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25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自我知觉的信息来源
他人反馈、反射性评价、根据自己的行为来推断、社会比较
3.自我知觉的内容
态度:内省;情绪:生理唤起水平、认知判断
(三)社会知觉的偏差
1.晕轮效应(以偏概全的评价倾向) 2.宽大效应(积极性偏差) 3.证实偏差 (1)认知证实偏差 既有观念或期望影响其社会知觉和行为,如刻板印象 (2)行为证实偏差 行为表现符合他人对其行为的期望 4.后视偏差
(二)印象的形成
人们往往在极其有限的情况信息的基础上形成对别人的总体印象。 1.好恶评价(第一印象形成中最重要的维度) 2.印象形成中信息整合的法则
(1)平均法则 (2)叠加法则(信息叠加而形成总的印象) (3)加权平均法则(对极端品质予以加权)
3.信息的先后顺序对印象形成的影响
(1) 首 因 效 应 ( 也 称 第 一 印 象 , 据 最 先 接 受 到 的 某 些 信 息 形 成 印 象 ) (2)近因效应(据最后接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 一般而言,在熟悉的人之间往往近因效应起作用;陌生人之间往往首因 效应起作用。
2.知觉他人的内涵 (1)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认知 (2)对他人人格的判断
(二)自我知觉
1.对自我知觉的理解
自我知觉是个体与他人互动及其角色扮演中形成的。(米德于1934) “镜像自我”(库利,1956):个体想象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形象;个 体想象他人对自己形象的评价,两者结合便产生自我感受或自我知觉。
(2)稳定Biblioteka Baidu不稳定 稳定:能力、规则等 不稳定:努力、运气等
(3)可控制性(是否在个人的控制范围之内 ) 维纳对原因三种维度的区分,使研究者能够更好地了解不同
人们在回忆自己的判断时,倾向于认为其判断比实际情况更为精确,大多 表现为事后诸葛亮 5.虚假一致偏差(罗斯:1977的经典实验) 6.自我中心偏差
夸大自己在某种事物中的作用的倾向
三、社会认知:认识他人的高级过程
(一)社会推理的步骤 1.搜集、选择信息 2.整合信息、形成判断
(二)图式在社会认知中的作用 1.帮助人们提取信息 2.加快信息加工的速度,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3.填补社会认知者所需要的信息(典型信息或模式)
易使人产生联想,便认为前者发生的频率更高.
3.调整性启发 人们进行判断时,先抓住某一锚定点(参照系或自我)开始,然后
逐渐地调整,最终得出一个结论.
四、印象管理:控制他人的社会知觉和认识
(一)对印象管理的理解
试图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就是印象管理 。 符号互动论:强调参与社会互动的人要站在他人的角色立场去了解别人如何 看待自己,这可使人们能够有效地控制自己的社会行为从而使别人感到满意. 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1959)提出“戏剧论”,又称为印象 管理.他认为社会交往就是戏剧舞台,每个人都在扮演某种角色,演出一定的 节目.当个人出现在别人面前时,他总是企图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的印象及交 往的性质。面子功夫即印象管理的策略. 亚力山大等:20世纪70年代提出情境同一性理论也认为印象管理是社会互动 的一个根本方面.
(1)卡内基《如何赢得朋友并影响人们》提出了6条方法 (2)琼斯(1964)提出4条讨好策略
3.恰当的自我表露
自我表露指个体与他人交往时自愿地在他人面前真实地展示自己的行动、倾诉自己 的思想.
(三)印象管理的识别
作为社会认知的客体(对象),人们要进行印象管理,以求控制 别人的知觉和认知,使自己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而作为社会的主 体,人们又要尽量识别他人的印象管理,剔除他人装饰出的东西, 了解他人的真实态度、情感和人格。只有这样,人们方能辨别真伪, 以控制、影响其交往活动.
(三)认知启发
1.表征性启发 人们根据当前的信息或事件与其认为的典型信息或事件的相似程度
进行判断,易产生偏差.
