时将其分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阶段。
1.发现问题——“是什么”。
“是什么”要注意从现象到本质的揭示,要注意从内容、内涵、目的、特征等角度思考。
2.分析问题——“为什么”。
“为什么”一般包括“原因”“意义”两个部分。
其中,“原因”(或者依据)包括“理论依据”(制度、规律、原则、地位、基本理论、观点等)、“现实依据”(即现实状况);“意义”要从设问中的不同行为主体角度思考(国家、社会、个体等);要从不同层次思考(内部的、外部的,眼前的、长远的),从不同方面思考(经济意义、政治意义、社会意义等)。
3.解决问题——“怎么办”(对策、措施、方法、建议等)。
“怎么办”要从不同行为主体角度思考(同上),从设问条件思考,从材料中的信息思考,从不同角度思考(客观的、实践性角度,主观的、观念性角度,积极的角度,防御性角度等),从时政背景角度思考(党和政府现阶段在这一方面有什么规定和政策)等。
特别要提醒的是,并非所有的“认识类”问题都要回答以上三个问题,而应根据具体题目来确定究竟要回答以上三个问题中的哪几个。
但必须要按以上思路去考虑问题。
“认识、评价类”主观题解题方法与技巧
“认识、评价类”主观题解题方法与技巧高中政治中就常常针对某一现象,某一时事,某一热点要求谈谈学生对此类题的认识,此类题一般提供材料内容很普遍,贴近现实生活,但是问题本身无任何提示语言,因此学生在做此类题时,往往茫然不知所措,失分较多。
总结多年教学经验和答题技巧,对此类题的解方法归纳如下:一、主要设问方式及解题思路:设问有“如何认识xxx”、“如何看待xxx”、“谈谈对某一现象的看法”“分析某一现象或行为”、“对xxxx进行分析说明”(没有明确分析说明什么)、“评析、评价什么行为”等等.解题方法:对观点或者现象进行正、误分析,主要做好两件事,一是把辨点找准,二是把原因析透。
具体来说先对题目中的观点进行分解,找出其中合理或者正确之处,、不合理或者错误之处,即找出辨析点;其次对各个辨析点的正误原因进行分析,也就是“有是说是,有非说非”。
对问题或现象进行多角度分析,主要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解题思路来作答。
“是什么”即说(做)的是件什么事,或题目的观点是对还是错;“为什么”即说(做)这件事的依据、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不做这件事的危害性等;或者题目观点对错的理由;“怎么办”即结合党、国家、公民、企业等主体,分析对待解决某一问题的措施。
二、典型例题分析(一)、2010年高考:材料一: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世界经济危机期间,美国极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涌现出“百老汇”、“好菜坞”等知名文化品牌,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文化产业大国;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日本和韩国注重发展文化产业,迅速成为文化产业大国。
有人据此认为: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
当前,世界经济不景气,对于我国部分省市落实文化强省(市)发展战略,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也许是不可多得的“良机”。
39.(1)运用哲学知识,对材料一中“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的推断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作简要评析。
(1)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论主观题方法认识论答题模式1.运用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分析XXX?①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②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也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人们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或创造条件,才能更好的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③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例子1:(03年文综)我国政府坚决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行了“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
很多地方以此为契机,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替①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做到按规律办事。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同正视客观条件结合起来,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
我们应该分析条件,发挥有利条件的作用,限制或排除不利条件的影响,达到活动的最佳的效果。
③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因素的制约,积累起来的主观因素越正确,越有广度和深度,就越有利于进一步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因此我们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端正主观动机,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④能动地认识世界,发挥认识的预见性、创造性、目的性和计划性等特点,制定计划、措施。
⑤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利用对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正确认识指导实践。
例子2: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于2010年9月6日上午在深圳隆重举行。
回望过去,深圳的发展里程和未来要求表明:深圳特区最可贵的品质是实事求是;敢闯敢试,大胆创新,科学发展;站在新起点、面临新环境,深圳要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要抢抓机遇,推动科学发展的示范区、构建和谐社会的首善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要立足于“干”,勇于实践,敢于开拓,用干事创业的实绩,把特区的旗帜举得更高。
结合材料,分析深圳是怎样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答: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面对新的起点、新的环境,深圳从变化发展的形势出发,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规律结合起来。
深圳人敢创敢干,大胆创新,又坚持科学发展。
③重视质变,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深圳人抢抓机遇,推动科学发展的示范区、构建和谐社会的首善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
④重视实践,在实践中实现创新。
深圳人立足于“干”,勇于实践,敢于开拓,用干事创业的实绩。
3.认识全过程和总规律表明(xxx是如何体现认识/探索过程的?)(1)认识具有反复性。
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上升性。
人的认识运动不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而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3)认识具有无限性。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人们应当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4)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5)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需要不断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完成。
(6)世界是无限的,人们应当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注意:前三点是新课改答案,后三点是老教材答案。
部分题目还要结合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作答。
例子3:材料:中国共产党对经济发展方式的探索过程,是我们党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过程。
见下图:结合材料,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对经济发展方式的探索过程。
(12分)答:①认识具有反复性。
我党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说明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②认识具有上升性。
