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第三章 第一节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A 必修3 教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能够求直线的倾斜角。
2. 掌握直线的斜率计算公式,能够计算直线的斜率。
3. 理解倾斜角和斜率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直线的斜率计算公式,倾斜角与斜率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倾斜角与斜率之间的转换,运用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登山绳的倾斜角度,引出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
2. 新课导入:介绍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定义,讲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3. 实例讲解:通过具体例题,讲解直线的斜率计算公式,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公式。
4.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直线的斜率,巩固所学内容。
5. 知识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倾斜角和斜率之间的关系,讲解二者之间的关系。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四、作业布置1. 计算下列直线的斜率:(1)直线y=2x+1;(2)直线x=3。
2. 思考题:(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之间的关系是什么?(2)如何运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解决实际问题?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具体实例引入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直线的斜率计算公式,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倾斜角和斜率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作业布置上,既有计算题,又有思考题,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六、教学策略1. 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通过图形展示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概念。
2.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之间的关系。
3. 利用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习兴趣。
4. 设计层次化、多样化的练习题,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案(公开课)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案(公开课)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帮助我们理解和描述直线的特性。
本文将介绍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并提供一些实例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1. 斜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斜率是直线上的两个点之间纵坐标变化量与横坐标变化量的比值。
用数学符号表示,斜率可以表示为:m = (y₂ - y₁)/(x₂ - x₁)其中,(x₁, y₁)和(x₂, y₂)是直线上的两个点。
例如,有一条直线上的两个点分别为A(1, 2)和B(4, 5),我们可以计算这条直线的斜率:m = (5 - 2)/(4 - 1)= 3/3= 1所以,这条直线的斜率为1。
2. 斜率的特性斜率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直线的特性,如下所示:- 当斜率为正数时,直线是向上倾斜的。
斜率越大,直线的倾斜程度越大。
- 当斜率为负数时,直线是向下倾斜的。
斜率越小,直线的倾斜程度越大。
- 当斜率为0时,直线是水平的。
- 当斜率不存在(除数为0)时,直线是垂直的。
通过计算直线的斜率,我们可以快速了解直线的倾斜情况,并对其特性进行分析。
3. 倾斜角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倾斜角是直线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用数学符号表示为θ。
对于任意一条直线,可以通过其斜率来计算倾斜角。
倾斜角的计算方法如下:- 当直线向上倾斜时,倾斜角为θ = arctan(m)。
- 当直线向下倾斜时,倾斜角为θ = arctan(m) + π。
- 当直线是水平的时,倾斜角为θ = 0。
- 当直线是垂直的时,倾斜角不存在。
4. 实例分析让我们通过几个实例来进一步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实例一:有一条直线通过点A(-2, 1)和B(4, 9)。
计算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
通过斜率的计算公式,我们可以得到直线的斜率:m = (9 - 1)/(4 - (-2))= 8/6= 4/3接下来,我们可以计算直线的倾斜角:θ = arctan(4/3)实例二:有一条直线通过点C(3, 2)和D(3, 8)。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案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能够求出直线的倾斜角;(2)掌握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能够计算直线的斜率;(3)能够运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2)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3)运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的计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实际情境,如倾斜的梯子、斜坡等,引导学生思考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2. 讲解直线的倾斜角:(1)介绍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即直线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大小与直线的斜率之间的关系。
3. 讲解直线的斜率:(1)介绍直线的斜率的概念,即直线的倾斜角的正切值;(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掌握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3)举例说明如何计算直线的斜率。
4. 练习与巩固:布置一些有关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请描述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1)直线y = 2x + 3;(2)直线x = 4。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并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布置适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在课后,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拓展1. 探讨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如建筑设计中的斜屋顶、物理学中的倾斜面等。
2. 引导学生思考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在几何图形中的作用,如在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中的运用。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教案及说明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教案及说明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能够求出直线的倾斜角。
2. 让学生掌握直线的斜率的概念,能够求出直线的斜率。
3. 让学生能够运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
2. 直线的斜率的概念。
3.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关系。
4. 求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方法。
5.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
2. 直线的斜率的概念。
3.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采用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2. 讲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让学生掌握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定义。
3.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互动环节: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探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关系。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有关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说明:本教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讲解法、案例分析法和互动教学法,旨在让学生掌握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讲解过程中,观察学生对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概念的理解程度。
2. 案例分析环节,观察学生对实际问题中直线倾斜角和斜率的应用能力。
3. 课堂互动环节,评估学生对直线倾斜角和斜率关系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1. 课后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总结学生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方面的掌握情况。
2. 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人教版高中数学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案第一章:直线的倾斜角教学目标:1. 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2. 学会计算直线的倾斜角;3. 掌握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关系。
