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题)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一、单项选择题:
1、皮亚杰认为在10岁以后,儿童的道德行为处于( )。
A、他律阶段B、无道德规则阶段C、自律阶段D、独立阶段
2、道德判断处于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表明其道德认识的发展水平是( )。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超习俗水平
3、道பைடு நூலகம்判断处于寻求认可取向阶段表明其道德认识的发展水平是( )。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超习俗水平
二、填空题:
l、态度结构包含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2、皮亚杰认为,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
3、皮亚杰认为,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
(4)价值辨析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例略)
4、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
5、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阶段。
6、发现教学要经过四个阶段,分别是创设问题情境、提出解答的假设、检验自己的假设、得出结论。
二、简述题、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应用有效方法来促进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一、单项选择题1、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行为成分D.价值成分2、个人品德的核心成分是()。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3、爱国主义情感属于()。
A.直觉的道德情感B.想象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D.道德责任感4、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主要体现了个体的()。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5、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是()。
A.道德观念B.道德行为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6、道德的“两难故事法”由()研究,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论。
A.科尔伯格B.皮亚杰C.布鲁姆D.克拉斯沃尔7、人们常由于莫名其妙的不安感或突如其来的荣辱感迅速地制止了自己不当的需要与行为,这种道德感是()。
A.直觉的道德感B.想象性的道德感C.表象的道德感D.伦理性的道德感8、每当想起杨利伟、聂海胜等航天英雄,就会让人产生无比的爱国之情,并激励个人在工作岗位上努力拼搏,这种道德感是()。
A.直觉的道德感B.理想的道德感C.伦理的道德感D.想象性的道德感9、把道德的感性经验与理性认识结合在一起,对道德要求及其意义有较深刻认识都的最概括的情感经验,叫()。
A.理想性的道德感B.直觉的道德感C.伦理的道德感D.理念性的道德感10、沿着皮亚杰的研究路线对儿童道德性发展进行了实证性研究的心理学家是()。
A.沃尔特B.布鲁纳C.科尔伯格D.斯金纳11、学生明知故犯,言行不一的主要原因是()。
A.道德认识缺乏B.道德意志薄弱C.道德情感异常D.道德行为不良12、认为儿童的道德性是从他律渐向自律按阶段发展的心理学家是()。
A.哈特斯B.皮亚杰C.科尔伯格D.章志光13、准备对某对象作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称为态度的()。
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评价成分D.行为成分14、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称为()。
A.品德B.态度C.技能D.意向15、科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只根据行后果来判断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处于()。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单项选择题1、“人云亦云”属于()现象A、认同B、服从C、模仿D从众2. ()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A.态度的认知成分B.态度的情感成分C.态度的行为成分D.态度的意识成分3. 一般认为,()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A.品德B.态度C.心向D.能力4. 有人认为雷锋品德高尚,但有人又认为他很傻,从态度的结构来讲这属于()。
A.态度的认知成分B.态度的情感成分C.态度的行为成分D.态度的意识成分5. 黑格尔说:“一个人做了这样或那样合乎伦理的事,还不能说他是有德的,只有当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因素时,他才可以说是有德的。
”这说明品德()。
A.反映人的社会特性B.不同于能力C.具有相对稳定性D.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6. 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这被称之为()。
A.态度B.品德C.能力D.道德素质7. 下列选项中属于品德的心理结构的是()A.道德学习B.道德修养C.道德认知D.道德素质8.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是道德信念、原则性、精神力量的血肉和心脏。
没有了它的道德只会变成干枯、苍白的语句,而这些语句只能培养出伪君子。
A.道德价值观念B.道德情感C.道德行为D.道德评价9.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品德心理结构的是()。
A.道德理想B.道德认识C.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10.个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阶段是()。
A.意志坚强B.依从C.内化D.认同11. 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A.道德行为B.道德情感C.道德认识D.道德素质12. 在学生身上经常发生的诸如明知故犯之类的错误行为是因为学生()。
A.缺乏道德认识B.缺乏道德情感C.缺乏道德行为D.缺乏道德信念13.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无道德规则阶段出现在()。
A.10岁以前B.10~12岁C.5、6岁以前D.婴儿期14.科尔伯格在研究人的道德发展规律时采用是()。
2011湖南教育心理学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355、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
356、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任务,而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决定行为的选择。
357、态度的结构包括认知成分、和行为成分。
其中,是核心成分。
358、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作出某种行为反应的,它不等于外显行为。
359、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____________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____________。
360、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____、_____和______三个成分。
其中,是核心成分。
(04年、06年)361、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其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
