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代数课程教学大纲

五年制代数课程教学大纲
五年制代数课程教学大纲

五年制 代数 课程教学大纲

试用专业:五年制数学教育

总学时:290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代数》课程是五年制数学教育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内容涉及到数论、微积分及概率统计等学科中的初步知识,它在理论上、方法上、思想上是最基本的,是学习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学科以及参加社会生产、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的必要基础。

该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掌握专业课所必须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熟练而准确的基本运算能力、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逐步提高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两个学期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学阶段高中部分的代数知识,包括:集合与不等式、函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复数、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排列与组合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数学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提高学生数学探究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努力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包括:直觉猜想、归纳抽象、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演绎证明、体系构建等诸多方面,能够对客观事物中的数量关系和数学模型做出思考和判断。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三、教学内容和目的要求

第一章集合与对应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表示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2.掌握表示集合的列举法、描述法和文氏图法.

3.了解空集、子集、全集和补集的意义.

4.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了解集合的相等与包含关系.

5.掌握有关集合的符号:,\,,,,,,A C U Φ??∈.

掌握表示数集的常用符号:自然数集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6.初步了解对应是表示两个集合的元素与元素之间的关系;理解单值对应及象、原象的概念.

7.初步了解一一对应、对等集合和可数集合的概念.

教学内容:

集合、集合的表示法、子集、交集、并集、差集和补集、 单值对应、一一对应、对等集合和可数集合 教学重点:有关集合的基本概念、表示方法和有关集合的术语和符号的含义.

教学难点:有关集合的各个概念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第二章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

教学目的和要求:

1.在对应概念的基础上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2.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的概念,掌握判断某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的方法,并能利用函数的性质简化函数图象的绘制过程.

3.掌握反函数及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

4.理解分数指数冥、根式的概念,掌握分数指数冥的运算法则.

5.掌握冥函数(指数为有理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6.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7.掌握对数的概念和性质.

8.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9.通过本章内容的教学,使学生领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去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法.

教学内容:

函数及其表示法、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反函数、分数指数冥与根式、冥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指数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对数、对数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

教学重点:函数及反函数的概念;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教学难点:利用集合、对应的思想刻画和认识函数的概念;反函数的概念以及函数与反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关于函数单调性与奇偶性的证明.

第三章三角函数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解弧度的意义,能够正确地进行弧度与角度的换算.

2.掌握任意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和诱导公式;能够利用上述公式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能够利用上述公式化简三角函数式,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与证明三角恒等式.

3.掌握两角和、两角差公式,掌握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通过这些公式的推导,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培养逻辑推理能力。能够正确地运用这些公式化简三角函数式,求某些角的三角函数值、证明三角恒等式以及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4.掌握正弦、余弦、正切和余切函数的图象的画法和性质;了解周期函数与最小正周期的意义;初步掌握用“五点法”画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简图.

教学内容:

角的概念的推广、弧度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诱导公式、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图象、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性质、正切函数、余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教学重点:三角函数的概念;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和诱导公式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图象的画法和性质.

教学难点:弧度制与周期函数概念;综合运用公式化简三角函数式、证明三角恒等式.

第四章不等式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及其证明.

2.初步掌握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等几种证明不等式的常用方法,掌握两个或三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这一重要定理及其简单的应用.

3.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及其一些简单不等式的解法.

4.通过不等式在各方面的广泛应用,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内容:

不等式、不等式的性质、不等式的证明、不等式的解法

教学重点:不等式的证明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教学难点:不等式的性质及其证明.

第五章不定方程

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

1.初步理解不定方程的概念.

2.初步掌握二元一次不定方程有整数解的条件,学会用观察法求二元一次不定方程的特解.

3.初步掌握二元一次不定方程的通解公式,并根据通解公式确定它的正整数解.

4.初步掌握一次不定方程组的解法.

5.学会列不定方程(组)解某些应用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通过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不定方程的研究成果,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内容:

不定方程、二元一次不定方程、一元不定方程组

教学重点:二元一次不定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当未知数的系数含有较大的质因数时,求二元一次不定方程的特解.

第六章复数

教学目的和要求:

1. 使学生了解引入复数的必要性;理解复数的有关概念;掌握复数的代数表示、几何表示;了解复数

的向量表示.

2. 使学生掌握复数的代数形式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运算.

3. 使学生掌握在复数集中解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

4. 通过对复数的代数形式、几何表示及向量表示三者之间的联系与转换的教学以及复数的代数形式与三角形式的转换的教学,继续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内容:

复数的有关概念、复数的向量表示、复数的加法和减法、复数的乘法和除法、解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重点:复数的概念;复数的代数形式、几何表示及向量表示;复数的代数形式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运算.

教学难点:复数相等的条件;共轭复数;复数的向量表示以及复数的几何意义.

第七章数集

教学目的和要求:

1. 使学生了解、认识数的形成、发展的历史和规律.

2. 使学生掌握自然数集、整数集、有理数集、实数集和复数集之间的关系.

3. 使学生掌握自然数集、整数集和有理数集的性质;了解实数集的性质.

4. 通过对数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科学态度.

教学内容:

整数集、有理数集、无理数的引入、实数集

教学重点:自然数集、整数集、有理数集、实数集和复数集之间的关系以及自然数集、整数集、有理数集、实数集的性质.

教学难点:各种数集总可以实施的运算的性质;整数集、有理数集的可数性,实数集的不可数性,自然数集、整数集的离散性,有理数集、无理数集的稠密性,实数集和复数集连续性.

第八章 数列和数学归纳法

教学目的和要求:

1. 理解数列的有关概念;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理解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其通项公式和前n 项和的公式;并能运用这些公式解决一些较简单的问题.

2. 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并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较简单的数学命题.

3. 通过本章内容的教学,加深学生对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以及由一般到特殊的关系的认识,继续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

数列、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等差数列前n 项的和、等比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等比数列前n 项的、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应用举例

教学重点:数列及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前n 项和公式,数学归纳法.

教学难点:掌握数列有关应用,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实质以及掌握“归纳—猜测—证明”这一教学思想方法.