教学重点: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关系。
教学准备:直角坐标系图。
教学过程:1. 引入:引导学生回顾初中阶段学过的直线的倾斜概念,提问:直线的倾斜角是什么?2. 讲解:讲解直线的倾斜角的定义,通过直角坐标系图,演示直线的倾斜角的计算方法。
3. 练习:让学生在直角坐标系图中找出给定直线的倾斜角,并计算。
第二章:斜率的定义教学目标:1. 理解斜率的定义;2. 学会计算直线的斜率;3. 掌握斜率的符号表示。
教学重点:斜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斜率的符号表示。
教学准备:直角坐标系图。
教学过程:1. 引入:引导学生回顾初中阶段学过的斜率概念,提问:斜率是什么?2. 讲解:讲解斜率的定义,通过直角坐标系图,演示斜率的计算方法。
3. 练习:让学生在直角坐标系图中找出给定直线的斜率,并计算。
第三章:斜率的计算教学目标:1. 掌握斜率的计算方法;2. 学会使用斜率公式;3. 能够应用斜率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斜率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教学难点:斜率公式的运用。
教学准备:直角坐标系图。
教学过程:1. 引入:让学生回顾上一章所学的内容,提问:如何计算直线的斜率?2. 讲解:讲解斜率的计算方法,通过直角坐标系图,演示斜率的计算过程。
3. 练习:让学生运用斜率公式计算给定直线的斜率,并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章: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关系教学目标:1. 理解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关系;2. 学会利用直线的倾斜角求斜率;3. 能够利用斜率求直线的倾斜角。
教学重点: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关系。
教学难点:利用斜率求直线的倾斜角。
教学准备:直角坐标系图。
教学过程:1. 引入:让学生回顾前几章所学的内容,提问: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有什么关系?2. 讲解:讲解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关系,通过直角坐标系图,演示如何利用直线的倾斜角求斜率,以及如何利用斜率求直线的倾斜角。
高中数学《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案
高中数学《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案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我们用斜率来描述直线的倾斜程度,但是斜率只能描述直线相对于x轴的倾斜程度,无法描述直线相对于y轴的倾斜程度。
因此,引入直线的倾斜角来描述直线的倾斜程度,可以更加全面地描述直线的特征。
2.举例说明:如图,直线L1与x轴的夹角为30度,直线L2与x轴的夹角为60度,直线L3与x轴的夹角为120度。
我们可以发现,直线L1相对于x轴的倾斜程度最小,直线L3相对于x轴的倾斜程度最大。
同时,我们也可以根据倾斜角的大小来判断直线相对于x轴的倾斜方向。
二)直线的斜率1.定义:直线L上两点A(x1,y1)和B(x2,y2)的连线所成的角,叫做直线L的斜率,记作k,即k=tan.2.斜率公式:设直线L上两点A(x1,y1)和B(x2,y2),则直线L的斜率为k=(y2-y1)/(x2-x1).3.举例说明:如图,直线L1过点A(1,2)和点B(3,4),直线L2过点C(2,3)和点D(2,5),直线L3过点E(-1,2)和点F(1,-2)。
我们可以通过斜率公式计算出直线L1的斜率为1,直线L2的斜率为无穷大,直线L3的斜率为-2.三)倾斜角和斜率的关系1.推导过程:设直线L与x轴的夹角为,则tan=k,即=arctan(k)。
2.结论: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是互相确定的,知道其中一个就可以求出另一个。
同时,当直线的斜率存在时,直线的倾斜角是唯一确定的。
三、知识拓展一)斜率的性质1.斜率相等的直线平行,斜率相反的直线垂直。
2.斜率为0的直线与x轴平行,斜率不存在的直线与y轴平行。
3.斜率为正数的直线向上倾斜,斜率为负数的直线向下倾斜。
4.斜率越大,直线的倾斜程度越大。
二)斜率的应用1.求两点间的距离:设两点A(x1,y1)和B(x2,y2),则AB的距离为d=sqrt[(x2-x1)²+(y2-y1)²]。
2.判断三点共线:设三点A(x1,y1),B(x2,y2)和C(x3,y3),则当AB的斜率等于BC的斜率时,三点共线。
高中数学《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案
高中数学《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能够求出直线的倾斜角。
2. 掌握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能够计算直线的斜率。
3. 能够运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2. 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3.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计算4.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计算。
2. 教学难点: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计算,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及关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 利用数形结合法,结合图形讲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增强学生的直观理解。
3.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初中阶段学习的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关系。
2. 新课讲解:(1)讲解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介绍直线的倾斜角的定义及求法。
(2)讲解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斜率与倾斜角之间的联系。
(3)讲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计算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技巧。
3. 实例分析:运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分析直线在坐标系中的位置等。
4.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直线图形,让学生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直线倾斜角和斜率的理解,互相学习,提高理解。
数学教案-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教案
一、教学目标: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理能力;在变式中,拓展提高;通过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合作学习的习惯;重点是正确理解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并初步运用;难点是完全平方公式的运用。
二、教学过程:1.检查学生的“预习知识树”,导入课题:师:前面学习了平方差公式,同学们对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点、运用以及学习公式的意义有了初步的认识。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研究另一种“乘法公式”——完全平方公式。
请拿出你的“预习知识树”,小组内互查并交流,在预习中有疑问的同学请询问。
(活动:老师巡视、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解答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生:(互查、讨论“预习知识树”,有问题的询问问题。
)师:(老师点评学生预习情况,并出示老师做的“知识树”,引出课题:完全平方公式。
)说明:把预习提到课前,利用“知识树”引导学生自学,学生可以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也可合作交流、讨论研究,这样预习会更充分,听讲时就能有准备、有选择;一上课,老师就检查“预习知识树”,了解学生新课学习情况,适当点拨,在课堂上留出更多的时间大量拓展、提高,发展学生的能力。
2.自学检测,制造通用工具:师:下面进行自学检测.计算:⑴(x+3)2;⑵(2x-5)2;⑶(mn+t)2;⑷(-4x+y2)2。
(活动:投影显示练习题。
)生:(四人到黑板上板演,答错了,由学生纠正,老师再点评。
)师:观察练习,公式中的a、b可代表什么?生:可以表示一个数,也可以表示一个单项式、多项式。
说明:点评时,老师反复引导学生分清题目中哪部分相当于公式中的a,哪部分相当于公式中的b,就是让学生明确“公式中的a、b可表示数,也可表示一个单项式、多项式或其他的式子”的变化规律,即制造通用工具。
在前面学习平方差公式时,学生应该认识到这个道理,在这里再次强化。
师:说得非常好,明确“公式中的a、b可以表示一个数,也可以表示一个单项式、多项式”的变化规律,就能正确运用公式解题了。
人教版高中数学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掌握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关系。
2. 学会用斜率公式计算直线的斜率,能运用斜率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直线的倾斜角:直线与x轴正方向的夹角,范围为[0,π)。
2. 斜率公式:k = tanθ,其中θ为直线的倾斜角。
3. 斜率的计算:给定直线上两点的坐标,计算斜率。
4. 斜率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直线的倾斜角度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斜率公式的运用。
2. 难点:斜率的计算,斜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关系。
2. 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动态展示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变化。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斜率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复习初中所学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关系。
2. 讲解直线的倾斜角:介绍直线的倾斜角的定义,讲解直线的倾斜角与x轴正方向的夹角的关系。
3. 引入斜率公式:讲解斜率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理解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
4. 斜率的计算:给出直线上两点的坐标,引导学生运用斜率公式计算斜率。