362、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对于青少年来说,义务感、和羞耻感尤为重要。
(07年)363、道德行为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它包括以及。
364、态度与品德的区别在于二者涉及的范围不同及不同。
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在其教育目标分类学中,将态度到品德的过程分为、、、、。
365、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和,以岁分界。
366、皮亚杰认为,在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的认知能力和具有重大影响。
367、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368、柯尔伯格将道德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其中,前习俗阶段主要包括惩罚服从取向和。
习俗阶段包括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和,后习俗阶段包括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和。
369、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包括依从、认同与____________三个阶段。
(04年)370、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称为。
371、观察者看到榜样受到强化而自己也受到强化,这种强化被称为。
372、品德学习的两种形式是和。
373、当儿童有不良行为发生后,立即将其置于一个单调乏味的地方,暂时不让他从事有趣的活动,这种改变行为的方法叫____________。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 )A.道德信念B.道德情感C.道德认识D.道德情感2.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 ( )A.柯尔伯格B.皮亚杰C.斯金纳D.巴甫洛夫3.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 ( )A.新观点B.认知结构C.策略系统D.价值体系4.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 )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B.积极性C.适应性和社会性D.内化性和意志性5.品德心理结构中最具有动力色彩的成分是 (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不答、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包括 ( )A.教养方式B.人际关系C.个人信念D.社会风气E.同伴群体2.品德学习的过程包括 ( )A.依从B.服从C.认同D.内化E.同化3.道德情感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的是 ( ) A.爱国主义情感B.义务感C.责任感D.羞耻感E.自卑感三、填空题(在下列各题的空格中填入正确的内容)1.班杜拉的大量实验表明,________在观察学习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________是进行道德教育和培养良好态度的依据与出发点。
3.________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
4.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________ 。
5.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________ ,________ , ________ 。
6.态度的结构包括态度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________ 。
四、名词解释1.内化2.服从3.替代强化五、简答题简述良好品德的培养。
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心理学(省考)-精选练习题-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心理学(省考)-精选练习题-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单选题]1.皮亚杰认为研究儿童道德问题宜采用()。
(江南博哥)A.故事对偶法B.直接询问法C.行动观察法D.调查法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皮亚杰认为,道德问题不能采用直接询问法而应采用间接故事法。
因为直接询问儿童本人为什么做出某种行为往往会遭到拒绝回答或得不到如实的答案。
而儿童喜欢听故事,听故事后让他们评论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谁好、谁不好或谁更不好,虽然它不干儿童本人的事,却能依据投射推测出儿童现有的道德认知与判断水平。
因此故事对偶法适用于研究儿童道德问题。
[单选题]2.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A.道德认知B.道德观念C.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道德认知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道德认知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单选题]3.一个人的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A.与生俱来的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和改变的。
[单选题]4.爱国主义情感属于()的道德情感。
A.直觉B.想像C.行为D.伦理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在道德情感中,爱国主义情感表现为对祖国的真诚热爱和无限的感激,这样一种情感属于伦理的道德情感。
[单选题]5.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
A.道德认识C.道德情感D.道德意志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具有阶段性,在形成道德品质过程中关键在于培养道德信念,使之能依靠信念来坚持下去。
[单选题]6.以下不是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水平的是()。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原则水平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柯尔伯格将儿童道德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①前习俗水平(包含阶段A惩罚和服从定向和阶段B工具性的享乐主义定向);②习俗水平(包含阶段C“好孩子”定向和阶段D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③后习俗水平(包含阶段E社会契约定向和阶段F道德和良心定向)[单选题]7.与皮亚杰、柯尔伯格不同,班杜拉强调决定影响品德行为的主要因素是()。
教育学习题集10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入题干括号内,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
A.能力 B.态度 C.道德 D.情绪2.( )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能力 B.性格 C.态度 D.气质3.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意志成分 D.行为成分4.个体品德的核心部份是(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5.道德观念、道德信念的形成有赖于(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6.( )对道德行为有稳定的调节与支配作用。
A.道德情感 B.道德意志 C.道德信念 D.道德评价7.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就属于( )的道德情感。