第九章 极限和导数

教学目的和要求:

1. 理解数列极限的概念;掌握数列极限的运算法则;会求某些数列的极限;会用公比的绝对值小于1的无穷等比数列各项的和的公式,会化循环小数为分数.

2. 理解函数极限的概念;初步掌握函数极限的运算法则;会求某些函数的极限.

3. 初步理解导数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会求函数)(*

N n x y n ∈=的导数;能运用函数的和与函数的积的求导法则,求有理整函数的导数.

4. 会利用导数判断有理整函数的单调性,求有理整函数的极值;能够求有理整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5. 通过教学,使学生领会有限与无限、近似与准确、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

教学内容:

数列的极限、数列极限的运算法则、无穷等比数列各项的和、函数的极限、函数极限的运算法则导数的概念、导数的运算法则、函数的单调性及极值

教学重点:数列极限的概念;数列极限的运算法则;化循环小数为分数;函数极限的概念;函数极限的运算法则;导数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函数的和与函数的积的导数公式,有理整函数的导数;函数的单调性及极值.

教学难点:数列极限的概念;无穷等比数列各项的和的概念;函数极限的概念;导数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函数的和与函数的积的导数公式,有理整函数的导数;求函数的极值以及最大值与最小值.

第十章排列与组合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能用这两个原理分析和解决一些较简单的应用问题.

2.理解排列和排列数的意义;掌握排列数公式.

3.理解组合和组合数的意义;掌握组合数公式和组合数的性质.

4.能利用排列、组合的意义及排列数、组合数公式解一些简单的应用题,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掌握二项式定理和二项式系数的性质,并能用它们进行计算和证明较简单的问题.

教学内容:

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排列、排列数公式、组合、组合数公式、组合数的性质、二项式定理、二项式系数的性质

教学重点: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排列与组合的意义;排列数与组合数公式以及二项式定理.

教学难点:正确运用有关公式解决应用问题.

第十一章概率与统计

教学目的和要求:

1. 了解概率论是一门研究偶然现象的规律性的学科,是揭示偶然现象中存在必然性的科学,从而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 了解随机事件的意义,了解随机事件的发生存在着规律性,从而了解随机事件的概率的意义.

3. 了解等可能性事件及其概率的意义,能够运用排列组合的基本公式计算有关的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

4. 了解互斥事件的意义,并能运用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计算事件的概率.

5. 了解相互独立事件的意义,并能运用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乘法公式计算事件的概率.

6. 掌握计算事件在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恰好发生k次的概率,并会用它解决简单的应用题.

7. 了解概率的思想方法,从而领会解决一些有关概率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概率与统计做一些准备.

8. 理解统计中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等概念;会用这些知识解较简单的问题.

9. 掌握频数分布、频率分布以及累积频数(率)分布等概念,会就一组数据列出频数(率)分布表和画出频数(率)分布直方图和累积频数(率)分布图.

10. 会用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等常用的抽样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σ,会用*s与s去估计总体

11. 理解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方法。会用2*s与2s去估计总体方差2

标准差σ,会用样本的频数(率)分布去估计总体分布.

教学内容:

随机事件的概率、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独立重复试验、数据的描述和整理、用样本估计总体

教学重点:根据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公式、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两个对立事件的概率的和等于1、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公式、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恰好发生k次的概率公式等计算事件的概率;频率分布和频率分布的获得方法,用样本的某种特性去估计总体的相应特性的统计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运用相关的概率公式计算事件的概率;频率分布表的方法以及领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方法等.

五、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教学要以高职教育总的培养目标为依据,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本大纲所确定的数学教学目的,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遵守规定的教学时间,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l.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既要为所有的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以及数学经验、志趣上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在教学中宜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调动所有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改进教学策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发展学生的数学才能。

2.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逐步树立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教学内容,使学生领悟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从中体会反映在数学中的辩证关系,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教学中要注意阐明数学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使学生了解国内外的古今数学成就,以及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要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帮助学生通过学习数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认识数学的科学意义、文化内涵,理解和欣赏数学的美学价值。

3.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必须以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为前提。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经验、认知特点和学习兴趣,作为确定教学策略的依据。教师要依据教材,又不囿于教材,把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世界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即兴创造、超越预设的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是学生与教师相互交流、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学中,要发扬XX,师生相互尊重,密切合作,共同探索。要鼓励学生质疑、探究,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数学知识产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

练习是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要精心组织练习,引导学生在理解所学内容的基础上独立完成作业,对解题方法作必要的概括。习题要精选,题量要适当。

4.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认识计算机的智能图画、快速计算、机器证明、自动求解及人机交互等功能在数学教学中的巨大潜力,努力探索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要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在数学教学中推广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要重视教学设计,实现教师与专业信息技术工作者的优势互补。设计和组织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的数学活动,支持和鼓励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数学、开展课题研究,改进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说明:

教材:1、中等师X学校代数与初等函数(试用本)(第一册),人民教育中学数学室编著,人民教育,2002年4月

2、中等师X学校代数与初等函数(试用本)(第二册),人民教育中学数学室编著,人民教育,2002

年4月

参考书目:1、中等师X学校代数与初等函数(试用本)(第一册)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中学数学室编著,人民教育,2002年4月

2、中等师X学校代数与初等函数(试用本)(第二册)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中学数学室编著,