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我党对经济发展方式的探索是一个不断前进上升的过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不断发展与完善。
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们的认识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
中国共产党对经济发展方式的探索过程,是我们党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过程。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
④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追求和发展真理以实践为基础,要坚持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发展真理、检验真理。
对经济发展方式的探索研究源于实践,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并由实践检验而不断发展。
4.用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XXX?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真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例子4:5.运用实践的观点分析XXX?(实践的观点包括第八课第一节)①(实践的涵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材料分析。
(实践的特点)②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看材料是否强调主体、对象、手段的客观物质性)③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材料分析。
④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材料分析。
(实践的基本形式及作用)⑤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结合材料展开三个作用)⑥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结合材料展开三个作用)⑦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材料分析。
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材料分析。
⑩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材料分析。
(11)实践是认识目的和归宿。
材料分析。
(如果题目是用实践基本形式的知识或者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知识分析XXX?答上面的⑤⑥⑦)例子5:五三210页6.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分析XXX?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适应认识的需要产生的,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
(看材料有没有关键词:深入、走访、调查、座谈、调研等)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可以提供新的认识课题和经验,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看材料有没有关键词:新领域、新现象、新发现、新工具以及认识的变化)④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看材料是否有:为了、满足。
的需要、有利于等)⑤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的标准。
⑥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可以参考意识的反作用)例子6:五三2117.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分析XXX?(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认识目的和归宿、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因此我们要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材料分析。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标准要结合材料有选择性的展开答。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推动作用,要求我们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材料分析。
(此处与意识的反作用差不多)(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
材料分析。
(材料一般表现为某种观点、理论、政策的变化和发展)(4)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是有条件的。
人们既要坚持真理,又要发展真理,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主观能动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6)认识的根本任务、目的。
(7)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和综合,想象和思维。
(8)实践的含义、特点、基本类型、作用。
例子7:(06四川文综)材料一: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继续加强‘三农’工作。
28个省(区、市)全部免征了农业税,全国取消了牧业税。
增加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和对产粮大县及财政困难县的转移支付”。
2005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2975亿元,比上年增加349亿元。
粮食总产量在上年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上,又增产1454万吨,达到48401万吨。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加强,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
2006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422亿元。
”材料二:据业内人士分析,按照当前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价格平均上涨幅度粗略计算,农资涨价至少使全国农民增加生产性物质投入390多亿元,粮食平均每亩物质投入比2003年增加20多元。
--《半月谈》2005年第1期运用认识论原理,说明我国现阶段加大中央财政支农这一决策的合理性。
(10分)①实践决定认识,认识随着实践不断深化和发展,这一决策在农业实践中逐渐形成,将随农业发展的实践不断完善。
②这一决策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我国农业实践形成的正确认识。
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这一决策已经对当前农业问题的解决和农业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8.注意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1)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规律,条件,主观因素——主观动机、价值取向,计划性、目的性、创造性、预见性,具体用到哪几点视材料而定)。
(2)分析与综合相结合,注意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
(3)合理想象(4)创造性思维,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
(5)系统优化的方法(系统与要素的关系,参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该市在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是如何坚持科学思维方法的。
(10分)①立足已知事实,根据已知规律,充分发挥人的思维潜能。
立足社会实践,从客观实际出发,依托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开发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
遵循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着力打造城市名片,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②发挥创造性思维的作用,善于创新,敢于超越,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发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③坚持分析与综合相结合,运用综合的方法整合文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