2.获得性启发 人们根据某些信息容易在心里想起来的程度来进行判断的方法. 第一,某些事件的信息很生动、显著,人们印象深刻,很容易提取;
否则,反之. 第二,某些事情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具体的事例,而某些事物不 容
二、知觉他人与自我知觉
(一)知觉他人
1.知觉他人的过程 (1)寻找意义(有意义的印象) (2)注意显著性信息(显著性-----负向效果) (3)对信息进行类别化(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刻板印象为典型
的类别化) (4)运用图式(图式即过去经验中形成的关于个人、群体或事件等
一套有组织的认知系统或架构。语言图式、视觉或其它具体的图式。 个人图式、角色或群体图式、事件图式等)
社会心理学
(第五章)
第五章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一、社会认知及印象形成
(一)社会认知的含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研究人对来自他人、 自己以及周围环境的社会信息进行加工、推理的复杂过程,这一兴起 的领域被称为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实质上就是研究人们如何根据周围环境中的社会信息进行 推理。它探讨人们如何对他人、其他群体、社会角色以及自己的经验 进行判断,这一复杂的过程。
1.个体比较容易控制的表现(语言、仪表等); 2.个体不太留意或未加以控制的流露(某些身体姿态、眼神 等). 当这两个部分表现不一致或相矛盾时,人们往往以后者为标准去 作判断.
五、对行为与事件的推断:归因
归因就是人们利用信息对自己及他人行为的原因加以相断的过 程. (一)何时归因
1.当出乎意料的、不寻常的事发生时 人们通常都希望自己对这个世界有一定的预测力,这样人们才会 感到安全 .
2.负性的事件 糟糕的、痛苦的、不愉快的事件容易引起人们去探求原因,以便 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自己生活得更好.
3.对个体很重要、但又不太了解、肯定的事.
(二)归因理论
1.成败归因模型(维纳, 1979) (1)内一外因
内因: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能力、努力等 外因:环境因素、运气、任务难度等
(二)印象管理的策略
1. 保持形象的一致性
(1)“登门槛”效应(得寸进尺) (2)“门面”效应(如果对某人提出一个很大而又被拒绝接受的要求,接着向他 提出一个小一点的要求,那么他接受这个小要求的可能性比直接向他提出这个小 要求而被接受的可能性大得多,这种现象被称为“面子”效应)
2.讨好(是一种使别人喜欢自己的策略)
他人反馈、反射性评价、根据自己的行为来推断、社会比较
3.自我知觉的内容
态度:内省;情绪:生理唤起水平、认知判断
(三)社会知觉的偏差
1.晕轮效应(以偏概全的评价倾向) 2.宽大效应(积极性偏差) 3.证实偏差 (1)认知证实偏差 既有观念或期望影响其社会知觉和行为,如刻板印象 (2)行为证实偏差 行为表现符合他人对其行为的期望 4.后视偏差
(二)印象的形成
人们往往在极其有限的情况信息的基础上形成对别人的总体印象。 1.好恶评价(第一印象形成中最重要的维度) 2.印象形成中信息整合的法则
(1)平均法则 (2)叠加法则(信息叠加而形成总的印象) (3)加权平均法则(对极端品质予以加权)
3.信息的先后顺序对印象形成的影响
(1) 首 因 效 应 ( 也 称 第 一 印 象 , 据 最 先 接 受 到 的 某 些 信 息 形 成 印 象 ) (2)近因效应(据最后接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 一般而言,在熟悉的人之间往往近因效应起作用;陌生人之间往往首因 效应起作用。
2.知觉他人的内涵 (1)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认知 (2)对他人人格的判断
(二)自我知觉
1.对自我知觉的理解
自我知觉是个体与他人互动及其角色扮演中形成的。(米德于1934) “镜像自我”(库利,1956):个体想象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形象;个 体想象他人对自己形象的评价,两者结合便产生自我感受或自我知觉。
(2)稳定Biblioteka Baidu不稳定 稳定:能力、规则等 不稳定:努力、运气等
(3)可控制性(是否在个人的控制范围之内 ) 维纳对原因三种维度的区分,使研究者能够更好地了解不同
人们在回忆自己的判断时,倾向于认为其判断比实际情况更为精确,大多 表现为事后诸葛亮 5.虚假一致偏差(罗斯:1977的经典实验) 6.自我中心偏差
夸大自己在某种事物中的作用的倾向
三、社会认知:认识他人的高级过程
(一)社会推理的步骤 1.搜集、选择信息 2.整合信息、形成判断
(二)图式在社会认知中的作用 1.帮助人们提取信息 2.加快信息加工的速度,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3.填补社会认知者所需要的信息(典型信息或模式)
易使人产生联想,便认为前者发生的频率更高.