人民教育,2002年4月

从近世代数看数系扩充

从近世代数看数系的扩充现行中小学数学教材中,关于数的概念的发展历程如下: N0 正分数Q+ 负分数 Q 无理数 R 虚数 C 上式中N0:非负整数集;Q+:非负有理数集;Q:有理数集;R:实数集;C:复数集. 在教学中,前两次扩充都是从实践需要来说明其必要性的.这样处理学生易于理解,符合可接受性原则.若从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出发,则常从以下两方面来说明:(l)某一运算的逆运算在原有数集中不封闭;(2)某一方程在原有数集中没有解. 事实上,这两个方面是相互等价且互为补充的.我们说某一运算的逆运算在原数集中不封闭,则必定存在与此运算有关的方程在此数集中无解;反之,若存在某一方程在原数集中无解,则此方程中涉及到未知数运算的逆运算并不封闭·例如,在N0中减法不封闭,这意味着当a>b时,方程a+x=b在N0中无解. 从代数系统(A,?)扩充到代数系统(B,。),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1)A?B;(2)a°b=a?b,?a,b∈A;(3)在(B,°)中,方程a°x=b有唯一确定的解;(4)如果(C,十)也满足性质(1)~(3),则存在(B,。)到(C,+)的同构映射,这个映射使A中 的元素及运算保持不变. 满足上述条件的数集的扩充可能有多种方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数集扩充的方法是在已知的集合A上补充新数的集合A,构成扩集B,使B=A∪A这种扩充 思想虽易于接受,但不太严密,且不易了解数的结构思想. 另一种途径是从数学结构的角度,用旧数系中的数为材料构成一个新数集B,然后使它的某个子集与旧数系A相等(严格地说,是同构).下面说明通过这种途 径来建立数系的过程. 一自然数集N 自然数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数,皮亚诺四条公理揭示了自然数的根本性质. 在给出加法运算,乘法运算的定义之后,可以证明(N,十,?)是具有加法、乘法交换律和加法、乘法结合律以及分配律的代数系统. 在N中,序关系(<)是利用自然数的加法来定义的.可以证明“<”满足反对 称性、传递性、可比性以及最小数原理.所以(N,<)不仅是一个全序集,而且是一个良序集. 在(N,+,·)中,方程a+x=b,a?x=b不一定有解,因此,在N中,加法、乘法的逆运算都不封闭.对于减法要限制施行.对于除法则分两种情况讨论:(l)a整除b,(2)带余除法. 二从N到有理数域Q的扩充 定理可换半群(A,+)可扩充的充分必要条件是运算“+”是可消去的. 证明必要性:若a+c=a+b,a,b,c∈A,设(B,+)是(A,+)的扩充,则在(B,+)中,a+x=a+b有唯一解x=b;又由a+c=a+b,知c满足a+x=a+b,所以b=c.

同济大学高等数学教学大纲

《高等数学A》课程教学大纲 (216学时,12学分)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高等数学A是理科(非数学)本科个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重要基础理论课,它是为培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质量专门人才服务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获得:1、函数与极限;2、一元函数微积分学;3、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4、多元函数微积分学; 5、无穷级数(包括傅立叶级数); 6、微分方程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运算技能,为学习后继课程和进一步获取数学知识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具有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运算能力和自学能力,还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二、总学时与学分 本课程的安排三学期授课,分为高等数学A(一)、(二)、(三),总学时为90+72+54,学分为5+4+3。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及基本内容 说明:教学要求较高的内容用“理解”、“掌握”、“熟悉”等词表述,要求较低的内容用“了解”、“会”等词表述。 高等数学A(一) 一、函数、极限、连续、 1. 理解函数的概念及函数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有界性。 2. 理解复合函数和反函数的概念。 3. 熟悉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 4. 会建立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 5. 理解极限的概念,掌握极限四则运算法则及换元法则。 6. 理解子数列的概念,掌握数列的极限与其子数列的极限之间的关系。

7. 理解极限存在的夹逼准则,了解实数域的完备性(确界原理、单界有界数列必有极限的原理,柯西(Cauchy),审敛原理、区间套定理、致密性定理)。会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 8. 理解无穷小、无穷大、以及无穷小的阶的概念。会用等价无穷小求极限。 9. 理解函数在一点连续和在一个区间上连续的概念,了解间断点的概念,并会判别间断点的类型。 10.了解初等函数的连续性和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介值定理,最大最小值定理,一致连续性)。 二、一元函数微分学 1.理解导数和微分的概念,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及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会用导数描述一些物理量。 2.掌握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和复合函数的求导法,掌握基本初等函数、双曲函数的导数公式。了解微分的四则运算法则和一阶微分形式不变性。 3.了解高阶导数的概念。 4.掌握初等函数一阶、二阶导数的求法。 5.会求隐函数和参数式所确定的函数的一阶、二阶导数。会求反函数的导数。 6.理解罗尔(Ro lle)定理和拉格朗日(Lagrange)定理,了解柯西(Cauchy)定理和泰勒(Taylo r)定理。 7.会用洛必达(L’Ho sp ital)法则求不定式的极限。 8.理解函数的极值概念,掌握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和求极值的方法。会求解较简单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应用问题。 9.会用导数判断函数图形的凹凸性,会求拐点,会描绘函数的图形(包括水平和铅直渐进线)。 10.了解有向弧与弧微分的概念。了解曲率和曲率半径的概念并会计算曲率和曲率半径。 11.了解求方程近似解的二分法和切线法。 三、一元函数积分学 1.理解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及性质,掌握不定积分的基本公式、换元法和分步积分法。会求简单的有理函数及三角函数有理式的积分。 2.理解定积分的概念及性质,了解函数可积的充分必要条件。

教学大纲-厦门大学高等代数

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高等代数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思路,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适当地了解代数的一些历史,一些背景。 要突出传授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让学生尽早地更多地掌握数学的思想和方法。突出高等代数中等价分类的思想,分解结构的思想,同构对应的思想,揭示课程内部的本质的有机联系。 二.课程的主要内容: 代数学是研究代数对象的结构理论与表示方法的一门学科。代数对象是在一个集合上定义若干运算,且满足若干公理所构成的代数系统,线性空间则是数学类专业本科生所接触和学习的第一个代数对象。本课程力求突出代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高等代数》分为两个部分主要内容。一部分是基本工具性质的,包括多项式,行列式,矩阵初步,二次型。既然是工具性质的,因而除了多项式内容外,也是数学专业以外的理科、工科、经管类《线性代数》的内容,以初等变换为灵魂的矩阵理论是这部分内容的核心。另外一部分是研究线性空间的结构,这是研究代数结构的起点和模型,也是《高等代数》有别于《线性代数》之所在。《高等代数》从三个角度进行研究。从元素的角度看,研究向量间的线性表示,线性相关性,基向量;从子集角度看,研究子空间的运算和直和分解;从线性空间之间的关系来研究线性空间结构,就是线性映射,线性变换,线性映射的像与核,Jordan 标准形对应的空间分解。而欧氏空间则是具体的研究空间的例子。在研究线性空间中,始终贯穿着几何直观和矩阵方法的有机结合,矩阵的相似标准形和对应的线性空间分解则是这种有机结合的生动体现和提升,因而是本课程的精华内容。 本课程力求突出几何直观和矩阵方法的对应和互动。我们强调矩阵理论,把握简洁和直观的代数方法,同时重视线性空间和线性映射(变换)的主导地位和分量,从几何观点理解和把握课程内容。 三.课程教材和参考书: 教材:林亚南编著,高等代数,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版 参考书:1. 姚慕生编著,高等代数(指导丛书),复旦大学出版社,第二版 2. 北京大学数学系编,高等代数,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87) 3. 张禾瑞、郝炳新,高等代数,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99)