A. 直觉的B. 想像的C. 伦理的 D.行为的8.衡量人的品德的重要标志是( )。
A.道德认识 B. 道德情感 C. 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9. 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的心理学家是( )。
A.华生 B. 加涅 C.柯尔伯格 D.皮亚杰lO.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 )。
A.华生 B.加涅 C.柯尔帕格 D.皮亚杰11.在柯尔伯格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属于( )。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 后习俗水平 D.权威水平12.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属于( )。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 后习俗水平 D.权威水平13.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品德迅速发展,处于( )形成对期。
A.情感 B.意志 C。
个性 D.伦理14. ( )道德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
A.直觉 B.想像 C. 伦理 D. 主观15.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 )。
A.动荡性 B.平稳性 C. 过渡性 D.适应性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11关
1.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要经历____、____和____。
参考答案:醒悟阶段转变阶段自新阶段
2.在____阶段,学生的伦理道德开始形成,但又具有两极分化的特点。
参考答案:初中
3.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4.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____和____,并具有坚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参考答案:自觉性主动性
5.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称之为____。
参考答案:态度
6.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在心理学上称之为____。
参考答案:品德
7.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原有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的过程,称为____。
参考答案:内化
8.态度的____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参考答案:情感成分
9.在科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属于____。
参考答案:前习俗水平
10.___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参考答案:道德行为。
2010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2010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理学试题及答案:第⼗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单项选择题1.道德品质的基础是( )。
A.道德信念B.道德意志C.道德认识D.道德情感2.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 )。
A.道德认识B.道德信念C.道德情感D.道德意志3.在思想观点上与他⼈的思想观点⼀致,将⾃⼰所认同的思想和⾃⼰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体,构成⼀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 )。
A.模仿B.从众C.认同D.内化4.衡量品德的⼀个最重要的标志是( )。
A.道德情感B.道德信念C.道德⾏为D.道德意志5.⼈们在具有了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条件下,是否会产⽣相应的道德⾏为,主要取决于其( )。
A.道德信念B.道德意志C.道德动机D.道德知识6.关于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和影响因素,社会学习论的研究更侧重于( )。
A.道德动机⽅⾯B.道德意志⽅⾯C.道德⾏为⽅⾯D.道德情感⽅⾯7.个体品德的核⼼部分是( )。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为8.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只根据⾏为后果来判断对错的⼉童,其道德判断发展⽔平处于( )。
A.“好孩⼦”取向阶段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C.良⼼或原则取向阶段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9.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主要⽅法是( )。
A.⾃然观察法B.实验室实验法C.两难故事法D.对偶故事法10.⽪亚杰研究道德发展的主要⽅法是( )。
A.⾃然观察法B.实验室实验法C.两难故事法D.对偶故事法11.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阶段是( )。
A.“好孩⼦”取向阶段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C.良⼼或原则取向阶段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12.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为上主动接受他⼈的影响,使⾃⼰的态度和⾏为( )。
A.与他⼈基本相同B.与⼤家保持⼀致C.被他⼈认可D.与他⼈相接近13.在思想观点上与他⼈的思想观点⼀致,将⾃⼰所认同的思想和⾃⼰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体,构成⼀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 )。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章节填空练习十:态度与品德的形成(2)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章节填空练习十:态度与品德的形成(2)第三节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1、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____、____与____三个阶段。
(依从、认同、内化)2、____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____阶段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____阶段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
(依从,认同,内化)3、依从包括____和____两种。
____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们行动的现象。
____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从众,服从,从众,服从)4、____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认同实质上就是对____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认同,榜样)5、____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内化)6、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1)外部条件:____,____,____;(2)内部条件:____,这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____;____。
(家庭教养模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第四节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1、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