3.调整性启发 人们进行判断时,先抓住某一锚定点(参照系或自我)开始,然后
逐渐地调整,最终得出一个结论.
四、印象管理:控制他人的社会知觉和认识
(一)对印象管理的理解
试图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就是印象管理 。 符号互动论:强调参与社会互动的人要站在他人的角色立场去了解别人如何 看待自己,这可使人们能够有效地控制自己的社会行为从而使别人感到满意. 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1959)提出“戏剧论”,又称为印象 管理.他认为社会交往就是戏剧舞台,每个人都在扮演某种角色,演出一定的 节目.当个人出现在别人面前时,他总是企图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的印象及交 往的性质。面子功夫即印象管理的策略. 亚力山大等:20世纪70年代提出情境同一性理论也认为印象管理是社会互动 的一个根本方面.
(1)卡内基《如何赢得朋友并影响人们》提出了6条方法 (2)琼斯(1964)提出4条讨好策略
3.恰当的自我表露
自我表露指个体与他人交往时自愿地在他人面前真实地展示自己的行动、倾诉自己 的思想.
(三)印象管理的识别
作为社会认知的客体(对象),人们要进行印象管理,以求控制 别人的知觉和认知,使自己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而作为社会的主 体,人们又要尽量识别他人的印象管理,剔除他人装饰出的东西, 了解他人的真实态度、情感和人格。只有这样,人们方能辨别真伪, 以控制、影响其交往活动.
(三)认知启发
1.表征性启发 人们根据当前的信息或事件与其认为的典型信息或事件的相似程度
进行判断,易产生偏差.
2.获得性启发 人们根据某些信息容易在心里想起来的程度来进行判断的方法. 第一,某些事件的信息很生动、显著,人们印象深刻,很容易提取;
否则,反之. 第二,某些事情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具体的事例,而某些事物不 容
二、知觉他人与自我知觉
(一)知觉他人
1.知觉他人的过程 (1)寻找意义(有意义的印象) (2)注意显著性信息(显著性-----负向效果) (3)对信息进行类别化(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刻板印象为典型
的类别化) (4)运用图式(图式即过去经验中形成的关于个人、群体或事件等
一套有组织的认知系统或架构。语言图式、视觉或其它具体的图式。 个人图式、角色或群体图式、事件图式等)
社会心理学
(第五章)
第五章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一、社会认知及印象形成
(一)社会认知的含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研究人对来自他人、 自己以及周围环境的社会信息进行加工、推理的复杂过程,这一兴起 的领域被称为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实质上就是研究人们如何根据周围环境中的社会信息进行 推理。它探讨人们如何对他人、其他群体、社会角色以及自己的经验 进行判断,这一复杂的过程。
1.个体比较容易控制的表现(语言、仪表等); 2.个体不太留意或未加以控制的流露(某些身体姿态、眼神 等). 当这两个部分表现不一致或相矛盾时,人们往往以后者为标准去 作判断.
五、对行为与事件的推断:归因
归因就是人们利用信息对自己及他人行为的原因加以相断的过 程. (一)何时归因
1.当出乎意料的、不寻常的事发生时 人们通常都希望自己对这个世界有一定的预测力,这样人们才会 感到安全 .
2.负性的事件 糟糕的、痛苦的、不愉快的事件容易引起人们去探求原因,以便 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自己生活得更好.
3.对个体很重要、但又不太了解、肯定的事.
(二)归因理论
1.成败归因模型(维纳, 1979) (1)内一外因
内因: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能力、努力等 外因:环境因素、运气、任务难度等
(二)印象管理的策略
1. 保持形象的一致性
(1)“登门槛”效应(得寸进尺) (2)“门面”效应(如果对某人提出一个很大而又被拒绝接受的要求,接着向他 提出一个小一点的要求,那么他接受这个小要求的可能性比直接向他提出这个小 要求而被接受的可能性大得多,这种现象被称为“面子”效应)
2.讨好(是一种使别人喜欢自己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