线性代数课程教学大纲

“线性代数”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经济学院 课程名称:线性代数 课程编号:201003 英文名称:Linear Algebra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54 理论学时: 54 实验学时: 0 学分:3 开设专业:经济学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任务目标 (一)课程任务 本课程是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学生一门必修的重要学科基础理论课,是讨论代数学中线性关系的一门经典理论课程。它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与逻辑性,可以广泛应用于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与方法,使学生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理论与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运用计算机解决与线性代数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学习后继课程奠定坚实的数学基础。 (二)课程目标 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 1.能较好地掌握行列式、矩阵特有的分析概念; 2. 能够用行列式、矩阵的方法解决与线性代数相关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理论教学的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行列式 第一节行列式的概念 1.了解行列式的概念; 2.会求二阶与三阶行列式。 第二节行列式的性质

1.了解余子式与代数余子式的概念; 2.掌握行列式的性质。 第三节行列式的计算 1.了解三角形行列式与对角形行列式的概念; 2.掌握范德蒙(Vandermonde)行列式; 3.掌握行列式的计算方法。 第四节行列式的应用 1.了解线性方程组的概念; 2.掌握克拉默法则。 第二章矩阵 第一节矩阵的概念 1.了解矩阵的概念; 2.理解几类特殊的矩阵。 第二节矩阵的运算 1.理解矩阵的加法,数乘,乘法与转置运算; 2.了解可交换矩阵,对称矩阵与反对称矩阵的概念; 3.掌握矩阵的加法,数乘,乘法,转置与方阵的运算规律。 第三节矩阵的分块 1.了解分块矩阵的概念; 2.掌握分块矩阵的加法,数乘与乘法的运算。 第四节逆矩阵 1.了解逆矩阵,伴随矩阵,奇异矩阵与非奇异矩阵的概念; 2.掌握可逆矩阵的判定定理与逆矩阵的求法; 3.理解可逆矩阵的性质。 第五节矩阵的初等变换 1.了解矩阵初等变换,初等矩阵与矩阵等价的概念; 2.了解行阶梯形矩阵,行最简形矩阵与标准形矩阵的概念,掌握用初等变换将矩阵转换成阶梯形矩阵,行最简形矩阵与标准形矩阵的方法; 3.掌握用初等变换求逆矩阵与矩阵方程的方法。 第六节矩阵的秩 1.理解矩阵的秩的概念;

《高等代数Ⅱ》课程教学大纲

《高等代数Ⅱ》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二次型,线性空间,线性变换,欧几里得空间等方面的系统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数值计算方法等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代数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代数方面的科学的思维、抽象的思维,逻辑推理、提高运算以及解决实际应用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专业后续课程奠定坚实的代数基础。 应达到的具体能力目标: 具有独立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熟练的计算能力及其应用代数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学时分配 《高等代数Ⅱ》课程理论教学学时分配表

四、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五章二次型(14学时) (一)教学要求 1. 了解二次型与二次型的矩阵的概念; 2. 理解二次型的标准形、正定二次型的概念; 3. 掌握用正交变换、拉格朗日配方法、合同线性变换法化二次型为标准形,掌握 正定二次型的判定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二次型的矩阵表示,化二次型为标准形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定二次型的判定与证明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二次型及其矩阵表示 1.二次型的定义 2.二次型的矩阵表示 3. 矩阵的合同关系 第二节标准形 1.二次型的标准形; 2.化二次型为标准形的方法; 3. 例题讲解 第三节唯一性 1.复数域上二次型的规范型 2. 实数域上二次型的规范型 第四节正定二次型 1.正定二次型的定义 2. 正定二次型的判定 3. 半正定二次型的定义及判定 本章习题要点:

1.化二次型为标准形的方法; 2. 正定二次型的判定方法与证明。 第六章线性空间(22学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集合与映射的概念及性质; 2. 理解线性空间的概念与性质,线性空间同构的概念、性质及意义; 3. 掌握基和维数的概念、求法及维数定理,过渡阵概念、性质及求法,子空间的 概念和判别方法,掌握子空间的交、和、直和等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线性空间的基与维数,子空间的和 教学难点:子空间的直和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集合.映射 1.集合与映射的概念 2. 集合与映射的性质; 第二节线性空间的定义与性质 1.线性空间的定义; 2.线性空间的简单性质。 第三节维数、基、与坐标 1. 维数、基、坐标的概念 2. 维数、基、坐标的性质 第四节基变换与坐标变换 1.基变换 2.坐标变换。 第五节线性子空间 1.线性子空间的定义及性质 2.生成子空间的定义及性质 第六节子空间的交与和 1.线性子空间的交 2.线性子空间的和 3. 维数公式 第七节子空间的直和