(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2、____是社会学习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它是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
(观察学习)3、班杜拉认为,____在观察学习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榜样)4、不论应用什么策略,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须经历三个阶段七个子过程,三个阶段是:____,____,____。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12关
1.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____与内化三个阶段。
参考答案:认同2.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____,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参考答案:模仿3.影响态度与品德的学习的内部条件是认知失调、态度定势、____。
参考答案:道德认知4.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对行为的必要性缺乏____,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参考答案:认识与体验5.遵从大多数人的定型意见,遵从惯常的角色行为,并能按人的意向进行判断。
这在科尔伯格看来,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在____。
参考答案:习俗水平6.品德等同于道德。
_____参考答案:错误本题解释:【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道德与品德的关系的理解。
【参考答案】错误【名师点睛】品德也叫道德品质,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道德是依靠舆论力量和内心趋势来支持的行为准则的总和。
两者有联系也有差别: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道德的发生和发展有赖于社会的发展,而品德不同,它是一种个体心理现象,其形成和发展不仅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更重要的是受个人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制约,即有赖于个体的存亡。
因此,将两者等同起来是错误的。
7.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发展是从自律道德阶段到他律道德阶段的发展规律。
_____参考答案:错误本题解释:【答案】错误。
解析: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规律包含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无律阶段)(1~2岁);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2~8岁);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岁);第四阶段,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8.如果道德知识与道德实践的结果不一致,就会妨碍道德观念的形成。
_____参考答案:正确本题解释:【答案】正确。
解析:这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
通过道德实践,获得与道德知识相符合的道德经验。
道德知识在道德实践中被证实,道德规范便具有了可信性,学生的亲身体验会使外在的道德知识转化成内在的道德观念。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习题精讲三
2、某学生过分害怕猫,教师先让他看猫的照片,谈论猫,
再让他看关在笼中的猫,接近猫,最后让他摸猫、抱猫,消
除他对猫的恐惧反应。这种行为矫正技术就是( B )
A放松疗法
B系统脱敏疗法
C厌恶疗法
D满灌疗法
3、健康的概念是指( D )。
A. 身体健康
B. 生理无残疾
C. 心理健康
D. 身心健康
4、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是( B )。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学习目标: 1、识记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和结构、小 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2、理解皮亚杰与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 阶段理论;理解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基 本过程。 3、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应用有效方 法来促进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一、选择题:
1、学生李亦看到自己的朋友体育课不守纪律,随便
8、代币奖励的优点是:可_使_奖__励_数_量_与__良_好行为数量相适应 。 9、儿童厌学症的主要表现是_对__学_习__不_感__兴_趣、 _讨__厌__学__习___。 10、学习困难的学生指感官和___智__力_____正常而 学习结果远未达到教学目标的学生 11、儿童过度焦虑反应同患儿的焦虑性人格特质 以及__家__庭______、___环__境_____的影响有密切关 系。 12、儿童多动综合症(简称多动症),是小学生中最 为常见的一种以_注__意__力__缺__陷_和_活__动__过__度___为主 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症。
因为他们的道德发展处于( B )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公正阶段
4、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属于( C )
A.直觉式道德情感
B.想像式道德情感
C.伦理式道德情感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单项选择题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
A.心理特征 B.认知结构 C.倾向性 D.价值体系2.态度的()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A.情感成分 B.行为成分 C.认知成分 D.操作成分3.()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A.情感成分 B.行为成分 C.认知成分 D.操作成分4.()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A.情感成分 B.行为成分 C.认知成分 D.操作成分5.()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A.道德 B.品德 C.价值观 D.情感6.品德反映了人的(),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
A.本质属性 B.社会特性 C.价值 D.情感7.品德具有相对的()。
A.可变性 B.稳定性 C.个人倾向性 D.独特性8.品德是在()的控制下。
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A.道德观念 B.个人动机 C.价值观 D.情感9.品德与道德都受()的制约。
A.年龄 B.教育水平 C.社会发展规律 D.智力10.品德则是()研究的对象。
A.哲学和心理学 B.伦理学、教育学与社会学C.哲学、伦理学与社会学 D.教育学与心理学11.道德是( )研究的对象。
A.哲学和心理学 B.伦理学、教育学与社会学C.哲学、伦理学与社会学 D.教育学与心理学12.( )主要是指一个人面对矛盾冲突的情境能自觉地意识到是非善恶,进而能就行动做出缜密的道德抉择。