5. 斜率的应用: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斜率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直线的倾斜角度数。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9. 课堂反馈:课后收集学生作业,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10.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练习题,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课堂练习: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练习,教师进行即时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完整版)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案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案教学目的:1。
了解“坐标法”2.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概念,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并牢记斜率公式的特点及适用范围;3。
已知直线的倾斜角,求直线的斜率4。
已知直线的斜率,求直线的倾斜角5.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教学重点: 斜率概念,用代数方法刻画直线斜率的过程.教学难点: 1直线的斜率与它的倾斜角之间的关系。
2运用两点坐标计算直线的斜率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安排: 1课时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
知识背景与课题的引入1.从本章起,我们研究什么?怎样研究?解析几何是17世纪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和费马创立的,解析几何的创立是数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数学从此由常量数学进入变量数学时期。
解析几何由此成为近代数学的基础之一。
在解析几何学中,我们常常用一种方法:坐标法. 研究几何图形的性质.坐标法是以坐标系为基础,把几何问题转化成代数问题,通过代数运算研究几何图形性质的方法,它是解析几何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本章首先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建立直线的方程。
然后通过方程,研究直线的交点、点到直线的距离等.2.课题的引入下面就让我们就一起踏着前人的足迹去学习和体会这一门科学的思想方法,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时,我们首先研究最简单的几何对象-—直线,学习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二。
新课1问题1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一条直线它的位置由哪些条件可以确定呢?一个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的位置吗?分析:对,两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过一个点可以画出无数条直线,这些直线都与轴正向成一定的角度,我们把直线向上的方向与轴正方向所成的最小正角叫做这条直线的倾斜角,于是可以这样确定一条直线,过个定点,确定一个倾斜角便可以确定一条直线;这种方法与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方法是一致的.先固定个点,再确定另外一点相当于确定这条直线的方向,确定了方向也就等同于确定了该直线的倾斜角.注:平行于轴或于轴重合的直线的倾斜角为0°问题2直线倾斜角的范围是多少?这样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每一条直线都有一个确定的倾斜角,倾斜角刻画了直线倾斜的程度,且倾斜程度相同的直线,其倾斜角相等,倾斜程度不相同的直线,其倾斜角也不相等.问题3(斜率的概念)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一个比值表示倾斜程度的量:例如:坡度(比)= 升高量/前进量能否用一个比值刻画斜率呢?如果是一条直线的倾斜角,我们把倾斜角的正切值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slop)记作:tank问题4(1)是不是所有的直线都有倾斜角?是(2)是不是直线都有斜率?倾斜角为90°时没有斜率, 因为90°的正切不存在。
高一数学《3.1.1 倾斜角与斜率》教案
3.1.1倾斜角与斜率(教学设计)一、 内容及其解析1、内容: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概念及斜率公式。
2、解析:本课是高中解析几何内容的开始。
解析几何是以平面直角坐标系为桥梁,将几何问题代数化,通过代数运算来研究几何图形性质的方法。
因为直线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所以要实现几何问题代数化应先从直线入手,而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是刻画直线倾斜程度的几何要素与代数表示,是将直线用代数形式表示的基础。
通过该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几何要素代数化的过程,初步渗透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研究方法。
本课有着开启全章,奠定基础,渗透方法的作用。
直线的斜率是后续内容展开的主线,无论是建立直线的方程,还是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以及讨论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直线的斜率都有重要作用。
因此,正确理解斜率概念,熟练掌握斜率公式是学好本章的关键。
二、目标及其解析1、目标: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概念,经历用代数方法刻画直线斜率的过程,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
2、解析: 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观察具体图形,在探索描述直线的倾斜程度的几何要素的过程中,抽象出直线倾斜角的概念,明确倾斜角的取值范围;②以日常生活中表示倾斜面的“坡度”问题,引出直线斜率的概念,经历用代数方法刻画直线斜率的过程,明确倾斜角和斜率之间的关系。
③在探究直线的斜率与直线上两点坐标关系的过程中,掌握已知直线上两点计算直线斜率的公式,能根据斜率的计算公式,求直线的斜率。
④通过经历用代数方法刻画直线斜率的过程,帮助学生了解解析几何的“坐标法”思想和基本研究方法,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教学问题诊断 在欧氏几何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两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而已知一点和什么条件能确定直线,以及如何来刻画这个条件,对学生来说有点困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先观察经过同一点的不同直线的区别,从中形成倾斜角的概念;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直线的斜率与它的倾斜角间的关系。
2022年高中数学新人教版A版精品教案《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教学难点
1、用代数方法刻画斜率的过程。
2、过两点的直线斜率计算公式及适用范围。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第一局部
预设情境
引入新知
解析几何是17世纪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和费马共同创立的,这是数学开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数学从此由常量数学进入变量数学时期。解析几何的本质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图形的几何性质,表达数形结合的重要数学思想。
从学生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物体入手,抽象出数字模型,感受熟悉知识与生活实践息息相关,感受数学实用性。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问题3:请在图标中标出直线ι1与ι4的倾斜角。
问题4:当直线ι与χ轴平行或重合时,倾斜角该如何定义?
我们规定上述情况倾斜角为0°
问题5:直线倾斜角的范围是多少?
问题6:日常生活中我们是怎样描述山坡的倾斜程度?
2、判断正误
(1)直线倾斜角越大,斜率越大。
(2)每条直线都有倾斜角和斜率。
小结:
下面我们探究如何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计算直线的斜率
教材,问题:给定两点,求直线的斜率。
答复:
答复:
合作讨论,共同探究,得出过两点直线的计算公式
(1)
(2)
稳固新知,加深理解,提高学生数学思维和严谨性,为下文斜率计算公式作好铺垫。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直线是一次函数,会根据函数解析式在直线坐标系中画出直线的图象。学生已经初步形成用坐标法研究直线的概念,所以本节内容是承接初中知识,强化用坐标法研究几何图形的思想方法,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感受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优越性,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数学 第三章《直线与方程》3.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学设计高一数学教案
学
究直线及其几何性质(如直线的位置关系、夹角、点到直线的距离等)的基础。
内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直角坐标系内几何要素代数化的过程和意义,初步
容
渗透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研究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函数、数形结合、分类讨论思想的
分
应用知识。本课有着开启全章,奠定基调,渗透方法的作用。
析
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是解析几何的主要目标,其本质是抽象的代数语言和直观的集合语言
何对应关系? 新
程的解和直线 程的概念学
知
上的点的关系。 习 需 要 一 个
为 后 面 分 类 讨 过程,直线的
当学生归纳出方程的解和直线上的点存 论作准备。
方程和方程
在一一对应关系时,师生共同总结出直线的方
(2)学生准 的 直 线 概 念
约
程和方程的直线(幻灯片):
确说出方程的 的描述中体
以一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某条直
知 定的,那么,如何用两点的坐标来表示直线 P1P2
(2)斜率公 问题(2)
的斜率呢?
式表明,直线对 引 导 学 生 从
于 x 轴的倾斜 不同的角度
第一步:提出两个问题
程 度 可 以 通 过 计算斜率,并
(1)如何求斜率 K?
直线上任意两 对学生进行
(当 时,由 k tan [0, ) ) 2
2 同学们还能定义别的表示直线倾斜程度 的量吗?
了,直线的方向 也就确定了,倾 斜角不同,直线
破。 3. 函 数
的应用应与
3 应用哪一个三角函数更能合理地表示直 线的倾斜程度?