密码学基础教学大纲完整版

《密码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7310620) 课程简介 密码学基础是信息安全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该课程的学习将为后续的信息安全课程打下基础,同时也为将来从事信息安全研究和安全系统的设计提供 必要的基础。该课程主要讲授流密码(古典密码学)分组密码学、公钥密码学、 密钥分配与管理、信息认证和杂凑算法、数字签名以及网络加密与认证等几个部分,在其中将学习各种加解密、散列函数、单向函数、签名模式及伪随机发生器 等多种密码学工具,以及如何应用这些工具设计一个实现基本信息安全目标的系 统(目前学时不够,没有安排)。基本密码学工具的掌握和应用这些工具构造安 全服务就是本课程的基本目标。 本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一)依赖很强的数学基础 本课程需要数论、近世代数、概率论、信息论、计算复杂性等数学知识作为 学习的基础。这些数学基础的讲解既要体现本身的体系性,同时还要兼顾密码学背景。 (二)可扩展性强 各种具体方法的学习不是本课程的最终目标,背后的基本原理以及应用这些原理设计新工具的能力才是本课程的最终目标。 (三)课程内容复杂且涉及面广 由于密码学内容丰富,且包含许多复杂的知识点,所以本课程的讲授以线为主,即在基本主线的勾勒基础上对授课内容及复杂程度做出取舍。 本课程先修课程有:数据结构、近世代数、概率论、高等数学、高级语言程 序设计等。后续课程有信息安全扫描技术、PKI技术、病毒学等专业课程。 课程教材选用国内信息安全优秀教材杨波编著的《现代密码学》(清华大学出版社),同时参考国外优秀教材:《经典密码学与现代密码学》,Richard Spillman,清华大学出版社、Douglas R. Stinson著,冯登国译的《密码学原理和实践》,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2月第二版。另外还向学生推荐国内的一些具有特色的操作系统教材如胡向东编写的《应用密码学教程》(电子工业出版社)等。 实验教材选用自编的实验指导书,同时参考上海交大的“信息安全综合实验系统实验指导书”,除了这些教材之外,学校的图书馆为师生提供了相关的学术 期刊和图书。 课程教学体系:理论课程(34学时)课程实验(16学时)。达到从算法 验证、综合设计、到创新应用知识的逐步提高、全面培养的目的。相应的教学 材料由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等。实践环节的实验条件有:计算机 科学技术系的实验中心(实施课程实验)。 课程教学安排 序号内容课时数备注 一密码学概述 2 二古典密码学算法(一) 2

微积分教学大纲完整版

微积分教学大纲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微积分》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名称:微积分学 授课专业:工业设计专业 学时数:100 一、课程的目的和要求 学生能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一元函数微积分学、多元函数微分学方面比较系统的知识。同时,这些知识的掌握也会给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加深高等数学的辩证统一思想的理解,并利用这一思想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二、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函数 主要内容: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复合函数、初等函数的概念。 要求: 1、理解函数的概念,能列出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 2、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周期性、有界性和奇偶性; 3、理解反函数和复合函数的概念; 4、理解初等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重点:函数的的概念与性质。 难点:列出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反函数和复合函数的概念。 第二部分极限与连续 主要内容:极限的概念,极限四则运算,无穷小、无穷大的概念,函数连续的概念。 要求: 1、了解数列极限、函数极限的概念(对极限的精确定义、证明不作要求); 2、掌握极限四则运算法则,会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 3、理解解无穷小与无穷大、高阶无穷小、同阶无穷小和等价无穷小的概念; 4、理解函数在一点连续和在一区间连续概念,了解函数间断的概念; 5、了解初等函数的连续性,了解在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重点: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 难点:极限的概念,连续的概念。 第三部分导数与微分 主要内容:导数和微分的概念,导数和微分的运算。 要求: 1、理解导数和微分的概念,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了解函数的可导与连续之间的关系;

高等代数教学大纲(12学分)

高等代数教学大纲 (Higher Algebra) 前言 教学大纲是一门课程的指导性文件.教学大纲的科学化、规范化,对建设良好的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搞好教学管理等方面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根据学校有关文件,编写了《高等代数》这门课程的教学大纲. 《高等代数》这门课程是数学系各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可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它是数学系各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课程.它除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之外,同时着重训练学生掌握数学结构的观念、公理化的方法、纯形式化的思维,从而在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等方面对学生加以全面培养和整体提高.本课程的基本内容有: 包括:多项式,行列式,线性方程组, 矩阵,二次型,线性空间, 线λ矩阵,欧几里得内积空间,双线性函数和辛空间.重点是下列几章:多项式,行性变换, - 列式,线性方程组, 矩阵,二次型,线性空间, 线性变换,欧几里得内积空间.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正确理解矩阵、行列式、线性空间、线性变换、欧几里得空间等有关概念, 能理解并掌握线性方程组理论和多项式的理论,并能熟练地应用它们,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作为基础课,对其它课程依赖不大,当然,如果在学完《空间解析几何》之后开设效果会更好. 本课程作为基础课,应在大学低年级学生中开设,建议对本科一年级学生开设. 本课程为一学年课程. 教材: 《高等代数学》(第三版)北京大学数学系几何与代数教研室前代数小组,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参考书:《线性代数》吴赣昌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高等代数学》姚慕生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高等代数新方法》王品超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 《高等代数学》(第二版)张贤科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Linear Algebra》S.K.Jain, A.D.Gunawardena,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 建议学时分配

线性代数A教学大纲

《线性代数A》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90011050 课程英文名称:Linear Algebra, Level A 课程总学时:40 讲课:40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11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线性代数是经济、管理类本科各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它是讨论有限维空间中线性关系经典理论的课程,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与逻辑性。线性代数这一数学工具在经济、管理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著名的投入产出模型就是以线性代数理论为基础的。学好这一门课程不仅对学习后继课程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对掌握现代经济理论并应用于实际也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在计算机日益普及和广泛应用的今天,该课程的地位与作用更显重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线性代数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熟练运算能力及利用矩阵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继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数学类课程以及经济、管理类的一些专业课程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基本知识:掌握行列式的计算,矩阵的各种运算及其运算律,利用矩阵的初等变换求矩阵的秩、解线性方程组、判别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以及求最大无关组,利用正交矩阵化对称矩阵为对角阵等有关基础知识。 2. 基本能力: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基本运算能力、自学能力与科学创新能力以及运用线性代数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3.基本技能:使学生具有矩阵运算、利用矩阵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等。 (三)实施说明 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中要重点对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解题思路的讲解;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讲授中,可增加问题的讨论环节,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注意培养学生利用矩阵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讲课要联系实际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教学手段:本课程属于公共基础课,在教学中可采用电子教案、CAI课件及多媒体教学系统等先进教学手段,以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中学数学。本课程将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数学类课程以及经济类的一些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 1. 因课时紧张,将习题课融入教学内容中,自行掌握,量时而行。例题的选择紧扣重点和难点内容,以使学生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并会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 2.每节结束后布置相应的作业,难度适中,作业量以中等程度学生在一小时左右完成为宜。作业题内容必须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基本计算方面的内容,作业要能起到巩固理论,掌握计算方法和技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对作业中的重点、难点,课上应做必要的提示,并适当安排课内讲评作业。学生必须独立、按时完成作业,作业的完成情况应作为评定

