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高》说课稿

一、说教材

《登高》这首诗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5课的杜甫诗三首中的最后一首。这一单元为唐诗单元。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朵奇葩,在历代诗歌中独领风骚。它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主义和审美价值。而李白与杜甫又是唐诗中的“绝代双骄”,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我们学习诗歌,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领会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高考大纲中明确规定:中学生应该初步具有鉴赏诗歌的能力。而每年高三语文复习的重点,高考试题中的答题难点,也是诗歌鉴赏类题型。综观考试大纲中诗歌鉴赏的考点,主要内容无外乎鉴赏诗歌的意象、意境;鉴赏诗歌的语言(即炼字);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即炼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及观点态度。因此,我们在平时的诗歌教学中,进行循序渐进,有侧重点的诗歌鉴赏训练,是不容忽视的。

根据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让学生了解课文所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这一要求,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下: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诗圣杜甫及其作品特点。

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

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

2、能力目标:

在正确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有感情的诵读全诗。

恰当地分析诗歌中的主要意象。

通过对学生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来感知诗歌意境。

思考感悟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3、德育目标:

与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轨,增强学生心中的祖国意识并培养其爱国情怀。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个人审美情趣。

学习体会诗人“位卑末敢忘忧国”的博大情怀。

(二)学习重难点

根据杜诗的内容主题和风格特点,我将本课学习的重难点确定如下:

1、学习重点:

在反复有感情地吟诵诗句中体会诗人的情怀。

通过想象和联想进行情景再现,从而体会诗歌意境。

2、学习难点:

赏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名句。

揣摩本诗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初步体会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特点。

二、说教法

结合诗歌类本文的特点,本节课的教法我设计如下:

1、美读情读法:

朗读是诗歌散文类文本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也是具有鲜明学科特点的一种教学方法。人常道:书读三遍,其义自现。又说:好诗不厌千回读。对于学生,朗读有利于理解,朗读有利于记忆,朗读有利于感知诗歌意境,朗读有利于揣摩诗人感情。因此学习本节课重点在于朗读。

2、整体感知与局部赏析(即锤炼字词)结合法:

本节课首先在师生反复诵读和领略意象特点的基础上,让学生整体把握全诗意境。要目有全牛,高屋建瓴。其次通过嚼文咬字的方法赏析诗歌字词、句子,能目无全牛,从细节入手进一步鉴赏杜诗语言特点。

3、问题导引法:

根据学情由浅入深,先整体后局部地设计一个个问题,用这些问题作为扩展延伸学生思维的灯塔,一步一步地正确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通过这些有梯度的问题,以及教师恰逢其时的追问,逐步拓展学生思维的宽度,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

此外,课堂中还运用了讲析法、点拨法、对比阅读法、分析归纳法等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学习本课,学生可以用到的学习方法有:

1、诵读默读结合法。

学生在学习本诗时,大声地,有感情地诵读,可以理解诗文内容,揣摩诗人情感;而默读则可以让学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运用并发挥其形象思维全方位地感知意境,安静地去潜心体会诗歌的主题。

2、分小组合作探究法。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也有人说,学生的智慧与潜力是一座金矿,还需要教师挖掘出来,它才会在太阳下闪闪发光。我们引导学生把独学没有解决的问题进行群体交流、讨论,通过相互间思维的砥砺、碰撞,肯定会比课堂教师单方面的知识灌输要更有效果。

3、利用学习资料和网络资源求知法。

关于诗文的体裁特点、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简介及古代文化常识,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就可以事先将知识点通过教辅资料以及网络资源了解清楚,并能及时地补充在课本上。这样在课堂上就会如虎添翼,收效良多。

此外,还有旧知识纵向类比法、圈点批注法等方法也可以在学习本课中运用。

四、教学过程:

本课预设课时为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为了减轻学生在学习新课中的畏难心理,我便从复习旧知识入手,设计了如下导语:

在我们学过的诗词中,我们熟识的描绘秋天的名句有哪些?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无言独上西楼,寂寞梧桐深院锁深秋。——李煜《相见欢》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我趁机总结:这些诗词中的秋天有的是绚丽的,有的是凄凉的,有的是清新的,有的是寂寞的,有的是哀愁的。那杜甫笔下的秋天是怎样的,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登高》一课。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我们在欣赏古人的诗词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与时代,这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心里历程和精神世界。这就是所谓“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引自《中国古代学习诗歌散文欣赏》2页赏析指导)

1、点读,初步把握诵读技巧。

对于杜甫,从小学到初中,学生已经学过很多他的诗作。

而安史之乱的这段重要历史,历史教材上也详细讲过。因此我先让学生介绍,最后我再进行补充。

1、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他因官职人称“杜工部”、“杜拾遗”,美称“诗圣”。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作品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他同情人民疾苦,创作了大量的反映下层百姓苦难生活的诗篇。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代表作有初中学过的《望岳》、《春望》,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作品集有《杜工部集》和《杜少陵集》。

2、背景:

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而衰的标志,也是唐文学的转折点。杜甫的盛年正逢安史之乱,一生做过参军、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之类的小官,一生艰难困顿,颠沛流离。这首诗写于55岁时,他半生怀才不遇,而今又四处漂泊,年迈多病,生计窘迫。这时候登上高楼,个人的悲怆与国家疾苦一齐涌上心头,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诗。三年之后他病死在湘江的一叶孤舟上。

(三)反复诵读,理解诗文内容、诗歌意境及诗人情感。

中国古典诗歌无论是古体还是近体,都是很讲究声律的。所以我们在接触作品之初,首先要掌握其节拍、用韵等诗律特点,然后才能领悟其中特有的韵律感和音乐美。当然,我们在朗读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