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比兴手法在白石老人写意作品中的运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秉承传统艺术诠释时代精神——浅谈比兴手法在白石老人写意作品中的运用

周绍川

“取象曰比,取义曰兴”。比兴手法自古及今在诗词歌赋中的运用非常普遍,为我们创造出许多辉煌灿烂的文学经典,使人们从中得到无以伦比的精神享受。中国画的写实精神在宋代就达到了发展的巅峰,从而为写意精神的兴起打下坚实的技法基础。以苏轼为代表的宋代文人对绘画的参与,使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在唐代王维滥觞的启蒙下日渐成熟,与写实的工匠画大大拉开距离,得到了发扬光大而走向恢宏。而作为文学创作重要手段的比兴手法,也就自然被文人画家运用到笔墨的精神赋予和意态的充分表达之中。所以,读苏东坡的《松石图轴》,我们感受到先生仕途的坎坷和精神的压抑;读倪云林的《渔庄秋霁图》,我们感受到先生的洁身自好和孤傲不群;读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我们感受到先生的意态恬淡和气度宏阔;读徐文长的《花卉图卷》,我们感受到的先生的激情奔放和率性旷达……这些大师们无一例外,都在用比兴的手法来阐释自己的精神世界,其高下之分则早已超越了笔墨技法的精熟与创造,而更在于写意精神的巧妙表现与表达。

白石老人作为现代国画大师,在继承和发展文人画的艺术实践中,更是把比兴手法运用得出神入化、精妙无比,把

真情实感表达得细致入微、淋漓尽致,从而尽显时代风流。

一、以比兴的手法表明人生态度

大凡历史上有所作为的文人画家,都极力追求精神的自由释放而傲岸不拘。早年,白石老人曾教夏午贻之妾学画,夏午贻因感谢而要给他捐官,老人遂画蟹数只并题诗:“多足乘潮何处投,草泥乡里合钩留;秋风行出残蒲界,自信无肠一辈羞。”以甘居草泥的螃蟹自喻,贴切的表明自己无心仕途的志向;以一兴三叹的诗作,磊落的展露自已隐逸江湖的情怀,婉言谢绝了夏午贻的美意。

对于艺术的追求,白石老人更有自己的感悟。他在《山树楼台》这幅作品中就做了充分表达:“三峰如角世非稀,木末楼台未足奇;何处老丘高兴事,桂林归后姓名低。”浓重的笔墨借对桂林山水的真实感受,抒发了自己对“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深切体会,其虚怀若谷、孜孜以求的治学态度和求艺精神,跃然纸上。

白石老人尤其能借用人们意想不到的画材,来表现自己的生活态度。在《柴耙图》中,老人把本为劳动工具的柴耙,以顶天立地的大胆构图和金石笔意的线条处理,画出了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似爪不似龙与鹰,搜枯耙烂七钱轻(余小时买柴耙于东邻,七尺者需钱七文);入山不取丝毫碧,遇草如梳鬓发青;遍地松钱衡岳路,半林枫叶麓山亭;儿童相聚常嬉戏,并欲争骑竹马行。”充分表露了白石老人难能

可贵的童真和稚气,彰显了白石老人出身民间的淳朴和自豪。

二、以比兴的手法鞭挞社会丑恶

“乌纱破帽大红袍,举步安闲扇慢摇;人叹终南钟进士,鬼符文字价谁高?”借《钟馗》之状貌,活脱脱描写出旧时落魄文人迫于时局而斯文扫地的窘迫和无奈,其题诗的抑郁和调侃的味道苦涩而辛辣,其人物的迟疑和轻踱的步态又令人忍俊不禁。奇思妙想,令人叹服。

“看着钓篮有所思,湖干海涸欲何之?不愁未有明朝酒,穷恐空篮征税时。”白石老人借《渔翁》图,把自己原本追求垂钓渚头、隐逸江湖的美梦,被现实中猛于虎的苛捐杂税所打破的沮丧,恰到好处的描写出来,使人们对旧时代中、下层民众的窘困生活,有了更为形象的感触和认识。