数学系《高等代数》课程教学大纲

数学系《高等代数》课程教学大纲 学时:153学时学分:9 适用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执笔人:储茂权审定人:殷晓斌 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本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以及综合性大学数学和应用数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的、系统的代数知识和抽象的、严格的代数方法,以加深对初等数学的理解,并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要求学生掌握数域上一元多项式的因式分解理论以及多元多项式和对称多项式的基本知识;掌握行列式,矩阵和线性方程组中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实二次型、线性空间、线性变换的基本理论和常用的数学方法。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掌握数域和一元多项式的概念、整除的概念。对数域上一元多项式的因式分解及唯一定理及证明的思想有较深刻的认识。熟练掌握一元多项 式的带余除法和辗转相除法;多项式函数和重因式的基本知识;掌握有 关复数域、实数域和有理数域上的一元多项式的基本结果和基本方法; 掌握多元多项式的基本知识并能将对称多项式表为初等对称多项式的多 项式。 (2)掌握行列式的基本性质和计算;线性方程组的基本理论;矩阵的概念、运算、分块矩阵的初等变换和初等矩阵;二次型和标准形、规范形和正定性,掌握 -矩阵的基本知识,矩阵相似的条件,矩阵的Jordan标准形的基本知识;线性空间中向量的线性相关性,线性空间的维数、基和向量的坐标,基变换和坐标变换,线性子空间的基本知识;掌握欧氏空间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线性变换的定义、运算和线性变换的矩阵;掌握线性变换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值域和核、不变子空间等基本知识。 3、课程教学改革 (1)注重能力的培养 本课程教学中,在讲授有关内容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运用获取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意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逐步提高自学和创新能力。 (2)注重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高等代数》是数学系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它的基础地位不仅表现在它

高等数学(上)课程教学大纲

“高等数学(上)”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任务目标 (一)课程任务 本课程是理科院校经管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又是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统考科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一元函数极限、微分学、积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运算技能,为学习后继课程和进一步获得数学知识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要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还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熟练运算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基本了解一元函数极限、微积分学的基础理论;充分理解一元函数极限、微积分学的背景及数学思想。掌握极限、微积分学的基本方法、手段、技巧,并具备一定的分析论证能力和较强的运算能力。能较熟练地应用极限、微积分学的思想方法解决应用问题。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函数、极限与连续 1.内容概要 函数,初等函数,数列的极限,函数的极限,无穷小与无穷大,极限运算法则,极限存在准则及两个重要极限,无穷小的比较,函数的连续性与间断点,连续函数的运算与初等函数的连续性,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2.重点与难点 重点:函数的概念、性质;极限的概念,无穷大、无穷小的概念;极限的运算;连续的概念。 难点:函数的记号及所涉及到的函数值的计算;极限的ε—Ν,ε—δ定义;极限中一些定理的论证方法;极限存在性的判定,连续性的判断。 3.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单调性,反函数和复合函数的概念,熟悉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能列出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 (2)了解极限的ε—Ν,ε—δ定义;能根据定义证明本课程内容中有关极限的简单定理(对于给出的ε,求Ν或δ不作过高要求),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加深对极限思想的理解。

高等代数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701110310ADAL 《高等代数(1)》课程教学大纲 High Algebra 5学分 80学时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 高等代数是数学一级学科下各专业必修的、重要的基础课程,该课程对学生的数学素质与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线性代数理论,了解基本的代数知识与代数结构,掌握抽象的,严格的代数方法。高等代数(上)主要研究多项式理论、行列式理论、矩阵理论、线性方程组的解法和解的判定与结构理论、线性空间理论。 二、适用专业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三、先修课程 初等数学 四、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如下要求: 掌握多项式的整除、最大公因式及根的概念,熟练掌握求两个多项式的最大公因式的方法,掌握有理系数不可约式项式的方法.掌握行列式的定义与性质,能熟练应用行列式的定义及性质计算并证明行列式,掌握用行列式解线性方程组的方法. 掌握矩阵的概念与运算,掌握可逆矩阵的概念、性质及判别方法,会用初等矩阵求可逆矩阵,并会用分块矩阵的方法求某些可塑矩阵的逆矩阵. 掌握矩阵秩的概念及线性方程有解的判别方法,会用矩阵的初等变换解线性方程组. 掌握线性空间的概念和欧式空间的概念、向量的线性相关性及线性空间的基、维数与坐标的概念,会求齐次线性方程组的解空间. 五、课程的教学内容 (一)教学内容 1.一元多项式理论 一元多项式的概念与性质,环的定义,带余除法,最大公因式,不可约多项式,唯一因式分解定理,重因式,多项式的根多项式函数,代数基本定理,实系数多项式,有理系数多项式。多元多项式部分建议不讲 2.行列式理论 内容包括:矩阵的基本介绍,行列式的定义和性质,行列式的完全展开, Garmer 法则。 3.矩阵理论 内容包括:矩阵的运算,可逆矩阵,矩阵的分块,矩阵的初等变换与初等矩阵,矩阵与线性方程组。 4.线性空间及欧式空间