的倾斜程度也 不同。那么所用 函数尽可能是
实际研究问 题的需要相 结合。只有这
高中数学 3.1.1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2、掌握直线的斜率、倾斜角之间的转化关系3、通过学习直线倾斜角与斜率关系,培养学生观察、探索数学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直线斜率与倾斜角,初步体验“数形结合”2、通过师生、生生的合作交流,激发其求知欲,培养探索精神.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会求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难点:理解倾斜角和斜率之间的关系教学工具:计算机多媒体、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1:怎样确定一条直线?(两点?)2:过一点P ,加一个方向可以吗?(二)探究直线倾斜角的定义:x 轴正向与直线l 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做直线l 的倾斜角.当直线l 与x 轴平行或重合时,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0.看一看:(1) 如图三条直线的倾斜角分别是锐角、直角还是钝角?(2)直线的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什么?画一画:分别画出过点(1,0),(2,0)倾斜角都是4π的直线a 、b. 指出:倾斜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倾斜程度不同的直线,其倾斜角不相等(三)探究直线斜率1.回顾坡度的含义 =αi tan2:斜率的概念:一条直线的倾斜角α的正切值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倾斜角是090的直线没有斜率(为什么?).斜率常用k 来表示,公式1:tan k =α(090α≠).巩固定义:(1)倾斜角是045、030、060、090、0120、0135的直线斜率分别是多少?(2) 由上计算探究:直线的斜率k 与倾斜角α的关系?)())()090090180009090180o o o o o o o o k k kαααααα⎡∈⎣↑+∞∈-∞↑⎡∈⋃⎣当,时,随的不断增大,直线的斜率不断增大,由。
当,时,随的不断增大,直线的斜率不断增大,由。
但当,,时,随的增大,无单调性!所以:()()0090090180o o o o k k αααα>∈<∈当时,,即为锐角。
人教版高中数学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能够求直线的倾斜角。
2. 掌握直线的斜率计算公式,能够计算直线的斜率。
3. 理解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之间的关系,能够应用关系解决问题。
4. 能够运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
2. 直线的斜率计算公式。
3. 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之间的关系。
4.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直线的斜率计算公式,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之间的关系。
2. 难点: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之间的关系,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发现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之间的关系。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计算过程。
3. 运用例题讲解,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之间的关系。
3. 练习:让学生通过计算直线的斜率,加深对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理解。
4. 例题讲解:运用例题,展示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掌握情况。
2. 练习题:布置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计算和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教师应反思教学内容是否讲解清晰,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掌握。
3.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拓展与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地图、建筑等领域。
人教版高中数学《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案
课题: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3章第1节一、教学目标:1、知识及能力:(1)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2)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会求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3)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之间的相互关系.2、过程及方法:(1)经历直线倾斜角概念的形成过程,理解直线倾斜角和斜率之间的关系.(2)从数及形两方面让学生明白,倾斜角和斜率都是刻画直线相对于x轴的倾斜程度.渗透数形结合思想.(3)通过问题,层层设疑,提高学生分析、比较、概括、化归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初步了解用代数方程研究几何问题的思路.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1.从生活中的坡度,自然迁移到数学中直线的斜率,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2.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分类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在教学中充分揭示“数”及“形”的内在联系,体现数、形的统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二、教学重点: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直线的斜率公式推导和应用.三、教学难点:倾斜角概念的形成,斜率公式的推导四、教学方法及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及发现法相结合.即在多媒体课件支持下,创设情境问题,层层设疑,制造认知冲突,引发争论,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探索,亲身经历概念的发现及形成过程,体验公式的推导过程,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教学过程】一、知识导入在初中,我们学过了函数的图象,知道在直角坐标系中,点可以用有序实数对)x来表示和确定.则直线呢?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y,问题:经过一点P的直线L的位置能确定吗预案:不能.如图, 过一点P就可以作无数多条直线.则,问题:这些直线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短暂思考和讨论后,学生可以回答预案:(1)它们都经过点P.(2)它们的“倾斜程度”不同.则,我们应该怎样描述这种不同直线的“倾斜程度”呢?〖设计意图〗学生刚刚学完立体几何,对解析几何已经有些陌生.所以从简单问题入手,便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又能引入倾斜角的概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二、知识探索(一)直线倾的斜角1.定义:直线L及x轴相交时,我们取x轴作为基准,x轴正向及直线L向上的方向之间所成的角 叫做直线L的倾斜角.教师指出:对于定义的理解,我们强调的是x轴正向及直线L向上的方向所成的角.为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此时,可以借助几何画板来直观呈现.如下图所示:教师在演示的过程中再次向学生强调:从x轴正方向出发,到直线向上的方向之间所成角α就是直线L的倾斜角.〖设计意图〗学生开始对倾斜角概念还有些模糊,再此数形结合,向学生动态、直观的展示给定直线倾斜角的形成过程,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快速练习一】1.