“相君之面,一色可憎;相君之形,百事无能;若问所读何书?答曰:道经。”《读书图》中,数句调侃式的题款和高举书册白眼向上的道士,活脱脱地勾画出假道学们貌似学问深奥,实则百无一用的酸腐形象。其用词之辛辣,比喻之巧妙,令人不得不拍案叫绝。

“宰相归田,囊底无钱;宁肯为道,不肯伤廉。”在《毕卓盗酒》中,白石老人以简练明了的题款颂扬了廉吏的情操;以稚拙诙谐的笔墨刻画了卸任清官的纯真。使我们在崇敬清廉之士高洁的同时,又为他们的落魄而心酸,被深深的感动

着。

“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将汝忽然来打破,通身何处有心肝?”白石老人以《不倒翁》为喻,形象地对旧社会贪官污吏不学无识、政治无方,鱼肉百姓、全无心肝的丑恶嘴脸,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无情的鞭挞。不倒翁鼻子上的白方,借鉴了京剧丑角的脸谱;展开的白折扇似乎在遮掩着见不得人的勾当;狡诈的眼神猥亵而恶毒,使贪官污吏的形象可笑、可鄙、可憎,达到了应有的艺术效果。

三、以比兴的手法表达家国情怀

纯真的情怀产生纯真的艺术,纯真的艺术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白石老人的纯真无邪,在家国情怀的表达上可谓殷殷切切。

“祖母闻铃心始欢(自注:璜幼时牧牛身系一铃,祖母闻铃声遂不复倚门矣!),也曾捻角牧牛还;儿孙照样耕春雨,老对犁锄汗满颜。”白石老人在《牧牛图》中,以浓重的诗画笔墨,追忆少年时祖母盼往自己牧牛早归的情景,表达了对当下仍在农村耕耘的儿孙的牵挂;“山妻笑我负平生,世乱身衰重远行;年少厌闻难再得,葡萄荫下纺纱声。”在《织纱图》中,白石老人以对当年读书作画时,常嫌妻子纺纱声干扰场景的怀念,真切的表达了自己远离亲人后的伤感和苦闷。

“笑声不意出帘栊,斯世尤能有此翁;画里(虽)贫足

夸耀,屋前屋后数棵松。”这首诗是白石老人作画十二幅后对其中的一帧山水的题款,与疏朗笔墨写出的数棵老松和三五间民居相映成趣,描绘出老人安贫乐道,随遇而安的通达心态。其文采之风流,思想之淳朴,精神之矍铄,活泼而自然。“中年自唤老齐郎,对镜公然鬓未霜;儿女不饥爷有画,草堂不漏杏花香。”《杏花草堂》的诗题,虽然寥寥数语却似信手拈来,妙趣天成,生意盎然,表现了老人自给、自足、自乐的得意和闲适;那几间掩映在杏花丛中的老屋,亲切而淳朴,更展露出老人内心的安然和闲雅。

“百梅祠外塘头眺,十字坡前牛背眠;往事重寻无梦到,心随鸿雁度湘烟。”白石老人题在《芦雁》图中的诗作看似平静,却如海绵般蘸满了浓浓的情感,再配合上一双默默对视的芦雁,不仅强烈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也使读者倍受感染。以江畔芦雁比喻远行赤子,以画外云天寄托万里故乡,其比之巧妙,兴之真切,令人不得不为之动容。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国难当头的民族危亡时刻,白石老人宣布“画不卖与官家”,不受敌伪笼络,表现了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与此同时,他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却更加担忧。一次,朋友将他的山水图册旧作拿给他看,老人触画伤情,提笔写道:“对君斯册感当年,撞破金瓯国可怜;灯下再三挥泪看,中华无此整山川。”抒发了他对国家山河破碎无比沉痛的心情,至今展读令人几欲涕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