线性代数与概率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说明课程名称所属专业

线性代数与概率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 课程名称:线性代数与概率论 所属专业:材料物理与材料化学 课程属性:必修 学分:4 (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 本课程将对线性代数和概率论里的一些常见概念和基础知识进行讲解。线性代数里所涉及到的对向量和矩阵的分析和操作,在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中均有着广泛的应用。从向量和矩阵中抽象出来的线性空间和线性变换的概念,将为学生以后更深入的学习和实践提供必要的背景和知识准备。概率论是统计方向的理论基础,对于将来实际工作中的数据分析和处理有着指导性作用。这门72学时的课把线性代数和概率论放在一起讲实际上强度是比较大的。 线性代数部分先从行列式讲起,接着介绍关于向量组和矩阵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运算。有了这些知识储备后,在第三章对于线性方程组问题给出了一个完整的解答。第四章对向量和矩阵的数学抽象引入了线性空间与线性变换,并对空间的代数结构和变换性质作了讨论。最后两章是关于矩阵的比较实用部分,包括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矩阵对角化与二次型。概率论部分先定义了样本空间与随机事件,接着引入概率的概念,列举了一些计算简单概率的方法和例子。随后对随机事件的量化导致了随机变量的引入。从第四章到第七章均是关于随机变量和随机变量函数的内容,我们讨论了一些常见分布及其数字特征,包括期望值,方差和关联函数(协方差)等。对于独立的随机变量序列,我们运用切比雪夫不等式证明了大数律,最后介绍了中心极限定理。 希望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熟悉线性代数里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数学抽象思维的能力,理解和熟练掌握向量和矩阵的一些性质和相关运算,对于随机过程和随机变量亦有一个初步的具体认识。 (三)先修课程要求,与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衔接; 所需要的先修知识储备为基本的微积分,代数方程和一些矢量分析。线性代数的知识,包括向量,矩阵和二次型,在以后的学习中都会用到。线性空间和线性变换的概念在后继的理论课例如量子力学和群论的学习中将扮演重要角色。概率论是后继数理统计

05006《近世代数》课程教学大纲

《近世代数》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5006 课程英文名称:Modern Algebra 学时数:72学分数:3.5 适应层次和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近世代数》又名《抽象代数》(Abstract Algebra),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也是学习代数数论、代数几何、代数拓扑等基础数学课程及计算代数、编码等应用数学课程所必需的一门基础课。《近世代数》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是每一个数学工作者所必需具备的基本数学素养之一。理解和掌握《近世代数》的基本内容、理论和方法,对于学生加深理解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数学修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设置的目的主要为:使学生对抽象代数的思想和方法有较深刻的认识,提高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和运算的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抽象代数的基础知识,受到代数方法的初步训练,为进一步学习代数后继课程打下基础;使学生能应用抽象代数的知识与方法去理解与处理有关的问题,培养与提高应用抽象代数的理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各章节学时分配 第一章、基本概念(14学时) 第一节集合 主要知识点:集合的基本概念,集合的运算 第二节映射与变换 主要知识点:映射、单射、满射、一一映射、映射的合成、变换、一一变换、恒等变换、n次置换 第三节代数运算 主要知识点:代数运算、二元运算 第四节运算律 主要知识点:结合律、交换律、左分配律、右分配律、结合律的性质、交换律的性质、分配律的性质 第五节同态与同构 主要知识点:同态映射、同态满射、同态、同构映射、自同态、自同构 第六节等价关系与集合的分类 主要知识点:关系、等价关系、集合分类、同余关系、模n的剩余类、等价关系与集

(完整版)同济大学高等数学上第七版教学大纲(64学时)

福建警察学院 《高等数学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高等数学一 课程编号: 学分:4 适用对象: 一、课程的地位、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一)课程地位 高等数学是各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创新能力、科学精神、治学态度以及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等数学课程不仅仅是学习后继课程必不可少的基础,也是培养理性思维的重要载体,在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能力方面将会发挥其独特作用。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逐步培养学生使其具有数学运算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科学创新能力,尤其具有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方法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是为后继课程提供必需的基础数学知识;二是传授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思维能力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三)基本要求 1、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方面:掌握理解极限和连续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熟悉导数与微分的基本公式与运算法则;掌握中值定理及导数的应用;掌握不定积分的概念和积分方法;掌握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掌握定积分在几何上的应用。 2、能力、技能培养方面:掌握一元微积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运算技能和常用的数学方法,培养学生利用微积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函数与极限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 1、理解函数的概念,了解函数的几种特性(有界性),掌握复合函数的概念及其分 解,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理解初等函数的概念。 2、理解数列极限的概念、掌握数列极限的证明方法、了解收敛数列的性质。 3、理解函数极限和单侧极限的概念,掌握函数极限的证明方法、理解极限存在与 左、右极限之间的关系,了解函数极限的性质。 4、理解无穷小和无穷大的概念、掌握无穷大和无穷小的证明方法。 5、掌握极限运算法则。 6、了解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并会利用它们求极限,掌握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 限的方法。 7、掌握无穷小的比较方法,会用等价无穷小求极限。 8、理解函数连续性的概念(含左连续与右连续),会判别函数间断点的类型。 9、了解连续函数的运算和初等函数的连续性, 10、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有界性、最大值和最小值定理、介值定理), 并会应用这些性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章重点是求函数极限的方法(极限运算法则、两个重要极限、无穷小的比较、初等函数的连续性)。难点是数列、函数极限的证明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映射与函数 一、映射 1.映射概念

信息安全数学基础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网络与信息安全方向课程教学大纲 信息安全数学基础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专业课、必修课 (二)教学目的 信息安全数学基础是网络与信息安全方向的一门核心数学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适应信息安全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使学生学习掌握如何应用信息安全数学中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研究信息安全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 向学生系统介绍信息安全数学基础的理论和方法,使学生认识信息安全数学在信息安全中的作用,领会其基本思想和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思路。要求掌握整除与欧几里得除法、不定方程、同余、同余方程、二次同余式与平方剩余、原根与指标,近世代数(群与群的结构、环论、域的结构、有限域等)等内容。 (四)教学时数 学时数为:72学时 (五)教学方式<宋体小四加粗> 教学方法为课堂教学 二、各章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1章整数的可除性 教学要点: 掌握整除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和广义欧几里得除法的使用,最小公倍数以及素数的基本定理。重点为整除的概念、广义欧几里得除法。从基本的整除理论入手,阐明本课程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让学生对整个理论框架有个初步的认识,同时也尽量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时数: 11学时 教学内容: 1.1 整除的概念欧几里得除法(4学时) 介绍整数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性质 1.2 整数的表示(1学时) 介绍整数的各种表示形式 1.3 最大公因数与广义欧几里得除法(1学时) 介绍最大公因数与广义欧几里得除法 1.4 整除的进一步性质及最小公倍数(1学时) 介绍最小公倍数的定义和相关性质 1.5 素数算术基本定理(1学时) 介绍算术基本定理和素数的性质 1.6 素数定理(1学时) 介绍素数的判定算法