A.道德意识 B.道德认识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13.( )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它渗透在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中。
A.道德意识 B.道德认识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14.( )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最新(练习题)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练习题)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社会学习品德理论是由()提出的。
A.埃里克森B.费斯廷格C.班杜拉D.皮亚杰2.受到他人或规范的压力,个体产生的符合他人或规范要求的行为称为()。
A.模仿B.从众C.服从D.认同3.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
A.模仿B.从众C.认同D.内化4.采用道德两难故事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心理学家是()。
A.斯腾伯格B.柯尔伯格C.埃里克森D.弗洛伊德5.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称之为()。
A.模仿B.从众C.服从D.认同6.爱国主义情感属于()的道德情感。
A.直觉的B.想象的C.行为的D.伦理的7.品德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生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
A.新观点B.认知结构C.价值体系D.策略系统8.从整体发展来看,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致在()。
A.一年级B.三年级C.五年级D.六年级9.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B.积极性C.适应性和社会性D.内化性和意志性10.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称为()。
A.态度的认知B.态度的评价C.态度的情感D.态度的意向11.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
A.内化了的成分B.动力性成分C.非智力成分D.态度的核心成分12.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向D.道德行为13.在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属于()。
2011年中学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答案与解析:第十章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单项选择题1. ______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A.能力B.态度C.道德D.情绪()2. 态度的核心成份是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意志成分D.行为成分()3. 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4. ______对道德行为有稳定的调节与支配作用。
A.道德情感B.道德意志C.道德信念D.道德评价()5. 一般来说,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三个阶段,即依从、认同和______A.内化B.行为C.实行D.反馈()6. 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的相接近,这种现象称为 ______A.从众B.服从C.认同D.内化()7. 品德心理结构中最具有动力色彩的成分是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8. 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就属于的道德情感A.自觉的B.想象的C.伦理的D.行为的()9. 衡量人的品德的重要标志是______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10. 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从儿童达到自律道德的心理学家是______A.华生B.加涅C.柯尔伯格D.皮亚杰()11. ______ 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能力B.道德C.态度D.情绪()12.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的人的影响。
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______ A.与他人基本相同B.与大家保持一致C.被他人认可D.与他人相接近()13. 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______A.柯尔伯格B.皮亚杰C.斯尔纳D.巴甫洛夫()14. 在柯尔伯格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属于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权威水平()15. 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属于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权威水平()16. 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品德迅速发展,处于 ______形成时期A.情感B.意志C.个性D.伦理()17. ______ 道德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A.自觉B.想象C.伦理D.主观()18. 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______A.依从B.接受C.认同D.内化()19. 从众行为的原因之一是______A.行为参照B.省力C.服从D.强迫()20. 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 ______A.动荡性B.平稳性C.过渡性D.适应性()二、填空题21. 无论对人对己还是对事物的态度。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第10章练习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平时练习题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选择题:2、品德发展的关键期是【 B 】P161A.初一年段 B.初二年段 C.初三年段 D.小学六年级3、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期是【 B 】A.初一 B.初二 C.初三 D.高一4、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是【 A 】P154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行为 D.道德意志5、10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