下列四图中,表示直线的倾斜角的是( )A B C D2.请标出下列直线L的倾斜角α.〖设计意图〗该题组的设计均为加深学生对倾斜角概念的理解.第一题比较简单,通过PPT 展示出来后,让学生集体回答即可.第二题稍难一些,在实际授课时,教师将四个图形画到黑板上,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来画.这个题目看起来简单,而实际上,题目中设置了一些问题,图(4)情况的倾斜角学生找一会儿,可就是找不到的!这样就给学生的制造了一定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同时加深了学生对图(4)这种特殊情况下倾斜角的记忆.教师一边巡查一边指导.待学生完成后指出,图(1)的倾斜角是锐角,图(2)是钝角,图(3)是直角.那图(4)呢?问题:为什么图(4)的倾斜角我们没能标出来呢?则它到底应该是多少呢?学生可能难以回答.此时让学生再看到倾斜角的定义,然后学生可以发现:预案:定义中的倾斜角是要求直线L及x轴相交的,而图(4)中的直线L却是及x轴平行的.教师指出:因此,对于图(4)的直线的倾斜角并不能用该定义标出.所以,我们对于此类直线,也就是当直线L及x轴平行或是重合时,我们规定它们的倾斜角均为00.所以,根据上述四种情况,我们可以得到直线L倾斜角的范围为:00≤α<1800.〖设计意图〗至此,直线倾斜角的定义从引入到解读基本完成.由易到难,由旧到新,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学生很自然的完成了知识的过渡,并通过动态演示、认知冲突加深了对倾斜角这个概念的理解,让学生明白了“直线的倾斜角通俗的讲就是直线对x轴正方向的倾斜程度.”为了更加深直线和倾斜角之间的关系,我们继续提问:问题:在平面坐标系中,每一条直线有多少个倾斜角呢?预案:有且只有一个.问题:一个倾斜角对应的直线有多少条呢?预案:无数条.它们都是互相平行的.如右图.所以仅有倾斜角是不能确定直线的!问题:倾斜角再加什么条件就可以确定直线呢?预案:再加一个点.即一个点P和倾斜角α可以唯一确定一条直线.〖设计意图〗每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先行思考,或是合作讨论,老师再加以点评.以加深对直线倾斜角的理解,明晰直线和倾斜角之间的关系.(二)直线的斜率问题:除了倾斜角外,我们还有没有其他表示倾斜程度的量呢?学生可能难以回答此问题.老师可以慢慢引导.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一个叫“坡度”的概念,坡度即是坡面的铅直高度和水平长度之比(如右图).其实坡度的实际就是倾斜角α的正切.用类似的方法我们可以定义一个新的量来刻画直线的倾斜程度.1.直线斜率的定义:我们把直线的倾斜角α的正切值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用小写字母 k 表示,即αtan =k .【快速练习二】已知直线的倾斜角如下,分别求出其斜率.(1)030=α (2)060=α (3)090=α (4)0120=α〖设计意图〗学生对于初中学过的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已经有些陌生,在此既复习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又熟悉直线斜率的求法.对于(4)要告诉同学们公式0tan(180)tan αα-=-(α是锐角).同时,根据题目可以总结出一些结论,承上启下.教师:从上面的运算或是正切的计算可以得到:(设直线的倾斜角为α)我们也可以通过几何画板来直观演示斜率的正负和倾斜角的关系,请大家看屏幕.(略) 问题:任何一条直线都有斜率吗?预案:倾斜角为900的直线没有斜率.教师:所以,我们要知道,所有的直线都有倾斜角,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直线都有斜率的. 〖设计意图〗加深对倾斜角和斜率之间的关系的理解.2.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公式学习了斜率之后, 我们又可以用斜率来表示直线的倾斜程度了.我们知道,如果给定直线的倾斜角α()︒≠90α,我们当然可以根据斜率的定义αtan =k 求出直线的斜率.我们也知道,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也就是给定直线上两点坐标,直线就确定了,倾斜角也就确定了,则怎么求出该直线的斜率呢?也就是:问题:已知直线L 上两个点的坐标),(),,(222111y x P y x P ,21x x ≠,如何求直线L 的斜率呢? 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一下难以回答.教师可以先给出一个图形(图一),一定要让学生结合图形思考,先让学生提出思路,教师启发引导,最后共同完成公式的推导(图二),得出1212x x y y k --=. 图一 图二图三教师:我们知道倾斜角还有可以是钝角,则当α为钝角时,公式还成立吗?在此老师要适当引导学生,得出0180αθ+=(如图三),再利用诱导公式0tan(180)tan αα-=-钝角的情况转化为锐角来求解.具体过程由同学们自己推导.让一个学生到黑板上推导.〖设计意图〗整个斜率的推导过程体现了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思想,教学中一定要向学生不断渗透这些数学思想.师生共同完成了倾斜角为锐角的推导过程,而倾斜角为钝角的推导则通过教师引导,由学生自己完成,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利用这一过程将外在的知识点内化成自身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完成知识飞跃,完善知识结构.问题:当α=00时,公式1212x x y y k --=还成立吗? 预案:当α=00时,直线及x 轴平行或重合.000=tan .12y y =,此时0=k ,所以当α=00时公式依然成立.问题:及P 1,P 2在直线上的顺序有关吗?让学生思考,讨论.学生开始会觉得及顺序有关,但是后来有觉得应该是没有关系的,但说不出具体的利用.此时教师结合几何画板,再结合图象,拖动点P 1,P 2的位置,让学生直观发现直线L 的斜率并没有因P 1,P 2位置的改变而改变.详细推导过程留给学生课外完成.预案:无关.即21y y ,和21x x ,在公式中的前后次序可以同时交换, 但分子、分母不能交换. 问题:从几何角度怎样理解公式中要求21x x ≠呢?预案:当21x x =,直线垂直x 轴,倾斜角为900,此时斜率不存在.所以一定要注意公式适用的范围.〖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导,层层推进,分解公式难点,挖掘公式中的隐含知识点.同时结合几何画板,加深对公式的理解.留下一定的思考题,将课堂内容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和习惯.教师:到现在为止,我们用代数的方法刻画出了直线的斜率公式.我们也有两种方式来求直线的斜率了.一是利用倾斜角,二是利用直线上两点的坐标.而且我们还可以先利用直线上两点的坐标算出斜率,进而求得直线的倾斜角.三、知识应用例1:关于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1)任一条直线都有倾斜角,也都有斜率 ( )(2)直线的倾斜角越大,它的斜率就越大 ( )(3)平行于x 轴的直线的倾斜角是00或1800( )(4)两直线的倾斜角相等,它们的斜率也相等 ( )〖设计意图〗斜率及倾斜角概念的辨析题,巩固对斜率及倾斜角的理解.例2:已知A(3,2),B(-4,1),C(0,1),求直线AB 、BC 、CA 的斜率,并判断这些直线的倾斜任意拖动改变P1,P2位置斜率k 的大小并没有改变角是锐角还是钝角.〖设计意图〗斜率公式的直接应用和斜率的正负及倾斜角之间的关系.练习:1.求经过点A(2,-1)和点B(a ,-2)的直线L 的斜率,并讨论a 为何值时,直线L 的倾斜角是锐角、钝角、直角?〖设计意图〗例2知识点的延伸,同时隐含了分类讨论的思想.2.已知三点A(a ,2),B(3,7),C(-2,-9a )在一条直线上,求实数a 的值.〖设计意图〗加深对斜率公式的理解,让学生明白斜率的求得及直线上的点的选择无关.同时此题也是用斜率研究三点共线问题,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题组设计意图〗整个练习的设计围绕斜率和倾斜角展开,由浅入深.同时注意了知识的承上启下和数学思想的渗透.四、知识小结1、直线的倾斜角定义及其范围:00≤α<18002、倾斜角和斜率k 之间的关系:3、直线斜率的两种求法:①若已知倾斜角)(090≠αα时,αtan =k②若知直线过两点),(),,(222111y x P y x P 且21x x ≠,1212x x y y k --=五、板书设计 教案说明全课以化归思想为主线,达到化未知为已知,化难为易,化几何问题为代数问题的目的.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变抽象为具体,破解教学难点.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通过设置问题,层层递进,揭示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突出知识的本质特征,整节课突出“问题解决”.