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教学大纲

附件1 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英文名:Advanced Algebra and Analytic Geometry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课程类别:必修课 先修课程:高中数学 学分:4+4 总学时数:72+72 周学时数:4+4 适用专业:统计学 适用学生类别:内招生 开课单位: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数学系 一、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 1.本课程是统计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它不仅是学习后继课程及在各个学科领域进行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必要基础,同时还为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提供必要的训练。学生学好这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对今后的提高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的概貌、各部分内容的结构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学会代数与几何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想象能力、运算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3.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运算及方法。通过课堂教学及进行大量的习题训练等各个教学环节,使得学生做到概念清晰、推理严密、运算准确,并且学会应用这些基本理论及方法去处理实际问题。 二、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略。由课任教师自行掌握) 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及要求

精讲、细读、自学相结合方法,加强课内外训练为手段。 四、教材与主要参考文献 教材:《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上、下)(第二版),孟道骥编著,科学出版社,2004年。 参考书: 1.《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陈志杰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 2.《数论基础》,张君达主编,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 五、考核形式与成绩计算 考核形式:闭卷考试。 成绩计算: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小测验、考勤等)占30%, 期末考试占70%。 六、基本教学内容 第二学期 第一周—第二周:(8课时) 第一章:向量代数与解析几何基础 1.代数与几何发展概述。 2. 向量的线性运算及几何意义:定义与性质、向量的共线、共面与线 性关系 3. 坐标系:标架、向量和点的坐标、n维向量空间。 4. 向量的线性关系与线性方程组。 5. 三维空间中向量的乘积运算:内积、外积、混合积、三重外积。 6. 方程及几何意义: (1)二元方程及几何意义:平面曲线的表示(非参数式、极坐标、 参数式、向量式); (2)三元方程及几何意义:直线与平面方程、曲线与曲面方程(非 参数式、参数式、向量式)。 第三周—第五周:(12课时)

初等数论教学大纲

《初等数论》教学大纲 Elementary number theory 一、本大纲适用专业 数学与应用数学。 二、课程性质与目的 1. 课程目标 初等数论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一门专业选修课。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关于整数的整除、不定方程、同余、原根与指数的基本知识,掌握数论中的最基本的理论和常用的方法,加强他们的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实际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 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初等数学研究、C语言程序设计A,近世代数等课程的后续课程。 3. 开设学期 按培养方案规定的学期开设。 三、教学方式及学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重点 第一章整数的可除性 1. 教学目标 理解整数整除的概念、最大公约数的概念、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掌握带余除法与辗转相除法;理解素数与合数的概念;理解和掌握素数的性质、整数关于素数的分解定理、素数的求法;掌握函数[x]和 {x} 的性质。 2. 教学内容 (1)整数整除、剩余定理:带余除法与辗转相除法;最大公约数的概念、性质及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性质及最小公倍数的求法。(2)素数与合数:素数与合数的概念、素数的性质、整数关于素数的分解定理、素数

的求法;函数[x] {x} 的性质及其应用。 3. 教学方法 讲解教学。 4. 本章重点 辗转相除法,整数的素数分解定理。 5. 本章难点 求最大公因子的方法。 第二章不定方程 1. 教学目标 理解不定方程的概念,理解和掌握元不定方程有整数解的条件,会求一次不定方程的解。 2. 教学内容 (1)一次不定方程,多元一次不定方程的形式,多元一次不定方程有解条件,求简单的多元一次不定方程的解。(2)二元一次不定方程有整数解的条件,求一次不定方程的解。 3. 教学方法 讲解教学。 4. 本章重点 多元一次不定方程有解条件,二元一次不定方程有整数解的条件。 5. 本章难点 不定方程的整数解的形式,求多元不定方程的整数解。 第三章同余、同余式 1. 教学目标 理解整数同余的概念,理解和掌握同余的基本性质、整数具有素因子的条件函数相关性质;理解剩余类与完全剩余系的概念,理解欧拉函数的定义及性质;掌握欧拉定理、费马定理、孙子定理。 2. 教学内容 (1)整数同余:整数同余的概念、同余的基本性质;整数具有素因子的条件;利用同余简单验证整数乘积运算的结果。(2)剩余类与完全剩余系:剩余类与完全剩余系的概念;判断剩余系的方法;欧拉函数的定义及性质;欧拉定理、费马定理。(3)同余式的基本概念、孙子定理。 3. 教学方法 讲解教学。 4. 本章重点 剩余系的判定,欧拉函数的定义及性质,中国剩余定理。 5. 本章难点

《高等数学》教学大纲(Syllabus of advanced mathematics)

《高等数学》教学大纲(Syllabus of advanced mathematics)People do a Book slaves,then living with dead......Put the book as a tool,the books of knowledge will live.It's alive. --Hua Luogeng Syllabus of advanced mathematics Advanced Mathematics Course Code:070A1012for professional:tube each professional class Polytechnic:186Credits:12 Content introduction The research object of this course is a function(dependence change process quantity).The content includes the function, limit,continuity,unary function calculus,vector algebra and space analytic geometry,multivariate function differential, multi function calculus,infinite s eries(Fourier Series)and 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s etc.. Two,the purpose and task of this course Through the study of this course,we should make students master the basic concepts,basic theory and basic operation skills of calculus,so as to lay the necessary mathematical foundation for learning subsequent courses and further acquiring mathematical knowledge.Through each teaching link to cultivate students'abstract thinking ability,logical reasoning ability,spatial imagination ability and self-learning ability,but also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