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二首》教(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轼词二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教育目标】

1、了解轼的生平思想及豪放词风。

2、诵读、品味关键词句,体会诗词的意境。

3、比较阅读感受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4、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诗歌能力。

【德育渗透目标】

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树立爱国、报国的宏大志向。

教学重点:

1、诵读、品味关键词句,理解诗词豪壮的情调。

2、通过诵读感受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教学难点:

1、感受作者抒写胸中块垒的豪壮情调。

2、探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中所体现的情感和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教学方法: 朗读法、比较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步聚:

第一课时

教学容:研习《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导入新课:

在历代文人中,轼无疑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而又历经磨难的文学家。他豁达的人生哲学、完美的人格理想、多才多艺的绝世才华,闪耀在历史的时空中。他,成了后世文人仰慕的偶像。现代作家林语堂对他极其崇拜,并写有《轼传》,说“他是一位有魅力、有创意、有正义感、旷达任性、独具卓见的人,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仍然对轼的人生哲学有相当大的认同。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心理压力日趋增大的今天,轼的作品像一付清凉剂,让我们浮躁不安的心灵得到丝丝的抚慰;它们亦如晨钟暮鼓,时时提醒我们要安顿好自己的心,要以一颗宁静的心去看待世间的一切。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轼,走进轼的诗词,看一下这位历史文人将要带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迪。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他的两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二、轼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1、作者简介:

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一生宦海沉浮,曾任通判,又知密州、、,政绩卓著。轼是北宋文坛领袖,他

在诗文词赋书画等方面俱为一代大家。诗与黄庭坚并称“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与其父询、其弟辙并称“三”。其中词作成就最高,其词开豪放一派,风格多样,或豪壮清雅,或超逸洒脱,或清秀婉丽,对词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著有《东坡集》、《东坡乐府》等。其中《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传诵甚广。

2、回顾背景:

这两首词都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三年前(1079),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入狱,在牢中受尽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几近死亡的边缘。后来经多方营救,幸免一死,出狱后被贬为团练副使。1080年正月,身心俱受摧残的轼经过长途跋涉,踏进了的。在这块偏僻但风景优美的楚天荆地,贯通儒佛释三家思想的东坡先生,仰观象于天,俯取法于地,思考宇宙、人生、社会的各种问题,经过一番精神的炼狱之旅,终于获得了精神上的大解放,心灵进入了一种澄明的境界。才华横溢的轼,赋诗作文,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千古不朽的诗文,表达自己这种精神上的探索和收获。

三、诵读全词,体会作者的感情,把握诗词的感情基调。

⑴学生对照注解自读课文,注意正音、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⑵放音频朗读材料,把握诗词的感情基调。

诵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最后的感慨语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也应读得洒脱,不要当作低调处理。

四、具体分析,感受全词的意境。

1、词的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刻画了怎样的意境,奠定了全词怎样的感情基调?是怎样引起下文的?应该以怎样的语速、语气、语调去读?

明确:词的开篇“大江东去”,即将一条浩浩荡荡、不舍昼夜、奔腾不息、向东疾逝的长江推到了我们面前,给人以雄奇壮丽之感,澎湃的浪潮激起了我们胸中的豪迈之情,奠定了全词雄浑大气、壮阔磅礴的感情基调。起句写长江是眼前江景,又用以起兴,面对滚滚波涛,使人感到历史的流逝,不禁引起对历史人物的缅怀。“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淘尽”一词与“千古风流人物”搭配,饱含对时光易逝、岁月无情、人生短促而事业难成的喟叹,于豪迈雄浑中又融入一丝“苍凉悲叹”;同时将下文“周瑜”的身份归入“英雄之列”,自然而然引出对他的歌颂。这样开头就为下面描绘赤壁和缅怀周瑜做了环境烘托和气氛渲染。

“大江”二字应缓势低起,“东去”重读且拖长,“东”字音调渐扬至高,“去”字音调本为仄音,应慢慢转入降调,似有极目远眺、不舍逝去之恋;“浪淘尽”语速稍快,“尽”字重读,似有无力挽狂澜之势,“千古风流人物”一句,“千古”“风流”二词渐渐加重语气,“风流”拖长,应充满对英雄的歌颂、缅怀之情。

2、“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中的“人道是”告诉我们此赤壁非彼赤壁,地点的不确定,甚至错误,是否影响了文学作品的艺术成就?

明确:清代朱日浚曾经说过“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轼只不过是借题发挥,“以茶当酒”,借景凭吊古代英雄人物及其功绩,来抒写自己的情感。因此,以上因素丝毫没有影响到作品的艺术成就,并且成就了轼以及这篇旷世之作。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中,哪些词最具表现力?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出怎样的意境?对下文周瑜形象的刻画有何作用?该如何朗读?

明确:①动词“穿”“拍”“卷”与形容词“乱”“惊”“千堆”等最具表现力。我们面前似乎出现了似千军万马在奔腾、百万雄师在咆哮的壮阔江面,耸入高空的悬崖峭壁挡住了长江的行程,一层又一层的滔天大浪被激起,它们气势磅礴地冲击着两岸的礁石,又被一层层地击碎成千堆万堆的雪沫,寒气扑面而来,轰鸣声震耳欲聋,瑟瑟颤抖……

②这里作者只用13个字,便从形、声、色几方面生动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雄奇险峻、惊心动魄的画面,营造出雄浑壮阔的意境;而这恰恰就是英雄当年活动的典型环境,作者也是用这些夸了的景物来渲染气氛、衬托人物的英雄气概。

③这三句动词重读,语速急促,充满气势,语调慷慨激昂,很好地渲染出了那种雄浑、壮阔的意境。

4、“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一句在全词中起何作用?如何朗读?

【明确】①本句对景抒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江山如画”是对前面所写景物的总括,将这些具体景物收拢起来,成为一幅雄浑壮美的图画;“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写景转为写人,引出对周瑜的具体刻画。

②本句紧承前句急促紧凑的语速之后,渐渐转入舒缓,充满豪迈之情。

5、归纳总结上片景物描写的特点及其作用。

特点:上阕作者的视野开阔,通过比喻、拟人、夸等修辞手法,把眼前的大好河山描绘得宏伟壮阔、气势磅礴。

作用:①这就为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的出场作了绝好的铺垫。

②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这也体现了

作者作为豪放派代表的词风。

6、活动在大江奇景里的英雄人物是谁呢?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

明确:先从生活细事上烘托周瑜的年轻得意,以美人衬英雄,突出他年少风流、奋发有为;“雄姿英发”是刻画周瑜形象的关键句,突出其英姿勃发的气质;“羽扇纶巾”描绘他的服饰装扮,现其儒雅娴静之风度;“谈笑间”写其神态,突出他大敌当前的胸有成竹、指挥若定、从容潇洒;“樯橹灰飞烟灭”与前面的“谈笑间”又构成了时间短而战绩丰的鲜明对比,突出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丰功伟绩。

7、三国时代的人物很多,有横槊赋诗的操,驰马射虎的权,隆中定

策的诸亮,作者为什么单单要选择周瑜?作者借对周瑜的描述究竟要

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作者没有写操是因为操在这次战争中最终以失败告终;没写权,是因为权不是赤壁之战的主要谋划者;没有写诸亮是因为诸亮太完美了,完美得叫人无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