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一)设置层层疑问,促进学生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教、学、研同步协调原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借助提问,给学生营造一个思考情境,促进学生探究,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获得成功的机会,使学生在民主开放、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中获取新知识,提高能力,发展自我.(二)引导学生反思,渗透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问题的灵魂.解析几何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坐标法思想则是解析几何的核心思想.本节课注重了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反思思维过程,注重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贯穿坐标法思想的同时渗透了数形结合思想、转化化归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三)灵活应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难点多媒体的灵活运用,很好的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倾斜角概念的形成、斜率公式的得到以及倾斜角和斜率之间的关系等,都是本节课知识的难点.借助几何画板,直观、动态演示了形成过程和变化趋势,很好的帮助学生解决了难点,内化了知识.。
数学新课标人教A版必修23.1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教案)
第三章直线与方程3.1.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2)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唯一性.(3)理解直线的斜率的存在性.(4)斜率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直线的倾斜角概念的引入学习和直线倾斜角与斜率关系的揭示,培养学生观察、探索能力,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数学交流与评价能力.(2) 通过斜率概念的建立和斜率公式的推导,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思想,培养学生树立辩证统一的观点,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简的数学精神.重点与难点: 直线的倾斜角、斜率的概念和公式.教学用具:计算机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讨论.教学过程:(一)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我们知道, 经过两点有且只有(确定)一条直线. 那么, 经过一点P的直线l的位置能确定吗? 如图, 过一点P可以作无数多条直线a,b,c, …易见,答案是否定的.这些直线有什么联系呢?(1)它们都经过点P. (2)它们的‘倾斜程度’不同. 怎样描述这种‘倾斜程度’的不同?引入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当直线l与x轴相交时, 取x轴作为基准, x轴正向与直线l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α叫做直线l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l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 规定α= 0°.问: 倾斜角α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0°≤α<180°.当直线l与x轴垂直时, α= 90°.因为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每一条直线都有确定的倾斜程度, 引入直线的倾斜角之后, 我们就可以用倾斜角α来表示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每一条直线的倾斜程度.如图, 直线a∥b∥c, 那么它们YXcbaO的倾斜角α相等吗? 答案是肯定的.所以一个倾斜角α不能确定一条直线.确定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一条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 一个点...P.和一个倾斜角α........(二)直线的斜率:一条直线的倾斜角α(α≠90°)的正切值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斜率常用小写字母k表示,也就是k = tanα⑴当直线l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 α=0°, k = tan0°=0;⑵当直线l与x轴垂直时, α= 90°, k 不存在.由此可知, 一条直线l的倾斜角α一定存在,但是斜率k不一定存在.例如, α=45°时, k = tan45°= 1;α=135°时, k = tan135°= tan(180°- 45°) = - tan45°= - 1.学习了斜率之后, 我们又可以用斜率来表示直线的倾斜程度.(三) 直线的斜率公式:给定两点P1(x1,y1),P2(x2,y2),x1≠x2,如何用两点的坐标来表示直线P1P2的斜率? 可用计算机作动画演示: 直线P1P2的四种情况, 并引导学生如何作辅助线,共同完成斜率公式的推导.(略)斜率公式:对于上面的斜率公式要注意下面四点:(1) 当x1=x2时,公式右边无意义,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倾斜角α= 90°, 直线与x 轴垂直;(2)k与P1、P2的顺序无关, 即y1,y2和x1,x2在公式中的前后次序可以同时交换, 但分子与分母不能交换;(3)斜率k可以不通过倾斜角而直接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求得;(4) 当 y1=y2时, 斜率k = 0, 直线的倾斜角α=0°,直线与x轴平行或重合.(5)求直线的倾斜角可以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先求斜率而得到.(四)例题:例1 已知A(3, 2), B(-4, 1), C(0, -1), 求直线AB, BC, CA的斜率, 并判断它们的倾斜角是钝角还是锐角.(用计算机作直线, 图略)分析: 已知两点坐标, 而且x1≠x2, 由斜率公式代入即可求得k的值;而当k = tanα<0时, 倾斜角α是钝角;而当k = tanα>0时, 倾斜角α是锐角;而当k = tanα=0时, 倾斜角α是0°.略解: 直线AB的斜率k1=1/7>0, 所以它的倾斜角α是锐角;直线BC的斜率k2=-0.5<0, 所以它的倾斜角α是钝角;直线CA的斜率k3=1>0, 所以它的倾斜角α是锐角.例2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画出经过原点且斜率分别为1, -1, 2, 及-3的直线a, b, c, l.分析:要画出经过原点的直线a, 只要再找出a上的另外一点M. 而M的坐标可以根据直线a的斜率确定; 或者k=tanα=1是特殊值,所以也可以以原点为角的顶点,x 轴的正半轴为角的一边, 在x 轴的上方作45°的角, 再把所作的这一边反向延长成直线即可.略解: 设直线a上的另外一点M的坐标为(x,y),根据斜率公式有1=(y-0)/(x-0)所以 x = y可令x = 1, 则y = 1, 于是点M的坐标为(1,1).此时过原点和点M(1,1), 可作直线a.同理, 可作直线b, c, l.(用计算机作动画演示画直线过程)(五)练习: P91 1. 2. 3. 4.(六)小结:(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2) 直线的斜率公式.(七)课后作业: P94 习题3.1 1. 3.(八)板书设计:3.1.2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理解并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会运用条件判定两直线是否平行或垂直.(二)能力训练通过探究两直线平行或垂直的条件,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以及数形结合能力.(三)学科渗透通过对两直线平行与垂直的位置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成功意识,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的条件是重点,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难点:启发学生, 把研究两条直线的平行或垂直问题, 转化为研究两条直线的斜率的关系问题.注意:对于两条直线中有一条直线斜率不存在的情况, 在课堂上老师应提醒学生注意解决好这个问题.教学过程(一)先研究特殊情况下的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上一节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而且知道,可以用倾斜角和斜率来表示直线相对于x轴的倾斜程度, 并推导出了斜率的坐标计算公式. 