这种道德判断属于【 C 】P157A.无道德阶段 B.他律道德阶段 c.自律道德阶段 D.前道德水平6、依据皮亚杰对儿童的道德判断的研究,儿童能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的年龄是处于【 B 】P157A.10岁以前 B.10岁以后 C.15岁以后 D.15岁以前7、心理学上把“人们对某一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跟随他人行动”称为【 A 】P162A.从众 B.认同 C.内化 D.顺从8、小学生在电影中看到雷锋雨中送大嫂时,深受感动,此时的道德情感属于【 B 】P155A.情绪 B.直觉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D.想象的道德情感9、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属于【 D 】P155A.情绪 B.直觉的道德情感C.想象的道德情感 D.伦理的道德情感10、学生在做好事时想起了雷锋同志,并由此产生了强烈的内心体验,这种体验是【 B 】P155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D.道德情感11、儿童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东西,属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沦中的哪一阶段【 C 】A.自我中心阶段 B.公正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权威阶段12、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等,属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 D 】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公正阶段13、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 B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信念14、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B 】P153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行为成分 D.动机成分15、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是【 D 】 P164A.个体智力水平下降 B.道德认识水平下滑C.态度定势变化 D.认知失调16、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C 】P154A.道德动机 B.道德行为 C.道德认识 D.道德情感17、只有到了哪一阶段,稳定的态度和品德才形成【 A 】P163A.内化 B.解冻 C.依从 D.认旧18、研究表明,能达到柯尔伯格后习俗水平的人数是【 C 】P160A.没有 B.多数人 C.少数人 D.所有人19、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 C 】P159A.“好孩子”取向阶段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20、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处于【 B 】P158A.“好孩子”取向阶段 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 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2l、老师说服学生时,对理解能力较强的高年级学生,教师最好【 B 】P165A.不要提供证据 B.提供正反证据C.提供正面证据 1).提供反面证据2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以下品德形成的哪个阶段【 D 】P163 A.认识 B.依从 C.认同 D.内化23、道德品质的基础是【 C 】A.道德信念 B.道德意志 C.道德认识 D.道德情感24、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C 】P162A.依从 B.接受 C.认同 D.内化25、一个人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D 】P153A.与生俱来的 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C.是遗传得来的 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26、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 D 】P154A.比较不稳定的 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 C.时稳时变的 D.比较稳定的27、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B 】P153A.知识经验 B.观念和信念 C.道德认识 D.道德观28、态度的构成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因素是【 B 】P153A.认知因素 B.情感因素 C.意向因素 D.情境因素29、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 B 】P153A.行为方式 B.意向或意图 C.行为习惯 D.语言或行为30、“亲其师、信其道”,主要表明了( )的作用。
2020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章节试题及答案
2020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章节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社会学习品德理论是由(c)提出的。
A.埃里克森B.费斯廷格C.班杜拉D.皮亚杰2.受到他人或规范的压力,个体产生的符合他人或规范要求的行为称为(C)□A.模仿B.从众C.服从D.认同3.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D)。
A.模仿B.从众 c.认同 D.内化4.采用道德两难故事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心理学家是(B)。
A.斯腾伯格B.柯尔伯格 c.埃里克森 D.弗洛伊德5.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称之为(D)□A.模仿B.从众 c.服从 D.认同6.爱国主义情感属于(D)的道德情感。
A.直觉的B.想象的C.行为的D.伦理的7.品德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C)□A.新观点B.认知结构C.价值体系D.策略系统8.从整体发展来看,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致在(A)。
A.初二年级B.初三年级C.高一年级D.高二年级9.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A)□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B.积极性C.适应性和社会性D.内化性和意志性10.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称为(A)。
A.态度的认知B.态度的评价C.态度的情感D.态度的意向11.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D)oA.内化了的成分B.动力性成分c.非智力成分D.态度的核心成分12.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A)o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向D.道德行为13.在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属于(B)oA.习俗水平B.前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 D.权威水平14.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联想而发生的情感体验称为(B)。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单选题] 1、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属于()。
A 伦理的道德情感B 想象的道德情感C 直觉的道德情感D 道德行为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
[单选题] 2、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A 道德认识B 道德情感C 道德意志D 道德行为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
[单选题] 3、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
A 道德认识B 道德信念C 道德情感D 道德意志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道德信念。
[单选题] 4、()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 能力B 性格C 态度D 气质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态度是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单选题] 5、“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说的是()。
A 道德认识B 道德情感C 道德意志D 道德行为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道德意志是道德意识的内容之一。
它指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做出抉择的顽强毅力和坚持精神,人们坚持某种道德义务并决心践行它的时候,就会在内心产生一种坚强的信念和意志力,从而使人们严格要求自己,果断地做出行为抉择,并努力保持自己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贯性。
[单选题] 6、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A 知识经验B 观念和信念C 道德认识D 道德观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单选题] 7、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容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称为()。
A 品德B 态度C 意向D 技能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容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称为态度。
[单选题] 8、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社会学习品德理论是由()提出的。
A.埃里克森B.费斯廷格C.班杜拉D.皮亚杰2.受到他人或规范的压力,个体产生的符合他人或规范要求的行为称为()。
A.模仿B.从众C.服从D.认同3.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
A.模仿B.从众C.认同D.内化4.采用道德两难故事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心理学家是()。
A.斯腾伯格B.柯尔伯格C.埃里克森D.弗洛伊德5.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称之为()。
A.模仿B.从众C.服从D.认同6.爱国主义情感属于()的道德情感。
A.直觉的B.想象的C.行为的D.伦理的7.品德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生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
A.新观点B.认知结构C.价值体系D.策略系统8.从整体发展来看,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致在()。
B.三年级C.五年级D.六年级9.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B.积极性C.适应性和社会性D.内化性和意志性10.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称为()。
A.态度的认知B.态度的评价C.态度的情感D.态度的意向11.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
A.内化了的成分B.动力性成分C.非智力成分D.态度的核心成分12.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向D.道德行为13.在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属于()。
A.习俗水平B.前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权威水平14.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联想而发生的情感体验称为()。
A.直觉的道德情感B.想象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D.认知性道德情感15.()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能力B.道德C.态度D.情绪16.表现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或当个体出现了与自己的价值标准相反的行动时,会感到内疚、不安,此时其态度与品德的形成阶段主要处在()。
A.依从B.认同C.内化17.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A.依从B.接受C.认同D.内化18.态度改变和品德形成的阶段可划分为()。
A.顺从、认同和内化B.顺从和认同C.逆反、认同和内化D.认同和内化19.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不知不觉受到群体压力而产生的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称为()。
A.模仿B.从众C.服从D.感染20.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主要是根据客观结果,而不是考虑主观动机。
A.自我中心阶段B.权威阶段C.可逆性阶段D.公正阶段21.人们在具有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条件下,是否会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主要取决于其()。
A.道德信念B.道德动机C.道德意志D.道德知识22.在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中,只根据行为后果是否受惩罚来判断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处于()。
A.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B.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D.“好孩子”取向阶段23.学生愿意并实际参加某项向先进人物学习的活动,其价值内化程度处于()水平。
A.组织B.反应C.接受D.性格化24.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
A.比较稳定的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C.时稳时变的D.比较不稳定的25.准备对某对象作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称为态度的()。
A.认知成分B.评价成分C.情感成分D.行为成分26.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
A.自律道德B.无道德规则C.他律道德D.依存性道德27.从众行为的原因之一是()。
A.行为参照B.省力C.服从D.强迫28.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称为()。
A.品德B.态度C.意向D.个性29.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越现实规范的约束的道德发展阶段是()。
A.普遍伦理取向阶段B.社会契约取向阶段C.相对功利取向阶段D.寻求认可取向阶段30.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青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称为()。
A.直觉的道德情感B.想象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D.形象的道德情感31.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的阶段是()。
A.权威阶段B.可逆性阶段C.公正阶段D.自我中心阶段32.()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系统研究认为儿童道德发展包括两阶段,道德教育目标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
A.班杜拉B.柯尔伯格C.加涅D.皮亚杰33.皮亚杰认为形成儿童道德的他律道德在()。
A.0~5岁B.6~8岁C.8~10岁D.10~l2岁34.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过程的外部条件,不包括()。