现在, 我们来研究能否通过两条直线的斜率来判断两条直线的平行或垂直.讨论: 两条直线中有一条直线没有斜率, (1)当另一条直线的斜率也不存在时,两直线的倾斜角都为90°,它们互相平行;(2)当另一条直线的斜率为0时,一条直线的倾斜角为90°,另一条直线的倾斜角为0°,两直线互相垂直.(二)两条直线的斜率都存在时, 两直线的平行与垂直设直线 L1和L2的斜率分别为k1和k2. 我们知道, 两条直线的平行或垂直是由两条直线的方向决定的, 而两条直线的方向又是由直线的倾斜角或斜率决定的. 所以我们下面要研究的问题是: 两条互相平行或垂直的直线, 它们的斜率有什么关系?首先研究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不重合)的情形.如果L1∥L2(图1-29),那么它们的倾斜角相等:α1=α2.(借助计算机, 让学生通过度量, 感知α1, α2的关系)∴tgα1=tgα2.即 k1=k2.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的斜率相等: 即k1=k2,那么tgα1=tgα2.由于0°≤α1<180°, 0°≤α<180°,∴α1=α2.又∵两条直线不重合,∴L1∥L2.结论: 两条直线都有斜率而且不重合,如果它们平行,那么它们的斜率相等;反之,如果它们的斜率相等,那么它们平行,即注意: 上面的等价是在两条直线不重合且斜率存在........的前提下才成立的,缺少这个前提,结论并不成立.即如果k1=k2, 那么一定有L1∥L2; 反之则不一定.下面我们研究两条直线垂直的情形.如果L1⊥L2,这时α1≠α2,否则两直线平行.设α2<α1(图1-30),甲图的特征是L1与L2的交点在x轴上方;乙图的特征是L1与L2的交点在x轴下方;丙图的特征是L1与L2的交点在x轴上,无论哪种情况下都有α1=90°+α2.因为L1、L2的斜率分别是k1、k2,即α1≠90°,所以α2≠0°.,可以推出: α1=90°+α2. L1⊥L2.结论: 两条直线都有斜率........,如果它们互相垂直,那么它们的斜率互为负倒数;反之,如果它们的斜率互为负倒数,那么它们互相垂直,即注意: 结论成立的条件. 即如果k1·k2 = -1, 那么一定有L1⊥L2; 反之则不一定.(借助计算机, 让学生通过度量, 感知k1, k2的关系, 并使L1(或L2)转动起来, 但仍保持L1⊥L2, 观察k1, k2的关系, 得到猜想, 再加以验证. 转动时, 可使α1为锐角,钝角等). 例题例1 已知A(2,3), B(-4,0), P(-3,1), Q(-1,2), 试判断直线BA与PQ的位置关系, 并证明你的结论.分析: 借助计算机作图, 通过观察猜想:BA∥PQ, 再通过计算加以验证.(图略)解: 直线BA的斜率k1=(3-0)/(2-(-4))=0.5,直线PQ的斜率k2=(2-1)/(-1-(-3))=0.5,因为 k1=k2=0.5, 所以直线BA∥PQ.例2 已知四边形ABCD的四个顶点分别为A(0,0), B(2,-1), C(4,2), D(2,3), 试判断四边形ABCD的形状,并给出证明. (借助计算机作图, 通过观察猜想: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再通过计算加以验证)解同上.例3 已知A(-6,0), B(3,6), P(0,3), Q(-2,6), 试判断直线AB与PQ的位置关系.解: 直线AB的斜率k1= (6-0)/(3-(-6))=2/3,直线PQ的斜率k2= (6-3)(-2-0)=-3/2,因为 k1·k2 = -1 所以 AB⊥PQ.例4 已知A(5,-1), B(1,1), C(2,3), 试判断三角形ABC的形状.分析: 借助计算机作图, 通过观察猜想: 三角形ABC是直角三角形, 其中AB⊥BC, 再通过计算加以验证.(图略)课堂练习P94 练习 1. 2.课后小结(1)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的真实等价条件;(2)应用条件, 判定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3) 应用直线平行的条件, 判定三点共线.布置作业P94 习题3.1 5. 8.板书设计。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案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能够求出直线的倾斜角。
2. 让学生掌握直线的斜率的概念,能够求出直线的斜率。
3. 能够运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求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演示法、练习法、讨论法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练习题。
3. 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导学生回顾直线方程的基本形式,提出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2. 讲解直线的倾斜角讲解直线的倾斜角的定义,通过图形演示直线的倾斜角,让学生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
3. 讲解直线的斜率讲解直线的斜率的定义,通过图形演示直线的斜率,让学生理解直线的斜率的概念。
4. 求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讲解如何求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通过例题演示求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方法,让学生跟随讲解,理解求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过程。
5.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及求法。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知识。
六、教学拓展1. 讨论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斜率k 与倾斜角α的关系是k = tan(α)。
通过这个关系,学生可以理解为什么斜率是倾斜角的正切值。
2. 探索非锐角直线的斜率:讨论当直线倾斜角大于90度时,斜率是什么。
学生将了解到,当直线垂直于x轴时,倾斜角为90度,斜率是无穷大;当直线逆时针旋转超过90度时,斜率变为负无穷。
七、应用实例1. 实际问题:给定直线的倾斜角,求直线的方程。
学生可以通过已知的倾斜角和一点来求解直线的斜率和方程。
2. 实际问题:给定直线的斜率,求直线的倾斜角。
学生可以通过已知的斜率来求解直线的倾斜角,并理解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数学第三章第一节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案第三章直线与方程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正确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唯一性.理解直线的斜率的存在性.斜率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直线的倾斜角概念的引入学习和直线倾斜角与斜率关系的揭示,培养学生观察、探索能力,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数学交流与评价能力.(2) 通过斜率概念的建立和斜率公式的推导,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思想,培养学生树立辩证统一的观点,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简的数学精神.重点与难点: 直线的倾斜角、斜率的概念和公式.教学用具:计算机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讨论.教学过程: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我们知道, 经过两点有且只有(确定)一条直线. 那么, 经过一点P的直线l的位置能确定吗? 如图, 过一点P可以作无数多条直线a,b,c, …易见,答案是否定的.这些直线有什么联系呢?(1)它们都经过点P. (2)它们的‘倾斜程度’不同. 怎样描述这种‘倾斜程度’的不同?引入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当直线l与x轴相交时, 取x轴作为基准, x轴正向与直线l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α叫做直线l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l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 规定α= 0°.问: 倾斜角α的取值X围是什么? 0°≤α<180°.当直线l与x轴垂直时, α= 90°.因为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每一条直线都有确定的倾斜程度, 引入直线的倾斜角之后, 我们就可以用倾斜角α来表示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每一条直线的倾斜程度.如图, 直线a∥b∥c,那么它们的倾斜角αα不能确定一条直线.确定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一条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 一个点...P.和一个倾斜角α........(二)直线的斜率:一条直线的倾斜角α(α≠90°)的正切值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斜率常用小写字母k表示,也就是k = tanα⑴当直线l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 α=0°, k = tan0°=0;⑵当直线l与x轴垂直时, α= 90°, k 不存在.由此可知, 一条直线l的倾斜角α一定存在,但是斜率k不一定存在.例如, α=45°时, k = tan45°= 1;α=135°时, k = tan135°= tan(180°- 45°) = - tan45°= - 1.学习了斜率之后, 我们又可以用斜率来表示直线的倾斜程度.(三) 直线的斜率公式:给定两点P1(x1,y1),P2(x2,y2),x1≠x2,如何用两点的坐标来表示直线P1P2的斜率?可用计算机作动画演示: 直线P1P2的四种情况, 并引导学生如何作辅助线,共同完成斜率公式的推导.(略)斜率公式:对于上面的斜率公式要注意下面四点:(1) 当x1=x2时,公式右边无意义,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倾斜角α= 90°, 直线与x轴垂直;(2)k与P1、P2的顺序无关, 即y1,y2和x1,x2在公式中的前后次序可以同时交换, 但分子与分母不能交换;(3)斜率k可以不通过倾斜角而直接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求得;(4) 当 y1=y2时, 斜率k = 0, 直线的倾斜角α=0°,直线与x轴平行或重合.(5)求直线的倾斜角可以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先求斜率而得到.(四)例题:例1 已知A(3, 2), B(-4, 1), C(0, -1), 求直线AB, BC, CA的斜率, 并判断它们的倾斜角是钝角还是锐角.(用计算机作直线, 图略)分析: 已知两点坐标, 而且x1≠x2, 由斜率公式代入即可求得k的值;而当k = tanα<0时, 倾斜角α是钝角;而当k = tanα>0时, 倾斜角α是锐角;而当k = tanα=0时, 倾斜角α是0°.略解: 直线AB 的斜率k1=1/7>0, 所以它的倾斜角α是锐角;直线BC 的斜率k2=-0.5<0, 所以它的倾斜角α是钝角;直线CA 的斜率k3=1>0, 所以它的倾斜角α是锐角.例2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画出经过原点且斜率分别为1, -1, 2, 及-3的直线a, b, c, l. 分析:要画出经过原点的直线a, 只要再找出a 上的另外一点M. 而M 的坐标可以根据直线a 的斜率确定; 或者k=tan α=1是特殊值,所以也可以以原点为角的顶点,x 轴的正半轴为角的一边, 在x 轴的上方作45°的角, 再把所作的这一边反向延长成直线即可.略解: 设直线a 上的另外一点M 的坐标为(x,y),根据斜率公式有1=(y -0)/(x -0)所以 x = y可令x = 1, 则y = 1, 于是点M 的坐标为(1,1).此时过原点和点M(1,1), 可作直线a.同理, 可作直线b, c, l.(用计算机作动画演示画直线过程)(五)练习: P91 1. 2. 3. 4.(六)小结:(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2) 直线的斜率公式.(七)课后作业: P94 习题3.1 1. 3.(八)板书设计: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理解并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会运用条件判定两直线是否平行或垂直.(二)能力训练通过探究两直线平行或垂直的条件,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以及数形结合能力.(三)学科渗透通过对两直线平行与垂直的位置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成功意识,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的条件是重点,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难点:启发学生, 把研究两条直线的平行或垂直问题, 转化为研究两条直线的斜率的关系问题.注意:对于两条直线中有一条直线斜率不存在的情况, 在课堂上老师应提醒学生注意解决好这个问题.教学过程(一)先研究特殊情况下的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上一节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而且知道,可以用倾斜角和斜率来表示直线相对于x轴的倾斜程度, 并推导出了斜率的坐标计算公式. 现在, 我们来研究能否通过两条直线的斜率来判断两条直线的平行或垂直.讨论: 两条直线中有一条直线没有斜率, (1)当另一条直线的斜率也不存在时,两直线的倾斜角都为90°,它们互相平行;(2)当另一条直线的斜率为0时,一条直线的倾斜角为90°,另一条直线的倾斜角为0°,两直线互相垂直.(二)两条直线的斜率都存在时, 两直线的平行与垂直设直线 L1和L2的斜率分别为k1和k2. 我们知道, 两条直线的平行或垂直是由两条直线的方向决定的, 而两条直线的方向又是由直线的倾斜角或斜率决定的. 所以我们下面要研究的问题是: 两条互相平行或垂直的直线, 它们的斜率有什么关系?首先研究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不重合)的情形.如果L1∥L2(图1-29),那么它们的倾斜角相等:α1=α2.(借助计算机, 让学生通过度量, 感知α1, α2的关系)∴tgα1=tgα2.即 k1=k2.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的斜率相等: 即k1=k2,那么tgα1=tgα2.由于0°≤α1<180°, 0°≤α<180°,∴α1=α2.又∵两条直线不重合,∴L1∥L2.结论: 两条直线都有斜率而且不重合,如果它们平行,那么它们的斜率相等;反之,如果它们的斜率相等,那么它们平行,即注意: 上面的等价是在两条直线不重合且斜率存在........的前提下才成立的,缺少这个前提,结论并不成立.即如果k1=k2, 那么一定有L1∥L2; 反之则不一定.下面我们研究两条直线垂直的情形.如果L1⊥L2,这时α1≠α2,否则两直线平行.设α2<α1(图1-30),甲图的特征是L1与L2的交点在x轴上方;乙图的特征是L1与L2的交点在x轴下方;丙图的特征是L1与L2的交点在x轴上,无论哪种情况下都有α1=90°+α2.因为L1、L2的斜率分别是k1、k2,即α1≠90°,所以α2≠0°.,可以推出:α1=90°+α2. L1⊥L2.结论: 两条直线都有斜率........,如果它们互相垂直,那么它们的斜率互为负倒数;反之,如果它们的斜率互为负倒数,那么它们互相垂直,即注意: 结论成立的条件. 即如果k1·k2 = -1, 那么一定有L1⊥L2; 反之则不一定.(借助计算机, 让学生通过度量, 感知k1, k2的关系, 并使L1(或L2)转动起来, 但仍保持L1⊥L2, 观察k1, k2的关系, 得到猜想, 再加以验证. 转动时, 可使α1为锐角,钝角等).例题例1 已知A(2,3), B(-4,0), P(-3,1), Q(-1,2), 试判断直线BA与PQ的位置关系, 并证明你的结论.分析: 借助计算机作图, 通过观察猜想:BA∥PQ, 再通过计算加以验证.(图略)解: 直线BA的斜率k1=(3-0)/(2-(-4))=0.5,直线PQ的斜率k2=(2-1)/(-1-(-3))=0.5,因为 k1=k2=0.5, 所以直线BA∥PQ.例2 已知四边形ABCD的四个顶点分别为A(0,0), B(2,-1), C(4,2), D(2,3), 试判断四边形ABCD的形状,并给出证明. (借助计算机作图, 通过观察猜想: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再通过计算加以验证)解同上.已知A(-6,0), B(3,6), P(0,3), Q(-2,6), 试判断直线AB与PQ的位置关系.解: 直线AB的斜率k1= (6-0)/(3-(-6))=2/3,直线PQ的斜率k2= (6-3)(-2-0)=-3/2,因为 k1·k2 = -1 所以 AB⊥PQ.例4 已知A(5,-1), B(1,1), C(2,3), 试判断三角形ABC的形状.分析: 借助计算机作图, 通过观察猜想: 三角形ABC是直角三角形, 其中AB⊥BC, 再通过计算加以验证.(图略)课堂练习P94 练习 1. 2.课后小结(1)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的真实等价条件;(2)应用条件, 判定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3) 应用直线平行的条件, 判定三点共线.布置作业P94 习题3.1 5. 8.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