A.家庭教养方式B.道德认知C.社会风气D.同伴群体35.清楚地意识到道德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称为()。
A.直觉的道德情感B.想象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D.形象的道德情感36.在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中,对榜样的模仿属于哪个阶段?()。
A.依从B.认同C.同化D.内化37.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
A.道德认识B.道德信念C.道德情感D.道德意志38.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
A.“好孩子”取向阶段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39.认同的出发点就是()。
A.得到他人认可B.试图与榜样一致C.让别人接受自己的思想D.与他人相接近40.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称为()。
A.品德B.态度C.意向D.技能41.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A.知识经验B.观念和信念C.道德认识D.道德观42.一个人的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A.与生俱来的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43.儿童容易模仿影视片中反面人物的行为,结果导致不良品德。
为了避免影视片的消极影响,根据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适当的做法是()。
A.避免学生观看类似影视片B.对有模仿行为的儿童进行说服教育C.影视片中尽量少描写反面人物D.影视片应使观众体验到“恶有恶报,善有善报?”44.道德品质的基础是()。
A.道德信念B.道德意志C.道德认识D.道德情感45.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处于()。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无规则水平46.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意志成分D.行为成分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态度的结构包括认知成分、______和行为成分。
2.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______和倾向。
3.______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4.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______。
5.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______、想象的道德情感和伦理的道德情感三种。
6.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______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7.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______两个方面。
8.依据皮亚杰的研究,儿童道德发展大致可分为______和自律道德阶段。
9.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格通过大量研究,将儿童道德判断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______三个水平。
10.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格的理论,儿童道德判断处于前习俗水平的对应发展阶段为______和相对功利取向。
11.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格的理论,儿童道德判断处于习俗水平的对应发展阶段为寻求认可取向和______。
12.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格的理论,儿童道德判断处于后习俗水平的对应发展阶段为______和普遍伦理取向。
13.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中学生伦理道德的发展具有和言行一致的特点。
14.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的阶段依次为依从、认同、______。
15.根据皮亚杰的观点,个体道德在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有重大影响的因素是认知能力和______。
16.______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都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
17.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有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和______。
18.______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19.______是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
20.影响态度与品德的学习的内部条件是认知失调、______、道德认知。
21.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______。
22.皮亚杰认为______阶段时,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主要依据客观结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
2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______相互作用而形成或改变的。
24.______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
25.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______,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26.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______、主动性、稳定性等特点。
27.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______,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28.了解中学生______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进行道德教育和培养良好态度的依据与出发点。
29.依从阶段的行为主要受控于______,而不是内在的需要。
30.______是指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较严重的道德过错行为。
31.态度是一种______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32.______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33.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也就是说,是认识与______的统一。
34.当个体对某一道德准则有了较系统的认识,感到确实是这样时,就形成有关的_____。
当认识继续深入,达到坚信不疑的程度,并能指导自己的行动时,就形成了道德信念。
35.小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具有_____,同时也缺乏原则性,但发展的趋势是稳定的、和谐的。
36._____是出自内心要求而非外力强制的纪律,其形成过程是将外部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内部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